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排斥反应

合集下载

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23例次分析

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23例次分析
具 有妊娠 史 。20 O0年 3月 以前行 肾移植 手术 8O 6 例次 , 常规 行 人 组 织相 容 性 抗 原 ( A) 型 , HL 配 淋
中1 例术后出现典型发热 、 肾区剧烈疼痛 、 无尿等
临床表 现 。 2 讨 论
巴细胞毒试验等检查 , 术前淋巴毒试验 ( , 一) 出 现 H R1 例 , A 7 发生率 19 %。2o 年 3 以后 .7 00 月 肾移植 术前 常规 检查 增加 了群 体 反应 性抗 体


l ・ O
而 紫褐 、 黑 , 地 由饱 胀 变 软 , 植 肾波动 感 减 变 质 移
否 过长 , 一般 认为距 手 术时 间越 近 , 测的结果 越 检
弱、 消失 。可有肾动脉有力搏动 , 但肾静脉张力减
4梁雪芹 , 李志宏 , 秀珍. 李 紫花地 丁中微量 元素浅析 . 黑
龙江医药 ,9 58 16 19 ;:6
5刘俊英 , 曾广仙 , 熊金 蓉. 黄芪 多糖 对创 伤应 激小 鼠胸 腺、 脾脏淋 巴细胞 中 N F—k 、 N b mR A表达 影响的形态计 量学研究. 中国体视学与影像分析 ,0 49 2 2 o ; :l
H R发 生 率 明 显 降 低 , 者 有 显 著 差 异 ( < A 两 P
005 , .2 ) 证明 P A检测可有效降低 H R发生率。 R A
l 次在术 中血 流贯 通后 出现移 植 肾花 斑 , 7例
本组 2 3例 次 中男 1 6例 , 6例 , 均 年 龄 女 平 3. 77岁 , 均有 病 理 诊 断 HA R。供 受 体 A O 血 型 B 全 部符合 2 2例 次 ( 中 1人 发 生 2次 H R) O 其 A ,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肾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然而,由于肾移植后患者需要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排斥反应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尽管这些反应可以通过及时调整免疫抑制剂来控制,但如果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可能会影响肾移植的存活率和功能。

因此,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对于肾移植患者的治疗和管理非常重要。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血清肌红蛋白、血肌酐、补体、免疫球蛋白G和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检测。

虽然这些指标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仍然存在分析速度慢、需要大量的实验室检测和专业人员的问题。

此外,在肾移植手术后的早期阶段,这些指标的变化可能是不明显的,因此需要另外的早期诊断方法。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的新方法,为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排斥反应提供新思路。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采用基因测序技术筛选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相关的基因,然后研究这些基因是否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基因测序和分析:选取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诊断相关的基因,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肾脏组织进行基因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和筛选,找出与排斥反应相关的基因。

2.基因表达与排斥反应相关性验证:选取一定数量的肾移植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其肾脏组织进行基因表达分析,比较排斥反应患者和未发生排斥反应患者的基因表达差异,验证这些基因是否与排斥反应相关。

3.建立早期排斥反应诊断模型:根据以上基因表达分析的结果,建立早期排斥反应的诊断模型。

该模型将利用机器学习方法,比较患者肾脏组织基因表达以实现早期的排斥反应诊断。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1.肾脏组织采集和样品处理:收集肾移植患者、正常人肾脏组织,采集后进行组织匀浆制备,进行RNA提取和定量。

2.基因测序和分析:选用高通量基因芯片或二代测序技术对样品进行基因测序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测序结果进行筛选、注释和分析。

肾移植术后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体会

肾移植术后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治体会

C r sodn uhr Q U orp n i ato : I e g
一u , — i g nk o2 @s acr ko E ma : ogu5 0 i . n l n o
【 bt c A s at r 】
0 jcv T m u e xe ec o ed gos n etet f to . st t bet e os pt pr ne nt i ns d r m n o srdr ia i u h e i h a ia t a e i e sn
能维 持正常 ;好转 4例 ,随访 1— 3年 ,血清肌酐 10— 7 m lL 4 2 0I o ;无效 1 ,恢复血液透析 。治疗  ̄ / 例
过程并 发呼吸道感染 3例 、伤 口感染 2例 ,均经对症治疗后 治愈。结论 F 56+ 素的强化免疫抑制方案治疗 S A K0 激 R R,效果 良好。 根据临床表 现、术后大剂 量
甲泼 尼龙 冲击 治 疗无 效 ,结合 移 植 肾彩 超 、病 理 检 查结 果 等确 诊 S A 。及 时采 用 A G+MMF+ RR T 【 关键词 】 肾移植 ;耐激素 的急性排 斥反应 ;彩色多普勒超声 ;抗胸腺细胞球蛋 白 ;他克莫 司
Seodrs tn iny ta sln ct eet n ig oi a d tet n Q U G 一u ,Z A G tri-eia tkd e rn pa tauerjci :da n s n rame t I D ko H N s o s
第 2卷 第 a a pln ain g n Trns a tto
V l2 N . o_ o 5 S p 2 1 e. 0 1
肾移植 术 后 耐 激 素 急 性 排 斥 反 应 的诊 治 体会

《肾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要点

《肾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要点

《肾移植排斥反应临床诊疗技术规范(2019版)》要点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是肾移植。

随着肾移植外科技术的日臻成熟、组织配型技术的普遍开展、围手术期抗体诱导治疗和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在逐年下降,但排斥反应仍然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威胁和首要独立危险因素。

解决排斥反应的关键是正确的诊断与合理的治疗,正确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学,即移植病理学。

临床上,根据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病理改变、发病时间与临床特点将其分为4种类型,即超急性排斥反应(HAR)、急性加速性排斥反应(AAR)、急性排斥反应(AR)和慢性排斥反应(CR)。

为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又将排斥反应分为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和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二者在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和临床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前者临床较多见,及时处理多可以逆转,而后者却常可导致移植物失功。

随着多种有效的免疫抑制剂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急性T细胞介导移植物损伤的发生率,然而,急性和慢性AMR 在移植物丢失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被认为是限制其长期结局的最重要障碍。

1 超急性排斥反应1.1 发病机制HAR 的发病机制为受者循环中预存DSA与移植物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级联反应,形成膜攻击复合体(MAC),导致内皮活化。

1.2 病理表现1.3 临床表现HAR多发生在移植术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一般发生在24 h内,也有个别延迟至48h。

发生在术中,当供肾重新恢复血供时,移植肾逐渐充盈饱满,呈鲜红色,然而数分钟后,移植肾出现花斑,体积增大,色泽由鲜红出现紫纹,渐变呈暗红色,乃至呈紫褐色并失去光泽,移植肾由饱胀变柔软,体积缩小,肾动脉搏动有力,而肾静脉塌陷,继而肾脏搏动消失,泌尿停止;发生在术后,可出现血尿、少尿或无尿,肾区疼痛,血压升高等,少数病例可出现寒颤、高热等全身危重症表现。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

( iku Mu iia si l a nn 5 0 0 ,C ia Ha o nc lHopt , i a 7 2 8 hn ) p aH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 src jcie T rsn ad eaut h igoi a d ram n f hp re t rjci eci b ta tObet o pee t n v a te dans n t te to yeaue e tn ra tn v l e s e ‘ o e o ( HAR n rn rnpa ttn )i e a t sl ai .Me d eiw d te pt ns o in y t npa tt n ocre R i u l a n o  ̄o s R v e h a et fkd e r slnai curd HA n o r e i a o
h sia. Re ut T e ae op t 1 sl s h c s wa p rome n p r co a d o ir d y ah lg . Co cu i n T e c c r s efr d e he tmy n c mf me b p too y n lso s h o u- fn e f HAR eae peo e a t o y F cos n u n ig e c o rlt d rfr d n i d . a tr if e cn HAR ae e e td lo ta su in ;mut l m b l r :rp ae bo d r f so s n li e p
内存 在 针 对 供 肾 的 预 存 抗 体 有 关 ,此 种 体 水 平 及 致 敏 状 态 ,对 确 定 为 高 敏 状 态
排 斥 反 应 属 于 Ⅱ型 变 态 反 应 ,即 移 植 肾 的 患 者 , 行 血 浆 置 换 (E啊 免 疫 吸 附 可 P )或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肾移植)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肾移植)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肾移植)
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一、超急性排斥反应
广泛分布的急性小动脉炎、血栓形成和组织缺血性坏死
色泽由粉红色迅速变为暗红色,伴出血或梗死,出现花斑样外观镜下,广泛急性小动脉炎位血栓形成和缺血性坏死
二、急性排斥反应间质内单个核细胞浸润,或血管炎
细胞型:肾间质明显水肿,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为主的单个核细胞浸润;肾小球及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中有大量单个核细胞并侵袭肾小管壁,引起局部肾小管坏死
血管型:血管损伤,血栓形成和梗死。

亚急性血管炎。

成纤维细胞、肌细胞和泡沫状巨噬细胞增生引起血管内膜增厚,致管腔狭窄或闭塞
三、慢性排斥反应
进行性移植器官损害至衰竭。

肾血管内膜纤维化,管腔严重狭窄至肾缺血,肾小球萎缩、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小管萎缩,肾间质纤维化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肾细胞外基质过多积聚。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在临床中的表现及护理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在临床中的表现及护理

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在临床中的表现及护理【关键词】肾移植;排斥;护理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56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577-01急性排斥反应(ar)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它不同于超级性排斥反应和加速性排斥反应,只要及时正确的处理,都可逆转恢复正常。

ar多发生于移植后第5天到30天之内,近50%的肾移植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应用免疫抑制药物后部分患者排斥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而延误了治疗时间。

1 临床表现急性排斥反应(ar)多发生于移植后第5天到30天之内,少数患者可延迟到术后60-90天。

主要以少尿、无尿、血肌酐迅速升高、体重增加为主要临床特点体温为低热或中等热,血压升高;自觉全身不适,烦躁不安,腹胀、呃逆;触摸移植肾区:移植肾变硬,张力增加,移植肾区肿胀、压痛;彩超发现移植体积增大,锥体长大,移植肾血流阻力指数增高。

2 护理2.1 心理护理大多数患者经历了长时间的透析治疗,对肾移植术寄予了很大的希望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出现对患者打击很大。

所以心理护理应贯穿于患者治疗和康复的整个过程,针对患者不同年龄、不同尿量、身体改善的不同状况进行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心理护理应包括:①向患者讲解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取得病人对治疗护理的配合;②介绍成功的病例给患者认识,增加患者对治疗的信心;③保持病房安静、整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取得家属的积极配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2 常见并发症常见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和护理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后,由于病人的尿量骤减,移植肾组织结构的改变,甲基强的松的冲击治疗,易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

如电解质紊乱(主要为高血钾),高血压及高血压脑病,心衰、肺水肿,移植肾破裂,感染,消化道溃疡等。

因此应加强对并发症的预防观察和护理,特别是移植肾破裂的患者更不容忽视。

肾移植出现排斥反应的原理

肾移植出现排斥反应的原理

肾移植出现排斥反应的原理
肾移植后排斥反应是指移植的肾脏被接受者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并对其产生免疫应答的现象。

排斥反应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组织相容性:人类组织标志物(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确定个体免疫特性的重要分子。

在肾移植中,供体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主要通过HLA 匹配程度来评估。

当受体的免疫系统无法识别供体的HLA分子时,会释放免疫细胞攻击供体肾脏,引发排斥反应。

2. 免疫细胞参与:在排斥反应中,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起关键作用。

当供体肾脏被接受者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异物时,T细胞会被激活,产生免疫应答。

激活的T细胞会释放细胞毒性因子,破坏供体肾脏的细胞结构,导致移植肾脏损伤。

3.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受体体内已存在特异性抗体,可以与供体肾脏上的HLA抗原结合。

这种情况下,抗体会和T细胞相互协同作用,导致排斥反应增强。

4. 免疫抑制药物不良反应:为了防止排斥反应,接受者常在肾移植后服用免疫抑制药物来抑制免疫系统的免疫应答。

然而,这些药物也会引起一系列的副作用,如感染、溃疡、毒性损伤等,进一步影响肾移植的效果。

综上,肾移植出现排斥反应的原理是由于供体和受体的组织相容性不匹配,导致
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免疫应答,以及免疫抑制药物的副作用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排斥反应是肾移植病人一辈子存在 的问题,希望各位患者要重视,但 也不要太焦虑,要按照医生的医嘱 定时定量服药,经常门诊随访,以 得到医生及时治疗和调整药物。
祝大家身体健康!
谢谢
AR的表现
• 尿量减少-AR的重要指标,最早出现的症 状,约80%,常可减少一半以上,或每天 少于1000ml • 体重增加-与少尿相应,眼部肿胀,下肢 水肿,腹水。 • 发热-从低热开始,37.5Ċ-38.5Ċ之间。常 在后半夜或凌晨时发生。
AR的表现
• • • •
• • • •
肾区肿大和压痛-应密切注意,防止破裂和出血。 血压升高 血肌酐升高一一般讲,超过原来的25%有意义 尿蛋白呈阳性反应。由原来的阴性变成+~++尿 红细胞增多。 Hb轻度下降 CD4/CD8>1.2 正常值<1 彩超 表现为血流阻力指数增高 穿刺活检可以明确诊断
ACR的治疗
• 因ACR常发生在术后早期大剂量激素冲击 治疗期,故再用大剂量激素冲击无效。 • 应尽早使用ATG ALG CD3 CD4 约2/3病人 可以得到扭转。要强调的是这些强效免疫 抑制剂使用的早与晚,关系到排斥反应能 否及时被控制,影响到移植肾以后功能的 恢复及恢复程度。
ACR的治疗
• 近来对发生ACR,应用ATG ALG等治疗的效果欠佳的难治 性排斥反应的病人,应用FK- 506+MMF+Pred组合免疫抑制 方案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AR的治疗
• • • •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尤其是肾功能变化。 预防感染。 最好住院治疗。 排除引起排斥反应的可能原因,如自己减 药、 严重腹泻等。
治疗方法
• MP冲击治疗。 • ATG ALG CD3 CD4应用-主要针对MP效 果差。 • CTX • 药物调整, • 局部放疗,血浆置换已应用较少。
HAR表现
• 主要表现为突然的血尿少尿 或无尿,移植肾胀痛,血压 升高,彩超检查可以对上述 症状进行鉴别。
超急性排斥反应(HAR ) 可能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长期反复输血 长期的血透 多次妊娠 再次肾移植 ABO血型不合 某些感染致敏


• 避免输血 • 避免提高免疫力的营养品 • 血型相配 • PRA试验(群体抗原反应) • HLA相配(人类白细胞抗原)
急性排斥(AR)反应的特点及治疗
• 是最常见的排斥反应。由细胞免疫和体液 免疫共同参与反应。一般发生在术后6天至 3个月内,也有的放宽至6个月内。这也是 我们对患者,尤其是非上海患者要求在上 海密切观察3个月的原因。 • 有少部分病人因AR而移植肾失功,所以一 年的移植肾存活率一般约80%,我科达到 90%以上。
肾移植排斥反应
长征医院肾移植中心 朱有华
影响肾移植存活的最 主要因素
排斥反应

1 2 3 4

超急排斥反应(HAR) 加速性排斥反应 (ACR) 急性排斥反应 (AR) 慢性排斥反应 (CR)
超急性排斥反应(HAR ) 特点及预防措施
• 是体液免疫的结果。 • 发生时间从开放血流至术后48小时内。大 多发生在手术过程中,而需当场切除肾脏。 所以又叫手术台上的排斥反应。 • 对于已经发生的HAR,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 疗方法。
慢性排斥(CR)的特点及预防
• CR一般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后,是影响移 植肾长期存活的主要障碍之一。由于它发 展缓慢,早期容易被忽视,而目前又缺乏 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这个课题一直是医 生研究的热点。
CR的表现
• 肌酐逐渐升高,伴有蛋白尿, 高血压,贫血
CR的预防
• 由于对CR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研究 CR可能与早期排斥 高血压 高血脂 等有关, 所以降低早期排斥率,抑制高血压 高血脂 降低胆固醇,应用潘生丁 丹参等活血药物, 可能会有预防作用。
加速性排斥(ACR) 的特点及治疗
• ACR的免疫机制与HAR相似,可以看作 是一种延迟的HAR,它是由于受者体内 存在大量非补体抗体,当接触新肾脏 后发生的体液免疫反应,造成肾脏大 量出血。 • ACR发生的时间大多在术后3-5天。
ACR的表现
• 患者术后可以恢复很好,甚至肾功能很快 就正常了。 • 突然出现发热39Ċ以上,伴有乏力恶心腹胀 肾区胀痛。 • 出现明显的血尿,继而少尿发展到无尿。 肾功能很快减退和丧失。 • 少数病人可以出现移植肾破裂。 • 肾穿刺活检和彩超可以帮助鉴别。
但是,随着大量新型强效免疫抑 制剂的出现和使用,使AR的症状 不典型,要根据患者表现和自身 经验判断,尽早抑制排斥反应。
AR的治疗
• 原则: • 尽早抗排斥治疗。 • 首次抗排斥治疗的剂量要大,足以控制排 斥反应的发展。 • 治疗要至少3天以上,使排斥反应症状基本 消失。 • 适当调整或加大常规免疫抑制剂药物剂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