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作业20:1.1 细胞生活的环境

合集下载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加深学生对细胞生活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主要围绕《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题展开,具体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理论复习:学生需回顾细胞生活的环境相关知识,包括内环境和外环境的定义、组成以及相互关系。

要求学生在课本中标记重点内容,并整理成知识网络。

2. 观察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对细胞生存状态的影响。

学生需准备不同浓度的盐溶液,以及细胞样本(如动物细胞或植物细胞),记录细胞在不同浓度溶液中的变化情况。

3. 案例分析:选择一个与细胞生活环境相关的实际案例,如人体血液的成分及其对细胞的影响等,分析其中涉及的生物学原理和知识。

学生需撰写分析报告,包括案例背景、原理分析、结果讨论等部分。

4. 知识点拓展:查找并阅读与细胞生活环境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或科普文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学生需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简述自己的理解与感想。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复习部分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2. 观察实验部分需确保实验过程安全、规范,记录详细、准确,并附有适当的图表或照片作为佐证。

3. 案例分析部分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观点明确,逻辑清晰,语言流畅。

4. 知识点拓展部分需学生查阅可靠的资料来源,并整理出自己的见解和感想。

5. 所有作业内容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按时提交。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以下标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1. 理论复习部分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 观察实验部分评价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规范性和记录的准确性。

3. 案例分析部分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 知识点拓展部分评价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整理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对每位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具体的改进建议。

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

1.1《细胞生活的环境》学案

1.1细胞生活的环境教材分析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1章第1节的内容,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等内容。

课标要求:“说明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等细胞外液共同构成高等动物细胞赖以生存的内环境”“阐明机体细胞生活在内环境中,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同时也参与内环境的形成和维持”“阐述机体细胞通过呼吸、消化、循环和泌尿等系统参与内、外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本章是《稳态与调节》的第1章,是后几章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本节又是第1章第1节,是本书的基础内容,有利于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学习。

教学目标1.说出内环境的概念,并能解释和说明其含义,说明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与物质交换直接有关的系统,描述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及酸碱度三个主要理化性质。

2.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及其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它们之间的概念关系模型。

3.通过分析人体对O2的利用和CO2排出过程,构建人体细胞和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4.通过分析组织发烧等情境,提高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崇尚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

(2)内环境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

2.教学难点:(1)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2)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知识梳理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_______。

_________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_______体液________ 血液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血细胞_______(存在于细胞外________等_______约占1/3)2.内环境:由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

机体内细胞生活的__________。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全册)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打包下载)

(20套)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生物课时作业同步练习附答案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练习: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含答案

课时作业1细胞生活的环境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个选项的含义都有很大差别的一项是()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血浆、组织液、淋巴D.内环境【解析】细胞外液为体细胞直接生存环境,相对于外界环境,称为内环境,主要成分为血浆、组织液、淋巴,故A相当于B,而C为内环境主要组成。

细胞内液不同于细胞外液,和细胞外液构成体液,故B正确。

【答案】 B2.能正确表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关系的是()【解析】在内环境的各种组成成分中,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相互渗透的;组织液渗透进入淋巴管形成淋巴,但淋巴不能回渗;淋巴循环是单向的,淋巴汇集后通过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而血浆不能回流到淋巴。

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3.通常情况下,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内液与组织液的生理指标最接近的是()A.Na+浓度B.渗透压C.K+浓度D.O2浓度【解析】人体组织液中Na+浓度较高,K+浓度较低,O2浓度较高,细胞内液中Na +浓度较低,K+浓度较高,O2浓度较低,二者渗透压比较接近,维持组织细胞正常形态。

所以B项正确。

【答案】 B4.人体的体液是指()A.细胞外液和消化液B.细胞内液和血液C.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D.血浆、组织液、淋巴【解析】人体的体液是指人体内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的统称,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答案】 C5.下图是某组织结构示意图,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

则图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③B.④C.②④D.②③【解析】图中①为细胞内液,②为组织液,③为淋巴,④为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项正确。

【答案】 C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进行物质交换过程的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③分别代表血浆、淋巴和组织液B.正常情况下,①~③的成分保持不变C.抗体主要存在于③中D.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①处的液体会减少【解析】①~③分别代表组织液、淋巴和血浆,A错误。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1.1《细胞生活的环境》名师教案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文本、观察图片、师生交流,能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通过观察图像、小组讨论,能够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通过查阅资料,尝试用图表、文字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科素养1、基础知识(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基本技能(培养小组合作的团队品质及知识的整合建构的能力);3、基本思想(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

);4、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二、设计思想: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本节课的设计通过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材分析:《细胞生活的环境》一节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本节内容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内环境这一核心概念,而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环境这一概念,包括本节主要内容以及后续学习内容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等。

该核心概念的构建有助于学生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了解系统分析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对生命系统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四、学情分析:内环境的相关知识在初中新教材中较少涉及,初中新教材仅就人体各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做了常识性介绍,但由于学习间隔时间太长,印象不深刻,需要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知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

1.关于淋巴液的叙述,错误的是()A.淋巴液属于细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浆中都有淋巴细胞C.淋巴液最终汇入血浆参与血液循环D.淋巴液中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中的解析: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正确;淋巴细胞广泛存在于内环境中,B正确;毛细淋巴管内的淋巴汇集到淋巴管中,经过淋巴循环由左右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浆中,所以血浆中存在淋巴细胞,C正确;大分子蛋白质不能进入淋巴管内,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D错误。

答案:D2.长时间行走使脚掌磨出了水泡,几天后水泡消失。

此时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渗入()A.组织细胞B.毛细血管和各级动脉、静脉C.各级动脉和静脉D.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解析:“水泡”实为组织水肿,其中的液体为组织液,组织液一部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毛细血管转化为血浆,另一部分可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毛细淋巴管转化为淋巴。

答案:D3.通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A.组织液增加,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解析: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代谢产物增加,使组织液渗透压增大,组织液增多;而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形成的,且单向流回血浆,故淋巴生成也增多。

答案:A4.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呼吸道内的气体B.消化道内的消化液C.毛细血管内的血浆D.膀胱内的尿液解析:内环境是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与外界相连,其内储存的液体也直接与外界接触,所以呼吸道内的气体、消化道内的消化液以及膀胱内的尿液等液体都不属于内环境。

答案:C5.血浆渗透压大小与下列哪一项无关()A.血浆中蛋白质的含量B.血浆中Cl-的含量C.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D.血浆中Na+的含量解析:血浆渗透压主要取决于无机盐离子、蛋白质等的含量,而与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无关。

答案:C6.下图为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第1章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细胞生活的环境》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理解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以及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

2. 掌握细胞外液与细胞内液的组成和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调节。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操作和数据解读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教材相关章节,完成以下简答题:(1)什么是内环境?它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是什么?其调节机制是怎样的?(3)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组成和功能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有何特点?2. 完成以下实验报告:(1)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人体内环境中的离子浓度是否保持稳定。

请简要说明实验原理、步骤和结果分析。

(2)根据教材提供的实验结果,分析人体内环境中的离子浓度对细胞代谢的影响。

3. 搜集有关内环境稳态失调的实例,分析其成因和后果,并讨论可能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三、作业要求1. 独立完成作业,禁止抄袭和敷衍。

2. 实验报告需按照规范格式书写,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3. 搜集资料时,注意客观真实,不夸大事实。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质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评价方式:教师评分和学生互评相结合。

五、作业反馈1. 请同学们在作业完成后,将自己的作业和报告拍照上传至班级微信群。

2. 老师将对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解答。

同时,也会将一些典型的错误和问题在班上进行讲解,以避免更多的同学犯同样的错误。

3. 对于实验报告,老师将根据同学们的完成情况给出评分,并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

同时,也会将一些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在班上进行讲解,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4.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对待这次作业,通过这次作业的学习和反馈,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生物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1. 学生对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和外环境有更深入的理解;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细胞与内环境稳态的关系;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验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高中生物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课后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试题

高中生物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课后练(含解析)新人教版高二必修3生物试题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下列关于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血浆中某些物质能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B.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C.一些组织液可渗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D.淋巴与组织液可以相互扩散与渗透解析:组织液可以扩散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只能通过淋巴循环回到血浆,而不能形成组织液。

答案:D2.毛细血管壁细胞和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 )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解析: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C3.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代谢过程中的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B.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生活在组织液中C.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组织液和淋某某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消化液解析:人体代谢过程中的各种生化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肝脏细胞和肾脏细胞都浸润在组织液中,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的外部环境;毛细淋巴管壁内侧的细胞外液为淋巴,外侧的细胞外液为组织液;消化液存在于消化道中,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所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答案:D4.一次性过量饮水会造成人体细胞肿胀,功能受损,可用静脉滴注高浓度盐水(质量分数为1.8%的NaCl溶液)对患者进行治疗,其原理是( )A.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B.抑制尿液的形成C.降低细胞内液的离子浓度D.减少细胞外液液体总量解析:一次性过量饮水会导致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降低,使其渗透压降低,从而使细胞吸水肿胀,功能受损。

治疗时可静脉滴注高浓度的生理盐水,提高细胞外液的离子浓度,使其渗透压恢复正常。

答案:A5.右上图是人运动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BC段变化的原因是( )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C.乳酸与碳酸钠反应被消耗掉了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解析:乳酸进入血浆后,与NaHCO3反应生成了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为弱酸,且能分解成CO2和H2O,CO2经呼吸排出,使血液中乳酸含量下降,pH基本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生活的环境
1.在高等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的关系,正确的是()
2.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红蛋白②唾液淀粉酶③二氧化碳和氧气
④Na+⑤血浆蛋白
A.①③B.②③④⑤C.④⑤D.③④⑤
3.在正常情况下,从毛细血管滤出的液体a,被毛细血管重吸收的液体b和进入毛细淋巴管的液体c之间的关系是()
A.a=b B.a=b+c C.a=c D.a>b+c
4.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5.下列关于人体剧烈运动后,内环境有关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明显上升,是由于产热过多
B.剧烈运动后,人体内乳酸含量先增加后减少
C.剧烈运动后,会导致血浆中的pH明显下降
D.由于营养物质被消耗,血浆渗透压会明显下降
6.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内环境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发挥作用的部位至少要经过4层生物膜
D.所有生物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7.下图表示淋巴和另外三种体液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A.丙与乙之间的关系表示错误
B.如果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失去平衡,可能会引起组织水肿
C.淋巴不仅可以调节甲与乙之间的水分平衡,而且能将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乙
D.四种液体之间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为细胞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并排出了代谢废物
8.当我们的皮肤受到轻微创伤时,受伤部位会出现青紫且局部水肿,如图为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①破裂,C液外流,B液渗透压升高
B.①破裂,A液外流,C液渗透压升高
C.②破裂,B液外流,C液渗透压升高
D.②破裂,B液外流,A液渗透压升高
9.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________。

(填标号)
(2) 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________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和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曾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低下的劣质奶粉。

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图中________的液体增多所致。

10.如图是体液各组成成分关系图解,据图回答(图中数字为该液体占体重的百分比):
(1)C、D液体可分别称为________和________。

(2)A和B液体之间的物质交换是通过组织中的________完成的。

(3)B和C之间的水分交换方式是________。

(4)A液体中的水分主要是通过________和消化道排出体外的。

——★参考答案★——
1.[解析]选D。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组织液与血浆之间可以互相渗透。

毛细淋巴管是一种壁薄而末端封闭的盲管,只有一部分组织液可单向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再由左右锁骨下静脉进入血液循环。

2.
3.[解析]选B。

内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淋巴,它们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为。

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组成成分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维持相对稳定,即组织液中进的量和出的量应保持动态平衡。

4.[解析]选D。

渗透压的形成主要与溶质微粒的多少有关,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反之,渗透压越低。

5.
6.[解析]选A。

代谢废物的排出是通过泌尿系统、呼吸系统和皮肤等途径完成的,其中③是主要的途径;O2离开红细胞要经过1层生物膜,然后通过单层毛细血管壁需经过2层生物膜,再进入组织细胞又通过1层生物膜,但选项中最终到达的部位是“发挥作用的部位”——具双层生物膜的细胞器线粒体,所以至少需经过6层生物膜;单细胞生物的细胞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不用通过内环境这一媒介。

7.[解析]选A。

观察题图,根据所学的知识:淋巴中的物质只能来自组织液,而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入到血液循环中,故可以确定甲、乙和丙分别表示组织液、血浆和细胞内液。

当丙为红细胞的细胞内液时,丙与乙的关系成立,A错误。

甲与乙之间的水分交换是维持细胞生活环境正常渗透压的重要条件,如果这个平衡被破坏,则会引起组织水肿等,B正确。

淋巴循环有三个作用:免疫、调节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将组织液中的少量蛋白质运回血浆,C正确。

细胞所必需的物质及代谢废物只有通过体液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交换才能正常地获得和排出,D正确。

8.
9.
组织液的最大区别是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因为血浆蛋白很难透过毛细血管壁。

(4)维持血浆渗透压的物质是血浆蛋白和无机盐,食用劣质奶粉后导致血浆蛋白减少,水分向组织液渗透增加,组织液量增加。

[答案](1)②③(2)6(3)②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多,③中大分子蛋白质较少(4)③组织液10.[解析]组织液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壁实现。

细胞内液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分交换是通过自由扩散(或渗透作用)方式实现的。

血浆中的水分排出体外的方式主要是排尿、出汗、呼气和排大便(消化液中的部分水分),由于题干中出现了消化道,从对称性考虑,所以应答:肾、汗腺、肺。

[答案](1)细胞内液淋巴(2)毛细血管壁(3)自由扩散(渗透)(4)肾、汗腺、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