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方法

合集下载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是指建筑在设计和落地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气候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从而形成与地方特色相契合的建筑风格和空间形态。

在建筑空间中表达地域性,可以突显地方特色和文化韵味,增加建筑的与众不同和亲和力,也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和精神追求。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可以通过建筑的外观形态呈现出来。

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方特色对建筑外观的影响较为显著,如山水之间的建筑采用起伏的屋顶形态,让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沿海地区的建筑则多采用海洋元素,如帆船造型的屋顶、海浪形态的外墙等,以体现与海洋相关的特色。

通过建筑外观的地域性表达,可以使建筑在整个环境中更加协调和谐。

建筑的内部空间设计也是地域性表达的重要部分。

地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空间需求和使用习惯具有一定影响,因此在内部空间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当地人的实际需求和情感追求。

在南方地区,考虑到气候炎热潮湿,建筑内部可以采用通风良好的开放式布局,配合大面积的窗户和阳台,供应大量的自然光线和空气流动;而在北方地区,可以设计一些温暖和集中供暖的区域,以满足寒冷季节的需要。

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也会对建筑内部的装饰元素和配套设施提出不同需求,包括材料、色彩、图案、家具等。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还可以通过景观设计来体现。

景观设计是建筑空间的延伸和补充,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创造人与自然的融合感。

在景观设计中,可以根据地域特色选择不同的植被和景观元素,如花草树木、水景、石景等,以营造与地方环境相映成趣的氛围。

景观设计还可以融入当地文化元素,如雕塑、雕刻、石碑等,以表达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

建筑空间的地域性表达是建筑设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通过建筑的外观形态、内部空间设计和景观设计等方面来体现。

通过地域性的表达,建筑可以更好地与环境融合,与人们的使用需求和情感追求相契合,提升建筑的品质和价值。

简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

简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

简析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作者:刘兴恒来源:《名城绘》2019年第01期摘要:地域性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建筑设计过程中,为了体现在建筑设计的有效性,必须合理运用地域性表达方式,基于此,本文阐述了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及其要求,对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方式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设计;原则;要求;地域性;表达方式建筑设计不仅需要美观,更重要的是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而地域性表达是建筑固有特性,为了充分发挥其作用,基于此,以下就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表达方式进行了探讨分析。

一、建筑设计的主要原则建筑设计的原则主要体现在:(1)节约能源原则。

建筑设计要求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新式隔热材料,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这可以极大的减少资源的消耗.根据自然通风的理论设置新型风冷系统,使经济实用型的住宅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自然风。

此外,建筑设计时可以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在建筑设计、建造以及建材的选择中,都应该考虑资源的合理利用,要降低资源浪费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做到资源可再生化利用。

(2)以人为本的原则。

建筑设计必须在减少能耗的前提下保障人们身体健康。

采用低毒或无毒材料,尽量减少木制品、地毯、涂料、密封膏、织物等潜在的对健康不利的污染物,合理组织自然通风,设置进风口和必需的出风口。

改善室内热环境,提高人体舒适性。

合理设计、引导自然采光,即满足人类健康的需要,又满足视觉美学的需求,同时达到节能的效果,采用吸声材料来提高建筑的隔音效果。

二、建筑设计要求的分析建筑设计的要求主要体现在:(1)多样性要求。

由于人群对居住条件需求的差异,对建筑功能空间需求也不同,因此建筑设计要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充分考虑,以满足特定群体对特定建筑功能空间的需求。

例如,对于楼层的要求:别墅、小高层、高层建筑以及复式建筑等。

多样性也就成为了建筑设计一种适应性体现。

(2)降低能耗的要求。

建筑设计不仅要注重使用过程中的节能,还应考虑蕴含在建筑材料本身中的能源消耗量。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与表达建筑设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不同地方的建筑设计具有独特的地域性特征,这种特征来源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

通过建筑设计,人们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首先,地理环境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原因之一。

地球的各个地区拥有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山川、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位于四川盆地的成都,由于地势低洼且多河流和湖泊,其建筑设计常常融入水系环境,流水、池塘等元素常见于成都的建筑中。

又如位于北方的内蒙古,寒冷干燥的天气让当地的蒙古包成为最为典型的建筑形式。

这也说明了地理环境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制约,也有人为的选择。

其次,气候条件也会对建筑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地方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物需要采取不同的室内外布局和材料。

例如,位于热带地区的建筑常常采用开放式设计,以增加通风和采光,同时减少热量积聚。

而位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则需要更好的保温和采暖设施,同时考虑到雪灾等极端天气条件。

这些因素都会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体现,成为地域性特征的一部分。

此外,文化背景也是建筑设计地域性特征的重要因素。

不同地方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俗决定了建筑的外观、结构和内部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中国的传统建筑常常融入了中国古代哲学和宗教思想,如风水学以及尊孔崇圣的思想。

而印度的寺庙和清真寺设计则反映了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仰和仪式。

有趣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特征逐渐消失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现代建筑往往更注重实用性和经济性,土地和建筑材料的标准化,越来越多的大型建筑相似的场景出现在各个城市中。

这也导致了一种无特色、无特点的建筑风格。

因此,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保护和传承地域性建筑文化,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通过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对地域性建筑的认识和认同感。

建筑的地域性与建筑设计创作——黄岩商业街区建筑设计

建筑的地域性与建筑设计创作——黄岩商业街区建筑设计

间 、 象 等诸多 方 面 , 形 结合 地理 条件 、 社会 文化 、 经济 因 素 定 位 建 筑 方 案 构 思 : 案 设 计 遵 循 “ 、 格 方 山 水
局” 的设计 理 念 , 以实 现 新 江 南 建 筑 风 格 的 理 想城 市特 色 。使建 筑成 为 契 合 环 境 , 环境 中生 长 出来 从 的建 筑 , 不刻 意追 求建筑 的所 谓标 新立 异 , 而是追 求 与环 境 的协调 , 正使 建筑 “ 真 地域 化” 。 () 1 高层 和小 高层 商 住楼 。建 筑设 计 定 位 于现
域性” 理念 的建筑 设 计 创作 考 虑 的是 建 筑 设 计如 何
顺 应 基地地 形 、 地貌 , 区域 建 筑 环 境 相融 合 , 重 与 尊 区域 已形成 的整体 肌 理 。 当然 , 的项 目建 设用 地 有
是在 城市新 区 , 没 有形 成 一 定 的城 市 肌理 。对 于 还 这类 项 目, 则需 要考虑 新 、 老城 区在 城市 肌理衔 接 上 的协 调 问题 。 建筑 的地域 性 还 表 现 在 区域 的历 史 、 文 环 境 人 中。从这一 文化脉络 中发掘独特 的文化“ 因” 与筑 地域化 、 地域建 筑现代化 。
1 项 目基 本 情 况
黄岩 商业 街 区 B— I地块 为 商 住 用地 , 分 为 I 又 B一Ⅱ 一1与 B一Ⅱ 一2两 部 分 。B一Ⅱ 一 2地 块 为 安 置房 居住小 区 , B—l I一1由高层 和小 高层 商住 楼 组 成 。B一Ⅲ地块 为 商业 宾 馆 用 地 , 四 星级 宾馆 , 由 水街 商业 建筑 组成 。见 图 1 。 基地南 临二环南路 , 为城 市交通 干道 , 路宽 6 2m,
翻开古 时 的黄岩 《 坊巷 图》 黄 岩老 城 是 一座 城 ,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把握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把握

论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把握1. 引言1.1 建筑设计中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地域性问题在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建筑作为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场所,必须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合,体现地域特色。

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反映出当地的文化、历史、气候和地理条件,为建筑赋予独特的地方气息和韵味。

考虑地域性因素还可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地域性问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建筑的功能和使用效果上。

建筑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特点,采用合适的材料和技术,以确保建筑物具备良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性。

地域性问题还可以影响建筑的功能布局和空间设计,使其更符合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审美需求。

地域性问题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只有深入理解和把握地域性因素,才能实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空间环境。

建筑设计师应当注重地域性问题的研究和运用,将地域文化融入建筑设计中,打造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作品。

【2000字】1.2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地域性因素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地域性包括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建筑物的形式、材料选择、结构设计等方面。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物的形式上。

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和文化传统会影响建筑的外形和结构。

在寒冷的地区,建筑物往往会选择较为厚实的墙体和屋顶,以保温隔热;而在炎热的地区,建筑则可能会采用透气性强的设计,以便通风降温。

这种适应性设计考虑了地域性带来的特殊气候条件,确保了建筑物的舒适性。

地域性对建筑设计的影响也体现在材料选择上。

不同地域的资源丰富程度和传统工艺影响了建筑材料的选择。

在靠近海洋的地区,可能会选择使用海水淡化后的海水石等海洋资源作为建筑材料,而在干燥地区,则可能会采用沙漠中的沙石等当地材料进行建筑。

这种根据地域特点选择材料的做法,既符合当地资源情况,又能体现地域性的特色。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

关于建筑的地域性创作方法探析【摘要】建筑的地域性是建筑的基本属性之一,其对当地的建筑学会提出不同的社会要求,而建筑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建筑的地域性。

建筑学更应当重视建筑地域性设计理念的培养,从而让我们的建筑地域性得以延续。

历史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正是由于建筑的地域性差异才使世界建筑文化变得丰富多彩。

而建筑地域性的重要性则需要从学生起开始灌输,应当使学生在进入这一学科的初始阶段就认识到只有重视建筑地域性的特色才能设计出优秀的建筑作品。

【关键词】文化特征建筑地域性建筑创作地域化建筑创作设计思潮扎根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其生命力蕴藏于“当时与当地的现实生活”之中。

其建筑创作作品体现出了建筑所处地域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生活背景。

地域化建筑创作针是对现代建筑国际式风格所表露出的建筑与自然的对立,割裂了建筑与地域文化的紧密联系等问题而提出的。

这些问题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对于建筑与自然、文化的关系深层次的思考。

在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想中,包括了对于建筑含义的更广泛的认识,突破了建筑本体的局限,强调了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及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一、民居建筑的保护建筑是人类文化积淀的产物,是整个文化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是“石头的史书”“文化的载体”。

它像一面镜子一样反映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水平和精神水平,反映出它所存在的那个时代。

而居住建筑形态往往则是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社会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无疑,传统文化绝对需要保存,但是这样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全面地保持传统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谓保护,重要的是保留形成区域性和文化意义的氛围,但保护并不意味着拒绝富有时代感的创造与现实生活的融合。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不进则退,原地踏步意味着落后。

在传统文化丰厚的土壤中吸收营养,提取精髓,为当代生活再创辉煌,才是“保护”的本质。

民居保护不应该被视为是纯建筑形象和环境的“标本式”保护,更不是尘封一段历史的回忆,而应该在保存其建筑外部形象的同时,尽量探索其开发的可能性,使业主在保护中得到一定的利益。

基于地域性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温素敏

基于地域性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温素敏

基于地域性的被动式建筑设计策略温素敏发布时间:2023-07-01T07:44:04.072Z 来源:《建筑实践》2023年8期作者:温素敏[导读] 建筑能效已成为我国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节能设计包括主动设计和被动设计。

积极的设计往往很昂贵,而且维修成本很高;无源的设计一般不需要额外的能源,而且费用低廉。

被动式设计较之主动式设计更适宜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推广与应用。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在被动式建筑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战略。

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建筑能效已成为我国节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节能设计包括主动设计和被动设计。

积极的设计往往很昂贵,而且维修成本很高;无源的设计一般不需要额外的能源,而且费用低廉。

被动式设计较之主动式设计更适宜于我国发展中国家的推广与应用。

另外,我国幅员辽阔,各个地区的情况也十分复杂,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因此,在被动式建筑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战略。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被动式在区域无源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建筑的设计思想逐渐走向了绿色和环保。

区域式结构现代建筑的规划理论和实际运用必须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不断完善与强化,推动当代建筑的最佳发展。

一、地域性被动式设计原理(一)被动式设计在建筑设计中,可以将其设计和创造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这种设计战略是根据主动式技术和被动式技术来实现的。

消极设计是利用不同的自然生态法则,将建筑的结构元素与其所在区域的环境相适应,从而达到对环境的适应和对居住和工作的需求。

因此,建筑的消极性就是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采用消极的方法,被动地改善内部的空间,或是采用一些低端的技术措施,或是直接使用再生能源来降低能源消耗,与主动式设计相比,它几乎没有或者只需要少量的机器和电力。

被动式设计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建筑创意的新型设计方式,它可以减少对环境的限制,在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创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关于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解析

关于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解析

关于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性表达解析摘要:建筑设计需要的不仅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地域性原则尤为重要。

关键词:地域性;自然环境;文化;适宜技术前言:众所周知,建筑是与土地紧密相连,建筑是建设在一个固定的场所,这个场所或地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文化、经济背景等因素都对建筑的形成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提到一个地方时,建筑设计往往代表了一个地域的特点,好的建筑与地域相辅相成,所以“地域性”的表达对于建筑设计是至关重要的,“地域性”的概念表明一种结果,它不同于“地域主义”.建筑的“主义”是建筑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解决建筑问题的方式,而非建筑的结果。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是文化的载体,地域性的体现主要来源于历史文化。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就是建筑能够具有当地特色。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从广义上讲,它首先受到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影响。

要满足人们的多元审美要求和多样化的功能需要,广义地域性特征的建构应该是现代建筑发展的远瞻性目标。

建筑设计的地域性还表现在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之中,一个范围内的人们经过长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决定了历史文化的传统,建筑师应该剖析当地的传统文化,发掘可利用的因素,并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使建筑设计符合地域性。

1 地域性与自然环境的适应建筑设计是在一个固定的场所,将建筑与周围环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环境,比如黄河流域地区,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多以土、木为主。

我国是以农耕为主的文明之国,这种以农为主的经济生活让当地的人民对土地和植物有着很深的情感。

相反,西方古建筑的代表如希腊、罗马则位于地中海沿岸的半岛国家,这里地势崎岖,缺少开阔的地面和广阔的平原,土质稀松而石材丰富,所以那里的建筑广泛的使用石灰岩和大理石。

就建筑设计的特点来讲,地域主义的建筑设计仍然立足于当地技术发展水平。

在建筑设计和空间安排上都要与当地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因素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方法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地域性建筑的地形、气候、技术、色彩、空间、材料等方面对地域性建筑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地域性建筑应具有的设计特点,并结合一些实例对地域性建筑的设计进行了进一步的阐述。

关键词:建筑设计,地域性,设计方法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在城市不断发展,建筑不断创新,新技术不断出现的过程中,千篇一律的建筑形像使城市失去了地域文脉所赋予的独特的可识别性。

从北方到南方,乃至国外,不变的建筑形式,或是说模仿性很强的建筑形象让人们在其中无“无场所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建筑设计应该与城市设计相结合,将建筑与城市进行有机结合设计。

关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
地域性建筑的定义
地域性建筑是指回应某一地域的地形、地貌和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和人为环境的一种建筑形式[1]。

建筑的地域性,或称地方性,是指建筑与所处地方的自然条件、经济形态、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的特定关联,它是建筑的基本属性。

建筑的地域性从建筑产生之日起就有,是建筑与生俱来的属性。

建筑的地域性是一个地区建筑形式与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条件相互作用并取得平衡的结果[2]。

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方法
与地形特征相结合
“建筑的形式、布局不能孤立于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之外,而应与其相互渗透,协调共生。

”建筑与地形特征相结合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利用特殊的场地环境,使建筑与其场地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盘锦红海滩旅游度假区展览中心,这个设计就是把建筑当做一个“生物”放在地块中,仿佛是生长在红海滩上的一个生灵。

这个设计的特殊性是因为红海滩这个特殊的海边环境,使得建筑的形体不苟同于其他的展览形式建筑,并且建立有符合当地海滩特点的地域性建筑。

建立有特点的建筑,然后营造与当地相融合的意境。

冯大中艺术馆。

此建筑的特点并没有将建筑临近地块的某一边缘,而是放在场地中间,形成一个接近居中的图底关系,周围余留的空间,由古树,草,山石等自然环境点缀,形成一幅浑然天成的景象。

这个建筑是在建筑周边设计出有有特点的表面铺装,将建筑与其融合。

建筑表面的铺装由建筑墙体上的耐火砖和石灰条组成。

耐火砖沿着建筑外缘顺墙而下,以退晕的方式和灰色石条混合,并且像织物一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砖毯”。

在某些局部砖与砖之间逐渐拉开空隙用于植草,这些植草的缝隙也是以退晕的方式在渐变,草与
砖相互渗透,若隐若现。

“砖毯”植入土地,建筑的形体向外辐射,它是建筑的一部分,像是建筑溶解于大地,反之也像是大地生长出的建筑[3]。

与当地气候相适应
“建筑与气候本不可分,自古人‘挖地建穴,构木筑巢’时起,人们就是为了适应气候的变化以创造一个能够防风避雨的场所,也正是由于全球有着多样性的气候,才相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

因此,建筑从本质上说是人类适应气候环境条件的自然产物。


[1]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南北方建筑的形态截然不同:
建筑形态:北方建筑比较厚重,南方建筑比较轻巧。

黑龙江省博物馆,广襄的土地环境、丰甯的自然景观在寒冷的气候中孕育着无穷的生机。

所以该建筑以完整的体形、厚重的外墙、敦实的基础,充分的显示其淳朴敦厚的性格,如同东北人的率真与豪爽。

颜色修饰:南方的建筑多用大量的绿化修饰,用来营造意境,而北方的建筑多数考虑到气候的影响很少采取大量的植物绿化。

不过,北方也有少部分建筑运用大片绿化,反而会营造出不同的建筑意境。

沈阳市图书馆。

图书馆及儿童动中心的屋顶绿化成为主要的景观要素,草坪退让出足够的城市广场。

这样的创造手法可以将北方气候的特点很形象的表现在建筑上,而且北方的气候有北方的特点,四季分明,冬天有皑皑白雪,春秋季节,和周围的草坪是一个相协
调的大环境,充分体现了北方建筑的特点。

对适宜性技术的应用
所谓适宜性技术简单的来说就是能与当地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相适应的技术系统与适应性技术范畴[1]。

现代设计中,绿色建筑、生态建筑都为很多设计师所运用。

其实,生态建筑根本离不开特定的地域环境,它们都是扎根于所在的地域土壤,融合于地域环境之中的。

生态建筑是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它不仅应从设计方案上考虑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而且应在建筑材料、施工、节能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化。

与公共空间的融合
城市文化对地域性建筑的设计有着重要作用,城市公共空间作为承载城市生活的舞台成为体现城市地域性的窗口。

冯大中艺术馆,此建筑位于前面是学校,远处是山,有良好的视觉效果。

设计初衷是为了能更好的与周围的建筑融合,而周围的建筑功能较复杂,而且新的住宅不断的拔地而起,所以设计师考虑此建筑应该要以特殊的形态出现,因此设计者采用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形式,建立了3个院落,并赋予其不同的功能与形态。

在功能中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屋中院”的形式,设计者通过书院、竹院及山院的插入使得其内部空间变得丰富而有诗意,插入的内院像灯笼一样点亮着整个室内空间,自然光给建筑带来了无限的戏剧性。

在我们现在的设计中,竭力想把室外的环境做的完美的另一面,
可以把室外环境引入到室内,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屋内的采光,也可以增强空间的意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传统的院子是靠房子围合出的空间,像四合院一样,房子是房子,院子是院子。

但这个项目中的院子是在屋中间挖出一个院子,这样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院子也许就在沙发旁边,让人与自然零距离接触,空间更有趣灵动。

与建筑色彩的匹配
建筑色彩作为一种建筑语言, 在建筑视觉形态要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建筑色彩与地理环境的密切关系, 决定了建筑色彩因此具有地域属性。

建筑色彩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现象决定了具有地域性的建筑色彩可以作为地方文化的特征。

着色也是使用从草木中提取的色度很低的颜色。

将自然的色彩用于建筑,也反映与自然共生的思想,这样才可以感觉到自然的变化。

冯大中艺术馆中,为了迎合北方山区的地理环境,外墙维护体系是专为这个建筑定做的大尺寸耐火砖,温暖的颜色和粗矿的质感,在北方这个山城显得得体而又大方,有着一种温和的力量。

对材料的应用
提倡研究地域性建筑材料,就地适材,可以减少建筑材料的运输消耗。

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技术同时结合现代技术的处理方式进行实施,注意地基材料,尽量不破坏地区的表皮肌理和对土地产生污染。

同样在冯大中艺术馆中,屋面在设计上采用了钛锌板等现代材
料,建筑结构为剪力墙体系,外墙维护体系是专为这个建筑定做的大尺寸耐火砖。

建筑立面采用了“砖表皮”的设计,结合东北寒冷地域性格,专为该建筑定做了色彩温暖且有着良好保温性能的600毫米大砖,厚重,温暖,真实。

作为建筑的外维护应该有所表达,试图让这种厚重且粗犷的材料呈现出其原有属性的相反方向。

为此,将砖像拉伸的网眼织物结构一样进行垒砌,放眼到整体便形成了建筑的不透明到透明的渐变,获得了新的质感与张力。

新的形式与中国传统建筑漏窗形成了通感。

光线从砖的缝隙逐渐渗透到室内,这种渐变模糊了室内和室外的界限。

结语
提倡建筑的地域性并不是要排斥新的技术,新的想法,及外来的文化。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外来的文化和技术,利用新的材料。

根据自己需要的条件进行消化、吸收,处理,解决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使其最终形成适合当地的建筑形式。

因此,在以后我们的建筑创作中,应该自觉地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吸收精华,弃其糟粕,这才能创造出有地区文化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参考文献
[1]王昭,冯四清,地域性建筑的设计理论分析,安徽建筑,2012(4):13-14
[2]胡文锐,何君平,浅谈地域性建筑,a+c,2009(7):82-83
[3]陶磊,建筑品谈:冯大中艺术馆,城市环境设计,2011
(1+2):32-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