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酚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课件

多酚氧化酶的结构复杂,具有多种催化中心和结构域,可分解和转化多种多酚衍生物,从而 维持生物体内的代谢稳态。
多酚氧化酶的研究历程
发现与发展
自1895年发现多酚氧化酶以来,近年来的研究为人们 阐明了其重要的生物学意义。
研究方法与技术
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基因工程等现代技术的广 泛应用推动了多酚氧化酶研究的突破。
先驱科学家
众多科学家如斯沃布、韦尔奇和西川等,通过不懈努
多酚氧化酶的生物学功能
1
动物中的多酚氧化酶
2
多酚氧化酶在动物体内具有多种生理和生化 功能,如消除活性氧、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等。
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在植物体内发挥着重要作用,参 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
多酚氧化酶与健康
Hale Waihona Puke 多酚氧化酶与抗氧化剂多酚氧化酶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诊断手段和治疗方 法,如在疗法耐受性上有着很高的应用价值。
总结
1 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与意义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保护酶,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
2 多酚氧化酶的前景与挑战
多酚氧化酶在医学、工业和农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也存在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重要的抗氧化剂,在人体内发挥抗氧 化防腐作用,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
多酚氧化酶与疾病
多酚氧化酶在疾病的发生和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癌症、心血管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方面有着显著的 生物学效应。
多酚氧化酶的应用
工业上的应用 医学上的应用
多酚氧化酶的氧化反应可以用于造纸、染料、食品 等行业。
多酚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是一类重要的酶,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和广泛的应用。
什么是多酚氧化酶
多酚氧化酶6页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自然界中分布极广的一种金属蛋白酶,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甚至在土壤中腐烂的植物残渣上都可以检测到多酚氧化酶的活性。
由于其检测方便,是被最早研究的几类酶之一。
自1883年Yoghid发现日本漆树液汁变硬可能和某种活性物质相关,1938年Keilin D.和Mann G.研究了蘑菇多酚氧化酶的提取和纯化,得到多酚氧化酶并将这类酶称为polyphenol oxidase。
多酚氧化酶又称儿茶酚氧化酶,酪氨酸酶,苯酚酶,甲酚酶,邻苯二酚氧化还原酶,是六大类酶中的第一大类氧化还原酶。
多酚氧化酶的共同特征是能够通过分子氧氧化酚或多酚形成对应的醌。
在广义上,多酚氧化酶可分为三大类:单酚单氧化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EC.1.14.18.1)、双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catechol oxidse,EC.1.10.3.2)和漆酶(laccase,EC.1.10.3.1)。
在这三大类多酚氧化酶中,儿茶酚酶主要分布在植物中,微生物中的多酚氧化酶主要包括漆酶和酪氨酸酶。
现在大部分文献所说的多酚氧化酶一般是儿茶酚氧化酶和漆酶的统称。
编辑本段二、多酚氧化酶在自然界的分布1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及作用在植物(如苹果、荔枝、菠菜、马铃薯、豆类、茶叶、桑叶、烟草等)组织中,PPO是与内囊体膜结合在一起的,天然状态无活性,但将组织匀浆或损伤后PPO被活化,从而表现出活性。
在果蔬细胞组织中,PPO存在的位置因原料的种类、品种及成熟度的不同而有差异,绿叶中PPO活性大部分存在于叶绿体内[7];马铃薯块茎中几乎所有的亚细胞部分都含有PPO,含量大约与蛋白质部分相同[8];在茶叶中的PPO 分为游离态和束缚态,前者主要存在于细胞液中属可溶态PPO,而后者则主要存在于叶绿体、线粒体等细胞器中,与这些细胞器的膜系统或其他特异部位结合呈不溶态[9],ThanarajS.N.(1990)研究了茶树新梢中PPO活性及多酚含量对红茶品质的影响,发现PPO活性强,多酚含量高,对红茶品质有利,相反则利于绿茶的生产[10];新鲜的苹果中,多酚氧化酶几乎全部存在于叶绿体和线粒体中。
多酚氧化酶

简介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简称PPO)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 物体内的含铜金属酶类.由于其与 果蔬加工、品质等密切相关,人们 很早就开始对它进行深入细致的 研究.
• 铜是酶的活性中心,从蛋白质中除 去一部分或全部铜,将引起酶活性 下降或完全失活,若添加铜的话, 酶活又能恢复。不同果蔬中的PPO铜 辅基的数量会有所不同,如蘑菇中 PPO含4个铜原子,而扁豆的PPO含1 个铜原子。
琼酯糖凝胶
已装柱好的苯基琼脂糖 PenlysepharoseCL4B柱,用高盐缓冲 液A预平衡, 酶液借助梯级蠕动泵加 在柱上,洗脱液以一定流速,从高盐缓 冲液A减弱至低盐缓冲液B,最后以 50%的乙二醇进行洗脱 。由紫外监 控器(280nm)监控,调节分级收集器 流速收集。
酶活性测定 测定波长视底物而定,测定 温度为25℃,反应液由pH4的柠檬 磷酸缓冲液、测定底物和酶液组 成,一个酶活力单位为测定条件下, 每分钟引起光密度改变0.001所需 的酶量。
葡聚糖凝胶
文献报道植物组织中PPO分子量一般 介于40-70K之间,根据葡聚糖凝胶分离大 分子的原理,葡聚糖凝胶分离PPO与杂蛋白。 不同型号凝胶的分离范围是根据球形蛋白 理论模型确定的,而实际分离蛋白的结构 与理论模型常有较大差异,因此在纯化PPO 时,采用不同型号的葡聚糖凝胶进 行分离效果的比较。
包括Sepharose和Bio-gel A等。 Sepharose与2,3二溴丙醇反应,形Sepharose CL型凝胶(CL-2B ~4B),分离特性基本没变,
琼脂糖是从琼提高,可以在更
广泛的pH范围内应用。
琼脂糖凝胶稳定性要超过一般的葡聚糖 凝胶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琼脂糖凝胶对样 品的吸附作用很小。琼脂糖凝胶的机械强 度和孔穴的稳定性都很好,一般好于前两 种凝胶,使用琼脂糖凝胶时洗脱速度可以 比较快。 琼脂糖凝胶的排阻极限很大,分离范 围很广,适合于分离大分子物质,但分辨 率较低。琼脂糖凝胶不耐高温。
多酚氧化酶制备与性质

多酚氧化酶制备与性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存在于多种植物、真菌和动物体内的一种酶类。
它主要参与生物体内多酚类物质的氧化反应,是一种铜酶,催化氧化物质依靠两种配位的单核铜中心。
多酚氧化酶具有高度的催化活性和种类多样的底物适应性,常用于食品产业、医药业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
多酚氧化酶分离、纯化和制备是开展其相关研究和应用的前提。
其制备方法可分为传统分离、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重组工程等三种方法。
传统分离方法是采用离心、滤纸剖分、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或超滤等方法,通过化学检测和活性检测手段获得多酚氧化酶。
但这种方法存在着操作麻烦、纯化度低、产率不高等缺点。
分子生物学技术则是利用基因克隆和表达工具,从源头上获得多酚氧化酶基因序列进行提取和纯化。
目前研究中常用的是PCR扩增、应用大肠杆菌或酵母菌实现异源表达等方法。
重组工程方法是指将多酚氧化酶基因定向插入宿主细胞中,结合合理培养条件,利用重组合成技术得到具有高活性和高特异性的多酚氧化酶。
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产量高、纯度高且结构相对稳定。
多酚氧化酶性质的主要特点包括多酚类物质的高效氧化反应、菌落变色和储存特性。
多酚类物质的高效氧化反应:多酚氧化酶主要针对多酚类物质进行高效氧化反应。
例如,多酚氧化酶可以催化咖啡因氧化成黑色物质,其颜色变化的过程符合米氏方程(Michaelis-Menten equation),表现出一定的反应速率和反应程度。
菌落变色特性:多酚氧化酶具有天然菌落颜色的变色特性,这是因为多酚氧化酶可以催化多酚类物质氧化成黑色色素,从而产生的颜色变化可以用于分析检测和实验研究。
储存特性:多酚氧化酶可以保存在含钾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并且可以在冷藏条件下保持其催化活性和稳定性。
但是为了避免酶的降解和变性,一般应该避免恶劣的环境和条件。
综上,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酶类,具有高效催化和底物适应性等优势。
其制备方法包括传统分离、分子生物学技术和重组工程等三种方法。
多酚氧化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多酚氧化酶(PPO)在植物组织中的作用及其活性测定的原理。
2. 掌握分光光度法测定PPO活性的操作技术。
3. 分析不同条件下PPO活性的变化,如pH值、温度等。
二、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是一种含铜的氧化酶,广泛存在于植物组织中。
它能够催化酚类物质与氧气反应生成醌类物质,进而引起植物组织的褐变。
本实验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PPO的活性,通过测量反应体系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变化来反映酶的活性。
三、实验材料与试剂1. 实验材料:马铃薯、茶叶、茶叶提取物等。
2. 试剂:0.03M磷酸缓冲液(pH 6.0)、0.01mol/L邻苯二酚溶液、5%三氯乙酸溶液、0.01mol/L的间苯二酚溶液、0.01mol/L的NaF溶液、pH 6.8的磷酸盐缓冲液、硫脲等。
四、实验步骤1. 酶提取:取一定量的马铃薯或茶叶,加入适量磷酸缓冲液(pH 6.0),用匀浆机充分匀浆,过滤,收集滤液。
2. 酶活性测定:取适量酶液,加入0.01mol/L邻苯二酚溶液,在41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
3. 酶活性计算:根据吸光度变化计算酶活性,公式如下:\[ 酶活性 = \frac{ΔA}{Δt} \times V_{底物} \]其中,ΔA为吸光度变化,Δt为反应时间,V_{底物}为底物体积。
4. 影响因素实验:分别考察pH值、温度、底物浓度等因素对PPO活性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酶活性测定: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得到不同样品的酶活性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样品的酶活性| 样品 | 酶活性(U/mg) || -------- | -------------- || 马铃薯 | 1.23 || 茶叶 | 0.98 || 茶叶提取物 | 1.57 |从表1可以看出,茶叶提取物的酶活性最高,马铃薯次之,茶叶最低。
2. 影响因素实验:(1)pH值:在pH 4.0~7.0范围内,PPO活性随pH值升高而增加,在pH 6.0时达到最大值,随后逐渐下降。
实验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及酶学性质

实验四、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的测定及酶学性质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菌类和动物体内的酶,主要催化化学反应为将多酚氧化成醛或酮。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PPO的活性来了解酶的基本特性及其酶学性质。
一、实验材料1、经过离心沉淀的香蕉、苹果、洋葱原汁。
2、6%聚乙烯醇(PVA)溶液。
3、明胶溶液(1%)。
4、酚酞指示剂。
5、75mM bicine缓冲液(pH 8.5)。
6、0.05% 过氧化氢溶液。
7、1% 多巴胺溶液。
8、分光光度计。
二、实验原理多酚氧化酶是一种铜单子酶,催化剂的过程时首先将基质中的酚乙酸类化合物与氧气反应形成间醌,然后间醌的氧化、聚合,形成花青素、黑色素等产物。
本实验采用的基质是多巴胺(L-dopa),媒介是酚酞指示剂,测定体系的光学吸收度。
酶的活性按单位时间内反应的基质质量而计算。
三、实验步骤1、提取PPO将香蕉、苹果、洋葱各取50g,切碎,加入200ml 0.1M盐酸溶液,搅拌后放在4℃冷库20-30min,滤去上清液。
将残渣加入100ml冷水,搅拌,离心至沉淀物无明显色泽,取上清液后pH调节至8.5,保存于冷库。
2、测定PPO的活性(1)制备基质溶液:10mg多巴胺溶于2ml 0.1M的硫酸钠溶液中,用1M的NaOH溶液调节pH至8.5,加入12ml0.75M缓冲液,加水至50ml。
(2)制备酚酞指示剂溶液:2mg的酚酞溶于100ml的乙醇中,加水至1L,制成0.2%的酚酞溶液。
(3)测定反应系统:将基质溶液、酚酞指示剂溶液和一定量提取液混合,在25℃下恒温反应5min。
(4)实验对照:在上述条件下,仅加入基质溶液和酚酞指示剂溶液,无提取液作为实验对照。
(5)催化反应停止:加入0.5ml 的聚乙烯醇溶液。
(6)光度计测量:在650nm处上述反应体系产生的色素的吸光度。
4、结果计算将吸收度计算为1cm光程曲线的峰高比,用表格法计算多酚氧化酶活性反应速率以μmol/min为单位。
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进展

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 )广泛存在于植物、动物、真菌体内,属于氧化还原酶,在广义上根据催化底物酚羟基数量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1]:单酚氧化酶(酪氨酸酶,EC 1.14.18.1)、双酚氧化酶(儿茶酚氧化酶,EC 1.10.3.1)和漆酶(EC 1.10.3.2)。
植物中的PPO 主要是儿茶酚氧化酶,能够在有氧条件下催化多酚类物质生成对应的醌类。
PPO 在茶叶加工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不同加工工序或工艺抑制或提升PPO 活性,可制备出风味迥异的各类茶。
本文对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展望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多酚氧化酶提供参考。
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进展邹纯,尹军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8摘要:多酚氧化酶是茶叶加工中一类重要的氧化还原酶。
文章归纳了多酚氧化酶的结构性质和酶学性质,重点阐述了其在红茶、绿茶、乌龙茶和黑茶加工中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其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深入研究和应用多酚氧化酶提供参考。
关键词:多酚氧化酶;茶叶加工;结构性质;酶学性质;应用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32002094)、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610212018014)。
作者简介:邹纯,男,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深加工与多元化利用研究。
*通讯作者,E-mail :*****************。
The Properties of Polyphenol Oxidase and ItsResearch Progress in Tea ProcessingZOU Chun,YIN Junfe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08,ChinaAbstract:Polyphenol oxidase is an important oxidoreductase in tea processing.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structural and enzymatic properties of polyphenol oxidase,emphasized its research status in the processing of black tea,green tea,oolong tea and dark tea,and prospected its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depth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polyphenol oxidase.Keywords:polyphenol oxidase,tea processing,structural properties,enzymatic properties,application一、PPO 的结构与性质1.PPO 的结构(1)蛋白结构植物PPO 通常先以无活性的前体形式存在,其典型结构主要分为3个部分:N-末端转移肽、中间铜离子结合区、C-末端疏水区(图1)[2]。
多酚氧化酶失活温度

多酚氧化酶失活温度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和动物中的酶类。
它在生物催化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食品加工和酿造过程中。
然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会导致其失活。
本文将探讨多酚氧化酶失活的温度范围及其影响。
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调控,不同的多酚氧化酶对温度的敏感程度有所差异。
一般而言,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较低温度下较低,随着温度的升高,活性逐渐增强,直到达到一个最适温度。
然而,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开始下降,最终失活。
多酚氧化酶的失活温度范围与其来源和性质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失活温度一般在60-70摄氏度之间。
例如,苹果中的多酚氧化酶在65摄氏度左右失活。
而动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失活温度范围可能更高,可达到70-80摄氏度。
以豆科植物中的多酚氧化酶为例,其失活温度约为75摄氏度。
多酚氧化酶失活的温度范围对食品加工和酿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在食品加工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会导致食品的褐变,降低食品的品质。
因此,在高温处理食品时,需要注意控制温度,以避免多酚氧化酶的活性过高而引起食品品质的下降。
在酿造过程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可以促进酒类中花青素的氧化反应,从而影响酒类的色泽和风味。
因此,合理控制多酚氧化酶的失活温度,能够保证酿造产品的品质。
多酚氧化酶失活的机制与其蛋白质结构的改变有关。
当温度升高时,多酚氧化酶的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导致其活性中心的构象发生改变,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效率。
此外,高温也会引起酶蛋白质的部分变性和聚集,进一步导致酶失活。
因此,温度是影响多酚氧化酶活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了温度,其他因素如pH值、金属离子和抑制剂等也会对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产生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达到最佳的酶反应条件。
多酚氧化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活性逐渐增强,但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时,多酚氧化酶会失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酚氧化酶
1 多酚氧化酶的概念
植物多酚氧化酶是一类多基因家族表达的产物,是含Cu元素的膜结合蛋白,具有基团专一性,主要与植物色素的生成及其产品的色变有关。
多酚氧化酶最早发现于1895年,1937年KubOwitz在实验室中第1次分离出多酚氧化酶。
1907年Bertrand等从小麦麸皮中发现多酚氧化酶(酪氨酸酶,TyrOsinase)的存在。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蛋白体,在茶树生命活动和茶叶加工过程中参与一系列由酶促活动而引起的化学变化,故又被称为生物催化剂。
茶叶中的酶较为复杂,种类很多,包括氧化还原酶、水解酶、裂解酶、磷酸化酶、移换酶和同工异构酶等几大类。
酶蛋白具有一般蛋白质的特性,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有易变性失活的特点。
各类酶均有其活性的最适温度范围,一般在30C~50℃范围内酶活性最强。
酶若失活、变性,则就丧失了催化能力。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专一性,如多酚氧化酶,只能使茶多酚物质氧化,聚合成茶多酚的氧化产物茶黄素、茶红素和茶褐素等;蛋白酶只能促使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
茶叶加工就是利用酶具有的这种特性,用技术手段钝化或激发酶的活性,使其沿着茶类所需的要求发生酶促反应而获得各类茶特有的色香味。
如绿茶加工过程中的杀青就是利用高温钝化酶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制止由酶引起的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绿叶绿汤的品质特点。
红茶加工过程中的发酵就是激化酶的活性,促使茶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的催化下发生氧化聚合反应,生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产物,形成红茶红叶红汤的品质特点。
2 多酚氧化酶的分布
多酚氧化酶是一种由核基因编码的质体酶,普遍存在于植物、真菌、昆虫的质体中,即主要存在于叶绿体、黄色体和白色体等的内膜上。
植物多酚氧化酶广泛存在于植物体的各种器官和组织中。
各种器官和组织中PPO分布是不均匀的,具有时间和空间特异性,幼嫩部位的PPO活性较高,成熟或衰老部位活性较低。
另外,环境胁迫、化学药品也能诱导PPO的表达,植株组织受到机械损伤或病虫害的侵染,该部位的PPO活性也将上升。
对于小麦,从植株幼苗到成熟籽粒都含有PPO,但是其活性和种类有差异,籽粒中的PPO主要存在于麸皮中。
不同生物体、同一生物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发育时期PPO的含量和种类均有所不同。
20世纪6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曾从不同的植物中分离出PPO,其中以茶叶、葡萄、荔枝及番茄等中的PPO含量较为丰富,而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中PPO不是太丰富。
虽然几乎所有的质体中都包含PPO,但在某些组织中很难检测到PPO的活性,如C4植物的维管束鞘细胞和保卫细胞的质体。
3 多酚氧化酶的生理生化特性及功能
高等植物组织发生褐变主要是PPO活动的结果。
PPO催化单酚羟基化为O﹣二酚,二羟酚氧化为O﹣醌,醌聚合并与细胞内蛋白质的氨基酸反应,产生黑色或褐色色素沉淀,最终导致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外观和风味变差,营养价值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但关于PPO 的生理功能问题,至今尚未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目前研究比较多的都集中在它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上。
多酚氧化酶位于质体的类囊体膜上,作为氧化还原酶,被认为与呼吸链末端的电子传递有关,能消除氧自由基的伤害,从而达到抗病的目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还逐步发现了多酚氧化酶的其他生理功能。
PPO参与植物色素的生成;还与植物抗逆、生长发育有关,可能促进已烯代谢;在光合作用中,可能在叶绿体内起着能量转换作用,传递光还原产生的分子氧;与植物的抗病虫等方面相关,大多数研究表明,PPO与植物的免疫抗性有关,如烟草对炭疽病、黄瓜对黑星病、苹果对轮纹病、棉苗对枯萎病、水稻对白叶枯病以
及番茄对小昆虫的抗性等。
免疫性是通过诱导一些与防御相关蛋白的形成或增加其活性来获得的,PPO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蛋白。
一些水果受到损伤时,受伤部位常出现褐变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当细胞受到破坏时细胞结构部分解体,PPO与底物接触,多酚氧化酶氧化为O﹣醌,O﹣醌次生反应所产生的黑色素痂可阻止感染扩散。
因此,可以说PPO还可促进伤口的愈合。
植物体受到损伤或病原入侵时植物体内PPO活性升高,有2种可能的方式,一是潜伏态的PPO转化为活性态,二是受刺激部位PPO基因的表达增强。
多酚氧化酶还能进行去甲基化反应,这对于木质素降解是相当重要的。
大量研究表明,PPO与植物抗病性密切相关,PPO活性的升高是植物自身防御功能的体现,即是植物抵抗病原入侵和扩展的一种保护反应。
目前,人们对多酚氧化酶在植物体内的功能了解仍不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4 植物PPO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PPO与抗病性的关系人们已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植物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染过程中,抗性相关酶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包括了酚类代谢系统中的一些酶和病原相关蛋白家族PPO通过催化木质素及醌类化合物形成,构成保护性屏蔽而使细胞免受病菌的侵害,也可以通过形成醌类物质直接发挥抗病作用。
目前已比较成功的有:黄瓜对黑星病的抗性,苹果对轮纹病的抗性,香蕉对束顶病的抗性,柠檬对流胶病的抗性,甘薯对蔓割病的抗性,水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等等。
茶叶中所有化学成分中,儿茶素与多酚氧化酶尤为重要,除绿茶、黄茶外,各种茶叶的加工都是基于儿茶素在多酚氧化酶催化下的氧化作用,即所谓的"发酵"过程。
有的学者在红碎茶加工中,利用茶幼果作为外源PPO的载体,以一定比例用于红碎茶加工过程,结果发现能明显提高成茶的TF含量,减少TB含量。
还有的学者进行了内源酶发酵研究,以期望能在茶饮料中有所应用,改善滋味。
多酚氧化酶是引起果蔬酶促褐变的主要酶类,PPO催化果蔬原料中的内源性多酚物质氧化生成黑色素,严重影响制品的营养,风味及外观品质。
这些情况对生产者与消费者均是不希望看到的,仅在少数几种食品的生产中,人们利用了PPO的作用,如茶叶、咖啡、黑葡萄中的多酚氧化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