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故宫设计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千百年来先民智慧的结晶。
这种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建筑元素、材料选择以及建筑技艺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正是来自于这种与文化相融合的美。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例子,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它的建筑形式。
传统建筑注重对八卦图、五行合理运用,建筑平面布局通常呈现出对称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形式往往以三进院落为主。
前有门楼,中有大殿,后有后殿,错落有致,意境深远。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均衡”观念的具体体现。
同时,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造型也是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如黄鹤楼中独特的歇山顶、重檐脊等,通过对线条和形状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建筑独有的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也充满了文化内涵。
传统建筑常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这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木材崇尚的影响。
树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之物。
因此,将木材运用于传统建筑中,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还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
此外,传统建筑中的彩绘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以故宫为例,其宫殿内外,雕梁画栋、壁画琉璃,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这些彩绘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技艺也是完美融合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师与工匠之间的合作,掌握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技艺。
例如,中国木构建筑中的斗拱技法,通过巧妙的构造和力学原理,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
同样,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以及对石材、砖瓦的精细加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代表。
这些技艺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使得建筑不仅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可以从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建筑技艺等方面得到体现。
《中国宫殿建筑之美——北京故宫》教案

《中国宫殿建筑之美——北京故宫》教案中国宫殿建筑之美——北京故宫教案
介绍
本教案致力于介绍中国宫殿建筑的瑰丽之美,重点聚焦于北京故宫,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设计理念以及文化背景。
目标
- 了解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史和特点。
- 理解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理念。
-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建筑,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内容
1. 中国宫殿建筑的历史和特点(200字)
- 介绍中国宫殿建筑的发展历史,从古代帝王的王陵、祭祀建筑到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
- 说明中国宫殿建筑的特点,如黄色琉璃瓦、飞檐翘角、红色
墙体等。
2. 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理念(300字)
- 介绍北京故宫的建筑组成,包括外城、内城、三大殿和后宫。
- 解释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和设计理念,如朝向、单行对称和
倍数对称等。
- 分析北京故宫建筑的文化意义,如尊重天地、强调君权等。
3. 学生参观北京故宫的体验(200字)
- 鼓励学生亲身参观北京故宫,感受宫殿建筑的氛围和美感。
- 引导学生在参观过程中观察建筑细节,了解建筑背后的文化
内涵。
- 鼓励学生进行绘画或摄影创作,表达对北京故宫建筑之美的
理解和感受。
结语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了解中国宫殿建筑的瑰丽之美以及
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和文化背景。
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提升他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和欣赏水平。
故宫里的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故宫里的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故宫博物院,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宝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其设计理
念既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首先,故宫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在建筑风格上,故宫
博物院延续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特色,如琉璃瓦、斗拱、红墙等元素被巧妙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使整个博物院呈现出古朴典雅的气息。
同时,博物院内的展品布置也秉承了传统的理念,通过古老的展柜、雕刻精美的家具等展示方式,将古代文物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感受古代文明的魅力。
其次,故宫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也融入了现代化的创新元素。
在博物馆的布局上,设计师们通过科学的展陈设计和空间规划,使得观众可以更加便捷地参观展品,同时也为展品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此外,博物院还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多媒体展示等,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参观体验,使得古老的文物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故宫博物院的设计理念体现了传承与创新并重的特点。
通过对传统
文化的传承,博物院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瑰丽和博大精深;而融入现代化的创新元素,则使得博物馆更加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和参观需求。
相信在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让更多的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

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杰作之一,其建筑美学与审美价值一直为人所称赞与赞美。
它是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代表,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艺术的精华,展示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的建筑美学与审美特点,带领读者一起探索这座宏伟建筑的魅力所在。
一、对称与平衡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以对称与平衡为核心美学原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宫中有宫,院中有院”思想。
它以中轴线为基准,在布局和空间划分上秉持对称与平衡的原则。
例如,宫殿大门的两侧会对称设置雕刻精美的石狮子,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而主殿的两侧会对称摆放石狮,突出了宫殿的威严气势。
这种对称与平衡的布局,赋予了故宫建筑宏伟而庄重的气魄,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皇宫建筑的权威和尊贵。
二、韵律与节奏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以韵律与节奏的美感为基调,展现了优美的线条、层次和比例。
在故宫的建筑中,每一根柱子、每一个门窗、每一扇屋檐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使得建筑整体呈现出和谐的韵律感。
这种韵律与节奏的设计,使得故宫建筑看起来非常和谐、流畅,给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审美体验。
三、色彩与装饰的建筑美学故宫的建筑色彩丰富多样,以黄、红、绿为主色调,充满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黄色象征着皇室的尊贵和权威,红色象征着吉祥和繁荣,绿色象征着自然与希望。
这些色彩的运用给人一种热烈而活力的感觉,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此外,故宫建筑还通过雕花、彩绘和瓦当等细致的装饰,使建筑更加精美细腻,提升了整个建筑的审美价值。
四、寓意与象征的建筑美学故宫建筑中蕴含着丰富的寓意和象征,通过建筑结构和装饰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皇权神圣与权威的象征意义。
例如,故宫的“九龙壁”就是以龙这个神圣动物作为装饰,体现了皇权的统治与神圣的象征;而庭院中的一株孔雀紧紧抱住了一棵樱花树,则寓意着皇家家族世世代代的繁荣与兴旺。
这些寓意与象征的设计给人以思考和遐想的空间,增加了故宫建筑的艺术层次。
故宫的园林建筑:皇家园林的美丽

故宫的园林建筑:皇家园林的美丽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王朝宫殿的代表,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木质结构建筑群,也是皇家园林的典范之一。
故宫的园林建筑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和园艺艺术,展示了古代帝王对于自然美的追求与表达。
本文将从建筑特点、造园技巧和文化传承三个方面,探讨故宫的园林建筑之美。
一、建筑特点故宫的园林建筑以宫殿建筑为主,以大而高、繁而精的特点闻名。
宫殿建筑多采用黄色琉璃瓦屋顶,翘起的“檐角”在阳光下显得格外美丽。
各殿之间通过精心设计的廊道连接,形成整体的建筑群。
这些宫殿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风格,也展示了帝王权力与地位的象征。
故宫的建筑还注重平衡与和谐,通过建筑形式与布局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中和”之道。
例如,大殿与小屋的错落有致,高低错落的台阶,青砖与白石的对比等,都体现了秩序与谐调的原则。
此外,建筑中大量使用了雕花镂空、彩绘装饰等工艺,使整个建筑群显得精致而华丽。
二、造园技巧故宫的园林建筑不仅有庞大的宫殿建筑,还有精心设计的园林景观。
这些园林景观大多由湖泊、山石、植物和建筑构成,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精髓。
故宫的园林以山水、人工构筑物和植物组成的景观为主要特点。
湖泊如琉璃般晶莹剔透,山石如画般婉约静谧,植物如诗般优雅多姿。
整个园林布局合理,使人在其中流连忘返。
例如,西花厅前的长廊就是园林中的一处特色景点,廊顶以画龙点睛的绿色琉璃瓦为装饰,走在长廊上,可以俯瞰到庭院的美景,感受到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
此外,故宫的园林中还有许多精心设计的石桥、石台、亭台楼阁等人工构筑物。
这些构筑物既起到实用的作用,又能增添园林的美感。
例如,太和殿前的金水桥是故宫园林中一座精美的石桥,桥身用石雕花纹装饰,给人一种华贵典雅的感觉。
三、文化传承故宫的园林建筑不仅是物质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古代皇家文化的辉煌与智慧。
故宫的园林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敬,也展现了他们对天地间万物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故宫建筑的设计与布局之美

故宫建筑的设计与布局之美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以其独特的设计与布局赢得了世人的赞赏。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精湛,更呈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本文将从设计和布局两个方面探讨故宫建筑所蕴含的美。
设计之美故宫的设计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追求的是宁静、和谐和均衡。
首先,整个故宫以中轴线为主要构图元素,将各建筑物有机地连接起来。
中轴线不仅在水平方向上贯穿整个故宫,也在竖直方向上配置了一系列的建筑。
这种布局让整个故宫形成了一个严谨而庄重的整体,散发出一种高贵的气息。
其次,故宫注重对称性的表达。
无论是整座故宫的布局,还是每个阶梯、建筑物的设计,都追求着左右对称。
这种对称性不仅增强了整体的稳定感和美感,也彰显了中国古代文化中追求和谐平衡的理念。
另外,故宫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显示了细腻和精致。
故宫选用了大量的木材,木质的柔软与石质的坚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种对比营造出了一种温暖而舒适的氛围,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对自然材料的独特运用。
布局之美故宫的布局以四合院为主要形式。
四合院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住宅形式,通常由四个建筑物围合而成,中间是一个天井。
故宫将四合院的布局推到了极致,以多个四合院组合形成了整个宫殿的布局。
这种布局带来了许多优势。
首先,天井的设置使整个故宫充满了自然的氛围。
阳光透过四合院的窗户照进天井,形成了独特的光影效果。
其次,四合院的布局提供了优美的景观和隐私。
每个四合院都有自己独立的花园和建筑,使得宫殿内部充满了起伏有致的景致,同时保护了皇帝和宫廷人员的私密空间。
故宫的布局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故宫的头顶是蓝天白云,而建筑则延绵于地,将天地连接起来。
这种天人合一的布局体现了古代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理念,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视。
总结故宫建筑的设计与布局之美体现在各个方面。
从设计上来说,故宫追求宁静、和谐和均衡,以对称性和中轴线为主要构图元素。
从布局上来说,故宫以四合院为主体,营造出独特的自然氛围和私密空间。
故宫的建筑之美古代艺术的瑰宝

故宫的建筑之美古代艺术的瑰宝故宫的建筑之美:古代艺术的瑰宝故宫,作为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其建筑之美融汇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既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又体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一、宏伟的规划与设计故宫的建筑规划与设计凝聚了古代中国建筑师的智慧和才华。
整个建筑群占地约72万平方米,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
外朝以太和殿为中心,是京城的政治中心,展示了皇帝威严的气势;内廷以乾清宫为中心,是皇帝生活和办公的地方,展示了皇宫的宁静和瑰丽。
故宫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对称与和谐。
整体布局沿中轴线分布,左右对称,符合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思维方式。
同时,故宫巧妙地运用了红墙黄瓦、琉璃瓦、雕梁画栋等元素,使建筑群更加美观庄重,给人以宏伟壮观之感。
二、雄伟壮观的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风格以明代的宫殿建筑为主,继承并发扬了宋、元时期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明清建筑风格。
其特点有:1.建筑结构复杂:故宫的建筑结构极为复杂,由多个殿宇、中庭、花园等组成。
不同部位的建筑分别有不同的功能,如正殿是接待朝贡使者、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侧殿则是办公、居住的地方。
这种复杂的建筑结构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的工艺水平和审美眼光。
2.色彩丰富多样:故宫的建筑采用了丰富多彩的色彩,如红色、黄色、绿色等,使整个建筑群呈现出鲜明的视觉效果。
另外,建筑上还绘制了各种精美的图案和壁画,增加了建筑的艺术价值。
3.装饰精美华丽:故宫的建筑装饰十分精美,以雕梁画栋为代表。
雕梁画栋是一种以雕刻和绘画为主题的装饰技法,经过精心雕刻和绘制,使得建筑充满了艺术气息,给人以华丽壮观之感。
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故宫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
首先,故宫展示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
太和殿、乾清宫等大殿是皇帝处理政务和举行重要祭祀活动的场所,象征着封建王朝的统治权威。
故宫里的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故宫里的博物馆的设计理念
故宫博物院,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
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的传承
与现代科技的创新,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首先,故宫博物院在建筑设计上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
作为明清两
代的皇家宫殿,故宫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古代中国的传统美学理念,如对称布局、斗拱檐角、青砖黛瓦等元素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
同时,故宫的园林设计也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理念,如假山、曲桥、湖泊等元素都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的美学特点。
其次,故宫博物院在展陈设计上注重传承与创新。
在传统文物陈列中,故宫博
物院通过精心设计的展陈布局,将古代文物与宫殿建筑融为一体,使游客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古代宫廷文化的魅力。
同时,在现代科技的应用上,故宫博物院也不断进行创新,如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展示等手段,将古代文物和历史故事以更生动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使参观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
最后,故宫博物院在保护文物和传承文化的理念上也体现出了独特的设计思路。
故宫博物院通过严格的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使古代文物得以保存和传承;同时,故宫也注重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如举办各种展览、讲座等活动,使古代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总之,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代表,其设计理念融合了传统文化
的传承与现代科技的创新,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在今后的发展中,故宫博物院将继续秉承传承与创新的设计理念,为更多的人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建筑之故宫
王璠
设计学院工设0901
0601090109写在前面:旅游文化作业里我选了皇家园林建筑故宫为研究对象。
虽然故宫是个巨大课题,而我的题目范围也定得很宽泛,以文化的眼光看故宫这个庞大的古代园林建筑群的天人合一,或许不自量力,(故宫的期刊到现在依然受欢迎)。
构思此文在查资料的过程中我也不由地感叹故宫的华丽如此不可复制和沉稳的座座宫殿底下蕴藏的巨大能量。
概述:“天人合一”,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思想,天地人,整个大系统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天地人和中的“和”似乎是古代中国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因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人们当时还处于祭天,以天为神的思想阶段。
在处理人与天、与地有独特的一套方法,并且不无科学道理,在形式、内涵上达到内外的天人合一,使其具有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历史与艺术价值。
天
——故宫与天象
故宫又名紫禁城,源于汉书:“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
而在此的紫微代表为古人以北极星为中心的北天极星宿划分的三大区域之一的中心区域紫薇桓。
皇帝,天之子;紫禁城,天子之居地。
有种天地间,舍我其谁的霸气,带着肃穆的庄严,除了天,在地上,没有能比得上。
从隋朝就延续下的“天象建城”的法则,在故宫一一体现。
在古代星图上,不但有天皇、上将、上相、尚书、少尉、嫔、妃等,人类社会都能与之对应。
天作为古人膜拜仰望的对象,说到底也是一种人们的臆想,而此作为一种美好愿望放在他们现实中膜拜、仰望的天子上。
这可以作为古人对天地的初步认识,这是形式上的最初的天人合一。
人
——故宫与儒家
儒家讲“礼”,其重要性有时甚至可以是一种社会秩序,而把建筑礼制化这一特点在故宫中的建造与严谨的排列上,不难发现上下级的区别之明显,等级意识之重。
从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到孟子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及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所谓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阳永远处于主宰、尊贵的地位,阴永远处于服从、卑贱的地位,以此确立了以君权、父权、夫权的统治地位的封建等级制度。
这样的等级制度,把封建社会分成明确的层次,而在中国古建筑,儒家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本构思,所谓“前朝后寝”,“前堂后室”,与其对应的是内外殿的布置与功能,等级所体现的不同还例如外朝三大殿的屋顶的各不相同。
太和殿则是重檐庑殿顶,中和殿为四角攒尖顶,保和殿则是重檐歇山顶;故宫颜色富丽堂皇,为皇家专用色的红、黄为主色调尽显奢华,精美的装饰、图案表明其身份之高贵,独我无他。
故宫里大大小小的建筑们俨然一小社会。
和
——故宫与《周易》
和,中国人讲的和,与马克思主义里的“和谐”还是有一段区别的,是一种更抽象却也更准确的完美。
或许在古时会称为“大同社会”、桃花源一类的,当然现今的要求要复杂的多,但是总的论,“和”是在天、地、人中达到一种平衡,从而完满。
而风水学和周易对于故宫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故宫的选址以通过万岁山、金水河、天寿山、燕山、太行山与昆仑一脉相连,意为天上的元气引入城中,藏于天地乾坤交会之处。
“由金、木、水、火、土五大元素依次在西东北南中的方位建造宫殿。
内廷东西六宫按六六大顺卦象而建,东西所按北方七宿星座而列……故宫的东边生成阳四命卦,西边生成阴四命卦,……这是紫禁城的宇宙大厦。
人们生活于其中,与宇宙相通。
”——《王》
与天地相通,故宫的宫殿排列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
一
——故宫与老庄
“万物与我为一”、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是老庄之道,与自然结合,直接和自然对话,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虽然不是正统的”官方学说“,影响也颇为深远,以老子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这一对建筑的经典解释浓缩为例。
抛开风水学一说,中国传统的门廊庭院,无不是通透的,让“气”可舒畅其中,看似固定,实为流动的、生动的达到动态的一种平衡,使人能修身养性。
这是因为把环境列为极其重要的考虑因素,以南方的园林作为最典型的代表,一石、一山、一木都有讲究,任何一角皆能赏心悦目,其中的动、静、虚、实的结合像一幅黑白灰层次丰富的洋洋洒洒山水画,耐看,经看。
如果说四合院为故宫的最简单的雏形,其中的门的安排,窗、屏风的布置是那样的有
心思,宛如“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若隐若现,引人入胜,那么在故宫中的穿插交错又是有如何大的宏伟工程。
把立体的实物建成如画画一般,讲究统一和虚实的对比,主体大则气势磅礴,确不乏精巧的细节,小则精雕细琢,如门栏的雕花。
一是大,亦是小,万物之道,不离其中。
天人合一
——故宫是中国古代哲学最终体现天人合一是中国最基本思想之一,各大学派对此的理解方式不尽相同,但都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是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人是自然的部分,而自然是人所在的整体,缺其一则不可成立。
这种相对绝对的辩证关系在古代或许没有太多的发展,但这一系列的思想所阐述的就是人离不开自然,而自然需要我们,我们要与之同行,并且是结伴而行。
故宫的一土一砖中经过不但是几斤几两的计算,还包含着在风水上宜之与否、环境上是否协调、象征意义上是否符合皇家规范等等内容,人文底蕴不能说是不丰富。
一个占地约公顷的建筑群,如果说以一个团队来分工合作,除了需要一名技术过硬的建造工人,一位手头功夫精湛的老艺人,一个设计房屋式样的建筑师,那么剩下最重要的统筹全局的就是一名哲学家,他精通儒道佛,经书可娓娓道来,帝王及平民的所愿所想等一切洞悉心中,思想有足够地成熟让他能潇洒指点江山。
最后,出来便是惊世之作——故宫。
对现实的意义
故宫是一件稀有的巨大的艺术珍品,这点不再多说,反观当下,中国以发展速度极快的发展中国家在世界渐渐露出头角,地大人多,市场庞大,自然地踏上了后现代主义的大道上。
天安门前的长安街,或许可以用试验场来形容,各类奇形怪状的大楼,比高,比大,比繁华,北京四合院、胡同街、古城墙的拆除与没落,令北京这座历史悠久,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慢慢失去原有华丽的颜色。
被钢筋混凝土、铁方盒子充斥着的首都也许看上去是“荣光焕发”,但是否表里如一呢。
我们以前可以做到如故宫这般伟大,而那样卓越的设计思想,现在在哪。
日本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在1975年设计的“住吉的长屋”,把一个富有历史的传统建筑改造为现代建筑,却仍能保存关西居民继承下来的传统居住方式,以及将自然的因素考虑得周全,使风雨等成为居住生活的一部分。
在协调了历史和风土地域的基础上,人与自然达成统一,虽然以现代主义的手法,但也能从中看出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之美。
再看看引来骂声的国家大剧院,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突兀,与北京城的文化气息的格格不入是最大争议,而其中的造型、造价之华而不实亦令人不满……面对这些,故宫所给的启示似乎不言而喻: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有人说,北京是一座失去建筑哲学的城市,或许,我们的脚步真的太快了,快得有点
盲目,快得有点不知道要忘哪里走,但也有说,中国建筑是有根的,或许,我们停一停,看看祖宗留下的,再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