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教学设计
(多篇)《清明》教学设计15篇

《清明》教学设计15篇《清明》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知道4月5日是清明节,愿意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
3、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彩蛋,并互相欣赏制作成果。
活动准备1、活动前与家长联系好参与本活动。
2、课件;每个幼儿以个熟鸡蛋,各种图案的彩蛋,秀才比、贴纸,橡皮泥,剪刀,胶水等。
活动过程1、朗诵古诗,导入活动。
教师朗诵古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问:你听到了什么?几月几是清明节?(4月5日)--教师边放课件边讲述清明节的由来,帮助幼儿了解革命烈士的光荣事迹(过草地,爬雪山等)--播放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课件,教师讲述:为了让后人永远记住,永远还念这些革命英雄,1949年3月30日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
请幼儿询问爸爸妈妈,家里清明节要纪念谁?教师小结:清明节里,我们都要纪念革命先烈,纪念家里的祖辈,是他们让我们有了现在,美好的生活。
2、引导幼儿讨论:清明节,我们除了扫墓,还要做些什么?根据幼儿讨论,归纳有人提到的风俗习惯;运动习俗,如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饮食习惯,如吃冷食,吃鸡蛋等等。
出示彩蛋图片,引起幼儿的好奇心机制做兴趣,丰富幼儿感性经验。
3、幼儿与家长共同制作彩蛋--幼儿到台前展示作品,并用完整地语言讲述自己的作品。
请幼儿将彩蛋给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赏,并与小朋友呢们一起玩。
活动建议与提示1、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活动对哦传承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教师因事先查传统节日的相关背景资料,并与家长做好沟通。
2、在吃鸡蛋之前,请幼儿发挥想象力,用熟鸡蛋想出多种玩法(滚、转、抛鸡蛋等)比比谁的想法最多。
3、作为活动的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熟悉,了解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了解惊蛰、春分等节气的含义,让幼儿从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建立传承与发扬的精神纽带。
幼儿园中班清明节教案,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没到清明,大家就要回去祭祖,很多幼儿不太清楚清明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节日,教师们要教导幼儿,让他们知道清明节是什么节日。
《清明》教学设计精品2篇

《清明》教学设计6一,教学目标:1、扩展学生视野,了解有关清明的知识。
2、通过对清明诗的学习,训练诗歌鉴赏的方法。
3、了解民族节日文化中所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
二,教学过程:(一)默写有关清明的诗歌: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你在清明节参加过哪些活动祭祖,扫墓,踏青,春游通过阅读你了解到清明节还有哪些活动呢荡秋千蹴鞠植树插柳放风筝(三)简介清明节的来历:春秋,晋献公的妃子骊姬,奚齐,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
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
在流亡期间,介子推割自己的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
十九年,重耳――晋文公。
晋文公忘介子推。
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下令举火烧山,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四)有关清明的诗文你读过哪些请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
1、寒食寄京师诸弟(唐)韦应物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精要赏析][问题检测](1)后人评论该诗时,认为第二句的”独“字有很重要的.作用,你的看法是怎样的,加以评述。
(2)该诗最后一句颇为精妙,请你谈谈它的妙处。
[参考答案](1)”独“交代了自己的处境,从而写出了孤独寂寞而思乡念家的思想感情;是上句”空“的延伸,又是下句”想“的伏笔,起到了承上启下,穿针引线的作用。
(2)末句以景作结,景中见情,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思归之情,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含蓄蕴藉。
首句写身边事,眼前景,末句遥想寒食故园的景色,首尾呼应,自然圆合。
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活动目标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象。
2、激发对古诗吟诵的兴趣,初步学习按古诗的节律吟诵。
3、了解清明节人们踏春扫墓的传统习俗。
4、了解节日的来历,知道节日的日子及习俗,乐于参与节日的活动。
5、愿意积极参加活动。
活动准备画有古诗情节的图片一幅,VCD教材。
活动过程(一)故事导入,观察讲述,引起学诗兴趣。
1、教师根据古诗讲述“清明”的故事。
2、出示图片,提问,你在刚才的故事里,这张图片上看到了什么呢?(古时候的一个小孩,一个老人…)他们在干什么呢?(在问路,在说话…)天气怎么了?(下雨)(二)观看VCD片,观赏体验,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讲解:小朋友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在春天呢,有一天是清明节,清明节人们都要干什么啊?(幼儿自由回答)2、教师小结:清明节是人们踏春扫墓的日子。
古时候,有一位杜牧的`诗人,就在这天写了一首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3、教师播放VCD,请幼儿观看。
4、问:刚才我们看了碟片,知道了故事中的人在清明节发生了什么事啊?(请幼儿讨论。
)5、向幼儿介绍那个老人就是行人,那个小孩就是牧童,刚才看的那首诗呢,就是描写行人向牧童问路的情节。
(三)教师朗诵,解读诗句,帮助幼儿理解。
1、教师有表情,有节奏的朗诵一遍,请幼儿欣赏。
2、朗诵第二遍,请幼儿边听边对照图片内容。
3、教师请幼儿回答有没有在诗歌中听到什么?4、解读其中的诗句,理解个别字词“雨纷纷”、“欲断魂”、“借问”、“遥指”,帮助幼儿理解古诗内容。
(四)学习朗诵,表达感情,幼儿感受古诗意境。
1、教师朗诵第三遍,请幼儿慢慢跟读。
2、幼儿分组学念,感受古诗意境。
3、教师请几个幼儿上来表演,教师在一旁进行指导提醒,注意表达合适的感情,轮流请几批幼儿。
4、请幼儿集体朗诵1-2遍,进一补感受古诗意境。
活动结束1、评价2、总结活动延伸1、请幼儿把学会的古诗在清明节来到时朗诵给爸爸妈妈等家人听2、在图书区添设古诗图书,引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继续感受古诗意境。
《清明》教学设计3篇

《清明》教学设计5清明教学目标:1.会认3个字,会写5个字,其中重点认识“魂”字,重点指导书写“魂”字,注意左右结构的字是左窄右宽。
正确读写“牧童、遥指”词语,并注意“遥指”的“遥”。
2.背诵课文,并会默写。
3.培养孩子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这首诗写了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春天》)教师朗读《清明》。
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比较:纷纷之雪──大纷纷之雨──细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秋雨:“淅淅沥沥”【设计意图:揭示了春雨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
"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
"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设计意图:通过品味“纷纷”、“行人”“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境界。
】学生齐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魄。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二、默读古诗,学习生字多媒体出示“欲、魂、借、酒、牧”5个生字,老师讲解“欲”字与“浴”区别来记,“酒”和“洒”区别来记。
古诗《清明》教案

古诗《清明》教案篇一:古诗《清明》教案教材分析:这首古诗是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清明》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作品,前两句写出了清明时节行旅之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诗情推向全篇高潮,使诗中行人的愁苦思绪一下转换为继续抖擞前行的奋争心态,景中言情,意蕴深远,语言清新,朗朗上口,有利于积累和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掌握运用“欲、魂、借、酒、牧” 5 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吟诵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流程:《清明》一、激趣导入,板书课题1、同学们,前个星期我们放了清明假,那么谁来说说清明假你是怎样过的?2、你了解清明节吗?清明节:,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这天,民间有踏青、寒食、扫墓等习俗。
3、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中写出了清明时节的特殊气氛,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看吧!4、板书课题;5、了解作者;杜牧(公元 803-约 852 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在晚唐成就颇高。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

古诗《清明》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古文《清明》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通过诵读、表演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诗歌;2.掌握文中的词语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3.引导学生认识清明节的文化背景、习俗和精神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准备教学材料:古诗《清明》;课件等。
教学器材:录音机、播放器、音响设备等。
三、教学过程设计第一步:课前预热(10分钟)1.播放相关音频,介绍清明节的文化背景、形成过程和习俗;2.通过回答问题等方式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
第二步:文本呈现(10分钟)1.讲解古诗《清明》的基本意义和文化内涵;2.逐句翻译,讲解诗句的含义和表现技巧。
第三步:诵读练习(20分钟)1.分组练习,每组按顺序诵读古诗;2.点拨学生的发音表达和语感训练;3.引导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情感表达。
第四步:表演展示(20分钟)1.鼓励学生根据诗歌表现个人的情感体验;2.分组表演、诵读等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置公开诵读活动;3.在表演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
第五步:词语解析(20分钟)1.讲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诗句的意义;2.通过举例、问题等方式让学生掌握表达技巧。
第六步:课堂小结(10分钟)1.由教师拓展与《清明》有关的诗歌或文学作品等,丰富学生文学素养;2.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3.宣传过程中的公开诵读活动。
四、教学方法1.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表演等互动活动;2.词语讲解和语文要点掌握有针对性,讲解方式灵活多样; 3.鼓励齐声诵读、朗诵表演,充满情感表达。
五、教学评估1.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的参与度;2.通过练习的诵读表演、词语解释和总结等环节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建议1.清明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可以从文化教育的角度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视野;2.学生的表演和朗诵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练习和提高表达效果,重视语言情感的传达;3.在课程结束后,可以邀请学生进行节日知识的专题讲解和分享,发扬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小学清明古诗的教案

小学清明古诗的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古诗《清明》。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了解清明节的习俗和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1. 让学生掌握古诗《清明》的内容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古诗中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准备古诗《清明》的文本和注释。
2. 准备与清明节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2. 引导学生思考清明节与古诗的联系。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向学生介绍古诗《清明》的作者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朗读古诗《清明》。
三、诗句解析(10分钟)1. 逐句解析古诗《清明》的意义。
2. 解释古诗中的生僻字词。
四、意境感悟(5分钟)1. 引导学生想象和感受古诗《清明》所描绘的画面。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五、情感体验(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古诗《清明》所表达的情感。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古诗中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六、背诵练习(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清明》。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七、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次课程的重点和收获。
2. 向学生推荐其他与清明节相关的古诗作品,鼓励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背诵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3.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古诗《清明》的理解和感受。
备注:本教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部编版清明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清明》教学设计一、文本解析《清明》是唐朝诗人杜牧描写清明节景象的诗歌。
诗人漫步郊外,遇上细雨纷纷,内心十分凄迷。
而后,他问牧童“酒家何处有”,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遥指杏花村,这一“遥指”把人直接引向了那个杏花烂漫的村庄。
二、教学目标1. 正确认读“魂”“酒”“牧”三个生字。
2.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清明》。
3. 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并背诵《清明》。
难点:了解古诗大意,知晓古诗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1. 引出节日。
播放《传统节日》童谣视频。
提问:童谣里都包含了我国哪些传统节日呢?2. 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古诗就与其中一个节日有关。
板书诗题,齐读诗题。
3. 交流资料。
(1)课前老师在翻转课堂里布置了作业,让大家收集有关清明节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2)学生交流。
4. 再读题目。
带着你们的理解和感受,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通过播放生动形象的《传统节日》童谣视频,不仅温习旧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自然巧妙地引出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课前布置作业,分享资料,有效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二)划分节奏,读出诗韵1. 读通古诗。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朗读古诗,师生及时正音。
2. 指导学生按节奏朗读。
(1)师范读。
(2)小结读法。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及时指导。
(5)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应该彰显朗读的作用。
本环节通过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读出节奏和语调的变化,为下一环节理解诗意做好铺垫。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1. 理解诗意(1)我们学古诗,还要了解古诗的意思。
在《清明》中描写了怎样的情景呢?(2)教师向学生平板推送资料包,组织学生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明》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师:同学们们,还记得《二十四节气歌》吗?一起唱出来,好吗?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劳作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在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还被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孩子们,你们知道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哪里吗?“天下奇书”《淮南子》第一次科学全面地记载了二十四节气。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八位门客在我们淮南的八公山著成的,这部著作内容包罗万象,被誉为“天下奇书”、绝代奇书”。
瞧,这就是八公山森林公园的二十四节气广场。
二十四节气中有一个既是自然节气点又是传统节日,你们知道是哪一个吗?--清明
师:是的,清明。
谁了解清明?(指生答)
师介绍清明节。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古诗《清明》。
3、出示诗题,齐读。
4、介绍诗人:说起诗人杜牧,那也是晚唐时期了不起的诗人。
让我们来熟悉一下吧。
二、学习生字
1、师:学习之前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认读情况,这些生字都能读准吗?指名读
3、师:其中牧和酒是我们本课要人要写的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分享给大家。
(加一加)
仔细观察这两个生字,说说怎么才能写好它?
(牧左右结构,左边的牛做部首时除了最后一笔横变成提,还要注意牛的笔顺,看老师书写。
右边是反文,四笔写成)
4、生练写生字,请把每个生字在田字格里写两遍,写的时候注意间架结构。
二、初读古诗
1、师:读准了生字,了解了清明和诗人,我们快来读读古诗吧!请同学们放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
师:谁想读给大家听?
3、划节奏读赵静怡同学读得不仅准确,而且读出了古诗的节奏
4、师范读(看同学们读得津津有味,老师也想读,想听吗?)
5、再次指名读(想不想向老师这样抑扬顿挫地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6、齐读(让我们一起美美地读古诗,读出节奏和韵律。
)
三、品读古诗
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都在祭祖、扫墓、踏
青,而诗人杜牧在干什么呢?心情又如何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走进杜牧,去感悟诗人的内心世界。
(1)出示第一句。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第一句,边读边思考:读了这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清明节这天下起了雨。
师:诗人一开始就用清明时节雨纷纷告诉我们清明节这天的景象。
那你们觉得雨纷纷又是怎样的雨呢?滂沱大雨吗?
生:不是。
是小雨.
是又细又小的雨.
是很密很密的雨。
师:是呀,我们说春雨如丝,春天的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看,这雨飘飘洒洒、纷纷扬扬、密密麻麻,下个不停。
看着这雨,你想怎么读这句诗?(指名读)真好,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这雨的连绵不断。
想一想,此时,天上细雨纷纷,地上的道路是什么样子?
生:路一定很难走,路上都是水。
师:是啊,古时候的路不像今天到处都是柏油马路、水泥大道,而是泥土小路,遇上这样连绵不断的阴雨天,道路一定十分泥泞、难走。
(2)出示第二句。
行走在这风雨泥泞的道路上,诗人心情如何呢?齐读第二句。
师:“欲断魂”是什么意思?
生:是十分难过、十分伤心。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查资料
你可真会学习!当我们学习古诗时,遇到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利用手头的工具书或上网查资料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魂”在古诗中一般指心情、情绪。
“欲断魂”就是指心情特别悲伤、特别忧愁。
师:此时,路上的行人可能是哪些人呢?----去扫墓的······
他们为什么“欲断魂”呢?-----怀念亲人。
带着我们的理解,想象路上行人欲断魂的画面,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人们一边走一边默默流着泪。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老妇人一边拄着拐杖一边在雨中艰难地行走。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中年妇人手里抱着纸钱一边走一边伤心地流眼泪。
师:诗人杜牧也在这些行人之中,路上欲断魂的不仅仅是那些行人,更是诗人自己。
他又为什么如此难过悲伤
呢?原来此时诗人杜牧正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安徽池州做官,当他孤身一人看到人们全家团聚为祖先扫墓,自己却远离家乡,远离家人,无法亲自为亲人扫墓,无法与家人团聚,思乡之情涌上心头。
偏偏又遇上这阴沉湿冷的天气,春衫都被打湿,所以心中便更加难过。
于是杜牧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清明》。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想怎么读这句诗?指名读让我们带着忧愁,再次齐读诗句。
(3)学习三四句。
出示第三句,齐读。
师:第三句诗人镜头一转,将我们带向了另一个画面。
边读边思考此时诗人干吗去了?----问路找酒家
你觉得诗人为什么要找酒家?
生:诗人觉得太累了,想去歇歇脚。
诗人觉得太冷了,想喝喝酒暖暖身子。
诗人觉得太伤心了,想借酒浇愁。
师:想必是诗人在清明时节雨纷纷中赶了很久的路,又看到路上行人欲断魂,自己也是又累又冷又欲断魂,于是想找个酒家歇脚暖身借酒浇愁。
诗人找到酒家了吗?----找到啦
酒家在哪?用诗句回答。
想象一下,杏花村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齐读第四句诗,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谁来说一说?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牧童伸着手指向前方。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牧童在林中悠闲地骑着牛。
我仿佛看到了许许多多美丽的杏花。
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开满杏花的小村庄。
师:瞧,这大片大片的杏花,朵朵绽放,团团锦簇,给你什么感受?----美、美好、春天的感觉、春意盎然、生机勃勃是啊,杏花枝头春意闹。
在这片美丽的充满春意的红杏盛开的深处,隐隐约约露出了一个酒帘子。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冷吗?累吗?难过吗?
师:古诗的前两句让我们感到阴冷和忧愁,而后两句又让我们感到了温暖和希望。
你想怎么读这两句诗?指名读
齐读后两句。
四、总结升华
诗人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就向我们勾勒了一幅情趣盎然的“清明烟雨图”,把我们的情感也由阴冷忧愁带到了充满温暖和希望。
这正是古诗的魅力所在,以至于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每逢清明时节烟雨朦胧我们仍情不自禁吟诵起“清明
时节雨纷纷”。
其实古诗早已刻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穿越时空与我们对话,并一直影响着我们的审美和情感。
希望古诗的种子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生根发芽,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里开一树繁花。
在音乐声中让我们再次吟诵古诗《清明》。
五、作业布置
吟诵古诗《清明》
想象诗人后来到酒家后又遇到了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