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国教育支出所占比重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和结构分析【摘要】教育乃国之大计,政府教育支出十分必要,但目前我国财政支出在教育上还不合理,存在教育支出总量不足和结构失衡的问题,本文进行了针对性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字】财政支出、教育支出、建议【正文】教育对于一个国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经济学中按亚当斯密的理论,政府的基本的几项职能为国防和社会治安,教育和重大疾病防控,教育便位列其中。
1教育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背景;它能提高受教育者的潜在劳动能力。
教育的投入水平也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尺度。
尤其是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人才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越来越成为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在我国,教育也一直是政府十分关心的一个问题,采取各项措施,进行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在财政方面也是大力支持。
但现实中财政支出对教育的支持还是明显乏力,尽管教育支出的绝对数量不断上升,但相对数量涨幅却较小,4%的目标迟迟不能达到,这反映了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确实有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象。
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1.教育的正外部性首先,教育能提高劳动者的各方面素质,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从而能提高劳动生产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其次,教育能够提高一国国民的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降低犯罪率,能为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教育是一种不完全市场下的准公共物品从经济性质来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作是一种混合物品。
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
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作为一种纯公共物品,它就具备了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这就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合提供纯公共物品,因为:一方面,从公共物品的提供的角度来看,非竞争性是指增加一个消费者的编辑成本等于零;而另一个方面,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使用。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
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
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
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
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
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
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
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
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表1 1993-2009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及占GDP的比重
年份
财政教育支出(亿元)
GDP(亿元)
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1993
867.76
34634.4
2.51
1994
1174.74
46759.4
2.51
1995
1411.52
58478.1
2.41
1996
1671.70
67884.6
2.46
136875.9
2.79
2005
2.82
2006
3.00
2007
3.32
2
自2000年开始,中国每年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增长率均在10%以上,2000年至2007年短短8年间,教育经费支出提高了3倍多;另据教育部、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2008年12月公布的《2007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7年中国实际的教育经费支出为12148.1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23.8%,形成了自2000年以来的第二个增长小高峰。
财政教育支出

财政教育支出政府支出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是我国迄今为止的财政支出的主要分类方法,政府支出按支出具体用途分类,在我国现行预算制度下,主要包括:(1)基本建设支出。
(2)企业挖潜改造资金。
(3)科技三项费用。
(4)农业支出。
(5)林业支出。
(6)水利和气象支出。
(7)工业交通等部门的事业费。
(8)教育事业费。
(9)科学事业费。
(10)卫生经费。
(1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1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
(13)国防支出。
(14)行政管理费。
(15)外交外事支出。
(16)公检法司支出。
(17)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
(18)债务本息支出。
(19)其他支出。
政府支出按具体用途分类,是同国家预算科目的设置相一致的,这种分类可以全面地反映财政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有利于各级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可以更好地对各项支出进行管理和监督。
我们就其中某一项政府支出,例如教育支出来具体分析: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在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事业也因此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任务。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长,财政教育支出也不断增长,但同时存在较多问题。
一、国际财政教育支出分析国外教育经费来源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拨款,即是“财政性教育拨款”;二是私人出资(如非政府性组织的捐赠),近些年来呈上升趋势。
从05年的数据分析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政府性教育拨款占各国GDP比重的5%。
(而我国尚为4%的目标而奋斗)我们可以看看其后的因素:1、基础教育的普及政策和城乡教育的均等化程度。
一般而言,城乡教育均等化越高,拨款水平也就越高。
2、后中等教育政策。
3、高等教政策,各国因分担政策的不等化,而有较大差异。
有数据表明:OECD国家中央、州和地方的分担比例平均为46.5:27.5:27.1,可以看出中央政府承担了主要角色。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发展状况首先,我们可以看一下下表:表1 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年份财政支出总额/亿元财政支出/亿元GDP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教育支出占GDP比/%2000 2562.61 15885.50 99214.6 16.13 2.63 2001 3057.01 18902.58 109655.2 16.17 3.142002 3491.40 22053.15 120332.7 15.83 3.322003 3850.6 24649.95 135822.8 15.62 3.282004 4465.86 28486.89 159878.3 15.68 2.792005 5161.08 33930.28 183084.0 15.21 2.802006 6348.36 40422.73 209407.0 15.18 3.012007 8280.21 49781.35 249529.9 16.32 3.322008 10449.63 62592.66 300670 16.32 3.482009 12309.66 75220.00 335353 16.37 3.67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从中,我们可以得出:1、我国的教育总额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从数据上,近年来的教育支出增长大致保持在10%,表明了教育支出有着较快的增长速度。
当前我国的国际地位

我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资源、能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凸显,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任重而道远。
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时期,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GDP总量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增强,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但是,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地位和身份尚无改变,人均国民总收入和消费水平较低,经济结构不甚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
资源短缺、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瓶颈制约日益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任务十分艰巨,追赶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的道路还很漫长。
一、经济总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日益扩大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为适应人口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GDP总量、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货物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外汇储备等经济指标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对国际经济的影响明显增强,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经济发展加快,是中国国情的必然要求;经济总量规模扩大,国际地位提高,是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经过程。
1. 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位。
近两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之中,而中国在内需推动下,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GDP总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日渐缩小。
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4.98万亿美元,占世界的比重为8.6%,相当于美国的35%,日本的98%;2010年为5.83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 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稳居世界前列。
我国粗钢、煤、水泥、化肥、棉布等初级工业品产量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电话、新闻纸、服装和鞋类、玩具等制造品产量多年来稳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仅次于美国,汽车产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比重超过14%,相当于美国的108%,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制造国,作为世界工业加工基地和制造中心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不断巩固。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

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支出水平比较2012020629 金融4班李嘉丹一、引言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
”但迄今为止,“4%”的政策目标尚未实现。
我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不但影响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正常发展,也使得家庭负担过重。
对此,在2010年7月13日到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了加大教育投入的重要性和决心;同时,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也再次提出到2012年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
二、政府财政性教育支出的必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发达程度、教育投入水平常常是很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素质、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准。
教育支出在各国财政支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各国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国民素质的战略目标。
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
然而,教育是分初、中、高几个层次的。
所谓初等教育是保证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权利,更是每一个公民的一种义务,它是带有强制性的。
既然是国家通过立法安排义务教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这种服务理应由政府来提供和保障,从这个角度看初等教育应该是纯公共物品。
而除了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和竞争性,属于准公共物品。
如果交由市场运作,一旦出现市场失灵的情况,必将给我国的教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早成我国人才链的断裂,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极大的不利影响。
从实践角度看,各国政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般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意思当今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科技进步又来源于教育。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分析财务管理内容摘要: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分析我国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变化原因与趋势,探讨财政支出重大变化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
关键词:财政支出变化原因趋势合理性不合理性Abstract: this article an alyzes the cha nges of the fiscal spe nding of China in the last ten yearsa nd finds the causes and predicts the tren ds, in the same time, discuss ing the rati on ality and irrati on ality of the major cha nges.财政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
财政支出是国家实施财政政策的一项重要手段。
中国财政支出大体可分为基础经济建设、一般公共服务、国防、科技教育文化体育费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环境保护和其他费用。
本文结合国家统计局和中国财政年鉴相关数据,纵观财政支出发展趋势,分析我国财政变化的原因,从根源里寻找出财政支出分布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提出一些关于优化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建议。
一、我国近十年来财政支出变化情况1、财政支出相关数据图1 : 1980-2009年财政各项主要支出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T-经汾建讼费TB-社会文製费一*-国防费—行政宜理费-------- 技他主出图2:2001-2012中国经济GDP增长速度走势图47 2^WB7T -*• JKJOJJ 甜巴丿一 WT 一2001200Q 2003 冷M 20C62006 £CO7 2 畑 200«SOU ^012表3:社会保障支出占全国财政总支出比重一览表年伪财政总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上匕重2000 1588^^0 1922.37 12.10% 2C01 18002.581387.40 10.51%2002 22053.152636.2211.95%2003 24S49.95 2S55.91 10. 2001 23436.69 3116.0510.94% 2005 33030.23 逅日& S510.90% 2006 40422. V3 4961. 78 10.79% 2007 49731.356447.1& 10.94%2006 e2E92.es6804. 29 10.87%20007S299.937606.689.57%进料来源|根据相关国家統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相黄数据整理得出. 2、财政数据分析回顾中国2003-2013年,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百分之十左右, 国家的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则达到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之间,2007、2008、2009、2011四年均超过百分之二十,2007-2008年,财政支出增长幅度加大(表 1、图1)。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浅析

讲 ,地 方政府财政 收入远远 不足。而高等教育主要靠地方投入 ,
2 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结构不公平。 . 政府对少数重点高校专项拨款 如果地方政府没有足够 的收入 ,就一定不能保证高等教育经费的 数额巨大,而对其他学校的经费投入锐减。这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 充足 。而现实中,地方官员为了自己的乌纱帽 ,更多地关注与其 面子工程 ” ,高等教育办 的好坏与其政绩关 系 费, 得到经费的学校不断对学校设施进行重复建设而得不到经费的学 政绩考核相关的 “ 校连最起码的教学设备都得不到保证。国家对少数 95 8 工程学校投入 不密切 ,甚至有些地方政府干脆把办高等教育的钱用来做 “ 政绩 大量资金, 以北大, 清华 , 复旦为代表的一些名校在短短几年内就获 工程” 。这样就使得本来就不足的高等教育投入少之又少。 取了 l 亿元巨额资金。从统计数据来看,20 年中央部门高校生均 8 01 3 缺乏法制化的高等教育资金预算的监督体 系。不论是地方政 . 教育经费支出为2502 元, 30 .3 地方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 1734 府还是中央政府,每年都会做关于高等教育投入的预算,但是,事 24 . 2 元,中央部门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是地方高校的 18 倍 ;占 实往往是预算与实际投入不符。预算了却没有足够的投入,这主要 .4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数9 % 学生人数 8 的地方高校获得的教育经费 是 由于我们缺乏一套法制化的预算约束监督体 系。因为缺乏监督 , 2、
一
二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支 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 ,主要表现在 1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 目人口基数大,这两个客观方 . 并 .
我 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存 在的问题分析
I高等教育财政支出数量不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 . 我国 以下几个方面 : 财政对高等教育提供资金不足。 99 l9年以来 , 我国普通高校连续六年均 以2 . %的增长率迅速发展, 72 2 但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有同步增长。 面的原因就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财政投 ^ 在现阶段不可能充足。办 盂 卜般 用教育投资比例衡量—个 国家对教育投_ 人力度。95 19年高教 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是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 经 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19 年为24%,19 年为 24o, 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这就在总量上限制了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 .1 96 . 6 97 . / 90 19 年达 25%,但仍低于世界52 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 另一方面,我国人 口基数大 ,需要受教育的人数多,这就使得分摊到 98 . 5 ./ 0 40 o 的平均水平。世界银行— 度报告显示,98年世界各国 “ / l9 公共 每个学生的经费很少, 甚至一些学生被排除在受高等教育的范围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我国教育支出所占比重
据新华社北京3月8日电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的目标,财政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主任戴柏华8日表示,财政部门将努力确保目标实现。
戴柏华就2011年财政预算报告的相关问题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访谈时说,近年来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有力促进了教育优先发展,目前教育支出已经成为公共财政的第一大支出。
2009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3.59%,2010年这一比例进一步提高,但与占GDP4%的目标相比仍有差距。
“客观上讲,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就是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
”戴柏华说,这几年来财政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2008年这一比重就已高于很多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充分表明了我国财政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很高。
他指出,目前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稍低,主要是与财政收入占GDP比例偏低有关。
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和改革的任务很重,需要花钱的地方也很多,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戴柏华坦言,实现4%的目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也很艰巨。
下一步,财政部门在确保实现法定增长的基础上,将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新增财力向教育倾斜,加大一般预算投入,明显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并认真落实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教育费附加制度、全面开征地方教育费附加等政策,多渠道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
针对社会关注的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戴柏华透露,为推动解决“入园难”问题,今年中央财政专门设立了学前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安排3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地方财政也将加大这方面投入。
同时,将积极发挥财税政策的作用,创新扶持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园,多渠道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并支持加强对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