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 论证要合理

合集下载

部编版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案有反思(精选)

部编版2019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案有反思(精选)
写作论证要合理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议论文的一般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例文、现场写作、修改点评,掌握合理论证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做到说话、写文章思路清晰,令人信服。
学法
指导
讨论法和演练法;写作——修改——点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环节一




如果说论点是构想,论据是材料,那么论证就是建构的过程。议论文写作中,论证的合理性非常重要。有了观点和材料,还要把论点和论据合乎逻辑地联结起、统一起,才能构成一篇有理有据有说服力的议论文。
2.观点鲜明,有理有据
作者观点鲜明,“刘备未必仁且义,曹操未必奸而残”。论述这一观点时,列举了大量例证,有理有据,十分精辟,让读者不得不赞同并佩服。
环节四




怎样做到论证合理?
观点要一致;
概念要统一;
材料要能支持观点;
要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
结构合理思路清晰。
环节五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评价曹操:无论怎么说,曹操是位英雄!是的,《三国演义》只不过是一本历史小说,它不能用评价历史人物,连曹操之劲敌诸葛亮自己也说:“将才者,古之管、乐,今之曹孟德、周公瑾也。”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
点评:
1.开篇引文,自然而然
作者开篇引用一般结论,“自古以,大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有一种感觉——曹操不及刘备。他们都认为:刘备仁且义,而曹操奸而残”,然后笔锋一转,自然而然进入作者自己的论述,很轻巧地解决了“下笔难”的问题,这一点,值得读者们琢磨学习。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 课件(共21页PPT)

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  课件(共21页PPT)

2.论据典型有力
写作议论文一定要精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证明论点, 以增强说 服力。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要特别注意:
(1)论据要准确可信; (2)论据要典型, 有代表性, 能充分证明论点; (3)论据要新颖, 给读者以新鲜感; (4)论据要精练, 特别是事实论据要以概述为主。
磨难,能历练人生。
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 司 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 一代体操王子李 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 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修改: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 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 司马迁 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 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 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 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 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例文点评
由“口味”想到的
记得电视上播放过这么一条饼干广告, 画面上是几个中国小孩嚼着饼干, 喜滋滋 地舔着嘴唇说: “真正的美国口味, 我们都爱吃!”看完之后, 我心中不是滋味, 难 道“口味”也是美国的好吗?
故事简洁, 引出自然, 表明自己的疑问。
记得毛主席在一篇文章中举了个例子: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西方人用刀叉, 一定说 用刀叉高明、科学, 用筷子落后, 就说不通。 确实, 西方有许多的东西值得学习, 但不能说什么都是西方的好。西方人习惯 喝咖啡, 中国人习惯喝茶, 很难说喝咖啡的 口味一定比喝茶的口味高。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写作论证要合理(名师教案)教案与反思2022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写作论证要合理(名师教案)教案与反思2022

写作论证要合理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原创不容易,【关注】,不迷路!【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学写议论文,观点要统一,论证要严密。

2.引导学生明确观点和材料的联系,使用的材料能够支持观点。

3.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结合例文,在探究中让学生掌握“论证要合理”的方法。

2.鼓励学生使用多种形式的论证方法,使文章结构合理、逻辑严密。

【教学过程】一、故事激趣,引入课题1.讲述故事师:封禅泰山,祭天祀地,这是中国古代国家礼仪中最隆盛的国祀大典。

贞观六年,群臣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徵表示反对。

唐太宗觉得奇怪,询问魏徵:“你不同意进行封禅,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吗?”同学们,如果你是魏徵,你会如何劝说唐太宗放弃封禅呢?(学生陈述不封禅的理由)2.观点碰撞课件出示:“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民生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

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与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空虚,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

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做呢?”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师:请你说一说魏徵为什么能说服唐太宗,这些理由都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3.切入课题上述交流告诉我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要在其中使用让人信服的观点,即论证要合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五单元的写作《论证要合理》的课堂学习吧!【设计意图】通过历史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引入新课。

二、回顾课文,明确“论证合理”1.思考讨论,何为“论证合理”预设:论证合理,就是围绕观点,把经过选择的论据组织起来,使两者有机结合,从而推导出令人信服的合理的结论。

九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论证要合理

九年级语文上册写作 论证要合理

往日不堪回首,那么眼前呢?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 下,1978 年实行改革开放。40 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发展速度前所未有,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道路,这就是中国人民不满足现状,不想知 足常乐的体现。因为,人们都已认识到,知足只能乐于 一时,不会永远快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衰,与是否“知足”紧密 相关,至于一个人的成败,也是如此。“知足”对个人 来讲,只能导致自满,而自满的后果要么使人专横跋扈、 趾高气扬;要么使人惰气十足,庸庸碌碌,无所作为, 二者必居其一。不难看出,知足者的最终结局只能君亡 国,民亡身。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一文中,后唐庄宗 李存勖遵照父亲的遗志,发愤图强,富国强兵,终于消
知足不能常乐 古人道:“知足常乐,任其自然。”今人云:“知 足者常乐。”然而,众多事实证明,知足不能常乐。
追溯历史渊源,提到大清帝国,中华儿女大都不会 忘记那段屈辱史。1840 年,英法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大清 的国门。大清这只“知足常乐”的肥羊,在高枕无忧、 洋洋自得之际,被帝国主义列强任意屠戮宰割。世人总 认为这完全是清朝统治阶级腐败无能带来的,但有几人 曾想到,这也是清朝从皇帝到百姓一味奉行“知足常 乐”的恶果。他们沉迷于自己是天朝大国,目空一切,
二、论证方法要恰当。论证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常 用的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外,还有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类比论证等。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合理的论证方 法。
三、论证结构要合理。为了使论证结构合理,可以 采取设置分论点的形式,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展开论 证,也可以用常见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三步结构,层层深入展开论证。
写作 论证要合理
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 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 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 600 字。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案例研究法:选择本单元课文或其他优秀范文,分析其中的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和论证语言,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4)项目导向学习:设置论证写作项目,引导学生从选题、论证、修改等环节进行实践,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1)课堂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争议性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合理论证。
同学们,完成检测后,请对照答案进行自我评价,查漏补缺,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在课后会对同学们的检测结果进行批改和反馈,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文章,如《如何写好论证性文章》、《论证方法在写作中的应用》等。
- 视频资源:观看有关论证方法、论证结构和论证语言的讲解视频,如《论证写作技巧》、《论证结构的安排》等。
(5)写作实践:设置论证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论证方法进行写作,并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论证结构的合理安排和论证语言的表达。
(6)互评互改:组织学生进行作文互评,让学生在评价他人作文的过程中,发现优点、指出不足,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课件,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案例、方法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目标:引起学生对“论证要合理”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合理的论证吗?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展示一些关于论证的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论证的魅力和特点。
简短介绍论证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论证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论证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专题17+论证要合理(正反对比论证结构技巧)-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

专题17+论证要合理(正反对比论证结构技巧)-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单元写作深度指导(统编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常用的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2.学会灵活运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来说理。 3.掌握正反对比论证结构模板,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观点明 确,有理有据。
任务一:阅读文本,明确方法
合理的论证需要做到哪些要求呢?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课 本第五单元内容,注意圈点勾画重点内容,明白基础知识。
同学们,“论证合理”体现在什么地方? 1.论证要符合逻辑,观点要一致,概念要统一。 论证是使用道理和事实对观点进行证明,必须符合逻辑规律。在论证 时,尽量避免出现如前面示例类似的逻辑错误。
比如在《怀疑与学问》中,作者从国难 危机时各地的口头消息不一定可靠,不应当 随便相信,推导出做学问也是如此,要对书 本上的知识有怀疑精神。这样从生活中的事 例出发,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更容易让人 信服。
同学们,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常见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 文章浅显易懂。
1.引出话题:通过一个与主题相关的现象、故事、名言等引出文章 要讨论的话题。
2.明确论点:简明扼要地提出自己对于该话题的观点。
二、本论部分 1.正面论证:
正面事例阐述:列举一个或多个正面的典型事例,详细说明其具体 情况。
正面事例分析:对正面事例进行分析,指出事例中体现论点的因素 ,如行为、态度、选择等是如何导致积极结果的,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 性。
பைடு நூலகம்
要“论证合理”, 常见逻辑错误有哪些 ?
常见逻辑错误: 以偏概全。 自相矛盾。 倒因为果。 模棱两可。 不当类比。
2.使用的材料要能支持论点,避免出现论据 不相干或论据不足的情况。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要和论点之间 有必然、合理、充分的联系。还要通过必要 的分析、阐释,使读者明白二者之间的联系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写作 论证要合理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5单元写作  论证要合理
写作 论证要合理
写作目标
1.论点要正确、鲜明。 2.论据要真实、充分,有较强的说服力。 3.论证必须符合正确的推理形式。 4.写驳论性质的文章要做到对准靶子、抓住要害、 注意分寸。
文题展示
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 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 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一观点。200字左右。
求有回报,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那是因为 他们把得失看得太重、不易满足,当然也往往 会大失所望了。
请记住:学会知足,才能心底敞亮,少却 烦恼;学会知足,才能更好地体会人生风雨兼
⑤以告诫的形式, 以排比句式的形式 结尾,收束有力, 照应开头。
程的艰辛和幸福;也只有人人懂得知足,我们
的社会大家庭才能和谐、平静、适意而真诚。 因总评为:知 足 常 乐 啊 ! ⑤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有的人却说: “知足未必常乐。”试围绕“知足与快乐” 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 论文。不少于600字。
三、中国有句古话,叫“有钱能使鬼推 磨”。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 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少于600字。
写作指导
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 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请你也写一 段文字论证这一观点。200字左右。
4.要恰当地安排论述的结构,可以采用总分式,也可以采
三、中国有句古话,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对此, 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不 少于600字。
1.要对准把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 谬论或反动观点,树起靶子。怎样树起靶子呢?通常有 两种方式。一是概述。即用概括的语言,将所批驳的敌 论复述一下。概述时,可适当引用一些原词句,但要有 重点,倾向性要鲜明。二是摘引。即把反面材料的关键 部分或有关部分,摘录下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

初中作文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作文指导及佳作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初中作文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作文指导及佳作3篇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论证要合理》作文指导及佳作3篇【内容概要】教育部编写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作文:论证要合理。

什么是论证要合理?简单地说就是指论证合乎逻辑、材料选用恰切、论证方法适当、论证结构合理四个大的方面——能选用恰切的论据论证论点,能选择恰当的论证方法,以合乎逻辑的论证阐明观点,从而时读者信服。

该内容既有教师写作指导,又有优秀学生习作参考。

【单元作文】写作实践:一、《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

请你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

200字左右。

二、俗话说“知足常乐。

”有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

”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不少于600字。

三、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

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驳论文。

不少于600字。

}教师指导:一、论证的方法和作用(1)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事例论证等。

(2)作用:①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②道理论证: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③正反对比论证: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④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⑤引用论证: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说法,使其更具有权威性或大众性,使论证有力。

⑥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⑦理论论证:目的是要证明论点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

二、论证的结构常见的论证结构主要有两种:1.层进式又称纵贯式。

这是议论文全文结构中最常见的,也被称作“三段式结构”。

它按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顺序,将文章分为“引论(导论或绪论)”“本论(正文)”“结论”三部分。

在第一部分中,立论文是提出观点,驳论文是亮出“靶子”;第二部分中展开论证,或进行反驳;最后是作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论证要合理
文题一:
《怀疑与学问》一文中指出,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

请你也写一段文字论证这个观点。

200字左右。

文题二:
俗话说:“知足常乐。

”有的人却说:“知足未必常乐。

”试围绕“知足与快乐”这一话题,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议论文。

不少于600字。

文题三:
中国有句俗话,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

对此,你怎么看?请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驳论文。

不少于600字。

文题一:
首先,明确观点——做学问不要盲从或迷信,要有怀疑的精神。

然后,找到合适的论据,包括相关事例、名言等材料,用其论证观点。

同时,要注意论证的思路,对所用材料应进行具体分析,不要只是简单地呈现“观点+材料”。

文题二:
在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恰当安排论证的结构,注意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注意对所用的材料进行分析,突出材料对观点的支撑或证明作用。

对“知足常乐”与“知足未必常乐”,不管肯定哪种观点,前提是要先对“知足”进行定义。

若肯定“知足常乐”,要明确知足不是没有进取心、安于现状,而是在物质追求上不计较太多。

在物质生活上容易知足,心中自然充满快乐。

若肯定“知足未必常乐”,要明确知足就意味着满足现状,不求上进,长此以往,必将使人颓废消沉,当然不会常乐。

这里强调的是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境界。

文题三:
本题提示我们要正确看待外因与内因对人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说人在好的环境中就会学好,在坏的环境中就容易变坏。

旨在说明外因对人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

但事实上,内因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起的作用往往更大,“近墨而不黑”、昭著史册的人物也比比皆是,如出淤泥而不染的屈原、陶渊明,执法惩恶、廉洁自律的包拯、海瑞,屡触权贵而能洁身自好的郑板桥、刘墉等。

本题要求写成驳论文,因此要梳理驳论文的写法,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来批驳。

同时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言之成理。

如要论述“近墨者未必黑”的论题,要先承认外因的强大作用,有“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亦有“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把突出内因的能动作用作为文章的论证主体。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也称为引论、本论、结论。

“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围绕中心论点展开
分析论证,“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得出综合性结论,或提出前瞻性希望等。

驳论相关知识
所谓驳论,是指文章主要在批判和否定错误或反动观点的过程中,阐明正确的观点。

写驳论文,一般有三种方法:
1.驳论点。

直接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然后针对这个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指出其错误和荒谬,从而直接驳倒论点。

驳论点也可以间接批驳。

间接批驳的方式有两种。

一种叫归谬法,也叫引申法,即根据对方的错误观点进行合理的引申、推理,暴露出它的荒谬,从而驳倒对方。

驳论点还可以用反证法,即通过证明与所批驳的言论相对立、相矛盾的观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的论点。

2.驳论据。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如果能够揭穿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片面的,那么,它所支撑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3.驳论证。

揭穿对方论点和论据之间没有内在联系,论证不合逻辑,指出由这样的论据推不出这一论点来,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三种常见的批驳方法中,批驳论点是主要的,批驳论据和批驳论证最终也是为了批驳论点,三种方法常常交错使用。

驳论文的写作,一般可分五步:“摆”——摆出对方的错误观点,作为批驳的靶子;“析”——分析对方论点的错误所在,揭示其本质;“驳”——选用确凿的事实和正确的道理直接批驳或用归谬法、反证法间接批驳论点;“联”——适当联系实际,亦可挖根源、论危害;“立”——破中有立,立中总结。

文题一:
例文简析
疑问造就人才
陆卓
笛卡尔说:怀疑就是方法。

牛顿应该感谢那砸头的苹果,即便它不是维纳斯追逐的金苹果,也应感激由它而诞生的疑,并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

假使哥白尼学而无疑,迷信圣人权威,哪来什么日心说?疑是偶然,却又是必然的。

在疑的偶然中,必有新发现的必然。

只有那些具备质疑精神和探索精神的人对“无疑处”产生“疑”,努力探求,才能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科学研究就是破“疑”,破“疑”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

社会的发展又何尝不是先有“疑”,后破“疑”,再有创新和改革,最终才有进步的。

怀疑产生了学问,疑问造就了英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

→使用名人名言引出论证话题,具有权威性
→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论证观点
→最后得
出结论,照
应题目,结
构完整
【名师点评】
此文段按照分—总式结构行文,先以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证观点,再进行总结,呼应标题,观点鲜明,论证充分。

【名师点评】
此文以“知足常乐”为话题,语言简洁明了,开题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不知足才能常乐。

然后,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例和引用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思路清晰,论述语言有理有据、形象生动。

文章结构完整,题目、结尾遥相呼应,突出了主题。

文题三:
例文简析
近墨者未必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说在好的环境里,人就会学好;若在坏的环境里,人就会变坏。

它强调了外因对人的熏陶、铸造作用。

这与“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如出一辙。

对此,许多人也是深信不疑。

→摆:摆出大多数人的观点
→论:先让步论证,肯定大多数
的确,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是我们青少年,思想单纯,阅历浅,经验少,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触于墨者即黑,染于朱者即赤。

孟母之所以三迁,正是因为考虑到外在环境对孟子成才的影响。

然而,事物不可一概而论,不可以事物的一般规律抹杀事物的特殊性存在。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那些近“墨”即“黑”者,之所以变黑,关键在于其自身意志力的不坚定,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新中国成立前,一位名叫穆时英的青年作家,写了一本揭露旧社会黑暗的小说《南北极》,轰动了文坛。

但是当他到了十里洋场之后,受到那种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竟也歌颂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来,这可谓是对“近墨者黑”最好的诠释了。

很多光照史册之人,其生活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各种诱惑也时时充斥左右,他们之所以能近墨不黑,出污淤泥而不染,主要是因为他们拥有高尚的情操、伟大的追求、坚定的信念、不屈的意志,更具有明辨是非曲直的敏锐的洞察力。

屈原在“腥臊并御”的环境中宁愿“愁苦而终穷”,依然“上下而求索”。

陶渊明身在腐败的官场,却不为五斗米折腰,自守清节,退隐田园。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同志出身军阀行列,不为军阀习气所染,始终保持高风亮节,为中国革命与解放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当今商品大潮的冲击下,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一些锐志进取的改革者,能在奢靡的生活和金钱的诱惑前,保持着“拒腐蚀,永不沾”的高风亮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并随时清理沾染上的点滴“黑墨”,真正做到了“近墨者不黑”。

由此看来,外因只能对那些意志薄弱的人起作用。

只要近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冷静地分析事物,时时警诫自己,筑起坚固的思想防线,那么即使是近墨也未必会黑。

人的观点
→驳:转入论题,举例证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本质原因
→论:举正面事例,进一步论证能做到“近墨者不黑”的观点
→联:联系现实生活,歌颂改革者的洁身自好,进一步论证自身的观点
→结:总结全文,强调内因的作用
【名师点评】
本文先解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含义;接着,第二段先退一步论证承认“近墨者黑”的普遍现象,概括了外因的作用;第三段语意一转,进入本文“近墨者未必黑”的特殊现象的论证,强调了内因的能动作用。

彼此兼顾,论证严密,不给人以反驳的余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