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线程池原理333
java 线程池工作原理

java 线程池工作原理一、概述Java线程池是Java多线程编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线程的数量,从而提高程序的性能和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Java线程池的工作原理,包括线程池的基本构成、线程池如何工作以及常见的线程池类型等。
二、线程池的基本构成Java线程池由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1.任务队列:用于存储等待执行的任务。
2.工作线程:用于执行任务的线程。
3.任务提交接口:用于向线程池提交任务。
4.管理接口:用于管理线程池,例如增加或减少工作线程数量等。
三、Java 线程池如何工作当一个任务被提交到Java线程池时,如果当前工作线程数量小于核心线程数(corePoolSize),则会创建一个新的工作线程来执行该任务。
如果当前工作线程数量已经达到核心线数,则该任务会被放入任务队列中等待执行。
如果队列已满,则会创建新的非核心工作线去执行该任务(如果非核心工作数未达到最大值),否则将根据拒绝策略进行处理(例如抛出异常或直接丢弃该任务)。
当一个工作线程执行完一个任务后,它会从任务队列中获取下一个任务并继续执行。
如果工作线程在一定时间内没有获取到新的任务,则会被回收(如果超过了核心线程数)或保持等待状态(如果未超过核心线程数)。
四、常见的线程池类型Java线程池提供了几种不同的类型,以满足不同的需求:1.固定大小线程池:该类型的线程池具有固定数量的工作线程,当所有工作线程都处于忙碌状态时,新提交的任务将被放入队列中等待。
这种类型的线程池适用于执行长时间运行的任务。
2.缓存型线程池:该类型的线程池没有固定数量的工作线程,而是根据需要动态创建和销毁工作线程。
如果当前有可用的空闲工作线程,则新提交的任务将立即分配给它们;否则将创建新的工作线程来执行该任务。
这种类型的线程池适用于执行短时间运行的任务。
3.单一线程池:该类型只有一个工作线程,所有提交到该线程池中的任务都将按顺序依次执行。
这种类型适用于需要保证顺序执行多个任务时。
java线程池工作原理

java线程池工作原理Java线程池是一种有效的编程技术,它可以帮助我们节约时间,节省资源,提高应用程序执行效率。
通过使用线程池,可以重复利用许多线程,而不是每次都要创建新的线程,从而节约资源。
线程池使用一种称为“工作窃取”的技术来提高应用程序的执行效率。
Java线程池的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当程序的执行任务到达时,它们将被添加到线程池的等待队列中,一旦有空闲的线程,它会立即从队列中抽取一个任务并开始执行。
当任务完成时,线程会被返回到线程池中,而不是被终止,以备下次使用。
当线程池中的线程都已被占用时,称之为“线程池过载”,此时,如果又有新的任务到达,线程池将把这些任务放到一个另外的队列中,这就是称之为“工作窃取”技术的原因。
在工作窃取技术中,空闲线程会从其他线程池中窃取任务,从而提高效率。
除此之外,Java线程池还包括一些其他功能,如控制池大小,终止线程池等,以确保程序的有效运行。
比如,可以配置线程池,设置其大小,以控制系统中并发线程的数量。
此外,还可以设置超时时间,告诉线程池在多长时间内没有新任务传入时,它将自动关闭或重新初始化已存在的线程。
Java线程池在提高应用程序性能、节省资源、提高任务执行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能够自动重用可用线程,从而减少了程序的资源消耗,并且能够实现更高的性能、更快的响应速度。
此外,它还可以通过设置线程池大小、超时时间等参数,来控制程序执行效率,从而实现对系统的有效控制。
因此,Java线程池是Java程序开发者必须了解的一项技术,它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程序的执行效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程序的可靠性。
线程池的优势在于,它能够自动的重用空闲的线程,以及通过工作窃取技术来实现更高的性能。
线程池的工作原理

线程池的工作原理线程池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效率,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应用程序开发技术。
它可以有效地减少系统开销,提高系统性能,延长系统寿命。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线程池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它来提高系统的性能。
线程池的基本概念是在运行时创建一组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的线程。
这些线程被存储在一个叫做线程池的容器中,以便在需要执行任务时可以被多次重复使用。
当需要执行一个任务时,系统会从线程池中取出一个线程并将它分配给该任务,然后将该线程返回到线程池中,以便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再被重复使用。
首先,在使用线程池之前,必须创建和初始化一个线程池,以使其能够正常工作。
一般来说,线程池有两种类型:阻塞线程池和非阻塞线程池。
在阻塞线程池中,线程池中的线程都是阻塞状态,这意味着在分配线程执行任务时必须要等待池中某个线程释放,然后才能够分配给新任务。
而在非阻塞线程池中,则可以立即分配给新任务。
一旦线程池被创建和初始化,它将开始接受任务并运行这些任务。
当一个任务被分配到线程池中的线程时,线程会尝试执行该任务。
如果任务失败(可能因为系统超时或其他错误),线程会将任务返回到线程池,以便以后再次尝试。
当任务执行结束时,线程会将该任务从线程池中移除,并将该线程返回到线程池。
线程池具有很多优点,最显著的一个优点就是可以有效地把一个大量的任务分解为小任务,然后分配给多个线程运行,从而加快系统的响应时间。
此外,线程池还可以提高程序的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因为线程池中的线程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因此可以在添加新线程时减少开销,从而提高应用程序的性能或效率。
综上所述,线程池的工作原理是:首先创建和初始化一个线程池,然后运行这些任务;接着,将任务分配给线程池中的线程,以及当任务结束时将该线程返回到线程池中。
线程池有效地将大量的任务分解为小任务,提高了系统的性能,更加可靠可维护,更加可扩展性。
它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性能,延长系统的有效寿命,减少系统开销。
Java线程池工作原理

Java线程池⼯作原理前⾔当项⽬中有频繁创建线程的场景时,往往会⽤到线程池来提⾼效率。
所以,线程池在项⽬开发过程中的出场率是很⾼的。
那线程池是怎么⼯作的呢?它什么时候创建线程对象,如何保证线程安全...什么时候创建线程对象当实例化线程池对象时,并没有预先创建corePoolSize个线程对象,⽽是在调⽤execute或submit提交任务时,才会创建线程对象。
⼯作流程public void execute(Runnable command) {int c = ctl.get();// 1. 如果核⼼线程数没有⽤完,则让核⼼线程执⾏任务if (workerCountOf(c) < corePoolSize) {if (addWorker(command, true))return;c = ctl.get();}// 2. 核⼼线程⽤完后,尝试添加到等待队列if (isRunning(c) && workQueue.offer(command)) {int recheck = ctl.get();if (! isRunning(recheck) && remove(command))reject(command);else if (workerCountOf(recheck) == 0)addWorker(null, false);}// 3. 等待队列满后,尝试创建临时线程执⾏任务;// 如果创建临时线程失败,即达到了最⼤线程数,则采⽤拒绝策略处理else if (!addWorker(command, false))reject(command);}如何保存线程池状态// 线程池采⽤状态压缩的思想,通过 32 个 bit 位来存储线程池状态和⼯作线程数量// 其中,⾼ 3 位存储线程池状态,低 29 位存储⼯作线程数量// 表⽰⼯作线程数量位数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OUNT_BITS = Integer.SIZE - 3;// 线程池最⼤容量private static final int CAPACITY = (1 << COUNT_BITS) - 1;// 通过线程安全的 atomic 对象来存储线程池状态private final AtomicInteger ctl = new AtomicInteger(ctlOf(RUNNING, 0));private static int ctlOf(int rs, int wc) { return rs | wc; }如何保证线程安全1、对于⼀些需要线程共享的成员变量,通过volatile修饰2、线程池状态和⼯作线程数的修改通过AtomicInteger类⾃带的线程安全⽅法实现3、⼯作线程Worker通过线程不安全的HashSet存储,每次操作HashSet时都通过⼀个可重⼊锁ReentrantLock保证线程安全,ReentrantLock还⽤来保证访问⼀些线程不安全的变量,⽐如/*** Tracks largest attained pool size. Accessed only under* mainLock.*/private int largestPoolSize;/*** Counter for completed tasks. Updated only on termination of* worker threads. Accessed only under mainLock.*/private long completedTaskCount;4、Worker实现了AQS类,保证线程安全地操作⼯作线程Worker。
java多线程:线程池原理、阻塞队列

java多线程:线程池原理、阻塞队列⼀、线程池定义和使⽤jdk 1.5 之后就引⼊了线程池。
1.1 定义从上⾯的空间切换看得出来,线程是稀缺资源,它的创建与销毁是⼀个相对偏重且耗资源的操作,⽽Java线程依赖于内核线程,创建线程需要进⾏操作系统状态切换。
为避免资源过度消耗需要设法重⽤线程执⾏多个任务。
线程池就是⼀个线程缓存,负责对线程进⾏统⼀分配、调优与监控。
(数据库连接池也是⼀样的道理)什么时候使⽤线程池?单个任务处理时间⽐较短;需要处理的任务数量很⼤。
线程池优势?重⽤存在的线程,减少线程创建、消亡的开销,提⾼性能、提⾼响应速度。
当任务到达时,任务可以不需要等到线程创建就能⽴即执⾏。
提⾼线程的可管理性,可统⼀分配,调优和监控。
1.2 线程池在 jdk 已有的实现在 juc 包下,有⼀个接⼝:Executor :Executor ⼜有两个⼦接⼝:ExecutorService 和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常⽤的接⼝是 ExecutorService。
同时常⽤的线程池的⼯具类叫 Executors。
例如:ExecutorService service = Executors.newCachedThreadPool();Executor 框架虽然提供了如 newFixedThreadPool()、newSingleThreadExecutor()、newCachedThreadPool()、newScheduledThreadPool() 等创建线程池的⽅法,但都有其局限性,不够灵活。
上⾯的⼏种⽅式点进去会发现,都是⽤ ThreadPoolExecutor 进⾏创建的:newSingleThreadExecutor 字⾯意思简单线程执⾏器。
newFixedThreadPool 字⾯意思固定的线程池,传参就是线程固定数⽬,适⽤于执⾏长期任务的场景。
newCachedThreadPool 字⾯意思缓存线程池,核⼼线程0,最⼤线程⾮常⼤,动态创建的特点。
JAVA线程池原理以及几种线程池类型介绍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线程池?1.单个任务处理的时间比较短2.将需处理的任务的数量大使用线程池的好处:1.减少在创建和销毁线程上所花的时间以及系统资源的开销2.如不使用线程池,有可能造成系统创建大量线程而导致消耗完系统内存以及”过度切换”。
线程池工作原理:线程池为线程生命周期开销问题和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通过对多个任务重用线程,线程创建的开销被分摊到了多个任务上。
其好处是,因为在请求到达时线程已经存在,所以无意中也消除了线程创建所带来的延迟。
这样,就可以立即为请求服务,使应用程序响应更快。
而且,通过适当地调整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也就是当请求的数目超过某个阈值时,就强制其它任何新到的请求一直等待,直到获得一个线程来处理为止,从而可以防止资源不足。
线程池的替代方案线程池远不是服务器应用程序内使用多线程的唯一方法。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有时,为每个新任务生成一个新线程是十分明智的。
然而,如果任务创建过于频繁而任务的平均处理时间过短,那么为每个任务生成一个新线程将会导致性能问题。
另一个常见的线程模型是为某一类型的任务分配一个后台线程与任务队列。
AWT 和 Swing 就使用这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 GUI 事件线程,导致用户界面发生变化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在该线程中执行。
然而,由于只有一个 AWT 线程,因此要在 AWT 线程中执行任务可能要花费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Swing 应用程序经常需要额外的工作线程,用于运行时间很长的、同 UI 有关的任务。
每个任务对应一个线程方法和单个后台线程(single-background-thread)方法在某些情形下都工作得非常理想。
每个任务一个线程方法在只有少量运行时间很长的任务时工作得十分好。
而只要调度可预见性不是很重要,则单个后台线程方法就工作得十分好,如低优先级后台任务就是这种情况。
然而,大多数服务器应用程序都是面向处理大量的短期任务或子任务,因此往往希望具有一种能够以低开销有效地处理这些任务的机制以及一些资源管理和定时可预见性的措施。
java线程池底层原理

java线程池底层原理Java线程池是一种用于管理和复用线程的机制,它可以提高程序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线程池的底层原理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1. 线程池的创建和初始化,在Java中,我们可以使用ThreadPoolExecutor类来创建线程池。
线程池的初始化包括设置核心线程数、最大线程数、线程存活时间、任务队列等参数。
2. 线程池的任务调度,线程池会维护一个任务队列,当有新的任务提交时,线程池会根据一定的策略从任务队列中取出任务,并将其分配给空闲的线程执行。
常见的任务调度策略有,直接执行、创建新线程、队列和拒绝策略。
3. 线程池的线程管理,线程池会管理线程的创建、销毁和复用。
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小于核心线程数时,会创建新的线程。
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达到核心线程数后,新的任务会被放入任务队列中等待执行。
当任务队列已满且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小于最大线程数时,会创建新的线程来执行任务。
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超过最大线程数时,多余的线程会被销毁。
4. 线程池的线程执行,线程池中的线程会执行提交的任务。
执行任务的过程包括线程的启动、任务的执行和任务的完成。
线程执行完任务后,会返回线程池并等待下一个任务的分配。
5. 线程池的状态管理,线程池会维护一些状态信息,如线程池是否运行、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任务队列的大小等。
这些状态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监控和管理线程池的运行情况。
总结起来,Java线程池的底层原理主要涉及到线程池的创建和初始化、任务调度、线程管理、线程执行和状态管理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配置和使用线程池,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复用线程,提高程序的性能和资源利用率。
java线程池工作原理及拒绝策略详解

java线程池⼯作原理及拒绝策略详解在多线程编程中,我们经常使⽤线程池来管理线程,以减缓线程频繁的创建和销毁带来的资源的浪费,在创建线程池的时候,经常使⽤⼀个⼯⼚类来创建线程池Executors,实际上Executors的内部使⽤的是类ThreadPoolExecutor。
它有⼀个最终的构造函数如下:corePoolSize:线程池中的核⼼线程数量,即使这些线程没有任务⼲,也不会将其销毁。
maximumPoolSize:线程池中的最多能够创建的线程数量。
keepAliveTime:当线程池中的线程数量⼤于corePoolSize时,多余的线程等待新任务的最长时间。
unit:keepAliveTime的时间单位。
workQueue:在线程池中的线程还没有还得及执⾏任务之前,保存任务的队列(当线程池中的线程都有任务在执⾏的时候,仍然有任务不断的提交过来,这些任务保存在workQueue队列中)。
threadFactory:创建线程池中线程的⼯⼚。
handler:当线程池中没有多余的线程来执⾏任务,并且保存任务的多列也满了(指的是有界队列),对仍在提交给线程池的任务的处理策略。
RejectedExecutionHandler 是⼀个策略接⼝,⽤在当线程池中没有多余的线程来执⾏任务,并且保存任务的多列也满了(指的是有界队列),对仍在提交给线程池的任务的处理策略。
公共策略接⼝:这个策略接⼝有四个实现类:AbortPolicy:该策略是直接将提交的任务抛弃掉,并抛出RejectedExecutionException异常。
DiscardPolicy:该策略也是将任务抛弃掉(对于提交的任务不管不问,什么也不做),不过并不抛出异常。
DiscardOldestPolicy:该策略是当执⾏器未关闭时,从任务队列workQueue中取出第⼀个任务,并抛弃这第⼀个任务,进⽽有空间存储刚刚提交的任务。
使⽤该策略要特别⼩⼼,因为它会直接抛弃之前的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线程池?1.单个任务处理的时间比较短2.将需处理的任务的数量大使用线程池的好处:1.减少在创建和销毁线程上所花的时间以及系统资源的开销2.如不使用线程池,有可能造成系统创建大量线程而导致消耗完系统内存以及”过度切换”。
线程池工作原理:线程池为线程生命周期开销问题和资源不足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通过对多个任务重用线程,线程创建的开销被分摊到了多个任务上。
其好处是,因为在请求到达时线程已经存在,所以无意中也消除了线程创建所带来的延迟。
这样,就可以立即为请求服务,使应用程序响应更快。
而且,通过适当地调整线程池中的线程数目,也就是当请求的数目超过某个阈值时,就强制其它任何新到的请求一直等待,直到获得一个线程来处理为止,从而可以防止资源不足。
线程池的替代方案线程池远不是服务器应用程序内使用多线程的唯一方法。
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有时,为每个新任务生成一个新线程是十分明智的。
然而,如果任务创建过于频繁而任务的平均处理时间过短,那么为每个任务生成一个新线程将会导致性能问题。
另一个常见的线程模型是为某一类型的任务分配一个后台线程与任务队列。
AWT 和 Swing 就使用这个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有一个 GUI 事件线程,导致用户界面发生变化的所有工作都必须在该线程中执行。
然而,由于只有一个 AWT 线程,因此要在 AWT 线程中执行任务可能要花费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是不可取的。
因此,Swing 应用程序经常需要额外的工作线程,用于运行时间很长的、同 UI 有关的任务。
每个任务对应一个线程方法和单个后台线程(single-background-thread)方法在某些情形下都工作得非常理想。
每个任务一个线程方法在只有少量运行时间很长的任务时工作得十分好。
而只要调度可预见性不是很重要,则单个后台线程方法就工作得十分好,如低优先级后台任务就是这种情况。
然而,大多数服务器应用程序都是面向处理大量的短期任务或子任务,因此往往希望具有一种能够以低开销有效地处理这些任务的机制以及一些资源管理和定时可预见性的措施。
线程池提供了这些优点。
工作队列就线程池的实际实现方式而言,术语“线程池”有些使人误解,因为线程池“明显的”实现在大多数情形下并不一定产生我们希望的结果。
术语“线程池”先于Java 平台出现,因此它可能是较少面向对象方法的产物。
然而,该术语仍继续广泛应用着。
虽然我们可以轻易地实现一个线程池类,其中客户机类等待一个可用线程、将任务传递给该线程以便执行、然后在任务完成时将线程归还给池,但这种方法却存在几个潜在的负面影响。
例如在池为空时,会发生什么呢?试图向池线程传递任务的调用者都会发现池为空,在调用者等待一个可用的池线程时,它的线程将阻塞。
我们之所以要使用后台线程的原因之一常常是为了防止正在提交的线程被阻塞。
完全堵住调用者,如在线程池的“明显的”实现的情况,可以杜绝我们试图解决的问题的发生。
我们通常想要的是同一组固定的工作线程相结合的工作队列,它使用 wait() 和// If we don't catch RuntimeException,// the pool could leak threadstry {r.run();}catch (RuntimeException e) {// You might want to log something here}}}}}您可能已经注意到了清单 1 中的实现使用的是 notify() 而不是notifyAll() 。
大多数专家建议使用 notifyAll() 而不是 notify() ,而且理由很充分:使用 notify() 具有难以捉摸的风险,只有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使用该方法才是合适的。
另一方面,如果使用得当, notify() 具有比 notifyAll() 更可取的性能特征;特别是, notify() 引起的环境切换要少得多,这一点在服务器应用程序中是很重要的。
清单 1 中的示例工作队列满足了安全使用 notify() 的需求。
因此,请继续,在您的程序中使用它,但在其它情形下使用 notify() 时请格外小心。
使用线程池的风险虽然线程池是构建多线程应用程序的强大机制,但使用它并不是没有风险的。
用线程池构建的应用程序容易遭受任何其它多线程应用程序容易遭受的所有并发风险,诸如同步错误和死锁,它还容易遭受特定于线程池的少数其它风险,诸如与池有关的死锁、资源不足和线程泄漏。
死锁任何多线程应用程序都有死锁风险。
当一组进程或线程中的每一个都在等待一个只有该组中另一个进程才能引起的事件时,我们就说这组进程或线程死锁了。
死锁的最简单情形是:线程 A 持有对象 X 的独占锁,并且在等待对象 Y 的锁,而线程 B 持有对象 Y 的独占锁,却在等待对象 X 的锁。
除非有某种方法来打破对锁的等待(Java 锁定不支持这种方法),否则死锁的线程将永远等下去。
虽然任何多线程程序中都有死锁的风险,但线程池却引入了另一种死锁可能,在那种情况下,所有池线程都在执行已阻塞的等待队列中另一任务的执行结果的任务,但这一任务却因为没有未被占用的线程而不能运行。
当线程池被用来实现涉及许多交互对象的模拟,被模拟的对象可以相互发送查询,这些查询接下来作为排队的任务执行,查询对象又同步等待着响应时,会发生这种情况。
资源不足线程池的一个优点在于:相对于其它替代调度机制(有些我们已经讨论过)而言,它们通常执行得很好。
但只有恰当地调整了线程池大小时才是这样的。
线程消耗包括内存和其它系统资源在内的大量资源。
除了 Thread 对象所需的内存之外,每个线程都需要两个可能很大的执行调用堆栈。
除此以外,JVM 可能会为每个Java 线程创建一个本机线程,这些本机线程将消耗额外的系统资源。
最后,虽然线程之间切换的调度开销很小,但如果有很多线程,环境切换也可能严重地影响程序的性能。
如果线程池太大,那么被那些线程消耗的资源可能严重地影响系统性能。
在线程之间进行切换将会浪费时间,而且使用超出比您实际需要的线程可能会引起资源匮乏问题,因为池线程正在消耗一些资源,而这些资源可能会被其它任务更有效地利用。
除了线程自身所使用的资源以外,服务请求时所做的工作可能需要其它资源,例如 JDBC 连接、套接字或文件。
这些也都是有限资源,有太多的并发请求也可能引起失效,例如不能分配 JDBC 连接。
并发错误线程池和其它排队机制依靠使用 wait() 和 notify() 方法,这两个方法都难于使用。
如果编码不正确,那么可能丢失通知,导致线程保持空闲状态,尽管队列中有工作要处理。
使用这些方法时,必须格外小心;即便是专家也可能在它们上面出错。
而最好使用现有的、已经知道能工作的实现,例如在下面的无须编写您自己的池中讨论的 util.concurrent 包。
线程泄漏各种类型的线程池中一个严重的风险是线程泄漏,当从池中除去一个线程以执行一项任务,而在任务完成后该线程却没有返回池时,会发生这种情况。
发生线程泄漏的一种情形出现在任务抛出一个 RuntimeException 或一个 Error 时。
如果池类没有捕捉到它们,那么线程只会退出而线程池的大小将会永久减少一个。
当这种情况发生的次数足够多时,线程池最终就为空,而且系统将停止,因为没有可用的线程来处理任务。
有些任务可能会永远等待某些资源或来自用户的输入,而这些资源又不能保证变得可用,用户可能也已经回家了,诸如此类的任务会永久停止,而这些停止的任务也会引起和线程泄漏同样的问题。
如果某个线程被这样一个任务永久地消耗着,那么它实际上就被从池除去了。
对于这样的任务,应该要么只给予它们自己的线程,要么只让它们等待有限的时间。
请求过载仅仅是请求就压垮了服务器,这种情况是可能的。
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可能不想将每个到来的请求都排队到我们的工作队列,因为排在队列中等待执行的任务可能会消耗太多的系统资源并引起资源缺乏。
在这种情形下决定如何做取决于您自己;在某些情况下,您可以简单地抛弃请求,依靠更高级别的协议稍后重试请求,您也可以用一个指出服务器暂时很忙的响应来拒绝请求。
有效使用线程池的准则只要您遵循几条简单的准则,线程池可以成为构建服务器应用程序的极其有效的方法:∙不要对那些同步等待其它任务结果的任务排队。
这可能会导致上面所描述的那种形式的死锁,在那种死锁中,所有线程都被一些任务所占用,这些任务依次等待排队任务的结果,而这些任务又无法执行,因为所有的线程都很忙。
∙在为时间可能很长的操作使用合用的线程时要小心。
如果程序必须等待诸如 I/O 完成这样的某个资源,那么请指定最长的等待时间,以及随后是失效还是将任务重新排队以便稍后执行。
这样做保证了:通过将某个线程释放给某个可能成功完成的任务,从而将最终取得某些进展。
∙理解任务。
要有效地调整线程池大小,您需要理解正在排队的任务以及它们正在做什么。
它们是 CPU 限制的(CPU-bound)吗?它们是 I/O 限制的(I/O-bound)吗?您的答案将影响您如何调整应用程序。
如果您有不同的任务类,这些类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那么为不同任务类设置多个工作队列可能会有意义,这样可以相应地调整每个池。
调整池的大小调整线程池的大小基本上就是避免两类错误:线程太少或线程太多。
幸运的是,对于大多数应用程序来说,太多和太少之间的余地相当宽。
请回忆:在应用程序中使用线程有两个主要优点,尽管在等待诸如 I/O 的慢操作,但允许继续进行处理,并且可以利用多处理器。
在运行于具有 N 个处理器机器上的计算限制的应用程序中,在线程数目接近 N 时添加额外的线程可能会改善总处理能力,而在线程数目超过 N 时添加额外的线程将不起作用。
事实上,太多的线程甚至会降低性能,因为它会导致额外的环境切换开销。
线程池的最佳大小取决于可用处理器的数目以及工作队列中的任务的性质。
若在一个具有 N 个处理器的系统上只有一个工作队列,其中全部是计算性质的任务,在线程池具有 N 或 N+1 个线程时一般会获得最大的 CPU 利用率。
对于那些可能需要等待 I/O 完成的任务(例如,从套接字读取 HTTP 请求的任务),需要让池的大小超过可用处理器的数目,因为并不是所有线程都一直在工作。
通过使用概要分析,您可以估计某个典型请求的等待时间(WT)与服务时间(ST)之间的比例。
如果我们将这一比例称之为 WT/ST,那么对于一个具有 N 个处理器的系统,需要设置大约 N*(1+WT/ST) 个线程来保持处理器得到充分利用。
处理器利用率不是调整线程池大小过程中的唯一考虑事项。
随着线程池的增长,您可能会碰到调度程序、可用内存方面的限制,或者其它系统资源方面的限制,该文章里有个例子,简单的描述了线程池的内部实现,建议根据里面的例子来了解JAVA 线程池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