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必修三课时作业第4章 第1节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三课件——第4章 第 1 节 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2.(2021·开封高二检测)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转基因作物被动物食用后,目的基因会转入动物体细胞中
B.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难题,是有利无害的
C.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包装都有警示标志,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
D.转基因食品比传统食品营养更丰富,因此在不久之后转基因食品会替代传统食品
2.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下面不是转基因成果的一项是( ) A.抗虫棉花 B.能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 C.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中国荷斯坦牛 D.抗除草剂玉米
【解析】选 C。抗虫棉花、能清除石油污染的假单胞杆菌、抗除草剂玉米都属 于转基因成果,A、B、D正确。我国奶牛的主要品种——中国荷斯坦牛是将国外 的荷斯坦牛引进后,在我国经过长期驯化,与当地黄牛进行杂交和选育,逐渐形成 的优良品种,所以它属于杂交育种成果,C错误。
【解析】选C。动物取食转基因作物后,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进入体内,此时基因也会被水 解,因此目的基因不可能直接进入动物细胞,A错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解决了人类史上很多 难题,但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B错误;现在很多转基因食品的包装都有警示标志, 就是提示潜在的安全性,让消费者谨慎选择,C正确;转基因食品和传统食品各有优缺点,不久 后转基因食品不会替代传统食品,D错误。
(2)外来物种入侵带来的危害有哪些? 提示:①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之后,由于没有天敌,极易造成生长失控,破坏 生态系统的结构; ②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造成生物多样性降低; ③外来物种进入新的生态系统后,往往会对当地的农业或林业带来严重的损害, 即爆发所谓的生物灾害; ④有些外来植物产生的花粉可能成为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新过敏原。
【解析】选B。吃了转基因食品,其中的基因会被消化分解,因此不会整合到人的 基因组中,A错误;严格管理好目的基因和控制好目的基因的表达部位,则转基因 食品安全性可以得到保障,B正确;食用转基因大米不一定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 害,C错误;根据抗除草剂植物加工的食品不一定会导致人患癌症,D错误。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3第4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课件

②计算公式:
种群数量=标记个体数 X 重捕个体数/重捕标记数 ③举例:先捕获39只鼠并标记,一段时间后,再重捕 34只,其中一标记的为15只,那么根据公式,该地 段原有总鼠数为39 X 34/15=88只
④使用范围:动物
例1、某同学在牛首山调查珍稀蝶类——中华 虎凤蝶幼虫的种群密度,得出5个样方(样方面积 为1hm2)的种群数量分别为4、6、8、8、9只。 那么,该同学给怎样计算该种蝶幼虫的种群密度 (单位:只/hm2)?
5、农业生产上常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 雄性个体,使之不能与雌虫个体交尾,致使害虫的种 群密度( A ) A.明显下降 B.明显上升 C.保持稳定 D.越来越大
34
6、在一块草原上有8户牧民,每户牧民各养了一群羊, 其中有6户养的是绵羊,有2户养的是山羊,这块草原 上的8群羊是( ) C A.六个种群 B.一个种群 C.两个种群 D.八个种群
11
N=(4+6+8+8+9)/5=7只/hm2
例2、在调查一块方圆2hm2的农田中田鼠的数量 时,放臵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42只,将捕获 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 放臵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38只,其中有上次 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 有多少只?
28
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
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
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
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
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29
种群各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数量
迁入率
直接影响 预测方向 直接影响
3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1节《种群的特征》 课件 (共50张PPT)

成年个体数
幼年个体数
A
B
C
1. 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 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 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 会越低。
34
2. 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 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 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 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 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 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 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 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1、取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随机性 样方的大小 样方的数量
2、样方的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
样方数越多结果越接近真实值
16
说明: ①样方法除适用于植物外,还适用于
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蚯蚓、某种昆 虫卵、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②对于趋光性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 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它们的种群 密度。
(3)性别比例的应用: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 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 比例,从而达到杀虫效果。 (4)性别比例的意义: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动。
39
我国男女比例失调婴儿性别比接近120 : 100
2004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 况》白皮书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 别比例接近120 : 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 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每一个个体在种群分布领域中各个点出现的机 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他 个体的分布。
老年 成年
32
③衰退型:特点种群幼年
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
多,种群处于衰退时期, 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第4章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能:1. 理解和掌握基因表达的基本过程;2. 理解遗传信息如何从DNA传递到RNA,再由RNA翻译成蛋白质的过程;3. 意识到科学探索的持续性和基因研究的重要性。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学生应阅读课本中的相关章节,了解基因表达的基本过程。
特别关注基因、mRNA、tRNA、rRNA和蛋白质等概念,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到RNA的过程。
2. 问答环节:学生应就基因表达的过程提出至少三个问题,可以是关于过程的具体细节,也可以是对于某些概念的理解。
教师将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和解释。
3. 实验模拟:学生需利用提供的材料(如模型、纸张、笔等),模拟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学生需要描述他们的实验过程,并解释如何通过这个模拟实验来展示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4. 知识应用:学生应思考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生物工程、医学、农业等领域,并尝试阐述这些应用的意义。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能依赖他人的答案或信息。
2. 认真思考:学生应认真阅读和理解教材内容,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充分理解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过程。
3. 实验细致:对于实验模拟环节,学生需仔细按照说明和指导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4. 查阅资料:学生可以使用网络、图书馆等资源进行学习,但要避免抄袭或复制他人的成果。
四、作业评价1. 准确性:评估学生对基因表达过程的理解是否正确,特别是对于关键概念和步骤的理解。
2. 表达清晰度:评估学生是否能清晰、准确地描述他们的实验过程和思考结果。
3. 知识应用: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将基因指导蛋白质合成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4.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细致,是否能够按照说明完成任务。
五、作业反馈1. 学生提交作业后,教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反馈和建议。
2. 对于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将在课堂上进行解答和解释。
2021-2022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2习题:第4章 第1节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1.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2.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过程:(1)DNA双链解开,DNA双链的碱基得以暴露;(2)游离的核糖核苷酸随机地与DNA链上的碱基碰撞,当核糖核苷酸与DNA 的碱基互补时,两者以氢键结合(有RNA聚合酶参与);(3)新结合的核糖核苷酸连接到正在合成的mRNA分子上;(4)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
而后,DNA双链恢复。
3.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肯定氨基酸挨次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自主学习一、RNA的组成及分类1.基本单位:核糖核苷酸。
2.组成成分。
3.结构:一般是单链,长度比DNA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4.种类、作用及结构。
种类作用结构信使RNA(mRNA) 蛋白质合成的直接模板单链结构转运RNA(tRNA) 识别密码子,运载氨基酸呈三叶草形核糖体RNA(rRNA)核糖体的组成成分单链结构二、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1.遗传信息的转录。
(1)概念: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2)过程:DNA解旋→原料与DNA碱基互补配对并通过氢键结合→mRNA新链的延长→合成的mRNA从DNA链上释放→DNA复旋。
2.遗传信息的翻译。
(1)概念: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肯定氨基酸挨次的蛋白质的过程。
(2)密码子和反密码子。
①位置:密码子位于mRNA上,反密码子位于tRNA上。
②种类:密码子64种,其中3种终止密码子不打算氨基酸,打算氨基酸的有61种。
(3)过程。
①mRNA与核糖体结合。
②tRNA与mRNA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结合,将氨基酸置于特定位置。
③相邻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键,氨基酸连接形成肽链。
④肽链盘曲折叠,形成成熟的蛋白质。
合作交流1.推断正误:(1)转录是以DNA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只发生在细胞核中,以4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
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一第四章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免疫系统的组成 (3)免疫活性物质
①常见类型:抗体、细胞因子、溶菌酶等。
包括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②概念:免疫活性物质是指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并 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
免疫系统的组成
小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组成—————— 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免疫防御 免疫自稳 免疫监视
第4章 免疫调节 第1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资料1:
一个正常人的口腔内包含数
十亿的细菌。如果你最近没有刷
牙,那么目前生活在你口腔中的
细菌的数量可能比生活在地球上
的人还要多。科学家已经在口腔
病原体:能引起疾病或传播疾 内鉴别出超过700种不同种类的微
病的媒介的总称。包括病毒、
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免疫自稳:机体清除衰老或损 伤的细胞,进行自身调节,维 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
资料3:人体中,几乎每天都有细胞因物理、化学或病毒等 致癌因素的作用而发生癌变。免疫功能正常时,机体不会 患癌症。而免疫力低的人易得肿瘤,例如中老年人、艾滋 病患者。
免疫监视: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 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
生物。
泪液、唾液、汗液等中也含 有溶菌酶具有防御的功能。
溶菌酶:能破坏 细菌的细胞壁
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
皮肤
黏膜
(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生殖道)
物理屏障: 皮肤黏膜(阻挡病原体进入)、纤毛清扫
化学防御: 皮脂;黏膜分泌的黏液、胃酸等
扁桃体肿大,往往是由链球菌或葡萄球菌等细菌导致的。当 我们免疫力低下或表面皮肤粘膜破损时,病原体会突破我们的第 一道防线进入到我们的内环境中。第一道防线防御失败时,我们 该怎么办?是不是束手无策了?
高中生物 第4章 第1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学习目标] 1.阐述渗透现象的原理及条件。
2.说出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3.探究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知识点一渗透作用知识梳理1.渗透作用的原理(1)漏斗管内液面上升的原因:单位时间内由清水进入蔗糖溶液的水分子数□01多于由蔗糖溶液进入清水的水分子数。
02蔗糖分子也可以自由通(2)纱布代替玻璃纸,液面不会上升的原因:纱布的孔隙很大,□过。
(3)清水换成同样浓度的蔗糖溶液,液面不会上升的原因:半透膜两侧浓度相等时,单位时间内透过玻璃纸进入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03等于渗出的水分子数。
2.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01半透膜。
(1)具有□(2)半透膜两侧溶液具有□02浓度差。
1.发生渗透作用的液面高度差H会不会一直升高,为什么?提示:不会。
长颈漏斗中的液面升高时,液体产生的静水压也会随之变大,当静水压增大到和渗透压相等时(二者的方向相反,静水压向外、渗透压向内),通过半透膜进出长颈漏斗的水分子数相等,因此,液面就不再升高了。
2.当液面不再升高时,长颈漏斗内外液体的浓度相等吗?提示:不相等。
当水分子进出达到动态平衡时,长颈漏斗中溶液浓度仍高于烧杯中的液体浓度。
3.扩散和渗透的区别与联系?提示:扩散是指某物质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移动的过程;渗透是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渗透需要半透膜,是扩散的一种特殊形式。
4.实验探究: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吗?请你提出假设,并设计检验该假设的实验方案。
提示:温度高低会提高或降低水分通过半透膜的扩散速率,设计渗透装置三组,分别在烧杯外水浴加热、加冰、不作处理,记录相同时间内的液面变化情况(或相同液面变化所需时间)。
典题分析题型一渗透作用原理分析[例1] 某同学设计了图中所示用于检测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作零界面,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为( )解题分析装置中蔗糖溶液浓度较高,由于蔗糖分子不能通过膀胱膜,从漏斗中流出的水分子多于进入漏斗中的水分子,液面逐渐下降,直至达到动态平衡,液面不再下降,所以曲线先下降,后趋于稳定。
2020-2021生物选择性3教师用书:第4章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含解析

2020-2021学年新教材人教版生物选择性必修3教师用书:第4章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含解析第1节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课标内容要求核心素养对接1。
举例说出日常生活中的转基因产品。
2.探讨转基因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带来的影响。
1.科学思维:通过辩论会理性地、负责任地参与讨论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2.社会责任:坚持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理性看待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
一、转基因成果令人叹为观止1.转基因微生物(1)对微生物进行基因改造的原因:微生物的生理结构和遗传物质简单、生长繁殖快、对环境因素敏感和容易进行遗传物质操作。
(2)转基因酵母菌减少了啤酒酵母双乙酰的生成,缩短了啤酒的发酵期.(3)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基因工程菌来生产氨基酸、药物等。
2.转基因动物(1)将生长激素基因、促生长激素释放激素基因等转入动物体内,培育了生长迅速、营养品质优良的转基因家禽、家畜.(2)将某些抗病毒的基因导入动物体内,培育了抵抗相应病毒的动物新品种。
(3)建立了某些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
3.转基因植物(1)科学家已经培育出了大批具有抗虫、抗病、抗除草剂和耐储藏等新性状作物。
利用转基因技术显著抑制番茄中乙烯形成酶的活性和乙烯的生成量,从而培育成了转基因耐储藏番茄。
(2)我国批准发放了转基因棉花、番木瓜、水稻和玉米等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
(3)硕果累累的转基因成果在带给人们喜悦的同时,也促使人们关注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二、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争论1.争论的原因(1)原本是自然造就的生命形式被人为改造后出现了全新特征。
(2)人们所生活的国家或社会不同,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取向,对转基因技术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
2.争论的方面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等方面发生激烈的争论。
三、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1.我国对转基因技术的方针是一贯的、明确的,就是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2.建立相应法规,如国务院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管理办法》《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等,这些法规的制定既维护了消费者对转基因产品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又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转基因技术和已经上市的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1节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解析]样方法中接近于正方形的区域采用五点取样法,长方形的区域采用等距取样法;古树木数量较少,一般采用实地计数的方法,蛇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获得的调查数据是一个近似值,而不是一个精确值;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二孩政策”于2016年元旦正式实施,下列有关“二孩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可适当缓解目前我国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B.可适当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C.可适当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D.可适当降低我国人口死亡率[解析]“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
3.(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 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 驱走大蚂蚁减少2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C正确,A错误。
4.(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
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
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D)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能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该动物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由坐标图知,在12月已无未成熟个体,说明从6月末开始已无新个体出生,由此可推断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项正确。
天敌的迁入,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项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D项叙述不正确。
6.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D 错误。
7.(2019·郑州一中)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带标记的个体数量。
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8.集群分布的特征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
下列对集群分布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A.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B.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C.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D.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解析]集群分布的原因:这是长期的自然进化形成的;由于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大;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导致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发生集群分布;动物的社会行为,如蜜蜂、蚂蚁也常表现为集群分布,等等。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D)①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②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解析]本题的易错之处是对种群的概念理解不到位,从而认为①和②说法正确。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草原上全部的牛和池塘中所有的鱼都有多个种群,①②错误;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③正确;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④错误,⑤正确。
10.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B)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A项中没有体现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
C项中的乔木、D项中的鱼都不是单纯的一个物种,不能称为种群。
11.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 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 862/100 000×100%=1.862%;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
12.(2019·广东肇庆高二)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B)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③迁入率④年龄组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
二、非选择题1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1)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则甲、乙、丙分别对应图中的_A、B、C__。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图_A__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_C__所示类型。
(4)假如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_幼年__(年龄段)个体。
14.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如下图所示。
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_空间__特征的描述。
(2)据下图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正__(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种群密度__;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__。
[解析](1)研究种群主要是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而种群的分布属于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越多;通过图中可以看出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15.(全国卷Ⅰ,31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0+1+2+3+4+5+6+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年龄7+8+9+10+11+≥12个体数72 64 55 42 39 264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1∶1∶1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保持稳定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活动能力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1)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故为稳定型。
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