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优质课评选教案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说课稿)单位:广东省翁源县龙仙中学姓名:张丽萍年级:九年级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材: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数学》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
我从下面七个方面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内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sinA 、cosA 、tanA 表示函数等,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直角三角形两锐角关系、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上,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
(二)地位及作用:“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
在初中阶段我们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为类比得到余弦、正切的概念作好了铺垫、也为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的知识基础:九年级学生已经掌握直角三角形中各边和各角的关系,能灵活运用相似图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解决问题,有较强的推理证明能力,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 (二)学生的认知能力: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活跃,接受能力较强,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具备了一定的数学探究活动经历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三)学生的感悟收获: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提高应用数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分析:(一)教学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从知识技能、解决问题、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阐述,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学生学知识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评价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教法和学法分教学反思《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说明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借此结合以上教材分析,我将三个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三角函数和锐角的正弦的意义,并会求锐角的正弦值;掌握根据锐角的正弦值及直角三角形的一边求其他边长的方法。
1.1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课件

比值大的梯子陡.
图③
图④
知识点 1 正切的定义
B
B B2 B1
A
C2 C1 C
C
如图,B1,B2是梯子AB上的点,B1C1⊥AC,垂足为点C1,
B2C2⊥AC,垂足为点C2.小明想通过测量B1C1及AC1,算出它们
的比,来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而小亮则认为,通过测量B2C2
及AC2,算出它们的比,也能说明梯子的倾斜程度.
应用新知,典例剖析
例1.下图表示甲、乙两个自动扶梯,哪一个自动扶梯比较
陡?
A
E
4m 甲
┐ 8m α
C 甲梯
B
13 m 乙
F
β
乙梯
5m
┌
D
解:甲梯中 tan 4 1 .
82
乙梯中 tan 5 5 .
132 52 12
∵ tanα> tanβ ∴甲梯更陡
知识点 3 坡度和坡角
如图,正切也经常用来描述山坡的坡度.例如, 有一山坡在水平方向上每前进100m就升高60m,那 么山坡的坡度i(即tanα)就是:
(3).如图 (2) tan A BC ( AB
(4).如图 (2) tan B 10 ( 7
). A
).
7┍m
C A 10m C
(1)
(2)
). (6).如图 (2)
). tan A 0.7,
( ).
(5).如图 (2) tanA = 0.7 ( ). tan A 0.7或 tan A 0.7
生活中的梯子
梯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
情境导入
你会比较两个梯子哪个更陡吗?你有哪些办法?
知识讲授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第一课锐角三角函数(一) 一、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直角三角形中边角关系的过程,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意义及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经历对日常生活中与正切有关的实例进行观察、分析动手实验发现规律等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及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通过利用正切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信心。
二、教材分析本章旨在探索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章的知识广泛应用于测量、建筑、工程技术及物理学中,其中正切与生活的联系最为密切。
因此在第一节中教材首先提供了梯子倾斜程度比较的问题,从学生身边常见的例子引入,提出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这样做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又充分体现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
通过“想一想”三个小问题得出“梯子倾斜角确定对边与邻边的比也确定”,并概括出正切的概念。
最后通过“议一议”又回到了梯子的倾斜角度问题。
这样编排,知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形成全过程,满足了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得出正切的概念后,教材又编排了相应的例题与练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补充了山坡坡度的例子,使知识进一步扩充与延伸。
三、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师:一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小明、小亮、小颖三位同学在操场上一起讨论这样一个数学问题:如何测量操场上的国旗杆的高度?小明说:可以在操场上立一根与地面垂直的标杆,测得标杆的长度和标杆的影子长,再测得旗杆的影子长,它们的比值相等,就可以求得旗杆的高度。
小亮说:拿一块等腰直角三角板,调节人与旗杆的距离,使三角板的一直角边与旗杆平行,视线沿着斜边的方向刚好经过旗杆的顶端,只要测得人到旗杆的距离和眼睛到地面的高度相加,就是旗杆的高度。
小颖这段时间正在自学刚发到的数学九(下),她说:站在操场上的任一位置,用测角仪测得看旗杆顶端的仰角,比如为700,再测得人与旗杆的距离,就可以求得旗杆的高度。
1.1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教案)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正切表的使用:学会查找和利用正切表解决实际问题,这是进行进一步三角函数学习的基础。
-正切函数性质的探索:了解正切函数的周期性、奇偶性等性质,为学习其他三角函数性质打下基础。
举例:通过具体的直角三角形图形,引导学生理解正切值是如何计算的,以及如何判断正切值的正负。
2.教学难点
-正切概念的内化:学生需要将正切概念从具体的直角三角形中抽象出来,内化为一般的数学定义。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正切函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正切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探讨了锐角三角函数中的正切概念。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正切的定义和应用有着不错的理解和接受度,但在具体的计算和应用中,还存在一些困难。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1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第十章“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正切”。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以下部分:
1.理解正切的概念:通过对直角三角形的观察,引导学生发现锐角与对边、邻边的比值关系,引出正切函数的定义。
28.1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图形与几何”领域的重要内容。
本章在已经研究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勾股定理、两个锐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进一步讨论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
本节内容主要研究三种锐角三角函数:锐角的的正弦、余弦、正切。
第一课时的是锐角的正弦。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但是正弦函数是角度与数值之间的函数关系,学生第一次遇见,思维上需要做个突破。
三、学习目标1.理解锐角正弦的意义,了解锐角与锐角正弦值之间的对应关系,进一步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会根据锐角正弦的意义解决直角三角形中已知边长求锐角正弦,以及已知正弦值和一边长求其它边长的问题.2.经历锐角正弦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3.经历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与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自我反思等学习习惯.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正弦的概念并能根据正弦的定义求锐角的正弦值。
难点:对正弦的定义的理解.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情景: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的仰角为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这个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即为:在Rt△ABC中,∠C=90°,∠A=30°,BC=35 m,求A B.问题1:怎样求AB?问题2:如果要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 m,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出水口的高度为10 m,20 m,30 m,a m呢?这些问题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会非常简单,这节课我们学习正弦.(板书课题)把直角三角形某锐角和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作为两个变量,探索它们的变化关系.(二)自学指导在Rt△ABC中,∠C=90°,∠A的对边斜边与∠A有何对应关系?①∠A=30°时,∠A的对边斜边=12,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无关)当∠A=45°时,∠A的对边斜边=22,与三角形的大小有关系吗?(无关)②任意画Rt△ABC和Rt△A′B′C′,使得∠C=∠C′=90°,∠A=∠A′=α,则BCAB与''''B CA B有什么关系?BC AB ='''' B C A B③证明:④归纳:∠A是任一个确定的锐角时,∠A的对边斜边的值固定(填“固定”或“不固定”), 与三角形的大小无关(填“有关”或“无关”).⑤在Rt△ABC中,我们把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正弦,记作sin A,即sin A=∠A的对边斜边=ac.⑥在Rt△ABC中,∠C=90°,∠A=60°,求sin A的值.(sin A=32)(三)例题讲解教材P63例1:①求sin A,就是求∠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②sin B,就是求∠B的对边与斜边的比.③据下图,求sin A和sin B的值.如图1,sin A=33434,sin B=53434;如图2,sin A=255,sin B=55.④如图,在Rt△ABC中,∠C=90°,sin A=513,AC=24 cm,求AB,BC的长.AB=26 cm,BC=10 cm.(四)当堂训练①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即sinA= .②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3、b=4,则sinB= .③在Rt△ABC中,∠C=90°,∠A=30°,则sinA=()()= .④在Rt△ABC中,∠C=90°,∠A=60°,则sinA=()()= .⑤在Rt△ABC中,∠C=90°,∠A=45°,则sinA=()()= .(五)课堂评价1.学生自我评价: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什么疑惑?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状况、小组协作研讨积极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六、作业布置1.在Rt△ABC中,∠C=90°,若AC=2BC,则sinA的值是.2.在Rt△ABC中,各边的长度都扩大为原来的3倍,那么锐角A的正弦值.3.在Rt△ABC中,∠C=90°,BC=2,sinA=23,则求AC的长.七、教学反思本课时教学时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画图、动手操作获得相关的结论.正弦的概念是全章知识的基础,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都十分重要,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规律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同时正弦概念隐含角度与数之间具有一一对应的函数思想,又用含几个字母的符号组来表示,在教学中应作为难点处理.。
锐角三角函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内容】1.内容:正弦的概念2.内容解析:本章在前面已经研究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关系、两个锐角之间的基础上,通过引进锐角三角函数建立了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全面掌握直角三角形的组成要素(边、角)之间的关系,并综合运用锐角三角函数、勾股定理等知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度量问题。
【设计思想】1、指导思想: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研究与应用)、学生是数学学习主人的观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探究意识为重点,以诱思探究理论为指导思想。
2、设计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思维能力,形成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学情分析:本节的内容的学习涉及到直角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方面的知识,这些内容学生掌握情况良好,教师应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出,然后让他们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1、了解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是固定值这一事实;2、通过实例是学生理解并认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正确理解正弦符号的含义,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表示;4、学会根据定义求锐角的正弦值。
【教学重点】锐角的正弦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与其他对边及斜边比值的对应关系。
【教法准备】多媒体课件、三角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如图:意大利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其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2.1m,1972年比萨地区发生地震,这座高54.5m的斜塔在大幅度摇摆后仍巍峨屹立,但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增至5.2m。
问题1用“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所称的角 (如图)”来描述比萨斜塔的倾斜程度,你能完成吗?师生活动:多媒体动画展示“垂直中心线”“塔身中心线”“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显示相关数据,并提出问题,激励学生观察、思考。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意大利比萨斜塔图片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是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系.
2.能够用 tanA 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表示
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度、坡度等,能够用正切进行简单
的计算.
3.经历观察、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学生的思
维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本课时从学生观察比较熟悉的生活工具--梯子
的倾斜程度来展开,便于学生在直观感受的基础上进一
步探讨更本质的东西,即由直观感受转为定性分析,最
本节课从梯子的倾斜程度谈起,经历了探索直角三
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得出了在直角三角形中的锐角与它
课例研究综 的对边与邻边之比之间的数量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在
述
“Rt△”中定义了正切,接着,我们研究了梯子的倾斜
程度,工程中的问题坡度与正切的关系,了解了正切在
现实生活中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探索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过程中,理解锐角三角函数
正切的意义:直角三角形中边的比值与角的大小之间的
一种内在数量关系,并能通过实际举例来说明;并能够
教材分析 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进行计算.本节的重点就是
通过角度的变化和边的比值之间的关系理解 tanA 的几
何意义.并能够根据它们的数学意义进行直角三角形边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锐角三角函数(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及总结反思
Hale Waihona Puke 学科初中数学教学课例名
《锐角三角函数(第 1 课时)》
称
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广泛.这节先从实际问题:梯子的倾斜程度引入了锐角
三角函数——正切.它是刻画物体的倾斜程度,山的坡
度一个重要的量.本节从现实情境出发,让学生在经历
教学策略选 师在实际教学中要以生活来支撑,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度、坡度(坡比)等.3.能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
系,用正切进行简单的计算.
在直角三角形中,用一个锐角的对边与邻边的的比
学生学习能 来定义正切是合理的.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要渗透数
力分析 形结合等数学思想方法,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和符
号感.由于不同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教师应
尊重学生间的差异,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答案,而要鼓
如下图,小明说,只要测得垂直中心线、塔身中心 教学过程
线的长度及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这三个
数据中的任意两个,他就可以计算出塔身倾斜角的大
小.你想知道小明是如何做的吗?那么,我们一起来学
习新知识吧.通过本章的学习,你就会明白小明这样做
的道理.
本课时结合学生身边的数学现象,依据初中学生身
心发展的特点,通过介绍求比萨斜塔的倾斜角入手引入
教育技术实验的方法,借助几何画板,通过几何直观,
帮助学生真正领会到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角之间确实存
在着一定的关系,最终探索出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是随锐角的变化而变化的.
1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能够用三角函数表示
教学目标 直角三角形中两直角边的比,表示生活中物体的倾斜程
初中数学教学课例《锐角三角函数(第 1 课时)》教学设计 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数学
教学课例名
《锐角三角函数(第 1 课时)》
称
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一节《锐角三角函数》
的第一课时.先由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直观感受、判断梯
子的倾斜程度,然后通过不易于判断的个例呈现给学
生,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演算、比较、推理,教师采用 教材分析
新课,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教学 课例研究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B A C
B
C B
A 第一课时 课题: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
28.1锐角三角函数(1) ——正弦
【学习目标】
⑴: 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⑵: 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
理解正弦(sinA )概念,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
这一事实.
【学习难点】
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导学过程】
一、自学提纲:
1、如图在Rt △ABC 中,∠C=90°,∠A=30°,BC=10m ,•求AB
2、如图在Rt △ABC 中,∠C=90°,∠A=30°,AB=20m ,•求BC 二、合作交流:
问题: 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
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思考1: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 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a 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思考2:在Rt △ABC 中,∠C=90°,∠A=45°,∠A 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
如果是,是多少?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三、教师点拨:
从上面这两个问题的结论中可知,•在一个Rt △ABC 中,∠C=90°,当∠A=30°时,∠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1
2
,是一个固定值;•当∠A=45°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都等于
2
,也是一个固定值.这就引发我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
探究:任意画Rt △ABC 和Rt △A ′B ′C ′,使得∠C=∠C ′=90°,
斜边c
对边a b
C
B A
(2)13
5
3C
B A
(1)
34
C
B A
∠A=∠A ′=a ,那么
''
''
BC B C AB A B 与
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一下吗?
结论: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
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正弦函数概念:
规定:在Rt △BC 中,∠C=90,
∠A 的对边记作a ,∠B 的对边记作b ,∠C 的对边记作c .
在Rt △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记作sinA ,即sinA= =
a
c
. sinA =
A a A c ∠=∠的对边的斜边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sinA=sin30°=
;
当∠A=45°时,我们有sinA=sin45°= . 四、学生展示:
例1 如图,在Rt △ABC 中,∠C=90°,求sinA 和sinB 的值. 随堂练习 (1): 做课本第79页练习. 随堂练习 (2):
1.三角形在正方形网格纸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sin α的值是﹙ ﹚
A .43
B .3
4 C .53 D .54
2.如图,在直角△ABC 中,∠C =90o
,若AB =5,AC =4,则sinA =( )
A .35
B .45
C .34
D .43
3. 在△ABC 中,∠C=90°,BC=2,sinA=2
3,则边AC 的长是( )
A .13
B .3
C .4
3
D . 5
4.如图,已知点P 的坐标是(a ,b ),则sin α等于( )
A .a b
B .b
a C 2222D a
b a b ++五、课堂小结:
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 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的 ,•记作 ,
C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