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与藏书楼

合集下载

丁日昌藏书研究

丁日昌藏书研究
1 丁日昌的藏书及其藏书楼
丁 日 昌 一 生 嗜 好 藏 书 , 他 曾 自 语 :“ 中 岁 嗜 古 籍 , 简 编 时 在手”。早在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 他就 曾 购 书 藏 于 揭 阳 石 鱼斋内, 但由于经济不丰裕, 至中年任政之后他才广泛收集 图书。因藏书必须投资, 即要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逐日存 增, 年日益丰, 丁日昌任职之后, 每到一地, 都把搜罗古书善 本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他所得官俸, 除了吃饭, 几乎都用来 买书。他在江苏任职期间, 正逢太平天国在东南一带起事, 战 乱之中, 江浙一带的藏书家许多都自身难保, 所藏旧本多散 出, 丁氏趁机搜罗荟萃, 使其收藏蔚然大观。在上海任职时,
献出版社, 1986 [5] 宁文.清末著名藏书家丁日昌[J].图书馆论坛, 1994( 5) [6] 谢灼华.清代私家藏书的发展[J].图书情报知识, 2000( 1) [7] 徐凌志.中国历代藏书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8] 冯建禧.丁日昌与书[J].图书馆论坛,2006( 2) [9] 阙本旭.丁日昌与“持静斋”藏书[J].广东 技 术 师 范 学 院 学
丁日昌藏书研究
李记旭
( 韩山师范学院图书馆, 广东 潮州 521041)
[摘 要]介绍我国近代著名藏书家丁日昌的生平政绩、藏书事迹、藏书特点、藏书目录和藏书的流传等情况。 [关键词]丁日昌 藏书家 私人藏书 [分 类 号 ]G258.83
丁 日 昌( 1823- 1882) , 清 末 广 东 丰 顺 人 , 字 禹 生 , 又 作 雨 生, 号持静。贡生出身。丁日昌曾在诗中自称“我家在蓝田, 时 农复时土”。蓝田, 古称蓝田十图, 原属广东揭阳市, 清乾隆三 年( 1738) 设置丰顺县时, 从揭阳划出。由于丰顺、揭阳古均属 潮州府统辖, 因此也有人把丁日昌称为揭阳人或潮州人。除 任政外, 未显贵时及晚年, 丁日昌常住揭阳榕城。

嘉业藏书楼史略

嘉业藏书楼史略

嘉业藏书楼史略屠雷激;应长兴【摘要】嘉业藏书楼,系刘承幹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该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为民国期间最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文章论述了藏书楼的缘起、典籍收聚、兴盛、衰落又重获新生的过程.【期刊名称】《图书与情报》【年(卷),期】2013(000)003【总页数】5页(P142-144,封2-封3)【关键词】嘉业堂;藏书楼;刘承幹【作者】屠雷激;应长兴【作者单位】浙江图书馆浙江杭州 310007;浙江图书馆浙江杭州 3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6浙江人文渊薮,藏书之家,代不乏人。

历代私人藏书楼中,兴建于明代的宁波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而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刻书最精的私家藏书楼,则首推地处浙江湖州南浔镇的嘉业藏书楼(封面图)。

嘉业藏书楼占地20亩,约两千平方米,藏书60万卷20万册,是中国藏书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私家藏书楼,被誉为“20 世纪藏书文化史上的丰碑” [1]。

1 藏书楼楼主家世及生平嘉业堂创始人刘承幹(1882-1963)(图四、图二),字贞一,号翰怡,别署求恕居士、嘉业老人,浙江湖州南浔人。

刘家原籍浙江上虞,清康熙、雍正年间迁居南浔,承幹祖父刘镛为二十九代。

刘镛以丝业起家,后又涉足盐业、茶叶、典当、垦牧、房产等,终成大业,以身价千万以上而雄踞南浔“四象”之首。

其创下的万贯家财和对儿孙的文化教育,以及他身体力行的赈灾善举,都对刘承幹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其父刘锦藻(1862-1934),字澄如,刘镛次子,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进士,以出资助赈,依例授四品京堂。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锦藻撰成《皇朝续文献通考》400卷进呈,得赏内阁侍读学士。

1925年,刘锦藻出巨资修复清东陵,溥仪赠“温仁受福”匾额。

其后,刘锦藻襄理汤寿潜建设沪杭铁路,入股浙江兴业银行,创设上海大达轮埠等实业。

2023年最新的蒋蒋百里简介

2023年最新的蒋蒋百里简介

2023年最新的蒋蒋百里简介蒋蒋百里简介蒋百里(1882年-1938年),民国时期著名军事学家, 1912年蒋百里在北京与广东李浴日、云南杨杰同为中国军事学巨擘,驰名海内外。

晚清浙江杭州府海宁州硖石镇人。

以字行,晚号澹宁,笔名飞生、余一。

名字出自《周易震卦》震惊百里。

祖父蒋光煦(号沐公)是著名的藏书家、刻书家,建别下斋藏书楼一座,贮书10万册,刻印《别下斋丛书》、《涉闻梓旧》等多种书籍流传于世。

父亲蒋学烺(号壶隐),因生下来缺左臂,沐公不喜欢他,送他到寺庙出家做小沙弥。

长大还俗学医,悬壶济世,娶浙江海盐秀才、名医杨笛舟的独生女杨镇和为妻。

她是贤妻良母,又通文墨,成为蒋百里的启蒙老师。

蒋百里13岁时父亲亡故,与母亲相依为命。

出家人不能归族,其父未得到遗产,家庭生活困苦。

其时蒋百里的叔父蒋世一延请老秀才倪勤叔给自己的孩子授业。

喜欢读书的蒋百里经常溜到书房里去听讲,倪勤叔见他聪慧,顿生爱才之心,知道他家境清寒,就对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是可造之才,我愿教百里读书,不收束修 (按当时的习俗,未做诗文的学生每年6元至8元大洋,已开笔的8元至12元)。

从此穷学生就从倪勤叔读书,学习诗文。

蒋百里过目不忘,除了能熟背四书五经,课余还读《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等古典小说,爬上茶馆茶桌,手舞足蹈,绘声绘色地讲上述故事给茶客听,被誉为神童。

中日甲午之战,深深地刺激了蒋百里。

15岁时他经常手捧《普天忠愤集》,挑灯夜读,读至热血沸腾处,放声痛哭,泪如雨下,立誓为国效命。

1898年,戊戌变法,16岁的蒋百里考中秀才。

受维新思想的影响,渴望读到新书。

恰逢双山学院购进了四大橱经、史、子、集和时务、策论、算学、格致等书。

听到这个消息,蒋百里真如穷人得着了宝藏,请求老师早一二小时放学,让他到双山书院中看书。

蒋百里如饥似渴地吸吮知识,以研读文学一类为多。

[2] 1900年春,蒋百里18岁时,应同邑桥镇孙氏之请,聘为塾师。

不久在方雨亭县令的介绍下,蒋百里到林迪臣创办的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就读深造,同学中有钱学森之父钱均夫等人。

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藏书楼

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藏书楼

中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藏书楼中国是世界上热爱读书和藏书的国家之一,延绵数千年的藏书文化是我们堪为珍视的传统文化。

据史料记载,中华大地曾有过数以千计的藏书楼,随着岁月变迁,世事沧桑,除少数幸运儿外,现留存于世寥若晨星的藏书楼命运大都岌岌可危。

回望千年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楼,我们为曾拥有灿烂的藏书文化而自豪,也为损毁于时局变迁与战乱风波中的藏书楼与古籍而惋惜。

中国藏书文化追本溯源,已有逾千年的历史,最早的藏书家应该是孔夫子。

他为教育学生,准备教材,搜集文献,“删诗书、定礼乐”,逐渐形成了最初的私家藏书。

秦汉以来,私家藏书与官藏并驾齐驱,成为中华文化保存和传播的两大重要渠道,特别是从唐代出现雕版印以后,书籍开始普及,私家藏书有了重要物质和技术的支撑,宋元以来渐成风气,明清则达鼎盛时期。

据文献中记载,中国最早私人藏书楼始于北魏,在此后的一千五百多年中,相继出现过几千座藏书楼,其中有一定影响的达1000多座。

中国藏书楼的规模、历史和功绩在世界文明史上都是独具特色的,它们对于中国古代典籍的收藏、保护,乃至古文献的研究、校勘、刊布发行等方面,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北四阁南三阁”:《四库全书》珍藏之所《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我国历史上卷帙最大的一部丛书,与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被誉为古代中国的三大工程。

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设馆,历时十年才纂修完成的《四库全书》,共收书约三千五百种,七万九千余卷,分经、史、子、集四部。

文渊阁《四库全书》当年仅缮写了七部,分别藏于北京、沈阳、扬州、杭州等地。

紫禁城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盛京皇宫的文溯阁、避暑山庄的文津阁,称为“北四阁”。

扬州天宁寺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宗阁、杭州圣因寺的文澜阁,称为“南三阁”。

阁与书历经沧桑,伴随着中国近代史上的频繁战乱而饱受摧残,目前只有文渊、文津、文溯、文澜四阁尚屹立人间。

文津阁文溯阁“南三阁”之一的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麓,现在的浙江省博物馆内。

明清藏书家之阮元文选楼

明清藏书家之阮元文选楼

明清藏书家之阮元文选楼阮元(1764~1849年),字伯元,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

扬州仪征人,乾隆进士。

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阮元学问渊博,在经学、方志、金石学及诗词方面都有很高造诣,尤以音韵训诂之学为长。

著书180余种。

阮元藏书阮元藏书极为丰富,藏书处为文选楼,楼在扬州文选巷。

其下为私塾,其上祀隋代著名文选学家曹宪,并且以唐代著名文选学家李善等人相配。

阮元藏书处因藏宋版《文选》,且尊“曹李”,故名“文选楼”。

阮元和他同时代的藏书家一样,都喜欢把自己收藏的善本加以刻印,以利传播。

他刻的书就取名为《文选楼丛书》。

《清史稿》对他的评价是:“元博学淹通……刊当代名宿著述数十家为《文选楼丛书》。

”阮元藏书、刻书、撰述带有一种普惠世人的色彩。

在抚浙时,于杭州创立“诂经精舍”,为纂辑《经辑纂诂》一书,四处网罗我国训诂学资料,搜集图书,藏于灵隐寺,设“灵隐书藏”。

后又于镇江设“焦山书藏”。

作《杭州灵隐书藏记》、《焦山书藏记》、《焦山书藏书目》,并亲自参与修订具有近代图书馆之性质的《书藏条例》。

阮元在广州曾创立“学海堂”,汇刻《学海堂经解》一千四百卷。

刊刻有《宋本十三经注疏》。

精于鉴别,工金石考证。

阮元提督山东学政时,广交山东及寓鲁金石学家,遍访山东金石文物,主持编撰《山左金石志》24卷,对山东乾嘉之际金石学兴盛贡献颇巨。

阮元还写有《小沧浪笔谈》,杂记济南掌故风物等。

《小沧浪笔谈》书影《经籍纂诂》书影阮元曾见内府秘藏书画,于是记题跋并辨真伪,撰《石渠随笔》,为鉴赏家所重。

撰《畴人传》五十九卷为中国天文历算家之专门史。

阮元重视修志,所修志书著名者有《浙江通志》《广东通志》《云南通志》等。

作品收入《揅经室集》。

晚年编《文选楼丛书》,收书30余种,大半为自著书。

《石渠随笔》书影《揅经室集》书影《宛委别藏》系嘉庆帝在故宫养心殿的藏书总称。

嘉庆皇帝对这套书非常珍爱,在每部书的首页加盖“嘉庆御览之宝”的御玺,命工匠制作100个楠木书匣,加以精心包装,然后陈列在养心殿御书案背后的书架上。

中国七大藏书楼

中国七大藏书楼

中国七大藏书楼中国七大藏书楼:文渊阁、文源阁、文津阁、文溯阁、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

概述清朝在北方收藏《四库全书》的四座书阁,分别为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

此外,清政府又在南方的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

简介文渊阁位于北京故宫太和殿东南,东华门西北,文华殿之后,清代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

文渊阁本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文源阁位于北京圆明园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建,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时纵火焚毁。

文津阁位于避暑山庄(今河北省承德市)平原区西北部山脚下,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藏书于1915年运至北京,现归国家图书馆收藏。

文溯阁位于辽宁沈阳故宫之西,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建,是七阁中藏书最完整而散失较少的一阁。

于1966年运于甘肃,现藏于文溯阁《四库全书》藏书馆。

文汇阁位于江苏省江都县(今扬州市)大观堂,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太平天国运动。

文宗阁位于江苏省镇江市的金山寺,建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天平天国运动。

文澜阁位于杭州西湖孤山南面,是江浙三阁中仅有的一阁,初建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咸丰十一年(1861年)倒毁,部分藏书散失。

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现属浙江省图书馆。

详文四库七阁释名《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一部御敕、官修的大丛书,其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海汇百川,纲举条贯,萃四千余年之文化,以成历代典籍之大观。

”[1]是我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宝库。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收入《四库全书》中的有三千四百六十一种,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中的有六千七百九十三种,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这些书基本上包括了乾隆以前中国古代的重要著作”。

【精品】澹生堂藏书考

【精品】澹生堂藏书考

澹生堂藏书考(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摘要]本文简述了明末著名的私人藏书家祁承火业的生平,重点考述了他在明末浙江绍兴著名的藏书楼──澹生堂藏书的藏书历程和辉煌业绩,使我们在感慨古代藏书“聚之艰,散之易”的同时,更为祁承火业为古代典籍的保存与传播而“苦苦以求”的执著所感动,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典范。

[关键词]澹生堂;藏书;祁承火业我国历史文化悠久,典藏文献的产生源远流长,藏书事业成为我国文化史上一个十分光彩的部分,而这在明朝显得极为突出。

据清代叶昌炽《藏书纪事诗》一书记载,明代私人藏书家达427人,在我国古代藏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澹生堂是明末最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其主人是明代著名的一位藏书家——祁承(火業)。

1澹生堂主人之生平和业绩祁承火业,明代藏书家、目录学家,字尔光,号夷度,又称旷翁,晚号密园老人,明绍兴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嘉靖四十二年(1562年),卒于崇祯元年(1628年)。

祁承火业的祖父,父亲都是进士出身,由于出身官宦书香门第,受家庭的熏陶,他自幼就十分喜欢读书,并且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于图书“生死以之”,正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澹生堂藏书9?000多种,10万余卷,比天一阁藏书还多三万余卷。

《澹生堂藏书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录藏书家关于读书、藏书经验的理论专著。

《澹生堂藏书目》和《庚申整书略例》,创因、益、互、通四法,对目录学的贡献,有首创意义,成为清代学者章学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目录学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他一生“精於汲古”,所藏“多世人所未见”。

所以澹生堂作为名重当时的藏书楼而名播遐迩。

2澹生堂藏书之搜集——澹生堂藏书的主要来源2.1为祖上所遗祁承火业出身于书香门第,其祖父祁清是进士,父亲祁汝霖也就读于国子监,所以家中图书略有所藏,他在《澹生堂藏书约》中说:“通奉公在仕二十余年。

有遗迹书五七架,庋卧楼上。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六单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知识点提纲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一、学校教育的发展1、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1)官学的发展①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②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2)私学的发展①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代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③宋代书院制度产生并发展,书院制度是私学的高级形式(白鹿洞书院)(3)官学与私学的意义①官学与私学推动了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②科举考试的推行,也依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2、西方古代教育的发展(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注·柏拉图学园(仅作了解):柏拉图约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附近所创办的学校,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固定学校;讲授课程包括哲学、数学、物理学等,公元529年停办;是古希腊罗马传播哲学和知识的中心之一(2)中世纪欧洲大学主要有神学院、法学院和医学院(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3、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1)京师大学堂①创办于1898年戊戌变法,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推进,采取分科教育方式;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②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③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2)清华学堂①创办于1911年,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建校资金源于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②1912年清华学堂改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③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注·清华国学四大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3)近代留学教育①19世纪70年代由容闳倡议清政府派出4批共120名学生赴美留学(詹天佑、唐绍仪、梁诚)②新文化运动时期兴起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国革命和国家建设培养了栋梁之材(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钱三强、徐悲鸿)4、西方近代教育的发展(1)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重视公立中学建设,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巴黎高师)(2)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3)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5、新中国教育的发展(1)新中国成立初期(50,60年代)①国家收回教育主权,接管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要向广大工农开门,要为人民大众服务②国家还提出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③逐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2)文革时期(1966至1976年)·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3)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①1977年恢复高考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方针(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③1995年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二、印刷书的诞生1、最早的书籍(1)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2)中国早期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成就表现意义造纸术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出现植物纤维纸(西汉)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传播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8世纪后造纸术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印刷术隋唐雕版印刷术金属活字印术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胶泥制)元朝王祯发明木活字14世纪后活字印刷术传入欧洲15世纪中叶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术(1)印刷书的诞生具有革命性转变,有助于文化大众化,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2)对提高人们文化修养、促进新兴民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三、图书馆的成长1、世界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公元前7世纪亚述巴尼拔王建立图书馆,这是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收藏有约2.5万块泥版文书)(2)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埃及建立亚历山大图书馆,却于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3)罗马帝国时期乌尔比安图书馆和君士坦丁堡图书馆规模巨大(仅作了解)(4)西欧中世纪以来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保存了大量古典文化遗产(5)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巴格达修建了大量保存伊斯兰文明的图书馆(仅作了解)(6)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7)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了面向公众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图书馆(纽约公共图书馆)2、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历程(1)古代①官方: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时期著名的藏书家与藏书楼篇一:民国时期湖州藏书家民国时期南浔藏书家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藏书作为保存和传播文化最有利的方式之一,一直延续不衰。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私家藏书更是藏书文化中一颗永不凋落的明星。

就某一方面来说,私家藏书的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官府藏书,它在保存和传播中华文化上的作用甚至比官府藏书的作用还要大。

我们在讲述藏书文化时,不可不提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私人藏书。

私人藏书的兴盛地经历了一个由北向南发展的历程。

藏书文化的发展状况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在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中心一直在西安、洛阳、开封这一带,中原文化中心一直位于黄河流域,私家藏书也大多分布在这些地方。

到了南宋,宋室南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南移,随之而来的,是江南一带私家藏书的兴盛。

宋代以后,浙江、四川、福建、江苏、江西开始发展兴盛。

历史名镇湖州是吴越文化的交汇地,“苏湖熟,天下足”的谣谚使得湖州名满天下。

湖州为藏书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藏书文化史上有其独特的地位。

湖州的藏书文化经历了四次高潮:两宋时期、明朝、清朝和晚清民初。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变化。

然而在整个民国时期,中国还是没能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仍是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但是正是在这个战乱的年代,那些有识之士更是认识到了知识文化的重要作用,他们为了保存和传播文化不遗余力,耗费了毕生的心血。

在湖州也有这样的名人志士,他们支撑起了晚清民初湖州藏书文化的高潮。

他们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藏书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我们今天还能阅读到那些典籍、善本就是他们心血。

虽然有些藏书因为战火和经济的凋敝散失海外,但是我们应该在肯定他们的贡献和了解那个特殊年代前提下,去看待他们不得已的举动,而且就现今看来,这些流失海外的书籍都绝大多数都保存完好,但是在国内的很多被破坏了。

据《苕水悠悠云香远—湖州藏书文化研究》的记载,湖州比较有名的私人藏书家有十五位之多,并且大多是有藏书楼的。

这些藏书家多是湖州南浔人和湖州吴兴人,少部分是湖州长兴人。

最有名的藏书楼则是在南浔。

南浔是民国时期湖州藏书文化不可不提的一个地方。

南浔藏书文化兴盛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南浔经济的发达。

因地处南太湖、气候温和、土质丰腴、适宜蚕桑,南浔的蚕丝业非常发达。

《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开埠。

该地南浔最早的一批有胆识的业丝者闯荡上海滩,随着生丝贸易的兴盛而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

太平军入侵南浔,这批富人举家迁沪的同时,将商业活动的据点也迁入了上海,凭借着上海取代广州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的优越条件,经营生丝外贸,并涉足缫丝等近代工业、金融业以及盐业、房地产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极一时,时人将这一富商群体谓之曰“四象八牛七十二黄金狗”,并有“湖州整个城,不及南浔半个镇”的说法,该群体财富数量之大及影响之巨可见一斑。

这批商人在富有之后,对文化更是求知若渴,藏书成了他们的爱好之一。

例如“四象”之一的南浔巨商张家就有三代人精心经营六一阁;嘉业堂的拥有者也是“四象”之一被称为“傻公子”的刘承干。

很多同样富有起来的南浔商人支撑起了南浔藏书文化的兴盛。

南浔“八牛”之一的周庆云(1864—1933),他在发家致富后,多行善举,回报社会。

而他本人爱好诗词、书画和藏书,他有一个专门藏书的地方就叫“梦坡室”。

他最主要的贡献在于收藏的琴书和古琴,有“江南第一”之称;还有对地方文献的保存、编辑与篆刻。

前面提到的张家,其所建的“六宜阁”更是民国时期南浔三大藏书楼之一。

张钧衡(1872—1927)是张家第一代藏书人,并且是他兴建了六宜阁,用于藏书和刊印书籍。

他的贡献是收藏了大量的宋元珍本,有最具版本学价值的44部影宋抄本,聚书十万余卷等等。

张芹伯(1890—1945)和张叔驯(1899—1948)作为第二代藏书家,他们的贡献在于广为收集善本和收藏古钱币,张叔驯更是中国第一个古币学会和第一份钱币学杂志《古泉杂志》的创办人。

第三代是张葱玉(1915—1963),他是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和鉴定专家,其最大成就是收藏古画。

最大的贡献是保存了张家几代人的收藏,不致其被日本人夺取。

庞青城(1864—1949)是南浔“四象”之一庞元济的儿子,还是南浔藏书楼“百柜楼”的拥有者。

庞青城热心公益并且支持革命,远离政治后在上海有藏书室名为“百柜楼”。

其贡献在于收藏了两万八千册图书,现保存在复旦大学图书馆。

蒋汝藻(1877—1954)的祖先与明代迁入南浔,经营实业后聚有家财,爱好藏书,有专门藏书的密韵楼。

蒋汝藻家族有藏书的传统,他的祖父蒋维基藏书处有俪籯馆、茹古精舍,叔祖蒋维培藏书处有求是斋。

其父蒋锡绅(1855—1904)有传书堂,蒋汝藻就是在父亲传书堂的基础上扩大其藏书。

刚开始是把他的藏书室命名为“传书室”,在1916年改名为“密韵楼”。

其贡献在与收藏了其他藏书家散出了书籍、大量宋元明时代的善本。

晚年其收藏大部分在涵芬楼,后除了其善本都毁于战火。

民国时期南浔最为出名的藏书家是前面提到的有“傻公子”之称的刘承干(1881—1963),其嘉业堂也是全国有名的藏书楼。

刘承干是南浔巨富“四象”之一,他从小受家庭影响,饱读诗书,热心公益,爱好藏书。

1920年刘承干兴建了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座最大的私家藏书楼——嘉业堂。

他最大的贡献是藏书近60万卷,藏书质量也高,有宋元古本、抄校本、明清文集和史部典籍。

其贡献还有刻书,当时鲁迅就称他为“傻公子”,并说“对于这种刻书家,我是很感激的”。

在建国以后,刘承干还把这些保存下来的藏书无偿捐献给了浙江图书馆,这更是一大值得肯定的贡献。

徐森玉(1881—1971)我国著名的文物鉴定家、版本目录学家、金石家和化学家,1962年更是被周恩来誉为“国宝”。

他又专门藏书的地方汉石经斋。

他的贡献是有藏书一万五千多册,最为珍贵的收藏为汉《石经残字》。

其长子徐伯郊(1913年—20XX年)也继承其志,是香港著名的鉴藏家之一,也是建国之初我国文化部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成立的“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的负责人,为国家收回大量的文物。

他也有丰富的收藏。

他的贡献有保存了历代名家书画《永乐大典》散本一册,捐献给了国家图书馆。

这些都是民国时期,湖州南浔藏书家在藏书文化方面值得肯定的功绩。

在他们的作用下,湖州南浔藏书业在民国时期得以发展兴盛,保存了大量的优秀书籍,更是为现今文化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

在那个年代,南浔的这批藏书家在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致力于保存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他们的收藏方向多有所不同,都根据他们的爱好而有所倾向。

例如周庆云就多收藏琴书和古琴赢得“江南第一”之称;张钧衡的藏书就以多抄本和稿本为最大特点;南浔嘉业堂藏书则以收藏宋元古本、抄校本、大量明清文集和史部典籍、还有乡邦文献为特点······这些藏书家的藏书因为藏书的倾向各有不同,所以他们保存了各种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使得我国不同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虽然他们都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来进行藏书,但是在那个年代藏书业并非易事。

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以后,藏书更是艰难。

但是有很多藏书家仍不畏艰险,使得我国珍贵的书籍不至于流失海外。

像嘉业堂,在1937年南浔沦陷时,嘉业堂藏书安然无恙,解放以后,刘承干甚至把嘉业堂所有的藏书无偿捐献给了浙江图书馆。

藏书家们所做的贡献我们应该牢记,并且在了解了他们对书籍收藏的不易之后,我们可能无法大量的收藏书籍,但是我们应该爱护书籍。

建国以后,私人藏书没落,图书馆兴盛。

这是时代的选择,无所谓好坏,只是在怀念那些曾经的藏书家,他们对书的痴恋让他们受人敬仰。

让他们留在我们共同的记忆里,告诉我们,我们也许不需要有大量的收藏,但是请保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爱。

篇二:《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目录丛刊》(全13册)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目录丛刊(全十三册)出版时间:20XX-9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作者:李万健、邓咏秋编Tag标签:无内容概要收录民国时期私家藏书目录约40种,包括:《崇雅堂书录》(甘鹏云)、《约园藏书志》(张寿镛)、《周氏师古堂书目提要》(周学熙)、《海盐朱氏癸丑七节迁京书目》(朱希祖)、《瞿安书目》(吴梅)、《梦坡室收藏琴谱提要》(周庆云)、《褐木庐藏剧目》(宋春舫)、《顾颉刚先生藏书目录》等。

凡此前已影印出版过的书目,概不收录。

这套书有较高的学术及实用价值。

作者简介民國時期的藏書家及其書目(序)李萬健進入近代以來,由於清廷腐敗,西人入侵,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日益衰落,藏書文化也漸顯頹勢。

至辛亥革命前後,作為中國傳統藏書業中堅力量的私人藏書家,其人數與藏書業興盛的清中期相比,已經明顯減少了。

到民國中期稍後,全國收書在萬冊以上的私藏之家總共大約有一百八十多家,而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就只剩下百家左右了。

應該說,民國時期已經到了傳統的私人藏書業之尾聲了。

但是,這一時期的私人藏書家仍然為保存中國傳統文化和典籍,為近現代圖書館事業的誕生、發展,作出了可貴貢獻。

研究民國時期的藏書家及其藏書目錄、藏書遞藏情況和圖書內容等,是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的。

(一)民國時期的藏書家及其藏書業具有如下特點。

其一,藏書家、藏書業發生了根本改變,從而結束了傳統的藏書樓時代。

清以前的私人藏書家多為封建官僚、地主和封建學者。

而到了民國時期,藏書家大多換成了軍閥、買辦官僚、富商和新文化學人。

與清以前的藏家相比較,民國藏書家所收圖書內容、形式也從傳統經史轉為除此以外還大量收藏新文學、科學著作,從以收藏抄刻、線裝本為主轉為大量兼收鉛印、西裝圖書;對藏書的管理、利用也日益科學和開放,注重為民眾服務。

這樣一來,民國的私人藏書業,從藏書家主體到收藏內容及形式,尤其是藏書目的(是封閉保藏還是開放服務)等根本性質上都發生了變化。

之所以發生上述變化,主要原因是社會性質的根本改變:辛亥革命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統治,加以近代以來西方資本主義的入侵,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在社會生活中出現封建的與資本主義的、東方的與西方的、傳統的與新興的政治、思想、經濟、文化同時並存和發展的現象。

反映在圖書生產和收藏上,一方面是如前所述,藏書家主體身份性質改變了;另一方面是收藏圖書的形式、內容與前大不相同了;三是隨著社會的逐漸開放,圖書收藏思想、管理方法日益科學、進步,藏書觀念越來越開放,書籍流通越來越廣泛,以致藏書要為廣大民眾所用成為時尚。

這樣的變化,就從根本上動搖了以封閉保存藏書為宗旨的傳統藏書樓的命脈,使其逐漸走向消沉、消亡。

就藏家身份言,民國時期的私人藏書家主要是三種人,即:新興官僚、買辦;民族資產階級;新文化學者。

民國知名藏書家約百分之七八十為官僚、富商。

其中為官僚、買辦者如:天津徐世昌,僅其晚晴簃、書髓樓所藏就有萬餘種;南陵徐乃昌,其積學齋藏書富過大藏書家繆荃孫;潛江甘鵬雲,其崇雅堂藏書處將廬、息園貯存三十萬卷;貴州朱啟鈐,存素堂藏善本甚富,僅捐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者即兩千餘種;閩侯陳群,澤存書庫收藏四十萬冊,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