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线传输距离

视频线传输距离
视频线传输距离

视频线传输距离

电缆型号外径重量衰减(dB/km) 最大传输距离(m)

(mm) (kg/km) 1MHz 10MHz

SYV-75-3-2 5.8 50 13 42 250

SYV-75-5-1 7.5 78 8 27 500

SYV-75-5-2

SYV-75-7-1 10.2 140 7 22 600

SYV-75-7-2

SYV-75-9-1 13.4 230 5 18 750

下面是原文,你们大家看看!(故障查询档案)中文章

▲回复[29] 回复[28] 你们好,我在闭路监控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每个电梯轿箱的摄像机图像干扰很厉害,请问各位有什么样的好办法可以改善图像质量? ----- 666766 发表于 2003年12月13日 16:35:03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干扰源。从干扰成因上分析,我们将主要干扰源划定在电梯机房。电梯机房直接对我们系统干扰有哪些呢?1:电梯的拽引电机,交流型要比直流型严重;2:电梯在启动运行、加速过程中、积分式(其他)减速平层过程中要比直线匀速运行时干扰大;3:使用变频器调速电梯辐射出的高频干扰要比可控硅、线/相电压变速大;4:工艺规范的电梯辐射的干扰小检查:1:电梯设备的供电地、设备安全地、防雷地、控制设备地是否按要求隔离?2:摄象机电源(中心电源)不得从电梯类动力线路上取电;3:信号线路接头尽量少,屏蔽层处理是否规范

稳妥、无毛刺;4:信号回路接地良好5:监控系统上各种地是否都按规定处理,且有隔离,由于我们的信号地往往和设备地无法隔离,设备地一定要于电源地隔离、安全地隔离!干扰克服:1:最笨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在信号、供电回路中设计共轭拟制器,不过都要设计计算和现场调试,比较麻烦;2:对地并接旁路电容,容量根据需要调整;3:在信号回路中设计滤波回路、窄带视频滤波通道、陷波器、厄流圈等~~~4:对于顶置式拽引机构和电梯机房,在布线时过随动电缆后立即穿出电梯井,远离拽引机构和电梯机房干扰源,同时对于监控中心在楼下的控制室,在线路上将近节约一个楼层高度,不过穿孔的工作量不轻;5:不论顶置式、沉坑式的拽引机构和电梯机房,信号、电源线尽量不从电梯机房过线孔槽同行,以减小干扰;6:在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信号线单端点接地浮地输入方式;7:注意安装时摄象机和轿箱间的绝缘,以免将地混接起来;一般电梯内注意施工的细节,也不会产生较大的干扰~~~~有机会,我贴点以往我设计、指挥施工的电梯监控点实例图片~~~

个人观点:

1.上文中最直接就肯定说是干扰源出在机房。我个人观点是,这说法是错误的,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2.电梯摄像机是不会受轿箱设备干扰的。整个工程中,受干扰影响最严重的是同轴电缆部分,并不是由电梯机房设备产生。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整个电梯摄像机工程该怎么样来施工呢?

4.首先选择摄像机方面。在电梯内部安装摄像机时应尽量选择黑白摄像机。选用黑白摄像机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视频信号在传输中的干扰。就信号成份来讲,这是因为彩色摄像机的信号要比黑白摄像机信号多一种信号---那就是色度信号。或许大家都知道,色度信号与亮度信号在传输中,比亮度信号更容易遭受干扰。

5.接着安装摄像机,安装摄像机时请注意机壳或BNC接头不能与电梯轿箱金属部分接触到,例如;电梯顶棚等金属部分相接触容易造成前端摄像机的机壳接地。如接触到时,就容易让前端摄像机部位与后端控制机房的组件设备部位,例如;矩阵切换主机或硬盘录像机、画面分割器之间产生一个“地电差”,由这个地电差进而干扰到视频信号正常显示,这也是我们书上常说的形成地环路现象。

6.在对摄像机进行电源接驳时,并不是象上文中所说“摄像机电源(中心电源)不得从电梯类动力线路上取电”和

“不论顶置式、沉坑式的拽引机构和电梯机房,信号、电源线尽量不从电梯机房过线孔槽同行,以减小干扰”

严格来进,电梯保养或安装公司是不允许你使用电梯动力电缆的,更就不要说还允许你在电梯随行电缆中敷设摄像机电源电缆。从安全规范来讲也只允许你直接接到电梯轿箱顶的照明灯上(电梯内部照明灯光),由于电梯照明灯使用220左右电压,所以经过多年的工程施工经验证明,在这个电源上是不存在任何干扰的。

7.安装完摄像机护罩以及连接完摄像机用电源后,接下来就要完成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那就是要敷设整个电梯监视用的视频同轴电缆了。

8.电梯用的视频同轴电缆敷设工程量共分成两段,第一段由电梯机房敷设到保安总监控室,第二段由电梯机房敷设捆绑(捆扎)或内置在电梯用随行电缆(内含动力、照明、背景音乐、控制、对讲电缆)上或中。往往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第一段电缆施工都可以由安防施工单位自行来完成。但对于第二段电缆来讲,则必需由法定电梯保养或安装公司来安装施工,或督导安防公司来施工。这主要是考虑到将监控用视频同轴电缆捆扎在电梯随行电缆上时如出现缠绕问题时,容易造成电梯运行安全隐患。还有一类情况就是,甲方在电梯采购时,根据安防公司要求,去要求电梯生产或配套商在生产或组配电梯用随行电缆时,将监控用视频同轴电缆统一包扎组合进电梯随行电缆中,避免在安装摄像机时再敷设电缆。

9.根据以往工程经验,我发现几乎所有的电梯监视工程干扰问题都出现在第二段电缆上。一般来讲,电梯监视用的视频电缆,均使用SYV75-3或-5的96编或者128编单层屏蔽多芯视频同轴电缆较多。使用多芯视频同轴电缆,主要考虑是相对于单芯视频同轴电缆来讲,使捆扎或内置视频同轴电缆防止与电梯用随行电缆剧烈运动时导致整体韧性不足,久而久之造成中心导线的断掉,使图像出现问题。10.捆扎或内置在电梯随行电缆里的视频电缆,由于内置有大量铜屏蔽层或铜中心导线等金属,所以在电梯长长的竖井中,它与电梯随行电缆共同运动,这时问题就会出现。对这段电缆大家可把它看成是电梯竖井中的一根“天线”,类似我们手机或者是收音机上的天线,大家可以设想;在与电梯随行电缆(内含动力、照明、背景音乐、控制、

对讲电缆)如此近的“面与面的贴切”(双方靠得太近)时非常容易吸收到电梯随行电缆中各电缆的各类干扰信号,这其中就有我们常常听到或看到的,随行电缆(里的动力电缆)所产生的强磁场干扰。受这种干扰时,往往画面上就会出现周期性的一条白杠或黑杆干扰。我想这就是以上网友提到的干扰问题最重要产生的原因了吧!

11.从中大家应该可以看出,与第二段视频电缆并行捆绑的随行电缆就是干扰源头所在了,可上文说“电梯机房直接对我们系统干扰有哪些呢?1:电梯的拽引电机,交流型要比直流型严重;2:电梯在启动运行、加速过程中、积分式(其他)减速平层过程中要比直线匀速运行时干扰大;3:使用变频器调速电梯辐射出的高频干扰要比可控硅、线/相电压变速大;4:工艺规范的电梯辐射的干扰小”

12.我看后真的不认同以上观点,为什么要这样说呢?首先,第二段视频电缆与第一段视频电缆接头只有一个,这个接头就是在,随行电缆出口处的(双通接头连接端)。由第一段视频电缆传输来的视频信号,通过双通接头然后经由第一段视频同轴电缆穿过隐蔽工程的鍍锌钢管敷设至总控制室。一般来讲,机房内可以走的接或敷设的视频电缆线也就最多就只有几米。做过多次实验后我从没发现过电梯机房里设备有过对这几米范围内的电缆有过干扰。所以自然这机房的设备也就不会产生干扰了,我已在过去的近十几年中多次做过这种测试,不管是到现在的变频电梯控制系统都没有这种问题出现。相反,电梯竖井中的视频同轴电缆确要“亲密无间”的“陪伴着”电梯随行电缆行走几十甚至是近百米。大家可以想到问题在哪啦!

13.需要说明的是,为使信号良好,在双通接头做好后,一定要再包上一层铝箔材料,并缠绕上绝缘胶布,防止接触电梯牵引机构等金属部件产生地电差干扰。

14.我还想说的是,随着楼层越高,其电梯随行电缆越长,与其捆扎“在面与面的贴在一起”的第二段视频同轴电缆就越长,干扰就越严重。

15.出了干扰我们要怎么样解决呢?首先最重要的就要使用由厂家定制的多层屏蔽(128编)的视频同轴电缆,这种多层屏蔽层结构的视频同轴电缆能十分有效抵御电梯随行电缆产生的各种干扰。事实上随上面文章已有一网友提到这一正确说法,见下文

▲回复[33] 有比较笨的方法用于电梯监控:用多层屏蔽视频线,可用于干扰性不太强的地方把模拟信号转为数字信号(这个方法好象有人用过)

----- 惊梦发表于 2003年12月15日 13:09:25 头衔: 执事 积分: 183 点存款:183两银子

16.客观的讲,使用多层屏蔽层结构的视频同轴电缆有时也会因时间、韧性问题导致电缆长期运行中的断裂,所以使用这种电缆时,一定要选择有实力生产厂商或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施工工艺。

17.我也认可使用文章中提到的厄流圈,这个设备通常也称为隔离变压器。这类设备厂具有很强的共模隔离作用(对动力电缆产生的频

率),但成本会很高。著名产品主要有:PELCO(GIT100)、VICON (V235GLTA)、BURLE(TC8235GIT),这或许会造成工程成本上升的问题,并且有时部分干扰源出现时,这类设备还是有不起作用的。18.如想彻底解决干扰问题,也可在竖井中安装无线视频发射和接受系统。

19.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过去多项高层的电梯监控工程中,我都经过多次排除法发现,电梯摄像机图像干扰问题几乎出在电梯随行电缆这一段上,如在各位还想争执什么,我真觉得意义不大。

20.对上文作者,我并不是想要攻击你,但我真心希望你能凭着工程实践经验回答广大网友的这类问题。千万不要再误导网友,让他们肩扛着监视器在电梯机房到处找干扰源,这真是很辛苦的一件事。

观点上的辩论再怎么激烈都没有关系,同样我也尊重周天明先生的判断问题方式~~~黑格尔先生说过:存在就是有其道理~~

正题:

1:在安防工程的电源不论风险等级的高低,要有UPS或发电机组做为后备电源的。

所以,我不赞成轻易的就地就近取电方式的设计,哪怕就是在前端就近取电有UPS等后备方式也不便于控制中心管理的需要。

说到电梯的取电问题,我还是认为集中供电模式为妥当,楼宇系

统中电梯停电时有发生~~~~~

在集中供电环节中,有朋友会担心低压供电时的长距离线路压降问题,可以在集中供电时将220V的交流送到一个合理的位子,再变成低压的直流或交流供给摄象机,

如果认为仍然有一段比较远的距离,比如:某监控点距一次降压设备位仍然有一定距离,也可以二次降压到前端摄象机位,一次降压略高于摄象机工作电压,二次降压时到摄象机位时正好为摄象机工作电压,当然,这个小电路和计算对于设计人员应是件很容易的事情。

2:关于电梯干扰源问题:

我仍然说干扰不是孤立存在的!

认为干扰来自那条随动电缆,不奇怪吗?

我们将那条随动电缆孤立起来,它就是一条导线,干扰是有能量的,独立的一条导线能量从何而来?

有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的吗?是的,那条导线是用动的,但方向上未有切割方向的运动,实在垂直方向上运动~~~也不排除在允许范围内横向的小摆动~~~

那这条随动电缆上的干扰能量是怎么产生的呢?

它只是个传递能量的介质!

真正的能量源来自这条电缆上传递的各种电信号的辐射,他将辐射带下来了,

哪干扰源有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电梯的曳引电机和电梯的控制机房是主要干扰源,通过这条电缆将部分能量馈送下来,与这条随动电缆并行距离越长,距离越靠近得到的感应电动势就越高~~~~

另一种解释方式也可以证明:

既然受到干扰就是接受到干扰,

那么,我可以这样看,视频系统就是接收设备,那发射设备呢?

发射设备就是那条随动电缆吗?

放一条垂直的导线在我们的垂直方向的视频电缆旁,我们的视频就受到严重的干扰吗?

我们的系统有多少没有垂直方向上发布线?我们那里的干扰怎么没有如此严重?在电梯井道里有着大楼最厚实的钢筋和混凝土屏蔽层屏蔽着,外来的辐射相对比外界的架空方式小许多,为什么这里的干扰比外部要严重呢?

干扰源在哪里?

沿着这条电缆找,它只是在传递着电梯动作的各种信号,这些信号来自机房~~~~~

当然还有轿厢上与导轨相接触的电磁止动靴、平层时的各种记数开关信号,层选信号、启闭门信号、楼层指示信号、安全机制信号、

照明、空调、背景音乐等等信号,他们都要通过这条随动电缆和机房的控制系统沟通~~~

主要干扰源来自电梯控制机房和那大曳引电机~~~~~

我个人认为,随动电缆是干扰源的一个载体,真正的主要对视频信号产生干扰的是来自电梯控制机房和那大曳引电机,这才是主要干扰源和干扰产生的主要设备。

同意犁叟“在安防工程的电源不论风险等级的高低,要有UPS或发电机组做为后备电源的。”“哪怕就是在前端就近取电有UPS等后备方式也不便于控制中心管理的需要。”需补充一点的是:可以根据甲方安全保障体系管理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多设想几种可能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方式,一个重要原则是按防系统是由甲方操作和管理的,还要与他们的管理体制相适应。这是一项细致的工作,要确保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在所有运行设备中,安防监控系统的有效性是最后一个瘫痪的,并能可靠的保存纪录的资料;

2. 关于干扰来源问题,犁叟提出的干扰源头“是来自电梯控制机房和那大曳引电机”,和“当然还有轿厢上与导轨相接触的电磁止动靴、平层时的各种记数开关信号,层选信号、启闭门信号、楼层指示

信号、安全机制信号、照明、空调、背景音乐等等信号,他们都要通过这条随动电缆和机房的控制系统沟通”,有道理。我想也就是这些因素了。应该明确的是:这都是一些“电磁辐射”源,它们形成了一种“交变电磁环境”,问题就是对视频传输路径上来说,这种“交变电磁环境”是如何对视频传输形成“有效干扰”的?下面是我们实验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供大家参考讨论;

3. 犁叟有句话说“我们将那条随动电缆孤立起来,它就是一条导线,干扰是有能量的,独立的一条导线能量从何而来?”这是从“路”(电路)的概念提出的问题,还缺少一个“场”(电磁场)的概念,不用说理论,实践经验已经都有了:“天线”都是放置在电磁空间中的“孤立导体”,空间电磁场就是能源,电场是以“**伏/米”来表示的,并有方向性,这个方向性在“场”的概念里叫“极化方向”,当一根导线的走向与极化方向一致时,交变电场就会在导线中感应出交变电动势,当把这个电动势引入一个负载回路时,就是接收到的“信号”。所以说一个孤立导线,是可以从空间电磁环境中“接收到信号的”,能源就是空间电磁场。

4. “有做切割磁力线的运动的吗?”这是发电机的概念了。交变电磁感应,不一定要“运动切割磁力线”。所有的天线都不运动,就是一个例证。其实这不难理解:一根里面有交变电流的导线,就会在导线周围产生闭合的交变磁场,如果在这个磁场中,有另外一根平行导线(如视频电缆),那么这个交变磁场就会在这“另外一根导线”上感应出交变电流。具体讲,在同轴电缆的外导体上产生了(干扰)感

应电流,而外导体是有纵向电阻的,感应电流就会在这个电阻上产生“干扰感应电压”(电动势)。在视频传输回路中,前端“地”和后端“地”之间就是同轴电缆的外导体屏蔽层,“干扰感应电压”也就串联在这前、后“地”之间的,从而形成了对视频信号的干扰;这就是干扰形成原理。

5. 根据干扰形成原理,显然,电缆越长阻抗越大,“干扰感应电压”也就越大;高编电缆(128)比低编(64)电缆阻抗低,所以形成的干扰也弱,注意只是减弱,不是消除;当Q9头没有焊接好、接触不良、编织层在穿管时被拉断、或长时间反复弯曲加上垂直重力作用编织层被逐步拉断时,都会造成外导体电阻增加,“干扰感应电压”升高,视频信号传输效率(分压比例)降低,原来没有显现出来的“干扰”也出现了;我们提出的这种理论解释与实践现象是一致的,与周天明实践的经验也是一致的。

6. 根据前面提到的“干扰感应电压就串联在这前后“地”之间的,从而形成了对视频信号的干扰;这就是干扰形成原理。”——显然这就指出了一条抗干扰的新路子:把“干扰感应电压”排除到视频传输回路之外;这就是EIE公司开发并拥有我国自有知识产权的“双绝缘双屏蔽抗干扰同轴电缆”(e电缆),详细分析可浏览网站 https://www.360docs.net/doc/007098264.html, 技术交流——“挑战同轴视频干扰”文章。希望大家更多的参与评论,指正和探讨。

基于LoRa远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传感网络概述

基于LoRa远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的传感网络概述 一、背景概述: 2013年8月,Semtech向业界发布了一种新型的,基于1GHz以下的超长距低功耗数据传输技术(简称LoRa)的芯片。其接受灵敏度达到了惊人的-148dbm,与业界其他先进水平的sub-GHz芯片相比,最高的接收灵敏度改善了20db以上,其功耗极低。 LoRa作为低功耗广域网(LPWAN)的一种长距离通信技术,近些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物联网从近距离到远距离的发展,必将会产生一些新的行业应用和商务模式。Cisco、IBM、Semtech、Microchip等正在积极推广LoRa技术。 二、技术特点: LoRa的优势在于技术方面的长距离能力。LoRa技术在高性能、远距离、低功耗,支持大规模组网,测距和定位等方面突出的特点,这使得该方案(终端+网关)成为物联网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一种理想的技术选择。 LoRa是低功耗广域网通信技术中的一种,是物理层或无线调制用于建立长距离通信链路。许多传统的无线系统使用频移键控(FSK)调制作为物理层,因为它是一种实现低功耗的非常有效的调制。LoRa是基于线性调频扩频调制,它保持了像FSK调制相同的低功耗特性,但明显地增加了通信距离。 LoRa技术本身拥有超高的接收灵敏度(RSSI)和超强信噪比(SNR)。此外使用跳频技术,通过伪随机码序列进行频移键控,使载波频率不断跳变而扩展频谱,防止定频干扰。 特点优势 灵敏度-148dBm 远距离 通讯距离>15km 最小的基础设施成本 易于建设和部署使用网关/集中器扩展系统容量 电池寿命>5年 延长电池寿命接收电流10mA,休眠电流<200nA 免牌照的频段 低成本 节点/终端成本低

无线远距离电能传输(0127)

超长距离, 高频,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研制 引言:电能无线传输一直是人类的梦想,许多国内外科学家对此进行不断的研究。人们提出了三种电能无线传输方式:一是微波线电能传输方式。该方式利用无线电波收发原理传输电能,传输功率只能在几毫瓦至一百毫瓦之间,应用范围不大;二是电磁感应无线电能传输方式。该方式利用变压器原副边耦合原理传输电能,传输功率大,效率高,但距离很近,仅在1cm内,目前已在轨道交通方面应用;三是谐振耦合电能无线传输方式。该方式利用电路中电感电容谐振原理传输电能,理论上电能的传输功率、传输距离不受限制。第一种方案原理就像我们常用的变压器,初级线圈和次级线圈并没有接触交变的电场和磁场起到了传输电能的作用,该方案效率相对而言比较高;而第二种方案是通过对载波进行与解调从而实现电能传输,广泛用于无线广播等领域,效率非常低;第三种方案是前两种方案的综合,想通过共振原理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就必须在发射和接收端下工夫,传统的效率底下的调制方法是不能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我们小组将着重在电磁耦合方案上进行探索。 摘要:电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发展。然而错综复杂的输电线分布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它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因此人类一直有摆脱电线的束缚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梦想。综合考虑到实际应用上传输效率和传输距离等因素,我们小组给出了一种用电磁耦合阵列定位最大耦合系数的电力传输方案。 关键字:无线电能传输谐振传输效率电磁耦合传输距离耦合阵列 1 整体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第1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 2、硬件电路设计(第3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 3、控制方法与软件设计(第4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 4、实验及结果(第5部分标题,请根据此标题进行论文整理) 1、整体方案设计及理论分析 1.1电磁耦合能量无线传输系统由能量发送器(Transmitter),分离式功率变压器(Transformer) ,和能量接收器(Receiver)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能量发送器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整流滤波得到高压直流电流;第二部分为高频逆变电路,由CPLD控制载波频率,将直流进行SPWM斩波;第三部分为滤波电路,将第二部分电流滤波后形成高频交流通过线圈发送耦合到用电器线圈。 分离式变压器由发送端的电磁耦合阵列和接收端的线圈共同构成。 能量接收器将接到得高频交流经过整流滤波后得到稳定的直流供用电器使用。

物联网中的几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电子教案

短距离无线通信场指的是100m 以内的通信,主要技术包括Wifi、紫蜂(Zigbee)、蓝牙技术(Bluetooth)、超宽带技术(Ultra-wideband ,UWB)、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以及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类型。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信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要求,作为无线通信技术重要分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正逐步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国也相应地制定短距离通信技术标准,特别是RFID 和NFC 在物联网、移动支付和手机识别方面的应用标准,例如主要的RFID 相关规范有欧美的EPC 规范、日本的UID(Ubiquitous ID)规范和ISO 18000 系列标准。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短距离通信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短距离通信产业。例如科技部、工信部联合14 部委制订的《中国RFID 发展策略白皮书》等。此外,包括诺基亚、英特尔、IBM、东芝、华为、中兴和联想等众多企业也积极参与到短距离无线通信中各技术的研究中。 1、Wi-Fi技术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高保真)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IEEE802.11b),Wi-Fi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1Mb/s,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比蓝牙技术要差一些,但在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方面却略胜一筹,可达100 m左右。 Wi-Fi是以太网的一种无线扩展,理论上只要用户位于一个接入点四周的一定区域内,就能以最高约11Mb/s的速率接入互联网。实际上,如果有多个用户同时通过一个点接入,带宽将被多个用户分享,Wi-Fi的连接速度会降低到只有几百kb/s,另外,Wi-Fi的信号一般不受墙壁阻隔的影响,但在建筑物内的有效传输距离要小于户外。 最初的IEEE802.11规范是在1997年提出的,称为802.11b,主要目的是提供WLAN接入,也是目前WLAN的主要技术标准,它的工作频率是2.4GHz,与无绳电话、蓝牙等许多不需频率使用许可证的无线设备共享同一频段。随着Wi-Fi协议新版本如802.11a和802.11g的先后推出,Wi-Fi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速度更快的802.11g使用与802.11b相同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调制技术,它也工作在2.4GHz频段,速率达54Mb/s。根据最新的发展趋势判断,802.11g 将有可能被大多数无线网络产品制造商选择作为产品标准。微软推出的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都包含了对Wi-Fi的支持。 2、UWB技术 超宽带技术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它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 UWB可在非常宽的带宽上传输信号,美国FCC对UWB的规定为:在3.1~10.6GHz频段中占用500MHz以上的带宽。由于UWB可以利用低功耗、低复

无线传输技术及应用.

无线传输技术及应用 本选修课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无线传输技术远程操作方便的特点,选择了 TC35i无线传输方案。 一.课题用途: 在工业方面:操作员用手机和电脑远距离监测、操作和控制工厂的设备。在农业方面:进行植物生长发育的远程控制。在生活方面:进行远程的LED宣传语控制。 二.课题方案: 用传感器接收要测的数据,传到单片机上,通过TC35i通信模块传输数据到操作人员的手机或者电脑上,操作人员也可以通过现场的上位机进行监测和操作。 三.无线通信模块: 3.1 TC35I介绍

TC35i新版西门子工业GSM模块是一个支持中文短信息的工业级GSM模块, TC35i由供电模块(ASIC)、闪存、ZIF连接器、天线接口等6部分组成。作为 TC35i的核心基带处 理器主要处理GSM终端内的语音和数据信号,并涵盖了蜂窝射频设备中的所有模拟和数字功能。 TC35i模块工作在EGSM900和GSM1800双频段,电源范围为直流3.3~4.8V ,电流消耗—休眠状态为3.5mA,空闲状态为25mA,发射状态为300mA(平均),2.5A 峰值;可传输语音和数据信号, 功耗在EGSM900(4类)和GSM1800(1类)分别为 2W和1W ,通过接口连接器和天线连接器分别连接SIM卡读卡器和天线。SIM电压为3V/1.8V,TC35i的数据接口(CMOS电平)通过AT命令可双向传输指令和数据,可选波特率为300b/s~115kb/s , 自动波特率为1.2kb/s~115kb/s。它支持Text 和PDU格式的SMS(Short Message Service,短消息),可通过AT命令或中断信号实现重启和故障恢复。其内部结构如图所示: TC35i模块内部结构图 3.2 TC35i硬件设计 1.发射端 发射端的模块TC35i模块有40个引脚,通过一个ZIF(Zero Insertion Force,零阻力插座)连接器引出。这40个引脚可以划分为5类,即电源、数据输入/输出、SIM卡、音频接口和控制。TC35i的第1~5引脚是正电源输入脚采用+4.2V,第6~10引脚是电源地。15脚是启动脚IGT,它与89C51的P1.3口相接,给IGT加一个大于100ms的低脉冲, 使TC35i进入工作状态。18脚RxD0通过2.2K电阻隔离和单片机的第11脚TXD相连;19脚TxD0为TTL的串口通讯脚,通过2.2K 电阻隔离和单片机的第10脚RXD相连。TC35i使用外接式SIM卡, 24~29为SIM卡引脚,SIM卡同TC35i是这样连接的:SIM上的CCRST、CCIO、CCCL、CCVCC和CCGND通过SIM卡阅读器与TC35i的同名端直接相连,ZIF连接座的CCIN引脚用来检测SIM卡是否插好,如果连接正确,则CCIN引脚输出高电

物联网中的几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场指的是 100m 以内的通信,主要技术包括 Wifi、紫蜂(Zigbee)、蓝牙技术(Bluetooth)、超宽带技术(Ultra-wideband ,UWB)、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以及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类型。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信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要求,作为无线通信技术重要分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正逐步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国也相应地制定短距离通信技术标准,特别是RFID 和 NFC 在物联网、移动支付和手机识别方面的应用标准,例如主要的RFID 相关规范有欧美的 EPC 规范、日本的 UID(Ubiquitous ID)规范和 ISO 18000 系列标准。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短距离通信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短距离通信产业。例如科技部、工信部联合 14 部委制订的《中国 RFID 发展策略白皮书》等。此外,包括诺基亚、英特尔、IBM、东芝、华为、中兴和联想等众多企业也积极参与到短距离无线通信中各技术的研究中。 1、Wi-Fi技术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高保真)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Wi-Fi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1Mb/s,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比蓝牙技术要差一些,但在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方面却略胜一筹,可达100 m左右。 Wi-Fi是以太网的一种无线扩展,理论上只要用户位于一个接入点四周的一定区域内,就能以最高约11Mb/s的速率接入互联网。实际上,如果有多个用户同时通过一个点接入,带宽将被多个用户分享,Wi-Fi的连接速度会降低到只有几百kb/s,另外,Wi-Fi的信号一般不受墙壁阻隔的影响,但在建筑物内的有效传输距离要小于户外。 最初的规范是在1997年提出的,称为,主要目的是提供WLAN接入,也是目前WLAN的主要技术标准,它的工作频率是,与无绳电话、蓝牙等许多不需频率使用许可证的无线设备共享同一频段。随着Wi-Fi协议新版本如和的先后推出,Wi-Fi的应用将越来越广泛。速度更快的使用与相同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调制技术,它也工作在频段,速率达54Mb/s。根据最新的发展趋势判断,将有可能被大多数无线网络产品制造商选择作为产品标准。微软推出的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都包含了对Wi-Fi的支持。 2、UWB技术 超宽带技术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它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 UWB可在非常宽的带宽上传输信号,美国FCC对UWB的规定为:在~频段中占用500MHz以上的带宽。由于UWB可以利用低功耗、低复杂度发射/接收机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在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它在非常宽的频谱范围内采用低功率

2.4G超远距离无线传输方案随笔

超低成本的2.4G 超远距离超远距离无线遥控无线遥控无线遥控、、无线传输传输方案方案方案随笔随笔 在2.4G 的领域里面。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蓝牙和wifi 。物联网用的比较多的就是zigbee 。而在专业的领域用的比较多的就是nrf2401,cc2500等低成本芯片。就距离而言,相同的功率下100mw ,17Dbm 的增益下。蓝牙只有10米,wifi 大概20米。Zigbee 也不超过50米。nrf2401,CC2500不会超过100米。 其实目前2.4G 的传输距离为什么近,其最本质的原因是1:该公共频道带宽不足,手机,蓝牙,wifi 都占用这个频道。2:功率必须符合100mw ,增益在17dbm 以下,不然过不了FCC 、国家标准。也因此意味着你无法通过加大功率的办法来增加距离。有人会反问我:网络上有看过人家wifi 能传300km 的呢。是的,我也相信这是真的。只是这根本没有可比性,也没有实用价值。这好比你硬要在自行车上实现飞机那样的速度,你说可以吗?我的答案是完全可以。我需要增加最先进的动力设备,加最轻的机壳材料,加最好的传感器,把飞机上得所有东西放在自行车上。相信最后做出来的自行车飞机,那完全就不叫自行车了,也许最后我们连自行车的轮子都看不到了。更可悲的是这个产品的造价也许够人家飞机厂做几台这样的飞机出来了。 如果你得产品要获得出口到美国,中欧一些国家的话。使用2.4G 的公共频道是不需要申请的。但是辐射功率必须在100mv 以下。甚至有些国家还要求RF 发送的时间间隙要在3ms 以上。否则你的产品没办法在这些国家销售。中国的话没有强制的要求,但2016年之后中国也会出台相关的强制标准。 那是不是除了上面两个条件,就没有其他办法来增加传输的距离了呢?答案当然是可以。本文就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整套的解决方案。至于你能不能领悟到其中的奥秘,那就看你的造化了。 废话少说,我们转入正题。方案好不好,首先我们得要选一个好的硬件平台,就好像做饭一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要做一个上好的牛扒,选对牛肉是关键。无线传输中,选对一个RF 芯片是非常重要的。 那如何选对一颗好的芯片呢,其实无线传输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灵敏度和传输速率。理论上是灵敏度越高,传输距离会越远。传输速率越快,传输距离也会越远。简单的说,就是你灵敏度高了,同样的距离下,你很微弱的信号都能让对方接收到,然后你才有条件来作数据的转换,才能变成有效的信息。而传输的速率快,换句话说,同样的时间内,以1秒为一个单位,假设芯片A 一共发送10个包,其中在500米的地方只能成功收到2个包,再远就收不到了。假设芯片B 速率快,它在1秒内可以发送20个包,同样条件下在500米的地方能成功的收到4个包,这样的话芯片B 其实还能把距离再拉远一点,也许在700米的地方它还能成功收到2个包,那我们就说芯片B 的传输距离比芯片A 的要远。如果有个芯片灵敏度又高,速率又快,那就完美了。不过现实总是那么的残酷,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我们做产品的首先考虑的还是性价比问题。这在低成本的产品中更为突出。所以我们都是在同价格中选功能,同功能中我们选性能。总之你如果能用最小的成本做最好的产品,那你就是厉害的了。你不能只出自行车的价格要求做出摩托车那样的速度,你也不能用摩托车的价格来跟汽车这样的产品。这个道理你懂的。

物联网中的几种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

短距离无线通信场指的是100m以内的通信,主要技术包括Wifi、紫蜂(Zigbee)、蓝牙技术(Bluetooth)、超宽带技术(Ultra-wideband,UWB)、射频识别技术(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以及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等类型。低功耗、微型化是用户对当前无线通信产品尤其是便携产品的强烈要求,作为无线通信技术重要分支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正逐步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各国也相应地制定短距离通信技术标准,特别是RFID和NFC在物联网、移动支付和手机识别方面的应用标准,例如主要的RFID相关规范有欧美的EPC规范、日本的UID(Ubiquitous ID)规范和ISO18000系列标准。中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短距离通信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来扶持短距离通信产业。例如科技部、工信部联合14部委制订的《中国RFID发展策略白皮书》等。此外,包括诺基亚、英特尔、IBM、东芝、华为、中兴和联想等众多企业也积极参与到短距离无线通信中各技术的研究中。 1、Wi-Fi技术 Wi-Fi(Wireless Fidelity,无线高保真)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IEEE802.11b),Wi-Fi的传输速率最高可达11Mb/s,虽然在数据安全性方面比蓝牙技术要差一些,但在无线电波的覆盖范围方面却略胜一筹,可达100m左右。 Wi-Fi是以太网的一种无线扩展,理论上只要用户位于一个接入点四周的一定区域内,就能以最高约11Mb/s的速率接入互联网。实际上,如果有多个用户同时通过一个点接入,带宽将被多个用户分享,Wi-Fi的连接速度会降低到只有几百kb/s,另外,Wi-Fi的信号一般不受墙壁阻隔的影响,但在建筑物内的有效传输距离要小于户外。 最初的IEEE802.11规范是在1997年提出的,称为802.11b,主要目的是提供WLAN接入,也是目前WLAN的主要技术标准,它的工作频率是 2.4GHz,与无绳电话、蓝牙等许多不需频率使用许可证的无线设备共享同一频段。随着Wi-Fi协议新版本如802.11a和802.11g的先后推出,Wi-Fi的应用 将越来越广泛。速度更快的802.11g使用与802.11b相同的正交频分多路复用调制技术,它也工作在2.4GHz频段,速率达54Mb/s。根据最新的发展趋势判断,802.11g将有可能被大多数无线网络产品制造商选择作为产品标准。微软推出的桌面操作系统Windows XP和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 CE,都包含了对Wi-Fi的支持。 2、UWB技术 超宽带技术UWB(Ultra Wideband)是一种无线载波通信技术,它不采用正弦载波,而是利用纳秒级的非正弦波窄脉冲传输数据,因此其所占的频谱范围很宽。

远距离无线传输设备

远距离无线传输设备 ---概述--- GPRS微功耗远距离无线传输设备(RTU)为防水型测控设备,采用高性能锂电池供电,可采集各类仪表、变送器的输出信号并通过GPRS或短消息远程传输数据,适用于不具备供电条件、环境恶劣的监测现场,广泛应用于供水、水利、农业、地质、环保等行业。 ---产品功能--- ◆通信功能:支持GPRS、短消息两种通讯方式;支持与多中心进行数据通信;支持定时唤醒、实时在线两种工作模式。 ◆采集功能:采集压力、水位变送器的标准信号;采集流量计、脉冲表的流量数据;采集其它现场信号。 ◆对外供电功能:可对外提供5V、12V直流电源,为变送器供电。 ◆远程管理功能:支持远程参数设置、程序升级。 ◆报警功能:监测数据越限,立即上报告警信息。 ◆存储功能:本机循环存储监测数据,掉电不丢失。 ---产品特点--- ◆数据采集、传输一体化设计。 ◆ IP68防护等级,防水、防潮、防浸泡。 ◆支持电池、太阳能、市电等供电方式。 ◆支持域名解析功能。 ◆支持各家组态软件和用户自行开发软件系统。 ◆通过水利部《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检测。 ◆可根据监测需要,外挂大容量电池组。 ---典型应用---

●自来水公司管网压力监测●地下水水位、水温监测●自来水公司大用户抄表●水库/河流水位监测 ---技术参数--- 存储容量:4M。 供电电源:电池供电:10V~28V DC;太阳能或市电供电:12V DC。电池容量:13.6AH/14.4V。 电池寿命:1~5年(与数据发送频率有关)。 功耗:休眠电流≤50uA/14.4V; 采集电流≤5mA/14.4V; 发送平均电流≤10mA/14.4V。 工作环境:温度:-40~+85℃;湿度:≤95%。 防护等级:IP68,防水、防潮、防浸泡。 安装方式:壁挂式。 ---区别对照---

长距离点对点(PtP)WiFi无线系统传输方案设计

33Km点对点(PtP)WiFi无线系统传输测试报告V2 壹、测试目的 测试33Km远距离WiFi无线传输的真实流量与天线调整技术的精进练习,并同时测试1W与50mw传输能力比较。 现场测试人员:阿树、阿南。远程调整测试人员:jmj10101。 貳、测试地点与测试距离 台湾苗栗县通霄镇 台湾台中县台中港南端,总距离33.29Km。2008年11月16日

台湾苗栗县通霄镇高度: 约海拔72公尺 台湾台中县台中港南端高度: 约海拔70公尺

陸、 测试系统无线设备规画 --台湾台中县台中港南端— NB1 192.168.1.33 Device: M500AG System Mode: Bridge IP: 192.168.1.2 Interface: RF1 Operation Mode: AC (Client) ESSID: pczonetest Band: 802.11g (only) Channel: 13 RF Output Power: 50mW = 17dBm Limit Rate: 54Mbps Multicast Rate: 11Mbps Max RF Distance: 350 --台湾苗栗县通霄镇— PC1 192.168.1.20 Device: M600AG System Mode: Bridge IP: 192.168.1.1 Interface: RF1 (RF2 Disable) Operation Mode: AP ESSID: pczonetest Band: 802.11g (only) Channel: 13 RF Output Power: 50mW = 17dBm Limit Rate: 54Mbps Multicast Rate: 11Mbps Max RF Distance: 350

模拟量点对点无线远距离传送装置

CZ80DTD模拟量点对点无线远距离传送装置 概述 CZ80DTD是一款为了实现无需布线 远传模拟量而精心设计的工业级产品。 终端由工业级模块和高速单片机系统两 大部分组成。该终端利用无线网络技术, 采用点对点的方式实现对模拟量通过无 线的形式远传至终点再以模拟量的形式 输出,供给后端系统(PLC或DCS)、采集 器或其他二次仪表。 CZ80DTD由无线发射端CZ80DTDF和无线接收端CZ80DTDJ组成。无线发射端提供1~4路模拟量输入,通过无线方式远传至无线接收端,再通过无线接收端接入仪表、PLC或DCS等设备。 CZ80DTD整体框架图

实物系统图如下: 应用领域 CZ80DTD系列模拟量点对点无线远距离传送装置适用于: 1、工业现场的传感器、变送器以及仪表输出的模拟量 2、石油钻井架井绳张力无线传输设备; 3、楼宇自动化、安防、机房设备无线监控、门禁系统 ; 4、交通,石油钻井、报警 ; 5、广泛适用于各类传感器/变送器信号传送:温度变送器、振动传感器、压力变送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流量计、一体化振动变送器、液位计以及其他二次仪表变送器出的模拟量信号。

功能特性 1)采集传输一体化,提高了系统可靠性,有效降低成本; 2)使用灵活,接上即可使用,零设置、免调试; 3)输出模块每个通道都是隔离电源供电,输出电流都是隔离,互不干扰; 4)宽电压范围设计使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更加适应工业环境; 5)终端采用双电源设计,通信模块独立供电,确保终端不死机; 6)完善的无线通信机制,上电后自动连接无线网络,掉线自动重联; 7)终端电磁兼容性能优良,且具有较强的温湿度自适应能力; 8)可同时接入多路模拟信号; 9)传送距离远; 10)采用超低功耗高性能的嵌入式处理器,保证采集数据精度; 11)多年工业现场运行考验:可确保工作于各种恶劣环境工业场合长期运行。 技术参数 供电电源:+24VDC/1A(最大电流800mA),由用户提供 功率消耗:最大5W 输出电压:+24Vdc(馈电,给外接传感器/变送器供电) 输入通道:1~4通道(可选) 输出通道:1~4通道(可选) 输入信号:4-20mA(包含两线制、三线制、四线制) 输出信号:4-20mA(负载250欧姆) 传送距离:采用GFSK调制方式,有效无线传输约2500米 产品重量:约200g 工作环境:-10~70℃/0~90%RH 外形尺寸:105*95*28mm(L*W*H) 安装尺寸:(如下)

无线远距离遥控技术的实现

利用单片机实现的无线遥控技术(1) 关键字:单片机无线遥控技术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智能设备的不断出现,遥控器的运用越来越广泛。无线遥控器由于控制距离远,抗干扰性强,已越来越多的出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介绍了一款通用的无线遥控器,采用AT89C5l作为控制核心并采用专用编码解码电路,由于其体积小、价格低廉因此可非常方便的移植到遥控机器人、遥控小车上等,实现远距离控制。 1 工作原理 当无线遥控器的某个按键按下时,由单片机判断是否有按键发生并检测出键值。单片机根据检测到的键值发出相应的码值,无线发射器负责将按键信号以编码的形式在315MHz的频率上发射出去。无线接收器接收并放大发射信号同时解调出TTL电平信号送至单片机进行处理,单片机通过比较和识别接收来的无线遥控编码便可执行相应的遥控功能。 2 设计方案 无线遥控工作原理图如图l所示。 本系统的设计思想没有考虑信号编码方式,因为这些是由专门的芯片完成的。本设计仅利用单片机AT89C52对4*4的矩阵键盘进行监控,当有按键发生时便将其相应的键值经单片机送与发射芯片,通过发射芯片将控制信号发射出去,由接收芯片完成信号的解调和放大。 该设计中无线发射接受芯片采用的是SZSAW系列的0733编码发射芯片和CZS-7接收解码芯片,它的工作方式为频移键控FSK,因此发射信号比较稳定。0733发射芯片有四位数据端,CZS-7接收芯片除了四位数据端外还有一端为判断位VT端,当VT为l时表明没接受到信号,反之则接收到信号。芯片数据端的默认状态均为低电平。 2.1 硬件设计方案 根据无线芯片编码解码的的特点,结合A189C52优秀的处理器功能,设计了以AT89C5l 为控制核心的实现无线遥控技术的硬件电路图,在最小电路图的基础上添加了矩阵键盘和专用IC,其电路示意图如图2所示。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汇总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 人类追逐自由的本能,在现实面前屡屡受挫。自从广泛使用电能以来,许多人都为了那些电器拖着的长长电线而绞尽脑汁,但无线供电却一直只能作为一个在前方远远招手的梦想。现在,我们也许看到了一线曙光。 在2008年8月的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DF,Intel Developer Forum)上,西雅图实验室的约书亚·史密斯(Joshua R. Smith)领导的研究小组向公众展示了一项新技术——基于“磁耦合共振”原理的无线供电,在展示中成功地点亮了一个一米开外的60瓦灯泡,而在电源和灯泡之间没有使用任何电线。他们声称,在这个系统中无线电力的传输效率达到了75%。 大刘在《三体II·黑暗森林》中描绘了一个两百年后的世界。因为人们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可以提供极大丰富的能源,无线供电的损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所以大部分电器都可以采用无线方式来供电,从电热杯一直到个人飞行器都是如此。电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人类再也不用受电线的拖累了。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那样,无线供电技术现在也已经出现了。实际上,近距离的无线供电技术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经出现,而我们现在生活中的很多小东西,都已经在使用无线供电。也许不远的未来,我们还会看到远距离和室内距离的无线供电产品,而不会看到电线杆和高压线,“插头”也将会变成一个历史名词。 好兆头 英特尔的这种无线供电技术,是基于麻省理工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而开发的。 2007年6月,麻省理工大学的物理学助理教授马林·索尔贾希克(Marin Soljacic)和他的研究团队公开做了一个演示。他们给一个直径60厘米的线圈通电,6英尺(约1.9米)之外连接在另一个线圈上的60瓦灯泡被点亮了。这种马林称之为“WiTricity”技术的原理是“磁耦合共振”,而他本人也因为这一发明获得了麦克阿瑟基金会2008年的天才奖。 新技术所消耗的电能只有传统电磁感应供电技术的百万分之一,不由让人们对室内距离的无线供电重新燃起了希望。而它的关键在于“共振”。 科学家们早就发现,共振是一种非常高效的传输能量方式。我们都听过诸如共振引起的铁桥坍塌、雪崩或者高音歌唱家震碎玻璃杯的故事。无论这些故事可信度如何,但它们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两个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之间可以高效传输能量,而对不同振动频率的物体几乎没有影响。在马林的这种新技术中,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调校成了一个磁共振系统,当发送端产生的振荡磁场频率和接收端的固有频率相同时,接收端就产生共振,从而实现了能量的传输。根据共振

基于SX1278SX1276 LoRa技术的远距离传输方案

基于SX1278/SX1276 LoRa技术的远距离传输方案 一、概述 SX1276/78芯片主要采用的是LoRa远程调制解调器,主要用于超远距离扩频通信,具有优秀的抗干扰能力,可以最大限度降低电流消耗。高灵敏度以及优秀的功率放大器的集成,使其链路预算达到了行业的领先水平,成为远距离传输和对可靠性要求极高的应用的最佳选择。相比传统调制的技术,LoRa调制技术在抗阻塞以及选择性方面也同样有着很明显的优势,并且同时兼顾了通信距离、功耗和抗干扰的优势。 二、应用场所: 1、智能家具、机器人、无人机控制 2、无线抄表(热、电、水、气) 3、无线点餐机 4、工业控制、监测、采集、数据传输 5、楼宇自动化及安防系统 6、气象、遥感 7、医疗呼叫、监测 三、SX1276与SX1278的区别 两款芯片从性能以及引脚封装上基本没有区别,SX1276主要针对868MHz/915MHz 频段,面向与欧洲和北美地区,SX1278只要正对433MHz/470MHz频段,面向与中国、东南亚、南美及东欧地区。应为两款芯片的外围电路不同,所以引脚定义是无法兼容的。需要不同的设计布局。如要深入了解建议查看相关技术手册

四、方案 利用此技术可以开发出一款远距离的RF传输方案,就目前来看,无线自动抄表系统、无线控制系统等等包含于农、工、商、军四大板块的无线方案,同样的功率、环境、天线,PF无线方案在郊外空旷地点的传输也仅再2km左右,而如果采取SX1278/1276方案,则会对传输距离有明显的提高。并且由于其独特的“气质”,对供电问题有着极低的要求,大幅度的提高了电池供电周期。同样的,对于信号抗干扰性,传输稳定性都有非常好。 可以将射频芯片与单片机结合起来,做成一个类似于一个电阻或者电容一样完美的串口“IC”。不管是从项目整体的性能还是项目时效性都有完美的提高。对于模块参数的设定直接通过串口软件就可以设置,不需要额外的编写复杂的程序,不仅缩短了程序的开发周期,同时对于MCU的选型不再那么严格。 模块的参数指标至关重要,在设计出产品后还需要根据相关已经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调试。这是一款优秀产品不可或缺的一步,同时还需要熟读芯片官方提供的相关手册和设计参考。这也是一个合格硬件工程师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同样的,要想发挥模块更好的性能,离不开一根好的天线。天线是将电信号转换为电磁波信号或者将电磁波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媒介。要使无线模块能够更有效的将能量发射出去,就需要一根与其非常匹配的天线。

远距离无线传输解决方案

远距离无线传输解决方案 2017年7月

目录 综述 (1) 1无线传输的分类 (2) 1.1实现远距离无线传输的三种手段 (2) 1.2远距离无线传输系统的发展 (2) 1.3远距离无线传输系统 (3) 2系统设计目标 (4) 3系统总体方案 (5) 3.1系统描述 (5) 3.2系统拓扑图 (5) 3.3系统功能 (5) 4系统组成 (6) 4.1远距离无线传输系统的主要组成包括 (6) 4.2基站设备 (6) 4.3终端台 (7) 5系统的特点 (8) 6系统技术指标 (9)

综述 主席在引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擘画中,鲜明提出努力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其主要核心就是要以高度的集中统一铸牢强军之魂,以聚焦备战打赢扭住强军之要。 野外装备保障训练是训练成果转化为保障力和提升我军战斗力和强军的重要途径和保证。加速推进装备保障训练由营区向野外的转变,是新形势下装备保障实战化训练中的实践要求,也是装备保障能力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的重要环节。因此,推动装备保障野战化训练水平持续是提升部队作战能力的重要手段提升是必要的,这样可以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具有爆发的突然性、地域不确定性以及火力打击的高精确度与巨大的破坏性等特点打击敌人,这要求装备维修保障要能做到快速高效,为此要形成一种快速反应的修理保障体系。 再次,从近年来几场大的战争,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的实践很好的证明了现代高技术战争是高度协同的立体战争。既有建制的装备保障力量,又要有上级加强的装备保障力量;提升军队的装备保障力量,可以在既有武器装备、弹药器材供应力量的基础上,提升装备维护抢救抢修力量,提升装备信息化管理等各种手段,从而提升我军的整体战斗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