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自他产生已经有1800多年的历史了?若从它的前身方仙道?黄老道算起时间久更长了?它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音乐、化学、医学、养身学、气功学、以及民族关系、民族心理和社会习俗等各个方面都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此外?我国的传统文化主要包括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道教对此影响颇深。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影响道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宗教,在其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不少传统文化,使这些文化成为它思想源泉的一部分。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它的思想来源上多样性它对我国古代的传统文化都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所以道教留下来的思想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大集合、大杂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过巨大而又复杂的影响。

第一对古代政治历史的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许多封建王朝大力提倡道教?用道教的教义作为封建统治的思想武器?所以道教与我国封建社会的封建统治者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许多古代的农民起义也是与道教的思想密切相关?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就是利用道教经典中的某些思想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来指导农民起义?此后利用道教的教义起义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多。

所以道教对我们国家下层社会中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十分广泛和深远的。

第二对我国古代学术思想方面的影响。

我国的许多道教学者?例如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成玄英等这些都为我国古代文化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贡献?特别是道教长期与佛教思想?儒家思想之间的碰撞?排斥到最后的不断融合?兼容并须的发展过程?从而促进了中国古代学术思想的发展?而且道教的许多劝善书以及大量戒律都包含了许多伦理道德的思想?而这些思想是为我国古代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

第三对我国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班级姓名学号成绩浅析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摘要: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从而广泛吸收并且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紧密相连。

它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科技的进步、传统文化发展、社会民俗演进起到了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道教传统文化关系影响一、道教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道教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的、发展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准则,以神仙信仰为核心内容,以丹道法术为修炼途径,以得道成仙为终极目标,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相信修道积德者能够幸福快乐、长生久视的宗教。

它充分反映了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性格心理和精神生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它是具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本土宗教。

在其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传统文化。

因此,道教与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首先表现在它的来源上:主要表现在它将古代原始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教思想等的吸收融合。

1.道教来源于自然崇拜、神仙方术、黄老思想(一)自然崇拜道教思想渊源杂而多端,它有三大基本源头: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方术和黄老道家。

①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由于不能解释做梦、生死等奇异现象,从而认为有一种超越人、超越自然的力量在起作用,原始人既惧怕受到它的伤害,又希望得到它的恩赐。

久而久之,人们将日月星辰、河海山岳和祖宗先贤视为神灵而祈祷膜拜,从心底萌生了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和逝去的先祖的崇拜,这些也就成为了其普遍崇拜的对象,并由此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备的的神灵系统。

上古时代,黄帝时期就开始祭祀天帝,内容有“封禅告天”、“郊祀上帝”等,到周朝时形成了一个天神、地祗和人鬼的神灵系统;战国中期以后,神仙思想逐渐成熟,从官方到思想界到民间,影响越来越大。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家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家是中国古代主要宗教思想流派之一-,也是后世道教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

道家对中国传统政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道家黄老派的理论和实践上。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竞争加剧,为了因应这种局势,黄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术、势、利、力等概念,使先秦学术摆脱了理想主义的棄臼,开始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在此基础上,黄老道家又提出了道生法的主张,不但解决了法律本身合法性的问题,还为道家治世开辟了道路。

2、对传统法律制度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支柱之一,曾以黄老道家的形式在先秦和西汉初期对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以至于后世有人用道法家称呼黄老道家。

儒家独尊后,中国法律制度形成了外儒内法的格局,但道家思想所倡导的法之原则与精神,还是间接隐性地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之格局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对传统军事思想的影响。

道家在致力于治身治国的同时,也对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战争给予了高度关注。

所以《老子》、《黄帝四经》、《鹛冠子》、《文子》、《吕氏春秋》、《管子》、《淮南子》中均包括大量的军事思想,另外,黄老道家普遍还有出"义兵”(即正义军队)的思想,而这些观点和思想对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有很大影响。

4、对传统科学技术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有机科学思想体系。

这种科学思想体系与以逻辑分析为核心的西方机械科学思想体系截然不同,却与现代自组织化理论、复杂科学体系有许多相似之处。

5、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道家思想尤其是道家老庄派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超过了诸子百家,也超越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这种影响如此之大,至今仍然没有过时。

第八讲 道教

第八讲 道教
第六讲 道教 29
似鹤如云一个身,不忧家国不忧贫。拟将 枕上日高卧,卖与世间荣贵人。帆力劈开 沧海浪,马蹄踏破乱山青。浮名浮利浓于 酒,醉得人心死不醒。(郑遨)
第六讲 道教
30
3、道教对民间习俗的影响
(1)中 国 人 对 於 神 明 的 态 度 是 两 重 的 一 方 面 是 对 之 敬 畏 , 平 时 不 敢 冲 撞 他 们 。 一 方 面 又 有 很 强 的 功 利 色 彩 , 求 神 是 为 了 请 神 保 佑 。 所 以 人 神 之 间 有 许 多 富 有 人 情 味 的 交 往 。 中 国 民 众 对 神 灵 的 崇 拜 形 式 体 现 著 这 一 特 点 。 比 较 常 见 的 有 :烧 香 ;还 愿;报 赛 。
第六讲 道教
3
一、道家渊源
道家学说:道家的宇 宙观、人生观、方法 论是道教宗教哲学的 理论基础,也是道教 修炼学说的指导思想。 老子还被奉为祖师。 《庄子》中有关真人、 神人、至人成为神仙 信仰的依据。
第六讲 道教
4
二、道教简史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3、隋唐至明中叶为道教的兴盛和发展时期
第六讲 道教
5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太平道与五斗米道
(1)太平道:为冀州巨鹿人张角所创。 此名直接来自《太平经》(道教最早的经 典),即“行太平之道”。经十余年教徒 发展到数十万人,遍布全国三分之二以上 地方。184年,发动黄巾大起义,失败后销 声匿迹。
第六讲 道教 6
1、东汉时期是道教的初创时期
第六讲 道教
8
2、南北朝是道教的改革时期

(2)北天师道:寇谦之(365—448), 吸收儒、道思想,克服了原始道教中的巫 术色彩和造反教义,抛弃旧道教的繁琐的 修行方法把原来的讲求符咒医病去灾变为 偏重斋醮科仪,从而使道教更接近于作为 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经他 改造后的北天师道在北魏首次取得了国教 的地位。

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

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

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众多道派,其中,全真派道教是道教发展的主要流派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全真派道教具有其独特的基本教义和传统。

本文将针对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和传统进行探讨。

一、全真派道教的基本教义1.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全真派道教的核心教义之一。

道教认为,天地万物是由阴阳两极相互作用、相互制衡的结果,道德、智慧和阅历等因素的影响对宇宙和人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全真派道教中,强调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交融。

2.无为而治全真派道教倡导“无为而治”之道。

这种方式可以使人获得自然和谐。

道教认为,大道至简,可以遵循自然规律,也可以通过静坐、修行、医学等方式找到平衡,使身心得到放松和净化。

3.寿命延长全真派道教追求长寿,认为人类从天生的物质中可以吸取气息,从而延长寿命。

在全真派道教中,强调人类可以通过修行和生活方式改善身体。

4.不求功利全真派道教主张“不求功利”,强调思想和行为是一致的,追求自己内心深处真实的愿望和理念。

道教认为,人类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不在于功利,而是在于对人类的贡献和对大道的探究。

5.三才与天地人的关系全真派道教注重“三才”,即“天、地、人”三者的关系。

在道教的哲学中,三才分别代表天道、地道和人道。

全真派道教追求人类和谐。

因为它强调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在人类和社会中,通过对人的关爱、公正、尊重和生态。

二、全真派道教的传统1. 全真派道教的发源全真派道教是一个由玄真子所创建的道教派别。

在唐朝中期,玄真子率领一批道士在华山建立了全真派道观。

在唐朝末期和宋朝初期,全真派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詹昌世、王虎儒等人均为全真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2. 传统典籍全真派道教的传统典籍包括《道德经》、《周易》、《太上洞玄经》、《黄帝内经》等,这些典籍对于全真派道教的教义和修行都有重要作用。

3. 修行方法全真派道教的修行方法主要有“静坐”、“内丹”、“五禽戏”、“道家武术”等,强调身体和精神的和谐,通过这些方法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主要影响:
1.宗教与哲学思想: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其信仰和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文
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教主张“道法自然”,强调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反对强制和干预自然。

这种哲学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道德观念:道教的教义强调个人修行和道德品质的修养,提倡清静无为、知
足不争的道德观念。

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

3.文化艺术:道教文化包含了丰富的艺术和文学成果,如道教经典、道教音
乐、道教美术等。

这些文化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文学、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医学养生:道教注重养生和保健,强调身心合一,注重精神与身体的和谐统
一。

这种医学养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影响了中医理论和保健方法的发展。

5.社会结构:道教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社会的重要信仰之一,其信仰和组织形
式对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道教寺庙成为了一些地方社区的中心,为人们提供了宗教和文化活动的场所。

综上所述,道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宗教哲学思想到文化艺术、医学养生、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涉及。

这种影响不仅塑造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也对亚洲其他地区产生了影响。

道教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道教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影响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中国道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道教与流行于中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不同,它是唯一根植于本国、发源于古代文化的民族宗教。

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确实受过佛教的影响,但主流是中国的传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看重个体生命的价值,相信经过一定的修炼,世间的个人可以脱胎换骨,直接超凡入仙,不必等死后灵魂超度。

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

道教的产生也很特别,它不是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逐步积累、多渠道汇合而成的,它正式产生于东汉后期,然而孕育过程很长,上限极难具体确定。

道教前期分为丹鼎与符两大派。

符派以符水治病、祈福禳灾为主要宗教活动内容,组织上多系民间道教,如汉末的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魏晋以后,太平道被镇压,五斗米道转化为上层天师道。

南北朝时又分为南北天师道。

丹鼎派侧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别。

唐代李氏皇朝与老子李耳联宗,推崇道教。

宋代真徽二宗迷恋道教,并开始组织编撰《道藏》。

金元之际,道教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

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为主。

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融儒释。

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教盛极一时。

明代正统、嘉靖、万历时期,道教亦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

此后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身衰减。

然而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

道教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以生命为中心的。

一、“有形皆含道性”的生命平等观道教是重视生命的宗教。

早期道教的主要经典《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

”南朝时的《三天内解经》说:“真道好生而恶杀。

长生者,道也;死坏者,非道也。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一、简介道教作为中国传统宗教之一,与中国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教的核心概念“道”与中国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艺术形式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习俗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融合。

本文将从道教与哲学思想、文化艺术、社会风俗等角度来探讨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现象。

二、道教与哲学思想的融合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最为明显的体现在哲学思想方面。

道教的核心概念“道”即代表了宇宙的本源和万物的运行规律,与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道”、“道法自然”等观念相契合。

这种观念的融合使得中国哲学在科学观、人生观等方面产生了独特的风貌,形成了“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等独特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三、道教与文化艺术的融合1. 文学艺术道教的文化内涵使得其与中国文学艺术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以唐代诗人杜甫为例,他的许多诗篇都体现了道教的思想,表达了对于道教理念的崇尚和赞美。

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诗歌中,还可以在文言小说、戏曲等艺术形式中找到。

道教所倡导的自然、宇宙的宏伟和无垠等观念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内涵,使之更具哲理性和深度。

2. 绘画艺术道教与中国绘画艺术的融合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画中常常以自然山水为背景,融入了道教的自然观念和山水禅意。

山水画中的山川之美、河流之宽广等元素与道教所强调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等理念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山水画风。

这种融合不仅增添了绘画作品的艺术诗意,同时也传递了道教与中国文化的和谐共生之道。

四、道教与社会风俗的融合道教在中国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与中国的社会风俗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中国传统的祭祀活动中,许多与道教有关的仪式成为了重要的部分。

庙会、道教节日等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弘扬了道教的传统文化。

此外,道教的道家养生理念、内丹修炼等实践也渗透到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促使他们追求身心的和谐与健康。

总结:道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道教与传统文化道教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鲁迅有一段话说得很透彻:“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

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鲁迅《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道教正式教徒人数之有限与道教文化影响之广大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在其他宗教是极为少见的。

道教信徒历来是中国五大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中最少的,从未超出几十万人。

但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却远远超出教徒的范围而达到各阶层、各领域、各地区、是全局性的影响。

可以说,不对中国道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就不可能全面了解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而不憎道士。

懂得此理者,便懂得中国大半。

”所以,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与中国传统社会道教是在古代中国的社会里孕育、发展、成熟起来的,他也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特别当它成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宗教信仰体系后,这种作用和影响就愈见其大。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可以见到道教的影子,比如在政治和社会历史领域,道教就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中,一方面统治者总是利用道教来为其统治服务,客观上使道教长期得到统治者的扶持。

其中尤以唐玄宗、宋徽宗、明世宗最为突出。

另一方面,道教本身也在积极地向统治者们靠拢,力求改变其民间色彩,剔除不适应于统治者需要的成分,使道教逐渐成为维护统治者的工具。

葛洪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之一。

除此之外,道教在下层民众中的影响也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他们发动起义的思想工具和组织工具,如黄巾起义,孙恩、卢循起义等等。

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学道教发端、生长于中国社会之中,必然要吸收由这个社会产生的精神养分,其中当然包括文学艺术。

同时,道教作为一种特殊的信仰形态一旦被社会所接受,并享有较高地位时,反过来也会影响文学艺术。

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大致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看:首先,道教保留了大量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本身也创造了许多神仙故事,这些都为中国文学中的神话部分增添了色彩。

道教中关于玉皇大帝、东龙公、西王母、盘古真人等等传说都是承袭古代神话而来的,并将这些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较为完整的保留了下来。

另外,道教本身所创造的神仙故事,如关于八仙的传说,以及有关泰山、华山、龙虎山、武当山等的神话故事,也盛传于民间,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所以,有的外国学者在研究中国神话时,就将“道家神话”作为中国古代神话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台湾的一些学者也说:“道教传说流播于世,其丰富的想象,幻异的情节,均能在不同时代说话者口中制造出不同趣味。

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诸如婚姻、痛苦以及死亡,都可在娓娓叙述中获得暂时的解脱。

尤其通过舞台,一些度脱成仙,仙道解困,以及神仙游戏人间,随心所欲的能力,更为长期生活在困顿中的百姓,在哄堂嬉笑声中涤荡心灵。

这种文学艺术的满足,绝不限于文士的寄托幽隐而已,更是广大民众的生活乐趣,而为中国文学中突出的成就之一。

”其次,道教中关于神仙的描写,导游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点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尤甚。

道教从道家那里继承了极为丰富的浪漫精神,并加以发展,所描绘的无论是人物还是景物,虚实相交,色彩斑斓,引人入胜。

这种诡异神奇的浪漫情调,深深地浸润到中国文学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中国古文学的一大特色。

再次,道教独具特色的诗词,也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学。

道教描述神仙轻举飞升或与仙同游的“游仙诗”,描写神仙生活的“神仙诗”,以及一些阐发修道理论的诗文,都给中国诗词宝库增添了新的特殊的内容。

我国古代著名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人都深受道教影响,在他们的诗作中散发出浓厚的道味,且有不少佳作。

另外,好些词牌就得名于道教神仙故事,诸如《瑶池宴》、《霓裳羽衣曲》、《渔歌子》等等。

道教对中国诗词的发展的确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

此外,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在小说创作方面也是很大的。

其他不说,单就明清时期大量出现的描写神魔相斗的长篇章回小说来讲,就可见道教的影响。

鲁迅先生把这一类小说称为“神魔小说”,如《封神演义》、《三遂平妖传》、《韩湘子全传》、《吕仙飞剑记》、《七真传》等,都是以道家思想为主旨的。

另外,以历史演义为题的作品,也都带有浓重的道教色彩,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中国有句俗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这是说民俗极为繁杂而广泛。

其内容涉及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娱乐节庆等各个方面。

一般地说,道教主要与民间信仰习俗关系密切,通过与信仰习俗的联系,进而影响到岁时习俗、娱乐习俗等。

首先,道教所尊崇的神灵是虚幻的产物,然而却与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紧密相连。

好些赫赫有名的道教俗神,如雷公、风伯、关帝、文昌、门神、灶神、城隍、土地、妈祖、瘟神、蚕神、药王、财神等等,原本是流传于民间的,后被道教逐渐吸收成为道教神祗,并贯以各种名号。

这既是道教不断扩大影响的一种方式,也是它吸引群众的一个重要手段。

这就是说,道教把民间俗神集中到自己的信仰中来,成为道教神仙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反过来,道教又利用自己的优势使这些经过道教化的神灵有返回到民间,更深更广地影响着民间的神灵祭祀活动。

像城隍、土地、灶神,一般的民众对他们都是无比敬畏的,对这些神灵的崇拜祈祷,实际上也就成了一种民俗。

道教特有的一些神灵如八仙,财神,福,禄,寿三星,也得到民间的普遍祭祀。

其次,道教的法术也深入到了民间,常常与民间的巫术结合而对民众生活发挥着重大作用。

道教法术有相当部分渊源于民间巫术,经过道教的改造发展,使之更加系统化。

道教法术内容也是很多的,如祈雨、疗病、延生、送死、超度、祈梦、求签等道术都与民间巫术结合在一起,使得道教借助民俗而普及,这一点是民间习俗与道教相连系的重要环节。

此外,民间的各种按固定时间进行的民俗活动,道教也深入到了其间。

如春节这个中国民间最盛大的节日,道教的影子就随处可见,有的风俗沿袭至今。

如“敬灶神”,“打夜胡”,“贴门神”,“桃符”及“钟馗画像”等,都是涉及道教的。

道教神仙诞辰的庆典活动,在民间也极有影响。

如吕洞宾、太上老君等诞辰日,民众多要到道观烧香礼拜。

而且道教的这些庆典和节日,也掺杂了许多民间娱乐方式,变得非常世俗化。

这时,有关的宫观就成了民间娱乐中心,大家所熟知的“庙会”就是此种情形的表现。

这也是道教与民俗相关联的重要方面。

道教与中国古代科技道教的信仰是“长生成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道教徒们不懈地探索、寻求达此目的的各种方法。

在这个过程中,客观上亦促进了我国古代科技水平的发展和进步。

古代医学——早期的道教(五斗米教和太平教)即以符水咒语为人治病。

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亦从阴阳五行说和经络学的角度,描述了人的生理状况,认为人的疾病与天地、阴阳、四时、五行、寒热有关,提出用针灸调安人体360脉,以草木和禽兽等动植物为人治病。

有的经典则以固精、炼气、养神作为强健人体的方法。

最值得注意的是晋代葛洪、南北朝齐梁间道士陶景弘以及唐代道士孙思邈,他们对促进祖国医学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东晋葛洪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

在《金匮药方》中有关于结核病、天花等多种传染病的记载,并指出肺结核(“尸瘵”)是会传染人的,可导致全家覆亡。

《肘后备急方》辑有简便药方百余种,可谓我国第一部急救手册。

齐梁间人陶弘景,精通医药学,撰有《本草集注》、《药总诀》、《效验方》、《肘后百一方》。

其中《本草集注》是将当时所用730种药“分别科条,区畛物类,兼主诏时用土地所出”而成的,对药物名称、来源、产地、性状、鉴别、功用、炮制等均有说明,是唐《本草》的蓝本,为古代药物学的重要著作。

另外,陶弘景还首创按药物性质进行分类的药物学分类方法。

被人尊称为“药王”的唐代著名道士孙思邈,著有三十余种医学著作,现存有《备急千金要方》、《摄养论》、《太清丹经要诀》、《枕中方》等。

孙思邈在医学上重视饮食方法,强调医德,对妇婴疾病极为重视,《千金要方》中列有《妇人方》三卷和《少小婴孺方》。

除上面提到的三位道教师徒医师的医学成就外,道教的一些养生方术,如行气、导引、调息、按摩等,都被纳入了中医领域;道教的外丹术则被纳入了制药领域,成为制药方法;道教的内丹术也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和医疗手段。

冶金术——中国炼丹术发端最早,源远流长,西传印度、阿拉伯、拜占庭,再传欧洲,在文艺复兴后转化为科学化学。

炼丹术是道教所专擅的方术之一,在实践中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至今仍为科学界所瞩目。

道教有关炼丹的经书,主要保存于《道藏》,其代表作有:东汉张陵撰《九鼎丹法》、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皆论述炼丹(外丹)之事。

书中描述了汞有发挥性并能与硫化合,第一次记载了用两种元素合成化合物,并记述有炼铅丹中物质起化学变化时分配比例的概念。

晋代葛洪(252—334年)著《抱朴子·内篇》,其中《金丹》、《至理》、《仙药》、《黄白》言炼丹事,记述了一般无机物的化学变化及制作黄金和白银的各种方法。

化学史研究者认为,8世纪阿拉伯炼丹家盖伯就从葛洪著作中深受启发。

道教炼丹术是近代化学的先驱。

南朝梁陶弘景(456—536年)著《古今刀剑录》,记述灌钢冶炼的方法,是早期炼钢术的突出成就。

他还发现根据火焰颜色不同可辨别物质的不同,开后代分析化学之先河。

天文历算——道教有“道法自然”、“修丹与天地造化通途”、“天人感应”等教义。

修炼者要知天文、晓地理、达阴阳、穷卦象。

故道教与天文、气象、四时岁差的变化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客观上对我国古天文学、气象学及历算学曾发生重大影响。

道教与历法学亦有密切关系,北魏寇谦之精于术算,梁陶弘景撰《帝王年历》5卷,颇有创见;唐代傅仁均善历算之术,撰《戊寅元历》,创定朔法,是我国官历用定朔的开始。

道教文化对我国社会的哲学思想、传统道德、环境保护、建筑绘画的的发展,也都有着一定的影响,有着在客观上呈现的成就。

总之,道教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中的组成部分。

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渗透,广播于哲学、宗教、政治、艺术等方方面面。

正因为其影响巨大,鲁迅才会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许地山也认为:“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之思想、道家文化……”道教对古代中国上至朝廷王府,下至市井家庭的影响,可说是水银泻地。

无孔不入,这种影响在当今社会也能看到。

我们应该深入研究,汲取其中合理的、积极的成分,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走和谐、健康的发展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