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举隅
大柴胡汤是中国传统药方之一,它是由柴胡、黄芩、枳壳、甘草等草药组成的。

大柴
胡汤的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举例:
1. 治疗感冒及风寒感冒:大柴胡汤具有解表散寒的功效,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
发热等症状。

临床常常将大柴胡汤与桑菊饮合用,可加强其疏风解表的作用。

2. 缓解肝气郁结引发的疾病:大柴胡汤常用于治疗肝气郁结引发的胸闷、胁肋疼痛
等症状,此类疾病多伴有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等症状。

3. 调理养心安神:大柴胡汤也可用于调理养心安神。

临床常见的急性心理压力导致
的失眠多表现为心烦不安、多梦、入睡困难等症状,此时可考虑使用大柴胡汤加减。

4. 肠胃不适:大柴胡汤可调理胃脘疼痛、反酸、泛酸等症状,多用于治疗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引起的胃气郁结所致的肠胃不适。

5. 经痛:大柴胡汤可用于调理经痛。

在中医理论中,经痛常与肝气郁结有关,大柴
胡汤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能缓解经痛症状。

6. 小儿惊风:大柴胡汤在小儿惊风方面亦有应用。

在中医理论中,惊风多与肝阳上
亢有关,而大柴胡汤能疏肝降阳,对于小儿惊风有一定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大柴胡汤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体质虚弱者应
慎用或避免使用。

大柴胡汤可能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等,应在医生指导下
正确使用。

如果症状加重或持续时间过长,应及时就医。

大柴胡汤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但仍需个体化的使用,结合具体病情和体质选择使用方式和剂量。

实用经方大柴胡汤

实用经方大柴胡汤

实用经方大柴胡汤导语:大柴胡汤具有解痉、止痛、通便、降脂、降压、消炎、利胆等多种功效。

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肠梗阻、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中风、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尿道结石、哮喘、心律不齐等属于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诸多医家临床应用经验证明,辨证准确,脉证相符,效果卓著。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半升,洗生姜五两,切枳实四枚,炙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长沙方歌括】八柴四枳五生姜,芩芍三分二大黄,半夏半升十二枣,少阳实证下之良。

【功用】和解少阳,缓下热结。

【主治】少阳阳明合病。

【方解】方中芍药、黄芩、枳实、大黄清解热入里之烦急,柴胡、半夏启一阳一阴之气,生姜、大枣以发中焦之气。

病虽入里,而病情仍欲外达,故制此汤还借少阳之枢而外出,不是如承气之上承热气。

【方证要点】1.阳明热结,中气未虚证:以心下急,呕吐,胸胁苦满,口苦咽干,里实为辨证要点。

主要症状为心中烦躁,身热有汗,口干烦渴,平时畏热喜凉,面色潮红烘热,小便黄。

往来寒热,胸胁满闷,默默不欲饮食,喜呕,烦躁易怒,口苦咽干目眩,或者耳聋、耳鸣;舌质红,舌苔黄干燥,脉弦滑数。

2.本方具有解痉、止痛、通便、降脂、降压、消炎、利胆等多种功效。

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脂肪肝、急慢性胆囊炎、胆道蛔虫、胆汁反流性胃炎、食道炎、胆石症、急慢性胰腺炎、肠梗阻、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中风、乳腺炎、乳腺小叶增生、尿道结石、哮喘、心律不齐等属于胸肋苦满、口苦咽干、心下急里实者。

3.心下,是大柴胡汤方证的主治部位,心下急,指剑突下三角部位拘紧感或窒闷感;心下痞硬,指按压见腹肌紧张;心下按之满痛,是大柴胡汤证的重要客观指征。

医生在按压上腹部及右肋下,常常有比较明显的抵抗感和压痛。

胆胰疾病多见此腹症。

严重者,可见腹痛拒按;病情轻者,则可出现嗳气、腹胀等。

呕吐是本方证的又一重要指征。

《伤寒论》名方大柴胡汤临床用的病种很多,尤擅治胆道疾患

《伤寒论》名方大柴胡汤临床用的病种很多,尤擅治胆道疾患

《伤寒论》名方大柴胡汤临床用的病种很多,尤擅治胆道疾患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大柴胡不同,是个典型的常用方,可以临床用的病种很多。

主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微微郁烦,心下痞硬,或心下满痛,大便不解或胁热下利,苔正黄,脉弦数有力。

它是一个阳明腑实证。

和邪聚少阳证。

就是具体讲,是承气证和小柴胡证的结合。

我们根据这个证,又要来看看它的归类,我们现再放在和解少阳里,阳明腑实和和解少阳,相对而言,少阳证偏表一些,半表半里。

单从主治来讲,大柴胡汤证是两个证的结合。

两小加起来等于一个大。

这样把握它。

小柴胡汤证加小承气证证,因为热实互结并不重。

从小柴胡汤证来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小柴胡汤证,到这里开始有变化了,为什么呢?由于小柴胡汤证本身有胆胃不和,有胆热犯胃的,胃气就上逆,就有心烦喜呕,这里呕不止,是由于它又加上了阳明腑实,有一定程度的热实互结,所以它的胃气上逆,要比小柴胡汤证要重。

它就呕不止。

从主治证候上,《伤寒论》写的郁郁微烦,郁郁是一种持续貌,就是持续的。

在小柴胡汤证里心烦,胆热上犯可以扰乱心神,所以它心烦喜呕,这个郁郁微烦,是一个持续的,这种心烦要比小柴胡汤证的心烦重,持续。

古人用的文字特点,那你说用的微烦,郁郁微烦,微是一个语气停顿词,持续的那种烦,并不是不太烦。

并不是比小柴胡汤证的心烦轻。

他心下,胸胁,包括胃脘,不是仅仅苦满胀闷,而是心下有满痛,为什么?胃脘气机阻滞更重了。

有热实互结,有阳明证。

有大便不解,那就是热实互结在内,胁热下利,那又是一种情况,那是热邪,有热实互结,热邪逼迫津液下泄。

有胁热利。

苔正黄,里热重,为什么有半表半里证呢?再加上小承气证的热实互结,所以里热重,脉就弦数有力。

大柴胡汤证,简单的说是既有小柴胡证,这种邪聚少阳特点,又有热实互结在胃肠,当然还不是像大承气那样的重证。

但有这个,造成里热较重,胃气上逆,胃气上逆较重,所以这是在半表半里证结合热实互结以后,半表半里,侧重于半里。

董湘玉教授大柴胡汤加减临证经验

董湘玉教授大柴胡汤加减临证经验

董湘玉教授大柴胡汤加减临证经验董湘玉教授是一位国内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尤其擅长于大柴胡汤的加减临证经验。

在中医界,大柴胡汤是一味非常重要的经典方剂,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董湘玉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自己的经验和理论,通过对大柴胡汤的加减使用,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董湘玉教授对大柴胡汤的加减理论和临床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够为广大中医爱好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借鉴与启发。

一、大柴胡汤的典籍解析大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一则方剂,其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栝蔞仁、生姜、大枣。

《伤寒论》中指出,大柴胡汤适用于“病发热汗出而恶风,脉浮者”,主治太阳病的表证,因此大柴胡汤被视为治疗外感发热的经典方剂。

董湘玉教授指出,大柴胡汤的作用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解表宣肺,具有较强的解表作用,可以清除外邪,宣发肺气,使病邪从表解散,阻止病邪入里,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解脱;二是升阳和解郁,具有升阳作用,能够扶正解郁,使病机得以顺畅,促使病邪随汗解散,有利于病邪的顺利排出;三是和解气机,具有和解气机、疏利气机的作用,能够疏利气机,舒畅胸中,调和气机,平复病机。

二、大柴胡汤的加减理论董湘玉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大柴胡汤在治疗外感发热的基础上,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加减,以增强疗效。

他总结了以下几种常用的加减法则:1. 通用加减法:当患者表证明显,但气机郁郁不舒时,可以增加香附、丹皮、竹叶等药物,以通畅气机,舒解病机。

2. 解表宣肺法:当患者表证显著,伴有肺气不宣,可加入桔梗、款冬花、杏仁等药,以辅助大柴胡汤的解表宣肺作用。

3. 助阳解郁法:当患者阳气不足,情志不畅,可在大柴胡汤中加入黄芪、炙甘草、大枣等药,以助阳解郁,调和气机。

4. 通窍开窍法:当患者病邪较为深入,可加入天麻、细辛、郁金等药物,以开窍通窍,使病邪得以疏散。

5. 和解肝胃法:当患者证候以肝胃不和为主时,可加入神曲、枳壳、茯苓等药物,以和解肝胃、健脾理气。

大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柴胡汤的功效与作用
大柴胡汤是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主要由柴胡、黄芩、枳壳、人参、半夏、生姜等药材组成。

它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清热解郁、和胃导滞、解表散寒、解毒等作用。

大柴胡汤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包括:
1. 清热解郁:大柴胡汤中的柴胡有疏肝解郁、舒肝理气的作用,可调和肝脾功能,缓解因肝郁气滞而引起的症状,如抑郁、胁肋胀满等。

2. 和胃导滞:大柴胡汤中的黄芩和枳壳具有燥湿化痰、消食胀的作用,可帮助消化不良、食积胀滞等胃肠问题,促进胃肠蠕动,解除不适症状。

3. 解表散寒:大柴胡汤中的生姜具有辛散表寒的特性,可用于治疗感冒等因风寒外邪引起的寒性症状,如头痛、身痛等。

4. 解毒:大柴胡汤中的人参具有补气养阴的作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帮助体内排毒。

总的来说,大柴胡汤在中医临床应用中主要用于治疗肝郁气滞、消化不良、感冒等症状,有助于改善体内的病理状态,恢复健康。

然而,具体使用大柴胡汤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或医生的建议。

大柴胡汤的芍药品种选用及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的芍药品种选用及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的芍药品种选用及临床应用大柴胡汤是中国古代名方之一,其主要成分为大柴胡、黄芩、人参、甘草、生姜和大枣。

而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中,大柴胡汤的含药量及药材种类都会有所不同,而其中的芍药品种也会对其功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大柴胡汤的芍药品种选用及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的芍药品种选用。

在传统的大柴胡汤中,常用的芍药主要有赤芍和白芍两种。

赤芍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

而白芍性味甘寒,有滋阴凉血、止痛安胎的功效。

在大柴胡汤中,选用赤芍或者白芍,一般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体质。

赤芍适用于热证、实证、气郁证,常见于热病、伤寒等疾病,以及心肝郁结、气机不畅所致胁痛、头痛等症。

而白芍适用于阴虚证、血瘀证,常见于妇科病、肝郁气滞引起的疼痛等症。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选用不同的芍药品种,以达到最佳疗效。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是一种中医经典名方,用途非常广泛,主要适用于肝胆气滞、郁热内结所致的胁痛、消化不良、情绪不畅、失眠多梦等症状。

而在临床上,大柴胡汤的应用不仅局限于传统的经典方剂,还可以配合患者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和加减,以增强疗效。

在现代中医临床应用中,大柴胡汤常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肝郁气滞型的胃痛、呕吐、胁痛、情绪不畅等,也可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型的高血压、头痛、偏瘫、耳鸣等症。

由于大柴胡汤的功效较为温和,副作用较小,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十分广泛。

大柴胡汤的芍药品种选用及临床应用对于患者的病情和体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芍药品种,并结合其他药材进行调配,以取得最佳疗效。

在临床应用中也需要严格控制药材的含量和用量,以避免药物过量引起不良反应。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可以增加大家对大柴胡汤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应用这一经典名方来治疗不同的疾病。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及病例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及病例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及病例大柴胡汤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治疗多种疾病。

它的主要成分是柴胡、半夏、黄芩、甘草等药材,具有疏肝解郁、理气和胃、解毒祛瘀等功效。

下面将介绍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及一些病例。

大柴胡汤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气机不畅所导致的病症。

它适用于以下几种疾病:1. 肝郁气滞型疾病:如肝郁气滞型脾胃虚弱、失眠、食欲不振等。

经典病例是患有肝郁脾虚型慢性胃炎的患者。

患者主要表现为胃痛、腹胀、纳差、烦躁易怒等。

大柴胡汤能够疏肝理气,缓解肝郁气滞的症状,恢复脾胃功能,改善患者的症状。

2. 气滞血瘀型疾病:如肝气郁结型痛经、乳腺增生等。

经典病例是患有经前期乳房胀痛的患者。

该病的主要特点是乳房胀痛明显,并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激动等。

大柴胡汤能够疏解肝气,活血化瘀,缓解乳房胀痛的症状。

3. 热毒壅滞型疾病:如肝胆湿热型黄疸、急性胆囊炎等。

经典病例是患有肝胆湿热型黄疸的患者。

患者主要表现为黄疸、腹胀、恶心、呕吐等。

大柴胡汤能够清热解毒,疏肝胆,改善患者的症状。

下面介绍几个大柴胡汤的临床病例:病例1:患者,女性,年龄32岁,主诉脏躁不安,情绪易激动。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肝郁气滞型失眠。

患者服用大柴胡汤20剂,每日2剂,连续服用10天后,患者的失眠症状明显改善,情绪也稳定了许多。

病例2:患者,女性,年龄46岁,主诉经前期乳房胀痛。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肝气郁结型痛经。

患者服用大柴胡汤20剂,每日2剂,连续服用15天后,患者的乳房胀痛明显减轻,情绪也较以前稳定了。

病例3:患者,男性,年龄58岁,主诉黄疸、恶心、呕吐。

经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初步诊断为肝胆湿热型黄疸。

患者服用大柴胡汤20剂,每日2剂,连续服用30天后,患者的黄疸症状明显减轻,恶心、呕吐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总结来说,大柴胡汤是一种临床应用广泛的中药方剂,适用于肝胆湿热、气机不畅等引起的疾病,如肝郁气滞型失眠、肝气郁结型痛经、肝胆湿热型黄疸等。

大柴胡汤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大柴胡汤肝炎肝硬化脂肪肝

大柴胡汤肝炎肝硬化脂肪肝大柴胡汤是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具有治疗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等疾病的功效。

它是由大柴胡、黄芩、黄连、栀子、柏子仁等多味药物煎煮而成,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中。

本文将从大柴胡汤的起源、成分、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大柴胡汤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伤寒杂病论》,它是张仲景所创立的。

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精确搭配,每味药物都有其独特的药物性能和作用。

其中,大柴胡为主药,具有疏肝解郁、疏散风热、解毒的功效。

黄芩为辅药,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作用。

黄连为佐药,能够清暑止渴、燥湿利尿。

栀子为使药,具有泻热通便、解毒消肿的功效。

柏子仁为使药,可以通达于肝胆,泻肝火、散瘀消肿。

大柴胡汤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药物组成相关。

首先,大柴胡汤中的大柴胡、黄芩和黄连能够清热解毒,减轻肝脏炎症反应,抑制肝细胞的不正常增生。

这对于治疗肝炎和肝硬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栀子、柏子仁等药物具有泻火通便的作用,可以促进肝脏排毒功能,减轻脂肪肝的病情。

此外,大柴胡汤还能调节体内的肝胆气机,舒缓肝脏压力,促进肝功能的恢复和修复。

在临床上,大柴胡汤被广泛应用于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的治疗中。

对于肝炎患者来说,大柴胡汤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肝功能。

同时,大柴胡汤还能够调节肝脏气血运行,缓解患者的肝气郁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肝硬化患者来说,大柴胡汤的应用主要是为了减轻症状,改善肝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对于脂肪肝患者来说,大柴胡汤可以促进脂肪代谢,减少脂肪在肝脏中的积累,降低肝脏负担。

值得注意的是,大柴胡汤虽然在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的治疗中有一定疗效,但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个体差异以及病情的复杂性决定了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因此,在使用大柴胡汤前,必须经过医生的详细诊断和评估,确定患者的病情及相应的治疗方案。

总之,大柴胡汤作为一种传统中药方剂,在治疗肝炎、肝硬化和脂肪肝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其药物组成精确搭配,可以清热解毒,调节肝胆气机,改善肝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大柴胡汤是柴胡剂群的重要方剂之一, 亦是小柴胡汤的加减方。

是由柴胡、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半夏、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

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于土中伐木,平肝胆之气逆;生姜、大枣以和胃气。

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

本方在《伤寒论》原文中多是用以治疗少阳阳明并病者,即是小柴胡汤与大承气汤的合方。

但是,本方与小柴胡汤相比,重用生姜至五两,重在和胃降逆、开结散饮。

与大承气汤相比,大黄仅用二两,且无芒硝之配,而次于攻下,故虽属两治少阳、阳明,但重在和解少阳。

诚如医宗金鉴》所云:" 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减表之功捷;枳实得大黄之少,攻半里之效徐。

虽云下之,亦下中之和也。

"临床凡属肝胆胃肠不和、气血凝聚不通所引起的病证,均可使用本方治疗,故其应用范围极广。

1 心血管系统的冠心病、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
冠心病
冠心病多由气滞、血瘀、痰阻所致,活血化痰宣痹通阳,芳香开窍为中医治疗冠心病的常法,但也有症见胸痛连及胁肋,心烦易怒,口苦,一派气郁化火之症候,而呕恶痞满,乃胃逆浊阻之凿据,证涉肝胃,按常规治法难以奏效,治宜肝胃兼治。

大柴胡汤方中柴胡、芍药、枳实、黄芩疏肝解郁泻火;半夏、生姜、大黄和胃降浊导滞,大枣补益脾胃,酌加元胡,郁金等理气活血止痛药物,药证相符,见效亦快。

张某,男,62岁,教师。

1999年8月15日就诊。

主诉胸前区闷痛一年余,2月前曾在县区院诊为冠心病,服用潘生丁、冠心苏合香丸、复方丹参滴丸等药收效甚徽。

今来我院就诊,诊见胸前区闷痛连及胁肋,伴心烦易怒,晨起恶心,口苦,心下痞满,得吸则舒,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肝郁化火,胃逆痰阻.治宜解郁泻火,和胃降浊。

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杭芍药、枳实、延胡索、川楝子、郁金各12g,法半夏、黄芩、生姜各l0g,大黄、甘草各6g, 3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后。

胸痛著减,心烦口苦诸症亦明显减轻,继以上方继服10剂,诸证悉除,病痊愈。

(沈东钊、张树安.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陕西中医.2003年第24卷第2期:171-172)
2.生殖系统的阳痿等
阳痿一证,医家多从肾论治,或补其阳或益其阴,或阴阳俱补。

但阳痿也有非肾虚所为,乃肝气郁而化热所致者,不可盖以肾虚论之,妄用温补。

肝经“入毛中,过阳器”,肝主宗筋,前阴为“宗筋之所会”,故郁热阻则宗筋失养发生阳
痿。

用大柴胡汤舒肝理气,清热泻火常常收效明显。

张某,男,28岁,教师,2001年2月6日初诊,自诉已婚3年,婚后性生活正常,半年前因与妻子发生吵闹,恼怒之余又饮冰镇啤酒数杯,其后旦有性生活要求,则阳痿不举。

曾服中药百余剂而不效。

索其所服之方视之,均为补肾壮阳之品,如仙灵脾、巴戟天、构祀子、紫河车、鹿茸、肉苁蓉之属。

望其面色潮红,体质壮实,声宏气粗。

询其口苦心烦,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脉弦有力。

诊为肝郁有热兼胃肠燥结。

投以大柴胡汤治疗:柴胡16 g,枳实l0g,大黄4g,黄芩l0g,半夏12g,白芍12g,生姜6g,大枣5枚。

服药5剂后,便通,口苦减,阳痰有所好转,嘱其暂停房事以静养,待痊愈后再阴阳交合。

效不更方,继服大柴胡汤原方l0剂后诸症消失,阳痿痊愈。

(马仁贤.大柴胡汤治疗阳萎一则.《甘肃中医》.2004年第17卷第11期:14)
3.无症状性高脂血症
无症状性高脂血症病因病机多属饮食不节(嗜食肥甘),内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化为湿浊充斥血脉所致;湿浊内蕴日久则化热,湿热内蕴必致肝胆疏泄失常。

鉴于上述特点,对无症状性高脂血症的治疗当以清利肝胆,通腑泄浊,和中健脾为法。

大柴胡汤本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疗少阳阳明合病方,立意为和解少阳、内泻实热。

观其组方,同样具备清利肝胆、通腑泄浊、和中健脾的作用,因此大柴胡汤不失为治疗无症状性高脂血症的良方。

钱氏等用大柴胡汤治疗无症状性高脂血症,对23例TC升高者的总有效率为91.3%;对20例TG升高者的总有效率为90.50%;对11例HDL-C降低者的总有效率为81.80%。

(钱小奇、张敏.大柴胡汤治疗无症状性高脂血症临床研究.国医论
坛.2001年1月第16卷第1期:11)
4.消化系统的麻痹性肠梗阻、胆结石,急慢性胆囊炎、急慢性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急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
麻痹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属西医之急腹症。

本病中医虽无明确记载,但是根据脉证所辨,当属阳明与少阳并病,治疗用大柴胡汤而取效,方中用柴胡、黄芩之苦寒,清解少阳经腑之邪热;大黄、枳实行气通便,以泻阳明之实热;半夏、生姜之辛苦,以和降胃气;芍药配大黄,酸苦涌泄;生姜、大枣以和胃气。

诸药配伍,既可疏利肝胆之气滞,又可荡涤肠胃之实热。

患者,女,70岁。

一年前曾患化脓性胆囊炎手术治愈。

术后体质一直虚弱,腹胀痛,大便二三日一行,近来大便六日未行,而腹痛加剧,赴医院诊治。

西医诊为:“麻痹性肠梗阻”,须手术治疗,家属不愿再施手术,遂邀余治之。

见:腹胀如鼓,右侧腹部按之有硬块,询之晨起恶寒,午后潮热,且渴欲饮水,脉象弦紧。

治予大柴胡汤加减: 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大黄10克、生白芍10克、枳实10
克、大枣5枚、芒硝6克( 兑服) ,令其晚饭前服之。

当天晚上,不至午夜,患者腹痛欲便,且便出燥屎稀便甚多,诸证随之解除,唯头晕、短气,次日又予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而愈。

(陈宝明.大柴胡汤临床应用.基层医学论坛.2005年第9卷第5 期:4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