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doc 43页)

合集下载

国美电器的经典资本运作

国美电器的经典资本运作

国美电器的经典资本运作作者:刘璐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4年第19期摘要:今天,大家耳熟能详的广告就是“有国美,生活美”。

国美电器目前在我们大家的生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创始人黄光裕也为国美电器增添了些许传奇色彩。

黄光裕创造出来的“国美模式”更是深入人心。

国美电器成立于1987年1月1日,是中国大陆的家电零售连锁企业。

鹏润投资有限公司下属企业为国美电器、鹏润地产和鹏泰投资,其中国美电器主营业务为零售业,鹏润地产主营房地产,鹏泰投资主营业务包括项目投资管理、投资咨询等。

即黄光裕在从事电器行业经营的同时,通过房地产进行辅助扩张,这些业务为国美产生庞大的利润,去支持国美的快速增长。

2004年,国美电器在香港成功上市。

本论文详细论述国美的发展背景、借壳上市研究以及在房地产行业的资本运作。

关键词:国美;借壳上市;资本运作;房地产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在谈国美资本运作和借壳上市之前不得不说国美电器的发展背景。

一、推广到宏观经济大领域国民经济的高速成长非常有利于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

另外,人口也是一个较大的影响因素:一是中国的众多人口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为家电行业成为大行业、孕育大企业打下基础;二是中国家庭总户数的较大增长对于家用电器行业的发展也起到正向促进作用。

流通领域的升级和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规律。

在这种历史趋势下,国美电器以终端流通企业与制造厂商直接对接合作的方式以及高效率的连锁零售模式,提高了流通效率,降低了渠道成本,从而赢得了大发展。

大量的新增城市人口必然会产生基于城市生活方式的大量新需求,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与家电行业的发展也呈现出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城市化的加深带来了家电零售企业的增长机遇。

二、行业发展背景——电器大卖场中国成为世界家电制造基地,中国融入世界的程度不断加深,形成了强大的行业产业集群,国内的大型家电流通企业容易方便、快捷、低成本地获得优质、低价、品种丰富的产品。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

黄光裕案件分析(范文大全)第一篇:黄光裕案件分析黄光裕个人简介:黄光裕,17 岁随其兄弟来到北京,用 3 万元的贷款开始了家用电器的经销。

1987 年 1 月~1997 年 7 月,国美电器任总经理;1988 年 7 月~1992 年 7 月,中国人民大学一分院学习;1997 年 7 月~现在,鹏润投资公司任总裁。

到今天,鹏润投资的国美电器连锁已占有国内家电分销市场的 35%,2002 年 10 月 26 日,黄光裕重新执掌国美。

2003 年,黄光裕只以仅仅 5800 万港元的成本控制了一只原名“京华自动化”(493HK)的香港股票,并在后来改名为“中国鹏润”。

2004 年 6 月,黄光裕让市值只有 2 亿的“中国鹏润”掏出 88 个亿,来收购他全资拥有的国美电器 65%的股权。

这项收购之前,胡润把黄光裕所有财富定格在 46 亿,而此次交易后,黄光裕的账上财富迅猛飙升近一倍。

2004 年 9 月 10 日,“中国鹏润”正式更改为“国美电器”。

2004 年9 月底,黄光裕卷土重来,再次配售3 亿股。

配售价每股 3.98 元,“国美电器”融资成功高达 12 亿港元的现金。

专题:黄光裕涉嫌经济犯罪被调查案件缘由的三大猜测在黄光裕事件爆发后,各家媒体一直在“寻找”黄光裕,并通过各种关系求证黄光裕究竟是否已被拘查以及其背后真正的原因。

目前,黄光裕控制的国美电器(0493.HK)中关村科技、(000931)以及其兄黄俊钦控股的*ST 金泰(600385)都已停牌,等待进一步公告,相信水落石出的日子不会太久。

猜测一:“涉嫌操纵股价” 记者从有关人士得知,黄光裕此次所涉及资本市场违规之事与 ST 金泰无关,而是涉嫌操纵另外一只股票股价。

分析人士认为,国美电器是香港上市的公司,如果黄光裕在香港操纵股价,应该由香港警方介入,而不是内地公安机关。

因而,这位分析人士认为黄光裕操纵股价也应该将国美排除。

在“鹏润系”中,仅三联商社没有停牌,这表明三联商社没有受到监管部门的约束要求,那么三联商社应该与操纵股价无关。

郎咸平解剖“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

郎咸平解剖“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

郎咸平解剖“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5年的资本运作之中,黄光裕从个人投入亿,通过套现等方式累计获得了25亿现金回报以及0493国美控股的上市地位,成为这一系列以国美上市为目的的资本运作的最大赢家。

国美模式可分为三大篇章,即占取供货商资金的类金融运作、上市融资、及电器零售与地产投资相结合三部曲。

与国美类似,中国家电零售业的第二和第三大巨头苏宁及永乐公司在近几年的飞速崛起也正是效仿“国美模式”的结果。

一、家电零售行业经营模式概述在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中,无论是国美、苏宁、永乐等全国性大型企业,还是大中、五星等地区性中小型企业,它们的基本运作模式都是按照以下四大步骤来进行循环扩张的:(1)首先尽力压低上游供货商的进货价格,取得成本优势。

随着中国家电市场垄断性恶化及大型零售商议价能力上升,家电供货商的经营利润率可被压低至2%。

(2)以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

家电零售商之间的价格战时有发生,低价是卖点,低价体现在毛利率。

家电行业的毛利率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极低的,平均水平在5%-6%之间。

(3)利用缓期付账方式占用供货商货款进行短期融资,即“类金融”运作方式。

此方式下的资金拖欠期限短则数日数周,长则可达6个月。

(4)利用销售及欠款等得到的大量现金流投资扩张。

中国家电零售行业在近几年的分店扩张速度惊人。

2003-2005年,年均增长率高达30%左右。

扩张后零售商市场地位进一步提高,议价能力也随之增长,于是零售商继续压低上游供货商的利润以降低进货成本,其利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模式也因此构成一个循环。

家电产业发展过程中利润来源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1)赚取进销差价阶段。

这也是最原始的资本积累,是几乎所有公司赢利的“必经之路”。

(2)第二阶段从厂家或供货商处赚取利润。

店庆费、入场费、广告费、促销费及管理费等费用令家电供货商叫苦不休。

国美入场费费用率最低为15%,高则可达30%。

(3)第三阶段强调“成事在己”,追求着自身供应链的再优化,个性化制订和买断,推出品牌,做强做大。

资本经营之殇——黄光裕事件透视

资本经营之殇——黄光裕事件透视

资本经营之殇——黄光裕事件透视【摘要】文章以“黄光裕事件”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其资本操作手法,指出民营企业违规资本操作的渊源及路径,并对资本经营之道进行了正确解读。

【关键词】黄光裕;资本操作;资本经营一、引言2010年5月17日,备受关注的黄光裕案作出一审判决。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以非法经营罪,内幕交易、泄露内幕信息罪和单位行贿罪判处黄光裕有期徒刑14年。

作为国内最大电器零售商国美电器的缔造者、三度问鼎中国首富的民营企业家黄光裕,其案深深冲击了民营企业的生态,也更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对民营企业“资本原罪”的认同。

黄光裕案件的起因,应追溯到两年前。

2008年11月27日,北京市公安局宣布,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因涉嫌经济犯罪接受警方调查。

调查的缘起,在于证监会2008年3月28日和4月28日对三联商社、中关村股票异常交易立案调查过程中,发现在其公司重组、资产置换等重大事项中,黄光裕控制的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有重大违法违规嫌疑,涉及金额巨大。

业内专家指出,由于国美的扩张采取的是“类金融”发展模式,使得其能够在较短时间集聚大量的资金,在大量的资金支持下,才有可能进行”操纵市场”。

知名经济学者叶檀一针见血地指出:黄光裕是开连锁店的,但他实际上是个金融玩家和资本玩家,黄氏帝国显示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畸形结合。

黄氏采用的是类金融发展模式,即脱离传统的实业模式,渗透到金融领域、资本市场。

这使我们又想到了近年来在资本市场曾叱咤风云的“德隆系”、“科龙系”、“涌金系”等,这些民企大鳄们倒台的路径何其相似。

违规资本操作,好像魔咒一样,从一开始便预示着这种超常规资本运作的不归路。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资本经营”开始成为企业界的主流思想,其高潮期是学习杰克·韦尔奇,现在仍不断蔓延。

对资本经营的痴迷,其内在冲动是把企业规模做大,进入“世界500强”;在表现形式上,是一代企业家已经没有兴趣继续艰辛的实业经营,而是试图通过资本市场或资本手段一夜膨胀;后果是,整个社会集体浮躁以及众多产业的空心化。

第一小组国美黄光裕案分析

第一小组国美黄光裕案分析
姓名:陈晓 身份: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 现状:正常工作 简介: ➢1996年创建永乐家电 ➢2005年10月14日,率永乐在香港成功上市 ➢2008年11月任国美总裁兼任董事会代理主席 ➢2009年1月16日起,出任国美董事局主席兼总裁
第一小组国美黄光裕案分析
竺稼—“中国并购大王”
姓名:竺稼 身份:贝恩资本亚洲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现状:正常工作 简介: ➢荣获康奈尔大学法律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于2006年加进贝恩资本亚洲有限公司前 ➢曾任摩根士丹利投资银行部的董事总经理及中国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亦是于港交所上市的中视金桥国际传媒控股有限公司的非执行董事 ➢早在2005年,竺稼时任摩根士丹利中国区CEO时,作为永乐香港上市 的承销商,竺稼就与当时永乐电器的创始人陈晓第开一始小接组国触美。黄光裕案分析
的三位非执行董事投出了反对票(到场投票的股东
比例为62.5%),使得三位非执行董事的任命没有获
得通过。随后,以董事局主席陈晓为首的国美电器
董事会以“投票结果并没有真正反映大部分股东的
意愿”为由,在当晚董事局召开的紧急会议上一致
否决了股东投票,重新委任贝恩的三名前任董事加
入国美董事会。这一闪电变局成为国美控制权之争
“国美之争”起因
国美股东会之乱 大股东否决贝恩董事 在贝恩投资入股国美电器8个多月后,在
国美电器正在走出危机恢复正增长的情况下, 拥有31.6%股权的国美电器大股东黄光裕与董 事局主席陈晓在2010年5月11日的年度股东大 会上突然发难,向贝恩投资提出的三位非执行 董事(所谓非执行董事是不在公司里拿工资, 不在公司任职的董事。)投出了反对票。
第一小组国美黄光裕案分析
“国美之争”冲突
黄光裕狱中投票反对,贝恩三股东依然连任 由2008年中国首富黄光裕控制的两家控股公 司,投票反对国美三位董事连任。但董事会一致 同意推翻股东大会结果,重新任命竺稼、雷彦 (Ian Andrew Reynolds)、王励弘三人继续担任 董事。

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3)汇总

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3)汇总

2008-12-01 | 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3)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3)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2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1)(四)国美近期大事记——国美整体上市近期,国美再暴新闻,黄光裕果真欲将国美未上市部分的35%的业务置入0493上市集团。

人们不禁发问黄光裕为何不于2004就将国美100%的业务注入0493从而一次性实现上市呢?其实,他本人早有将国美电器百分百上市的打算,碍于当时中国商务部的相关规定,外资零售企业在国内的持股比例最高只能是65%资料来源:1999年6月17日,经国务院颁发的《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规定:外资在合资零售企业的股权上限为65%,而2004年6月1日颁发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取代了之前的《试点办法》,其中第二十一条规定:自2004年 12月11日起,允许设立外资商业企业,而对外资投资商业企业的股权比例并未提及(在港上市的0493对于国内的国美电器属外资收购性质),所以未上市的35%的权益暂时由黄光裕“代为保管”。

如今,国美电器整体上市的申请获得中国商务部批准后,黄光裕决定将包括上海国美、香港国美在内的非上市集团一并装入0493国美控股,那么100%上市对国美和黄光裕本人的意义何在呢?首先对于整个国美电器,黄光裕指出资料来源:张浩,《南方都市报》,2006年3月31日“国美电器整体上市黄光裕圈钱70亿”,上市后国美零售网络将更统一,业务脉络将更清晰。

国美电器的其他高层也表示,一体化的管理将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国美的竞争力。

当然,黄光裕此举自然亏待不了自己。

国美电器公布,此次国美收购内地国美电器连锁店35%权益的交易,总价值为69.86亿元。

这69.86亿的支付方式将是怎样的呢?据有关资料显示资料来源:张浩,《南方都市报》,2006年3月31日“国美电器整体上市黄光裕圈钱70亿”,国美拟向黄光裕发行6.5亿股新股,支付其中的52.35亿港元。

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2)

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2)

2008-12-01 | 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2)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3)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2)解剖黄光裕“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1)二、上市融资黄光裕的国美电器之所以发展成为今日中国电器零售业的领军企业,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对资本市场的利用。

正是因为国美电器在香港的上市使得无论黄光裕本人抑或国美都获得了充裕的资金,从而为各项业务的扩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光裕的国美电器2004年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实现在港挂牌交易,而黄本人也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使自己的身价大幅增长,稳坐中国内地首富的交椅。

黄光裕的资本运作按照时间顺序大致可分为买壳、上市、套现三大步骤,而最终实现将0493这支“仙股”转为国美电器的上市公司。

(一)买壳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资本市场之旅要从0493的前身京华自动化和一个叫詹培忠的人讲起资料来源:香港联交所,。

此人的角色是帮助黄光裕逐步获得0493这个壳,从而为国美电器后来的上市奠定基础。

0493本名京华自动化,是一家经营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的公司,业务遍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东南亚、北美。

由于行业竞争激烈以及业务单一,公司连年亏损,其股票也遭投资者拋弃,上世纪90年代末跌到不到一毫,成为港人口中不折不扣的“仙股”(图8)。

詹培忠,绰号香港“壳王”,身居立法会议员要职,以操弄“仙股”倒卖“壳”股著称。

2000年9月,詹开始先后两次通过BVI(海外分公司)花费7520万港元入股0493京华自动化,并于同年9月由0493向其增发及配售3100万股,使自己成为0493第一大股东。

图8 0493.hk 10年股价变化图资料来源:Yahoo HongKong Finance图9 2000年0493.hk股本变化图从0493股本在2000年增发的情况来看(图9),我们发现,它的两次股本增长率近乎呈一条直线。

第一次增发19.7%,使总股本达到10800万股;第二次增发19.2%,使总股本达到22400万股。

国美的营销案例:“高手”黄光裕

国美的营销案例:“高手”黄光裕

国美的营销案例:“高手”黄光裕高手下棋,举一而动三。

即使可以看到其中的三步,却也无法准确判断其真正要走的是哪一步,以及对自己具有致命威胁的是哪一步。

出神入化,高深莫测,使得对手疲于奔命,观众一片哗然。

在中国零售行业,有一个人每走一步棋都会让人始而惊讶不已,继而百思不解,终而拍案叫绝,这个人就是“高手”黄光裕。

2004年,国美公然把家用空调行业的“老大”格力扫地出门。

经历了一年多了的时间,相信现在业内人士都已经认识到:黄光裕这一招失去的仅仅只是与格力微乎其微的合作量,得到的却是众多品牌的服服贴贴。

随后,黄光裕成功地运用了一个“左右手互倒”的手法,将国美以2.41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以88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中国鹏润,并使得国美借壳中国鹏润曲线上市,正式步入其梦寐以求的资本市场,黄光裕无疑做了一个可能是其一生最赚钱的买卖。

2005年,国美进军南京和收购易好家,再次印证了其出奇制胜、出神入化的做事风格。

进军南京国美为何进军南京?相信现在仍然还有不少人认为国美是在和苏宁较劲。

而国美在对外宣传上确实也有意地向外界传递出这样的信号。

如果你真的以为国美进入南京完全是出于和苏宁较劲的目的的话,那就正中了黄光裕的“迷魂大法”了。

南京市场是苏宁和五星的大本营,在经过了两家多年来的扩张运做之后,市场份额基本被两家瓜分了,因此很多人认为国美在南京市场扩张甚至立脚都是难度很大的事情。

但事实可能正相反。

首先,正因为有了苏宁和五星两家多年的大力度扩张运做,使得南京市民已经形成了“买家电,到卖场”的牢固习惯,家电卖场几乎已经垄断了消费需求,传统经销商和百货业态的障碍早已经被打扫干净。

可以说目前南京市场对家电卖场的认可度之高和传统经销商与百货业态的市场占有率之低都是国内任何城市无法相比的,这对于国内家电连锁老大国美来说,无疑是个绝好的条件。

其次,南京市民对于本地两家家电卖场多少已有些腻烦,国美的进入无疑是新面孔,消费者从而也可以货比“三家”,何况国美还是家电连锁的老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郎咸平解剖“国美电器”资本运作三部曲引言国美在中国市场的成功与其具有“国美特色”的资本运作模式是分不开的。

简而言之,国美模式可分为三大篇章,即占取供货商资金的类金融运作、上市融资及电器零售与地产投资相结合三部曲。

与国美类似,中国家电零售业的第二和第三大巨头苏宁及永乐公司在近几年的飞速崛起也正是效仿“国美模式”的结果。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企业进行简要概述,接着对国美上述的资本运作三部曲详细阐述,并用与国美战略战术作对比的方式,分别分析苏宁及永乐两家公司的经营模式和资本运作方式的异同。

概要国美电器由1987年珠市口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小店发展为今天中国家电零售连锁产业的龙头老大,其企业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巨额的销售量已经成为中国同行业企业的佳话。

而国美公司老总黄光裕以130亿资本连续两年蝉联胡润百富榜中国首富的事实更成为媒体广为称道的企业传奇。

中国另两个家电零售企业苏宁、永乐则紧跟国美步伐,使该行业在国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小组对于中国家电零售业特别是国美公司的研究动机在于分析此行业高速发展的秘诀。

一、家电零售行业经营模式概述在中国家电零售连锁行业中,无论是国美、苏宁、永乐等全国性大型企业,还是大中、五星等地区性中小型企业,它们的基本运作模式都是按照以下四大步骤来进行循环扩X的:首先,尽力压低上游供货商的进货价格,从而取得成本优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随着中国家电市场的垄断性的恶化及大型零售商议价能力的上升,家电供货商的经营利润率可被压低至2%。

第二,以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

不难发现,家电零售商之间的价格之战是时有发生的,低廉的价格就是卖点,就是优势。

低廉的价格体现在何处——毛利率。

据有关资料统计,家电行业的毛利率与其他行业相比是极低的,平均水平在5%-6%之间。

第三,利用缓期付账的方式占用供货商货款进行短期融资,即“类金融”运作方式。

此方式下的资金拖欠期限短则数日数周,长则可达6个月之久。

以国美、苏宁为例,由于这两家公司的进货量大,销售业绩好,深受供货商青睐;加之国美、苏宁强大的市场垄断性,使它们可以在和供货商的议价中取得优势地位。

这就造成了供货商与国美、苏宁市场地位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加强了两家公司的延期付款能力。

第四,利用销售及欠款等得到的大量现金流投资扩X。

中国家电零售行业在近几年的分店扩X速度是惊人的。

1999年前,也就是国美尚未进入其他省市的时候,全国连锁性零售商的数目屈指可数,而且区域性很强。

然而从2003-2005年,全国家电零售业迅速膨胀,年均增长率高达30%左右。

扩X后的直接影响在于,零售商的市场地位进一步提高,其议价能力也随之增长,于是零售商会继续压低上游供货商的利润以降低进货成本,其利润也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模式也因此构成一个循环(图1)。

图1家电业利润组成及演变图谈及家电零售业的利润,我不禁要讲一讲其利润的来源构成,根据家电产业发展进程,其利润来源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赚取进销差价阶段——这也是传统企业发家的最原始的资本积累,可谓是几乎所有公司赢利的“必经之路”。

随着公司规模及市场地位的壮大,零售商也自然而然地进入第二阶段,即从厂家或供货商处赚取利润。

零售商收取费用的类型多种多样,用“苛捐杂税”这个词形容再适合不过,那些店庆费、入场费、广告费、促销费及管理费等费用的确令家电供货商叫苦不休。

仅以国美公司的入场费为例,其费用率最低为15%,高则可达30%之多。

然而只靠“吃供货商”毕竟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国美就曾因层层刮割格力、海尔等上游厂家的利润而将彼此的关系搞得极为尴尬。

第三阶段则强调“成事在己”,在具有外界条件优势的同时,家电零售商也在追求着自身供应链的再优化,即个性化制订和买断,甚至推出自家品牌等市场策略,以达到做强做大。

由于中国家电零售商总体还处于起步和快速发展时期,此阶段除苏宁在空调方面有所涉足并取得不错的成绩之外,还尚未有其他企业进行尝试。

二、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的演进及扩X正如上文所讲,家电零售商在逐渐吞食着其他家电中间商的利润,因而其市场地位也在不断地提高。

那么,近年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的演进及扩X状况的具体表现又如何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家电老大——国美电器说起。

国美电器的老总黄光裕可谓是中国家电零售连锁“品牌化”的第一人了。

1993年,他将自1987年以来成立的几家门店“国豪”、“亚华”、“恒基”等,统一为“国美”,于是拥有了响当当的品牌,因此为其以后的扩X奠定了基础。

国美于1999年跨出京城占领XX市场,从此,其跨地域性的经营步伐越来越迅猛。

可以说,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的扩X战役从此打响了。

以先后于XX及XX成立的苏宁和永乐为代表的家电零售企业,紧跟国美的扩X 脚步,一场以迅速扩X占领一二级市场为目标的综合性市场较量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中国家电零售业的市场份额由2000年之前的多方操控平均分配的局面,到如今的一二级市场近乎于寡头垄断的状况,不难看出谁是这场竞争的赢家。

2000年以前,也就是国美、苏宁、永乐南北“三足鼎立”互不侵犯的时期,三家的总市场份额仅占总数的不足3%。

大部分的家电市场都被控制在各地小型零售商、百货商场及综合卖场的手中。

从2000-2005年,三家公司比拼似的在一二级市场扩大规模开分店,于是在短短5年间,三家公司的总市场份额猛增至13%,这个速度是惊人的。

据国美电器总裁黄光裕透露,国美有望于2008年实现10%-15%市场份额的目标,而苏宁与永乐的总裁亦充满豪情壮志,欲与国美三足鼎立平分天下。

届时,中国家电市场将由这三家公司以寡头垄断的形式占有近50%的份额。

三、家电三巨头的市场竞争及经营状况比较分析从以上资料可见,家电三巨头国美、苏宁及永乐已成为中国家电业的霸主,豪气十足,而各地小型零售及百货公司不得不因价格劣势而被迫退出家电市场。

在下文中,我们将着重对这三家公司分别进行具体分析。

在各个行业,都存在着竞争与合作,它们相互矛盾却又达成统一:矛盾由竞争而生;而白热化的市场战争往往使得对手两败俱伤,于是经过友好协议便能够达成统一。

然而,中国家电业的这三大巨头的竞争并没有遵循上述的规则,可以说它们的竞争是不存在任何为避免敌意的价格之战而达成的“友好协议”的。

以下的诸多事实便是最好的论证:2004年4月,国美、苏宁分别于XX市的天XX路开分店,此两家门店相距不足百米;2005年7月,国美在XX市苏宁总部的门口开设新店,并与其展开激烈的“阵地战”,双方均极力杀价抢夺消费者的注意力;2006年元旦后不久,国美又在XX市永乐老家的不足500米远的街口开店,拉开“2006新年之战”的序幕。

从以上种种事实不难看出,国美、苏宁、永乐三家公司的较量是残酷甚至带有敌意的。

竞争必然有胜败之分,这三大巨头在如此白热化的竞争中的结果又如何呢?首先,从三巨头的销售额增长率来看(图2),国美于2004-2005年度以67%的增长率领先于59%的苏宁及51%的永乐。

而在2003-2004年度苏宁则以82%的增长率拔得头筹。

图2国美、苏宁、永乐销售增长率比较再来看一看实际销售额(图3),从绝对数值来讲,国美连续三年占据同行业的龙头老大的位置。

以2005年为例,国美的销售额高达400亿元,而同年苏宁的销售额为370亿元左右,永乐则仅相当于国美业绩的1/2,约200亿元。

图3国美、苏宁、永乐2003-2005年销售额比较从三家公司的分店扩X情况来看(图4),国美也处于同行业领先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05年底,国美的分店数目突破了400大关,比同时期苏宁分店总数(近300家)多出1/3,更是永乐分店数目(200家)的两倍之多②。

最后比较三巨头的边际利润率及净资产收益率(表1)。

国美也分别以3.78%以及27.78%遥遥领先于苏宁的1.90%和21.96%以及永乐的2.20%和22.41%。

从以上的各项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销售业绩到扩X趋势再到赢利能力,国美都毋庸置疑是中国家电零售行业的佼佼者。

那么,国美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它的壮大,而它的资金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我们将国美电器作为下一小节的研究对象,对其自扩大初期以来的经营模式和资本运作情况作详细分析。

第一节家电零售的大赢家——国美电器的资本运作三部曲本章节将以大赢家——国美电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模式的三部曲,即类金融与非主营业务的经营模式、上市融资及电器与地产相结合,逐一进行具体分析。

一、国美的经营模式根据资料显示,国美新增一家连锁门店需要4000万元左右的资金,按每年新开店约300家计算,国美所需资金约为120亿元。

然而,据国美电器的年度报表显示,以2004年为例,其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只有15.65亿元,这个数值远远小于扩大规模的需求。

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支持着国美电器在近几年急速扩X 呢?我们发现,国美快速扩X的同时又保持强劲赢利能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它的终端管道价值。

这种终端管道价值即我们后文将详细介绍的国美的两大赢利模式——类金融模式和非主营业务赢利模式。

(一)类金融模式1.类金融的实际运作国美在中国内地电器零售商中所处的地位可谓非同小可,这样的市场地位使得国美与供货商交易时的议价能力处于主动位置。

通常情况下,国美可以延期6个月之久支付上游供货商货款,这样的拖欠行为令其账面上长期存有大量浮存现金,大量的拖欠现金方便了国美的扩X。

简而言之,占用供货商资金用于规模扩X是国美长期以来的重要战略战术。

也可以说,国美像银行一样,吸纳众多供货商的资金并通过滚动的方式供自己长期使用(图5),“类金融”这个词也由此而来。

图5国美类金融模式的运作2.类金融模式的证明财务资料显示,国美并没有从银行进行短期借款,而其负债又以短期负债为主,因此可推测国美新增门店资金主要来源于占用供货商资金。

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推理及验证。

(1)短期负债规模与主营业务收入关系首先,国美的短期负债规模与它的主营业务收入呈正比关系(图6)。

资料显示,国美电器的短期负债从2001年末的7.73亿元增长4倍到2004年末的30.12亿元。

而其主营业务收入也同步地由2001年的38.73亿元增长3倍达2004年的119.31亿元资料来源:《新财富》九月刊,吴红光,“国美苏宁类金融生存解读”。

由此,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测:短期负债形式的拖欠货款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国美主营业务的发展。

图6国美短期负债与主营业务增长的正比关系(2)现金/流动资产2001-2004年之间,国美资产负债表上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资产的比例快速上升。

特别是在2004年,国美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流动资产的比例达到了33.38%,而海外同行业均在20%以内。

这证明了收入增长的提高为国美带来了更多的账面现金。

(3)短期负债/流动资产短期负债/ 销售收入、短期负债/ 流动资产这两个指针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零售商对资金占用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