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反思(两课时)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同时,学生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
3.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寓意。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反思5篇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反思5篇1.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学反思篇一《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出自《韩非子》,是一则内容浅显、寓意深远的小故事。
讲的是楚国有个人既夸自己的矛锐利,又夸自己的盾坚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
学生上网课,跟课堂同步,但由于课堂节奏太快,于是我进行了钉钉直播教学,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1、教学效果了解字义,走进成语。
这篇小古文中,有几个字比较冷僻,学生不理解。
教学时,我采用了解字义,走进成语的方法,让学生既学习古文字义,又积累成语。
古文中有:“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句子中“鬻”的读音是“yù”,意思是“卖”,相同的意思并且带“鬻”字的成语有“卖官鬻爵”,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字义和成语的意思。
还比如教学“誉”时,可以积累成语“毁誉不一”。
这样通过了解字义,积累成语,让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让学生真正喜欢上成语故事,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2、教学收获(1)读句子,想画面,用成语。
这篇课文中句子“其人弗能应也”是故事“自相矛盾”的结果。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读句子以后,想一想当时那位商人“弗能应也”窘相、尴尬的画面,然后说说此时可以用什么成语来描绘,学生进行连麦,联想到“哑口无言、张口结舌、目瞪口呆、瞠目结舌、无地自容、面红耳赤、无言以对、洋相百出、呆若木鸡”等成语,这些类似成语的积累,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词汇,了解了成语的魅力。
(2)阅读插图,拓展延伸。
插图是课文的一部分。
教学中,我注意到课文中有一幅插图,在学生认真观察插图以后,我要学生把插图与文中对应的句子找出来,学生很快找出“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此时,我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想象:课文中那幅插图是一位老年人正指着那位商人,除了那位老人,还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会用什么语气,说什么话呢?学生根据情境说话练习,然后把练习的内容通过连麦来分享。
这样,通过阅读插图,想象说话,使阅读有指向性,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很大的提高。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让学生明白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能够通过讨论、思考来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理解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的道理,培养良好的言行举止。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难点:理解课文中的道理,能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课文课件3.课文相关图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认识的矛盾,如“公鸡和母鸡”、“夏天和冬天”等,从而引出今天的课文《自相矛盾》。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行为是自相矛盾的。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讨论,理解课文中的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课文中的道理,如“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要言行一致,不要言过其实。
”5.拓展(10分钟)学生举例生活中自相矛盾的现象,教师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道理来解释这些现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商人陈涉用矛和盾的比喻来反驳国王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以及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来表达矛盾的情况。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成语故事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但在运用成语表达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准确地表达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回答。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 教案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课文语言简洁、浅显,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或课件,引导学生听或看《自相矛盾》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和寓意。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用到的成语必须包含本课的生字词。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5.拓展(5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自相矛盾”为主题,编写一个寓言故事。
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朗读和点评。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第2课时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15课,主要讲述了楚国卖盾和矛的人自我否定自己的话语,从而让学生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成语的解释,还有通过成语故事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成语故事。
但部分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深入的讲解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思考和讨论能力,能够通过小组合作来探讨成语的内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成语故事,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并学会通过小组合作来探讨成语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自相矛盾”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成语故事,深入理解成语的内涵,并学会自我反思。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成语故事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成语的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考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包含成语故事、图片、问题的PPT,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成语故事的学习材料,以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3.小组合作工具:准备小组讨论所需的白板、彩笔等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现象,如一个人说“这个苹果既甜又酸”,引起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成语“自相矛盾”的故事,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故事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5《自相矛盾》教案

1.互相交流,深入理解。
(1)再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意见。
(3)全班交流,师生评议,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故事的起因是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故事的高潮是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故事的结局是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
3..互相交流在学习中掌握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1)“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2)“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词。
(3)“补”,就是增补。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出省略了的语句。
(4)“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学生自愿举手发言。)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以后用来形容做事或说话前后不统一,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后用此比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矛盾无处不在,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和思想去分析,去对待,无论做事、说话,都要注意留有余地,不能自相矛盾。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吾、弗、夫”3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读写“矛盾、何如、弗能”等词语,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4.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中,成语是其中的瑰宝。
它概括性强、内涵丰富。
如果在作文或说话中,恰当地运用一些成语,就可以获得形象生动、言简意丰、入木三分的奇妙效果。
而这些成语大多出自寓言故事,或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名家名言等。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的文学体裁,字数不多,但言简意赅。
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它事物。
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后来成为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
简单地说“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2.引导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农夫和蛇》等。
)
3.导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学生齐读课题。
4.理解题目:请同学们互相交流对课文题目的理解。
(矛是古代人作战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是古代人作战中保护自己的盾牌。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自相矛盾》选自《韩非子•难一》。
)
5.简介作者
韩非子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
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
韩非所写作品后来集为《韩非子》一书。
秦王嬴政读了韩非的文章,极为赞赏。
6.谈话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韩非子的寓言《自相矛盾》,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借助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整个故事,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明白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
7.教师范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3)了解这篇课文与以前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了解文言文。
文言文的简单演变
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简单区别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楚人:楚国人。
(2)鬻(yù):卖。
(3)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4)陷: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5)利:锋利。
(6)以:用。
(7)弗:不。
(8)应:回答。
(9)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三、再读感知,交流学法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
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这件事的?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借助注释读懂古文。
(1)方法:读懂古文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
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个词、每句话的大概意思。
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借助外界的各种力量来进行理解。
(2)运用:比如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就能把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理解了,还能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来把握课文内容的要点,从中明白读书的方法。
四、指导朗读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莫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2.学生练习朗读。
3.小组学生互读互听,互相评议。
4.教师范读。
5.指名多个学生朗读,师生评议。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中的生字,理解了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并读熟了课文,大体了解了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