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_第七章___海洋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分解

合集下载

海洋生态学 第7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海洋生态学 第7章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与能流分析
2
1
8 6 9 12
8 5 9 A 10 12 4 3
0
-9 -7 体重 /log kCal -5 -3
图 8.17
乔治亚滩各月生物量谱(Boudreau & Dickie 1992 ,转引自王荣 2000 )
(二)粒径谱、生物量谱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中的应用


1、粒径谱和生物量谱可反映生态系统的状态或动态。
(二)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的结构
浮游植物 小型( micro-) 微型( nano-) 和微微型( pico-) 死亡
(硅藻)
DOM
浮游动物 (桡足类等)
原生动物 (鞭毛虫类、纤毛虫类)
异养浮游 细菌
鱼类
有机粪便和 分泌产物 微型生物食物环 1997b )
经典食物链 图 8.19
微型生物食物环的结构及其与经典食物链关系示意图(引自宁修仁
第七章
学习目的
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与 能流分析
掌握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基本过程、食物链、 营养级和生态效率等基本概念。 掌握海洋食物网特点和有关简化食物网、同 资源种团、粒径谱和生物量谱、微生物环的组成、 结构及其在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作用等能流 研究新进展的有关知识。 了解海洋生态系统能流和动物种群次级产量 的一些基本分析方法。
三、微型生物食物环在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物流中的 重要作用
(一)在能流过程中的作用



1.通过微型生物食物环使溶解有机物和微微型自养生物进入 海洋的经典食物链 2.微微型和微型自养生物的初级生产构成海洋初级生产力的 最重要部分 3.微型和小型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重要中间环节
(二)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
二、微型生物食物环中各类生物的生物量与生产 力

浮游植物概述

浮游植物概述

色素体
• 除蓝藻和原绿藻外,色素均位于色素体内。 色素体是藻类光合作用的场所,形态多样, 有杯状、盘状、星状、片状、板状和螺旋带 状等。色素体位于细胞中心(称轴生)或位 于周边,靠近周质或细胞壁(称周生)。
板 状 色 素 体
杯 状 色 素 体
↓ 片 状 色 素 体 ↓
↑ 螺旋带状↑ 星 状 色 素 体 盘状色素体↓ ↑
四、繁殖及生活周期
• 藻类繁殖方式基本上有以下三种:营养繁殖、无 性生殖和有性生殖。此外,还有绿藻门接合藻纲 的接合生殖。 • 营养繁殖(vegetative reproduction):不通过 生殖细胞的繁殖方式,如出牙繁殖和群体破裂 • 无性繁殖(asexual propagation):通过产生孢子 进行繁殖,孢子不需结合。 • 有性生殖(sexual propagation):配子两两结合 产生合子,再发育成新个体。同配、异配、卵式 • 接合生殖:由营养细胞形成不具鞭毛的可变形的 配子相结合。产生接合孢子(合子)
分门检索表
• 1(2)细胞无色素体,色素分散在原生质中。贮存物 质以蓝藻淀粉为主--------------蓝藻门 • 2(1)细胞具色素体。贮存物质为淀粉或脂肪或其它 物质。 • 3(4)细胞壁由上下两个硅质壳套合组成。壳面具有 辐射排列或左右对称排列的花纹---------------------------------------------硅藻门 • 4(3)细胞壁不由上下两个硅质壳合成。 • 5(8)营养细胞或动孢子具横沟和纵构,或仅具纵沟。 • 6(7)无细胞壁或细胞壁由一定数目的纤维质板片组 成--------------------------甲藻门
分门检索表
• 7(6)无细胞壁或细胞壁不具纤维质板---------隐藻门 • 8(5)营养细胞或动孢子不具横沟和纵沟。 • 9(14)色素体绿色,罕见灰色或无色。贮存物质为 淀粉或副淀粉。 • 10(11)植物体大型,分枝,规则地分化成节和节 间----------------------------------轮 藻门 • 11(10)植物体为单细胞、群体、多细胞的丝状体 或叶状体,无节和节间的分化。 • 12(13)植物体多为单细胞,少数为群体。游动细 胞顶端具1、2或则3条鞭毛。有时无色。贮存物质为 裸藻(副)淀粉------------裸藻门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解析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解析

《海洋浮游生物》概述绪论1.浮游生物:是指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于水层中的生物群。

2.浮游生物的特点:多数个体很小;缺乏发达的运动器官,运动能力;多数分布于水体的上层或表层。

3.海洋浮游生物学:是一门研究海洋浮游生物的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4.海洋浮游生物学与生物科学、海洋科学及水产养殖、海洋地质等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

5.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包括单细胞藻类(也包括细菌)。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自养方式,其中,藻类具有叶绿素或其它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细菌是生态系统的还原者(也可以是生产者)。

浮游植物一般分布于海洋的真光层。

浮游动物:包括原生动物、水母、轮虫、甲壳类、毛颚类、翼足类、异足类、被囊动物、浮游幼虫、仔鱼、稚鱼等。

其特点是:营养方式为异养方式,不能制造有机物,必须依赖已有的有机物为营养来源,多为滤食性。

浮游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可分布于真光层,也可分布于较深的水层。

6浮游生物的生态类群(按个体大小分):海洋浮游生物浮游动物7.海洋浮游生物的经济意义:有利方面:浮游生物是海洋经济动物的饵料基础;浮游生物是鱼类洄游路线和渔场的标志;浮游生物是海水养殖的重要饵料;一些海洋浮游动物是人类的食物;浮游生物可作为海流的指示种;浮游生物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海洋古地质和古环境;浮游生物有助于研究、防治海洋环境污染;不利方面:浮游生物可造成赤潮,危害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浮游生物可破坏鱼网,捕食幼鱼;浮游生物会暴露军舰的夜间航行路线;浮游生物可聚集而形成声散射层--假海底;硅藻1.海洋浮游植物的经济意义:浮游植物是海洋中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2.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原核细胞型生物:细菌;蓝藻门;真核细胞型生物:硅藻门: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第7章 海洋生态调查

【海洋生物资源调查技术】第7章 海洋生态调查

4.3 指示种评价 1) 评价对象
浮游植物群落、浮游动物群落、游泳动物群落、底栖生物群 落、潮间带生物群落。
2) 评价方法和结果表达 分析不同环境压力(如污染)下生物群落出现的指示性物
种,计算其生物量; 绘制空间分布图,评价环境和群落的变化趋势。
4.4 关键种评价 1) 评价对象 海洋食物网
2) 评价方法和结果表达 分析食物网各营养阶层的关键物种,计算其生物量,绘制空 间分布图,评价其变化趋势。
相似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Ncoi=n min(Nco0,Ncoi),表示初始群落和第i时刻 j 1 群落共有种的个体数较小者之和, Si、S0 ——第i群落和初始群落的物种数。
n ——初始群落和第i时刻群落共有的物种数;
演变速率(E)介于0-1之间。 E=0,两个群落结构完全相同,没有发生演变。 E=1,两个群落结构完全改变,没有共同种,发生完全演变。 0<E<1,两个群落的结构发生部分改变。
2000年小黄鱼生物量密度增加较大,带鱼1986年没有捕获, 1998年为0.059,而2000年为2.934,占总生物量的9.6% , 玉筋鱼的生物量下降幅度较大,从1998年的1.589下降至2000年 的0.079 。
2 结果 2.3 多样性
表3为以底拖网渔获重量和尾数计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指标。 以1986年58种,其中鱼类有46种,1998年52种,其中鱼类为 39种,2000年56种,其中鱼类为40种。
丰度指标年间变化趋势与种类数一致。
多样性指标以单位网次渔获重量表示,2000年最高,1998年 最低,以尾数表示自1986年至2000年呈增加趋势。
均匀性指标年间变化趋势与多样性指数一致。
2 结果
3 讨论 3.1 渔业资源的变动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_精品文档

浮游植物在大小和体积上差别显著,一般根据粒 径大小分为三种类型,即小型浮游植物(Micro,20~ 200μm)、微型浮游植物(Nano,3~20μm)和超微 型浮游植物(Pico,0.7~3μm)。
二、浮游植物悬浮机制
• 分泌粘液或制造胶状物质,使个体减轻; • 形成气囊结构; • 形成比重较小的代谢物质; • 增加身体表面积以增加与水之间的磨擦力。
3、湖泊的混合层和海洋并不像一般所认为的那样是均质的。
在无风、温和的气候条件下,光、营养、温度 的垂直梯度分布造成了空间上的异质化,使得不同 种类得以在各自的最适区域生长、繁殖,从而使竞 争降到最小。
总之,浮游植物种群多样性可用不同的机制加以 解释,这些机制可能是同时起作用的,但还需要更多 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证实。
(m)
层的种类
1月 8.13 6.3 9.48 11.37
12.66 5.98 8.99
14
4月 14.37 12.85
8.33 7.22 2.34 1.10 7.70
29
7月 2.99 18.37 13.71 15.16
1.32 0.91 8.74
15
10月 10.35 17.22 24.48 18.12
六、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
当环境中某种物质的存在量少于浮游植物正常生 长对它的最低需求时,这种物质就成为浮游植物生长 的限制因子。当限制因子的量增加,浮游植物的数量 会以较快的速率增加,直到又有必需资源的量限制生 长速率。
由李比希提出的限制因子概念最初仅适用于化 学营养缺乏(“最小因子定律”)。现在对这一概 念已进行了扩展,并把一些物理参数如光强和温度 等也纳入进来。
表4. 2 湖泊浮游藻类水平分布 (源自章宗涉等, 1995)

《海洋生物学》海洋浮游生物

《海洋生物学》海洋浮游生物
产生配子(单倍体)通过有丝分裂,结合(受精)以形成孢子 (二倍体)
1.营养生殖型:
活史仅有营养 殖,只能以细胞分裂的 式来进 蓝藻和裸藻等 些单细胞藻类属此。
殖。
2.无性生殖型
是 殖细胞(孢 )不经结合,直接产 代的 殖 式。 性 殖型是指 活史中没有有性 殖,没有减数分裂。如 小球藻、栅藻等。
waters and warm water gyres • S i l i c o f l a g e l l a t e s : silica internal skeleton... found world wide, partic
Antarctic
• Green Algae: not common except in lagoons and estuaries
OBIS)中;
科学家发现地球上唯一一种“不死生物”
其特征是从水母型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 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 普 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 但 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
“灯塔水母”(Turritopsis nutricula)
Marine Organisms Grouped by Lifestyle
Tree of Life
Importance of Phytoplankton
Phytoplankton is the base of the food chain
Phytoplankton population decline causes zooplankton and apex predators to decline .
005
Protista
海洋浮游生物
主要浮游生物细分包括细 菌,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 和仅在 其生命周期中临时浮 游者, 例如,鱼卵仔鱼和其 他生物 体(Kennish,1990) 的浮游 幼虫。浮游生物从初 级生产和 再矿化作用,参与 了上层海洋 生态系统的多个 水平,把物质 和能量向较高 的营养水平传递 ,如鱼类,鸟类,爬行动物和 海洋哺乳动物(Harris等

《海洋生物地化循环》PPT课件

《海洋生物地化循环》PPT课件
呼 吸 溶 解
CaCO3骨 骼
钙化作用CaCO3
浮游动物和游泳动物
分 解
细菌
深海沉积物
游离溶解CO2
呼吸
浮游植物光合作用 溶解和颗粒性碎屑
可燃冰
4.3 提高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途径
马丁理论(the iron hypothesis ) John Martin(1935-1993)
“Give me a half tanker of iron, and I will give you an ice age. ”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Silicon (Si) is a major
nutrient requirement for phytoplanktons.
Why phytoplankton need Fe
Fe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photosynthesis, as photosystem II requires 2 atoms of Fe. In low dissolved Fe conditions inactivation of photosystem II can be as high as 50%.
在未来十年,我国将投入8.1亿元对这项新能源的 资源量进行勘测,有望到2008年前后摸清可燃冰 家底,2015年进行可燃冰试开采。
可燃冰的开采是一柄“双刃剑”!
甲烷与CO2一样,也是一种温室气体,但是甲烷的 温室效应几乎是CO2的10倍。
如果埋藏在海底下面的天然气水合物突然释放出 来,就可以在短时期大幅度改变大气中的温室气 体含量,引起气候突然变化;
第七章 海洋生物地化循环
第七章 海洋生物地化循环

海洋生物学中的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技术

海洋生物学中的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技术

海洋生物学中的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技术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技术是海洋生物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涉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各个方面,包括海洋的营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维持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技术的原理、方法和应用。

一、海洋浮游生物的分类海洋浮游生物是指在海水中漂浮的微小生物群体,通常包括浮游植物(如藻类)、浮游动物(如浮游动物门、桡足类、甲壳类等)以及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

它们生活在开放海洋、沿海水域和深海等各种环境中,是海洋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浮游生物通常被分为多个类群,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细菌等,具有多样的形态和特征。

根据它们的生长环境和特征,可以进一步将其分类为浮游植物门、浮游动物门、细菌门等。

二、浮游生物的调查方法1. 网采网采是最常用的浮游生物调查方法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各种网类捕捉海水中的浮游生物。

通常使用的是水平拖网或竖直拖网,不同网的特点在于网的大小、网孔大小和网的类型不同。

对于不同种类的浮游生物,通常选择不同的网来捕捉。

网采的主要优点在于操作简单,能够捕捉到多种类型的浮游生物。

但是,它也有缺点,如会捕捉到大量的非目标物种,以及可能导致捕捉到的生物受到破坏。

2. 漂流器漂流器是一种针对浮游生物调查的被动样品收集方法。

漂流器通常会随着海流、气流或风流进行漂流,因此它可以收集到具有广泛分布的、来自各个方向的浮游生物。

漂流器的主要优点在于样本不会被破坏,并且可以收集到散布在广阔水域中的生物群体。

但是漂流器只能在表层水域进行采集,不能获取深水区域的样本。

3. 过滤器过滤器是一种主动样品收集方法,其原理是将水样经过一个过滤器,在过滤器上收集被过滤物质中的生物。

通常使用的过滤器有滤膜、滤管和凝胶等。

过滤器的主要优点在于它能够采集到很小的生物体,而且可以过滤掉许多非浮游生物,但它在样品的收集量有局限。

过滤器可以采集到深层水样,但需要注意采样层数。

4. 浮标/浮球浮标/浮球是一种在海面上悬浮的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双尾藻Ditylum,中等的刺如盒 形藻Biddulphia,较小的刺如圆 筛藻Cascinodi scus的缘刺。毛
为较细长的突出物,长度常为细 胞直径的数倍,有的种类在粗毛 里还有色素体,这是毛与刺的最 大区别。此外还有膜状突起(如 太阳漂流藻)和胶质线、胶质块 等胶质突起(如海链藻)。
7.细胞表面花纹:硅藻细 胞壁上都具排列规则的花 纹,主要有点纹:为普通 显微镜下可分辨的细小孔 点,单独或成条(点条 纹);线纹:这是由硅质 壁上许多小孔点紧密或稀 疏排列而成,在普通显微 镜下观察时,无法分辨而 是一条直线状;孔纹:为 硅质壁上粗的孔腔,中心 硅藻纲的孔纹基本为六角 形,其结构很复杂;肋纹: 为硅质壁上的管状通道, 内由隔膜分成小室或壁上 因硅质大量沉积而增厚。
根据个体大小划分的浮游植物类群
类群
个体大小
微微型浮游植物 (picophytoplankton
微型浮游植物 (nanophytoplankton)
小型浮游植物 (microphtoplankton)或
网采浮游植物 (netphytoplankton)
0.2~2微米 2~20微米20~200微米Fra bibliotek浮游生物
壳面观
带 面 观 侧 面 观
(
)
• 三个轴:纵轴(长、顶)、横轴(短、 切顶)、冠壳轴(壳环轴)
• 三个面:壳面、长轴带面、短轴带面
4.细胞方位:按硅藻细胞的方 位有三个轴:分别为纵轴,横 轴和贯壳轴。纵轴(apical axis)为壳面中央的纵线,又 称顶轴、长轴。横轴 (transapical axis)为壳面中 央的横线,又称切顶轴、短轴。 贯壳轴(pervalvar axis)是上、 下壳面中心点的相连线,又称 壳环轴。由纵轴和横轴形成上、 下壳面。由纵轴、贯壳轴形成 长轴带面。由横轴、贯壳轴形 成短轴带面。一般鉴定硅藻标 本时,经常见到的是壳面和长 轴带面。从壳面看,称壳面观; 从带面(壳环面)看,称带面 观(侧面观)。壳面和带面形状 截然不同。通常中心硅藻类壳 面呈辐射对称,多为圆形、椭 圆形,也有三角形或多角形的; 羽纹硅藻类,壳面一般细长, 呈两侧对称,有舟形、卵形、 弓形、S形、菱形、新月形和 椭圆形等。带面(壳环面)一
隔片都具增强细胞壁的作用。
6.细胞表面突出物:硅藻细胞
表面有向外伸展的多种多样的突 出物,有突起、刺、毛、胶质线 等。它们有增加浮力和相互连接 的作用。突起是细胞壁向外的头
状突出物,如弯角藻Ercampia两
个细胞突起相互连接,其间的空 隙,称胞间隙(aperture),其 形状多种,有圆形、方形和六角 形等。刺一般细而不长,末端尖, 其数目、长短不一,最粗大的刺
5.间生带和隔片:有些种类在壳 套与相连带之间具有间生带,凡 贯壳轴较长的种类都有间生带, 其数目1条2条或多条,花纹形状 主要有三类:鱼鳞状,如卡氏根
管藻Rhizosolenia castracanei; 环状,如杆线藻Rhabdonema;领 状,如环形娄氏藻Lauderia annulatus和中肋角毛藻 Chaetoceros costatus。具间生
小球藻。 4.金藻门(Chrysophyta):在海水养殖中也有重要地位,有些种类是
良好的饵料。 5.黄藻门(Xanthophyta):大多生活于淡水。 6.隐藻门(Cryptophyta):主要生活于淡水。 7.裸藻门(Euglenophyta):淡水中多,且个体极小,不易采到。
第一节 浮游植物
第七章 海洋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水流运动 的作用下,被动地飘浮在水层中的 生物群。共同特点是缺乏发达的运 动器官,运动能力薄弱或完全没有 运动能力,只能随水流移动。
第七章 海洋浮游生物
第一节 浮游植物 第二节 浮游动物
海洋浮游植物重要意义
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是海洋中 的初级生产者,是海洋动物直接或间接的 饵料,在海洋渔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带的种类,有向细胞腔内伸展成 片状的结构,称隔片(sepum)。隔 片通常与壳面平行,隔片从细胞 的一端向内延伸或从两端向中央 延伸。如果隔片一端是游离的, 称为假隔片,如斑条藻
(Grammatophora);如果隔片从
细胞的一端通到另一端,则称为 全隔片或真隔片,如楔藻
(Climacosphenia)。间生带和
浮游植物是海流和水团的指示生物在生物 海洋学研究中意义重大。
浮游植物能富集污染物质,在海洋环境保 护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1. 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可分为
⑴微微型(picoplankton):<2 µm ⑵微型(nanoplankton) : 2~20 µm ⑶小型(microplankton) :20~200 µm ⑷中型(mesoplankton) : 200~2,000 µm ⑸大型(macroplankton) :2,000 µm~20 mm ⑹巨型(megaplankton) : >20 mm ⑷ ⑸ ⑹可以统一为大型浮游生物。
一、硅藻门 二、甲藻门 三、其他海洋浮游植物
(一)、外部形态构造
1. 具硅质细胞壁,内层果胶质,外层硅质
2. 细胞壁:上下两壳,大----上壳,小----下壳。
3. 上下壳:壳面(壳套)、相连带
上壳和下壳都不是整块的,皆由壳面和相连带两部分组成。壳面平或略 呈凹凸状,壳面边缘略有倾斜的部分,叫壳套:与壳套相连,和壳 面垂直的部分,叫相连带,亦称带面。
2.按照营养方式: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海洋浮游植物的主要类别 原核细胞型生物:
1.细菌(Bacteria) 2.蓝藻门(Cyanophyta)
真核细胞型生物:
1.硅藻门(Bacillariophyta):是最重要的浮游植物,将重点介绍。 2.甲藻门(Pyrrophyta):是很重要的类别,大多种类是赤潮生物。 3.绿藻门(Chlorophyta):是海水养殖中的重要饵料,如盐藻、扁藻、
海洋生物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海洋环境与生物适应 第三章 海洋生物的繁殖与发育 第四章 海洋动物生理研究 第五章 海藻引种驯化、种质保存及种质鉴定 第六章 海洋微生物 第七章 海洋浮游生物 第八章 海洋底栖生物 第九章 海洋游泳生物 第十章 捕捞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影响 第十一章 海水养殖与近岸环境的相互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