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

沈德潜《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 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 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曹子建之于子桓, 有凡之隔,而人称子建,不知有子桓,俗论 大抵如此。
(一)诗歌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 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 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 忧来思君不敢忘, 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
(4)注重文学与哲学的结合。
第一章 建安与正始文学
一、建安文学繁荣的社会原因
建安文学的时间段限,上起汉献帝元年(公 元196)下到魏明帝太和六年(公元233)指 汉末魏初的文学,共27年。 其主要作家大 都生活在汉献帝建安时期。
(一)儒学失去统治地位,思想意识的解 放。
谢灵运:“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 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 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明代张戎《岁寒堂诗话》“韩退之之文,曹子建 杜子美之诗,后世所以莫能及也。”
二、创作 曹植的诗歌创作,可以曹丕称帝为界,划 分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己政治上的雄心 壮志和对建功立业的向往。代表作他的 《白马篇》。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 ——文学的自觉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 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 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 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 辨析的意识。
自考_古代文学史一_三魏晋南北朝文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一个小结一、建安时期【简答】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抒情。
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二、正始时期【简答】司马氏篡位与政治恐怖曹叡去世传位曹芳,249年司马懿将曹爽集团一网打尽,“天下名士去其半”,改元嘉平。
263年,嵇康被杀。
同时标榜“名教”巩固政权。
(1)在此背景下,昂扬的建安气概变成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1、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
2、对现实社会失望转向追求理想的人生境界。
(2)玄风:崇尚老庄思想(玄学的基础),建立玄学理论。
三、太康时期(西晋初)(一)背景民和俗静,家给人足。
司马氏政权拉拢名士,同时维护名教中人。
(二)创作政失其本,士无特操,普遍求实逐利。
四、永嘉之乱【理解】永嘉之乱是指晋朝怀帝统治时期中原地区发生的战乱,这时期国内主要矛盾从汉族统治阶级内部转化为汉族统治阶级与割据的西晋地图少数民族分裂势力之间的矛盾。
从晋怀帝永嘉元年的307年到311年五年中,由于晋朝国内没有武备、从永嘉三年起连续遭受旱灾、蝗灾等严重自然灾害、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等因素影响,使内迁割据都城附近的匈奴集团占领洛阳,晋怀帝被匈奴军队俘虏,并且在次年遇害,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定都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五、南北朝【理解】南北朝是中国一个分裂的朝代,分为南朝和北朝。
南朝依次是刘宋、萧齐、萧梁、南陈;北朝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奉南朝为正统,出身于北周八柱国的李唐宗室奉南北朝共为正统。
第一章建安诗歌概况(先看一下“补充”)一、形式:四言中兴(曹操)、五言中兴、七言奠基(曹丕《燕歌行》)。
【选择】二、建安风骨【名词解释】建安时期民不聊生,崇尚悲凉,儒学动摇,诗歌重视抒情。
诗人多带着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此时期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创作高潮,并形成了被称为“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案.缩减版一、第一章:绪论1.1 课程介绍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思想。
明确学习目标:掌握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概念、重要人物和主要成果。
1.2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探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分析中国古代文化背景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二、第二章:先秦文学理论批评2.1 概述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讨论先秦诸子百家的文学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研究先秦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形式和内容。
2.2 重点人物与思想孔子与《诗经》的批评墨子与兼爱非攻的文学观庄子与自由创作的文学理念屈原与楚辞的兴起三、第三章:汉代文学理论批评3.1 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汉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汉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3.2 重点人物与思想司马迁与《史记》的文学批评价值扬雄与模拟论班固与《汉书艺文志》文学批评与选文标准四、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4.1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分析这一时期文学批评的主要内容与形式。
4.2 重点人物与思想曹操与建安文学的革新曹丕与文学批评的标准陆机与《文赋》的文学思想刘勰与《文心雕龙》的文学理论五、第五章:唐代文学理论批评5.1 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研究唐代社会文化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分析唐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5.2 重点人物与思想韩愈与古文运动的文学理论柳宗元与文言文的革新皎然与诗歌创作的理论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这五章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关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可以对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不期的重点人物和思想有深入的认识。
六、第六章:宋代文学理论批评6.1 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背景分析宋代社会文化环境对文学理论批评的影响。
研究宋代文学理论批评的主要成就。
6.2 重点人物与思想欧阳修与唐宋八大家文学理论王安石与新学派的文学观苏轼与文人画的文学理念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的关系七、第七章:元代文学理论批评7.1 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探讨元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新发展。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掌握儒道佛三教会通时代文学批评的主要著述和特点;了解曹丕“文气”说、文体论、文章价值论和文学批评态度;了解掌握《文赋》作为文学创作专论的基本内容;了解掌握《文心雕龙》的基本思想体系和主要文学批评思想;了解掌握钟嵘、萧统主要文学批评思想。
教学重点:《典论·论文》、《文心雕龙·知音》《诗品序》《文选序》教学难点:《文赋》《文心雕龙·神思》教学学时:8学时第一节概述从东汉帝国到李唐三朝的建立,期间400年,史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文学、文论的发展,有了一些鲜明的特征:1.社会生活急剧变化。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短暂的和平,局部的安定,整个社会一直处于永无休止的战祸、饥荒、动乱之中。
北朝:中原十六国此起彼伏,战乱不已。
南朝:江左(宋齐梁陈)也是军阀更替,朝代迭变。
2.文化思想上的大分化大解放。
社会动乱打破了两汉时期儒学独尊的局面,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又一次文化思想大分化大解放。
标志是:(1)士大夫们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儒家经学的束缚;(2)宗老庄、喜清谈的玄学风靡一时;(3)佛教(在汉末年传入)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出现了儒、道、佛三家并立互补的格局。
3.“文学的自觉时代”(鲁迅语),文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标志是:(1)文学观念的深刻变化,这时候,士大夫们有的专门从事写作,可以区别“吟咏情性”的文学和“经世致用”的儒家经学。
同时,人们对文学特性的认识趋于成熟,狭义的文学概念确立。
(2)文学流派众多,文学集团兴起,文学题材日渐丰富。
①建安——正始——太康——元嘉——齐梁②以曹氏文子为代表的邺下文人集团,实是建安文学集团、“建安七子”,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二十四友文人集团,以沈均、谢眺为代表的八友文人集团。
③题材:出现了玄言诗、山水诗、田园诗、宫体诗等4.文学批评发展达到高峰(这是中国古代文论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标志如下:(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整理

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萌芽期)儒家重“政教”,道家重“审美”。
墨家“尚质”“尚用”“非乐”“言有三表”一、诗言志“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1 、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 、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3 、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朱自清其意义:历史地位高,影响深远。
古代抒情诗繁荣而叙事诗不够发展,诗论注重表现“缘情、贵意、神韵、意境与诗言志的主张密切相关。
”二、孔子的文学思想强调“诗教”为政治服务。
主要内容有:1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兴观群怨”说(启发感染、认识社会、交流团结、抒怨预政)2 、主张内容与形式统一——“先质后文”“文质彬彬”3 、重视“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4 、提出文学批评两个标准(思想、艺术)——“尽善尽美”三、孟子“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 、“以意逆志“三种说法:以己之意推求诗人之志——朱熹朱自清等。
“逆”:推测、钩考。
以诗人之意推求诗人之志——王国维等以全篇立意推求诗人之志——《中国大百科全书》“以意逆志”理论说明孟子看到了诗歌艺术表现的特殊性;整体统一性;读者主体能动作用。
2 、“知人论世”:向上与古人交朋友,颂古人的诗,读古人的书。
3 、“知言养气”:知言—能看出言辞背后隐藏的实质;养气—人的内在修养。
四、荀子1 、重视“言”的辨析和运用。
“圣人之言、君子之言、小人之言。
”2 、其文学思想基本内容: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
“明道”是核心。
3 、重视乐教,肯定文艺娱乐作用的社会价值。
五、墨子基本精神:尚用、尚质两个观点:“非乐”说——否定和反对音乐。
(有很大社会实用价值,但忽略文艺的审美价值)“三表”说——“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即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关心人民生活考察社会现实,利于国计民生的政治功用。
)六、庄子“ 天道自然观” 、“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第一节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建安是东汉献帝的年号(公元196-219年,凡24年)。
这个时期,政权实际上掌握在曹操手中,汉朝已名存实亡。
因此,无论是从历史政治状况和作家创作状况来说,都可以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端,所以一般的文学史论著都把它列入魏晋南北朝文学阶段。
一 、建安文学建安时期是中国中古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时期。
东汉末年,随着黄巾大起义之后而来的是董卓之乱和以后的军阀大混战。
经过这样长期的战乱,中原社会残破不堪,人民的死亡和生产的破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正如曹操诗中所说的,是“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篙里行》)。
这种现实生活的惨景和生活于其中的惨痛经历,却为当时的诗人提供了极为真实生动的创作题材,激起诗人不能自已的创作情绪,开创了一个创作的繁盛时期。
纵观建安文学的总体情况,建安文学反映了建安时期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和广大人民不满国家残破、热烈追求统一的理想和愿望,它真实地反映了动荡社会的惨景,发出了怜悯人民苦难的呼声,并为建立统一局面,实现自己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而引吭高歌,形成了刚健有力的“建安风骨”。
《文心雕龙·时序篇》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
”这就是对“建安风骨”的概括。
具体的说,就是反映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积极进取精神,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使内容和形式有谐美的统一性,这就是所谓“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
建安作家主要有“三曹”、“七子”、蔡琰等人。
1、“三曹”⑴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沛国谯(安徽亳县)人。
生前官至汉丞相,封魏王。
曹丕称帝后,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是一个具有宏才大略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在汉献帝迁都许昌之后,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
在当时的纷乱社会中,曹操有着过人的政治识见。
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古代文学第三讲魏晋文论

1、比较陆机的“缘情”说与传统的 “诗言志”说。
陆机的“缘情”说更侧重于诗的抒情性 与审美性,而淡化了传统的“诗言志”说 的教化讽喻作用。 比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 强调了情的成分。 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 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 束缚的巨大作用。
作家思维活动的若干特点
艺术构思之始,进入虚静:“其始也,皆收视反 听,耽思傍讯”。 艺术构思过程中艺术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 仞”。 情与物在想像过程中的结合:情曈昽而弥鲜,物 昭晰而互进”。 表现构思艺术意象 :“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 芳润”。 构思中艺术独创性:“谢短韻,对穷迹而孤兴,俯寂寞而无友,仰寥 廓而莫承;譬偏絃之独张,含清唱而靡应。 或寄辞于瘁音,徒靡言而弗华,混妍蚩而成体,累良 质而为瑕;象下管之偏疾,故虽应而不和。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言寡情而鲜爱,辞浮 漂而不归;犹絃么而徽急,故虽和而不悲。 或奔放以谐和,务嘈囋而妖冶,徒悦目而偶俗,故高 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又虽悲而不雅。 或清虚以婉约,每除烦而去滥,阙大羹之遗味,同朱 絃之清汜sì ;虽一唱而三叹,固既雅而不艳。
思考题:
曹丕《典论· 论文》如何显示了魏晋时期 文学批评的新风气?
第二节 陆机的《文赋》
陆机(261—303),字士衡,吴郡吴县人。 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生于东吴名将之后,祖 父陆逊为丞相,父抗为大司马。20岁前,长于 国破兵乱之际;后拜张华,结识名流权贵,后附 赵王伦、成都王颖,后被宦人诬有反意,被杀, 云亦被杀。机时年43岁。 政治上以儒为主,兼 具道家思想。 陆机文学上赋及文成就高于诗,诗以拟古为多, 赋以抒情小赋为主。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 所重。《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 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论观点:
• 一、文本同而末异(即文体论)
•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公文)宜雅, 书论(议论性的子书及单篇文章)宜理,铭 (碑铭,悼念文章)诔(悼词)尚实,诗赋欲 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偏好)也,唯 通才能备其体。‛ (原文见教材p97,文论选 p69 )
“文本同而末异” 是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 认为何种文体对应何种风格。
• 《典论.论文》题解: • 典:常也,法也。(萧 统《文选》附蔡邕《典引 注》) 《典论》按照作者的原 意即是讨论各种文体的法则。 《论文》一篇即讨论文章文 体,也评论作家,是《典论》 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
•
•
曹丕的《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现 存的第一篇文学理论专论。 • 在此以前,如《诗大序》,班固《离骚 序》、《两都赋序》、王逸的《楚辞章句序》 均是就一部书、一篇文章立论,而非专门的文 学专论。 • 《典论论文》从评论作家出发,论及各种 问题的特点及风格,文章的地位和作用,文学 批评应有的态度等方面内容。篇幅不长,不足 900字,但涉及范围颇为广泛,提出的论点皆 “引其端绪” 。
陆机:论述10种文体的风格特征,其中有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文心》中自有《明诗》至 《书记》整整二十篇,分别对近三十 种文体进行系列而深入研究。 桓范的《世要论》、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 李充的《翰林论》到刘勰《文心》,这些著作中的文体论, 都是《典论论文》的进一步的发展。
• 自魏晋起,气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同 时也指艺术家的生命力、创造力、才力、 才情之所本,亦是艺术作品的生命、精魂 之所在。
魏晋时的“才性说” 看重人的才能和 性情,道德意识淡漠,心理学色彩更为浓厚, 审美意识也逐渐加强。(如曹丕的“文气 说”) • 德性与才性之别: • 德性是社会的整体规范,它要求的是 人的群体性(共同性),从而忽略甚至消 解了人的个体性或独特性。
• 3、才性论
• • 才性说始于荀子,儒家提倡才性并举,重其 德而非才。 曹操“唯才是举”:曹操求贤‚勿拘品行‛, 只要有治军用兵之策,哪怕有‚盗嫂受金‛之 劣迹,也委以重任。(第一次把‚才‛从儒家 ‚德‛中解放出来,赋予‚才‛独立的意义。 [李泽厚]) 玄学篇章钟会的《才性四本论》认为才性无 外乎四种情况:同、异、合、离。其中才性离 异论在魏晋时期一度成为主流。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第一节 概 述
魏晋时期是“一个政治上最混乱,社
会上最苦痛的时代,也是一个美的成就极
高的时代。”
——宗白华
一.时代背景
•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起义不 断,分裂割据,征战连年。 ‚百骨蔽平原,千里无鸡鸣。‛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先是王粲病逝, 接着徐干、陈琳、应玚 、刘桢均死于斯年一 场瘟疫。
•
闻一多
• 2、玄学的兴起 • 玄学:魏晋时期, 何晏、王弼等运用道家 的老庄思想糅合儒家经 义而形成一种哲学思潮。 • 魏晋玄学的发展大 体上经历了从“道学复 兴”——“儒道兼综” 的阶段。到东晋之后, 佛教传入与兴盛,又出 现“三教合流”的局面。
何 晏
王 弼
清谈家
•
清谈,也称玄 言,是魏晋时期崇尚 虚无、空谈名理的一 种风气,多用老庄思 想解释儒家经义,摒 弃世务,专说玄理, 佛经也往往成为名士 们的清谈之资。
• “备善”和“相轻”:
•
•
‚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文人不应‚暗于自见‛,不要‚各以所长, 相轻所短‛,而‚文人相轻‛实是‚不自见之患 也‛。 例子:“傅毅之于班固,仲伯之间耳,而固 小之。‛ ‚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 以自骋骥录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 亦良难矣!‛
• •
•
第二节
•
曹丕《典论•论文》
曹丕(公元187-266年),字 子桓,曹操次子,沛国谯县人(安 徽亳县)。史称魏文帝。有后人辑 《魏文帝集》。曹丕的文学见解主 要见于《典论.论文》和《与吴质 书》。 • 汉中平四年(187年)冬,曹 丕生于谯。少有逸才,广泛阅读古 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年仅八岁, 即能为文。
而分类的习气对后世影响很大。
• 2、曹丕在文论史上首次提出纯文学“丽”的 标准。
曹丕之前对文体的分类
王充:“论贵是而不务华”
•
建安七子之一徐干说论者:“必原事类之宜 而循理焉。” • 刘熙:“论,伦也,有伦理也。”与曹丕 “书论宜理”与之相通。 • 杨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 淫。”
曹丕之后对文体的分类
三大理论范畴:言意论、形神论、才性论
• 1、言意论 •
重意轻言,得意忘言,追求玄妙之境 。 •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 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 王弼《周易略例· 明象》 •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 言。 ——陶渊明 • 刘勰重“文外之旨”,钟嵘讲“文已尽而意有余”。
•
“潘岳妙有姿容, 好神情。少时挟弹出 洛阳道,妇人遇者, 莫不连手共萦之。” “潘安仁夏侯湛 并有美容,喜同行, 时人谓之连璧。”
掷果盈车图
•
西晋文人潘岳之才性离异: “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岳藻如江,濯美锦而增绚” 。
《晋书· 潘岳传》云:“岳 性轻躁,趋世利,与石崇等谄 事贾谧,每候其出,与崇辄望 尘而拜。” “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 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 争信安仁拜路尘。”(元好问)
•
阮咸和同族人一起用大盆盛酒,围坐而饮, 这时,猪跑来喝,也不以为意; • 阮籍居丧时,饮酒食肉,毫无顾忌,其嫂尝 还家,他无视‚叔嫂不通问‛的礼制,公然与之 搭话道别。有人讥笑他,籍曰:‚礼岂为我辈设 也!‛。 •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 之,谓曰:‘死便埋我!’” “伶处天地间,悠悠荡 荡,无所用心。‛ • 他还裸形屋中纵酒,客来而处之泰然。‚我 以天当被,屋当衣裤,客缘何人我衣裤中?‛
•
•
钱钟书《谈艺录》论 “文如其人之笔性”说: • ‚所言之物,可以饰伪: 巨奸之人为忧国语,热中人 作冰雪文,是也。‛ 但是,‚其言之格调, 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之人 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淡,豪迈 之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 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 也。‛
•
•
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重才气,轻德行。
•
、应用型的作家“虽谢天才,且表学 问。”
曹丕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较 为准确地标示出了文章与文学在语言风格上的 区别,指出了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形式 美”,表明了那个时代文论家对文学独立和文 学自觉的体认。
杨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陆机: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
(南朝)《萧统文选》 (第一部诗文总集,收集 的文学性作品。)选文的 标准是:‚综辑辞采,错 比文华,事出于沉思,义 归于翰藻。‛ 其中包含了文学的侠 义概念,表明了那个时代 对文学的自觉认识。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盛行
•
北朝北魏的孝文帝用佛教 来统治国家,大修佛院,至此 之后,佛教渐渐渗入百姓民间。
“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
云冈石窟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
• 4、魏晋名士之风
•
魏晋崇尚名士之风,即重视貌美,重视自 我,重视个性,重视才能,重视情感,轻视品 德,轻视功名,轻视务实。 • 名士之风“魏晋风度”:愤世嫉俗,蔑视权贵, 超脱雅量;任情旷达,不拘礼法,不随于俗; 纵酒任性,放诞不羁,崇尚自然,颂扬隐士。
• •
•
魏晋时代是一个‚充满战争和饥馑,阴谋 和残忍,悲歌慷慨和背信弃义,寻欢作乐和潇 洒风流‛的时代。
• 二.思想文化观念的演变
• 儒家学说(名教)丧失了统治地位,老庄道 学开始复兴,魏晋玄学兴起,儒道释三教合流— —这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繁荣的思想文化的动 因。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两次‚党锢之祸‛, 残骸忠良,使得儒家的忠君忧道思想日益动摇。
• 3、佛教的盛行
•
•
魏晋时期是宗教崇拜的时代。
魏晋玄学主要发展了老子的贵无哲学, “无”正好与佛教的“一切皆空”相似。 刘勰:“动极神源,其般 若之绝境乎!”,即谈玄学的 “贵无”。 “无”与“空”的相通是 玄学与佛学之融合的重要表现。
• 玄学与佛教的融合:
佛 •
•
教
佛教传入中国是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 佛教传入之初即与中国的神仙方术思想结 合,佛法与道术相混。因为佛教宣扬无为无欲, 精灵起灭,中国人常常视佛为仙,视佛法如道 术。 汉代佛教被称为“佛学 方术化”时期,与此相衔接 的则是魏晋佛教的“佛学玄 学化”时期。
•
张翰(季鹰)在洛为 官,见秋风起,因思家乡 吴中的菰菜、莼羹、鲈鱼, 于是便决然脱离官场,回
乡满足口福去了。
• 王羲之‚坦腹东床‛,
无动于衷,是出于对荣华
富贵的冷漠淡然。
王羲之
•
• • • • •
王子猷因夜静大雪,决 意雪夜访隐士戴逵,经过一 夜的舟行,却‚乘兴而行‛, ‚造门不前‛,‚尽兴而 返‛。 邺下悲慨(三曹七子) ——竹林徘徊(竹林七贤) ——金谷焦虑(左思、张华、 陆机、潘岳等) ——兰亭玄淡(王羲之、谢 安等) ——南山冲淡自然
• 2、形神论 • 魏晋盛行人物品藻之风,讲究的是“神 采”“神韵”“风神”“神情”“神气”, 主张神鉴,重视人物的内在神理,而不看 重外在形名。
顾恺之画人,数年不 点目精。人问其故,曰“四 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 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顾恺之与人论画曰 “手挥五弦(绘其形)易, 目送归鸿(绘其神)难。”
雪 夜 访 戴 图
三、文学批评的重大成就
• ‚人的觉醒才能带来文的觉醒。‛——鲁 迅 • 四个第一: • 第一部文论专篇——曹丕的《典论论文》, 第一次专门讨论作家的才性; • 第一部创作论专篇——陆机的《文赋》; • 第一部诗话——钟嵘的《诗品》; • 第一部体大精深的文论巨制——刘勰的 《文心雕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