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模式选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技术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技术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技术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摘要:我们按技术竞争态势把技术创新战略分为技术领先战略和技术跟随战略。

技术领先战略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领域。

技术跟随战略不急于开发新市场,而是广泛观察市场态势。

在技术已被证明适应市场要求后,跟上或模仿,尤其致力于产品功能的改善以及质量的提高和稳定。

两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企业选择战略时要综合考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企业的内部条件。

二是整个行业的外部环境。

综合考虑各种成本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技术战略,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技术领先战略与技术跟随战略简析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企业自主研发出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成为市场的领头羊。

这种战略对企业的自主科研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企业内部的R&D 研究开发的支持。

同时由于企业在开拓一个新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很可能会出现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相背离的情况,这时,企业的研发资金就会被浪费。

很多时候,企业需要引导消费者来接受自己的产品,这其中的营销费用不在少数。

我们知道中国的VCD技术的开创者安徽万燕公司,他们自己研发出VCD。

而当时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VCD是什么东西,万燕公司不得不投入2000万元的广告费用,加之前期的研发费用1600万,万燕公司生产的VCD售价为四五千元一台,所以购买者很少。

由于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万燕公司无法继续扩大规模,压低成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研发成果被市场跟随企业利用,而自己公司走向崩溃的边缘。

但是战略领先同时也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战略领先战略可以在市场中占领制高点和主动权,在早期能够独占市场,获得超额利润。

早期的竞争者比较少,市场份额几乎可以被战略领先者独占。

同时由于产品的独特性,没有其他竞争者的价格威胁,所以价格会比较高,利润也因此较高。

此外,利用消费者先入为主的消费心理,战略领先的企业会获取更多的忠诚用户。

快消行业巨头之一联合利华,从Sunlight香皂起家。

当时市面上没有香皂,联合利华的创始人通过对原有工艺以及配料的改变,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香皂。

技术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技术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技术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摘要:我们按技术竞争态势把技术创新战略分为技术领先战略和技术跟随战略。

技术领先战略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领域。

技术跟随战略不急于开发新市场,而是广泛观察市场态势。

在技术已被证明适应市场要求后,跟上或模仿,尤其致力于产品功能的改善以及质量的提高和稳定。

两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企业选择战略时要综合考两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企业的内部条件。

二是整个行业的外部环境。

综合考虑各种成本风险因素,选择合适的技术战略,以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

技术领先战略与技术跟随战略简析技术领先战略是指企业自主研发出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成为市场的领头羊。

这种战略对企业的自主科研能力要求比较高,需要企业内部的R&D 研究开发的支持。

同时由于企业在开拓一个新市场,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为很可能会出现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相背离的情况,这时,企业的研发资金就会被浪费。

很多时候,企业需要引导消费者来接受自己的产品,这其中的营销费用不在少数。

我们知道中国的VCD技术的开创者安徽万燕公司,他们自己研发出VCD。

而当时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VCD是什么东西,万燕公司不得不投入2000万元的广告费用,加之前期的研发费用1600万,万燕公司生产的VCD售价为四五千元一台,所以购买者很少。

由于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万燕公司无法继续扩大规模,压低成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研发成果被市场跟随企业利用,而自己公司走向崩溃的边缘。

但是战略领先同时也有其显著的优越性。

战略领先战略可以在市场中占领制高点和主动权,在早期能够独占市场,获得超额利润。

早期的竞争者比较少,市场份额几乎可以被战略领先者独占。

同时由于产品的独特性,没有其他竞争者的价格威胁,所以价格会比较高,利润也因此较高。

此外,利用消费者先入为主的消费心理,战略领先的企业会获取更多的忠诚用户。

快消行业巨头之一联合利华,从Sunlight香皂起家。

当时市面上没有香皂,联合利华的创始人通过对原有工艺以及配料的改变,生产出了世界上第一批香皂。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六章技术创新管理

中级经济师-工商、第六章技术创新管理

第六章技术创新管理【第一部分:本章考情分析】【第二部分:主要考点解析】第一节技术创新含义、分类与模式【本节考点】1、技术创新的含义;2、技术创新的分类;3、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模式;【考点】技术创新的含义【考点】技术创新的分类【考点】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模式第二节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决策评估方法【本节考点】1、技术创新战略2、技术创新决策的评估方法【考点】技术创新战略1、含义: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在正确分析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确立的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与做出的重点部署,目的是获得竞争优势。

2、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1)全局性(2)长期性(3)层次性(4)风险性3、类型(★★★)4、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1)基本特征(2)战略选择的重点考虑因素【考点】技术创新决策的评估方法【项目地图法】最常用的是风险—收益气泡图。

横轴衡量财务效果,纵轴衡量项目的风险。

第三节技术创新组织与管理【本节考点】1、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部组织模式2、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组织模式3、企业R&D管理【企业联盟的类型】【考点】企业R&D(研发)管理第四节技术贸易与知识产权管理【本节考点】1、技术贸易2、国际技术贸易3、知识产权管理【考点】知识产权管理【第三部分:本章典型例题分析】【典型考点1:市场模拟模型】【例题1】某企业拟购买一项新技术。

经调查,2年前类似技术交易转让价格为20万元。

经专家鉴定,该项新技术的效果比2年前类似交易技术提高15%,技术交易市场的价格水平比2年前提高10%,技术寿命修正系数为1.2。

根据市场模拟模型,该企业购买该项新技术的评估价格为()万元。

A.21.08B.22.96C.25.09D.30.36【答案】D【解析】考察市场模拟模型的公式,寿命修正系数为1.2,时间修正系数为1+10%=1.1,技术经济性能修正系数为1+15%=1.15,根据市场模拟模型的公式P=P0×a×b×c=20万*1.2*1.15*1.1=30.36万元。

关于市场领先与跟随战略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与举例

关于市场领先与跟随战略模式选择的因素分析与举例

关于市场领先与跟随模式战略选择的因素分析与举例[摘要]: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战略是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内的重大决策,因其具有长期性、层次性、风险性、依从性,不确定性等特点[1],又因技术创新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它对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说,技术创新市场战略按技术竞争态势分为可技术领先战略和技术跟随战略。

本文将从两种战略模式的区别,优势和劣势,以及影响各自模式选择的因素,三个角度出发结合实际案例,对两种模式的如何具体选择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以便企业能根据自身特点以及所处市场环境,制定出最有利于本企业发展的技术创新的市场战略。

[关键字]:市场领先战略,跟随战略1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战略类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战略类型从地位与范围细分有4种类型。

本文将就其中市场领先与市场跟随战略进行详细分析1.1市场领先战略市场领先战略是基于对对产品基本原理,功能的开发,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领域的技术创新战略[2]。

其技术来源主要来源于自主开发,技术的领先依赖于技术上的突破[3]。

1.2市场跟随战略跟随战略是不急于开发新技术,而是广泛观察市场态势,在技术已被证明适应市场要求后,基于对技术功能的改善,质量的提高,工艺优化,来跟上或模仿领先者技术的技术创新战略[2]。

其技术来源以模仿,引进为主,其核心技术一般不是自行开发的[3]。

1.3两种战略模式基本特点市场跟随与市场领先作为市场创新的二个最基本战略,其艺创新则从是指从技术发展的过程中的创新,是在产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体现,而产业创新则又上了一个维度。

三者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三者途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

如手机从一代模拟型到CDMA到3G的创新在分来标准上看就是侧重产品创新[5]。

而相比武陵酒[6],进行整粒糯红高粱投产,泡粮,储存和盘勾的等工艺创新使其再度起航,重获大将风范深受顾客喜爱就是工艺创新[7],而电话到手机的创新,在这类创新分类标准下,无疑开创了一个新的产业领域,所以是产业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

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

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企业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内容提要:本文给出了一个基于能力的技术创新的战略框架,它包含三个基本元素:(1)企业的技术—市场定位(技术能力方向和范围,技术领先或跟随)。

(2)企业的技术路径(技术创新模式,技术能力提高和扩展的路径)。

(3)创新的组织过程(跨功能和部门界面的战略学习,资源与技术能力的重构和转换)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管理,技术能力技术创新是当今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这已成为业界的共识。

但创新却是一件风险很大的工作。

要减少创新风险、增加创新的成功概率,不仅需要提高管理创新过程的效率,更重要的是必须从战略上把握创新,提高创新管理的有效性。

同时,企业应该从长远出发,在技术和组织两方面不断培育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持续的成功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决定因素决定一个企业的创新战略的主要因素有三类:过程、位置和路径。

1.位置技术创新战略的基础,是企业当前的位置。

包括:(1)相对于竞争对手的资源、技术能力、业务组合和市场地位,这些决定了企业此时的竞争优势。

同时,技术创新和技术能力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技术创新方向的选择一般在其位置的附近进行。

(2)企业所在的国家创新系统,通过对需求和竞争条件、人力资源供给和公司治理的影响,为企业的生存空间提供了机会和限制。

其中主要有:一是产业环境。

产业结构中五个竞争力量,它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技术竞争力(以导致竞争优势);与技术创新相关的独占性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创新的先发优势或后发优势;社会系统和技术系统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决定的主导设计的出现。

二是国家的研究发展水平和重点。

它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只有充分地利用国家的科研力量和资金,企业技术创新才能有效地进行。

2.途径(路径)一个企业的路径是它的发展历史,而它以后可能的走向是它现在的位置和以前路径的函数,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性。

路径依赖的一个表现是组织学习和选择的机会总是靠近以前的行动和已有的知识,这是因为学习经常是一个实验、反馈和评价的过程。

市场领先与跟随模式的选择

市场领先与跟随模式的选择

关于市场领先与跟随模式的选择市场领先与市场跟随是技术创新的市场战略中两种基本的模式。

战略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1.优势:领先战略的技术来源主要是自主开发,因此它对技术开发能力的要求很强。

而跟随战略是在领先者已开拓的市场中开发细分市场的,因此对生产销售能力的要求较强。

2.风险与收益:领先战略承担着由技术不确定性带来的技术风险和市场上的替代品、价格、质量、消费者心理预期、市场成长速度等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风险,但它的回报是率先的市场占有和高利润。

[1]而跟随战略承担的风险小得多,收益也更少。

3.领先的持久性:技术越是不容易复制、后续开发速率越快,领先的持久性就越好。

后续开发速率取决于企业技术的投入和能力。

[2]20 世纪30 年代之前,通用汽车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始终屈居于福特汽车公司之后。

到了1931 年,形势发生逆转,通用汽车公司夺得了汽车销售的桂冠。

这一年, 福特汽车的市场占有率降至28 % ,而通用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却升至31 %[3]。

从此以后半个多世纪, 福特公司都未能改变这一位置。

在这一场的激烈竞争中, 通用汽车公司之所以能取得这一决定性的胜利,最重要的就是它采用了全产品创新战略,开拓全新市场,而非跟随福特一直以T型车为主打产品的单一产品战略。

通用汽车公司在20 年代就形成了从高档到低档,包括卡迪拉克系列、别克系列、奥克兰系列、奥兹莫比尔系列和雪佛兰系列的庞大产品阵容。

它们的不同性能与价位,分别适应不同社会阶层的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

在20 年代以后,美国经济的成长已使汽车消费群体更为成熟,也更加倾向于个性化的消费选择。

通用汽车公司的总裁斯隆紧紧抓住了被“亨利·福特所忽略的趋势———汽车业新时代的一个新纪元已经来临,消费者不再需要简单、实用的车子,而转向漂亮、舒适、高效率的车子了。

”[5]于是,斯隆创立了通用公司汽车技术中心,在研究与开发上投入巨资。

汽车技术中心作为R&D 机构的建立与完善,为之提供了技术上强大的持续性的支持。

第6章技术创新管理-第2节: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决策评估方法

第6章技术创新管理-第2节: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决策评估方法

第六章技术创新管理第二节技术创新战略与技术创新决策评估方法【知识点】技术创新战略【知识点】技术创新决策的评估方法【知识点】技术创新战略(一)技术创新战略的含义与特征(非重点)1.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技术创新战略:是一个国家、地区或者组织在正确分析自身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所确立的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与作出的重点部署,目的是获得竞争优势。

◆企业技术创新最根本的目标: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2.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1)全局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对企业全局性的安排(2)长期性——不仅影响企业近期效益,而且对长期竞争力、企业发展和企业长期经济效益产生深远影响(3)层次性——不仅包括总体技术发展规划,还包括与技术创新相关的具体规划(4)风险性——长期性、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技术发展等因素,导致战略失误;技术创新战略的全局性特点会使战略失误的损失放大(二)技术创新的战略的类型(重点,对应划分标准掌握类型)1.根据企业所期望的技术竞争地位不同,分为:技术领先战略、技术跟随战略(1)技术领先战略——致力于在相关技术领域占据领导地位,在所有竞争者之前,率先采用新技术,并使新产品最早进入市场,成为同行业的“领头羊”,获取较大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2)技术跟随战略——是指企业不图领先,而是在领先者的创新获得进展以后,学习领先者创造的知识,跟在领先者后面进行模仿2.根据企业的行为方式不同,分为:进攻型战略、防御型战略、切入型战略(1)进攻型战略——致力于抢先在竞争对手之前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来占领市场,以进入新的或扩大原有的技术领域或市场领域◆特点:风险大、潜在收益高◆适用:具有雄厚研发及资金实力的企业(2)防御型战略——企业往往具有先进的技术,但在技术开发和国际市场上并不领先,未来避免领先所造成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研发成本以及不可预知的市场风险,必须采取积极的防御战略,以低成本、高性能、高质量来占领市场◆特点:低风险、低收益,强调人有我有,人新我好;不求最新,但求最好,稳扎稳打(3)切入型战略——也叫“游击型战略”,企业在某个方面紧跟领先者,在市场中不断寻找出击的机会,及时从“缝隙”中切入,做好“切入面”的创新◆适用:在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一战略很有效,既可以避免领先者的反击,又可占领市场3.根据技术来源不同,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合作创新战略(1)自主创新战略——是指企业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探索产生技术突破,攻破技术难关,并在此基础上依靠自己的能力推动创新的后续环节,完成技术的商品化,获得商业利润,实现预期目标的战略(2)模仿创新战略——是指企业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吸取率先创新者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创新(3)合作创新战略——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作进行研发,共享技术创新的成果,以达到节约研发投资、缩短开发周期或进入新市场的目的【例题1:多选】技术创新按照企业行为方式不同,可分为()A. 进攻型战略B. 自主创新战略C. 防御型战略D. 合作创新战略E. 切入型战略(三)技术创新战略的选择◆两种基本战略模式:市场领先战略、市场跟随战略1.两种战略的基本特征(次重点,理解熟悉)2.战略选择的重点考虑因素3.领先与跟随战略的选择(非重点)略【例题2:多选】下列关于市场跟随战略的特点的说法,错误的是():A. 技术来源以模仿、引进为主B. 技术开发重点是产品技术C. 开发细分市场或挤占他人市场D. 投资重点偏向于生产、销售环节E. 投资大,风险大【知识点】技术创新决策的评估方法(一)定量评估方法(非重点)1.折现现金流方法(第八章详细介绍净现值的计算)在投资项目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利用折现现金流计算投资项目的净现值,通过判断项目净现值的正负来决定投资项目的取舍,净现值大于0,即项目可取,否则不可行2.风险分析(1)敏感性分析对项目的可能结果假设三种状态:①最乐观的情况;②最可能的情况;③最悲观的情况,计算比较以上三种状态下的指标值,估计项目的风险大小(2)概率分析假设项目周期内各年的现金流均为随机变量,那么评价指标NPV也是一个随机的变量,则可通过计算它的一些统计参数来进行项目的风险分析(二)定性评估方法(次重点)1.轮廓图法——确定一组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或评价标准;然后按照这些标准对每一候选项目的绩效作出定性判断(如评价为高、中、低),将这些定性评价连接起来,就好像一个轮廓图2.检查清单法(熟悉,似轮廓图法,区别在于定性判断结果只有两种“满意为1,不满意为0”)◆选择原则:选择评分高的项目【例1】以下表为例,采用检查清单法,应选择分数较高的A项目为最优项目3.评分法(了解)这种方法的评价步骤包括:(1)确定影响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或评价标准。

试分析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立基者的战略营销策略7.4

试分析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和市场立基者的战略营销策略7.4

内容摘要: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要选择和实施不同的市场营销竞争策略。

企业应按照自己在本行业的竞争地位以及企业的发展目标、资源优势等条件制定和选择有效的市场营销竞争策略。

根据企业在目标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可以把一个行业的企业分成四种类型,即市场领导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市场立基者。

这四种类型的企业实际上又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强势企业层次,主要由市场领导者和市场挑战者所组成。

他们是对市场具有影响和控制能力的企业,所以也可将这一层次称为“市场控制层”;二是弱势企业层次,主要包括市场跟随者和市场立基者。

他们没有同强势企业之际抗衡的实力,而在策略上则可选择追随强势企业或避开强势企业两种不同的做法。

在竞争性市场上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类企业其竞争策略显然也是各不相同的,咨询人员必须根据企业自身的地位和市场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竞争策略。

关键词:市场领先者;市场挑战者;市场跟随者;市场立基者目录一、市场领先者概述 (3)1.1市场领先者定义 (3)1.2总体战略 (3)1.2.1扩大市场需求量 (3)1.2.2保持现有市场份额 (3)1.2.3提高市场占有率 (4)二、市场挑战者概述 (4)2.1市场挑战者的定义 (4)2.2进攻领先者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 (5)三、市场追随者及市场利基者概述 (5)3.1市场追随者定义 (5)3.2市场追随者主要表现特征 (5)3.3市场利基者定义 (6)四、战略营销策略 (6)4.1市场领先者战略营销策略 (6)4.1.1形成自己独特的公关事件活动 (6)4.1.2利用80/20法则 (6)4.1.3以品牌为核心的主题促销 (7)4.1.4以顾客为中心的体验式营销 (8)4.2市场挑战者战略营销策略 (8)4.2.1攻击市场领先者 (8)4.2.2选择进攻策略 (8)4.2.3市场挑战者的特殊营销战略 (9)4.3市场追随者战略营销策略 (10)4.4市场利基者战略营销策略 (10)5. 结论 (11)参考文献 (12)一、市场领先者概述1.1市场领先者定义在价格变动、新产品开发、分销渠道的宽度和促销力量等方面处于主导地位,为同业者所公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模式选择因素分析
1引言
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内带有全局性的重大谋划,具有长期性、层次性、风险性、依从性等特点[1]。

技术创新战略模式是技术创新战略的重要内容,按技术竞争态势分为技术领先战略和技术跟随战略。

技术领先战略致力于开发新技术,新领域。

技术跟随战略不急于开发新市场,而是广泛观察市场态势,在技术已被证明适应市场要求后,跟上或模仿,尤其致力于产品功能的改善,质量的提高和稳定[2]。

两种模式各有各的优势和劣势,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能力选择恰当的技术创新战略。

2技术领先战略分析
含义
采用技术领先战略的企业积极开展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先于其他企业产生重大技术突破,率先开发出新产品并领先于其他企业把产品投入市场,以确定企业在同行业中的技术地位和产品领先地位[3]。

特点
领先战略是一种攻势战略[4]。

企业把全新的产品率先推入市场,目标是先入为主,力争在市场上一直保持领先地位[5]。

技术领先战略可以在市场中占领制高点和主动权,他对创新企业的要求很高特别是需要高素质的创新要素和相对完善的创新及制作保障[6]。

引导消费是技术领先战略的根本所在,其目的是获取“先动者”利益,获得超额利润[7]。

优势与劣势
表技术领先战略优势与劣势
3技术跟随战略分析
含义
技术跟随不是简单的模仿,模仿的目标在于创新和深度[8]。

采用技术跟随战略的企业密切注视市场上出现的新产品,广泛搜索与自身企业战略目标,技术条件相吻合且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一旦发现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改、仿制,力争在成本、质量、功能、外观、稳定性等要素上超过其他企业。

这是目前许多中小型企业沿用的战略[9]。

特点
采用跟随型战略开发新产品,可以节省产品研发开支,规避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风险。

但是,往往技术领先者设立的技术壁垒,尤其是技术标准与技术专利令跟随者门大为头疼,甚至退出市场另辟蹊径。

而且,采用技术跟随战略开发的新产品,其开发速度与产品质量对产品的收益影响很大。

优势与劣势
表技术跟随战略的优势和劣势
4领先战略与跟随战略选择的考虑因素
罗伯特.M.格兰特认为企业选择技术领先战略或技术跟随战略,即企业进入市场时期选择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的补充资源和企业的生产
能力、市场营销[10]。

安同良认为,技术创新的源泉在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11]。

综合起来就是创新能力与运营能力。

采用领先型战略企业应具备条件
有充足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可以保证大量的研发投入;具有反馈及时,反应灵敏的市场网络信息系统;研究与市场开发,市场营销,战略管理部门能够密切配合,有很强的协调性;形成很好的吸引专业人才,激励创新,勇担风险的管理机制;企业形成了面向长期成功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很强的自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法律基础[12]。

采用跟随性战略企业应具备条件
高水平的企业技术情报人员,能迅速掌握新产品开发的最新成果;有较强的研发能力,能迅速吸收别人的成果并改进;有较强的生产能力,能快速仿制改进后生产。

战略选择重点考虑因素综合分析
企业优势能力要素
领先战略要求技术开发能力较强,跟随战略则更侧重生产销售能力。

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优势能力选择。

风险与收益要素
采用领先战略的企业开发了全新的市场,初初期垄断过程中可能获得超额利润,但是由于消费者心理预期、市场成长速度等得不确定性又面临着高投入带来的巨大风险[4]。

跟随战略承担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要小得多,但是面临多家企业的竞争在夹缝中生存所获得的利益也要小得多。

企业的决策者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

领先的持久性要素
企业的终极目的是获得利润,利润的获得要靠持久的领先。

影响技术领先性的主要因素是技术的可复制性和后续开发速率。

技术可复制性越低,本企业对技术改良持续创新的开发速率越快,领先的越持久。

领先的企业可以利用专利和标准来设立壁垒保护自己的领先地位。

考虑跟随型战略的企业就要权衡自
己为模仿而付出基本费用和竞争压力值不值得。

4.3.4外部条件要素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可分为: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及具体竞争环境等[13]。

以往的研究很少提及外部环境对战略模式选择的影响。

实践证明,不同的产业,选择领先战略和跟随战略获利的难易程度有很大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例如奶制品行业,没有很多的技术壁垒和技术专利,企业之间的竞争大多在广告,知名度的竞争,新公司比较适合采用技术跟随战略。

蒙牛当年刚起步时,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奶厂,管理人员都是从伊利挖来的,因而得罪了伊利,处处遭到伊利的打压,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不抢夺伊利的奶源,同时也是为了保护自己,蒙牛老总牛根生很快制定了三个“凡是”政策:第一,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建奶站;第二,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收;第三,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从而把蒙牛和毅力隔离开避免了冲突。

蒙牛不去跟伊利竞争,而是巧妙地选择了跟随伊利而扬名,打出了口号“争做内蒙第二品牌”,还买下了呼和浩特很受有人重视的大量户外广告牌,一夜之间,内蒙人民都记住了蒙牛是内蒙的第二品牌。

蒙牛跟随者伊利,由不到前五的名气,一越成为第二。

当蒙牛成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及时修正跟随战略,与伊利并驾齐驱,并最终获得了最终的胜利[14]。

5我国现阶段创新机遇与技术竞争态势的分析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产业的发展既要符合经济和技术的实际水平,满足短期经济增长需求,又要从长远出发,培育产业领先优势,提高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

目前,中国企业大多采用技术跟随战略,即利用先发企业的技术、资金、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并加以改进,打败那些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资金获得技术进步与产品创新的先发企业,获得后发优势。

我国尤其在中低档产品和加工制造业的许多环节的大规模,低成本的优势造成了中国加工生产的产品国
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15]。

但是,这种做法的缺陷也日益凸显。

我国在实施赶超战略时,往往会受到发达国家先发优势的制约。

那些先发企业由于资金雄厚,能够实施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很早抢断市场,参与制定技术标准,获得技术专利保护。

我国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接受这些既定的标准,大量的利润被他们没收,甚至陷入发达国家“放水养鱼”的陷阱而一蹶不振,沦为先发企业的附属。

我国实施模仿战略和赶超战略,应努力跳出发达国家制定的规则的束缚,有针对性的在某些领域实施领先型战略,开展原创性的技术创新。

在企业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尚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把握好关键性核心技术的研究,实现以技术创新的先发优势培育未来的产业领先优势[16]。

这是中国富国强民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付尧徐,达奇.《基于AHP视野的我国传统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选择》[J].价值工
程,2009,28(12):41-44.
[2] 张磊.《基于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模式研究》[M].中国海洋大学,2009.
[3] 张继红.《论跟随型与领先型新产品开发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9):54,79.
[4] 梅姝娥,程雁. 《论跟随型与领先型新产品开发战略》[J].SCIENCE & TECNOLOGY AND
ECONOMY,2009,22(5):32-35.
[5] 陈磊.《竞争情报在企业确立产品创新战略中的作用》[J].情报探索,2007(7):86-88.
[6] 盛世豪.《领先战略确立行业主导地位》[J].今日科技,2009(9):35-37
[7] 胡汉辉,潘安成,刘红军.《基于非线性理论的企业市场价值取向战略研究》[J].管理科学学
报,2005,8(2):26-30.
[8] 高金德 .《现阶段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与创新战略模式的选择问题》[J].科技管理研
究,2001(3):20-22.
[9] 张继红.《论跟随型与领先型新产品开发战略》[J].企业技术开发,2005,24(9):53,54,79.
[10] Joseph ;Philip .tining adavantages:from economic theory to strategic application[外
文期刊], 1996(04).
[11] .optimal timing of technology odoption[外文期刊],1998(05).
[12] 刘虹,李焯章. 《论技术领先战略》[J].技术经济,2004(11):5-7.
[13] 贾宁.《中国移动在竞争市场中的战略对策研究》[M].西南财经大学,2005,11.
[14] 张文斌.《早期创业阶段的品牌跟随战略》[J].现代企业教育,2009(17).
[15] 顾永红.《论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中的产业领先战略》[J],天津社会科学,2004(6):82-86.
[16] 林加奇,胡建飞,刘新民. 《企业自主创新战略模式及其选择》[M],第十四届世界生产力大会论文
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