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系列战斗机
图解捷克空军米格-21战斗机

图解捷克空军米格-21战斗机罗 晨. All Rights Reserved.米格-21战斗机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于19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单座单发轻型超声速第二代战斗机。
苏联飞行员给它的外号是“三角琴”,北约代号为“鱼窝”,波兰人则称它为“铅笔”。
米格-21(包含仿制、改良型)可能是20世纪产量最多的喷气式战斗机,越南战争是它最广为人知的战场,在中东地区同以色列也是频频交手,其他如南北也门战争、印巴战争也看得到米格-21的踪影。
至今仍然有不少米格-21活跃在世界舞台上。
米格-21F是米格-21系列的初期型,装备NR-30航炮和短程导弹,于1959年首飞,次年生产99架。
本文中的米格-21是捷克生产的米格-21F-13型,较米格-21F基本型换装了R-11F-300发动机。
机头特写 机头右上部的传感器2015.1049军事文摘武 器 装 备军事文摘座舱盖特写,座舱盖与机背融合处高耸的刀片状物体是UKA VHF天线NR-30 30毫米航炮前部减速板座舱内部前起落架 机腹空速管设置在机首下方. All Rights Reserved.2015.1050腹鳍 右翼下挂载的AA-2“环礁”近程空空导弹右侧机翼特写. All Rights Reserved.右翼航行灯和翼刀右后视角2015.1051军事文摘2015.1052 武 器 装 备军事文摘 机尾减速板机尾的散热口和传感器 垂尾 尾翼责任编辑:葛 妍机身上的传感器 发动机尾喷口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米格-15 战斗机

米格-15战斗机米格-15战斗机(俄语:Микоян МиГ-15,英语:Mikoyan MiG-15,北约代号:Faggot,中文:柴捆),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设计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15各型机总产量超过18000架,曾装备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中国、保加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等38个国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多的一型喷气式战斗机[1]。
米格-15战斗机,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争中,首次大规模投入空战,显示了优异的飞行和作战性能。
1发展沿革米格-15是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
该机1946年开始设计时,受到苏军缴获的纳粹德国Ta183(代号:乌鸦)型喷气式飞机的影响很深,但总体设计还是苏联设计师完成[2]。
苏联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了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研究工作,但进展远远落后于英德两国。
1945年5月,德国战败投降后,苏联缴获了大量有关喷气发动机的研究资料。
依据这些资料苏联卫国战争中最负盛名的雅科列夫设计局和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简称"米格设计局")同时展开喷气式飞机的研制,分别利用德国喷气发动机和苏制飞机的机体,研制出雅克-15和米格-9喷气式歼击机。
1946年4月24日,两种飞机同时作了首次试飞,通过了鉴定,开始批量生产,并装备苏联空军。
这是苏联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
因发动机性能差、推力不足,米格-9飞机时速只有800公里,无法截击高速轰炸机。
米格设计局随即按空军的要求开始研制更新型的喷气式歼击机,机型定为米格-15。
此后不久,英国人的第一次"慷慨大方"导致了米格-15的诞生。
苏联设法从英国进口了25台先进的"尼恩(Nene)"和"德文特"涡轮喷气发动机。
1947年6月,米高扬设计局使用一台"德文特"发动机制成了第一架米格-15原型机。
苏联的克利莫夫发动机中心很快仿制出推力更大的"尼恩Nene"发动机,定名为RD-45型发动机[3-4],为米格-15的批量生产创造了条件。
米格-25战斗机

米格-25战斗机米格-25战斗机(MiG-25)是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的高空高速截击歼击机。
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
北约组织给予的绰号为“狐蝠”(Foxbat)。
目录研发背景1发展历程E-155R-11E-152M1设计特点改进机型1动力装置1高温措施1气动布局实战表现1性能参数武器装备1尺寸数据1重量数据1性能数据相关内容展开研发背景米格-25战斗机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瓦尔基里”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五十年代末开始设计,原型机于1964年首次试飞,1969年开始装备部队。
总产量约1200架左右,其中60%是侦察型,30%是截击型,10%是双座教练型。
除在前苏联空军中服役外,还向利比亚、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印度、伊拉克等国出口。
该机在设计上强调高空高速性能,曾打破多项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世界纪录,可在24000米高度上以M2.8的速度持续飞行,最大飞行速度达M3.0,是目前世界上闯过“热障”(M2.5)的仅有的两种飞机之一(另一种是美国的SR-71)。
发展历程据米高扬设计局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列.格.申格拉娅透露,米格-25的预研工作是在1958和1959年进行的。
当时美国空军正开展M=3的战斗机F-108和轰炸机B-70的研制。
1960年,用米格-21改装的发动机试飞验证机E-150,对米格-25的动力装置R-15-300加力式涡喷发动机开始试飞。
次年4月第二架验证机E-152上天。
随后装生产型发动机R-15B-300的第3架验证机E-152M试飞。
1961年3月10日,米高扬签署研制米格-25原型机E-155的指令。
1962年侦察机全尺寸样机审定委员会开审定会。
米格-29战斗机

米格-29战斗机
名机
仪仗队
20文/飞 航 图/面 饼
雷达天线
雷达天线罩
航空电子设备舱
高频天线平视显示器
导弹
米格-29战斗机米格-29是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研制生产的双发中型战斗机,北约代号为“支点”。
米格-29融合了一系列先进设计理念,具有出色的机动性能,能够完成以往任何喷气式飞机都无法完成的特技飞行动作。
1977年,米格-29原型机首飞成功。
米格-29战斗机在气动设计上最大的特色就是
其翼身融合结构。
“翼身融合”顾名思义就是将飞机
的机身与机翼融合,变成类似飞行翼的外形。
这样的设计能够提升飞机的升力和燃油效率。
米格-29战斗机上有两种高科技设备:一种是与机载火控系统(负责火力指挥与控制)连接的头盔瞄准装置,飞行员只需转动头部,机载激光瞄准束就能对准目标;另一种是能够在低空和低速飞行时使飞行员安全逃生的弹射座椅。
翼身融合
21蜂窝状的内部结构是最有效率的结构,可以在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材料消耗,减轻飞机的起飞重量、增加航程。
碳纤维副翼静电放电刷
导弹挂架加力燃烧室喷管
VHF甚高频鳍状天线克里莫夫RD-33涡扇发动机
翼展:11.36米机高:
4.73米
机长:17.32米
蜂窝结构。
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

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我军首次获得米格-15,有可能是在1950年10月。
当时,苏军在中国华东地区协助防空的巴季茨基部队即将回国,向中国有偿转交了该部队使用过的38架米格-15歼击机。
米格-15是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计局设计的喷气式战斗机,被视为世界第一代喷气战斗机的代表之一。
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1947年6月首次试飞,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
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2月首次试飞成功。
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前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据统计,米格-15各型飞机生产总数超过了16500架,是苏联制造数量最大的喷气式飞机。
后又向前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批提供,并成为朝鲜战争中中、朝方面的主力战斗机。
米格-15是米格设计局扬名立万的标志性机型。
我军首次获得米格-15,有可能是在1950年10月。
当时,苏军在中国华东地区协助防空的巴季茨基部队即将回国,向中国有偿转交了该部队使用过的38架米格-15歼击机。
同时移交的还有其他一些作战飞机。
随后,东北地区的别洛夫部队移交给我方122架米格-15。
值得指出的是,苏联方面从未向我方无偿提供武器装备。
图为我志愿军首位击落美国作战飞机的飞行员——李汉。
1951年2月,周恩来致电斯大林,表示希望增购5架米格-15,加上原有的米格-15,组成4个米格-15歼击机团参加朝鲜战争。
由于之前苏方大力推销给中国的米格-9性能落后,无法在朝鲜与美军战斗机抗衡,数量虽然多却只能用于训练和华南东南方向防空任务,我方对此相当不满。
斯大林为此两次致歉,并立即无偿援助中国372架米格-15。
至1956年,米格-9全部退役。
由于1952年我方提出当年为20个歼击机团装备歼击机,因此到朝鲜战争结束,苏联出售给中国约1000架米格-15。
其中包括朝鲜战争后,苏军移交给我方一个师的米格-15。
1952年8月苏联开始向我方出售米格-15“比斯”改进型歼击机,年底我军已拥有6个师的“比斯”。
米格系列和苏系列该怎么区分?

⽶格系列和苏系列该怎么区分?这个题⽬其实很⼤,因为⽶格和苏都是很⼤的家族,包括⼏⼗种飞机,这些飞机之间的区别都⾮常⼤,很难说两种系列飞机在外观上有什么系统的区别,⽽如果要⼀⼀区别就更难了。
⼤体上说,⽶⾼扬设计局是苏联少数⼏个⽼牌设计局之⼀,⼆战之前就已经成⽴,并且有了⽶格-1、⽶格-3这样还算不错的产品,⽽且⽶格战⽃机有个特点,那就是飞机型号全部是单数。
⼆战以后,⽶格系列以战⽃机为主,兼及部分战⽃轰炸机。
苏联时期,⽶格战⽃机是⼆战后苏联空军的主⼒前线战⽃机,从⽶格-15开始,⼀直到⽶格-19、⽶格-21、⽶格-23、⽶格-29,中间只有⽶格-25、⽶格-31算是个异数,凭借其⾼速和⼤航程,成为了国⼟防空军的主⼒战⽃机。
外加⽶格-27战⽃轰炸机这个改进型号。
由于是空军的主⼒战⽃机,很多新技术都是在⽶格战⽃机上⾸先使⽤,包括超⾳速战⽃机、两倍⾳速战⽃机、变后掠翼战⽃机、超⾳速巡航等等。
苏系列飞机在苏联的航空设计局中算是个⼩字辈,⽽且前期的产品以战⽃轰炸机和攻击机为主。
⼆战前,苏霍伊设计的苏-2攻击机战时的表现并不好,苏霍伊设计局在50年代初甚⾄⼀度被解散。
1953年,苏霍伊推出了⾃⼰的翻⾝之作——苏-7战⽃轰炸机。
此后,苏霍伊设计局的主⼒产品就基本上是战⽃轰炸机和攻击机,包括苏17/苏-22战⽃轰炸机、苏-24战⽃轰炸机、苏-25攻击机,期间虽然也有苏-15截击机这种国⼟防空军的主⼒战⽃机,但却并不为⼈所知。
苏系列飞机的最⼤成就毫⽆疑问是苏-27战⽃机,这种战⽃机最初也是为苏联国⼟防空军研制的截击机,但由于性能优异、可拓展性强,该型号及其衍⽣型号在30多年的时间⾥⼀直是俄罗斯国内以及国际市场的宠⼉。
如果硬要给这两个系列的飞机说⼀个区别的话,只能说⽶格系列战⽃机由于长期是苏联前线航空兵的主⼒,因此航程普遍较短,但野战勤务性能、可维护性都⽐较好,突出格⽃能⼒,便于⼤量⽣产。
⽽苏系列飞机多以战⽃轰炸机为主,突出载弹量、抗损性、野战维护性。
米格系列飞机介绍一

米格15
米格-15由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飞机设-15
米格--15
米格-17
• 米格-17是一款由苏联米高扬设计局研制和生产的单引 擎单座中单翼战斗机。它是基于米格-15战斗机的经验 研制的。
米格-17
米 格 17
米格-17是单座高亚音速歼击机,是在米格-15比斯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北约所起外号壁画1948年设计,1949年12月开始试飞, 1952年进入前苏联空军服役米格-17约有5~6个型号。
米格系列飞机介绍(一)
• 米格家族的第一个成员是米格-1 战斗机。1940年4月5日,米格-1 首次试飞证明米格-1是一款优秀 的高速截击机,米格-1在试飞中 达到684.5公里/小时的速度,打破 了当时的世界纪录
米格-1 战斗机
米格-1 战斗机
米格3战斗机
1941年2 月,米格-1 经过改进,得到了新的编号米格-3。 第一批生产的米格-3交付给卡金斯基空军学校,但是交付给 战斗部队的米格-3 仍存在很多问题
米格-9战斗机,进气道前的37毫米机炮十分显著。
米格9
• 米格-13的研制编号为I-250,从外形上看比当时的其他战斗机要臃肿 得多,因为它保留了前部的VK-107R活塞发动机的同时又在机尾塞进 了一台VDRK喷气式发动机,成为十分独特的混合动力战斗机。
米格13
米格15
米格-15与同代美军的F-80和F-84相比,无论是飞行速度火力机动性远远优于它们, 只有F-86与其相比各有千秋虽然在水平盘旋俯冲加速性和作战半径上不如F-86,
米格9
• 生产型米格-9 采用了 测绘仿制的BMW-003型喷气发动机(苏联编号RD -20)作为喷气式战斗机,米格-9并不成功,中国空军的在朝鲜战争初期 也从苏联进口了不少米格-9战斗机,拟装备6个航空兵师,后来苏联向中 国提供了米格-15,于是这批米格-9就被用作训练,
米格飞机气动对比

飞行器气动设计作业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的气动对比BY1205131 李陟米格15、米格17、米格19作为米高扬设计局进入喷气时代的代表作,在世界航空史中也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而这三款飞机在技术上的传承性也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从中体会气动设计的精髓所在。
机型介绍三款战机均出自米高扬设计局,也与我国解下了不解之缘。
1.米格15米格-15是一种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1946年开始设计,设计受到纳粹德国的Ta 183(代号:乌鸦)实验机很深的影响,但是整体设计还是来自于苏联本身[1]。
MiG-15原型机初期发展并不顺利,但受限于发动机技术始终无法试飞,直至英国工党政府同意出售英国制的两款离心式喷射发动机之后,始有突破。
1947年6月首次试飞。
由于第一架原型机制作粗糙,第一次着陆就机毁人亡。
第二架原型机重新设计,1947年12月首次试飞成功。
1948年6月投入生产,并成为苏联空军的主力战机。
早期生产批次采用英国的尼恩发动机,中后期则改用自制仿尼恩的RD-45发动机。
米格-15投产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给了米格-15一个极好的实战验证机会,我国新生的空军也顺利地接触到这型当时顶尖的喷气式战斗机。
在朝鲜战场上,米格-15的主要对手是美制F-86佩刀战斗机。
米格-15在最高速度,中高度爬升率,加速率以及最大升限等性能方面优于F-86,在回转性能上面比4/3机翼的F-86差,同时高速下的稳定性以及运动性不如F-86,高速下的大幅度运动会进入失速,导致新手无法解出而必须放弃飞机。
米格-15的火力极为强悍,H-37 37毫米机炮与HC-23KM 23毫米的火力远强于F-86的六门12.7毫米机枪。
曾有米格-15身负200余发12.7毫米枪弹而安全返航,而被米格-15的37毫米炮击中的F-86几乎全遭重创或者是被击落。
不过这些机炮的射速较慢,加上米格-15只有较为简单的光学瞄准器,配合高速下无法稳定控制的问题,使米格-15在拦截轰炸机的任务表现上较与战斗机空战出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米格-25“狐蝠”(Mig-25 Foxbat)是苏联在1960年代研制部署的一种高空高速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种速度超过3马赫的战斗机,在冷战时期曾出口过叙利亚、伊拉克、印度等国家,至今仍活跃在这些国家的空军。
米格-25的研制主要是为了对付美国的研发中的XB-70轰炸机与A-12/SR-71“黑鸟”高空高速侦察机,这种侦察机的最高速度同样达到3马赫,普通的截击机根本无法追上更遑论跟踪监视拦截,只有米格-25可以轻松的尾随在SR-71的后面随时监视其航向,并在其有不轨举动时提出警告。
米格-25在装备苏军初期由于其极高的性能参数,一直为西方世界所关注,西方甚至以此推测苏联的军用航空制造技术已经领先于世界。
直到1976年9月6日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飞机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飞机神秘的面纱。
美日的技术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7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和美国当时正在研制的F-1 5“鹰”和F-16“战隼”战斗机更是相距甚远。
但是不管怎么说,苏联工程师能用相对落后的技术生产出某方面性能突出的战机,某些设计理念至今仍为世人推崇。
米格25在其服役期间击落过各类战机,甚至有消息说第一次海湾战争时期米格25曾击落过美军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
原称米格-23B,后改称米格-27。
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该机外观上与米格-23相似,但是机头取消了大型对空火控雷达,改为对地光电装置,机头变小并下倾,增大背脊面积,重要部位增加了装甲。
由于对地攻击对机动性要求不高,米格-27换装了简化的进气口和喷口。
这使得米格-27的超音速性能与米格-23相比有下降,但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成本。
米格-27采用一台图曼斯基R-29-3000发动机,推力11500千克。
固定武器为一门23毫米机炮,外挂载重量4吨。
正式命名的米格-27于1973年开始生产,固定式进气道,改进设备,可在能见度差的条件下攻击地面活动目标。
改装1门30毫米机炮,机载电子设备作了改进,1973~1977年共生产560架。
米格-27的主要改进型号有:米格-27K、米格-27M、米格-27D和米格-27MD。
米格-27K是1975年研制的改进型,主要改装先进机载设备、机载火控系统和改挂先进武器。
可使用电视制导和激光制导炸弹及X-25M反雷达导弹,以及混凝土穿甲弹。
1977~1982年共生产200架。
米格-27M 是在K型的简化版本,有一定改进,座舱内装了电视屏幕显示器。
1978~1983年间生产150架。
米格-27D是将早期型的机体加装上M型的机载设备,共改装了500架,可执行侦察任务。
米格-27MD是M型的出口型,设备简化,1982年开始生产第一架米格-29原型机在1977年10月首飞,飞机所有技术验证阶段共用了14架进行测试,1980年5月,飞机通过国家验收认证开始量产。
西方社会和北约给了它一个绰号“支点”。
它的良好的机动性能赢得了大量的赞誉。
它爬升速度快,加速度大,探测距离远,并且需要的地面维护工作都比较简单。
翼展:11.36米机长:17.32米高度:4.73米载油量:4640千克最大马赫数:2.3 海平面最大爬升率:330米/秒最大升限:17500米武器:2枚R-27R中程空空导弹,4枚R-73格斗导弹或3000千克炸弹和无控火箭。
单管机炮备弹150发,机翼内侧前缘。
自身防护:两具拽光弹布撒器,“栀子花”主动电子干扰器。
1976年4月22日,编号83-2的二号原型机携带完整的机载系统进行了试飞,它能在担任领空作战任务时指挥其它飞机,并且装备了Zaslon雷达,该雷达能与其它战斗机分享数据。
截至目前,俄罗斯共有350多架米格-31战斗机。
翼展:13.464米机长:22.688米机高:6.15米最大马赫数:2.83 最大速度:3000千米/小时武器:4枚半主动雷达制导R-33S空空导弹、2枚中程R-40TD导弹或4枚R-60M近距空空导弹。
一座6管23毫米机炮,备弹260发自身防护:主动电子对抗装置。
米格-33(Mig-33)实为米格-29M,是在米格-29基础上经全面现代化改进而成的新型多用途歼击机。
按照俄罗斯的战斗机划代标准该机被视为从第四代向第五代过渡的“四代半战斗机”。
而按照国际通行的战斗机划代标准,则应划为第三代战斗机。
米格-33的气动外形与米格-29相比变化不大,但作战效能有大幅度提高。
米格-33的首架原型机米格-29M于1986年4月25日首飞,1991年和1995年曾先后两次计划作为俄罗斯首批标准多用途战斗机投入批量生产,但由于资金困难而未能实现。
米格-35战斗机外界一直认为俄罗斯所谓的米格一35是一种米格一29的放大型,已容纳更多的燃油和电子设备,并获得更大的武器挂载能力。
但是现在真正的米格一35(至少是米格集团自己官方承认的)公开后,我们确实看到了一架“放大了的米格一29”。
它拥有“放大了”的机头雷达锥以容纳新型的相控阵雷达;“放大了”的背脊以容纳更多的燃油;“放大了”的襟翼以获得更好的起降特性;随之“放大了”的翼面积以获得更多的载重量;甚至还有“放大了”的海狸尾形机尾整流锥以改善气动特性。
但是飞机的外形并没有放大,只是一架“末梢肿大”的米格-29。
这架看上去非常不自然的米格一35在设计上是非常聪明的,体现了旧苏联风格一贯的“另辟蹊径的巧妙”。
通过对飞机各个部分的放大来实现更高的性能,但是不放大机身本身以减少开发新机体以及随之所需要开发的一系列新成品而带来的成本激增。
这种方式比单纯的放大机身要聪明的多,不但基本获得了超级战斗机所拥有的各项超级性能,而且成本也相对便宜,是中小发展中国家保卫领空和提升空军综合作战水平的上乘选择。
作为俄罗斯新世纪向国际军机市场主推的新型飞机,与俄空军现役的老式米格一29战机相比,米格一35战机装备了性能更好、更为省油的发动机和空中加油系统,作战航程有了明显增加。
同时新型战机增加了外挂架数量,增加了携带炸弹的载重,并且具有更好的飞行机动性。
颇为有意思的是,俄罗斯米格设计局公开称“米格一35具有一定隐身能力”,其机体采用了大量吸收雷达波材料,远程雷达很难发现它。
对于这个宣传,外界应该不感到意外。
俄罗斯有大量外型普通而常规的飞机具备其所宣传的“隐身能力”。
如果排除令一般人匪夷所思的等离子隐身技术的话,这个宣传十分令人匪夷所思。
不过也令人十分理解。
在F-35准备投入国际市场的今天,如果你不说自己的产品拥有隐身能力,那么显然你的产品落后了。
但是是否能够将所谓“采用了降低RCS技术”的飞机就称为隐身飞机,这一点是应该明确的。
米格-35另一个宣传点就是采用了先进的机载航空电子系统。
新飞机不仅配备了“智能化座舱”,原先的机械仪表板也被更为先进的液晶多功能显示器取代。
对于这一点虽然在外观上使飞机摩登了许多,但是只能代表末端显示技术的进步而不是整机航空电子水平的进步。
飞机的航电到底提高到了什么程度目前还不明确。
不过至少有一点是可喜的:人们终于在米格机的座舱仪表盘中央看不到那条白带了,凭这一点还是可以判断该机飞控系统是有所提高的。
比苏联时代要强了。
此外飞机还装备了能够探测“隐身”目标的相控阵雷达。
另外,其火控系统中还整合了经过改进的光学定位系统,可在关闭机载雷达的情况下对空中目标实施远距离探测,虽然这并不是什么新技术。
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展出的米格一35装备了TVC,但是装备TVC的米格一29 OVT已经经过了多次成果的试飞和表演。
相信其装上也不是很困难。
只不过缺乏成熟的控制软件,仅仅安装一个机械的作动机构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至于其他方面的改进则是“新支点”系列基本都具有的改进项目,例如去掉了进气道上方的百叶窗式辅助进气门,在进气口安放可收放式隔栅,防止吸入异物。
进气道下唇口位置可调节,能增大起飞时的空气流量。
机身后部位置延长以保持其静稳态性。
广泛采用雷达吸波涂敷材料喷涂。
机翼前缘进行了锐化,增加了副翼翼展;加厚的翼尖有前后向的雷达警告接收机。
当然毫无疑问机载电子设备也采用了“开放式设计”,使它既能挂载俄式武器,也能挂载外国生产的武器,这样使那些喜欢这个平台却又喜欢其他武器的买家对其高看一眼。
这架新展出的米格一35是准备参加印度新型战斗机采购竞标的飞机。
为了抓住这一难得的大商机,俄罗斯已经向印方承诺可以提供许多优惠条件,甚至包括许可证生产。
米格集团还称印度飞行员只需要不到60次飞行训练就能掌握新型米格-35型战机的全部飞行技术。
印度已经表示对米格一35有很强烈的兴趣,但是不表示印度已经作了决定。
与此同时,俄罗斯还计划向中东和北非国家推销米格一35战机。
目前中东和北非不少国家当前的现役战斗机大多已经老化,面临着更新换代问题。
俄罗斯已经计划准备通过强大的外交攻势,向阿尔及利亚.埃及、伊朗、利比亚、苏丹、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等国家全力推销米格一35。
由于有很多中东和北非国家装备了大量米格系列的战机。
这有利于米格设计局未来的产品进入该地区军贸市场。
俄方正在与上述国家进行谈判,主要内容包括货款支付方式.交货时间、后勤维修和战机飞行员培训等等。
无论如何,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虽然俄罗斯航空工业在苏联解体之后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一度连续十年止步不前。
但是今天的俄罗斯依旧是令人敬畏的,其航空新产品犹如当年一般仅仅型号名字便振聋发聩。
今天的米格一35虽然改进自旧机体,但仍旧领先于很多现在新研制的战斗机,完全有能力挽回米格集团多年的颓势,重振雄风。
-37米格是一种超音速隐身战斗机,绰号“雪貂”。
于60年代开始发展,具备短距垂直起降能力,是苏联第一种概念上的隐身作战飞机。
起初米格-37是作为攻击机来设计的,后来被改进强化了空空作战能力,作为隐身截击机来使用,米格-37执行任务时,由预警机引导接敌,飞行中保持无线电静默,直到到达作战距离时才打开雷达,向目标发射导弹。
米格-37在机身中部和后部装有升力发动机,具有很强的短距垂直起降能力,计划中米格-37将装备航母,米格-37始终没有造出一架原型机,后因资金不足,停止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