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差异与作家创作风格
论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及作家的个性张力

论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及作家的个性张力陕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和文化背景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传统。
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陕西文学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历史文化。
陕西作为中国的古都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文学创作中,陕西作家通过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表达,深刻地展现了这个地方的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
比如,巨大的革命题材、历史小说、传统文化等作品,呈现出西北地区的深邃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
第二,陕西文学反映了这个地方的地域特色。
陕西的地理和天气非常独特,这种独特性在陕西文学中得到了体现。
比如,风景旖旎的秦岭山,千姿百态的土特产,戏曲、诗歌、民歌等地方文化元素,在陕西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呈现。
陕西作家们通过地域的特点,表达了对地方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将这种独特的美与读者分享。
作家是文学的灵魂,是文学作品的主体,要想凸显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陕西作家的个性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陕西作家要发掘自己的创作主题。
“自信发言”是一个作家的特色和个性表现,一个优秀作家应该以自己的文学爱好为基础,发掘和理解自己的创作主题,并借助自己的经历和生活阅历,表达出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思想性格。
其次,陕西作家要有突出的创意和创意表达能力。
作家的创意是作品的根本,是作品成功的关键。
陕西文学作家要有深刻的思考和创造,要有独特的个性和表达能力,在作品中体现出自己的风格和形象。
要善于挖掘人性、深入生活、关注现实,并用独特的语言风格表达出自己的创意。
最后,陕西文学作家要具备独立的创作态度和风格。
陕西作家的个性张力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内涵和创意,还体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上。
陕西作家应该具备独立的精神和风格,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能够去挖掘真实、生动、有意义的内容,通过自己鲜明的创作态度展现出独特的个性张力。
同时,陕西作家还应该勇于表达自己的声音,展现出自己的独特地位和魅力。
总之,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和作家的个性张力相互交融、相得益彰,是陕西文学不断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并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文学作品是文化的体现和表达方式之一,地域特色是指作品中所呈现出的与具体地点相关的特殊氛围和文化特征。
地域特色可以通过作品的语言、描写、主题等方面展现出来。
本文将以不同地域特色为切入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地域特色,并探讨其对作品的影响。
一、北方地域特色北方地域特色丰富多样,其特点主要体现在气候、人文、风俗等方面。
例如,北方气候寒冷,常常被描绘为寒冷、苍凉的景象。
在北方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到对冰雪、冬天和雪景的描绘,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同时,北方的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这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作品中,北方的人物形象常常被描述为豪爽、坚韧的性格。
此外,北方的民俗风情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例如元宵节、大年初一等传统节日的描写,都能体现北方人民的喜庆和热情。
二、南方地域特色南方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水乡人文、丰富的自然景观等方面。
南方的气候使得南方的文学作品常常被描绘为繁花似锦、四季如春。
文学作品中南方的描述常常充满着温柔、细腻的情感,给人以宜人、舒适的感觉。
同时,南方的水乡文化也是南方作品中的重要特色之一。
对于南方的江南水乡、西湖、杭州等地的描写,常常给人以恬静、温馨的印象。
此外,南方的丰富自然景观,如云雾缭绕的山脉、湖泊和水塘都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
三、西部地域特色西部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广袤的土地、草原、沙漠等自然景观上。
西部地区的广袤土地给人一种辽阔、自由的感觉,这也常常成为文学作品中的背景。
西部的草原是牧民们生活的地方,对西部牧民文化的描写往往带有粗犷、豪放的气息。
而西部的沙漠则常常给人以荒凉、苍茫的感觉。
在文学作品中,对于西部地域的描写,会通过对草原、沙漠等景观的描绘,体现出西部地区的特殊气质和文化背景。
四、东部地域特色东部地域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发达的城市、繁华的景象以及现代化的风貌。
东部地区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代表,这些城市的繁华景象常常成为文学作品的背景。
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特色

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地域广阔,民族众多。
这种多元的文化背景赋予了中国现代文学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都展现出了不同的地域特点和风情。
一、北方文学的豪迈与坚毅北方地区的文学作品常常展现出豪迈与坚毅的特点。
北方人民历经长期的战乱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他们的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命运的不屈。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就展现了北方人民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反思和对自身命运的抗争。
而在北方的边疆地区,如内蒙古和新疆,文学作品中常常描绘出广袤草原和浩渺戈壁带来的壮美与豪情。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北方人民的坚毅和勇敢,也传递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二、南方文学的婉约与柔情南方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常常展现出婉约与柔情的特点。
南方地区气候湿润,自然环境宜人,这种环境也影响了南方人民的性格与情感。
南方文学作品中常常弥漫着细腻、温婉的情感,如《红楼梦》中的细腻描写和《边城》中的柔情故事。
南方的山水和水乡文化也常常成为南方文学的重要元素,如《桃花源记》中的山水田园和《红楼梦》中的西湖风景。
这些作品中所展现的婉约与柔情,使南方文学具有了独特的韵味。
三、西南文学的奇幻与神秘西南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常常展现出奇幻与神秘的特点。
西南地区地势险峻,山川壮丽,自然环境多样,这种环境也影响了西南人民的文学创作。
西南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如《聊斋志异》中的鬼怪传说和《山海经》中的神秘世界。
西南地区还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些文化也常常成为西南文学的重要元素。
西南文学的奇幻与神秘,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想象的空间。
四、东北文学的坦率与豪放东北地区的文学作品则常常展现出坦率与豪放的特点。
东北地区地势辽阔,气候寒冷,人民性格直爽豪放。
东北文学作品中常常出现坦率直言和豪放不羁的人物形象,如《围城》中的方鸿渐和《林海雪原》中的林海。
东北地区还有丰富的工业文化和劳动人民的创造精神,这些也常常成为东北文学的重要元素。
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

地域差异如何影响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艺术和文学是人类文明的精髓,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作品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
地域差异涉及到地理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形态。
本文将从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表现形式、题材内容以及艺术创作风格等方面来探讨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影响。
一、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表现形式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对艺术和文学的表现形式产生重要影响。
以中国为例,北方地区的严寒冬季和广袤的草原给予了蒙古族民间艺术和文学以雄浑豪放、淳朴自然的特点。
南方地区的湿润气候和丰富的水乡资源,则为江南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
这种地域差异导致了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在题材以及艺术形式上的差异,体现出地域独特性。
二、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题材内容的影响地域差异也会影响到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的题材内容。
艺术和文学作品往往以人为中心,反映社会、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不同地域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因素都会对题材内容产生深远影响。
例如,农耕社会和渔耕社会的区别导致了北方地区文学作品更多地偏向于风景描写和农民生活,而南方地区则更注重水乡风光和江南女子的描写。
三、地域差异对艺术和文学的风格和风格的影响地域差异还会对艺术和文学的风格和创作风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审美观念、艺术风格等因素都会在艺术和文学作品中体现出来。
例如,日本的浮世绘以其饱满的色彩和夸张的构图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与日本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有很大关系。
同样,在文学方面,诸如俄国文学的忧郁和法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等,也与其地域背景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
艺术和文学作品的风格和风格不仅仅受制于地域差异,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地域的形象。
例如,印象派艺术家通过对法国乡村自然景色的描绘,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艺术风格,从而也使法国成为了世界艺术的重要阵地之一。
总结起来,地域差异对不同地区的艺术和文学有着明显的影响。
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

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篇1文学与地域性、地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阿来在发言中提到,过去我们谈“地方性”的时候,更多的是谈这个地方作为书写对象的地方性,它的现实,它的历史,它的文化,它的故事。
“但是在我看来,如果一个地方有比较长的文学书写,它应该还会积累出处理这些地方性经验的那种书写的经验。
这才是更值得探讨的。
很多时候,在我们四川作家内部的会议上,我都会讲到,我们四川文学,即便只是从近代白话文运动以来算起,在文学大传统之外,还有一个相对较少人深入了解的文学小传统。
在我们四川,形成和积累出一股很强大的审美经验和创作财富。
他们写四川本土的生活,带有四川的文化特色,用带有四川本土特色的语言,其中就以李劼人、周克芹、马识途为杰出的代表。
从这个小传统,我们可以看出四川作家是如何处理历史时代和生活经验的。
”由此,阿来还提到,作为四川当代作家,“我也一直跟同行们探讨和建议,作家不光要处理当代经验,还要善于处理地方经验。
”山西大学文学院教授、《小说评论》主编王春林,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白烨,四川大学文新学院院长李怡,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李朝全,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有顺,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吴俊,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文学院教授张清华,中国文化与文学研究所所长孟繁华,中国人大文学院文艺思潮研究所所长程光炜,这些都是国内文学评论家的大咖,参加了此次文学研讨会。
在全球化时代里,文学就是强调地方性、在野性、差异性、丰富性谢有顺教授在进行关于“地方路径与文学中国”的主题发言时,首先提到,这个题目确实看起来很大,但是能够有效地解释一些中国文学的问题。
“中国文化之所以有生命力,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从来不是只有一个文化中心。
中国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有许多的文化点,平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
很多的地方性的文化现象或人物,也可以影响整个文化的走势。
中国文学也有这个特点,比如扬州八怪等。
正是我们今天讨论的“地方性”或者说“在野性”,“异质性”,一次一次地让中国文化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风貌

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风貌中国古代文学由于地域的差异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
这些地域特色不仅表现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上,还体现在作品的语言风格、艺术特色和创作手法中。
下面将逐一介绍中国古代文学的不同地域风貌。
1. 北方文学的坚毅与豪迈北方地区因其多山丘陵和草原而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这种环境塑造了北方文学的坚毅与豪迈。
北方文学作品往往以战争、英雄和边塞为主题,表达了北方人民勇敢、坚强的精神面貌,以及对自由和家园的热爱。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一个代表北方精神的英雄形象,他勇猛无比、顽强不屈,正是北方文学的写照。
2. 南方文学的柔美与婉约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山水秀丽,这种环境孕育了南方文学的柔美与婉约。
南方文学作品常常以田园、花鸟、恋情为题材,抒发对自然和人情的深情表达。
这种风格在唐代诗歌中特别突出,许多南方文人以其唯美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就充满了南方文学的柔美与婉约之美。
3. 中原文学的雄浑与恢弘中原地区位于中国的中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中原文学的特点是雄浑与恢弘,作品往往以历史、宏伟的建筑和壮丽的景观为背景,展现了中原文化的辉煌与壮丽。
唐代的诗人杜甫就是中原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现实的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感受,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家国兴亡的深思熟虑。
4. 西南文学的神秘与奇幻西南地区地势复杂,山川秀丽,这样的地理环境赋予了西南文学神秘与奇幻的特点。
西南文学作品常常以神话、传说、神仙为题材,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
明代作家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就是一部代表性的西南文学作品。
其中的故事情节离奇、人物形象奇特,展现了西南地区一特有的审美风格。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古代文学的地域风貌是多样而丰富的。
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多元的特点。
这些地域风貌为中国古代文学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丰富了文学的内涵,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诗人的创作背景与风格

诗人的创作背景与风格诗歌是文学的精髓之一,是诗人用文字表现情感、思想和体验的艺术形式。
每位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都有其独特之处,这是由他们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
本文将以探讨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为主题,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诗人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是诗人创作出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包括诗人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
1. 生活环境诗人的生活环境对其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活在乡村的诗人通常能够从自然景观中获得灵感,他们的作品通常充满着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描绘。
而生活在都市的诗人,则可能对城市的喧嚣、快节奏和现代社会问题有更多的思考和创作。
2. 文化背景文化背景也是诗人创作的重要依托之一。
诗人所生长的文化环境会对其创作方式和题材选择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文人诗人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常常表达着对传统道德伦理的追求和思考。
而现代诗人则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心理等主题。
3. 个人经历诗人的个人经历也是其创作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个人经历包括诗人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经历等。
这些经历会对诗人的思想和审美观念产生重要的塑造作用,进而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
二、诗人的创作风格创作风格是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个人风格和艺术特点。
每个诗人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是由于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习惯等因素所决定的。
1. 语言运用诗人的语言运用是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体现。
一些诗人注重形象的描绘和语言的美感,他们常常运用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来达到艺术的效果。
另一些诗人则更注重语言的直观表达,他们的作品简洁明了,字里行间直抒胸臆。
2. 主题选择诗人的主题选择也反映了其创作风格。
有些诗人喜欢探索人类生活的奥秘和哲学思考,他们的作品常常涉及生命、死亡、爱情等永恒的主题。
而另一些诗人则更关注日常生活和现实社会,他们的作品常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思考。
3. 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诗人创作风格的核心。
地域文化与作家审美个性及风格——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比较论之一

t r r a i n b h ie .Co a i g t e e o o i a n io me t h ies y e ,t e f l o g , h u e c e to y t ewrt r mp rn h c l g c l v r n n ,t el t ls h o k s n s t e e f
20 0 9年 6月
J n 2 0 u. 09
【 平 凹研 究】 贾
地 域 文 化 家 个性 及 风 格 与作 审美
路遥 、 忠实、 陈 贾平 凹文 学创作 比较论 之
韩鲁华 , 韩
(西 安 建 筑科 技 大 学 , 西 陕
云
西安 705 10 5)
摘
要 : 域 文 化 与 作 家 文 学 创 作 审 美 风 格 个 性 之 间 存 在 着 密 切 内在 联 系 。从 陕 北 、 中和 商 洛 地 域 生 态 环 地 关
之 外 。 当 然 , 能 会 因 为 文 学 艺 术 创 造 之 外 的 种 可
经典 作 品。审视 当代 文 学 创作 , 特别 是 新 世 纪 的 文学创 作 , 种 报 刊 、 志 、 版 社 , 各 杂 出 以及 网络 上 发表、 出版 、 刊登 的 文 学 作 品 , 谓 是 多 如 牛 毛 , 可
—
t eCo a io fLie a u e Cr a i n o h mp rs n o tr t r e to fLU o.CHEN o g s ia I Pi - Ya Zh n - h nd J A ng wa
H A N Lu h — ua 。 H A N Yun ( n Unv o c . & Te h ,Xia 7 0 5 ,Chn ) Xi i. fArh a c. n 105 i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文化差异与作家创作风格摘要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以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魅力而受到世人的瞩目。
他们的文学创作受到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巨大影响,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山水草木,不但成为他们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重要内容、感情寄托的对象,而且体现出了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们把文学艺术之根深扎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汲取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充足养分,才成就了文学事业的参天大树。
关键词:地域文化创作风格路遥陈忠实贾平凹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陕西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北部的黄土高原、中部的关中平原和南部的秦巴山地,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又形成了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关中平原文化和陕南山地文化。
“陕北文化属于黄土高原文化,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来自北方的草原文化的影响,具有粗犷、豪放和较为开放的特性。
关中文化是平原地带的文化,是典型的农耕文化。
关中地形较为封闭,而且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农业发达。
受其影响,关中文化具有积极开拓进取精神和保守性。
陕南文化是山地文化,它除具有三秦文化的共同特性外,还兼有巫楚文化的某些特征。
”陕西是中国当代乡土文学的重镇,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构成了陕西文坛三足鼎立的奇特景观,三位作家深受家乡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三种特征明显的艺术创作风格。
韩鲁华指出:“路遥的审美个性风格是粗犷狂放,浪漫抒情,野性原始,质朴淳厚;陈忠实的风格是古朴苍凉,淳厚豪壮,凝重蕴藉,刚毅沉稳;贾平凹的风格是混沌苍茫中透露着灵秀之气,灵动诡秘中蕴含着浑厚苍凉,超然旷达中幻化着浪漫神秘。
”他们的文学创作、艺术风格受到家乡地域文化的巨大影响,故乡的自然环境、风土民情、山水草木不但成为他们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品的重要内容、感情寄托的对象,而且体现出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
一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和路遥的创作陕北黄土高原由于降水稀少和植被的严重破坏,因此造成了千沟万壑、土地贫瘠的自然风貌,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致使陕北人民生活艰难,生存是他们要常常面对的严峻问题。
因此,陕北黄土高原文化中带有生存文化的明显特征。
陕北黄土高原文化的另一方面是黄土地情结。
土地是陕北人赖以生存的根本,也是他们的财富和希望。
陕北人无论走到哪里,恋家、恋土就成为他们心中难以割舍的情怀。
黄土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陕北人性格中特有的深沉和苍凉、苦难意识、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以及面对苦难和挫折时从容乐观的心态。
路遥的身上明显地体现着陕北黄土高原文化,同样,“路遥是陕北人民的骄傲,是黄土高原孕育出的文学奇葩,他像红艳艳的山丹丹花一样,怒放在陕北不起眼的山原沟峁间,给生活在这块干旱贫瘠土地上的人们带来生机和希望。
路遥和山丹丹花一样,已经成为陕北黄土文化的象征和符号,向世界昭示着陕北人特有的青春、激情、浪漫和梦想”。
路遥由于有着饥饿的童年和困难的生存经历,所以造就了路遥一颗敏感、自卑但又坚强的心灵,同样也使得路遥在小说创作中带有浓厚的苦难意识和悲剧情结。
路遥特别注重对苦难的书写,他善于表现人物在困难时的命运起伏和顽强的性格心理。
他们敢于笑对苦难,超越苦难,在和命运的抗争中升华了人性。
路遥擅于描写“交叉地带”中的人物,“在作品中,对黄土地、对农民,他灌注着浓烈的情感和深沉的同情,构成他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
这种浓烈的情感色调贯穿在他的几乎全部创作活动之中,是沸腾在他作品中的血液”。
路遥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自觉地吸收了陕北黄土高原文化的精华,而陕北特有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特征也塑造了路遥独特的艺术创作风格。
这种风格粗犷中有浪漫,野性中有柔情,质朴中带淳厚,固守中有忍耐。
可以说,正是由于陕北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才造就了路遥独特的审美风格和心理感受,他在作品中极大地表现了陕北文化的特性。
“陕北自然生态所具有的这些审美特质,在路遥生命发展历程中,显然是发生了生命情感融汇作用,已经融化在路遥的血液中。
在那生命成长的岁月里,路遥用自己的生命情感,解读着抬头低头、行走睡觉均置身其中的山山峁峁,沟沟坎坎,河流小溪。
这些东西已经成为路遥生命情感中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正因为路遥对自己的故乡有着宗教般的感情和热恋般的狂热,才在他的笔下塑造出一个个如马建强、高加林、孙少安、孙少平能体现出陕北人独特气质、性格特征的震撼人心的典型形象。
路遥始终以一颗天然的赤子之心书写着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父老乡亲,时刻关注着陕北人民的生存苦难、命运沉浮和人生际遇。
作为一名普通的陕北老农的儿子,路遥的身上打上了陕北黄土地文化和农民文化的深深烙印,陕北文化已经深入到他的血液和骨髓,无论是在作品的故事背景、语言运用上,还是在人物的塑造中,都透露出路遥对黄土地和父老乡亲的热爱和崇敬。
这份浓厚的乡情和作品中人物美好的心灵、真挚的感情,成为路遥作品吸引人的永恒魅力。
二关中平原文化与陈忠实的文学创作关中由于自然环境优越,土地肥沃,平原广阔,降雨充沛,农耕发达,交通便利,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
加之封建王朝数代在此建都,因而又获得了“秦中自古帝王都”的美誉。
因为这里长久地成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奠定了关中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中文化作为农耕文化,深受儒家文化和官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在关中地区,官方文化经过充分民间化和日常化之后,以宗法家族文化和礼俗文化的面目、乡约、族规的具现形式出现,并且渗透于关中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之中,制约着他们的风俗习尚和日常生活,形成了民性之中礼让、淳朴、厚道而又不失古板、僵硬的特质”。
关中地区农业发达,自然环境优越,而这里的人们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农业生产,形成了农乃根本、乐土恋家的意识心理,“适宜农耕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关中文化洋溢着以农为本、固守土地、自强不息的精神气质”。
务实进取是关中人民的普遍心理,但也形成了封闭保守的集体表情,彼此间缺乏沟通与交流。
关中自古就有“房要小、地要少,养个老牛慢慢搞”,“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等民谣。
进取和保守并存、务实和厚重共生是关中平原农耕文化的典型特征。
陈忠实的家乡白鹿原位于西安东郊,十三个王朝给这块土地上留下了深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
陈忠实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加之他的大半生都在农村度过,关中文化在他的心里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关中文化不仅影响了其思想性格,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和艺术风格。
“陈忠实在自己生存与创作的历程中,形成了沉稳凝重、固步坚守的文化心态,作品也具有质朴深厚、古朴苍凉、淳厚豪壮、凝重蕴藉、刚毅沉稳的审美艺术特质。
因此,有人将陈忠实比作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也正是体现了他的这种文化性格与心态。
”关中文化对陈忠实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视角和创作始终没有离开生活在白鹿原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他始终关注着他们的喜怒哀乐、命运沉浮、心理变化和感情纠葛。
在对《白鹿原》中白嘉轩的描摹中,这个人物身上所受的关中文化影响和土地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白嘉轩的日常行为和为了得到鹿子霖家的几亩好水田而费尽了心机就可以看出来,白嘉轩也是白鹿村民人心目中的偶像和精神领袖。
对土地的崇拜和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使关中人形成了重土恋家、以农为本的文化心理。
白鹿原不仅是陈忠实进行艺术创作的不竭源泉,而且也是他的情感寄托和创作心理的体现。
在《白鹿原》中,处处能看到关中文化对陈忠实塑造人物、渲染环境的巨大影响,关中文化决定了陈忠实文学创作的风格和基调。
三陕南山地文化与贾平凹的创作贾平凹生活过的商州山地,与黄土高原和关中平原迥然不同。
商州位于关中和陕南之间,属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陕西、河南、湖北三省在这里交界。
这里山青水秀,气候宜人,草木丛生,怪石层叠,中原文化、三秦文化与荆楚文化在这里交融。
“陕南山地属稻作文化过渡地带,具有较为鲜明的长江文化特征,其民如水清丽、柔美,这里清流秀川、山歌缠绵,南国秀色,兼有关中文化的古朴、粗犷,楚文化的柔媚清丽,巫文化的奇幻神秘。
”楚文化来源于对鬼神的祭祀之中,这里的人们普遍相信鬼神和因果报应,楚文化处处带有神秘性。
贾平凹从小就受到了巫楚文化的影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一种诡异神秘的氛围,如看风水、卜卦、驱鬼、祭神、出煞、禳治、求雨、观星、再生人,等等。
这种民间风习不仅培养了贾平凹的性格特点和艺术风格,而且为他提供了取之不竭的题材资源,同时也强化了其作品中的地域文化色彩。
“贾平凹的作品一贯站立于商州,其文学个性也源于讲述商州的故事,商州承载了贾平凹太多的感情。
他汲取了商州文化的营养,创作的激情与灵感自脑间汩汩流出。
”自《商州初录》开始,贾平凹便致力于“商州系列小说”的创作,力图从普通农民的行为、心理、生活方式及当地特有的风俗民情的描绘中,传达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对于故乡,他曾深情地写到:“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他偏远,却并不荒凉;它贫瘠,但异常美丽……其山川河谷,风土人情,兼北部之野旷,融南部之灵秀;五谷杂粮茂生,春夏秋冬分明,人民聪慧而不狡黠,风情淳朴而不混沌。
”在他的笔下,商州自然景观是如此地神奇、秀美;民俗风情是如此地淳朴、原始;人们的伦理道德是如此地仁厚、高尚。
这一切不仅构筑了贾平凹现实中的山地故乡,更是作家心中理想的乡土和精神的家园。
因此,贾平凹试图以悲悯的情怀,运用一颗忧国忧民的心灵和浓厚的家园情怀去描绘美好的商州世界,关注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表现商州自然风景的神秘与美丽,讴歌贫苦农民顽强的生命力,赞扬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赞颂商州山地人民厚道、淳朴的民风和善良的品格。
贾平凹喜爱并善于描述商州的特色自然风光,在其中的描述中,也显示出了秦楚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这些描述富于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审美价值。
同样,贾平凹在他的内心和文学创作中,深深蕴涵着陕南山地的地域文化色彩。
商州的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对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正如他所说:“山石和明月一直在影响着我的生活,在我舞文弄墨挤在文学这个小道上后,它们又在左右我的创作。
”贾平凹从商州故乡汲取了丰富的艺术养料,自然人文景观和民风民俗造就了其商州文化的基因。
在以商州为题材的创作中,体现出了陕南山地文化、荆楚文化对他的深刻影响,也透露出他浪漫多变、诡异神秘的艺术风格。
陕西地理环境不同的三大板块塑造了风格迥异的三位作家,同样三位作家也体现出陕西三种不同的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们何以能取得成功?可以总结的东西很多,其中地域文化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们的创作心理,也制约着他们的艺术创作风格。
他们正是把文学艺术之根深扎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汲取了家乡地域文化的充足养分,才成就了文学事业的参天大树。
注:本文系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校级科研项目(10xq613)。
参考文献:[1] 毛曦:《自然环境与三秦文化的地域特征》,《唐都学刊》,1997年第3期。
[2] 韩鲁华:《地域文化与作家审美个性及风格》,《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