清末民初有哪些著名藏书家

合集下载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藏书聚散及价值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藏书聚散及价值

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藏书聚散及价值韦庆媛【摘要】藏书的聚散是中国藏书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卢木斋是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实业家、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兴学办馆.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是他独资兴建,以家藏为基础,最能体现收藏特色和藏书价值的图书馆.其藏书不仅保存了众多珍稀版本,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科技发展的状况.研究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的藏书特色和价值,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国家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2(021)001【总页数】6页(P93-98)【关键词】卢木斋;藏书;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作者】韦庆媛【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图书馆【正文语种】中文卢木斋(1856-1948),名靖,字勉之,湖北沔阳人,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实业家、教育家。

他认为图书馆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教育“至普及之法,不仅限于学校之一方面”,而应“广立图书馆以充实学识”[1]。

他先后捐资或参与兴建了直隶图书馆、保定图书馆、奉天图书馆等,还独资建设了两座木斋图书馆,一座是天津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另一座是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后者是以他的家藏为基础,最能体现他的收藏特色和藏书价值的图书馆。

但因其存在时间较短,多不为人知。

1 创办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卢木斋祖上曾以授徒为业,家道并不富裕。

他幼时酷爱读书,但因家贫买不起书,经常向亲友借书来抄写研读,有时发现书肆中有好书,就奔走借贷买书。

他通过读书学习,广受教益,开阔眼界。

读书的艰难经历也使他立下宏愿,将来要使和他一样想读书的人有好书读,买不起书的人可以借书读,这成为他后来兴学办馆的思想基础。

继天津南开大学木斋图书馆之后,卢木斋决定以私人力量,在北平设立向社会开放的第二座木斋图书馆,称“北平私立木斋图书馆”,其宗旨是“搜集各种图书文献供众阅览,以辅助学校教育与普及社会教育为职志”。

该馆一切经费均由木斋先生个人教育基金中支出,动用开办经费十万元,开馆后每月经费六百元。

1934年11月,木斋先生购定北平西单旧刑部街二十号(今民族文化宫所在地)作为馆址,该处外观富丽堂皇,内外院落规整,房间很多,适合做图书馆,购买修葺馆址用去六万余元。

清代总河、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研究的最新成果——《杨以增研究丛集》评介

清代总河、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研究的最新成果——《杨以增研究丛集》评介

清代总河、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研究的最新成果清代总河、著名藏书家杨以增研究的最新成果———《杨以增研究丛集》评介徐雁平*杨以增不仅是著名的封疆大吏,还是驰名天下的藏书家(海源阁藏书楼主人)、卓有成就的学者和教育家。

由丁延峰主编的《杨以增研究丛集》,包括两部专著《杨以增年谱》(上卷,丁延峰、周广骞著)、《杨以增奏稿校注》(下卷,周广骞、丁延峰整理)。

其中《杨以增年谱》按年编排杨以增的生平经历,在精细勾勒杨以增人生脉络的同时,以纵向的历史维度及不同侧面的横向视角,全面反映其人生面貌,清晰、系统、立体地展现其作为著名藏书家、学者和晚清经世派官员的形象,并以点带面地直观展现出晚清道咸年间的政治风貌。

《杨以增年谱》还尽可能广泛地搜集与杨以增生平有关的重要资料,系于条目之下,以备查考,做到学术性与资料性并重。

《杨以增奏稿校注》主要有三部分:(一)《前言》:主要梳理杨以增的仕宦经历、从政特点,治河理念及实践等和本课题的研究意义、现状及内容、价值等。

(二)《校证凡例》:杨氏奏折现存山东省图书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台北故宫博物院三地,凡700余折,其内容重合者,比对异文,并详加校订;其互为不载者,按年编排,以成完璧。

为能提供一个释读方便的文本,还对一些专业术语及人名、地名、职官等进行了必要的*徐雁平,文学博士,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典文献学。

312运河学研究第3辑注释。

(三)《目录》和《杨以增奏稿》正文。

《奏稿》始于道光十八年(1838)闰四月杨以增署理湖北按察使,迄于咸丰五年(1855)十二月卒于江南河道总督任上,时间跨度长达18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记述了道光至咸丰初湖北、甘肃、陕西等地的经济、政治情形及各级政府的治理举措,涉及税粮征收、抚恤救灾、捕盗剿匪等各个方面,主要为清代晚期地方治理资料。

第二,记述了道咸之际江南黄河、运河河道的整治与修缮,涉及河工资金筹集、黄运工程办理、岁料购买使用、河员任免升黜等内容,尤其对咸丰元年(1851)南河丰北决口、咸丰三年(1853)丰北再决的应对及办理情况,记载非常翔实,是晚清水利工程史之珍贵史料。

晚清、民国时的大收藏家

晚清、民国时的大收藏家

晚清、民国时的大收藏家原文地址:晚清、民国时的大收藏家作者:青儿1.端方,1861-1911,河北丰润人,号陶斋,以“归来庵”作为斋名。

曾任陕西按察使、布政使、湖广总督、江苏巡抚、两江总督等。

晚清最大最著名的文物收藏家,尤其擅长铜器收藏。

2.陈介祺,1813-1884,山东潍县人,字寿卿,号簠斋,晚号海滨病史,以“十种山房”作为斋名。

曾任编修。

著名铜器收藏家和金文学家。

3.张廷济,1768-1848,浙江嘉兴人,字顺安,号叔未,以“眉寿堂”和“清仪阁”作为斋名。

著名铜器收藏4.罗振玉,1866-1940,浙江上虞人,字式如,又字叔言,号雪堂,又号贞松老人,因溥仪曾书赠“贞心古松”四字,故以“贞松堂”作为斋名。

曾任职学部,伪满期间。

曾任伪监察院长。

著名铜器收藏家和金文学家。

5.吴大澂,1835-1902,江苏吴县人,字清卿,号恒轩,又号愙斋。

曾任湖南巡抚。

著名铜器收藏家和金文学家。

尤精篆书。

6.何绍基,1800-1874,湖南道州人,字子贞,号东洲。

曾任四川学政。

油精书法。

兄弟四人:绍业、绍京、绍基、绍祺,皆以金石书画名于世。

7.容庚,1894-1983,广东东莞人,字希白,号颂斋,以“五千卷金石书室”作为斋名,又曾以“宝蕴楼”和“善斋”作为斋名。

曾任北京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

著名铜器收藏家和金文学家。

8.陈经,1792-?,浙江乌程人,字抱之,又字包之,号辛彝,以“求古精舍”作为斋名。

阮元的弟子。

曾任嘉定主薄。

铜器收藏家。

9.吴闿生,1877-?,安徽桐城人,号辟疆,人称其为“北江先生”。

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次长。

著名铜器收藏家。

10.孙诒让,1848-1908,浙江瑞安人,字仲容,号籀膏,以“玉海楼”作为斋名。

曾任刑部主事。

著名铜器收藏家和金文学家。

11.刘心源,?-1915,湖北嘉鱼人,字幼丹,以“奇觚室”作为斋名。

曾任成都知府、广西按察使。

著名金文学家和铜器收藏家。

12.王懿荣,1845-1900,山东福山人,字濂生,又字正孺。

张元济

张元济

涵芬楼,是1909年,张元济为商务印书馆收 藏古籍善本的地方,取的一个名字,后来收 藏的书多了,也就改成著名的东方图书馆了, 1932年日本侵略者把它摧毁了。
商务被毁时涵芬楼经二十年谋划,所藏的古 籍善本甚至超越了当时的国家图书馆,而这 些书,大都是张元济一本一本收来的,当上 海的半个天空都让烧过的纸灰遮住的时候, 那景像三天不去。 张元济的哀痛,是任何一个读书人都可像而 见的,他唯有自责,因为他太爱书了,他说 如果我不将这些书搜罗起来,不是集中保存, 仍然让它散存在全国各地,岂不可以逃过这 场浩劫。
1937年,战争全面爆发,抗战开 始,张元济蛰居上海,1939年, 在沦陷的上海,张元济与叶景 葵· 陈陶遗等人,一起发起成立了 合众图书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张 元济已是一位82岁的老人, 到了年底,他中风了,半 个身子不能动,而他让家 人做了一张小桌子,放在 床上,任然进行这他的校 编工作,张元济一直靠这 张桌子,度过了他最后的 十年。
张元济在家门口,竖起一块红底黑字的招牌:“回收旧书”,有书贩夹 了包裹前来,他都会一本本翻阅鉴定,他在报刊上刊登了收购古籍的广 告,每到一处,只要见到古籍善本,他必倾囊购买。
在张元济的努力奋斗下,商务收集的古籍善本,在 全国已是首屈一指,张元济不同于从不把珍藏轻易 示人的传统藏书家,他在涵芬楼的基础上,建立了 东方图书馆,并用最好的现代印刷技术,影印出版 古籍,这是他一生的重要成就。
在完成《四部丛刊》的初编后,张元济 又开始了一项伟大的文化工程,就是《百衲本 二十四史》的影印,当《百衲本二十四史》一 切准备就绪,战争却来临了,1932年的 “一· 二八”淞沪战争中,一切又化为灰烬, 当商务被炸毁时,张元济已经退休六年,他一 生的心血就这样被毁了。

关于杨守敬的介绍

关于杨守敬的介绍

关于杨守敬的介绍杨守敬,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

杨守敬,字惺吾、号邻苏,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1839年6月2日,杨守敬生于宜都陆城一个商人家庭。

杨守敬同治元年(1862)中举,同治四年(1865)考取景山宫学教习,1874年考取国史馆誊录。

1880年至1884年任驻日钦使随员,归国后先后任黄冈教谕、两湖书院教习、勤成(后更为存古)学堂总教长。

1909年被举为礼部顾问官,次年兼聘为湖北通志局纂修。

1915年1月9日,杨无疾而终,逝于北京,终年76岁。

杨守敬逝世后,民国政府派专车护送灵柩回宜都,归葬宜都龙窝。

杨守敬是学坛公认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

他用毕生的精力和学识,运用金石考古等多种方法研究《水经》、《水经注》,历经四、五十年。

集我国几百年水经研究之大成,撰写有代表巨著《水经注疏》、编绘有《历代舆地沿革图》、《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和《水经注图》等。

杨守敬是金石学家,又对目录版本学造诣颇深。

撰著有《湖北金石志》、《日本金石志》、《望党金石录》等。

编辑有《寰宇贞石图》、《三续寰宇访碑录》等。

目录版本方面的著作有《日本访书志》、与人合辑的《古逸丛书》等等,都颇受当时学者名流的推重,至今也是少有的杰作。

杨守敬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于楷、行、隶、篆、草诸书俱长,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

在日本期间,杨守敬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书道名家。

他还应邀讲学、交流书艺,且收录弟子,在当时的日本书道界括起了一股“崇杨风”,其影响至今犹存。

杨守敬堪称近代大藏书家。

在搜藏的几十万卷书中,海内外孤本有几万卷,宋版藏书有数千册。

为保存国家文化古籍,他多年节衣啬食购买,或“以有易无”换来,尤其是在日本期间,大量购回古籍汉书,得书数万卷“遂盈筐箧”,运回祖国。

其中有十分珍贵的六朝及唐代抄本,有世所罕见的宋元版古籍,为保存祖国民族文化遗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的著录

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的著录

耿铁华: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的著录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的著录耿铁华摘要:叶昌炽是清末至民国初年知名的金石学家、文献学家和收藏家,曾参与撰写《清史》,修《武备图说》,著有《语石》《藏书纪事诗》《缘督庐日记》等。

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好太王碑完整拓本出现不久,他见到了拓本并进行文字考释和历史研究。

这些在《缘督庐日记》中作了记载。

这也是早期研究好太王碑拓本流传与研究的重要资料。

遗憾的是,他所作释文及跋语至今未能见到。

七年之后他在《奉天一则》中又对好太王碑发现及捶拓作了说明。

只是对于好太王碑的位置、文字的记录并不十分准确,认为是西川王纪功碑则是大错,需要予以纠正。

而《缘督庐日记》中提到的几位人物对于初期好太王碑研究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叶昌炽;好太王碑;著录;评价中图分类号:K28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18)04-0001-10DOI :10.13877/22-1284.2018.07.001收稿日期:2018-04-16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高句丽碑刻研究”(15@ZH007)作者简介:耿铁华,吉林扶余人,通化师范学院高句丽与东北民族研究中心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高句丽历史与考古。

(吉林通化134002)学叶昌炽(1849—1917年)祖籍浙江绍兴,后举家迁入江苏长洲(今苏州市)。

字兰裳,又字鞠裳、鞠常,自署歇后翁,晚年号缘督庐主人。

清末至民国初年知名的金石学家、文献学家和收藏家。

光绪十五年(1889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纂修、总纂,参与撰写《清史》,修《武备图说》,迁国子监司业,加侍讲衔,擢甘肃学政,因疾病归乡隐居。

创建五百经幢馆,藏书3万余卷。

著有《语石》《藏书纪事诗》《缘督庐日记》等。

一、叶昌炽生平关于叶昌炽的生平事业,以往多有研究。

近年来,已有相关论文发表,研究著作行世。

其中主要有:金振华《叶昌炽研究》[1],马洪菊《叶昌炽清末民初金石学》[2],安金华、白华《藏书纪事新注》[3],章广《叶昌炽与〈藏书纪事诗〉研究》[4],管仲乐《叶昌炽〈藏书纪事诗〉的文献学价值研究》[5],王立民《叶昌炽〈缘督庐日记〉研究》[6],王学文《叶昌炽的历史世界:由〈缘督庐日记〉看晚清“断裂社会”中的传统士大夫》[7],陈公柔、张明善《语石·语石异同评》[8],吴琦幸《叶昌炽与好太王碑研究》《北图所藏〈藏书纪事诗〉和〈语石〉的批注本》《论〈语石〉在石刻研究中的意义》[9],尹洁《叶昌炽年谱》[10]等。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文人学者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文人学者

清朝有哪些著名的文人学者?
清朝有许多著名的文人学者,以下列举其中一些:
1. 纪昀:纪昀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藏书家,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

他的代表作品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2.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和学者,被誉为“清朝词家之冠”。

他的代表作品有《饮水词》等。

3. 袁枚:袁枚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被誉为“江左三大家”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随园诗话》等。

4. 沈复:沈复是清朝著名的画家和诗人,被誉为“清朝画坛第一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山水图》等。

5. 钱大昕:钱大昕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藏书家,被誉为“江南四大儒”之一。

他的代表作品有《廿二史劄记》等
6. 翁方纲:翁方纲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被誉为“清代书法第一人”。

他的代表作品有《苏文忠公集》等。

7. 王夫之:王夫之是清朝著名的史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清代史家之冠”。

他的代表作品有《宋元学案》等。

这些文人学者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对清朝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缪荃孙首刻_永宪录_

缪荃孙首刻_永宪录_

缪荃孙首刻《永宪录》周园西城区第一图书馆北京 100035《永宪录》为清乾嘉时代江都萧奭龄著,书成于乾隆十七年(1752)。

该书体裁为编年体,性质属杂史。

记述康熙六十一年(1722)至雍正六年(1728)前后七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史料价值颇高。

大事取材,多源据邸钞、朝报、诏谕、奏折等。

作为对正史的重要补充资料,它较为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历史情况,对现存史料是补缺正误、互相佐证的第一手材料,具有较强的史料性和客观性。

摘要缪荃孙是中国近代藏书家、校勘家、目录学家、方志学家,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的奠基人,著述等身,成就极高。

清末民初,他首次将珍贵罕见的清史研究资料《永宪录》刻入《古学汇刊》,刊行于世,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功劳巨大。

本文旨在将缪荃孙首刻《永宪录》之功,以及《永宪录》较高的文献价值,作以梳理研究。

1 《永宪录》的文献价值一直以来,史学界对雍正嗣位的问题多有关注,不断有研究著述问世,且持有不同观点,大致可分为矫诏夺位篡立说和缵承帝位合法说两派。

虽然两说纷争,迄难定谳,但是一部罕见的清人笔记《永宪录》却被众多史学家广泛运用,成为支撑其说的重要佐证。

如记载康熙驾崩前后、雍正继位等问题,常被作为重要史料旁征博引。

关键词缪荃孙永宪录文献价值旅日清史学家杨启樵博士在著述《揭开雍正皇帝隐私的面纱》中曾记述关于康熙传位雍正的遗诏问题:“遗诏中的文字早收于圣祖实录中,也见于清人笔记《永宪录》内,而且连《朝鲜实录》中也有转载。

”又云:“遗诏颁布天下,有多种刻本,官书如《圣祖实录》,私家著述如《永宪录》,海外史书如《朝鲜实录》都有收录。

”[1] 杨启樵另一部著作《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中,曾引用《永宪录》之记载辩驳雍正逼母的观点。

可见,《永宪录》作为正史以外私人著述之首选史料的重要地位。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杨珍在《清朝皇位继承制度》中,从清史皇位继承之四种形式的角度,多次征引《永宪录》的记载,如记叙康熙帝去世时的情形曰:“据《永宪录》载:‘己丑(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上不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邓邦述,字孝先,号正暗,晚号群碧翁。

江苏江宁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卒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入湖北巡抚端方幕府,随游欧美考察。

宣统二年(1910年),出任吉林民政司使。

民国九年(1920年),选为江苏参议员。

邓邦述身在端方幕中,心羡其收藏之富,乃自光绪三十年(1904年)始,大肆搜罗旧籍。

光绪三十二年游欧美归,途经上海,喜获黄丕烈士礼居旧藏二部宋刻唐人诗集《李群玉集》、《碧云集》,遂各取一字,名其书楼曰“群碧楼”,并因此倾心于宋、元旧刻之瑰集。

十年间,耗银七八万两,及至宣统三年,所蓄善本已有宋本816卷、元本2,743卷、旧抄本5,338卷、明本15,488卷。

当时藏家看重明嘉靖刻本,邦述贮架150部之多,乃名其室“百靖斋”。

然好景不长,后邓氏渐陷窘迫,无奈陆续出售宋刻善本,以还欠债。

民国十六年(1927年),群碧楼大部分珍藏精本售与中央研究院史语所。

抗战前,又将所余善本卖与杭州王体仁九峰旧庐。

邓去世后,家人尽售其余。

故群碧楼旧藏,今多在台湾。

邓邦述编有《群碧楼书目》、《群碧楼善本书录》、《寒瘦山房鬻存善本书目》等藏书目录。

傅增湘,字沅叔。

生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川江安人,幼岁随父游宦,定居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庶起士,辛亥革命后曾出任民国政府教育总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抗战时期隐居北平(今北京),1949年病故。

傅氏从辛亥革命后开始藏书,三十余年辛勤蓄积,贮书多至二十余万卷。

所藏宋、金刻本150种,元刻本数十种,明清精刻旧抄、名家批校本数以百计,自许庋架之精,不让海源阁。

因珍藏南宋绍兴浙东路茶盐司刻本《资治通鉴》和南宋淳熙内府写本《洪范政鉴》,故名其藏书处曰“双鉴楼”。

晚年潜隐校书,又取东坡“万人如海一身藏”诗句,称其室曰“藏园”。

傅增湘擅校勘,通流略,精鉴赏,所撰《双鉴楼善本书目》等,皆书目之经典。

他去世前,已向北平图书馆捐赠善本书三百余种,殁后,家属又遵嘱将藏书捐赠给国家和家乡四川。

至今,双鉴楼遗藏仍完好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四川大学图书馆。

民初岭南藏书,首推莫伯骥五十万卷楼。

伯骥字天一,广东东莞人,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

广州光华医学堂毕业后,自办仁寿西药房,又助堂兄莫伯伊创办《羊城报》。

抗战后避居香港,再迁澳门,1958年病卒。

莫氏以儒入商,性嗜蓄书。

其藏书处原名“福功书堂”,后积聚至50万卷之巨,乃以命名其楼。

莫氏藏有宋刻38部、元刻80部,其中宋刻唐李翱《李文公集》、唐孙樵《孙可之集》,奉为镇库之宝,其他明清精刻旧抄、名家批校,屈指难数。

所编《五十万卷楼藏书目录初编》和《五十万卷楼群书跋文》,共收录善本一千三百多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莫氏仓卒避难,随身携出仅4箱书籍。

大乱之中,留存广州的一千四百余箱藏书,丧失殆尽。

刘承干,字贞一,号翰怡、求恕居士。

浙江吴兴人,生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贡生,捐银获四品卿衔。

民国初年流寓上海,1963年病卒。

南浔刘氏以丝业发家致富,亦商亦官。

宣统二年(1910年),30岁的刘承干参加南洋劝业会,流连于金陵书肆,遂有志藏书,并多收归庋架,数年之内,俨然已成巨擘。

民国十二年(1923年),刘承干在南浔宅居小莲庄,旁筑嘉业堂藏书楼,藏书最盛时,计有12,450部、20万册、60万卷。

其中宋刻65部、元刻74部、宋元明三朝递修本21部。

最具特色的是二千多种明刻本、千多种地方
志、二千多种抄校稿本和44册《永乐大典》。

其网罗储蓄之富,可与同时南北公立图书馆相比。

书楼聘用专职编目员编撰《嘉业堂藏书总目》,并聘请缪荃孙等专家编撰《嘉业堂藏书志》。

抗日战争时期,嘉业堂藏书陆续分批售让散出。

辗转至今,其善本主要归台湾中央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等处收藏。

嘉业堂藏书楼现为浙江省图书馆之书库,是省级文物保护建筑,也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徐树兰、徐显民父子创建于二十世纪初的绍兴古越藏书楼,是在西方图书馆制度影响下,由私家藏书楼转为公共藏书楼的典型。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徐树兰出银33,000两,在家乡绍兴买地筑楼,购图书置器物,仿图书馆模式,筹办古越藏书楼。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书楼落成未久,徐树兰不幸病逝。

子显民承继父业,续作不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越藏书楼正式对外开放,供人借阅。

徐树兰主张学问当博求古今,贯通中外,是以书楼所藏,既有经史子集,也有洋务实学翻译之书,总计七万多卷,并订购学刊、日报,供读者阅览参考。

徐树兰亲自制订的《古越藏书楼章程》,对书楼的专职岗位设置、保管借阅方法、购书经费使用等都一一规范。

故其名虽仍袭称藏书楼,其实质已与近代私立图书馆并无二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