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精)
烹饪过程中对食物营养素的保护

浅谈烹饪过程中对食物营养素的保护摘要:生活中的食物原料均含不同的营养素,烹饪将食材加工成色、香、味、形、质俱全的食物,利于人体消化吸收,保证身体的合理营养与健康。
但食物经过烹饪加工后所含有营养素会有一定的改变,从而影响食物的营养价值。
本文从烹饪过程食材营养流失、破坏等现象,就在烹饪过程中如何保护食物的营养素进行浅析。
关键词:食物;烹饪;营养素;保护;对策引言: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饮食营养方面日益重视,特别对烹饪过程对食物营养素的保护也愈加关注。
一、不良烹饪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在烹饪过程中,如果不认真考虑烹饪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会导致食物中营养素的流失和破坏。
(一)烹饪前处置不当会造成食物营养素的流失1.精深加工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
生活水平提高促使人们对食物的要求愈加挑剔,精细粮食备受优待。
但一些食物材料经过精深加工后,营养素会大量流失。
如精深加工后的大米比普通米多损失蛋白质16%,脂肪6%,b族维生素75%,维生素e86%,叶酸67%,钙、铁等矿物元素几乎全部损失。
另外,小麦的深加工也是如此。
2.清洗加工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
很多人认为食材在烹饪前要多次整理和清洗才会卫生,其实不然。
择菜时,蔬菜不能只要菜心,舍弃菜叶。
如:芹菜等大部分蔬菜的叶子和外皮所含的营养素往往高于菜心。
另外,蔬菜应先洗后切,以新鲜蔬菜为例,先洗后切仅损失1%维生素c,而蔬菜切完再泡的时间若超过10分钟,则维c 损失达16%~18.5%,且浸泡时间越长,维生素损失越多。
淘米同样如此,次数越多,营养素流失也就越大。
3.储藏方式对食物营养素的影响。
很多人愿意大量采购食物在家备用,其实这种观念有失偏颇,因为食物储藏的时间越长,受空气和光照的影响就越大,造成抗氧化维生素损失严重。
如:菠菜,其在刚采摘后,在20℃室温条件下存放4天后叶酸下降50%,若放在冰箱内4℃冷藏,8天后叶酸也会下降50%。
(二)不合理的烹调方法会造成食物营养素的损失很多人在烹制总会忽略食物营养素在烹制时实际状况,导致食物营养素损失。
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 变性蛋白更易水解,如肉类在贮藏过程中 由于自身酶的作用催化,会使蛋白发生适 当的水解,有利于肉的成熟。烹饪过程中 烹饪原料经初步加工后的入味(有时加入 一些嫩化剂和含酶多的生姜)即是利用自 身酶的作用,以增加原料中的水溶性成分, 达到增加嫩度和提高风味的目的。
PPT文档演模板
•
PPT文档演模板
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合理烹饪的意义:
➢①杀灭原料中的有害生物, ➢②除去或减少某些有害化学物质, ➢③尽可能地保存原料中的营养素, ➢④改善食物的感官性质,做使之易于消化 吸收。
PPT文档演模板
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烹饪加工中营养素变化的特点
§ 1.食品生物性变化
食品原料中的酶促反应对原料营养有一 定的影响。有利的方面如肉的软化可提高蛋 白质的消化率,不利的一面是呼吸作用致使 蔬菜水果失水、萎蔫或腐烂。
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七、维生素在烹饪加工中的变化
§ 脂溶性维生素相对对热稳定。天然存在于
动物食品中的VA相对是稳定的,一般烹调加工 中不易破坏。VD对热、碱也较稳定。生育酚 (VE)对氧敏感易于被破坏。
§ 水溶性维生素中VP是最稳定的,核黄素 (VB2)对热稳定,硫胺素(VB1)在酸性条件 下对热稳定。VC结晶时稳定,但水溶液中极易 氧化,遇空气、热、光、碱等物质,尤其是氧 化酶存在的情况下,更易被氧化导致果蔬褐变。 因此在蔬菜加工中最好采用焯水、热烫等短时 间热处理,以VC的损失。
间,“火候”就是掌握好加工过程的温度 与时间。
PPT文档演模板
烹饪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三、营养素变化对菜肴营养价值的影响
(一)营养素发生各种变化直接影响食品 营养价值
烹饪营养学合理的烹调加工

6、加醋忌碱
• 醋能保护食物原料中的维生素,减少氧化; • 凉拌蔬菜时可提前放醋,同时还具有杀菌作用; • 动物性原料也可先放醋,如红烧鱼、糖醋排骨
等;相反,碱会造成食物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 大量损失。因此,烹调时尽量不加碱。
7、勾芡收汁
• 使汤汁浓稠与菜肴充分融合,既减少了营养素 的流失,又使菜肴味道可口,能保护VC。
8、酵母发酵
• 制作面食,尽量使用鲜酵母或干酵母,能保护 面食中的维生素,酵母菌大量繁殖增加面粉中 B族维生素含量。
第四节 进餐环境与食物的营养价 值
• 一、餐厅环境的卫生状况 • 二、餐厅的色彩与光照 • 三、餐厅的音乐 • 四、餐厅的装饰与布置
一、餐厅环境的卫生状况
• 1、餐厅的清洁卫生 • 2、服务人员的个人卫生
感谢您的观看!
二、各种烹调方法对食物营养的影 响
• 煮——对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引起部分水解作
素、
用,对脂肪影响不大,会使B族维生
VC及钙、磷等溶于水。
咸菜煮白鳝
萝卜丝煮河虾
• 烧——时间长,维生素损失较多。
红烧黄花鱼 酱烧排骨
干烧杂菌 葱烧鹿筋
• 炖——使水溶性维生素、矿物质溶于汤内,可 增
也比
加鲜度,若时间过长,维生素的破坏
素的
受热而变成焦脆的外壳,减少了营养
损失。
熘豆腐
焦熘里脊
• 烤——烤使B族维生素,VA、VC破坏,也损失 脂肪。
三、合理烹调的方法
• 1、适当洗涤 • 2、科学切配 • 3、沸水焯料 • 4、挂糊上浆 • 5、旺火急炒 • 6、加醋忌碱 • 7、勾芡收汁 • 8、酵母发酵
1、适当洗涤
• 大米淘洗,应先挑去沙粒、杂物、再用冷水淘 洗2~3次即可,不应用流水或热水冲洗,更不 能用力搓洗;
《烹饪营养学》 第二十讲 营养素在烹调中的变化及营养价值的影响 2017版

3、光作用
催化氧化反应,导致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的 破坏。 对光敏感的维生素有VB2、VB12、VA、VC、VK、VD, 其中VB2、VC对光尤为敏感。 鲜牛奶至于强阳光下,2h以后所含VB2损失50%~ 70%。
4、加热作用
加热会破坏许多维生素,最不能经受热的是VC、 VB1,其次VA、VD、VE、VB6等。 加热时间越长,损失越大。 油炸使肉中VB1损失为11%,而炖VB1损失上升为 60%,其中20%的损失是保留在汤内。
1、预处理
清洗、浸泡和机械破碎等; 谷物的脱壳研碎过程中,丢弃的米糠富含Pr、B 族维生素,留下胚乳只含淀粉和少量Pr。 切的蔬菜或水果在水中浸泡2h,超过30%的可溶 性矿物质与水溶性维生素因溶于水而损失。
2、干燥作用
保护食物免遭腐败,但也破坏许多营养物质,尤 其VC、VA、VB1。 阳光晒干的果干,VC损失高达50%以上。 冷冻干燥可使营养物质损失大大降低。
2、脂类
①油脂的热变性——油脂在高温加热发生的变 化,使油脂产生增稠、色泽 变暗等现象。 ②类脂的变化——类脂主要是磷脂,烹饪中是良 好的乳化剂。
3、碳水化合物
①淀粉糊化 ②淀粉老化 ③焦糖化反应
①淀粉糊化
淀粉一般在60℃~80℃在水中溶胀分裂、形成均 匀糊状溶液的作用称为糊化。
豆角焯水时最好加点碱 这是因豆角在生长过程中,表面会形成脂肪性角 质物质和大量的蜡质。由于这些物质遮蔽了豆角 表皮细胞所含的叶绿素,因而豆角的碧绿色泽不 突出,豆角的角质和蜡质物不溶于水,而只溶于 热碱水中,故在豆角焯水时添少许碱,豆角便显 得碧绿。 加碱切忌过多,否则会影响菜肴的风程中发生的变化,它会导致 VC、VA、VB12、VB1、叶酸的损失。 油脂和含油的食品,所含不饱和脂肪酸会发生氧 化,并产生破坏脂溶性维生素的有毒物质,同时 使油变味,温度升高,氧化反应加快;降低温度, 反应减慢,但不会停止。
加工烹调对食品营养的影响【精选文档】

各类食品:粮谷类、豆类、蔬菜水果类、畜禽肉及鱼类、奶及奶制品、蛋类、油脂坚果类、其他(酒类、软饮料、罐头)健康饮食不仅要选择营养丰富的食物,处理食物的方法也不可不留心。
各类食物中所含营养素的数量一般是指烹饪前的含量,大多数的食物经过加工、贮存和烹饪会损失一部分营养成分。
因此,不但要认真选择食物,还要科学合理的保存、加工和烹饪食物,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食物中的营养素。
食品经过烹饪处理,可以杀菌并增进食品的色、香、味,使之味美且容易消化吸收,提高其所含营养素在人体的利用率;但在加工烹饪过程中食品也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使某些营养素遭到破坏,因此在烹饪过程中要尽量利用其有利因素提高营养,促进消化吸收,另一方面要控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营养素的损失.一、谷类食物有哪些营养价值在加工、烹调过程中对其营养价值有和影响?蛋白质,主要有谷蛋白,醇溶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组成。
由于赖氨酸含量少,谷类食品蛋白质营养价值低于动物性食品。
常采用氨基酸强化和蛋白质互补方法来提高谷类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碳水化合物,主要为淀粉,集中在胚乳部分的淀粉细胞内,含量在70%以上,是人类最理想、最经济的能量来源。
脂肪,含量很低,大米、小麦含量约为1%-2%主要集中在糊粉层和胚芽。
在加工时容易转入副产品。
从米糠中可以提取与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米糠油,谷维素和谷固醇。
从玉米和小麦胚芽中提取的胚芽油具有降低血清胆固醇、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矿物质,含量约为1。
5%-3%,主要在谷皮和糊粉层,主要是钙,磷,多以植酸盐形式存在,不易吸收。
维生素,是B族维生素的重要来源,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泛酸、吡多醛主要分布在糊粉层和胚芽。
谷类加工的精度越高,维生素的损失越多。
二、豆类营养价值大豆等豆类食物与其他食物相比,在营养上具有下列的特点:(1)蛋白质含量高(2)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较高(3)无机盐与维生素的含量丰富4)碳水化合物含量较低5)油脂质量优良(三)豆类食品的抗营养因素豆类食品营养丰富,但是本身含有的一些抗营养因素降低了大豆及其他豆类的生物利用率.如果烹调加工合理,可有效地去除这些抗营养因素。
第六章 烹饪对营养价值的影响

鱼肉含水分较多,含结缔组织少,加热 过程中水分流失较畜、禽肉少,因此, 鱼肉烹调后一般显得较细嫩柔软。
肉类组织的传热性能较差,如鱼片上浆后投入 150℃~170℃的热油中快速划过,鱼片内部只有 60℃左右,1.5kg的牛肉块在沸水中煮1.5小时, 肉块内部温度只有62℃。一般要求肉块的中心温 度达80℃以上,无血色后才能认为是基本煮熟。
3、乳化作用:
一般情况下,脂肪加入水中就浮在水面形成一个 分离层,油与水并不相溶;但若将水加热,由于 沸水的不断翻腾,被分离成非常微小的脂肪滴均 匀分布于水中,形成乳白色的水包油型的乳浊液, 这种变化属于乳化作用;如果其中含乳化剂,就 更容易生成乳浊液。烹调中制牛奶白汤时一般不 撇油,并需要旺火,使汤保持沸腾状态,道理就 在于此。而制作清汤时则不同,煮沸后撇去浮油, 改微火,使汤不持续沸腾,减少振荡,尽量避免 脂肪的乳化,以保证汤的清澈。
(2)、蛋白质分解
凝固的蛋白质继续加热,即有一部分逐渐分 解。在滑溜,滑炒肉类原料时,油温不宜超 过130℃;如必须用高温烹制,那么主料要用 鸡蛋清或干、湿淀粉上浆而加以保护。
二、脂肪在食品加工烹调中的变化
1、水解作用: 脂肪在水中加热后可有少量被水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脂肪酸可与加入的醋、酒等调味品生成有芳香气味 的酯类物质。 2、高温氧化作用: 反复高温(超过油的发烟点)加热脂肪,会使脂肪中 的不饱和碳键与氧作用生成过氧化物,再继续分解 产生具有特殊辛辣刺激气味的酮类或醛类,被氧化 后的脂肪不仅食用价值降低;甚至对人体有害。
5、总结:
(1)、蛋白质变性 a.凝固作用。肌肉蛋白质在受热后即开始逐渐凝固而变
性,如煮熟的鸡蛋等。 b.脱水作用。随着蛋白质的凝固,亲水的胶体体系受到破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变化

食品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成分变化在食品加工过程中,食物的营养成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主要是因为加工过程中引入的热量、湿度、光照和化学反应等因素的影响。
首先,加工过程中最常见的变化是营养物质的损失。
烹饪或加热食物可以导致一些热敏性营养成分的分解和流失,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B群和叶酸等。
在高温下,维生素C容易分解,并且热水中的水溶性维生素B群也会部分流失。
此外,光敏性的维生素D和核黄素也会在加工过程中受到破坏。
其次,食品加工会改变食材中的化学组成。
烹调或加工食物时,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等营养成分会发生结构变化。
烹调可以使蛋白质部分变性,破坏原有的三维结构,从而影响其消化和吸收。
热处理还会使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发生糊化或氧化反应,使其性质和口感发生变化。
同时,食物的颜色和味道也会因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而发生变化,如马里化反应、糖和氨基酸的反应等。
此外,加工过程中还可能引入一些添加剂和防腐剂。
一些加工食品会添加糖、盐、色素、香精、防腐剂等。
虽然这些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口感和保鲜性,但过量的摄入可能对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加工都会导致营养成分的流失和改变。
有些加工方法反而能够增加食物的营养价值。
例如,高温烹调可以使一些淀粉变性,提高可溶性纤维的可溶性,从而促进消化和吸收。
此外,部分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可以使一些植物物质如多酚类化合物和类黄酮等变得更易吸收,提高抗氧化能力。
总之,在食品加工过程中,营养成分的变化是不可避免的。
加工方法和条件会对食物的营养成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为了保持食物的营养价值,我们应该选择适当的加工方法,控制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和时间,避免过度加热和过度处理。
此外,在饮食中多样化食材的选择,减少高度加工食品的摄入,更能保证全面的营养供给。
烹饪与营养知识

50
4.1
1.0
24
饭 一〕
碗蒸 0.21 0.13 62 0.06 0.06 100 4.1
1.6
30
粥 稻米(标
熬
0.66 0.12
18
0.03 0.03
30
1.8
1.2
67
馒
一)
发酵、 0.07 0.20
28
0.05 0.05
62
1.2
1.1
91
头 小米
蒸
0.27 0.19
70
0.06 0.06
1、流失
2 、破坏
原因
1)蒸发 2)渗出 3)溶解
原因
高温作用
氧化 生物因素 化学因素
7
食物经过加工可使其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变化,以提高 食物的感 官品质,增强食欲,促进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但是不科学的加工方法 会使营养素遭到破坏或损失,减 少或丧失食物的营养价值。加工方法对食物的影响主要有 以下几个方面。
15
3、预防措施: (1)控制煎炸食品时的油温 170~200℃ < 200 (2)煎炸用油加热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减少反复使用的次
数; (3)油脂颜色变为深褐色且粘稠时不可再使用。 (4)熏烤食品时避免食品直接接触炭火
油脂性状改变:颜色变深,十分粘稠。 危害:肝脏毒性、生殖毒性、降低营养素的吸收、降 体体重、影响食欲
14
2、多环芳烃化合物 油脂在高温下反复使用可产生多环芳烃化合物——苯并 (a)芘,具有致癌、致突变作用。可诱发胃癌。 食品中B(a)P含量较多的主要是烘烤、熏制食品,如烤肉、 薰肉。 举例:烤羊肉串
矿物质的损失较少,采用炖、煮等方法时,部分营养素溶 于汤汁中,但一般多连汤食用,不会丢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烹调加工对食物营养价值的影响
号称“烹饪王国”的中国,以其传统的刀工、调味、火候等烹调方法及艺术造型而闻名于世。
这样,不仅提高了食品的感观品质,增进食欲,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人体的消化吸收。
然而由于传统的初加工及烹调方法的不当而造成营养素的损失,从而降低了食物的营养价值,却令人担忧。
它有待于我们进一步革新。
首先是初加工的不当而造成营养素的损失。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爱吃精米、精面,把米反复淘洗干净,蔬菜切后才洗,对动物肉也总是用水冲洗干净,以讲究卫生,实际上,这种初加工却造成了大量营养素的损失。
据有关资料报道:淘米时,损失维生素B1 30 %~60 %、无机盐70 %、蛋白质15.7 %、碳水化合物2 %,如果淘米次数越多,无机盐及其他营养素的损失也越多;水浸时间越长,流失量越大;水流越快,损失越高。
精米、精面由于碾磨精细,所含的维生素已所剩无几,就连微量元素锌、铁、锰也不能幸存。
同样,蔬菜在切配、洗涤、盐浸、浸泡过程中也会造成大量营养素的损失。
如白菜中维生素C,先洗后切,切后即测,几乎不损失,而切后放2小时,损失率为2.4 %,切后冲洗, 25分钟后,损失率为8.4 %,切后浸泡半小时,损失率为23.8 %。
因此,切的越细,切后冲洗的时间越长,以及切后放置时间越长,其损失也将越大。
其中损失最大的为维生素C,其次是水维生素及无机盐。
肉类,切后洗会造成所含有机物、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及酶随水流失,使肉质易软嫩,从而导致肉的营养价值和鲜味降低。
其次,不同烹调方法对食物营养素的损失也是不同的。
如水煮面时VB1和VB2可损失49 %和57 %;炸油条和油炸食品,因高温加碱可使VC损失36 %,胡萝卜素损失24 %;烙饼时,VB1和尼克酸可损失10 %,VB2损失20 %;开锅烧菜会破坏VC 50%、VA 10%~30 %;旺火快炒白菜,VC保存量为60 %~ 70 %,而用水煮10分钟后测,其中40 %被破坏,30 %溶于水,仅保存30 %左右,炒后放1小时,VC可损失10 %,放置2小时可损失14 %,5小时后再回锅,则几乎完全损失。
在煮肉或炖肉时,当温度达到63 ℃时,就有相当的肉汁流出,使肉块收缩,随着温度升高,肉汁逸出增加,当肉成熟时,肉汁逸出量达50 %左右,肉的营养素及含量物也随之流入汤内。
有资料介绍:
逸出蛋白质4 %、无机盐40 %~50 %、维生素B1 20 %、维生素B2 10 %,而烤肉只有
20 %水分损失,大多数以水分蒸发的形式失掉。
若挂糊上浆,急火快炒,则几乎无汤汁溢出,其中损失最多的是维生素B1,其次是B2和尼克酸。
再次,导热物质油、水也对食物的营养价值产生影响。
对动物性原料,若用油导热,将导致脂肪性维生素A、D、E和K的损失;同样,植物性原料用水也会导致水溶性维生素及矿物质的损失,如用水导热后慢火炖、煮,则可使食物中含有的水溶性维生素丧失贻尽。
那么,怎样才能减少营养的损失呢?
首先,进行合理的加工。
在主食方面尽量选用标准米、标准面,淘米次数适当,不要搓揉,更不要用水冲洗,淘米不用温热水,煮饭提倡不弃米汤。
蒸馒头、包子等面制食品尽量少加碱,以免破坏所含维生素。
大豆最好制成豆腐,因大豆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特别是豆制品中经加工得以充分保存。
蔬菜、肉原料应先洗后切,不宜切的太细碎,否则容易破坏菜的营养。
菜切好后,不要久放,也不要在水中久泡,因那样往往会造成蔬菜维生素和无机盐的部分损失。
为保障菜的营养物质,最好随切随炒;肉类如果不脏,最好不洗,需要洗时应先洗后切,洗时不要洗的过分,更不要切后再洗,这样可防止脂肪、蛋白质、无机盐、有机物及部分维生素溶于水中而损失,否则将影响其营养价值和鲜味,还会因大量酶的溢出而使肉的质地变软,丧失风味。
其次,合理改善烹调方法,尽可能保存营养素。
对粮食、肉原料最好用蒸、烤,其次是煮,再次是油炸。
蒸时最好用盒子蒸,这样,不使汤汁流失。
烤时,一是要控制温度,因米面中的赖氨酸与碳水化合物会发生反应产生糖色物质。
如果温度过高,不仅降低其感观性,还使赖氨酸失去作用,从而降低了烘烤制品蛋白质的营养价值。
油炸不宜温度过高,否则,维生素将大量损失。
蔬菜类最好旺火快炒,其次是凉拌,再次是焯、煮。
用旺火炒可使维生素C保存 60 %~80 %。
其原因:一是可以缩短成菜时间,减少在加热时对维生素C的破坏,二是可在短时间内利用油的高温将原料中的氧化分解酶的活性破坏掉,减少酶对维生素C 的分解破坏。
此外,旺火急炒还可以减少原料水
分外溢,既能保持蔬菜色鲜、脆嫩,又可防止部分维生素和无机盐焯水流失。
但炒时,放油不宜过多,过多的油炒菜,人吃到肚中,不能充分与肠胃的消化液接触,易造成消化不良,脂肪也不能被人体合理吸收。
焯水时,一是用沸水下锅,焯水时间应尽量短,为了保证蔬
菜的绿色,可加少许凉油,因凉油均匀地包裹在原料外,能减少原料与空气接触机会,可保持其绿色和减少原料水分的外溢,避免用碱破坏维生素。
凉拌时,可少加醋,有利于维C的保存;放植物油,有利于胡萝卜的吸收;放葱、蒜能提高维生素B1、B2的利用。
肉类可用挂糊上浆,来保护营养素。
它可以减少原料中水分、含氮有机物、风味物质及脂肪的溢出,防止一些水溶性营养素随水进入汤汁,使原料受热均匀。
同时,淀粉中含有一种还原型的物质朊甘汰,可起到抗氧化作用,防止营养素氧化,起荤素搭配、营养互补作用。
在烹调时最好用随时加热的炒、滑、爆,这些方法使肉质原料营养损失最小。
对于肌纤维较粗、水分较少的瘦肉,应长时间加热。
因这类原料蛋白质较丰富,用冷水煮沸后改用小火长时间加热,有利于蛋白质变性、水解,也有利于脂肪和含氮有机物充分溢出,使汤汁可口,肉质柔软,利于消化吸收。
但应控制火候及时间,防止蛋白质过度老化。
由于油炸、烤等高温加热,对其营养素损失较大,必须严格控制温度和加热时间,否则还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在烹调时,加点醋可以减少VC的损失。
炖鲜汤时,要用冷水下锅,尽可能让营养物质充分溶于汤内,若以吃肉为目的则沸水下锅。
煮骨头,汤中加少许醋,不仅增加鲜香味,而且使钙的物质易于溶解。
再次,合理选择导热物质。
一般说来,荤的原料选用水导热熟食,这样有利于蛋白质、脂肪分解,从而提高其消化吸收率,同时,脂溶性维生素也不易损失。
同样,蔬菜用油导热,通过急火快炒后,能较大程度地保存水溶性维生素,也不会使膳食组织老化而不容易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