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bda 750 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

合集下载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仪器,用于测定样品在紫外光谱区间的吸收光谱。

以下是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1. 准备样品。

样品应该是清晰透明的溶液或悬浮液,如蛋白质溶液、DNA溶液等。

2. 打开紫外分光光度计电源,并将设备预热10-15分钟。

3. 首先进行零点校准。

将纯溶剂(如水或乙醇)加入光池中,选择零点校准模式,调整波长到零点值,然后按下零点校准按钮。

4. 将样品转移到光池中,调整波长到所需测试的波长,一般为
200-400nm之间。

5. 点击“测量”按钮,记录吸光度值。

6. 完成测试后,用纯溶剂清洗光池,并关闭设备电源。

注意事项:
1. 紫外分光光度计应放置在干燥、无尘的实验室内,避免灰尘进入设备。

2. 操作前要先检查光池是否干净,以免污染样品或影响测试结果。

3. 在测试前应先将样品转移到尽可能相同的溶剂中,以消除不同溶剂的影响。

4. 测量时应注意波长范围,不要选择错波长。

5. 测量后要及时清洗光池,避免样品残留影响下一次测试。

通过合理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使紫外分光光度计得到准确、稳定的测试结果。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说明书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说明书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说明书一、简介紫外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于测量物质溶液中的吸光度的仪器。

本说明书将详细介绍如何正确操作紫外分光光度计,以便用户能准确、高效地进行实验和分析。

二、设备准备1. 确保紫外分光光度计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2. 清洁光学路径,使用干净、柔软的布轻轻擦拭,以确保准确的测量结果。

3. 打开仪器电源,待指示灯亮起后,设备即可启动。

三、测量样品1. 准备要测量的样品。

确保样品浓度和体积满足实验要求。

2. 将样品转移到光学容器中。

注意避免任何污染物进入样品溶液中。

3. 将装有样品的光学容器放入样品室中,并确保它固定在指定位置。

四、设备设置1. 在设备上设置所需的波长范围。

使用控制面板上的调节按钮进行调整。

2. 调节狭缝宽度以确保测量所需的光束。

3. 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测量模式,并设置光程。

五、校准1. 使用参考溶液对设备进行校准。

参考溶液的选择应根据实验需求而定。

2. 将参考溶液放入光学容器中,与待测样品保持相同的体积。

3. 进行零点校准,确保设备在没有样品的情况下读数为零。

六、测量操作1. 确保样品室盖子关闭,并选择开始测量。

2. 设备将开始测量,显示出吸光度的数值结果。

3. 记录测量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其他操作,如多次测量或样品更换。

七、数据处理1. 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处理,根据实验要求制作相关的图表或报告。

2. 如果需要,可使用附加功能进行光谱扫描或记录样品的时间变化。

八、设备维护1. 实验结束后,及时关闭设备电源,并进行日常维护。

2. 清洁光学路径,及时更换灯泡和滤光片等易损部件。

3. 定期检查设备的性能,并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九、安全注意事项1. 使用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2. 避免直接接触化学品,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

3. 注意设备的用电安全,确保设备不受到潮湿、高温等不良环境的影响。

这份使用方法说明书提供了紫外分光光度计的详细操作指南,希望能帮助用户正确使用该仪器,并获得准确可靠的实验结果。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

紫外分光光度计
使用说明
1.打开仪器开关,仪器预热15分钟;
2.转动波长旋钮,观察波长显示窗,调整至需要的测量波长;
3.根据测量波长,拨动光源切换杆,手动切换光源;
4.调T零:在透视比(T)模式,将遮光体放入样品架,合上样品室盖,拉动样
品架拉杆使其进入光路;按下“调0%”键,屏幕上显示“000.0”或“-000.0”时,调T零完成;
5.调100%T/ OA:先用参比(空白)溶液荡洗比色皿2-3次,将参比(空白)溶液倒入比色皿,溶液量约为比色皿高度的3/4,用擦镜纸将透光面擦拭干净,按一定的方向,将比色皿放入样品架。

合上样品室盖,拉动样品架拉杆使其进入光路。

按下“调100%”键,屏幕上显示“BL”延时数秒便出现“100.0”(T模式)或“000.0”、“-000.0”(A模式)。

调100%T/ OA 完成;
6.测量吸光度:在吸光度(A)模式下,用待测溶液荡洗比色皿2-3次,将待测溶液倒入比色皿,溶液量约为比色皿高度的3/4,用擦镜纸将透光面擦拭干净,按一定的方向,将比色皿放入样品架。

合上样品室盖,拉动样品架拉杆使其进入光路,读取测量数据;
7.测量完毕后,清理样品室,将比色皿清洗干净,倒置晾干后收起;
8.关闭电源,盖好防尘罩,结束试验。

注意事项
1.调100%T/ OA后,仪器应稳定2分钟再进行测量;
2.光源选择不正确或光源切换杆不到位,将直接影响仪器的稳定性;
3.取拿比色皿时,手指只能捏住比色皿的毛玻璃面,而不能碰比色皿的光学表
面。

实验室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实验室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

实验室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一、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1.1 准备工作我们需要准备好紫外分光光度计。

在购买时,要选择一款性能稳定、精度高的仪器。

在使用前,还需要对仪器进行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我们还需要准备一些标准溶液,用于后续的实验操作。

1.2 实验操作步骤(1)打开紫外分光光度计的电源,等待仪器自检完成。

(2)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选择一个较小的范围,如200-400nm,以便更好地观察样品的变化。

(3)将标准溶液倒入比色皿中,然后将比色皿放入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样品室中。

注意不要让比色皿中的溶液溢出。

(4)调整仪器的参数,如增益、狭缝宽度等,以获得最佳的测量结果。

(5)等待仪器显示稳定的读数后,记录下测量值。

这个数值就是样品在该波长下的吸光度。

(6)重复上述操作,分别测量不同波长的吸光度值。

根据实验需求,计算出样品的总吸光度。

1.3 注意事项(1)在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时,要注意保护眼睛。

因为该仪器会产生较强的紫外线辐射,长时间直接观察可能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佩戴防护眼镜。

(2)在测量过程中,要确保比色皿中的溶液不会溢出。

如果发现溶液有溢出的现象,要及时停止实验,避免影响测量结果和仪器的使用寿命。

(3)在调整仪器参数时,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不同的样品可能需要不同的参数设置才能获得准确的测量结果。

因此,在操作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参数设置方法,以便更好地满足实验需求。

二、紫外分光光度计的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紫外分光光度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化学、环境监测、食品检测等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紫外分光光度计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也将得到拓展。

例如,在药物研发过程中,紫外分光光度计可以用于测定药物的吸收光谱,从而为药物的设计提供重要依据;在新材料研究中,紫外分光光度计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材料的电子结构和能带结构等信息。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计使用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计是一种用于测量样品紫外吸收特性的仪器。

以下是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的步骤:
1. 准备工作:将紫外分光光度计放置在平稳的台面上,确保仪器平衡。

检查光度计的光源和检测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2. 校准:使用标准溶液校准光度计。

选择适当的标准溶液,并按照仪器使用说明书中的步骤进行校准。

3. 准备样品:根据需要,将待测样品制备成溶液或固体。

确保样品处于透明状态,以便紫外光可以透过。

4. 装载样品:打开仪器的样品室,将样品放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并关闭样品室。

确保样品与光束的路径在同一直线上。

5. 设定参数:根据样品的特性和所需的测量范围,设置光度计的相关参数。

例如,选择适当的波长范围、光程长度和检测器灵敏度等。

6. 开始测量:启动光度计,开始测量。

仪器将通过发射紫外光并测量透射或吸收的光强,得到样品的光谱图或吸光度值。

7. 记录和分析数据:根据测量结果,记录并分析数据。

可以使用仪器自带的软件或其他外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8. 清洁和保养:测量完成后,及时清洁样品室和其他附件。


期进行仪器的维护和保养,以确保其正常工作。

请注意,具体使用方法和步骤可能会因不同的紫外分光光度计型号而有所不同。

建议在使用前详细阅读仪器的操作手册,并按照其指示进行操作。

Lambda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Lambda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

Lambda系列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操作规程1 开机前的准备:确保比色室光路畅通,无样品及参比溶液放入。

2 开机顺序及方法进入:光谱仪电源—计算机电源,完全进入QGndows界面后,双击“UV QGnLab”图标,自动出现“UV QGnlab”的应用窗口。

3 浓度测量方法的选择及编辑:3.1打开所需的方法a 在方法窗口中选所需的方法文件名;b 在File中选Open,再选所需方法名;c 在Application中,选所需方法;d 在工具条上选所需的方法图标。

3.2编辑新方法进入方法编辑窗口,共有六页:a、在Conc.、Inst.和Sample页中填入仪器及样品的相关参数。

b、在Refs.页中,设定Enter calibration edit mode模式,并输入标准管数及所配制标准色列各管的浓度。

4 方法的储存:输入完所有参数后,将修改后的方法另行赋名存盘。

5 浓度测量方法的运行5.1 制定标准曲线:a、确认各项参数正确,再放入参比溶液,按Autozero键自动校零或背景校正;b、按Setup键,待该图标消失后,再按Start键,按提示依次放入标准色列的各管溶液;c、标准色列测定完毕后,屏幕上出现CalibGraphQGndow,显示拟合的标准曲线,并标出各标准管的位置。

5.2 测定样品浓度5.2.1 刚制定好标准曲线,接着进行样品浓度测定时:a、点击“Concentration mode”对话框中“Analyse Sample”键,进入样品测定窗口,依次放入各样品管;b、屏幕上出现结果窗口,测定结果依次在样品表中显示。

5.2.2 利用原有标准曲线进行样品浓度测定时:a、打开所需浓度测量方法,在Refs.页中,取消“edit mode”设置,改设左上角“using exesting calibration”,在Sample页中,按新要求重设各样品名称和信息;b、点击工具条中Setup键,将主机运行到该方法所设定的条件;c、将参比溶液放入比色室,按Autozero键进行自动校零或背景校正;d、按Start键,依次放入各样品管;e、屏幕上出现结果窗口,测定结果依次在样品表中显示。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是一种常见的实验室仪器,用于测量化学物质在紫外和可见光区域的吸收光谱。

正确使用该仪器需要以下步骤:
一、仪器准备
1. 打开仪器电源,等待仪器自检完成。

2. 打开仪器软件,选择合适的测量模式。

3. 准备好样品,将其转移到透明的石英或玻璃比色皿中。

二、样品测量
1. 将比色皿放入样品室中,调整样品室的位置,使其与光路对齐。

2. 选择合适的波长范围和波长,调整仪器的光路,使其与样品室中的样品对齐。

3. 点击“开始测量”按钮,仪器会自动扫描样品的吸收光谱,并将结果显示在屏幕上。

4. 根据需要,可以保存测量结果或者进行数据处理。

三、仪器维护
1. 每次使用后,应该清洗样品室和比色皿,以防止样品残留影响下次测量。

2. 定期校准仪器,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保持仪器干燥、清洁和安全,防止损坏和事故发生。

以上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1、电源开关,使仪器预热20分钟;▪仪器接通电源后,仪器即进入自检状态,自检结束后波长自动停在546nm处,测量的方式自动设定在透射比方式(%T),并自动调100%和0%T。

注意:①开机前,先确认仪器样品室内是否有东西挡在光路上。

光路上有东西将影响仪器自检甚至造成仪器故障。

②检查透过率模式下,挡光位置,透过率是否显示00.0%T。

否则要调整暗电流,按“0%T”键,使透过率显示为00.0%T。

返回对光位置时仍能显示100.0%T,否则重新调100%T。

通过“▲”和“▼”键,设定测试波长;按“100%T”键,使透过率显示为100.0%。

如果您要获得被测样品的透射比参数时(透射比方式):T2、按方式键“MODE”将测试方式设置为透射比方式:▪显示器显示“3、按波长设置键“▲”或“▼”设置您想要的分析波长,如340nm;▪按波长设置键“▲”或“▼”直到显示器显示“340nm xxx x%T”▪每当波长被重新设置后,请不要忘记调整“100.0%T”。

4、将您的参比溶液和被测溶液分别倒入比色皿中;▪比色皿内的溶液面高度不应低于25毫米,大约25毫升。

否则,会影响测试参数的精确度。

▪被测试的样品中不能有气泡和漂浮物,否则,会影响测试参数的精确度。

5、打开样品室盖,将盛有溶液的比色皿分别插入比色皿槽中,盖上样品室盖。

▪一般情况下,参比样品放在样品架的第一个槽位中。

▪被测样品的测试波长在340nm—1000nm范围内时,建议使用玻璃比色皿,被测样品在190nm—340nm范围内时,建议适用石英比色皿。

▪仪器所附的比色皿,其透射率是经过测试和匹配的,未经匹配处理的,比色皿将影响样品的测试精确度。

▪比色皿的透光部分表面不能有指印、溶液痕迹。

否则,将影响样品的测试精确度。

6、将参比溶液推入光路中,按“100%T”键调整零ABS。

▪仪器在自动调整100%T的过程中,显示器显示“ 340nm Blank ...”当100.0%T调整完成后,显示器显示“340nm 100.0%T”7、将被测溶液推或拉入光路中,此时,显示器上所显示是被测样品的透射参比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ambda 750 紫外/可見/近紅外分光光度計使用說明
Lambda 750資料獲取(Data Collection)頁是一個圖形化的設置介面,但需要設置的參數是類似的,下面就以掃描方法設置為例來看看每一個專案的情況。

以掃描方法為例,資料獲取頁面讓您設置掃描的開始和結束範圍,縱座標類型和狹縫寬度。

其他可以設置的參數包括掃描速度(Scan speed)、資料間隔(Data interval)、迴圈次數(Number of cycles)等。

設置掃描範圍時,開始(Start)值必須大於結束(End)值。

不然的話數值將被互換。

縱座標類型從下拉清單中選擇。

可選擇的縱座標類型(Ordinate mode)有:
A ——Absorbance,吸光度
%T ——Transmittance,透過率
E1 ——樣品光路能量值
E2 ——參考光路能量值
%R ——Reflectance,反射率
狹縫寬度(Slit width)的選擇:
狹縫寬度在紫外/可見範圍內以nm表示,
通常選擇狹縫寬度為所測量的譜帶寬度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之間,設置寬的狹縫可以
增加能量,提高信噪比,但同時會降低解析度和準確度,並且可能引起譜帶增寬;設置一個較小的狹縫可以增加解析度和光度計的準確度,但會降低信噪比。

掃描速度(Scan speed)——掃描速度(nm / min)。

從下拉清單中選擇需要的掃描速度,慢掃描速度適用於窄峰,並且可以改善信噪比,使用較快地掃描速度適用於寬峰。

如果選擇快速掃描,資料間隔會被自動設定。

資料間隔(Data interval)——採樣的數據間隔(nm)
迴圈次數(Number of cycles)——迴圈(重複)掃描的次數。

最快迴圈(Cycle as fast as possible)——儘快地迴圈,一個迴圈結束就立即開始下一個。

迴圈時間(Cycle time)——自行輸入一個迴圈時間,並選擇時間單位。

迴圈
時間必須比最小迴圈時間長。

燈切換(Lamp change)——切換使用氘燈或鎢燈進行測量的波長位置(nm)。

如果您關心的光譜峰正好位於默認的切換波長(326 nm)附近,編輯改變該波長缺
省值。

注:在關閉紫外燈之後,總是讓它冷卻至少5分鐘再開,這樣能延長紫外燈的壽命。

另外,如果可能只在工作結束時才關閉紫外燈。

首先分別設置掃描的開始和結束範圍,對於高端紫外常用的材料測試,縱座標類型通常是T%或R%和吸光度A。

特別地,儀器的掃描速度(Scan speed)是由檢測器的積分時間(Response)和採樣資料間隔(Data interval)決定的。

圖示的檢測器積分時間分別是紫
外可見區的光電倍增管(PMT)和近紅外區的硫化鉛檢測器(PbS)或銦鎵砷檢測器(InGaAs)的積分時間。

可設定的範圍從0.04 到10 秒,積分時間越短,掃描速度越快,積分時間越長,掃描速度越慢,整個樣品測試時間就越長。

慢掃描速度可以改善信噪比,通常樣品的透過率越低,就需要把積分時間設置得越長,比如做6 ~8A 的低透過樣品(透過率0.0001~0.000001T%),積分時間就最好設到10 秒。

對於普通樣品來說0.2~1 之間的積分時間是較常用的。

對應的掃描速度在幾百到幾十(nm / min)之間。

同樣地,採樣資料間隔越大,掃描速度越快;採樣資料間隔越小,掃描速度越慢。

通常採樣資料間隔應與儀器的解析度也就是儀器的狹縫寬度相匹配,我們一般讓採樣資料間隔與狹縫寬度一樣,或者採用採樣資料間隔為狹縫寬度的一半
或四分之一。

狹縫寬度的選擇通常取決於所需要的譜帶測試精度,常規測試時 2 nm 或4nm的狹縫寬度是常用的,採用較寬的狹縫可以讓能量高一些,提高信噪比,對於大部分測試是有利的。

但如果需要準確測試頻寬或半峰寬,則需要設置一個較小的狹縫,以增加解析度和光度計的準確度。

在設置狹縫寬度時,對於紫外到可見光區——對應于光電倍增管測試的區域,狹縫的設置有三種模式:
所謂固定的,就是設定多少就是多少,在整個掃描測試過程中不變;所謂程式設計的,就是在掃描測試過程中,狹縫、檢測器的積分時間(Response)、檢測器增益(Gain,放大倍數)根據事先設定的程式改變,這個程式在下一頁面Program 裡面設定:
程式設計模式通常也被稱為“專家模式”它要求使用者知道應該在什麼位置
使用多少狹縫、多少積分時間和多大的增益,採用這種模式可以讓我們在不同的波段使用不同的採樣條件,以獲得盡可能好的測試效果,但採用這種模式對使用者的要求較高,所以並不經常使用。

第三種狹縫設定方式是樣品表(Sample Table)方式,如果選擇了這種方式,在下面的樣品表格中會出現兩個狹縫指定欄目,第一個欄讓您選擇用固定的還是程式設計的狹縫,如果是固定的,那麼在第二個欄裡輸入指定的狹縫寬度。

採用這種方式適合測試多個樣品且每個樣品需要使用不同的條件,同樣地,它要求用戶知道每個樣品應該使用什麼樣的條件,對使用者的要求較高。

通常我們在紫外可見區常用的狹縫寬度是固定的(Fixed)。

可設置的範圍從0.05~5 nm。

在近紅外區——對應於硫化鉛檢測器(PbS)或銦鎵砷檢測器(InGaAs)測試的區域,狹縫的設置有四種模式: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種方式外,增加了一種伺服方式。

這是因為近紅外區的範圍比較寬,光源能量變化比較大,特別是部分區域如2000nm以上和800~900nm 區域,到達檢測器的能量非常低,而近紅外區的檢測器靈敏度相對於紫外可見區的光電倍增管來說又要低得多,如果使用較小固定狹縫寬度,在這些區域的雜訊就會非常大,如果要改善這些區域的信號而使用較大的固定狹縫寬度的話,在
1500nm等光源能量較高的區域,到達檢測器的能量又會超過檢測器的承受範圍而溢出。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最好是使用程式設計的狹縫管理,在低能量區使用寬狹縫,在高能量區使用較窄的狹縫。

前面提到過,狹縫程式設計是一個對使用者要求較高的工作,而近紅外區又必須使用,因此軟體在這裡設置了伺服方式,這其實就是一個自動的狹縫程式設計方式,軟體會在自動調零時根據到達檢測器的能量自動決定狹縫的大小並進行設置,所設置的狹縫會被記憶並應用到隨後的測試中。

近紅外區的狹縫可設置範圍從0.2~20 nm。

在近紅外區通常我們常用的狹縫寬度是伺服方式(Servo)。

在使用這種方式時,狹縫寬度是對應于能量區段變化而隨時變化的。

在狹縫的程式設計模式中,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狹縫寬度和積分時間以外,我們還要設置檢測器增益,也就是檢測器的放大倍數。

對於紫外可見區的光電倍增管來說,通常的設置是自動(Auto),不可調,而近紅外區的檢測器增益通常是1。

如果被測試的信號很弱,可以提高近紅外區的檢測器增益,不過要記住提高檢測器增益時,信號和雜訊是同步放大的,提高增益有助於讀取弱信號,但不能改善信噪比。

在測試能量(E1或E2)時,光電倍增管的增益從自動變為可設置,設置值隨光電倍增管的性能不同而變化,通常在40左右的居多。

設定好檢測器的參數以後,我們還可以設置其它的一些
參數,比如公共光路高度CBM,這個參數可以改變光斑的高度大小,結合狹縫的設置,可以讓測試時的光斑大小適合樣品的大小。

當然,小的狹縫和小的CBM 獲得小光斑,通過的能量也低。

需要注意的是CBM是非線性的,即50%CBM 的光斑高度並不是100%CBM光斑高度的一半,實際的光斑高度要通過手動控制(Manual Control)時的設置來看。

當使用URA附件時,狹縫設置和CBM設置被URA軟體接管,該部分區域變成灰色。

公共光路消偏器Common Beam Depolarizer 是一個選件,它是
為了消除由於光柵引起的光束橢偏而配置的,由於某些測試與
光束的偏振態有關,例如偏振片的測試和大角度的鏡面反射
等,因此在做這些測試時需要偏振公共光路消偏器,如果您的
儀器配有這個附件而且要使用它的話,只要在使用CBD的核對
框上打勾就可以。

使用CBD時,光譜範圍減小為190~
2600nm。

和偏振有關的另一種選件是起偏器,這是為了測定偏
振器件或做一些精確測量時所配。

如果您配置了起偏附件,那麼在資料獲取頁會出現起偏設置。

設置方式有固定(Fixed)和樣品表(Sample Table)兩種,下面的數字框就是偏振的角度,常用的是0度和90度,對應的是P光和S光,使用起偏器時,可用的光譜範圍與所配的起偏晶體有關,常用的Glan-Thompson型方解石起偏晶體的光譜範圍為300~2600nm。

同時,您還可以進行偏振掃描,在儀器的測試方式選擇時,會增加偏振掃描(Polarization Scan)這種方式:
選擇您需要做的波長,偏振角度的掃描範圍是330~10度,通常只要掃描180度就可以了,比如從190~10度。

角度的間隔最小是0.15,最大是5度。

剩下的一個問題是光源和檢測器、光柵的切換位置。

Lambda750、950和1050儀器預設的檢測器和光柵切換位置是860.8nm,氘燈和鎢燈的切換位置是319.2nm,在切換位置不能完全避免雜訊,如果您恰好需要準確測量這個位置的數值,您可以把默認的切換位置修改一下,直到不影響測試為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