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发现的故事

合集下载

药物发现的故事

药物发现的故事

药物发现的故事
在云南有一位民间医生,相传也是一个猎手,擅长打虎。

可是,有时候明明打中了虎,但当他请人上山去抬虎时,老虎却已无影无踪。

这样的事发生了好几次。

于是人们议论纷纷,甚至有人怀疑出现了“神虎”。

有一次,他打中了一只老虎,便躲在一旁观察,不久老虎艰难地站起来,摇摇摆摆地向前爬,他沿着血迹跟踪前往。

只见老虎东寻西找,终于在一种野草面前停下来。

伤虎吃了这种野草后,很快血就止住了。

医生如获至宝,待老虎去远,便赶忙采回这种野草,给人们治疗跌打损伤,果然有特效。

这种野草就是云南产三七。

后来他又多方搜集民间有效的治伤草药,反复筛选,终于在1914年正式生产“曲焕章白药”(注:医生名曲焕章),也就是著名的“云南白药”,其主要成分就是三七。

回答完毕。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华佗,字元化,东汉末年名医。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更是一位医道高尚的仁者。

在他的一生中,有许多令人敬佩的事迹,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便是他发明的麻沸散。

据传说,当时在东汉末年,华佗在治疗疾病时,常常遇到一些病人因为疼痛难以忍受而无法接受治疗的情况。

这让华佗深感痛心,他决心要找到一种能够缓解病人疼痛的药物。

于是,他开始了长期的研究和实践。

经过反复试验,华佗终于发现了一种由麻黄、附子、细辛等药物研制而成的药粉,这种药粉不但能够迅速缓解疼痛,而且还有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的功效。

于是,华佗将这种药粉命名为“麻沸散”。

华佗发明的麻沸散,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也被广泛传颂。

有关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口口相传的佳话。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不仅仅是一则医药史上的佳话,更是一则医者仁心的真实写照。

华佗不仅在医术上造诣精深,更是以仁爱之心对待病人,他的医德和医术成为了后人学习和崇敬的楷模。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告诉我们医者应该以患者的痛苦为己任,不断努力探索医学的新知识,为人类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也提醒我们,医者的仁心仁术,才是真正的医学之道。

在当今社会,医学不断发展,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层出不穷。

然而,我们依然可以从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中汲取到许多宝贵的医学精神。

无论是医者还是患者,都应该铭记医者仁心,以真诚和爱心对待病患,努力探索医学的新知识,为人类的健康贡献自己的力量。

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愿医者仁心永存,愿医学之道越走越宽广,愿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最好的医疗和关怀。

这便是华佗发明麻沸散的故事,永远流传下去的原因。

药物发现小故事

药物发现小故事

药物发现小故事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药物发现的故事丰富多彩,其中一些令人惊叹的发现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今天,我将向你讲述一个关于药物发现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探索药物发现的奇妙世界。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当时人们正在努力寻找治疗疟疾的方法。

疟疾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每年都有数百万人感染。

当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叫做奎宁的物质,这种物质具有抗疟作用,但遗憾的是,奎宁的来源有限,价格昂贵,无法普及。

在这个问题困扰了人们多年之后,一个年轻的科学家阿诺德·波特曼(Arnold Paul)偶然发现了一种名为“九灵丹”的植物提取物,它具有与奎宁相似的抗疟作用。

波特曼的研究启发了许多人,包括他的朋友威廉·罗伯逊(William Robertson),后者在1934年成功地合成了一种名为“罗伯逊丹”的药物,其效果与九灵丹相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伯逊丹逐渐取代了奎宁成为当时最有效的抗疟药物。

然而,罗伯逊丹并不是完美的药物,它有一些副作用,并且容易产生耐药性。

这使得科学家们继续寻找更好的抗疟药物。

直到1943年,一个名为霍拉尔·格林(Haller Gerber)的瑞士科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甲氟奎宁”的药物,这种药物比奎宁和罗伯逊丹更有效,副作用更小。

甲氟奎宁后来被广泛用于治疗疟疾,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药物发现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无数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创新。

从奎宁到罗伯逊丹再到甲氟奎宁,这个过程花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许多科学家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最终使我们有了更有效、更安全的抗疟药物。

同时,这个故事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研究的价值。

一个看似简单的疾病——疟疾,却需要科学家们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研究才能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

正是这些研究推动了人类医学的不断进步,使我们的生活更加健康、更加美好。

在这个小故事中,我们还看到了科学家的精神面貌——他们无私奉献、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偶然发现的科学事例。

偶然发现的科学事例。

偶然发现的科学事例。

1、弗莱明是英国科学家,青霉素的发现者。

弗莱明当军医的时候,看到很多战士因为伤口感染细菌而痛苦地死去,决心找到一种药物,来治疗因细菌引起的疾病。

在实验中,他偶然发现了青霉素。

这种神奇的药物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这是他和几位科学家共同努力而获得的成功。

弗莱明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他说:“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头脑。

”2、1895年11月8日,星期五,这天下午,伦琴像平时一样,正在实验室里专心做实验。

他先将一支克鲁克斯放电管用黑纸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把房间弄黑,接通感应圈,使高压放电通过放电管,黑纸并没有漏光,一切正常。

他截断电流,准备做每天做的实验,可是一转眼,眼前似乎闪过一丝绿色荧光,再一眨眼,却又是一团漆黑了。

刚才放电管是用黑纸包着的,荧光屏也没有竖起,怎么会现荧光呢?他想一定是自己整天在暗室里观察这种神秘的荧火,形成习惯,产生了错觉,于是又重复做放电实验。

但神秘的荧光又出现了,随着感应圈的起伏放电,忽如夜空深处飘来一小团淡绿色的云朵,在躲躲闪闪的运动。

伦琴大为震惊,他一把抓过桌上的火柴,“嚓”的一声划亮。

原来离工作台近一米远的地方立着一个亚铂氰化钡小屏,荧光是从这里发出的。

但是阴极射线绝不能穿过数厘米以上的空气,怎么能使这面在将近一米外的荧光屏闪光呢?莫非是一种未发现的新射线吗?这样一想,他浑身一阵激动,今年自己整整50岁了,在这间黑屋子里无冬无夏、无明无夜地工作,苦苦探寻自然的奥秘,可是总窥不见一丝亮光,难道这一点荧光正是命运之神降临的标志吗?他兴奋地托起荧光屏,一前一后地挪动位置,可是那一丝绿光总不会逝去。

看来这种新射线的穿透能力极强,与距离没有多大关系。

那么除了空气外它能不能穿透其他物质呢?伦琴抽出一张扑克牌,挡住射线,荧光屏上照样出现亮光。

他又换了一本书,荧光屏虽不像刚才那样亮,但照样发光。

他又换了一张薄铝片,效果和一本厚书一样。

他再换一张薄铅片,却没有了亮光,——铅竟能截断射线。

【名人故事】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名人故事】发明青霉素的故事

【名人故事】发明青霉素的故事在20世纪初期,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寻找能够治愈各种疾病的药物。

当时,许多疾病都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导致许多人丧生。

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医生在1928年偶然发现了一种能够治愈感染性疾病的药物,这个发现改变了整个医学界的面貌。

亚历山大·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一个农场,他从小就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年轻时,他在伦敦医院学习医学,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一名精通外科的医生。

他的真正成就是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的抗生素——青霉素。

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圣玛丽医院担任医生时,他偶然发现了青霉素。

当时,他注意到一种叫做“青霉素菌”的细菌正在一块含有沙门氏菌的培养皿上生长。

这些细菌却在该培养皿上的某一部分停止了生长。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了原来是培养皿中的青霉素菌产生的一种抗菌物质杀死了沙门氏菌。

这个发现引起了他的强烈兴趣,他开始专注于研究这种抗菌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具有强大的抗菌能力,可以杀死许多种细菌,包括那些对其他抗生素已经产生了抵抗力的细菌。

这个发现意味着青霉素可以用来治疗许多种感染性疾病,这对当时的医学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弗莱明并没有立即将这个发现转化为现实治疗方法。

他花了数年的时间研究青霉素的性质和用途,并试图找到一种方法来大规模生产这种抗生素。

最终,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和他的团队成功地开发了一种用于大规模生产青霉素的方法,使得这种药物可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

青霉素的发现和使用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且也推动了整个医学界对抗生素的研究和应用,为治疗感染性疾病开辟了新的途径。

尽管青霉素对医学界的贡献巨大,但弗莱明本人并没有因为这个发现而变得自负和骄傲。

相反,他将功劳归功于偶然的发现和不懈的努力,他认为自己只是“走在别人踩过的路上”。

他坚信,医学界需要更多的团队合作和共享知识,才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和成就。

药物小故事

药物小故事

当然,以下是一个关于药物的小故事:
在19世纪中叶,一种名为“阿司匹林”的药物被发明出来。

它最初是由一个名叫约翰·斯图亚特·贝尔的英国药剂师发明的。

当时,他发现柳树叶具有一种神奇的镇痛和消炎作用,于是他开始研究如何将这种效果提取出来,并将其制成一种有效的药物。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约翰终于成功地提取出了柳树叶中的有效成分,并将其命名为“阿司匹林”。

这种药物最初被用作镇痛剂和消炎剂,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阿司匹林还有许多其他用途。

如今,阿司匹林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包括心脏病、中风、癌症、关节炎等。

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为无数患者带来了希望和治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药物的发明和发现往往源于对自然和人类身体的深入研究和探索。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试验,我们可以发现新的药物和治疗方法,为人类的健康和福祉做出贡献。

对药治病故事

对药治病故事

对药治病故事药物在治疗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几千年来,人类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逐渐积累起了丰富的药物治疗疾病的经验。

以下是一些药物治疗疾病的故事。

故事一:金鸡纳霉素的发现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位农夫的鸡突然生病,病情迅速恶化。

经过仔细观察,农夫发现鸡群中的某只鸡表现出与其他鸡不同的症状,但这只鸡却异常活跃。

乍一看,似乎这只鸡不受疾病的影响。

于是,农夫将这只鸡送到实验室进行研究。

经过反复实验,科学家发现,这只鸡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化合物能够抑制疾病的发展。

这种化合物后来被命名为金鸡纳霉素。

金鸡纳霉素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抗生素,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疾病。

它不仅挽救了鸡群的生命,也拯救了许多人类患者。

故事二:奇迹的实现——青霉素的发现在20世纪20年代,亚历山大·弗莱明是一位英国科学家和医生。

有一天,他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他意外地发现,葡萄球菌在一片腐烂的食物中无法生长。

他将这个发现命名为“青霉素”。

经过多年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青霉素中的一种化合物能够杀死许多常见的细菌,特别是对肺炎球菌的抗菌作用非常显著。

这种抗生素后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拯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

故事三:地中海之土的治愈力量——槲皮素的发现地中海沿岸的国家有着丰富的植物资源,其中一种植物名为栲槲(Quercus robur)。

这种植物在当地被广泛用于治疗胃肠道问题。

20世纪初,一位法国科学家费吕·文生对栲槲进行了研究,并从中分离提取出一种化合物,被命名为槲皮素。

实验证明,槲皮素具有镇痛、抗炎和抗菌等多种功效。

后来,槲皮素成为治疗胃溃疡的重要药物。

槲皮素的发现不仅拯救了无数患者的健康,也为后来的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故事四:自然的奇迹——紫杉醇的发现在中国古代,著名的中草药“飞龙在天”中含有紫杉醇。

然而,直到20世纪末,紫杉醇的真正价值才被全世界认识到。

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一位科学家从云南的一种松树中提取到了一种神奇的成分,并进行了研究。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发现青霉素的故事

【名人故事】名人故事:发现青霉素的故事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医学科学发展迅速,使得人类的寿命增长,许多致命的疾病如天花、肺炎、结核病都被有效地控制。

而青霉素的发现和发明被认为是现代医学中最重要的突破之一。

青霉素的发现是由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弗莱明的生物学家偶然发现的。

1928年的某一天,弗莱明在伦敦的圣玛丽医院实验室里正在进行细菌培养的实验。

当他回到实验室时,他发现有一个培养皿上发生了意外。

在那个实验室的黑暗角落里,一些细菌已经长满了培养皿,但是在细菌周围出现了一些奇怪的清晰无菌区域。

弗莱明非常好奇这个现象,他审视了这个清晰区域,并且发现这个区域竟然有一块蓝-绿色的霉菌生长。

亚历山大·弗莱明决定将这个奇特的霉菌分离出来研究。

经过一番实验,他发现这种霉菌能够杀死许多常见的致病细菌,如葡萄球菌和链球菌。

虽然他没有发现杀菌物质的确切特征,但他意识到这个发现可能会对人类医学产生重大影响。

尽管亚历山大·弗莱明的发现引起了一些关注,但是在当时的科学界并没有引起很大的反响。

直到十年后,一位名叫霍华德·弗洛里的科学家重新发现了青霉素,并且成功地研发出一种纯净的青霉素药物。

青霉素的发现是医学历史上的重大突破,这种药物能够有效地治疗许多严重的细菌感染病症。

它所能发挥的作用被认为是一种神奇的奇迹,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亚历山大·弗莱明因发现青霉素而成为医学界的名人,他的贡献受到广泛的赞誉。

弗莱明本人并不是一个追求荣誉和名望的人,他深信科学是为了造福人类的,而不是为了个人的功绩。

他一直致力于研究,并且在其他领域做出了很多重要的贡献。

他的名声主要来自于青霉素的发现,这个发现不仅仅改变了医学界,也改变了整个世界。

虽然亚历山大·弗莱明只是一个偶然发现者,但他的贡献却无法估量。

他发现的青霉素不仅仅是一种药物,它代表了人类对疾病的不屈精神和科学的力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的发现常常来自于偶然,只要我们保持好奇和勇气,就有可能做出伟大的发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发现的故事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β受体阻断剂时,首先举出以下病例:患者,女,22岁,1型糖尿病,经过治疗,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最近一段时间因心动过速,服用普萘洛尔,翌日上午,患者突然昏迷,诊断为低血糖,静滴葡萄糖后清醒,患者自感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低血糖,但发生低血糖时一般都有明显心慌、心悸等症状,立即喝一点糖水或吃一点饼干就可缓解,但这一次只是觉得有点头晕,没有出现心慌症状,却发生了低血糖昏迷,这是怎么回事呢普萘洛尔为什么能掩盖低血糖的种种临床表现呢通过病例描述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展开β受体阻断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

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

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

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简介:阿司匹林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最便宜的、也是最好的药。

家喻户晓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的。

在这100年间,全世界的人大约服用了10亿片。

它被用来治疗头痛、发烧,近年来又在治疗风湿病上大显身手。

诞生 1899年3月6日背负发明者的辛酸史18世纪欧洲人发现柳树皮可治疗发热,后证明柳树皮的有效成分为水杨酸苷,1838年从水杨酸苷中得到水杨酸,1860年人工合成水杨酸,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发表了乙酰水杨酸的药理学详细报告,德国拜耳公司以“Aspirin”的药名注册。

从此阿司匹林传遍全球,100多年来阿司匹林成了世界上妇孺皆知的一种药物。

虽然,阿司匹林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它的一位发明者的辛酸史却鲜为人知。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

[] 100多年前的德国有一位年轻人,名叫费利克斯·霍夫曼,在他29岁时来到拜耳公司工作,此时的他怀着一个强烈的心愿:找到一种新药,使每天必须忍受关节炎疼痛的父亲免于煎熬。

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他终于成功了,老霍夫曼成为儿子研制的新药的第一个试验者,结果表明效果非常令人满意。

这一天是1897年8月10日。

1899年3月6日,霍夫曼所在的拜耳公司向柏林皇家机构申报了这一发明专利。

3年之后,这种新药的第一片片剂在世界上诞生了,随后迅速推向了全球市场应用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阿斯匹林治疗头痛、牙痛、关节痛以及感冒、退热都是很明显的,并且副作用少。

【爱是妥协】硝酸甘油与伟哥是不能一起吃的。

关注度:★★★★☆关注理由:一个长期的冠心病患者,兜里总是揣着“保健盒”,盒中无一例外地包括几片“救命药”---硝酸甘油。

简介:治病救人还是毁人于无形由University of Torino的化学家Ascanio Sobrero发明,是防治心绞痛最常用、最有效的药物,问世100多年来,它挽救了无数冠心病患者的生命。

而诺贝尔发明了一种使硝酸甘油稳定的方法,从而制造出震惊世界的炸药。

诞生:1846年 19世纪70年代用于心绞痛戏剧性的开场早在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阿斯卡尼欧·索巴里欧合成了硝酸甘油,但极不稳定,易引起爆炸。

到了1867年,青年科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了在建筑工程中安全使用硝酸甘油的方法,解决了炸药的安全储存和运输的问题,使得炸药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但这时人们还不知道硝酸甘油会在心绞痛的治疗中起到什么作用,直到英国医生布伦顿发现了一种名为亚硝酸异戊酯的物质,它可以缓解心绞痛,但不能长时间保存,为了寻找更持续稳定的治疗药物,科学家们筛选出了硝酸甘油。

自从冷战结束后,军火商叶二心因生意一落千丈而火冒三丈,将制造炸药的原料硝基甘油揣落满地,引出突发心脏病栽倒地上。

但没多久叶二心竟不可思议的飞起来狂呼野叫地跳起俄罗斯方块舞,原来是叶二心刚好一头窜流满地的硝基甘油,舌头舔了口硝基甘油,就这发现了硝酸甘油不仅可以治疗心脏病,还可以一举扭转难看的经济。

诺贝尔患有严重心绞痛,当医生让他服用含“硝酸甘油”的药,却遭到他的激烈反对,因为他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吸入硝酸甘油蒸气会引起剧烈的血管性头痛!因此在弥留之际,他曾这样说:“医生给我开的药竟是硝酸甘油,这难道不是对我一生巨大的讽刺吗” []应用硝酸甘油是防治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发作的常备救急药,也可以用于降低血压或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

【无极】看似偶然的东西,都是必然发生的!除非时间倒流,人死复生。

关注度:★★★★关注理由:人类治疗细菌性感染的第一武器。

简介:青霉素的发明,西医才走上了光明大道。

青霉素G尤如百年老药阿司匹林,常用不衰。

它好比菜篮子里的大白菜,酒桌上的二锅头,成了百姓抗菌消炎的当家药。

据统计,青霉素G的用量相当其他抗生素的总合。

我国是青霉素原料生产的大国,年产量逾万吨,除了半合成青霉素外,更多的还是青霉素G,以此看,青霉素G仍是抗菌消炎的主力军。

诞生:1928年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如果1928年的夏天不是凉快潮湿的天气,如果某个青霉孢子没有幸运地落在弗莱明的培养皿上,如果弗莱明对这个意外事件漠然置之,青霉素能否发现或者能否在20世纪40年代就造福人类,我们都无法假设。

但青霉素走向临床又有一定的必然性:社会对抗生素的迫切需求,微生物学、病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发展,多学科的配合等都加快了青霉素的开发应用过程。

所以说,一个药物从实验室研究到临床应用存在很多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缺了哪一个都可能会导致最终的失败。

[]应用杀毒消炎,广谱抗菌素,主要用于用于伤寒、副伤寒和其他沙门氏菌感染,疗效好,目前仍是治疗这些疾病的首选药物。

【爱在哈佛】你是我的维生素,也要我是你的维生素吧。

关注度:★★★☆关注理由:最为常见和普通,缺少时却足以致命。

简介:从坏血病认识到维生素C。

人类对维生素的认识始于3000多年前,直到1928年成功分离出维生素C,从此便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诞生:1928年航海中的医学坏血病是几百年前就知道的疾病,但是一直到1911年才确定它是因为缺乏营养而产生的。

在18世纪坏血病在远洋航行的水手中非常普遍,但也流行在长期困战的陆军士兵中,以及长期缺乏食物的社区,被围困的城市,监狱犯人,和劳工营中。

着名探险家库克船长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控制了可怕的坏血病,从此人们才认识到维生素C的缺乏才是坏血病真正的病因。

[]应用提高机体免疫力,同时具有抑癌作用,并且可治疗牙龈萎缩、出血、坏血病。

【阿甘正传】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关注度:★★★关注理由:人类第一种抑菌药物。

简介:仅次于抗生素的第二大家族。

磺胺类药物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

种类可达数千种,其中应用较广并具有一定疗效的就有几十种。

诞生:1932年始于染料德国人格哈德·多马克实验室的同事们先后合成了1000多种偶氮化合物,屡试屡败。

他并不放弃,1932年圣诞节,当他把一种在试管试验中没有抗菌作用的一种桔红色化合物灌给已感染的小白鼠之后,这些小白鼠不但没死,反而日渐康复。

这种桔红色的化合物由一种偶氮染料和一个磺胺基结合而成。

1908年就能人工合成了,是一种染料,使纺织品虽经洗晒而并不褪色,商品名“百浪多息”。

多马克并将百浪多息注射给自己垂死的女儿,从而挽救了她的生命,现在,磺胺药已经成了一个系列。

[]应用抗菌消炎,最大的特点是能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部,对脑部感染有治疗作用。

其抗菌范围广,应用广泛。

发现神经递质的故事1920年3月德国科学家奥托.洛维(Otto Loewi)做了一个极为巧妙的实验,第一次在历史上证明:迷走神经末梢释放一种化学物质可抑制心脏的活动;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另一种化学物质可加速心脏的活动。

从而奠定了神经冲动化学传递学说的基础。

这个实验的设计和完成具有神秘色彩,成为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

在1921年以前,一般认为,神经末梢向其所支配的器官传递信息是由伴随着神经冲动的电波直接传导的。

但电波的性质在各处是一样的,因此难以解释下列现象:刺激某神经可增进某一器官的功能但却降低另一器官的功能。

这就使人猜疑,是否有不同传递方式的可能性。

梦中的设计洛维曾对上述问题思索过多年,但总没有想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忽一天在梦中获得了实验设计,欣喜万分。

这里根据他本人在自传中的描述,摘录如下:开亮了灯,在一片小纸上匆匆记录下梦中所想到的,一躺下又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早晨6点钟起床后,想起晚间曾写下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由于写得太潦草,无法辨认。

第二晚3点钟,这个想法又在梦中出现。

这是一个实验设计,目的是验证我于17年前所设想的那个化学传递假说是否正确。

醒后,我立即起床,奔赴实验室,按照梦中的设计用蛙心完成了这个简单的实验。

……将两个蛙心分离出来,第一个带有神经,第二个没带。

两个蛙心都装上蛙心插管,并充以少量任氏液。

刺激第一个心脏的迷走神经几分钟,心跳减慢;随即将其中的任氏液吸出转移到第二个未被刺激的心脏内,后者的跳动也慢了下来,正如刺激了它的迷走神经一样。

同样地,刺激心脏的加速(交感)神经,而将其中的任氏液转移至第二心脏,后者的跳动也加速起来。

这些结果无疑地证明神经并不直接影响心脏,而是在其末梢释放出特殊的化学物质,后者产生众所周知的刺激神经所特有的心脏功能的改变”。

洛维回忆:如果他在白天经过深思熟虑,想到这种梦中的设计,他肯定不会动手去做它,因为从神经末梢释放的物质,数量一定很少,也许仅仅够影响它的效应器官,不会有多余的量溢出到心腔的液体中,而且还要被任氏液所稀释。

但事实上这个被稀释的物质居然能抑制另一个心脏的跳动,这实在是没有想到的。

但他又说:“幸运的是:在梦中预感到的东西,我没有去思考它,而是立即动手去做了”17年的思索洛维对上述问题的思索可追溯到17年前,即l903年。

当时他在英国伦敦的斯他林(Starling)实验室留学,遇到过几位着名生理学家,了解了他们的工作,还遇到当时年轻的生理学家伊利奥特(T.R.Elliott),后者发现刺激交感神经的作用与注射肾上腺素的作用相似。

洛维深受启发,忽然想到:刺激迷走神经或交感神经,或许在其末梢释放化学物质以传递其神经冲动于各自的效应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