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佛教建筑--梁思成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中文名:梁思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日本东京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职业: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要成就:建筑教育、建筑研究、建筑艺术目录[隐藏]1、个人履历2、人物生平3、建筑研究4、建筑教育5、建筑理论6、主要论著7、保护奈良8、家庭生活[编辑本段]1、个人履历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初,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1948 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6—1972年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
1959年梁思成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北京。
[编辑本段]2、人物生平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在日本东京出生时,是他父亲梁启超因“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的第三年。
原籍广东省新会县。
童年时代的梁思成在日本的华侨学校上学,在父亲的影响和督促下,梁思成自幼就攻读《左传》、《史记》等古籍,使他对中国古文化有良好的基础和浓厚的兴趣。
梁思成情系唐代木结构建筑.doc

梁思成:情系唐代木结构建筑央视国际2003年12月02日15:11今天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包括很多中国人都到过纽约曼哈顿岛的联合国大厦,1952年这座大厦建成的时候,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十位建筑大师当中有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梁思成先生。
梁思成1901年生于日本,他的父亲是著名的儒学大师,也是清末的改革家梁启超。
清华大学毕业之后,梁思成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建筑,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做研究生的工作。
在美国期间他发现中国的建筑经典——其中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很少在建筑史上有记载。
回国之后梁思成开始了一生的对于中国古典建筑的研究、探索和保护工作。
1937年6月的一天,北平尽管空气中有一丝紧张和不安,但大多数北京人还保持多年来形成的生活节奏。
居住在北总部胡同三号的梁思成一家,正忙着准备出发去山西五台山,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搜寻一座可能兴建于唐代的寺庙——大佛光寺,在此之前还从来没有人发现过保存完好的唐代木结构建筑。
宛平城外,日军正在进行实弹军事演习,演习的内容就是攻克北平,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卢沟桥一带制造了多起事端,都因为中国军队保持克制而没有扩大事态,可是一切迹象都表明,战争已经临近了。
梁思成并不是不关注实事,但是全部精力都投在即将进行的考察上。
他那年36岁,是中国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的长子,当时他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机构营造学社的重要成员,任法事部主任。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是凝动的音乐,是永恒的艺术。
1937年6月22日,他们出发了,因为小时候一桩车祸留下的后遗症,梁思成的背部微微有点驼,一只脚略微有点跛,但他始终保持着充沛的活力。
他的夫人林徽因也出生名门,是30年代中国有名的才女,和梁思成志同道合。
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共赴美国费城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日后梁思成回忆说,当我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一生从事着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著有《中国建筑史》等建筑书籍。
下面小编就来分享一下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故事篇11、伟大的古建筑保护者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大师。
人民英雄纪念碑、重建的江南名楼滕王阁均出自大师的手笔。
梁思成毕生从事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早年留学美国,游历欧洲。
回国后定居北平,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且开始潜心撰写《中国建筑史》。
1937年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
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梁思成只得带着夫人和儿子梁从诫南下,在离重庆300多里的里庄落脚。
日军的入侵让他们全家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梁思成的健康状况也是日益恶化。
由于长期低头伏案画图颈椎受损,他就用花瓶拖着下巴,继续创作。
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即便在这个偏僻的小镇也难得片刻安宁。
1944年夏天,抗战形势扭转,进入战略反攻阶段。
这天,几个陌生人忽然出现在梁思成面前,他们奉盟军司令部之命,前来邀请梁思成商议大事。
听明来意,梁思成二话不说立即乘竹筏从水路出发,到达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又弃筏登岸。
司令部早已等候多时,梁思成甚至来不及喝口水,一张军用地图已经摆在面前。
盟军正在准备大规模轰炸日军,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古建筑不至于毁于炮火,所以专门把他请来请教。
梁思成手拿着红笔,在地图上仔细的圈点,每个重要部位都做了明示标记。
圈点完毕,当他交还地图时,稍作沉思,忽然说:“我还有个建议,希望另外两个城市也能得到保护,但是不在中国。
”美国人感到奇怪问他是哪两个城市?他说:“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是日本最富盛名的两座古城,古建筑林立。
”话一出口所有的人都大感意外,觉得不可思议,当时两国交战正是你死我活之时,对于梁思成这个建议,就连司令部也不能擅自做主。
第二年夏天,日军兵败如山倒,却仍在垂死挣扎,拒绝投降。
为了打击日军的战争潜力,早日结束战争,盟军在太平洋上集结重兵对日本本土发起了持续大规模的战略轰炸。
古建山西|应县木塔:据说它有三颗宝珠护佑,它的独一无二曾让梁思成“喘不过气来”

古建山西|应县木塔:据说它有三颗宝珠护佑,它的独一无二曾让梁思成“喘不过气来”在华北地区,有一首古老的民谣曾广为流传:“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
民谣流传了不知道多少代,人们拿它当儿歌教孩子。
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人听到这首民谣后惊喜异常,立即将它记到了本子上。
这个人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
随后,梁思成从日本学者的著作中,了解到应县有一座11世纪的木塔,塔内有精美佛像。
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如果从北京贸然去山西应县,而如果寻访不到塔,那就会浪费一两个月的时间。
梁思成想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他写了一封信,寄往的地址是“山西应县最高等照像馆”,信中附了一元钱,拜托摄影师帮拍一张应县木塔的照片。
当时,一元钱足够照几张相了。
同时,梁思成还承诺,如果摄影师帮助拍照,他可以送摄影师一份礼物。
▲梁思成与林徽因这一招还真管用,应县人的实诚这时显露无遗。
应县“白云斋照相馆”摄影师高培华收到这份信,果然按他的要求,拍了木塔照片寄过去,大喜过望的梁思成,立即回赠给高培华几件文具。
1933年夏天,梁思成和同事刘敦祯、莫宗江从大同下火车后,搭驴车赶往应县。
在离城大约还有好几里地时,梁思成突然发现,前面群山环抱中,一座红白相间的宝塔映照着金色的落日。
梁思成后来在《闲谈》一文写道:'今天正式去拜见佛宫寺塔,绝对的Drewbelming,好到令人叫绝,半天喘不出一口气来!'文章还写道:'这塔真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
不见此塔,不知木构的可能性到了什么程度。
我佩服极了,佩服建造这塔的时代,和那时代里不知名的大建筑师,不知名的匠人。
'梁思成在应县住了7天,把木塔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非常精细地测量了各层的平面,测量了五十多种不同的斗拱,画出了木塔的断面图,绘制了楼梯、栏杆、隔扇的图样,用仪器测量了各檐的高度和塔刹。
有一次,梁思成正在塔尖顶上专心测量,没注意到头顶云层正迅速合拢。
突然,一个惊雷在塔旁爆响,梁思成大吃一惊,险些从塔上落下。
被梁思成誉为“我国第一国宝”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

被梁思成誉为“我国第一国宝”的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佛光寺,保存有中国最重要的一座古建筑——唐代木结构建筑东大殿,佛光寺的地位在古建界众所周知,被梁思成先生誉为“我国第一国宝”(注:梁思成《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
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台外,坐落在五台县豆村镇佛光新村后的山崖之前。
寺宇规模较大,但是和五台山台怀镇大寺相比的话,还是规模较小。
按照资料,佛光寺曾经为五台山“古十寺”之一(注:宋·延一《广清凉传·五台境界寺名圣迹六》),那么现存的规模显然不是佛光寺原状,在佛光寺鼎盛时期的盛况,我们已不得而知。
山门前的油松粗壮,枝丫似虬,与山门及照壁相映成趣,是游客到了佛光寺看到的第一幅画面。
进入山门,整个佛光寺尽收眼底,正面的东大殿坐落在高高的山崖之上,绿树掩映,左侧的文殊殿宏大古朴,这两座建筑是佛光寺最重要的建筑,也是佛光寺最重要的看点。
庭院中间耸立着古老的唐代经幢,因为林徽因与之合影的照片网络上随处可见而名扬天下。
经幢(chuáng),中唐以后出现,盛行于两宋,因刻有经文而得名,经幢上一般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因《佛顶尊胜陀罗尼经》“能净一切恶道,能净除一切生死苦恼”,所以人们把它刻在经幢之上。
佛光寺两通唐代经幢都是刻的此经。
佛光寺唐乾符四年经幢佛光寺唐大中十一年经幢庭院内的经幢雕刻于唐乾符四年,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乾符”唐僖(xī)宗李儇(xuān)的年号。
唐僖宗李儇是唐懿宗李漼(cuǐ)的第五子,唐懿宗李漼是唐宣宗李忱(chén)长子,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宣宗李忱(chén)大中十一年。
而唐僖宗李儇之弟唐昭宗李晔(yè)在天祐元年(904)被朱温所弑,唐朝实际已亡,虽然后面有唐哀帝李柷(zhù)在位三年,但唐哀帝李柷就和他的名字“柷”一样,实际就是个演戏的,形同虚设,只是朱温篡(cuàn)唐的一个跳板而已。
乾符四年,已是唐王朝的黄昏时分了!文殊殿,重修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
梁思成建筑近代建筑大师的传世之作

梁思成建筑近代建筑大师的传世之作梁思成建筑:近代建筑大师的传世之作近代中国建筑界涌现了许多杰出的建筑师,而梁思成无疑是其中的翘楚。
作为中国现代建筑史上的伟大人物,梁思成留下了许多令人赞叹的建筑作品。
他的建筑风格独特,注重融合中西文化元素,对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作品深受世人的喜爱与推崇。
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出生于1901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奠基人和亲历者之一。
他曾前往英国、美国及欧洲多个国家学习、考察,使他深刻理解了西方建筑文化,而又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无比的热爱。
他将中西文化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梁思成的一系列建筑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热爱和理解。
例如,北京的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西部硕士住宅区、甘肃敦煌莫高窟文化研究中心等。
这些作品在设计上充分利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传统建筑的各种构件、传统园林的元素等,使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呈现出独特的中国风格。
另一方面,梁思成也非常重视西方建筑的学习和吸收。
他认为现代中国建筑必须与时俱进,吸纳西方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以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他研究了欧洲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想,将其与中国传统建筑相结合,打破了传统建筑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建筑设计更富有创意和现代感。
梁思成的建筑作品还注重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他在设计中注重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为使用者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他的作品兼顾了功能、美观和实用性,体现了他对于建筑人性化设计的追求。
除了上述作品,梁思成还参与了许多其他项目,例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山西太原胜利堤工程、北京天津大运河文化博览城等。
这些作品与他的其他作品一样,体现了他对于建筑艺术的热情和执着,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总之,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位重要的建筑师,他的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设计理念。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学识为中国现代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1972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72.1.9 逝世于北京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梁思成,广东新会人,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但因梁启超病重而于1928年中断回国。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史事业的开拓者。
梁启超之长子,为其父逃亡日本时所生,十四岁入清华堂,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情有独钟。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中国古代建筑代表: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颐和园、故宫、北京四合院中国建筑的几点特征:1、单独建筑物一般由台基、房屋本身和屋顶构成;2、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3、房身部分是木结构;4、有斗拱;5、有举折,举架;6、屋顶被用于装饰;7、大胆地用红色;8、木结构建筑中,构件交接部分大半露出且成为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9、使用有色玻璃砖瓦和各色油漆装饰,木上刻花,砖上雕刻。
九大特征精要地概括了中国建筑的特点,既有形象生动的描述,也有理论层面上的解释,给读者一个明晰的印象。
建筑史的十大奇迹:1、吉萨金字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等地2、奥林匹亚宙斯神像:建造时间:公元前470--456年,建造地点:希腊雅典西岸奥林比亚(Olympia)的古城3、罗德岛巨像:建造时间:公元前282年完工,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港4、巴比伦空中花园: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6世纪,建造地点:巴比伦,幼发拉底河(Euphrates)河东,今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左右5、阿尔忒弥斯神殿:建造时间:约公元前550年,建造地点:希腊古城爱菲索斯(Ephesus)中,约在今土耳其的Izmir(Smyrna)南面50公里6、土耳其国王摩索拉斯陵墓: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建造地点: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7、亚历山大灯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00年,建造地点:在埃及(Egypt)的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附近的法洛斯岛(island of Pharos)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佛教建筑梁思成佛教之传入和最初的佛教建筑佛教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从印度经过现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而传入中国的。
在大约两千年的期间,佛教对于中国人民(这里指的主要是汉族人民)的思想、文化,以及物质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这一切在中国的建筑上都有所反映,并且集中地表现在中国的佛教建筑上。
佛教传入中国文化,仅仅按照已经有文字的记录来说,就已经有了将近两千余年的历史。
作为物质文化的一部分,中国建筑的历史实际上比有文字记录的历史要长若干倍。
估计从石器时代开始,经过可能达到一两万年的长时间,一直到佛教传入中国时,中国的匠师已经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经验。
在工程结构方面,形成了一套有高度科学性的结构方法;在建筑的艺术处理方面,也形成了一套特殊风格的手法,成为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
那就是今天一般被称作中国建筑的这样一个建筑体系。
在这些建筑之中,有住宅、宫殿、衙署、作坊、仓库等等,也有为满足各种精神需要的特殊建筑,如中国传统祭祀天地和五谷之神的坛庙,拜祖先的家庙,模拟神仙世界的仙山楼阁,迎接从云端下来的仙人的高台等等。
中国的佛教建筑就是在这样一个历史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相传在公元67年,天竺高僧迦叶摩腾等来到当时中国的首都洛阳。
当时的政府把一个宫署鸿胪寺,作为他们的招待所。
“寺”本是汉朝的一种官署的名称,但是从此以后,它就成为中国佛教寺院的专称了。
按照历史记载,当时的中国皇帝下命令为这些天竺高僧特别建造一些房屋,并且以为他们驮着经卷来中国的白马命名,叫作“白马寺”。
到今天,凡是到洛阳的善男信女或是游客,没有不到白马寺去看一看这个中国佛教的苗圃的。
公元200年前后,在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汉朝已经进入土崩瓦解的历史时期,在长江下游的丹阳郡(今天的南京一带),有一个官吏笮融,“大起浮图,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采”(见《后汉书·陶谦传》)。
这是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中比较具体地叙述一个佛寺的最早的文献。
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值得注意的是它的巨大的规模,可以容纳三千多人。
更引起我们注意的就是那个上累金盘的重楼。
完全可以肯定,所谓“上累金盘”,就是用金属做的刹;它本身就是印度窣堵坡(塔)的缩影或模型。
所谓“重楼”,就是在汉朝,例如在司马迁的著名《史记》中所提到的汉武帝建造来迎接神仙的,那种多层的木构高楼。
在原来中国的一种宗教用的高楼之上,根据当时从概念上对于印度窣堵波的理解,加上一个刹,最早的中国式的佛塔就这样诞生了。
我们可以看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在人民的精神生活所提出的要求下,一个传统的中国建筑类型,加上了一些外来的新的因素,就为一个新的要求——佛教服务了。
佛教之广泛传播和寺塔之普遍兴建从笮融建造他的佛寺的时候起,在以后大约四个世纪的期间,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陷入了一个极端混乱的时期。
从辽东(今天中国的东北地区),从蒙古,从新疆,许多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部落或民族,纷纷企图侵入当时经济、文化比较先进的,生活比较优裕安定的汉族地区。
中国的北部,就是从黄河流域一直到万里长城一带,变成了一个广阔的战场。
在这个战场上进行着汉族和各个外围民族的战争,也进行着那些外围民族之间为了争夺汉族的土地和财富的战争;也进行着被压迫的人民对于他们的残暴的不管是本族的或者外族的统治者的反抗战争。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的生活是非常痛苦的。
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是被战争完全破坏,就是被外来的征服者或是本民族的残暴的统治者所掠夺,生活没有保障。
就是在这些统治者之间,在战争的威胁下,他们自己也感到他们的政权,甚至于他们自己的生命,也没有保障。
在苦难中对于统治者心怀不满的人民也对他们的残暴的统治者进行反抗。
总之,社会秩序是很不安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在困苦绝望中的人民在佛教里找到了安慰。
同样地,当时汉族以及外围民族的统治者,在他们那种今天是一个胜利者,明天就可能变成了一个战争俘虏,沦为奴隶的无保障的生活中,也在佛教中看见了一个不仅仅在短短几十年之间的生命。
同时他们还看到佛教的传播对于他们安定社会秩序的努力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广大人民向往着摆脱苦难的要求下,在统治者的提倡下,佛教就在中国传播起来了。
在公元第四世纪,佛教已经传播到全中国。
在公元400年前后,中国的高僧法显就到印度去求法,回来写了著名的《佛国记》。
在他的《佛国记》里,他也描写了一些印度的著名佛像以及著名的寺塔的建筑。
法显从印度回到中国之后,对于中国佛教寺院的建筑,具体地发生了什么影响,由于今天已经没有具体的实物存在,我们不知其详,不过可以肯定地说是发生了一定的影响的。
在这个时期,很多中国皇帝都成为佛教的虔诚信徒。
在公元419年,晋朝的一个皇帝,按历史记载,铸造了一尊十六尺高的青铜镀金的佛像,由他亲自送到瓦棺寺。
在第六世纪前半,有一位皇帝就多次把自己的身体施舍在庙里。
后来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牧,在他的一首诗中就有“南朝四百八十寺”这样一个名句。
这说明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建康(今天的南京),佛教建筑的活动是十分活跃的。
与此同时,统治着中国北方的,由北方下来的鲜卑族拓跋氏皇帝,在他们的首都洛阳,也建造了一千三百个佛寺。
其中一个著名的佛塔,永宁寺的塔,一座巨大的木结构,据说有九层高,从地面到刹尖高一千尺,在一百里以外(约五十公里)就可以看见。
虽然这种尺寸肯定地是夸大了的,不过它的高度也必然是惊人的。
我们可以说,像永宁寺塔这样的木塔,就是笮融的那个“上累金盘,下为重楼”那一种塔所发展到的一个极高的阶段。
遗憾的是,这种木塔今天在中国已经没有一个存在。
我们要感谢日本人民,在他们的美丽的国土上,还保存下来像奈良法隆寺五重塔那种类型以及一些相当完整的佛寺组群。
日本的这些木塔虽然在年代上略晚几十年乃至一二百年,但是由于这种塔型是由中国经由朝鲜传播到日本去的,所以从日本现存的一些飞鸟、白风时代的木塔上,我们多少可以看到中国南北朝时代木塔的形象。
此外,在敦煌的壁画里,在云冈石窟的浮雕里,以及云冈少数窟内的支提塔里,也可以看见这些形象。
用日本的实物和中国这些间接的资料对比,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中国初期的佛塔,大概就是这种结构和形象。
在整个佛寺布局和殿堂的结构方面,同样的,我们也只能从敦煌的壁画以及少数在日本的文物建筑中推测。
从这些资料看来,我们可以说,中国佛寺的布局在公元第四第五世纪已经基本上定型了。
总的说来,佛寺的布局,基本上是采取了中国传统世俗建筑的院落式布局方法。
一般地说,从山门(即寺院外面的正门)起,在一根南北轴线上,每隔一定距离,就布置一座座殿堂,周围用廊庑以及一些楼阁把它们围绕起来。
这些殿堂的尺寸、规模,一般地是随同它们的重要性而逐步加强,往往到了第三或第四个殿堂才是庙宇的主要建筑一—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的后面,在规模比较大的寺院里可能还有些建筑。
这些殿堂和周围的廊庑楼阁等就把一座寺院划为层层深入、引人入胜的院落。
在最早的佛寺建筑中,佛塔的位置往往是在佛寺的中轴线上的。
有时在山门之外,有时在山门以内。
但是后来佛塔就大多数不放在中轴线上而建立在佛寺的附近,甚至相当距离的地方。
中国佛寺的这种院落式的布局是有它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的。
除了它一般地采取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布局之外,还因为在历史上最初的佛寺就是按照汉朝的官署的布局建造的。
我们可以推测,既然用寺这样一个官署的名称改做佛教寺院的名称,那么,在形式上佛教的寺很可能也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了汉朝官署的寺的形式。
另一方面,在南北朝的历史记载中,除了许多人,从皇帝到一般的老百姓,舍身入寺之外,还有许多贵族官吏和富有的人家,还舍宅为寺,把他们的住宅府第施舍给他们所信仰的宗教。
这样,有很多佛寺原来就是一所由许多院落组成的住宅。
由于这两个原因,佛寺在它以后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一般都采取了这种世俗建筑的院落形式,加以发展,而成为中国佛教布局的一个特征。
佛寺的建筑对于中国古代的城市面貌带来很大的变化。
可以想像,在没有佛寺以前,在中国古代的城市里,主要的大型建筑只有皇帝的宫殿,贵族的府第,以及行政衙署。
这些建筑对于广大人民都是警卫森严的禁地,在形象上,和广大人民的比较矮小的住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可以想像,旧的城市轮廓面貌是比较单调的。
但是,有了佛教建筑之后,在中国古代的城市里,除了那些宫殿、府第、衙署之外,也出现了巍峨的殿堂,甚至于比宫殿还高得多的佛塔。
这些佛教建筑丰富了城市人民的生活,因为广大人民可以进去礼佛、焚香,可以在广阔的庭院里休息交际,可以到佛塔上面瞭望。
可以说,尽管这些佛寺是宗教建筑,它们却起了后代公共建筑的作用。
同时,这些佛寺也起了促进贸易的作用,因为古代中国的佛寺也同古代的希腊神庙、基督教教堂前的广场一样,成了劳动人民交换他们产品和生活用品的市集。
另一方面,这些佛教建筑不仅大大丰富了城市的面貌;而且在原野山林之中,我们可以说,佛教建筑丰富了整个中国的风景线。
有许多著名的佛教寺院都是选择在著名风景区建造起来的。
原来美好的风景区,有了这些寺塔,就更加美丽幽雅。
它本身除了宣扬佛法之外,同时也吸引了游人特别是许多诗人画家,为无数的诗人画家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诗人画家的创作反过来又使这些寺塔在人民的生活中引起了深厚的感情。
总的说来,单纯从佛教建筑这一个角度来看,佛教以及它的建筑对于中国文化,对于中国的艺术创作,对于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都有巨大的影响,巨大的贡献。
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佛教建筑,经过一代代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发展,不断地丰富起来,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珍贵的遗产。
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代,由于不同的社会的需要,不同的技术科学上的进步,佛教建筑也同其他建筑一样,产生了许多不同的结构布局和不同的形式、风格。
从敦煌的壁画里,我们看到,从北魏到唐(从第五世纪到十世纪)这五百年间,佛寺的布局一般都采取了上面所说的庭院式的布局。
但是,建造一所佛寺毕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规模比较大,工料比较好,艺术水平比较高的佛教建筑,大多数是在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力量比较雄厚的时候建筑的。
佛寺的建造地点,虽然在后代有许多是有意识地选择远离城市的山林之中,但总的看来,佛寺的建筑无论从它的地点来说,或者是从它的建造规模来说,大多数还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里,或者是沿着贸易交通的孔道上。
除了上文所提到的建康的“南朝四百八十寺”以及洛阳的一千三百多寺之外,在唐朝长安(今天的西安)城里的一百一十个坊中,每一个坊里至少有一个以上的佛寺,甚至于有一个佛寺而占用整个一坊的土地的(如大兴善寺就占靖善坊一坊之地)。
这些佛寺里除造像外大部分都有塔,有壁画。
这些壁画和造像大多是当时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
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美术史《历代名画记》里所提到的名画以及著名雕刻,绝大部分是在长安洛阳的佛寺里的。
在此以前,例如在号称有高一千尺的木塔的洛阳,也因为它有大量的佛寺而使北魏的一位作家杨衒之给后代留下了《洛阳伽蓝记》这样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