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课件

处理措施
对生产厂家进行整顿,加强添加 剂检测,确保饮料安全。
05
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通量、高灵敏度检测技术
高通量检测
能够同时对大量食品样本进行快速检测,提高了检测效率。
高灵敏度检测
能够检测出更低浓度的有害物质,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快速现场检测技术
便携式检测设备
应用范围
适用于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兽药残留 、毒素等有害物质的检测。
03
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标准与法规
国际检测标准
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 (CAC)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制定的食品标准、指南和程序,旨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维护公平的 食品贸易。
ISO 22000
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用于确保食品生产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 。
有害物质种类
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 食品添加剂、霉菌毒素等。
有害物质在食品中的来源
兽药残留
动物养殖过程中使用兽药,未 代谢完的药物残留在动物产品 中。
食品添加剂
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而添 加的化学物质。
农药残留
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使用农药 ,未完全降解的农药残留在食 品中。
重金属
土壤、水源中的重金属污染, 通过食物链进入食品中。
检测方法
处理措施
对种植户进行教育,禁止使用禁用农 药,加强农药残留检测,确保蔬菜安 全。
采用气相色谱法进行检测,通过前处 理提取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再进行分 离和检测。
重金属检测案例
重金属检测案例
某品牌大米样品中检测出铅超标 。调查发现,大米种植区域周边 存在铅污染的企业,导致大米受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销售监管
加强对食品销售环节的监管,确保销售的食品符合相关标准。
购买食品时,仔细查看食品标签,了解食品的原料、生产工艺等信息。
查看标签
尽量选择知名品牌的食品,这些品牌通常更注重食品安全。
选择品牌
避免购买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这些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风险。
注意保质期
05
CHAPTER
案例分析
结论
该品牌奶粉质量安全可靠,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目录
食品中有害物质概述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标准与法规食品中有害物质的预防与控制案例分析
01
CHAPTER
食品中有害物质概述
指在食品中存在的,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的有毒有害物质。
有害物质定义
包括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霉菌毒素等。
有害物质种类
1
2
3
制定了一系列食品中有害物质的限量标准和指导原则,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食品添加剂等。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
与国际粮农组织(FAO)共同制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标准,如二噁英、霉菌毒素等。
世界卫生组织(WHO)
各国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安全限量标准,如美国FDA、欧盟委员会等。
严格控制食品原料,确保原料无污染或低污染,从源头上减少有害物质。
源头控制
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生产过程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残留。
生产工艺优化建ຫໍສະໝຸດ 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食品进行定期检测,确保产品质量。
质量检测
运输安全
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防止食品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
储存管理
合理储存食品,避免食品在储存过程中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
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

3.岩蛤毒素
岩蛤毒素是藻类毒素,某些有毒的单细胞藻类 在海水中迅速繁殖,大量集结,贝蛤类摄食了 有毒的藻类,其本身不中毒,而有聚集和蓄积 藻类毒素的能力,人们食用后即可引起中毒。
毒贝蛤类有毒部位主要是肝脏和胰腺。
1mg岩蛤毒素即可使人中度中毒。
4.组胺
由于食用了不新鲜或腐败变质的鱼类引起组胺中毒。 青皮红肉鱼易出现组胺中毒现象,如金枪鱼、青鱼、 沙丁鱼、秋刀鱼。 在弱酸的条件下,鱼肉中组胺酸经具有组胺酸脱羧酶 的细菌作用,脱羧基产生组胺,当组胺蓄积到一定量 时就具致毒作用,摄入组胺超过100 mg时,即可引起 中毒。 组胺被水或极性溶剂提取后,在弱碱条件下,能与偶 氮试剂反应生成橙色物质,可对组胺进行定性或定量 检测。
有三种主要的类型: DDT、六六六(BHC)、艾 氏剂、狄氏剂、氯丹、七氯、硫丹、毒杀芬等 神经毒性物质,脂溶性强,不溶或微溶于水,多 贮存于机体脂肪组织或脂肪多的部位,碱性环境 中易分解。 其性质稳定,在自然界中不易分解,属高残留品 种。
一、有机氯农药残留
污染:动物性食品残留高于植物性食品,含脂肪 高的食品高于脂肪少的食品。 毒性: 急性毒性少见,多因短期密切接触此类或大剂 量口服所致。 慢性毒性表现在其对肝、肾和神经系统的损伤, 而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白细胞增多等病 变。 特殊毒性表现为对生殖系统、免疫和内分泌系 统有影响。
赭曲霉毒素是曲霉属和青霉属的产毒霉菌(赭曲 霉等)菌种产生的二次代谢产物,包含7种结构类 似的化合物,其中以赭曲霉毒素A (OA)的毒性 最强。 赭曲霉毒素A主要损伤肾脏,并有致畸性和致癌性, 常污染谷物、大豆、咖啡豆和可可豆。 赭曲霉毒素A微溶于水,易溶于极性溶剂和稀碳酸 氢钠水溶液,耐热,稳定性强,在紫外光下赭曲 霉毒素A呈绿色荧光。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的检测和控制食品作为生命的重要寻食来源,一直是人类追求的事情。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食品质量的检测需求也日益增长。
尽管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一套相应的食品检测体系,但是在实践中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有害物质是危及公众健康和安全的一个依然存在的问题。
本文将从检测和控制两个方面来介绍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是从食品成分、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过程、食品贮存等多个方面入手,综合地进行大量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微量有害物质检测。
常见的食品有害物质包括:1. 农药残留:农药在植物生长中的应用是为了保障农业生产产量和质量,并避免害虫病害的侵袭。
但是,如果不注意农药使用的时间和方法,有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健康隐患。
在食品中,农药是食品中最容易残留的有害物质之一。
2. 致癌物质:许多化学物质会影响人体健康,有些甚至会致癌。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许多化学物质在食品生产和存储过程中可以产生致癌物质,因而需要加以掌控。
例如,被公认为是致癌物质的亚硝酸盐,如果摄入过多,将对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生产加工过程中,食品中的致癌物质污染主要是由香脂、食品添加剂、食品包装容器、腐败变质的食品产生的。
3. 重金属:许多金属可以造成内脏或神经系统损伤,许多物质可以积聚在肝脏、肾脏和骨骼中,导致癌症和失能。
隐藏在食品中的这些重金属主要有铅、汞、钡等。
以上这一系列有害物质,如果人体吸收过多就会对健康造成慢性损害。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控制在食品中有害物质控制工作中,应按照国际标准和国内法律法规素质,尽可能降低食品中有害物质产生的可能,防止食品过程中造成的自然污染,从而保障公众的健康和安全,保障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从尽可能降低有害物质产生的角度,建议:1. 对于人体健康有损害的物质,若使用概率越小,应尽可能减少使用。
2. 按照合理技术和方法的要求,保持食品生产生态平衡,合理地保护土壤、水源和空气环境,用好有机农业和可持续农业等现代科技手段。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1.3 汞的测定
• 汞的测定方法
–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53.7nm – 双硫腙比色法
• 样品消化后在酸性条件下,汞与双硫腙氯仿溶液生 成双硫腙汞在氯仿溶液中呈橙黄色,在波长492nm 处有最大吸收。
• 汞的测定标准
– GB/T 5009.17-2003食品中总汞和有机汞的测 定
1.3 砷的测定
V1-样品消化液的总体积(mL) V2-测定用样品消化液体积(mL)
1.2 镉的测定 • 镉的测定方法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28.8nm – 分光光度法
• 样品消化后在碱性溶液中,镉离子与6-溴苯并噻唑 偶氮萘酚生成红色配合物,溶于三氯甲烷,在波长 585nm 处有最大吸收。
• 镉的测定标准
– GB/T 5009.15-2003食品中镉的测定
• 铅的测定标准
– GB/T 5009.12-2003 食品中铅的测定 – GB/T 5009.75-2003 食品添加剂中铅的测定
• 原理
1.1.1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铅
– 铅元素经原子化后,在283.3nm处有最大吸收,而且吸 光度大小与铅含量成正比。
• 试剂
– 硝酸与高氯酸(5+1)混合酸,0.5mol/L硝酸溶液, 1mg/ml铅标准贮备液,100μg/ml铅标准使用液。
1 食品中有害元素的测定 2 食品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 3 食品中黄曲霉素的测定 4 食品中亚硝基化合物的测定 5 食品中苯并芘的测定 6 白酒中甲醇的测定 7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测定
• 有害物质
– 自然界中,按其原来的用途正常使用导致人体生理 机能、自然环境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物质或含有 该物质的物料。
– 我国儿童铅中毒流行率很高,零铅工程亟待启动;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食品安全是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保障,而食品中的有害物质是危及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食品中的有害物质种类繁多,包含了重金属、农药、添加剂等多种物质。
这些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的伤害是难以恢复的。
因此,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与控制势在必行。
一、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1. 重金属重金属是指比铁原子量大的一类金属。
人体摄入重金属会影响人体内环境平衡,或直接进入血液、淋巴或脑组织,引起中毒和疾病。
常见的有害重金属包括铅、镉、汞等。
2. 农药农药是为了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所使用的化学物质。
尽管对农作物的保护有重要作用,但一些农药被发现可能对人体有害。
目前,被禁用或限制使用的农药还有不少,如禁止使用的五噁二烯、六氯苯酚,禁止使用或限制使用的敌敌畏等。
3. 添加剂添加剂是为了美观、口感、防腐、色泽、保湿等方面,向食品中添加的化学物质。
但一些添加剂被发现可能有害于人体健康,如防腐剂二氧化硫、合成甜味剂阿斯巴甜、人工色素等。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方法为了保障人们的食品安全,需要采取合适的检测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检测。
以下是常见的检测方法:1. 化学检测法化学检测法是通过化学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比较成熟,成本也较低。
但是,这种方法需要采集食品样品,运输食品样品可能会改变其中有害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生物检测法生物检测法是通过生物学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在检测灵敏度和专业性方面有很大优势,因此在某些检测工作中是必不可少的。
但这种方法的时间比较长,不适合追求效率的检测场合。
3. 物理检测法物理检测法是通过物理方法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检测。
这种方法比化学方法更为准确,但是成本也更高,通常只适用于某些高额食品或特殊状况下的检测运作。
三、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控制方法除了通过检测对食品中的有害物质进行鉴定和筛查外,还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该类有害物质进行控制。
食品中有害物质测定—有毒有害元素检测(食品检测技术课件)

食品中总汞的检测方法:
原子荧光光谱法 冷原子
气相色谱法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
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联用方法
LOGO
❖世界卫生组织(WHO)1972年建议,成年人每周暂定允许摄入汞的量不 得超过0.3毫克。
❖中国食品汞允许量(mg/kg)
LOGO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
LOGO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
标准溶液配制:
❖汞标准储备液(1.00mg/mL): ❖标准中间液(10μg/mL): ❖汞标准使用液(50ng/mL)
LOGO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
仪器和设备
天平 控温电热板 超声水浴箱
LOGO
压力消解器
恒温干燥箱
微波消解系统
食品中总汞的测定
分析步骤
试样预处理
LOGO
压力罐消解法 微波消解法 回流消解法
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食品中有害元素的测定
LOGO
有害元素定义
❖食品中所包含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约80种。
可分为3类
常量元素
LOGO
有害元素定义
不是人体需要的元素,而且摄入较小的量会对人 体健康造成危害。
LOGO
LOGO
1.可不可以对样品中的元素直接测定呢? 答:不可以
❖破坏有机物的方法
LOGO
铅的测定
分析结果的表述
试样中铅的含量按式
式中: X ———试样中铅的含量, 单位为毫克每千克或毫克每升(mg/kg 或 mg/L) ; ρ ———试样溶液中铅的质量浓度, 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 ρ0 ———空白溶液中铅的质量浓度, 单位为微克每升(μg/L) ; V ———试样消化液的定容体积, 单位为毫升(mL) ; m ———试样称样量或移取体积, 单位为克或毫升(g 或 mL) ; 1 000———换算系数。
第十四章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的有毒、有害物质
第十四章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 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第一节 N-亚硝基化合物
第十四章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 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一、概论
N-亚硝基化合物对动物有致癌作用,人们 研究的300多种化合物中,有90%以上对所 试动物具有致癌性。
N-亚硝基化合物的前体物包括含氮的硝酸 盐、亚硝酸盐和胺类。
2、食品中N-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
2.1、食品中加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 N-亚硝基化合物是很容易通过亚硝酸盐与
二级胺或三级胺相互作用形成,特别是在 酸性条件下就更加容易形成。 其生成量取决于各种因素,如胺的碱性、 反应物的浓度、pH值、温度和有无催化剂 及抑制剂等。
第十四章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 生的有毒、
由于食品中存在硝酸盐和各种可亚硝基化 的胺类,它们常常以相当大的量进入胃中。 由于硫氰酸根离子是人体唾液的正常成分, 它存在于人体胃内可以明显地加快体内N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速度。
第十四章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 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三、毒理学
3.1、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毒性
2.2、食品干燥
食品在明火中用热空气干燥是N-亚硝基化合物 形成的第二个机制。
2.3、食品迁移
食品与食品容器或包装材料的直接接触可以是 挥发性亚硝胺进入食品。
2.4、直接添加
某些食品添加剂和农业投入品含有挥发性亚硝 胺,当这些材料加入食品时就将亚硝胺带入食 品。
第十四章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 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第十四章食品加工、贮藏过程中产 生的有毒、有害物质
一、物理化学性质和分析方法
1、物理化学性质 室温下,所有PAH均为固体。 其特性是高熔点和高沸点,低蒸气压,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食品中有害物质常用的检测方法
薄层色谱法 气相色谱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
质谱法
色—质联用 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
第三节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检测
杀虫剂、杀菌剂、 除草剂、杀螨剂、 植物生长调节剂、 杀鼠药…
农药残留是目前影响 我国食品和农产品安 全的主要因素,已经 给我国农产品销售、 出口和消费者的身体
二、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种类与来源
食品中有害物质分三大类: ① 是生物性有害物质, 如黄曲霉、口蹄疫致病菌等; ② 是化学性有害物质, 如DDT、氯丙醇、河豚毒素、重金 属、放射性元素等; ③ 是物理性有害物质, 如金属屑、石子、动物排泄物等。
食品危害的潜在来源:
1、内源性危害: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毒有害成分,如河豚毒素、 苦杏仁苷等;存在于食品中的生 理作用成分,如蛋白酶抑制剂; 食物中的营养不平衡。 2、外源性危害:食品中的微生物污染,如经口传染的病菌、细菌 毒素、霉菌毒素;人为掺假,有意加入的食品添加剂,如亚硝酸盐; 意外或偶然进入食品的化学物质,如残留农药、重金属、多氯联苯。 3、诱发性危害:在食品加工、储藏过程中诱发食品内或生物体内 生成有害物质,如油脂氧化产生过氧化物、亚硝酸盐与胺反应生成 亚硝基化合物。
第一节 概论
一、有害物质与有毒物质的概念
在自然界中, 当某物质或含有该物质的物料被按其原来 的用途正常使用时, 若因该物质而导致人体生理机能、 自然环境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时, 则称该物质为有害物 质。
有毒物质: 一般的定义为凡是以小剂量进入机体, 通过 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能够导致健康受损的物质。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来源: 1. 施用农药对农作物的直接污染 2. 农作物从污染的环境中吸收农药 3. 通过食物链、生物富集污染食品 4. 其他来源的污染:事故性污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主要农药
➢ 有机氯杀虫剂 ➢ 有机磷杀虫剂 ➢ 拟除虫菊杀虫剂 ➢ 氨基甲酸酯杀虫剂
1.有机氯农药(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OCPs) 主要有六六六粉(六氯环己烷)、DDT(二氯二苯三氯乙烷) 毒性特点: 难分解、半衰期10年以上,高残留; 污染食品严重,脂溶性强,蓄积于脂肪和脂肪高的组织; 中等毒性,致癌、致畸作用。 性质: 不溶于水,易溶于脂肪、丙酮、乙醇、石油醚、环己烷, 对光、热、酸稳定,对碱不稳定。
第十四章 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检测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食品中有害物质常用的检测方法 第三节 食品中农药残留及其检测 (第四节 食品中兽药残留及其检测) 第五节 食品中霉菌毒素及其检测 (第六节 食品中天然毒素及其检测) (第七节 食品中源于包装材料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 (第八节 食品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有害物质及其检测) (第九节 食品中其他有害物质及其检测)
剂。我国早已停止生产和使用有机氯农药。但由于其性质 稳定, 在自然界不易分解, 属高残留品种, 因此在世界许多 地方的空气、水域和土壤中仍能够检测出微量OCPs的存 在, 并会在相当长时间内继续影响食品的安全性, 危害人类 健康。
2.有机磷农药(OPPs)
是含有C—P键或C—O—P、C—S—P、C—N—P键 的有机化合物。应用广。 (1) 分类: 高毒有机磷 (早期发展,现已被禁止使用)
特点: 由于这类农药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杀虫谱广, 对温 血动物的毒性较低, 持续性较长, 加之生产方法简单, 价格 低廉, 因此, 这类杀虫剂在世界上相继投入大规模的生产和 使用, 其中, “六六六”、DDT等曾经成为红极一时的杀虫 剂品种。但,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 许多工业化国家相继限 用或禁用某些OCPs, 其中主要是DDT、“六六六”及狄氏
过量或施用时期不当或使用高毒农药 是造成有机磷农药污染食品的主要原因
特点: 有机磷杀虫剂由于药效高, 易于被水、酶及 微生物所降解, 很少残留毒性等, 因而从20世纪40 年代到70年代得到飞速发展, 在世界各地被广泛 应用, 有140多种化合物正在或曾被用作农药。但 是, 有机磷杀虫剂存在抗性问题, 某些品种存在急 性毒性过高和迟发性神经毒性问题。从70年代以 后, 有机磷杀虫剂的研究和开发速度大大放慢了, 但在杀虫剂领域, 目前它仍被广泛使用。
健康带来了严重影 响。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施用后,残存在生物体、农副产 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产物、降解物和 杂质的总称。 残留的数量叫残留量。
➢对人体危害:通过食物和水的摄入、空气吸入和皮肤 接触等途径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危害,如急、慢性中 毒和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等;
➢对环境危害: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污染食品:使一些食品残留少量农药。
4.拟除虫菊酯类
是模拟天然除虫菊酯化学结构而合成的农药。常用的有 氯菊酯、溴菊酯、氯氰菊酯、甲醚菊酯。
3.氨基甲酸酯类 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通式:
常见的有:甲萘威、呋喃丹、速灭威等。
甲萘威
O CONHCH3
• 这些氨基甲酸酯农药在农业生产与日常生 活中, 主要用作杀虫剂、杀螨剂、除草剂、 杀软体动物剂和杀线虫剂等。20世纪70年 代以来, 由于有机氯农药受到禁用或限用, 且抗有机磷农药的昆虫品种日益增多, 因而 氨基甲酸酯的用量逐年增加, 这就使得氨基 甲酸酯的残留情况倍受关注。
如对硫磷(1605)、内吸磷(1059)、甲胺磷(3911)等;
中等毒有机磷
如乐果、杀螟松、倍硫磷等;
低毒有机磷
如敌百虫、马拉硫磷、双硫磷等。
(2)特点
化学性质不稳定,易分解,污染食品后残留时间短,在生 物体不易蓄积。 在加工处理过程(碾磨、洗涤、去皮、烹调)中可减少。 以急性毒性为主,表现出神经中毒症状。长时间接触对肝 脏功能有损。
有毒物质是相对的 剂量决定
表14-1 毒物毒性分级
毒性分级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微毒
大白鼠一次口服半数 致死量 (LD 50 mg/kg) <1 1~50 50~500 500~5000 >5000
人一次性致死 量(g/kg)
< 0.05 0.05~0.5 0.5~5.0 5.0~15
>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