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合集下载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引言:亲属称谓是人们在与亲属交流时使用的一种特殊称谓,用于表示与自己之间的血缘关系。

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亲属称谓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可以泛化为更广泛的概念。

本文将探讨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

一、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亲属称谓词具有一定的泛化性质。

例如,我们常常将与自己没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人称为“叔叔”、“阿姨”等。

这种泛化现象在不同的文化和地区都存在,虽然具体的称谓词可能不同,但其背后的原因是相似的。

二、泛化的成因1. 社会角色的转变亲属称谓的泛化与社会角色的转变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社会角色也发生了改变。

例如,过去在农村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多与家庭经济活动相关,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较窄。

而在现代城市社会中,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家庭经济活动,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扩大,可以包括更多的人。

2. 社会关系的变化亲属称谓的泛化还与社会关系的变化有关。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例如,过去的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相对较小。

而现代社会中,家庭结构多样化,包括核心家庭、单亲家庭、复合家庭等,因此亲属称谓的使用范围也相对扩大。

3. 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也有影响。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较为繁琐,有明确的区分。

而在西方文化中,亲属称谓的使用相对简单,泛化程度较高。

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不同社会文化对家庭和亲属关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同。

结论:亲属称谓词的泛化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社会角色的转变、社会关系的变化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都会影响亲属称谓的泛化程度。

了解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及其成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称谓,促进亲属关系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
2006年9月 第5卷第3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 8乙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Sep. 2006 V01.5 No.3
称谓语的泛化及其形态标记
秦学武1,赵 欣2,李强华1
(1.Dept.of Chinese literatur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Qinhuangdao Hebei 066004; 2.Nanzhuang Experimental Middle School,Li妇an Hebei 071400,China)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同时称谓语的泛化还呈现出相应的形态标记。
关键词:称谓语;泛化;类型;标记;特征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991(2006)03一0103一06
The G蚰eralizati哪and CoIIfigllrati帆Marking 0f Title Langllage QIN Xue-wul,ZHAo Xin2,LI Qiang-hual
伯母、姓+伯母
甲:大妈;乙:本姓+大妈;丙:本姓+妈、本姓+妈妈
甲:大娘;乙:本姓+大娘。
甲:大婶(儿)、老婶(儿);乙:夫姓+婶(儿)、夫姓+大婶 (儿);丙:说话人子女/孙之名+他/她+(大)婶(儿); 丁:名+婶(儿) 甲:阿姨;乙:本姓+姨、本姓+阿姨;丙:名+姨、名+阿 姨;丁;职业类名+阿姨 甲:大哥、老兄、仁兄;乙:姓+哥/兄、名+哥/兄;丙:大 哥哥;丁;哥们儿 甲:大嫂;乙:夫姓+嫂、夫姓+大嫂;丙:职业类名简称 +嫂 甲:大姐;乙:大姐姐;丙:本姓+大姐、本姓+姐、名+ 姐;丁:姐们儿;戊:职业类名简称+姐 甲:兄弟、兄弟们;乙:小兄弟;丙:姓+兄弟、姓+家+兄 弟 甲;贤弟;乙:老弟、小老弟;丙:姓十老弟;丁:小弟弟; 甲:妹子、大妹子;乙;本姓+家+大妹子;丙:小妹妹; 丁:妹妹、姓+妹妹 甲:姑娘;乙:小姑娘;丙:姓+姑娘

中西文化的差异

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
1、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 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 “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 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 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 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 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 之广博。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中西风俗习惯的差异
1、称谓及称呼: 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 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例如,英语中cousin一词,对应于 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我们看到,汉语把表 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 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这种语言现象的产生归因 于中国二、三千年之久的封建统治。这种封建社会高度重 视血缘关系,特别强调等级间的差异,提倡长幼、尊卑有 序。亲属关系亲疏,长幼和性别等万面不同,导致权力和 义务也随着出现区别, 故称谓区分得严格而细密。英语 中的称谓为数不多 , 除 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在英美国家, 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 养。比如: 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 而是直呼其名,这种做法却是得体,亲切、合乎常埋的, 年轻人称老年人,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Mrs 或Miss。他们 这些做法体现了西方人追求人人平等的思想,在他们眼中, 称谓本身就意味着不平等。
通过语言对比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使我 们对双方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这反过来 有助于我们掌握这两种语言。我们在学习 英语时,应了解它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社 会风俗习惯,随时将它与我们的母语进行 对比,使自己自觉意识到不规范语言产生 的根源和避免方法,进而增强使用规范语 言的意识。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重新认识一、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不规范的称谓现象,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交往和社会秩序。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规范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亲属称谓、朋友称谓、师生称谓、同事称谓等。

这些称谓在不同的场合和关系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亲属称谓主要用于表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而朋友称谓则主要用于表示朋友之间的友谊。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称谓,以维护人际关系的和谐。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有些人在使用亲属称谓时过于随意,甚至出现了混淆的情况;有些人在使用朋友称谓时过于随意,导致了关系的模糊化;还有一些人在使用师生称谓时过于正式,使得师生关系变得僵化。

这些现象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随着网络语言的普及,一些网络用语也逐渐进入了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虽然这些网络用语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们的表达方式,但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一些网络用语可能会引起误解,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一些网络用语可能会降低语言的规范性,影响人们的交流效果。

在使用网络用语时,我们应该注意适度,避免过度依赖和滥用。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规范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使之更加符合人们的实际需求。

A. 称谓系统的历史沿革称谓系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它反映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对个体的称呼和尊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称谓系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严格的规范,体现了尊卑、亲疏、长幼等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古代称谓系统的发展历程、现代称谓系统的变革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吸收与融合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重新认识。

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称谓系统以“名”如“子”、“臣”、“君”等。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浅谈近年来校园称谓语的演变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校园称谓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与发展。


些称谓语不仅是对老师、同学等角色的称呼,更是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变化和进步,反映了
人们对于身份认同的不同需求。

首先,从教师方面来看,过去一般都是用“老师”来称呼教师,但随着教育打破传统、多元化发展,教师职称也越来越细化,人们对不同职称有着不同的称呼。

如现在常用的有“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等称谓语。

其次,学生方面也出现了大量新的称谓语。

在过去,学生之间互相称呼一般都是用
“同学”或“师弟师妹”等,但现在随着时代进步,年代变迁,更多年龄层次、身份认同
的称谓在学生间也崭露头角。

例如当前的网络词汇,“老铁”、“小伙伴”等词汇已经逐
渐传入校园,成为学生间互相称呼的新方式。

最后,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校内外交流的方式也变得更加便捷和高效。

于是也出现
了更多基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新称谓语,如对于校园形象代表人物的“学霸”、
“学神”,各种新兴的特色兴趣小组的名字,等等。

总之,随着时代的进步,校园称谓语也在不断地发展演变,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多样化
和个性化。

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身份和角色,并开放心态、广泛
接受不同的称谓语。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

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浅议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一、现代汉语称呼语的定义人际交往过程中,称呼语是言语交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学者将称呼语定义为"称谓语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

称谓语就是人们用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名称。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称谓语中有一部分可以当做称呼语,但称呼语却并不都是称谓语。

如:"陈小帅、老钱、阿宝"等等,这些词语并不能表示被称呼者的各种社会关系,仅仅只是打招呼时使用的词语。

本文中要讨论的称呼语既有可以表示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职业等的称呼语,也有仅仅只能用于打招呼的称呼语。

二、现代汉语称呼语的泛化什么是泛化?语言中的泛化现象是指一些语言单位的理解或使用超出了目标语言范围的现象。

称呼语的泛化过程中,这些称呼语原本的语义特征逐渐减少,并逐渐产生更多的语义,并且指称范围越来越大,所包括的指称对象也越来越多。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汉语称呼语的泛化现象越来越多,本文将就比较典型的几例展开讨论。

(一)美女∕帅哥"美女""帅哥"本是专门称呼身材、相貌十分出众的年轻女性和男性的。

近年来,它们出现了明显的泛化现象。

最初,商家们喜欢称消费者为"美女"或"帅哥",这样既可以拉近彼此的关系又会赢得消费者的好感。

商家为了达到销售目的,不会考虑被称呼者是否真是相貌出众,他们广泛使用"美女""帅哥"这样的称呼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习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美女""帅哥"称呼他人,如:"美女,去吃饭吗","帅哥,踢球吗","帅哥,帮我在图书馆占个座"。

"美女""帅哥"在作为称呼语时,不再只特指那些相貌、身材出众的年轻女性、男性,人们不论被称呼者的相貌、年龄,均喜欢将女性、男性称为"美女""帅哥"。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

[试析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亲属称谓词的泛化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借用亲属称谓来称呼没有亲属关系的现象,如在市场上,我们可能会称呼卖菜的女性为“大姐”“大嫂”等,称呼卖菜的男性为“大哥”“大叔”等;在问路的时候,我们可能会称呼男性老者为“大爷”,女性老者为“大妈”。

鉴于这是现代汉语中一种普遍并且具有特色的语言现象,本文拟从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泛化的不平衡及其成因、功能等方面进行阐述,另外本文要探讨的亲属称谓的泛化现象主要集中于面称。

一、亲属称谓泛化的类型及使用情况亲属称谓的泛化,是一个形式结构与语义内容相结合的过程。

大多数亲属称谓运用于非亲属交际中,一般都需要进行一定的变化,带上一定的标记形式。

本文先按照实际内涵将现代汉语亲属称谓的泛化,分为有辈份限制的和无辈份限制的两类。

1.1有辈份限制的,即称谓者与被称谓者之间需要按照二者之间的实际辈份和年龄来称呼。

(1)大+亲属称谓:如“大爷、大伯、大叔、大娘、大妈、大嫂子、大妹子”等,这是一类对非亲属长辈或平辈的礼貌称谓,在中国农村十分盛行,在城市里也常用于对街坊邻居长辈的称呼,具有表示尊敬的感情色彩。

(2)老+亲属称谓:如“老大爷、老爷爷、老奶奶、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

“老大爷”是晚辈对非亲属长辈的称呼。

“老爷爷”“老奶奶”用于幼儿对非亲属上上辈长者的称呼。

“老哥、老兄、老嫂子”等等一般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这种称呼比较随便。

(3)老+姓+亲属称谓:如“老赵哥、老王哥”等等。

一般也用于比较熟悉的人之间,年龄较小的一方称呼年龄较大的一方。

(4)小+亲属称谓:如“小弟弟、小妹妹、小哥哥、小姐姐”等等。

这类称谓一般用于儿童称呼非亲属同辈的孩子,有时也用于长辈称晚辈,带有亲切、亲密的感情色彩。

(5)姓+亲属称谓:如“张伯伯、张伯母、刘阿姨、刘叔叔、王姨、赵叔;洪姐、刘哥”等等。

这是比较亲切的称呼,表示二者的关系比较亲密。

亲属称谓语姐的泛化形式

亲属称谓语姐的泛化形式

亲属称谓语的泛化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指的是将原本
用于特定亲属关系的称谓用于非亲属关系的人际交往中。


中文语境下,亲属称谓语“姐”的泛化形式通常出现在以下
几种情境中:
1. 社交场合:在非正式的社交场合,人们有时会用“姐”来称呼不太熟悉的女性,以表示亲近或礼貌。

这种用法通常
出现在职场、社交活动或初次见面的情境中。

2. 娱乐圈:在娱乐圈中,由于工作关系和频繁的合作,“姐”的称谓有时会被用于称呼合作的女艺人,以表示尊重
和亲近。

3. 网络语境:在网络聊天或论坛中,由于缺乏面对面交
流时的非言语线索,“姐”有时会被用作一般性的尊称,不
一定指代年龄或亲属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姐”这个称谓的泛化用法通常还是基于
一定的社会文化和语境的。

在不同的文化和语境下,使用这
个称谓的时机、方式和对象可能都有所不同。

正确、得体地
使用这种语言现象,需要根据具体的社会文化和语境进行判
断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称呼语的泛化及其他
---------------------------------------------------------------------------------------------------------------------- 编辑整理:www.sodu.so 编辑:王力来源:sodu小说排行榜新浪
【内容提要】从“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历史演变过程分析它泛化的趋势。

通过对它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语言学成因、言语交际功能以及它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的特点,说明“小姐”称呼语的泛化决非偶然,而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并预测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它仍然是占主导地位的社交称呼语。

【关键词】称呼语/小姐/“小姐”的泛化
称呼语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用来打招呼的表示彼此关系的词语。

不同时代、不同场合指称同一对象的称呼语不同。

近年来,社交场合中表示面称的称呼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曾经一度占主导地位的”同志”、“师傅”逐渐被“小姐”、“先生”等取而代之,并在全社会流行开来。

这不仅仅涉及语言学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因素。

本文试对“小姐”称呼语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小姐”称呼语的历史演变
“小姐”称呼语并不是一个很陌生的东西,也不是改革开放从国外进口的舶来品。

“小姐”称呼语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时期。

在苏东坡《成伯席上赠妓人杨小姐》里,“小姐”并非美称。

作为深闺女子的称呼是在明人写了“窗前三寸弓鞋露,知是腰腰小姐来”诗句后才流传开来的。

在近代中国,“小姐”称呼语是指称年轻女子或者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

(1)“哦,也还有做官做厌了的人。

老张,这也算你也是同志罢。

坐下来谈谈。

你大概不记得这几位的名字,我替你介绍。


“密司章,你向来认识的,其余的三位也都很面熟。


(2)章秋柳还要开口,却被龙飞拦住:“漂亮的小姐,不许你再演说了,时间宝贵。

仲昭,你问社的事业吗?我们有过详细的讨论,老曹都记下在那里。


——茅盾《追求》(第268页)
这部作品描写的是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社会,“小姐”可能由密司(miss)翻译而来,但可看出“小姐”称呼语已进入言语交际。

如果说这是孤立的,作家曹禹的作品也可为证。

(3)露:(抱住她)你怎么啦?
小东西:(痛苦地)腿上扎的也是,小姐。

露:天(不敢看她的臂膊),你这只胳膊怎样会这样……(露用手帕揩去自己的眼泪)
小东西:不要紧的,小姐,您不要哭。

(盖上自己的臂膊)他们怕我跑,不给我衣服,叫我睡在床上……
——曹禺《日出》(第183页)
这里,陈白露是一个二十三岁的女人。

不管怎样,能住旅馆,在当时肯定是一个非等闲之辈的女子。

而小东西是一个“刚到城里不久的女孩子,十五六岁”,并非有钱人家的女儿,因而未被称做“小姐”,这说明“小姐”在建国前已被使用,但多用来指有钱人家的年轻女子或至少看起来是“有钱人家的女儿”。

穷人家或普通老百姓的女孩子显然没有这个福分。

建国后直到“文革”结束,随着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出于阶级感情或政治上的敏感性,人们忌讳使用“小姐”这一称呼语,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小姐”意味着“娇生惯养,好逸恶劳”,是“寄生虫”的代名词,成为包含贬义的称呼语,一提“小姐”便是“资产阶级的臭小姐”。

于是在各种社交中,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便成为了人们交际用语的口头禅。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特别是90年代,随着人们对政治色彩的日趋淡化,人情色彩的渐渐变浓,以及社交场合中人们越来越崇尚礼貌,讲究“语言美”,加之“小姐”称呼语既顺口又文雅,于是它迅速成为全社会交际的领衔称呼语。

坐机关的、拿文件的被称为“小姐”,端盘子的、卖东西的也一样被称为“小姐”。

一时间,“小姐”作为带有褒义的雅称迅速传遍神州大地,
意义之广,范围之宽,空前少有。

二、“小姐”称呼语泛化的社会文化背景
当代社会中,“小姐”称呼语成为高雅而带有一定敬意的贵称并迅速泛化,并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决不是偶然的。

它的出现显然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语言学成因。

(一)改革开放20年来,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更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并深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真正称为“半边天”,日渐成为令人瞩目的新型社会群体,迫使人们不得不使用一种合适而恰当的称呼语去指称他们。

(4)“几位,抱歉抱歉,过来晚了。

”进来一位高个子大眼睛的年轻女人,左手里拎瓶法国白兰地,右手上托盏高脚玻璃杯,跟在她后面的小姐捧着一盘水果,笑盈盈地说:“这是我们酒店的徐经理,给几位先生敬酒来了。

这个果盘是我们徐经理送给几位先生的。

”贾晓抢先搭话:“不敢不敢,徐小姐您太客气。


——于卓《望京》《当代作家》1998年第6期
(二)新时期党和政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语言美”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这样的背景下,带有政治色彩的“同志”、“师傅”等称呼语既欠准确,又单调、陈旧;如果仍然用它们去指称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未免显得过分严肃而拘谨,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三)随着国际交往的日渐增多,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以及中外文明的相互渗透,外交场合中的通用称呼语“Mi ss(小姐)”、“Mr.(先生)”及“Mrs.(夫人)”和“Ms.(女士)”渐渐深入到国人的言语交际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审美情趣日趋雅致。

于是启用雅称,迫使土里土气的“同志”、“师傅”退居二线,让位给听起来高雅脱俗的“小姐”、“先生”等称呼语。

(5)白小姐是绝顶聪明的,她肯定详知我的心理。

她把目光收到我的身上,做恳谈的样子,问:“画家先生,你怎么看模特儿?”
她是模特儿?这也不可小瞧,你知道她给多大的画家当模特儿?我得说点道理给她听听,免得她真心以为我是个傻瓜。

我说:“小姐,模特儿是画家的艺术之母。

模特儿是活的艺术,画家是对模特儿的主动模仿和表现,以艺术手段达到与模特儿的生命底蕴与自然美的情态相契合,就创造出艺术品。


——宋清海《鸟的背景是天空》《广州文艺》1998年第2期
显然,在90年代的言语交际中,“小姐”称呼语已普遍使用。

(四)从语言系统本身来看,汉语面称中,年龄常常为人们所看重。

男性喜欢以年长自居,而女性渴望青春貌美,“小姐”的语义特征正好迎合了这一需求。

在性别标志上,“小姐”可与“先生”、“男士”配对;在年龄特征上,它没有“女士”年龄上的模糊性,又比“夫人”显得年轻、活泼而轻快。

因此,“小姐”是称呼女性的其他词语所望尘莫及的。

(6)四位佳丽早已等候在那里了,向他俩鞠躬道好,有位小姐还说宋先生好,朱怀镜就看了这小姐一眼。

——王跃文《国画》《当代》1999年第1期
这里,“小姐”是“佳丽”,你能说不年轻貌美吗?女性不喜欢这样的称呼还喜欢什么呢?说者体面,听者悦耳,既高雅又脱俗,全社会自然会接受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