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七章:课程)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2.课程就是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4.课程就是教学计划5.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1. 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1)基本观点: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科学、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等)(2)评价: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多选)(1)连续性( continuity) (2)顺序性(sequence)(3)整合性(integration)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宋)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功课及其进程
2.西方: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育过程”。斯宾塞(英)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首次使用“课程”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P227)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教师掌握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7章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7章第七章课程[单选]有关课程的定义中,一种比力早、影响相当深远也比力传统的不雅点是课程是知识。
[单选]目前,在国内仍然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课程不雅是课程是知识。
[单选]教育史研究公认,将心理学引入教育的第一人是亚里士多德。
[单选]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赫尔巴特。
[单选]在课程的各种理论基础中对于课程的影响最为长久、最为深刻的是哲学。
[单选]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表示形式是学科课程。
[单选]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其主要表示形式是活动课程。
[单选]最自觉、清醒地论证了直接经验在个人成长中的意义,以极大的魄力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杜威。
[单选]强调课程以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的教育是形式教育。
[单选]“百科全书式”课程的提出者夸美纽斯。
[单选]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科书。
[单选]被称为“教育评价之父”的学者是壅地。
[单选]在中国、前苏联、日本、法国等中央集权的教育体制下,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最典型、最显著的特点是统一性。
[单选]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以多样化为特点而存在最为典型的是美国。
[单选]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于1986年。
[单选]关于课程目标的水平研究最为著名的学者是布鲁姆。
[名解]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必然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名解]教堂计划是按照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具体规定学校应设置的学科、各门学科开设的先后挨次、课时分配和学年编制等。
[名解]教学大纲是按照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规定学科的教材范围、教材体系、教学进度和教法上的基本要求。
[名解]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涉及课程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等范畴。
教育学课件第七章(课程)

学科中心课程论
课程构成 课程目标
人文主义课程论
社会重建主义课 程论
社会本位,培养 学生改造社会现 实的技能 广泛的社会问题 综合课程、活动 课程 社会生活是课程 的中心 按专题形式编排 教材
知识本位,向学 儿童本位,教育要 生传授系统的知 促进儿童发展 识技能 实践与经验,适合 真理与知识,学 学生的生活、要求 科的基本结构 和兴趣 分科课程 综合课程、活动课 程
对社会的作用。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承认学生本人要为他人的存在负责,课程最终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代表人物: Kneler
把教材看作是用来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学生是
其主宰。反对固定的课程。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五)存在主义课程论
理论评价: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指导下的课程 缺乏系统性,且没有有效的衡量指标。
教学计划
教学大纲 教科书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分为指导性教学计划和执行性教学
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各 计划。
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资料,是 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师生双方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的基本要素。
二、课程理论的主要学派
(一)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家、评价专家、 教育学家
பைடு நூலகம்
2
经验自然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主要观点
(一)课程教学的三维统一取向
(二)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经验主体 (三)主张教学反思、附带学习和连续性
首先,杜威认为教学需要反思这一理性因素的介入。
其次,杜威认为在具体内容学习的同时,附带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马工程教育学项贤明第七章-课程

课程目标(1):认知发展
Bloom et al. (1956)分类
Anderson et.al. (2001)分类
名词层面 (Noun aspect)
个别向度 (Separate Dimension)
评价
(Evaluation) 综合
动词层面 创作 (Verb aspect) (Create)
评鉴
第三节 课程改革
(一)国际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 时代性、基础性、综合性、选择性; 2. 转变学习方式,突出学生能力培养; 3. 课程结构多元、开放,注重国际理解教育。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6大目标(p244):
(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价值追求:为了中华民族复习,为了每个学生发展 1.教育公平 2.国际理解 3.回归生活世界 4.关爱自然 5.个性发展
——“泰勒原理”
第二节 课程开发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
依据:
1.社会——社会本位课程 2.学科——学科本位课程 3.学生——儿童本位课程
三种取向:
1.行为目标: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2.生成性目标(熟记定义p230):方向性和不确定性 3.表现性目标:个性化,创造性
课程目标的领域:
(1)认知领域目标 (2)情感领域目标 (3)动作技能领域目标
课程目标(3):技能发展
Simpson(1971)
主阶层
次阶层
7.0独创(origination)
6.0适应(adaption) 5.0复杂的外显反应
5.20自动表现
(complex overt response)
(automatic performance) 5.10解决不确定性
教育学课程ppt课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2
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 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 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 水平上的发展。
完整最新版课件
43
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完整最新版课件
9
2、校本课程
(1)定义:
——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 课程。具体说,它是某一类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一部 分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 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 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2)优点:
更具地方特色,更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校本 课程是一个持续、动态、逐步完善的过程;使用校本 课程能使教师获得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 教师参与学校其他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
1、形成性评价(formative evaluation)与终结性 (总结性)
形成性评价(summative evaluation)是美国 课程评价专家斯克瑞文(Scriven)于1967年提 出的。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指为改进 现行课程计划或为正在进行的课程与教学活动 提供反馈信息而从事的评价。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 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 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完整最新版课件
44
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 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 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 新的机制。
完整最新版课件
45
(3)缺点:
教育学_第七章_课程

第七章课程人们一致认为,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形成、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实现都必须以课程为主要媒介。
课程理论研究的是为学校教育提供哪些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和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内容,以使受教育者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
第一节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概念唐代孔颍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时说到:“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
据考,这是我国“课程”一词最早的出处。
宋代朱熹在他的有关著述中多次用到“课程”一词,如他说:“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又说“小立课程,大做功夫。
”从我国古籍记载看,“课程”一词的含义,既包括教学科目(学科),又包括这些科目的教学顺序和时间。
课程的这一含义影响深远,直到现今在人们的日常理解和一些教育学教科书中也还认为,课程即学科或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学科——狭义的课程。
在英语国家,“课程”一词对应的英文是“curriculum”,它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道”(racecourse),隐喻“一段教育过程”①。
最早采用英文课程一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H.Spencer)所指的课程是教学科目之义。
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F.Bobbit)的《课程》一书出版,标志着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的诞生。
课程理论研究由此迅速发展,人们对课程含义的认识逐步摆脱课程即为教学科目的狭隘范畴,开始将课程看作是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指导的涉及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体框架的极为广泛的概念,即课程与学科和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但又有区别。
课程不仅包括学科,还包括其他方面;它也不只是教学内容,还有对教学内容(具体体现为教材)的安排、进程、时限等,课程不应只局限于学科知识体系,还应包括情感、意志、技能体系。
据此,我们将课程的含义表述为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有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和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教育基础知识《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课程⏹课程的英文名是curriculum,其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1859年发表的《什么指示最有价值》一文中。
⏹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
其中“课程”主要是指“功课及其进程”。
⏹在我国,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包括以下三层意思:⏹A、课程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
⏹B、课程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
⏹C、课程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和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三种形态: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有:教师、学生和教学媒介(主要是指课程)。
⏹二、制约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学科及学生是影响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制约课程发展。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课程发展。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制约课程发展。
⏹4、课程本身的发展历史,以及建立在不同教育哲学理论基础上的课程理论也对课程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三、几种有影响的课程理论⏹(一)形式教育理论与实质教育论⏹1、形式教育论:相信在认识中理智的可靠。
主张教育的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强调心智的练习及其迁移是发展官能的唯一途径。
⏹2、实质教育论:认为在认识中只有感觉经验才是实在的东西,因而强调经验的积累和联系,教育学的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而非能力。
⏹两者的分歧:⏹A、形式(偏重能力);实质(偏重知识)⏹B、形式(哲学认识上是唯理论);实质(经验论)⏹C、形式(心理学理论上是官能心理学);实质(联想心理学)⏹D、形式(课程问题上强调古典语言、文学和古代历史、数学、逻辑学等学科);实质(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教学)⏹(二)学科中心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1、学科中心论:出发点和中心是学科本身,主张学校课程应以各科知识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各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目标。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四)改革的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表现在八个方面:
①在课程改革指导思想上,强调大众教育。 ②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的发展。 ③在课程目标上,强调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情感、态度、 价值观。 ④在课程编制上,强调以社会实际为依据。 ⑤在知识内容上,强调知识的综合性、整合性和学科 间的联系。 ⑥在教学过程上,强调学生的自主性。 ⑦在课程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 校课程的三级管理体制。 ⑧在课程评价体制上,强调走向弹性多元的评价模式。
(三)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 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以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为指导;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 养良好道德; 强调基础教育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 需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二)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 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活动为中心,通 过亲身体验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 活动课程具有四个特点: (1)主体性;(2)乡土性; (3)综合性;(4)经验性。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一)分科课程:也叫“科目课程”,“是根据 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 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二)综合课程:是“综合有关联的几门学科, 成为跨越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重建主义课程范式”的 本质:追求解放兴趣
“解放兴趣”又称为“解放理性”, “解放”意味着“从外在于个体的存在 中获得独立”,是一种自主的而不是放 任的状态,其核心是“自我反思”。本 质是使教师和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即学术中心主义课程论,永恒主义、要素 主义、学科结构课程理论都可以被称为是 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泰勒原理的四个基本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那些教育目标? 2.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 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 施? 这几个问题可以看作是课程编制过程中的 四个步骤或阶段: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 经验;评价结果。
泰勒认为:要对教育目标作出明智的抉 择,必须要有来自三方面的信息: (1)对学生的研究; (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3)学科专家的建议。 泰勒建议:要用教育哲学(办学宗旨) 和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对提议的目标 进行过滤。
分为批判性后现代课程理论和建设性后现 代主义课程理论。 多尔提出了后现代课程的四个基本准则 丰富性;循环性;关系性;严密性
第二节 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即课程编制,是指把课程的各组 成部分安排成一个实际的整体。 课程设计的要素:目的、一般目标、学科 内容、学习经验、评价方法等。
准实践的艺术——实践艺术的延伸 (1)准实践决策过程的艺术:给问题 划界时的“灵活性”与问题表达上的 “流动性”就是一种准实践的艺术。 (2)准实践的决定的表达方面的艺术。
择宜的艺术(折中的艺术)
第一,初步分析:识别理论框架中的术语,需要
理论的与学术的知识与实践情境的需要和兴趣 相对应的能力; 第二,进一步分析:对具有同一或类似的研究课 题但有着不同术语的理论进行比较,即修改知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
社会改造课程理论把重点放在当代社会的问题、 社会的主要功能、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及社 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等方面。 该课程理论不关注学科知识体系,而是认为应该 围绕当代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帮助学生在 社会方面得到发展。 以巴西学者弗莱雷(P. Freire)为代表。他主张 应帮助学生摆脱对社会制度的奴隶般的顺从。
泰勒原理的实质
从本质上看,泰勒原理的深曾价 值取向是“技术兴趣”,即“技术理 性”,核心是“控制”。倾向于把课 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的,划一 性的模式,使课程开发过程成为一种 理性化、科学化的过程。从而把科学 化课程开发推向了顶峰。
2.学科结构运动 与学术中心课程
背景
苏联卫星上天(1957年10月4日)
课程历史的简要回顾
1.科学主义课程理论的发展 博比特的贡献 查特斯的贡献 拉尔夫· 泰勒的主张
背景:科学化课程理论是在“社会效率 运动”的背景下诞生的。 1911年美国“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 W. Taylor)出版了《科学管理的原理》 (The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书,管理主义诞生了。科学 管理的基本内涵是:对人及其工作进行控制, 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人也是可以控制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化的课程理论也 随之而产生。
传统课程理论的三大缺陷:
第一,传统课程理论坚持实证主义科学观, 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使课程理论成为控 制工具; 第二,传统课程理论受“技术理性”的支配, 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适 性的规则与程序,使课程理论成为“反理论的”、 “反历史的”; 第三,传统课程理论的“价值中立”,容易使 课程研究陷入保守的、政治方向神秘化的价值观 念之中,实际上维持了现行社会控制体系。
掌握学科结构的优点
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初级知识的之间的差距。
布鲁纳:有助于理解;有助于记忆;有助于迁移;
施瓦布:学科结构对教育有双重意义:第一,对
教育工作者来说,在设计和准备教材时要考虑学科结 构;第二,对学生来说,课程结构应成为课程内容的 实质,否则会把学生引入歧途。
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
学科结构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 简化、统整和完善,创造了现代化课程的 一个范例。 学术中心课程尊重学术逻辑,也尊重 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理逻辑。使学
2.课程定义多样性分析
课程即学科知识;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或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 课程即教学科目 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即学习经验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即社会改造
(二)课程理论流派
课程历史的简要回顾
当代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博比特的主张
——教育的本质是为成人生活做准备 ——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 ——教育即生产
——课程的本质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
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 ——教育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即把人的活动分析为具 体的、特定的行为单元的过程与方法
博比特提出的课程开发的具体过程 活动分析法(五个步骤) 第一,人类经验的分析 第二,具体活动或具体工作的分析 第三,课程目标的获得 第四,课程目标的选择 第五,教育计划的制定 由于课程开发的过程性,使博比特 的课程开发成为一种“课程工程”。
拉尔夫· 泰勒的贡献
拉尔夫· 泰勒(Ralph Tyler)是科学化课程
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
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1934年出版
了《成绩测验的编制》,1949年出版了被称为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课程与教学的基
本原理》,创造了“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的基本观点
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在“经济大萧 条”时期展开了旨在改革课程体制的 “八年研究”(1934-1942),泰勒为评 价组主任。并形成了现代课程研究最有 影响的理论构架,奠定了“目标原理”。 这个原理是围绕四个基本问题运作的。
人本主义课程论
教育目标上,指向个体的全面发展和自我 实现,发展智力与道德、审美共同发展; 教学方法上,强调师生的信赖和和谐,重 视学生兴趣等的培养;教学内容上既强调 学术性课程,也强调学生的发展;教材的 组织上,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 结构;评价上,反对测量和考试,注重师 生的主观评价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2)查特斯的课程开发理论 1923年,查特斯(W. Charters) 出版了《课程编制》(Curriculum Construction)一书。把课程开发 活动解析为七个步骤:确定主要目 标;分析活动;目标排序;选择; 精简;收集措施;安排活动。
(3)博比特与查特斯的区别
第一,查特斯把理想视为课程的有机构成,课程
课程设计的理论模式
目标模式 过程模式 实践模式 批判模式 综合模式
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的特点:递进性、阶段性、整体性、层 次性、持续性 课程目标设计的一般步骤: 第一步:目标分解; 学习需要和兴趣分析; 进行学习任务选择; 进行学习任务的组织; 单元教学目标的表述和归类。 第二步:任务分析; 第三步:起点确定; 第四步:目标表述。
《国防教育法》颁布(1958年)
新课程纷纷出台(学术中心课程) 布鲁纳做“教育过程”的学术报告(“学 科结构运动”在全国展开)(1959年)
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
“学术”(discipline)的涵义:一是“组织
起来的知识领域”,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构成由理想与活动两部分构成,而博比特则把活动和经
验作为课程的组成部分; 第二,查特斯强调系统知识,而博比特则更强调 人类从事活动所需的经验和能力; 第三,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 析”,主要指对人类职业领域的分析,而博比特则 强调“活动分析”,范围更广,既包括职业领域,
也包括非职业领域。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
课程审议的艺术
实践的艺术
准实践的艺术 择宜(折中)的艺术
实践的艺术
(1)观察的艺术,或“感知的艺术” , 要有意地进行“无关扫描”; (2)问题形成的艺术:诊断问题—权衡 对问题的表述—选择最佳的问题表述方式; (3)“问题解决”的艺术:问题解决备 择方案的形成—评估可能的结果—权重和选 择—决定何时终止审议并开始采取行动。
识观点以适应需要与兴趣;
第三,把研究课题相关但理论体系不同的各种理 论加以比较,需要产生行动过程并预计其道德 后果的能力。
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 ——追求实践兴趣
实践的课程开发: (1)并不是不要理论的指导; (2)要反对对“外来的”理论过分的、无根据的依赖; (3)强调课程理论的重建与发展; (4)强调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直接参与课程决策过程。
第七章
课程
本章主要内容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 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课程内涵的界定
1.课程词源分析
2.课程定义多样性分析
1.课程的词源分析
汉语词源分析:课程是”功课及其进程”, 即教学内容及其进程。 课程的英文名称是“curriculum”,意思是 “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该词起源于拉 丁语“currere”,意为“跑道”(racecourse)。椐此,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 是“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 简称“学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