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步骤

合集下载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
古书画鉴定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其内容包括对古书画的年代、作者、风格、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具体步骤如下:
1. 首先进行外观检验,包括古书画的纸张、墨迹、颜色、损伤等方面的观察和评估,以确定其是否为真品。

2. 进行文献考证,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和文献,了解该古书画的年代、作者、背景等信息。

3. 对比分析,将该古书画与同一时期和同一风格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其风格、技法、创作特点等方面的异同点。

4. 进行专业测试,如对古书画进行放射性测试、红外线测试、碳14测试等,以进一步确认其真伪和年代。

5. 最后进行综合评估,将以上分析结果进行综合,确定该古书画的真伪、年代、作者等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古书画鉴定需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且需要考虑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环境等因素,才能进行准确的鉴定。

- 1 -。

古代书画赝品简便鉴别法

古代书画赝品简便鉴别法

古代书画赝品简便鉴别法古代书画赝品简便鉴别法1在当今的书画市场上,古代书画赝品令藏家们非常苦恼。

一些惟利是图的书画商为了牟取不法的高额利润,往往不择手段地造假。

近读旧京古玩商赵汝珍先生所著的《古玩指南》一书,书中介绍了古书画赝品的简便识别法,其法甚是实用,现介绍给大家,供书画收藏者们鉴别古书画时参考。

先说鉴别古书法作品。

鉴别古书法,当先观其书法的结构、用笔、精神和照应,次观人为还是天巧、真率还是做作。

然后考证其作品的古今、相传和来历等,再辨别它的收藏、印色、纸色和绢素。

凡其书法仅有结构而无锋芒者,摹本也;有笔意而无位置者,临本也;笔势不连续,犹如算盘珠者,集书也。

假若它是采用双勾法描摹的书法作品,通篇作品无精彩、精气之处的,一看就是赝品。

从古书法的墨色上亦能分辨真伪,古书法的墨色无论燥润、肥瘦,俱透入纸,而伪作赝品则墨气浮而不实,古画亦是这样。

再说鉴别古画的方法。

古人物画要观其顾盼语言,花卉果品要观其迎风带露,飞禽走兽要观其精神逼真。

山水画要观其山水林泉清闲幽旷,屋庐深邃,桥约往来,石老而润,水淡而明,泉流洒落,云烟出没,野径迂回,松偃龙陀,竹藏风雨,山脚入水澄清,水源来脉分晓,这样的画即使不知出自何人之笔,亦为妙手佳作。

若人物似尸似塑,花果类瓶中所插,飞禽走兽只取其皮毛,山水林泉布置迫塞,楼台模糊错杂,桥约强作断形,境无夷险,路无出入,石无立体之效果,树无前后左右仰俯之枝。

或高大不称,或远近不分,或浓淡失宜,点染没有法度,或山脚浮水面,水源无来路,虽然落款为某某名家,定是赝品,用此种眼光去辨别古书画,一般不大会走眼。

此外,从古书画的绢纸上也能分辨真假,唐代的绢粗而厚,有独梭,绢阔四尺。

五代绢粗如布。

元代和宋代的绢,等第稍失匀净。

有一种浙江嘉兴宓家所制的“宓家绢”,其绢细而匀净厚密,赵孟、盛子昭、王若水等古代书画名家多用这种绢作画。

古绢由于历经年代久远,它的基本丝绢性已经消失,同时经过装裱后,无复坚韧,用指在丝绢上微微拖过,则绢如灰堆般起纵,闻之有古香,若古绢有碎纹,则裂纹横直,皆随轴势作鱼口形,且丝不毛,伪作则反之。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

中国古书画鉴定知识:纸绢和装裱中国古书画的材质:纸绢1、利用纸绢来进行断代2、观察材质的新旧成色纸绢材料:纸、绢有材质、制作规格、尺寸形制和质量代劣等情况,需综合起来考察,才能判别其时代,而且是断上不断下。

粗言之,唐宋盛行绢,也有极少量的纸。

元代纸绢并用。

到明代出现了素绫、花绫等品种。

纸在西晋以后才用于书画。

当时是用麻纸,如陆机《平复帖》。

南北朝写经用黄柏纸,唐人临摹用硬黄纸。

唐时书画多用麻纸和楮纸,韩况《五牛图》、杜牧《张好诗卷》等即是麻纸。

宋代开始大量使用楮皮纸、桑皮纸、竹纸等,南宋使用桑、檀合制的宣纸,质量上乘。

元代用纸普遍,并出现生宣纸。

明代以后,纸的品种众多,如有藏经纸、宣德纸、花笺、洒金笺、泥金笺、高丽镜面笺等。

清康熙后又出现大量粉笺和蜡笺等特种纸。

绢的尺寸,有一定的时代限制。

北宋宣和年前,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60厘米,大幅画用双拼绢或三撒绢。

至南宋时,有了面宽超过1米的绢。

纸张的尺寸,晋纸高度一般在24厘米左右,唐纸至28厘米左右,宋代可至32-33厘米左右,南宋时有高达40厘米以上的。

元以后纸的高度大幅度增大。

古书画(一般指宋元时代)因年代久远,又经多次装裱时加浆加矾,画面上会产生一层光亮,俗称“宝浆亮”。

明和清早期字画,也因年代较久,纸绢会自然泛黄和有包浆。

造假古字画,纸绢做旧,常见用赭石、藤黄加墨,或用茶叶水、香烟灰水刷染纸绢,或用油墨董等方法。

但是往往会有水渍痕,或纸色不匀,而且无包浆。

对于利用纸张或是绢素来判断绘画真伪以及鉴定作品年代,现在也与高科技的手段相结合。

丝织和纸张研究的专家,曾对一些古绢和古纸作过高精度电子显微镜摄影,积累了一些丝质编织结构的图像资料、纸张的材质和纤维组织的图像资料,为绢纸的时代鉴定提供了基础性的科学数据。

古书画的装裱以各种绫锦纸绢对古今纸绢质地的书画作品进行装裱美化或保护修复。

在宣纸和绢素上所作的书画,因其墨色的胶质作用,画面多皱折不平,易破碎,不便观赏、流传和收藏。

如何鉴定古书画

如何鉴定古书画

如何鉴定古书画
.
代书画的那些赝品。

此外,书画家采用的纸或绢,与他的写画习惯、表现技巧等有连带关系。

不同的纸绢有不同的特点,在不同的纸、绢上写画,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般说来,设色工笔画用绢较多,水墨写意画用纸较多。

唐五代以前绘画,几乎都是绢本的。

宋代以后,开创和发展了水墨写意画,纸本就渐兴起来。

元代高克恭、郭界、方从义等人的作品,题材多为水墨云山,故多用纸本。

而李等双钩填色所用绢本能取得更好的艺术效果,故用绢本。

四著作和装潢
前人对于收藏过或看过的画,往往写成记录,编为专书。

这也是书画鉴定很好的参考资料。

著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本人收藏的著录。

如清代安歧的《墨缘汇观》、清高士奇的《江村书画目》等。

另一类是经手或过目书画的著录,如清代吴升的《大观录》、清阮元的《石画记》。

这些作者,多数在鉴定上下过一番功夫,虽难说无误,但很多是正确的。

中国书画十分重视装裱,各个时代装裱风格及质料各有特点。

展子虔《游春图》是
.。

怎样鉴定古书画

怎样鉴定古书画

kaleidoscope 万花筒书画鉴定是一门科学,它既要掌握传统鉴定方法,又要了解变化多端的创作手法,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与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去鱼目而存珍珠。

笔者学习研究古书画鉴定多年,特别是在1994年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书画鉴定高级研讨班”的学习与深造,曾得到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启功、刘九庵、傅熹年、杨新诸先生亲自授课,受益匪浅。

现将一点浅薄体会献给读者,只能算作一块敲门砖。

若有不当之处,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书画鉴定的几种方法传统书画鉴定方法主要是看书画的本质,也就是通常说的“目鉴”。

“目鉴”就是需要鉴定者对书画作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包括作者用笔、用墨(用色)、书写习惯、形体结构以及他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等。

当一幅古书画被打开,首先要看书画的“气息”、时代风格,再看作者的落款、印章。

如确定足够年份“气息”好的书画,再仔细研究考证它的风格与作者的用笔习惯、章法构图、款式称谓、年长干支、印章印色、流传题跋、纸、绢、装潢等,最后才能比较客观地决定该书画的真伪与优劣。

书画的时代性,就是在每个时代中,书画都有各自的特殊形式,都有它的来源、师承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等。

例如活跃在清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的功绩是突破了死气沉沉的保守盲从泥古风尚,使画坛恢复了生气。

画的主题是“梅、兰、竹、菊”文人画,而且都是诗、书、画三绝。

他们在各自特点中又包含了革新精神这个共同点,这就是时代风格。

而扬州画派就是从扬州诸画家个别风格的联系中形成的。

一个成熟的书画作者都很重视作品落款的表现方法,并怎样鉴定古书画赵智强清代林则徐所书楷书轴 真迹现藏济南市博物馆编辑|朱慧敏kaleidoscope 万花筒且在其一生中的不同年代又都有不同的特色。

如款式部位的安排等。

上款的称谓更突出时代性,称谓不同,作者的年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也不同。

鉴定书画的原理是唯物辩证的,不能只看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掺杂个人的好恶,而抛开书画本质的先决条件。

浅谈古书画的鉴别

浅谈古书画的鉴别

浅谈古书画的鉴别中国书画艺术的传世品,灿烂夺目,浩如烟海。

其中,真迹、赝品杂糅掺交,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去鉴别其真伪,辨析准确的时代,品评艺术价值的高低。

一般认为,书画作家的手段,不外乎改头换面、挖空涂改和对字画印章跋识逐鹿的摹、临、仿造等。

这些方面不少专家学者均有论述。

本文仅对书画艺术本身及作者的师承关系对鉴定所起的作用,谈一点粗浅看法。

书画鉴别的关键问题,是书画本身和作者的师承关系。

对作品辨真伪,明是非必须先从书画本身“开刀”。

那些辅助依据如印章、印泥、纸绢、题跋、以藏印著录、装潢等,只能作为参考,不能当作可靠依据,因为印章可以代代下传、被人窃用,像沈石田的题款印章,可以直接在假画上写他的名字、用他的印;齐白石也有过儿子的画来题上他的款,代笔人的画也多是真款,种种情况,不再一一列举。

看纸绢更不能确信它也可以代代下传。

对著录收藏印、题跋也要细心,不可轻信,如明代赫赫有名的鉴赏收藏家项子京,有人对他的鉴定准确性,评为三比七,即在十幅画中,只有七幅画信得过。

当然,我们不必去详细考察古代鉴赏家的准确率,只要在自己的判断确认以后,著录作为参考即可。

首先书画的本身是笔墨,笔法和墨法是我们视觉直观的第一印象。

中国书画用笔有轻重、徐疾、正侧、曲折、顿挫、虚实,千姿百态的现象,墨随笔运,相互依从,不可分割。

“笔以其形质,墨以其阴阳”,笔之妙全在用笔。

梁(南朝)肖绎指出“笔精墨妙”。

古人总结出墨有“五色”“六采”。

我们在鉴赏评价某一作品时,要从书画家个人笔情墨意的风格特征着眼,注意书画的思想性、气韵和神韵。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论画六法的第一法,即是气韵生动。

五代荆浩解释说:“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急立形,备遗不俗。

”每个作者的笔墨运用,各有自己的习惯特征。

清刘熙载云:“笔情墨性,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清沈宗骞指出:“大痴用墨浑融,山樵用墨洒脱,云林用墨缥缈,仲圭用墨淋漓,思翁用墨华润”。

还有近代的黄宾虹用墨苍浑朴厚。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

中国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1、古代字画鉴定的主旨:即通过鉴定达到什么目的,作出什么结论。

概括说就是分清真和伪,具体说则包括辨真伪、明是非、评价值三个方面。

辨真伪,即鉴定作品的真与伪,主要对象是有款作品,作者署有名款或钤有印章;明是非,即判定作品属于某代或某人,主要对象是无款作品,画面无作者款印,或后人误定乱题为某代所作;评价值,即全面鉴考一件作品的历史价值、艺术然而,结合存世的实际情况,鉴定结论并非如此简单。

某些有款作品,不是非真即伪,如唐宋时期摹拓、复制的一些古代字画副本,并非有意作假,而是为保存流传,这些水平极高、临仿逼真的摹本,经鉴定虽否定它为真迹,但也不可简单列入伪品,应具体确定其所摹时代,归入此时代真品之列,这已属于明是非。

而有些无款作品,本身就是有意造假,如明清时期一些地区性伪作,虽没有名款,也应归入伪品之列,无必要定时代或作者,这又属于辨真伪。

还有一些作品,如代笔画,款真画假,或画作亲笔、代笔参差,就既有辨真伪又有明是非的问题。

因此,鉴定书画不能简单地一概肯定或否定,应将各种状况一一分辨清楚,揭示其本来面目,方算达到了目的。

2、古代字画鉴定的方法:传统的方法主要是目鉴和考证两种。

近世随着科技的发展,考古学中已利用14碳来测定文物材质的年代,如陶瓷、青铜(资讯论坛)等,但不适用于书画;利用电脑储存住处来协助鉴定,也尚未付诸实践。

因此,鉴和考仍然是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鉴”就是比较,“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比较是指实物间的比较,真迹与真迹比,同时代或同一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寻找共同点;真迹与伪品比,不同时代或不同人作品之间相互比,从中找出相异点。

通过反复比较,就能逐步掌握时代、个人的风格特点。

因此,多看实物,多作比较,是提高“目鉴”水平的关键。

同时,观看、比较实物,不能仅仅停留在直观的感性认识阶段,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即通过比较找出其间的内在关系,以及某时代、画家、作品本质方面的特征,这样才能在心目中牢固地形成准确鲜明的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之“样板”,以此作为以后鉴定的可靠依据,并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检验、修正、充实、从而达到更客观科学的认识,目鉴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

对古字画真伪鉴别的方法

对古字画真伪鉴别的方法

对古字画真伪鉴别的方法
古字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因此市场上存在大量的仿制品和赝品。

为了帮助爱好者鉴别古字画的真伪,以下列举一些常见的鉴别方法:
1. 看画面:真正的古字画在纸张上具有浓淡适度、虚实相生、
线条流畅等特点,而仿制品则常常表现出过于规整、生硬、机械的特点。

2. 观察题材:古字画的题材常常是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而仿
制品则往往只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随意涂鸦,缺乏深刻内涵。

3. 辨别签名:古代书画大师的签名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技法,因
此可以通过签名来判断古字画的真伪。

4. 查证来源:如果古字画具有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那么它的
来源也应当经得起考验,否则就有可能是仿制品或赝品。

5. 寻求专家意见:如果自己无法确定古字画的真伪,可以寻求
专家或资深爱好者的意见。

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能够为您提供有力的帮助。

总之,对于古字画真伪的鉴别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因素,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艺术感觉和审美素养,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鉴别技巧。

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古字画鉴别的技巧和方法,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珍宝。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步骤古书画鉴定这门学问,很多人都需要懂得。

首先是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历代书画作品,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最富,并且还将把出土和传世文物尽可能地收藏起来,保护起来,以服务社会。

如果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懂书画鉴定,遇到古字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随它辽瞭乱玉,鱼目混珠,一来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二来不能为书画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便,三来光藏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辨色,聋之听音,为有识者所笑。

这样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就起不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服务社会的作用。

其次是文史研究工作者。

历代流传下的书画作品中,有许多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典章制度,是珍贵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

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内清质以昭明”的透光铜镜,是西汉中晚期物品,光线照射镜面时,纹饰相应,将铜镜正背面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到对面墙壁上。

这种精工绝艺和包含着的科学原理,令人惊叹不已。

同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发现近千处,除描写死者的生平事略外,题材内容十分广泛。

有古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如伏羲、女娲、神农、古圣先贤、孝子和贞节妇女的故事;有雷公、雨师、风伯、北斗、织女,以及楼台亭阁、舟车人马等。

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狗咬赵盾”等故事画。

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

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

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收藏家若不懂字画的鉴别,则会花大价钱买赝品。

掠贩家若不知晓字画的鉴别,则不知谁贵谁赚,就达不到唯利是图的目的。

何谓书画鉴定?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书画鉴定。

它包括二项内容:1.二辨真伪和明是非古代书画中经常碰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作品作者自书名款或钤有印章;二是有些作品没有款印。

从古书画的鉴定而言,前者是辨真伪,而后者则为明是非,二者是有区别的。

有名款印记的,要辨真伪,无印款的书画在流传过程中,经后人评定,认为它是某代或某人所作,这种评定,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正确的当然可信,评定错了的,就不可信,因此还需要我们去辨别这些评定的是或非。

这就叫明是非。

有些没有被评定过的,我们还要重新去鉴别和评定,但这仅存在是的问题,而不存在非的问题。

虽则如此,也属于明是非的范畴。

以上说的是一般情况,还有一些特殊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虽为无款印仍存在着辨真伪。

主要是指人们仿元以前的字、画、染旧所造的假古董。

例如日本《爽籁馆欣赏》画集影印出来的几幅无作者名款的所谓五代曹仲元、韩虬、左礼的“菩萨”、“水官像”轴,是晚清人可能出于广东地区所造的伪作。

画上又仿书了宋徽宗赵佶的瘦金体标题,说它是某某人所作。

对这类假古董主要是从仿古做旧方面来辨识它的作伪的实质。

因此,尽管它没有款印,但鉴别它仍是一个辨真伪的问题。

而对于鉴别伪作的赵佶标题,又存在着明是非的问题了。

第二种情况是,虽有款记却是个明是非的问题。

主要是指古代勾填摹仿的一部分作品,以书法为多,当时只是为了搞一个副本以广流传,并不是存心做假。

如唐代《万岁通天摹王氏进帖》,它是原底破损残缺笔画处,用墨线圈出示意,这正表明它不是存心作伪。

对于这类东西,我们只要了解它确是唐摹本即可。

至于原底的真伪,又当别论。

因此,虽系有款人法书,但仍是一个明是非的断代问题。

第三种情况是,一件东西之中,辨真伪与明是非杂糅在一起。

如旧题为柳公权书的《兰亭诗》卷,它本身是无款的真唐人书,被后人乱定为柳笔,题跋和收藏印也有真有伪,碰到这种情况时,要作具体的分析,不能笼统地说它是真是伪,或是或非了。

以上说明,要做到“辨真伪与明是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逐步积累经验,鉴别古书画的经验丰富了,才能比较有把握。

2.真伪与优劣在鉴别古书画的真伪和断代时,要不要从艺术角度去差别,衡量它们艺术水平的高下呢?就鉴定工作本身来说,所要判别的,首先应从作品的艺术形式手法,如用笔、用墨、用色、章法(构图)等等最基本的东西着手,舍此别无它途。

但是那些高手作的书画,其艺术手法、笔墨技巧的确要比一般画家高人一等。

作伪者是摹学不到的。

有些书画家在世的时间长,而作品的艺术技能和水平又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从艺术技巧优劣的角度上来断真伪,就必须将某一书画家的作品按其艺术的发展情况分别定出几个标准,而不能笼统地死守一种标准来衡量。

否则,就会把不成熟的早期作品看成赝品。

作品的优劣标准,是一个比较难以说清楚的问题。

世俗之人往往停留在“工”与“拙”的判断水平上,以为“工能”总是优,“生拙”应是劣。

绘画画得像真,且技巧又熟练,都可以说是工。

但是专讲像真,缺乏艺术独创,那只不过是标本挂图而已;技巧熟练到了油滑的程度,反而走向反面变为庸俗可厌。

书法写得四平八稳是一种起码的条件,虽工却不能称为优美的“法书”。

对于古代的“文人画”就不能片面讲状物是否逼真,刻划是否细致。

他们往往追求有生拙之趣,而不以工能见长。

书法中也有如此情况。

这些问题很复杂,何者为优,何者为劣,是很难用抽象的名词解释清楚的,要得到正确的判别,只有在大量的作品中反复阅看才能逐步熟悉它,得到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

进一步说,鉴定与鉴赏是两码事,绝不能把好坏和真假等同起来,简单地认为好即真,坏即假是会犯错误的。

如清王翚早、中年做了许多宋元人的伪本,那时他的绘画技巧已相当高了,其仿宋元人的伪作,不一定在宋元人之下,如果不研究他的仿作像不像那些被仿的作品,单从画得好不好、技巧高不高这一方面去着眼,就难免以为是宋元人的真迹了。

还有一些本来是艺术上的高手,因为偶然的原因,遇到不利的客观条件,如纸笔工具不好,或下笔时精神疲乏,兴趣欠浓等等,就不能保持原有的水平;不过,这种下降总不会距离原有的水平太远,或者仅仅是局部的瑕疵。

碰到这样的作品时,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地从各方面去观察研究,弄清其原因,作出正确的判断,否则就容易误认为是伪作了。

还有一些本来不是书画名家,而是社会上知名人士的作品,其艺术水平本来不高,他们的作品可能有文物价值,但在艺术上并不重要。

还有一些画家不大会写字,他们的款字往往写得很拙劣。

诸如此类,更不能单从艺术上的优劣来评论其真伪了。

但也要防止过分宽大,处处原谅。

如题款为某一名家的作品,仅有小部分较好,而大部分则一无是处,把它定为真迹,那也是不对的。

事实上,过严、过宽都是心目中没有正确的标准和样板的缘故。

这样一来,真伪、是非的正确判断就无从产生了。

鉴别古书画的大敌是偏爱、偏恶。

如果只凭自己的主观标准,喜欢的就是好的,不喜欢的就是坏的。

以此态度来判别真伪,就很难得出正确的鉴别结论。

得不出正确的鉴别结论,就会使国家的文物受到损失,甚而达到不可弥补的地步。

因此,我们在鉴别古字画中,必须防止过宽过严和偏爱偏恶的现象发生。

书画鉴定虽有以上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分辨它的真伪和是非,更是这项工作的第一关。

评价作品的艺术高低和精粗美恶,固然是鉴定工作中的一部分,可它与第一项内容相比,却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在这里,着重点是在“辨真伪和明是非”,不在于书画的精粗与优劣。

在鉴别的范畴中,我认为真伪第一,优劣第二。

批判优劣,是在真伪判定之后,而不是判定之前,亦即认识优劣,不可能不在认识书画本身真伪之后。

历代书画之有伪作,已经有相当久远的历史了。

据北宋米芾的《书史》、《画史》所记,在他前代的书法和绘画名家的作品,几乎都有伪作,而且数量相当大。

如李成,伪造的作品竟多至三百本,他慨叹地要作无李论。

这些记录,仅是米芾一人所见,事实上还不仅限于这个数字。

这些伪作,对书画的真品说来,造成了纷乱局面,因而书画要通过鉴别来达到去伪存真。

说明书画鉴别的历史是与书画作伪的历史相应地发展起来的。

在旧社会,古代书画大多数为封建帝王、官僚、地主和资产阶级所占有,他们通常从个人爱好出发,有的甚至将古书画作为个人争强斗富的工具。

因此他们对古书画的鉴定有时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得不出科学的结论。

他们所写的有关书画鉴定和评论的各种著作中虽有许多经验和资料可供我们参考。

但这些经验和资料大都是零散的,而且其中往往存在着许多谬误和不实之处。

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没有人写出比较系统、比较全面的书画鉴定专著。

传统的鉴别方法主要是把印章、题跋、著录、别字、年月、避讳、款识作为书画的主要依据。

这种鉴别方法的缺点,在于抛弃了书画的本身,而完全以利用书画的外围为主,强使书画本身处于被动地位。

始终没有意识到这种方法所应用的依据,仅仅是旁证,是片面的,是喧宾夺主,因而也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这个鉴别方法,不但不能解决矛盾,相反地会引起更严重的矛盾,而终于导致以真作伪以伪作真的后果,其结论是书画不可认识论。

事实上,旁证的威力,对书画本身的真伪,并不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它与书画的关系币是同一体,而是从属于书画,它只能对书画起着帮衬的作用。

而且有时它并不能起作用甚至起反作用。

它只能在对书画本身作了具体分析之后,才能得知在它的特定范围内能否起作用与所起作用的程度。

因此书画本身,才是鉴别的主体,最确切的根据,也只有这个根据独立起来,才有可能利用一切旁证。

否则这些旁证,纵然有可爱之处,却都是带有尖刺的玫瑰。

把书画本身的客观条件和书画的外围条件统一起来,再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去进行分析、研究,就是本书所要阐述的古书画鉴定的理论和方法。

鉴别古书画必须采用物物对比,主要在于对实物的目鉴,即凭视觉观察并识别某一类作品的艺术表现的特征,画和字的时代风格和书画家的个人风格。

但是目鉴必须有一个先决条件,即:一人或一时代的作品见得较多,有实物可比,才能达到目的,否则是无能为力的。

因此常常还需要结合文献资料考订一番,以补“目鉴”的不足。

某一画家传世作品较多,能作充分的对比时,目鉴的确能够解决问题,明清人的作品传世较多,有比的条件,不考订也没有什么关系,当目鉴无所依傍,比较的条件不充分时,考订也可能起主导作用。

但是考订要靠目鉴来判别哪些书画是“依样画葫芦”的摹、临本,还是没有依傍的凭空的伪造本。

在这一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加以考订和探索,达到比较全面的理解和认识,否则考订也无济于事。

所以考订次于目鉴。

实际上,目鉴与考订是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考订,大半要翻检文献。

但不要忘记,文献本身也会有错误,谨防上当。

书画鉴定中印章的识别印章和字画是古玩中最难鉴别的。

收藏印章,有人是以石为主,有人是以印为主,二者皆可。

要想收藏到一方好印,印章老,名家刻是首选。

当然,章石的好坏,也是考虑的因素之一。

鉴别字画要懂得笔墨功夫,鉴别印章要识别篆法、刀法、章法、时代流派、书法功底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