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员工沉默行为-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研究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综述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的压力源也越来越多。
其中挑战性和阻碍性压力源是常见的两种类型。
挑战性压力源指的是对个体能力和技能的正面挑战,具有激励个体积极向前发展的作用;阻碍性压力源指的是对个体能力和技能的负面压迫,导致个体产生消极情绪。
在工作场所中,挑战性和阻碍性压力源都会对工作绩效和个体心理健康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综述挑战性和阻碍性压力源的定义、特点、影响及应对策略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挑战性压力源挑战性压力源是指对个体能力和技能的正面挑战,具有激励个体积极向前发展的作用。
挑战性压力源常常来自于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晋升机会和个人发展契机等,可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当个体能够克服挑战并获得良好的成绩时,其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
与阻碍性压力源不同,挑战性压力源通常被视为积极的因素,可以促进个体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
阻碍性压力源是指对个体能力和技能的负面压迫,导致个体产生消极情绪。
阻碍性压力源常常来自于工作上的挫败、工作冲突、工作不确定性等因素,会对个体的心理和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阻碍性压力源会降低个体的动机和自信心,导致其在工作中表现不佳,对个体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的特点挑战性压力源体现了一种正面挑战,主要是个体对工作、自我发展等方面的自我要求,具有明显的主观性。
阻碍性压力源体现了一种负面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外部环境的约束和压制,具有明显的客观性。
挑战性压力源可以激励个体的动机和积极情绪,促使其认真投入工作。
阻碍性压力源则会导致个体的动机和情绪下降,导致其在工作中表现不佳。
3. 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对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的影响不同挑战性压力源可以促进个体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提高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
阻碍性压力源则会降低个体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降低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人们面临着许多不同类型的压力。
其中,挑战性压力和阻碍性压力是两种最为常见的类型。
挑战性压力源指与个体目标相关且为实现目标而付出努力的压力源;而阻碍性压力源则指与个体目标相关但会阻碍实现目标的压力源。
本文将对这两种压力源的研究进行综述,并分析它们对个体的影响。
挑战性压力源可以激发个体的动力和潜力,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应对复杂任务。
在研究中,挑战性压力源通常被视为一种正向的力量。
故而,研究者们对挑战性压力源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
以下是其中的几个方面:1.适度的挑战性压力源可以提高个体的表现。
在心理学实验中,一些研究者通过使参与者体验不同强度的挑战性压力,从而找到了最佳表现的压力水平。
Tugade等人(2004)的研究表明,当个体面临适度的压力时,他们的工作记忆能力和创造力都得到了提高;而当压力过高或过低时,这些能力则变差。
2.挑战性压力源可以改善健康状况。
研究者发现,挑战性压力源可以提高个体的免疫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减轻抑郁和焦虑等负面情绪的程度。
例如,Cohen等人(1998)的研究表明,个体在面临挑战性压力源时,身体的天然杀菌细胞活性会提高。
3.挑战性压力源可以促进学习和成长。
研究表明,适度的挑战性压力源有助于个体发展自己的技能和知识。
几项研究均发现,当学习任务过于简单或过于困难时,个体的学习效果都不佳;而当任务难度正好适中时,学习效果最好。
因此,挑战性压力源在培养个体的成长和自我实现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比之下,阻碍性压力源往往是一种负面的力量。
阻碍性压力可以干扰个体的目标实现,导致情绪波动和身心健康问题。
以下是阻碍性压力源的常见研究方向:1.过度的阻碍性压力源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
一些研究显示,过度的压力源会使个体感到沮丧、疲惫和无助。
此外,过度的压力源还与职业倦怠和燃尽症状有关。
2.阻碍性压力向个体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员工沉默行为-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研究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员工沉默行为: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研究摘要: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工作压力的二维结构为出发点,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成果,选择员工沉默行为作为结果变量,重点探讨了组织认同这一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①挑战性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都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面临挑战性压力时,个人对组织认同感高的员工,其沉默行为明显低于组织认同感低的员工;③组织认同对阻碍性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员工沉默行为;组织认同;调节作用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一种“超竞争时代”,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员工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员工尽可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对于员工来说,这些就是工作压力,会影响到员工为企业服务。
大部分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只关注到了压力的负面效应,比如会降低工作满意度、降低忠诚度甚至导致员工离职等等。
然而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他们认为,对于压力要区分它的内在属性,压力也有“好”“坏”之分。
2000年,Cavanaugh等正式地提出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这一概念,按照其属性划分为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两大类。
所谓挑战性压力源是指那些对员工心理和行为能产生积极作用的压力源,比如高工作职责、工作范围、时间压力等。
所谓阻碍性压力源是指那些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上产生消极作用的压力源,比如工作不安全感、组织政治、角色模糊等等,这类压力源对员工的个人成长不利,会阻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2005年,国外学者LePine等对两类压力源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总结;Haar等(2006)、Wallace 等(2009)也验证了压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近些年,国内学者张韫黎等、管菊梅等也探讨了压力与工作满意度、身心紧张及离职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的是两类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工作退缩行为、离职倾向和工作绩效等之间的关系。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是指个体在工作或学习过程中面临的具有挑战性和阻碍性特征的压力源。
这些压力源可能来自于工作任务、角色期望、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等方面,对个体的工作表现和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研究综述的角度,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定义、分类、影响和应对策略进行综述和总结。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是指个体在工作或学习中所面临的能够激发其积极应对行为和心理资源的压力源。
挑战性压力源是指个体感受到的具有动力作用、能够促进个体发展和提高工作表现的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是指个体感受到的具有负面影响、能够阻碍个体发展和影响工作表现的压力源。
根据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工作任务压力源:包括工作要求、工作量、时间压力等。
这些压力源能够激发个体的工作动力和积极应对行为,促进工作表现的提高。
2. 角色压力源:包括角色冲突、角色模糊、角色期望等。
这些压力源能够对个体的角色认同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工作满意度。
3. 人际关系压力源:包括与同事、上级、下级之间的关系紧张、冲突等。
这些压力源会对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团队合作产生负面影响。
4. 组织结构压力源:包括组织文化、权力结构、职业前景等。
这些压力源会对个体的组织认同和工作满意度产生影响。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工作表现和心理健康。
2. 心理健康影响:挑战性压力源有助于个体的自我成长和发展,提高个体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而阻碍性压力源会给个体带来压力和焦虑,严重时还会导致心理健康问题。
个体面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时,可以采取以下应对策略:1. 问题导向策略: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改变现状,提高工作表现。
2. 情绪导向策略:关注和调节自身的情绪反应,寻求心理平衡,保护心理健康。
3. 社会支持策略:寻求与他人的合作和帮助,增强工作满意度和团队合作。
4. 自我反思策略:及时反思自身的行为和表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摘要:挑战性和阻碍性压力源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两种压力源。
本综述主要研究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个体工作表现和健康的影响,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结果发现,挑战性压力源可以促进个体的工作表现和健康,而阻碍性压力源则对个体的工作表现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个体的应对策略和工作特征也会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影响产生一定的调节作用。
研究结果对于提高个体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挑战性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个体工作表现、个体健康、应对策略、工作特征引言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个体在工作中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
挑战性和阻碍性压力源是工作环境中常见的两种压力源。
挑战性压力源通常指一些要求个体发挥能力、提升自我的工作任务和目标,如承担重要任务、参加竞赛等;阻碍性压力源则指个体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阻碍和限制,如工作压力、工作冲突等。
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对个体的工作表现和健康有不同的影响,对这两种压力源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方法本综述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和分析,总结了过去几年来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压力源对个体工作表现和健康的影响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和探讨。
结果与讨论阻碍性压力源对个体的工作表现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显示,阻碍性压力源会增加个体的工作压力和冲突,降低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效能。
阻碍性压力源还会导致个体的情绪失控和身心健康问题,如焦虑、抑郁等。
应对策略和工作特征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影响具有调节作用。
个体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和具备有挑战性的工作特征,可以减轻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对个体的负面影响。
相反,消极应对策略和缺乏挑战性的工作特征将增加个体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压力感受和负面影响。
结论。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是指工作环境中的一种压力源,这种压力源既可以激励员工努
力工作,也可以阻碍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
许多研究已经探讨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
源对员工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相关研究的主要发现和方法。
在研究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时,研究者通常使用问卷调查法来收集数据,并使用多
元回归分析法来分析数据。
调查结果显示,工作任务的挑战性和难度是挑战性-阻碍性压
力源的重要来源。
当员工面临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激励,努力完成任务。
当工作任务过于困难或过于简单时,员工可能会感到压力,影响他们的工作绩效和工作满
意度。
除了工作任务的挑战性和难度,工作环境的不确定性和冲突也是挑战性-阻碍性压力
源的重要影响因素。
研究发现,当工作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冲突时,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心
理健康会受到负面影响。
不确定性和冲突可能会导致员工感到焦虑和压力,从而影响他们
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
个体特质也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感知有关。
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工
作投入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感受起到调节作用。
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和工作投入的
员工更有可能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转化为积极的激励因素,而不会被其消极影响。
研究者还发现了一些组织控制措施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调节作用。
组织提供的
培训和发展机会可以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技能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从而减轻挑战性-阻碍性
压力源的负面影响。
组织的支持和反馈也可以促进员工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认同和
理解,进一步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满意度。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而压力源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是最为常见的两种。
本文将从定义、特征、影响等方面对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进行综述。
一、挑战性压力源1.定义挑战性压力源是指对个体产生一定压力,但同时又给个体带来较大的发展机会和提高能力的机会。
2.特征(1)具有积极性。
挑战性压力源能够调动个体积极的动力,促进个体的自我发展和提高。
(2)使个体感到有意义。
个体通过挑战性的工作或生活任务,感觉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从而感到自我价值和自豪。
(3)与个体自身意愿相符。
挑战性压力源是基于个体自身意愿的,个体有动力去面对这些压力源。
3.影响(1)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挑战性压力源可以帮助个体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
(3)降低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健康状况。
过于强烈的挑战性压力源可能会对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健康状况产生不利影响。
阻碍性压力源是指对个体产生一定压力,但意义不如挑战性压力源的压力源。
这种压力源通常让个体感到沮丧和无助。
(1)产生消极情绪。
阻碍性压力源会产生消极情绪,让个体感到自己没有能力解决问题。
(3)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
阻碍性压力源会给个体带来负面影响,使个体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变得糟糕。
(1)增加个体的焦虑和抑郁。
阻碍性压力源会增加个体的焦虑和抑郁,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降低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阻碍性压力源会影响个体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使其难以完成任务。
(3)产生负面的人际关系。
阻碍性压力源可能会导致个体与同事、家人等产生负面的人际关系,影响个体的社交能力。
综上所述,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是两种不同的压力源,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同。
当工作和生活面临挑战性压力源时,个体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积极应对,把握机会。
而在面对阻碍性压力源时,个体应该尽可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对个体的负面影响。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研究综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源,其中包括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
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在实际生活中对个体的影响都是明显的,尤其是在工作场所。
因此,对这两种压力源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挑战性压力源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它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动力,促使人们更好地应对复杂的环境和任务。
在工作中,挑战性压力源可以推动员工不断追求更高效、更创新的工作方式,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挑战性压力源可以来自内部或外部,如挑战性工作任务或新的工作机会等。
研究发现,适当的挑战性压力源可以提高个体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表现,但是过度的挑战性压力源也会对个体造成伤害,如产生焦虑、压力等负面心理反应。
阻碍性压力源是消极的心理状态,它会导致工作中的恐惧、疲惫和挫败感等负面情绪。
阻碍性压力源可以源于内部或外部,如缺乏工作资源、个人能力不足等。
研究表明,过度的阻碍性压力源会降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效率,从而影响整个组织的运作。
因此,减少阻碍性压力源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应对挑战性和阻碍性压力源,个体往往会采取一些应对策略。
这些策略受到个体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个体特征、工作环境以及社会支持等。
个体对挑战性压力源的应对策略主要包括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逃避应对。
积极应对是指学习新技能、寻求新的工作机会等方式来适应挑战性压力源;消极应对是指通过放弃、拖延等方式来规避挑战性压力源;逃避应对是指通过消极麻醉、逃避等方式来抵御挑战性压力源。
对于阻碍性压力源的应对策略,研究表明,个体通常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如积极寻求资源、请求帮助等。
总的来说,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的研究对于工作场所的管理和员工的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工作场所管理者应该了解战略性压力源对员工的影响,制定适当的工作计划和管理策略,以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个体应该认识到积极应对策略对于适应挑战性压力源以及减少阻碍性压力源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与员工沉默行为: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研究摘要:文章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以工作压力的二维结构为出发点,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成果,选择员工沉默行为作为结果变量,重点探讨了组织认同这一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①挑战性压力源、阻碍性压力源都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②面临挑战性压力时,个人对组织认同感高的员工,其沉默行为明显低于组织认同感低的员工;③组织认同对阻碍性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没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员工沉默行为;组织认同;调节作用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一种“超竞争时代”,企业为了获得竞争优势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对员工各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员工尽可能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对于员工来说,这些就是工作压力,会影响到员工为企业服务。
大部分研究者和实践者都只关注到了压力的负面效应,比如会降低工作满意度、降低忠诚度甚至导致员工离职等等。
然而有些学者并不同意这样的结论,他们认为,对于压力要区分它的内在属性,压力也有“好”“坏”之分。
2000年,Cavanaugh等正式地提出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这一概念,按照其属性划分为挑战性压力源和阻碍性压力源两大类。
所谓挑战性压力源是指那些对员工心理和行为能产生积极作用的压力源,比如高工作职责、工作范围、时间压力等。
所谓阻碍性压力源是指那些对员工的心理和行为上产生消极作用的压力源,比如工作不安全感、组织政治、角色模糊等等,这类压力源对员工的个人成长不利,会阻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2005年,国外学者LePine等对两类压力源与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总结;Haar等(2006)、Wallace 等(2009)也验证了压力与绩效之间的关系。
近些年,国内学者张韫黎等、管菊梅等也探讨了压力与工作满意度、身心紧张及离职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的是两类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工作退缩行为、离职倾向和工作绩效等之间的关系。
1相关研究理论和假设1.1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的关系对压力源本身的内在属性进行区分,最早的研究者是Selye(1976)。
20世纪中后期,Selye提出了压力这一概念,并对压力的类型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应根据工作要求的不用类型来划分,而不是工作要求的水平。
Folkman等(1985)认为压力是工作要求与处理这种要求之间的相互作用,应根据压力是被评价为阻碍,还是能够促进个人增长、获取知识或者是未来的收益来进行划分。
Mccauley 等(1994)认为虽然工作要求会带来压力,但工作要求也能带来回报并能抵消压力所带来的痛苦。
在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Cavanaugh等(2000)明确提出了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二维结构模型,同时开发了压力源二维结构量表,得到了学术界广泛的认可。
Boswell等(2004)研究发现,挑战性压力会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降低员工的退缩行为和离职倾向。
而阻碍性压力则正好相反。
LePine等(2005)运用元分析方法对两类压力源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系统总结。
Haar等(2006)以新西兰政府工作人员为样本,验证了压力源的二维结构,并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Podsakoff等(2007)的元分析表明,这两类压力源都会引起身心紧张。
挑战性压力与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正相关,与离职倾向负相关,而阻碍性压力恰恰相反。
Wallace等(2009)的研究表明,挑战性压力与工作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组织支持感可以强化它们之间的关系。
国内对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学者张韫黎等(2009)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飞行签派员为样本,研究发现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身心紧张都呈正相关;阻碍性压力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与离职正相关,而挑战性压力与离职负相关,与工作满意度相关性不显著。
管菊梅等(2011)同样以飞行签派员为样本研究两类压力源与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之间的关系。
刘得格等(2011)对这压力源的二维结构进行了检验,并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分析了这两类压力源与工作投入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对压力源进行区分已逐步得到了西方学者的认同,但在中国相关研究并不多。
本研究主要探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的关系。
以往学者多选取工作满意度、离职倾向、工作投入、员工忠诚度和工作绩效作为结果变量,大多可以归为行为层面的变量。
这里本文选取员工沉默行为作为结果变量,员工沉默行为是行为层面的变量,与员工绩效、员工离职等都有密切联系,基于以上的文献评述,我们提出假设:H1:挑战性压力源与员工沉默行为正相关;H2:阻碍性压力源与员工沉默行为正相关。
1.2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组织认同一直都是组织行为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组织认同这一概念起源于社会认同理论,是指个体对自己在组织中所处的地位、成员身份和归属感方面的认知过程。
其后,Tajfel(1981)从社会学角度,把组织认同定义为个体的一种自我认定,由于自身的这种成员身份形成了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并在组织中找到归属感。
O’Reilly和Chatman(1986)从情感角度出发,将组织认同定义为个体出于组织的吸引和期望,进而保持对组织的自我定义情感。
Ashforth和Mael(1989)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观点,认为组织认同是个体与集体之间价值观和归属感的一致。
基于上述研究,笔者认为组织认同是个体对组织价值观的一种肯定,并能找到归属感,从而忠诚于组织。
George等(1996)在员工工作满意度与离职倾向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受价值获得这一变量的调节作用尤为显著。
Patrick等(2000)研究发现,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个人成长需求共同决定了离职倾向。
Miller等(2000)在研究员工对组织是否认同和忠诚的因素分析中发现,员工个人的价值观以及情感归属等是其最为重要的方面。
国内学者张一驰等(2005)发现个人—组织匹配程度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过程中调节作用较为显著。
基于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选择组织认同作为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并提出以下假设:H3: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越高,挑战性压力引起的沉默程度越低。
而对于组织认同感低的员工则正好相反。
H4:面对阻碍性压力时,组织认同感高的员工,其沉默程度明显低于组织认同感低的员工。
2研究设计2.1样本样本来自安徽省合肥市、安庆市、池州市、马鞍山市以及宿州市这5个城市的20家企业员工,在各公司领导人员的帮助下,共发放问卷380份,回收358份,问卷回收率为94.21%,根据问卷填满率低于90%或是填表人的基本信息不符,剔除了无效问卷27份,有效问卷331份,有效回收率为87.11%。
2.2变量的测量对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源的测量,大多数学者都采用Cavanaugh等人(2000)开发的量表,本研究也使用Cavanaugh等人(2000)开发的量表。
关于员工沉默行为的测量,本研究采用郑晓涛等人(2008)自行开发的量表,将员工沉默行为分为三个维度:默许沉默、漠视沉默和防御沉默,共12个题项。
组织认同采用Mael和Ashforth(1992)的单维度组织认同量表,共包括6个题项。
该量表在国外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我国使用较少,为了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符,笔者将题目中的词汇进行了相关的调整。
2.3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SPSS16.0和AMOS17.0来进行数据分析。
具体包括对采用的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层级回归方法验证组织认同对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3结果与分析3.1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在信度检验时,本研究采用Cronbach a系数作检验指标来测量,结果表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组织认同和员工沉默行为的量表信度都达到了0.8以上,信度水平都比较高,说明本研究中的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3.2各变量间的相关分析我们对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挑战性压力和阻断性压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58**),且两类性质的压力都与员工沉默行为呈显著的正相关(挑战性压力r=0.247**,阻碍性压力r=0.356**)。
组织认同与员工沉默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r=-0.383**),说明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会减少其沉默行为。
3.3多层回归分析对于组织认同在挑战性—阻碍性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首先对数据进行了中心化的处理,其后采用层次回归的方法来进行检验。
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1的模型2以及模型6发现,挑战性压力、阻碍性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都呈显著的正相关(β=0.236,p0.05),部分验证了H4。
4讨论目前,国内外对于压力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其与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忠诚度、身心紧张、主观幸福感和离职倾向等等,从而为本文研究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的相关关系提供了思路。
Boswell等(2004)发现压力会降低员工忠诚度,导致员工在工作中出现逃避行为,甚至离职。
而Podsakoff等(2007)的元分析也表明,这两类压力源都会引起身心紧张。
学者张韫黎等(2009)研究发现压力会使得员工身心紧张,更有可能导致员工离职。
George等(1996)在研究员工离职问题时,重点分析了价值获得的调节作用,而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正是员工对自身能否获得价值的体现。
Miller等(2000)在研究员工的组织认同感和忠诚度时,发现员工个人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员工的个人与组织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
国内学者张一驰等(2005)也发现,个人与组织的匹配程度在员工离职问题上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综合以上论述,我们发现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对其心理和行为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验证了组织认同对压力与员工沉默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5结语本研究关于挑战性—阻碍性压力的研究,选择员工沉默行为作为结果变量,并探讨了组织认同在两者之间的调节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①不管是“好”的压力还是“坏”的压力,都会引起员工的沉默行为。
②当员工面对挑战性压力时,其对组织的认同感越高,挑战性压力所导致的沉默程度会越低。
而当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较低时,面对挑战性压力,会加剧其选择沉默行为。
③工遇到阻碍性压力时,无论是组织认同感高的员工还是组织认同感低的员工,还是会选择逃避沉默,组织认同对两者之间的正向关系不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参考文献:[1] 张韫黎,陆昌勤.挑战性-阻断性压力(源)与员工心理和行为的关系: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9,(6).[2] 官菊梅.基于压力分类视角的社会支持调节作用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 刘得格.挑战-阻碍性压力源与工作投入和满意度的关系[J].管理科学,2011,(2).[4] 张一弛,高莹,刘鹏.个人—组织匹配在外资医药企业员工离职倾向决定中的调节效应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2,(3).[5] 郑晓涛,柯江林,石金涛,等.中国背景下员工沉默的测量以及信任对其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8,(2).[6] 熊明良.组织认同在员工离职倾向决定中的调节效应研究[J].软科学,2008,(7).[7] SEL YE H.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 of the stress concept[M].New York:Free Press:1982.[8] CA V ANAUGH M A,BOSWELL W R,ROEHLING M V,BOUDREAUJ W.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elf reported work stress among U.S.Manager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1).[9] TAJFEL,H.Human Groups and Social Categories:Studies in SocialPsychology[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New York,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