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寓言四则》知识梳理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文言文部分)知识积累及阅读巩固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部编版)第22课《寓言四则》(文言文部分)知识积累及阅读巩固

寓言四则一、文学文化知识积累1.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2.《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人物。

杞人忧天这则成语多用来形容不必要的、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二.通假字1.身亡所寄“亡”通“无”,没有2.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消除三、一词多义于:(1)闻之于宋君:被(2)令人问之于丁氏向(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若:(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如(2)若屈伸呼吸:你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天积气耳2.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五、阅读理解巩固(一)穿井得一人(9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到,等到)(2)国人道.之(说,讲)⑶有闻.而传之者(听说)(4) 闻.之于宋君(使……听说)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听到的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8.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19.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二)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初一22课寓言四则笔记

初一22课寓言四则笔记

初一22课寓言四则笔记从古至今,寓言文学一直是人们灵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些古老的寓言文字,如初一22课寓言四则,富有深厚哲理,它们能够提醒大家思考,发现生活中的大道理,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并以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

第一课:“沙中之鹰”。

传说中,有只鹰落到沙漠中,忙着找到一点水源,以满足它的口渴。

但无论它试图多深入,它都找不到水的踪迹。

它一边拍打着砂地,一边郁闷地发现,其水源就在自己翅膀下面,它很早之前已经在那里。

这课寓言告诉我们,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有时候它就掩藏在自己身边,却忘记了。

生活中的支离破碎,有时会让人感到迷惘,但是不要担心,只要停下脚步,用心体会一下吧!一切不确定的,都会给我们一个答案。

第二课:“马季利安的善行”。

传说中,有位马季利安,他在河边见到一只正被洪水卷走的小猴子。

他决定去救它,于是他脱掉衣服,将它捆起来,放进河里,慢慢游到小猴子被卷走的地方,最终将它拯救出来了。

这课寓言告诉我们,做人要学会担当,去帮助他人,帮助别人能够让我们从内心得到满足,也让他人得到温暖。

一个人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付出思想,还要付出实际行动,以及财物上的贡献,这样才能改变世界,让它更美好。

第三课:“鸽子把蛋放进海边的沙子里面”。

这个寓言讲的是一只鸽子拿了一个蛋去到海边,为了让它有更好的环境孵蛋,它做出了一个勇敢的决定,就是把蛋放进海边的沙子里面,让它孵化成鸽子。

这课寓言告诉我们,在我们生活遭遇挫折的时候,要勇敢面对,做出最正确的决定,不要被情绪支配,而是把自己放到客观的判断中,冷静再作出决定,坚持信念,坚守信念,去实现梦想。

第四课:“小鸟和大鹅”。

传说中,一只小鸟找到一只大鹅,要求它给它从距离塔尔图较近的地方从高空下降。

但是,大鹅拒绝了,因为它认为它自己太弱小了,很可能会飞不到塔尔图。

小鸟坚持自己的想法,告诉大鹅它会被它的能力所支撑,最终,它还是答应小鸟的要求,终于飞到塔尔图的穹宇之间,取得了成功。

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则》笔记

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则》笔记

七年级上册22课《寓言四则》的笔记一、主题:这四则寓言分别是:《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和《塞翁失马》。

这些故事虽然简单,但它们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告诫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要盲目自大,也不要骄傲自满,更不要因为一时的得失而产生不必要的忧虑和烦恼。

二、主要情节: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于是化作凡人来到雕像者店里,问雕像者自己的价值。

雕像者说:“如果你当宙斯的一半,一个银圆;如果你当普罗米修斯,定价两银圆。

”赫尔墨斯听后,十分不快,觉得自己被低估了。

2.《蚊子和狮子》:蚊子向狮子挑战,它吹着喇叭飞到狮子面前,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蚊子战胜了狮子,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临死前它感叹:“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3.《智子疑邻》:宋国有一个富人,因下大雨,墙坍塌下来。

他儿子说:“如果不赶紧修筑,必定有盗贼进来。

”隔壁老人也这么说。

这天晚上果然来了盗贼,富人十分赞赏儿子的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

4.《塞翁失马》:靠近长城一带的人们中,有一个老翁不小心骑马摔断了腿,邻居们都来慰问。

老翁却说:“这未必是坏事。

”过了不久,老翁的儿子得到一匹好马,但不久在野外死去。

邻居都来安慰老翁,老翁却说:“这也许是好事。

”后来长城一带爆发战争,其他人都死了,只有老翁幸免于难。

三、寓意: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盲目自大和骄傲自满。

有时候我们对自己的评价可能过高,而忽视了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自己,不断学习和进步。

2.《蚊子和狮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视自己的能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没有什么是绝对的。

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时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失败而灰心丧气。

3.《智子疑邻》:这个故事告诫我们不要因为偏见而失去客观判断力。

我们应该以事实为依据,公正地看待问题,而不是因为个人喜好或者偏见而影响我们的判断。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七年级语文《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寓言四则》复习要点伊索寓言一、重点字词赫(hè)雕(diāo)像庇(bì)护爱慕(mù)较量(liàng)喇(lǎ)叭凯(kǎi)歌二、文学常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约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用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

所编寓言经过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里的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三、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赫尔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战胜强大的狮子却最终又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四、知识点1、赫尔墨斯和雕像者(1)宙斯、赫拉和赫尔墨斯宙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第三代众神之王,奥林匹斯十二神之首,宇宙的统治者,是希腊神话里众神中最伟大的神。

赫拉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天后、奥林匹斯众神中地位及权利最高的女神,宙斯的唯一合法妻子,掌管婚姻和生育,捍卫家庭。

赫尔墨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商业之神、旅者之神、行路者的保护神、雄辩之神,宙斯和阿特拉斯之女迈亚的儿子。

(2)构思精巧这则寓言通过对话的形式展开,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有伏。

正当赫尔墨斯的虚荣心越来越旺盛之时,却听到了雕像者淡然的答话,情节陡转直下便戛然而止。

短小的篇幅把情节写得跌宕起伏,耐人寻味。

(3)绝妙的讽刺赫尔墨斯自以为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身价一定会比别的神更高,不料却被雕塑者当作“添头”白送,雕像者淡然的一句话,反衬出自命不凡、妄自尊大的爱慕虚荣者却是一个一文不值得“添头”,这种讽刺是何等绝妙。

2、蚊子和狮子(1)结构蓄势突转,曲折有致这则寓言的情节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首先是蚊子一开始就发出挑战书,“我不怕你”“我比你强得多”体现了蚊子的自信和智慧,话语咄咄逼人,这是第一步蓄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点梳理

《穿井得一人》一、寓言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二、文学常识节选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共26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三、文言知识1.溉(gài)汲(jí):打水浇田浇田溉:浇灌。

汲:从井里打水。

2.及:等到。

3.国人:居住在国都里的人。

4.闻:知道,听说。

5.穿井:解释为“打井”、“凿井”。

6.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这里是“使知道”。

7.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于:介词,当“向”讲。

8.对:回答。

9.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使唤,指得到一个人的劳力。

四、重点句子翻译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2.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

”3.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

”4.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住在国都的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

5.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

6.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五、内容理解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文中的宋君是一个怎样的人?不盲目轻信传言,注重实地调查的明君。

3、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杞人忧天》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列子·天瑞》,《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寓言四则》学习要点

《寓言四则》学习要点

《寓言四则》学习要点【学习目标】1.了解寓言、伊索及《伊索寓言》的知识。

积累文言词语,记住《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中重点词义;2.重点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仔细品味,理解寓意。

3.学习不同的描写手法,体会其中的妙处。

4.发挥联想和想象,训练构思能力。

【语言积累】1.生字正音赫(hè)耳墨斯庇(bì)护饶(ráo)头喇叭(lǎ ba) 凯(kǎi)歌2.词语解释饶头:商人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品之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做“饶头”。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较量:用竞赛和争斗的方式比本领、势力的高低。

☆古今异义(1)其邻人之父亦云(古义:读(fǔ),家族或亲戚中的成年男子;今义:读(fù),多指父亲。

)(2)大亡.其财(古义:“丢失、逃走”;今义:“死亡、灭亡”。

)(3)其邻人之父亦云.”(古义:“说”;今义: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

)☆一词多义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亡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词类活用天雨.墙坏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其家甚智.其子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为聪明。

☆特殊句式省略句:宋有富人,天雨(他们家的)墙坏。

其子曰:“(咱家)不筑(墙),(咱家)必将有盗。

”智子疑邻☆古今异义(1)人皆吊之(古义:“慰问”;今义:一般作“悬挂”。

)(2)居一年(古义:“停,留”;今义:一般作“居住”。

)☆词类活用(1)家富.良马形容词用作动词,富有。

(2)胡人大.入塞形容词用作状语,大举。

☆特殊句式数词谓语句: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十九”是全句的谓语)☆文言虚词其:代词,他们,他,他们的,他的。

例:堕而折其腿。

之:①代词。

例:人皆贺之。

②助词,相当于“的”。

例:近塞之人。

乎:语气词。

例:此何遽不为祸乎?。

第22课《寓言四则》文言积累与梳理(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2课《寓言四则》文言积累与梳理(课件)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读法指导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 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 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 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 能/有所中伤。”
读法指导
杞人( qǐ )

中伤( zhònɡ)

舍然( shì )

崩坠( zhuì ) 星宿( xiù )
●●ຫໍສະໝຸດ 躇步( chú ) 跐蹈( cǐ )


溉汲( ɡài jí )
●●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 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 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 /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定语后置,应为“杞国有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 忧天地崩坠(之)人”

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于丁氏问之”。) 非得一人于井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非于井中得一人”)
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闻,知道,听说,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于:介词,当“被”讲,引进主动者。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
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 国:古代国都也称“国”。
命令,派遣。 介词,当“向”讲。
像。
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 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 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积累及阅读巩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积累及阅读巩固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知识积累及阅读巩固一、文学文化知识积累1.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常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我国古代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画蛇添足等2.《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先秦杂家代表作,战国末期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3.《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战国时期道家人物。

杞人忧天这则成语多用来形容不必要的、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二.通假字1. 身亡所寄“亡”通“无”,没有2. 其人舍然大喜“舍”通“释”,消除三、一词多义于:(1)闻之于宋君:被(2)令人问之于丁氏向(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在若:(1)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如(2)若屈伸呼吸:你四.文言句式1. 判断句:天积气耳2. 被动句:闻之于宋君五、阅读理解巩固(一)穿井得一人(9分)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及其家穿井( 到,等到) (2)国人道之(说,讲)⑶有闻而传之者( 听说) (4) 闻之于宋君(使……听说)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2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像这样听到的传闻,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18.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

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19.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二)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寓言四则赫尔墨斯和雕像者【原文】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

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会对他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注释】赫拉:古希腊神话中的女神,宙斯之妻,掌管婚姻和家庭。

添头:指买东西商家为促销而额外赠送给顾客的东西。

【作家、作品简介】《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

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

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创作背景】《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选自《伊索寓言》的一个故事,作者是伊索传说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经后人汇集,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统归在伊索名下。

【主要内容】自大的赫耳墨斯化作凡人,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问价,本以为是商人的庇护神,自己的雕像价格会很高,没想到只不过是宙斯、赫拉雕像的添头而已。

【主题思想】《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这则寓言的结尾说:“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重视的人。

”我认为这话只是虚晃一枪,而我们的教参也说这寓言针对的是爱慕虚荣的人,这离伊索本人的本意太远,并非这则寓言的真正寓意,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在此探究一下。

在希腊神话中,宙斯是天神和人类的主宰,他有众多妻妾情妇,给他生下了许多子女,这些子女有些成为天界里的神,有的成为人间里的英雄。

他的家族是一个力量强大、权势显赫的统治集团。

宙斯家族高高在上,忙于寻欢作乐,工于争权夺利,他们对地上的人类并不怎么关心,严惩盗火的普罗米修斯一案,即为明证。

对这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一家子,人们当然不会有什么好感,想方设法对他们进行揶揄嘲讽。

伊索自然也不会放过这个机会。

赫尔墨斯在他的寓言中一共出现了八次,大部分是作为被讽刺和嘲弄的对象来出现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只是其中之一。

赫耳墨斯是宙斯的儿子,主管商业和旅行他这次微服私访,目的是想搞一次民意调查,看看自己在凡人的心目中到底印象如何:“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雕像店是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

如果某个神灵忠于职守,任劳任怨,责任心强,对人们帮助很大,那么,人们必然会爱戴他,依赖他,那么,他的雕像就会供不应求,价格就会越抬越高;相反,如果一个神仙懒惰失职,对人们的疾苦视而不见,对所有的祈祷置若罔闻,人们在危难之际总是得不到他的帮助,那么,人们就会淡忘他,鄙弃他,他的雕像百无一用,那就会无人问津了,老板不得不将这类神仙的雕像价钱压得很低,唯恐卖不出手。

在雕像店里,顺民意者得高价,失民心者得低价。

所以说,这个地方很适合做民意调查。

赫耳墨斯走进雕像者的店里,首先问问他父亲宙斯的雕像价钱。

老板回答说:“一个银元。

”便宜得很,这是赫耳墨斯意料之中的事。

他父亲行为荒唐,贪财好色,自私自利,在民间不可能得到高分。

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这个“笑”字里面,大有文章。

赫耳墨斯的父亲高高在上,在人间他的雕像却只卖到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幸灾乐祸,认为这是活该,所以他笑了。

但在另一方面,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宙斯口碑不好,累及店主人的雕像卖不到好价钱,生意惨淡,雕像者一家的生活必定十分艰难。

赫尔墨斯身为“商人的庇护神”,看见自己的子民在做亏本买卖,如果他很有责任心的话,应该表示关切、同情才是。

而他感到心花怒放,很开心,“笑”了起来。

从这一“笑”之间,我们可以断言,虽然他出身高贵,身居高位,但却是一个不理政事的尸位素餐者。

店老板回答道:赫拉的像“还要贵一点”。

这话表明,在世人的眼中,赫拉只比他的丈夫略强一点,但也好不到哪里去。

“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老板的回答如同一瓢冰水泼在赫耳墨斯的头上,让他狼狈不堪,大失所望。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赫耳墨斯平时玩世不恭,不安心本职工作,故他的神像只能当作添头搭配给顾客,落得个近乎“白送”的身价。

老板的回答不仅对赫耳墨斯的虚荣心是一种毁灭性的打击,更重要的是,作者意在借此表现出普通民众对玩忽职守者的鄙弃和憎恶。

从“一个银元”,到“贵一点”,再到“添头白送”,我们看到了作者讲这个故事的意图:对整个统治集团——宙斯家族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

因此,我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并非是讽刺那些爱慕虚荣的人,而是意在对当权者进行当头棒喝,指出:如果你不为民着想,不为群众服务,不管你的出身多么高贵,权势多么显赫,你在人民心中都会一文不值。

所以,这个故事不“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而是“适用于警告那些爱慕虚名而不为人民做事的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狂妄自大的人。

【思维导图】蚊子和狮子【原文】有只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也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不妨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

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

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

蚊子将被吃掉时,叹息说:“我同最强大的动物都战胜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作家、作品简介】《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六世纪被释放的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7篇。

《伊索寓言》中收录有三十多则寓言,内容大多与动物有关。

书中讲述的故事简短精练,刻画出来的形象鲜明生动,每则故事都蕴含哲理,或揭露和批判社会矛盾,或抒发对人生的领悟,或总结日常生活经验。

该寓言集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寓言作者谴责当时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凌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伊索寓言》对后代欧洲寓言的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不仅是西方寓言文学的典范之作,也是世界上传播最多的经典作品之一。

伊索(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0年),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

弗里吉亚人。

据希罗多德记载,他原是萨摩斯岛雅德蒙家的奴隶,后来被德尔菲人杀害。

他死后德尔菲流行瘟疫,德尔菲人出钱赔偿他的生命,这笔钱被老雅德蒙的同名孙子领去。

传说雅德蒙给他自由以后,他经常出入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的宫廷。

另外还传说,庇士特拉妥统治期间,他曾到雅典访问,对雅典人讲了《请求派王的青蛙》这个寓言,劝阻他们要用别人替换庇士特拉妥。

对于他死亡一种说法是他的寓言讽刺了神,得罪了德斐尔祭司,当他来到德斐尔圣地时,祭司诬告他盗窃圣物,被判推下山崖而死。

13世纪发现的一部《伊索传》的抄本中,他被描绘得丑陋不堪,从这部传记产生了很多有关他的故事。

公元前5世纪末,“伊索”这个名字已为希腊人所熟知,希腊寓言开始都归在他的名下。

【创作背景】选自《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一部寓言故事集。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善于讲动物故事。

现存的《伊索寓言》,是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经后人汇集,统归在伊索名下。

【主要内容】故事分两层。

第一层写蚊子向狮子进攻,是故事的开端和发展。

这层开头直接引述“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狮子说了一大段话,接着写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生动地描绘出蚊子进攻狮子时凶猛的样子,最后终于战胜了狮子。

第二层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最终丧生于蜘蛛网。

蚊子将要被吃掉时的“叹息”,与上文的“吹着喇叭,唱着凯歌”相呼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

第二段用一句话指出:“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应该从蚊子的下场中吸取应有的教训: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本文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之间的关系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清新,形象。

本文的拟人,能抓住蚊子和狮子的自然特征,拟得逼真神似,生动有趣。

如把蚊子的叫声说成“吹喇叭”“唱凯歌”,以状其得意忘形之态,十分新鲜、贴切。

描写蚊子和狮子“战斗”的过程,蚊子被蜘蛛网粘住的情景,合情合理,完全符合自然物的特点,用来概括社会现象,真是两相妙合,毫不牵强,充分发挥了动物寓言的特点。

本文构思尤为精巧,短短的篇幅中,情节却大起大落,写出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转化。

人们不常见蚊子战胜狮子,听蚊子的“宣言”还以为是吹牛,再一看,还真不假。

人们常见蚊子被蜘蛛网粘住,但是蚊子刚刚战胜狮子,正把自己看得无敌于天下时,它却被打败了,这反而让人觉得出乎意料了,再一想,又毫不奇怪。

作者巧妙地把二者联结起来,构成大起大落的故事情节,寓意深刻,耐人寻味。

蚊子和狮子结尾说:“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这是在两个极端之间的转化。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化呢?就因为胜利冲昏了头脑。

作者将蚊子、狮子按照它们各自的特征加以拟人化,显得生动有趣。

蚊子战胜狮子,作详写,蚊子败于蜘蛛,作略写,以前者反衬后者,耐人寻味。

这一则寓言,既用语言描写,又用动作描写。

蚊子总是叫个不停,多用语言描写就很恰当。

先写蚊子向狮子挑战:“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

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

我比你强得多。

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初听起来,蚊子“狂妄”得不可一世,目空一切了,实际上,蚊子所以敢于同兽中之王狮子较量,是因为蚊子明白它有它的优势,狮子有狮子的劣势,狮子遇上蚊子,用爪抓,不行,用牙齿咬,也不行,它的优势都发挥不了,尽管强大,却变得没有什么力量。

相对地说,蚊子比狮子强得多,所以蚊子不怕狮子,敢于奚落它。

蚊子貌似口出狂言,实际上包含了智慧。

开头用否定句,“你并不比我强”,后来用肯定句,“我比你强得多”,把步步进逼、咄咄逼人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