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 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教案 华东师大版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2)认识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识记,提高学生对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认识;通过图片展示,培养学生对古文明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史料分析,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大河流域文明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培养学生的文明意识,尊重和欣赏人类文明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尼罗河、两河流域、印度河和黄河流域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 教学难点:(1)大河流域文明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地图,引导学生关注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3. 课堂讲解:(1)讲解尼罗河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2)讲解两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3)讲解印度河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4)讲解黄河流域文明: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农业发展、城市建设、文化成就等方面的特点。
4. 史料分析:让学生分析史料,深入了解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5. 课堂小结:6. 作业布置:让学生绘制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加深对大河流域地理位置的认识。
四、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九年级历史上册 第2课《大河流域的上古文明》课件 华东师大版

北非尼罗河流域: 古埃及
世界四大 文明古国
东亚黄河流域: 中国
南亚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
• 1、阅读课文,列举古文明 并说说它们自的成就。 • 2、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具体 内容是什么? • 3、如何看待古文明与地理 环境之间的关系?
尼罗河的赠礼——古埃及
埃及的母亲河——尼罗河
第1课 上古亚非文明
印度河上游
恒河沐浴
古印度文明的起源 (课本11——13页)
1、时间:公元前1000年开始,雅利安人建立一些奴 隶制小国。 2、地理位置: 3、大河流域: 4、文明成果: 种姓制度的内容、实质分别是什么? 5、佛教:时间、地点、创始人、教义、经典、 节日、建筑、传播路线。
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
阿育王所立独石柱的柱顶(发 现于鹿野苑废墟中 )
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传道 的地方,阿育王曾在此建一佛 塔,后经扩建成宝塔式。
阿育王时期的赤陶像母亲神
1、内容(课本11页)
印度的“种姓”制度
权利和义务
等级名称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社会成员
祭司贵族
首陀罗
掌握宗教大权(精神统治 阶级) 国王、武士、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权 (军事贵族) (世俗统治阶级) 农民、牧民、商人 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自由民)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社会地位低下,其中有些 是奴隶)
第1 课 上古亚非文明 印度的“种姓”制
1、内容(课本不度 11页) 等级名称 社会成员 权利和义务
婆罗门
刹帝利 吠舍 首陀罗
祭司贵族
掌握宗教大权(精神统治 阶级) 国王、武士、官吏 掌握国家军事、行政权 (军事贵族) (世俗统治阶级) 农民、牧民、商人 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 (自由民) 被征服的土著居民 社会地位低下,其中有些 是奴隶)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

华东师大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案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第一课时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内容标准】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东方人民创建文明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教学要点】重点:四大文明古国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导入新课】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常识导入。
【新课探究】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学生阅读教材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
(见板书)二、古埃及——金字塔的国度1、古埃及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的文明古国(前3100年)。
2、学生阅读课文,从数据方面对金字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讨论:为什么古埃及人要修筑金字塔?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里边存放着国王的尸体木乃伊(干尸)。
古埃及统治者所以费尽心力建造它们,而且越造越大,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宗教原因。
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独到看法,认为世界以南北走向的尼罗河为界,河东是生者世界,河西是死者世界,就像太阳在早晨从富有生机的河东升起,傍晚落到河西黄沙之中一样。
因此,人死了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埋,要埋到西岸。
对古埃及人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只不过到另一个世界去活罢了。
为此,要保存好尸首,要有专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要准备死者在冥世生活的住所即坟墓,还要在住所内放上食品与奢侈品,供死后消费。
其次是政治原因。
古埃及人无论国王还是平民生前都营造坟墓,只是国王的陵墓要比平民规模大得多。
这不止因国王富有财力,更重要的是死去的国王希望用巨大的陵墓表明他不仅在世时享有无比的威严和压倒一切的专制力量,而且死后也同样享有这一切。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九年级历史上册精品资料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目标】1.了解古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理位置、出现时间、发展过程等历史基础知识,知道两河流域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
2.分析《汉漠拉比法典》的内容,提高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和全面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古巴比伦王国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汉漠拉比法典》是现存的世界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反映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制专政的实质。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PPT出示两河流域的地图,说明西亚也曾经是人类文明之一,导入新课伊拉克所在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在远古时期曾是世界上最富饶的地方,是人类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地理位置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和“古代两河地域地图”,思考: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在什么地方?两河指的是哪两条河?两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怎样?提示: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流经区域,基本位于今天伊拉克境内。
古代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北部被称为亚述,南部被称为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尼亚又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为阿卡德,南部为苏美尔。
2、文明起源与发展:(1)兴起:约公元前3500年,南部出现了很多的小国。
公元前2400年,实现初步统一。
(2)强盛:古巴比伦国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衰落:公元前16世纪,古巴比伦被外族灭亡。
3、楔形文字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楔形文字图片教师讲述:楔形文字,又称为钉头文字,因其书写笔画的形状酷似木楔或钉子而得名。
由苏美尔人发明,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
目标导学二:古巴比伦王国与《汉谟拉比法典》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指导明确:国王汉谟拉比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
他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维护统一王国的统治和奴隶制社会秩序,便于在位的第二年开始编制《汉谟拉比法典》。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反思 完善
古代两河流域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文明的地理位置及发展
古巴比伦王国
文明的高峰
《汉谟拉比法典》 文明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教后 反思
什么时间? 2) 古代两河流域实现初步统
一在何时? 3) 此后的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发展有何特点?
生:回答问题答案。
师: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 展的过程:小国的产生—实现 初步统一—几度统一,屡遭外 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 阅读本目内容,结合“人物扫 描”,找出: 古巴比伦王国统一两河流域 的时间以及人物?该政权的 性质是什么样的?统治情况 如何?
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学生
1) 《汉谟拉比法典》具有怎 探究,互相交流学习。
样的历史地位?
2) 《汉谟拉比法典》的具体 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讨
内容有哪些?反映了怎样 论问题的答案,根据自己理
的历史情况?
解,畅所欲言,交流合作成果。
3) 《汉谟拉比法典》历史价值
有哪些?
师: 概括问题答案,帮助学
生理解疑难问题。
第 2 课 古代两河流域
【教学任务】
知识与 能力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等基本史实;培养从图片中提取有效历 史信息的能力,以及辩证的看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
(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相关信息。
学 过程与 (2)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通过角色扮演,分析《汉
目 方法
谟拉比法典》的内容。
标
情感态 度与价
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 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治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

九年级历史上册《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认识到大河流域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2. 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大河流域古文明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3. 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认识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原因。
2.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文明成果等,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大河流域文明的理解和看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大河流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河流域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对大河流域文明的兴趣。
2. 讲解大河流域文明的起源:介绍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大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分析其发展原因。
3. 分析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对比各大河流域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大河流域文明之间的联系和差异。
4. 讲解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分别讲述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等大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展示其文明成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大河流域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要影响。
五、课后作业2. 对比各大河流域文明的特点,谈谈你对大河流域文明的看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大河流域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要求1.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讲述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2.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尼罗河流域古埃及文明的特点,掌握其发展历程,认识其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
九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 教案

9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以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并有利于学生长期发展为目标。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问题的设定、活动的组织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思考,思考中学习,摆脱传统“满堂灌”形式的教学,促进学习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学习能力。
【课程内容】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教学目标】1.识读地图《古代两河流域示意图》,明确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
2.了解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的相关史实。
3.识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图,理解君权神授。
4.通过学习《汉谟拉比法典》,认识到《汉谟拉比法典》虽然保护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但也是人类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课程标准表述为“通过《汉谟拉比法典》,初步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出自世界历史上册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作为世界古代史的开篇,主要介绍了古代亚非的大河文明。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就是其中之一,这些大河文明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历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课分为三个部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巴比伦王国和《汉谟拉比法典》。
结构上层层深入,古巴比伦王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高峰,《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课文对《汉谟拉比法典》的介绍最为详尽,以点代面,让我们以此为窗口,更加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中国历史学习,已经初步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但对世界历史内容比较陌生,可通过时间轴梳理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世界历史的时空体系。
引入文献和图片资料,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分析】《汉谟拉比法典》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材从《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两个方面进行讲述。
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规定严格的社会等级;二是维护发达的奴隶制度;三是对古巴比伦商品经济涉及的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关系做了规定。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教案

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教学设计课题第 2 课古代两河流域单元第一单元学科历史年级九年级1.了解两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学习2. 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情况目标3.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价值重点《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和地位难点正确评价《汉谟拉比法典》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导入新课1、展示图片,让学生猜猜该图是数学上常用的什么定律(勾股定理)2、教师: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不仅最早发现了“勾股定理”,他们还发明了钟表等60 进位的数字、星期制等历法知识。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他们的文明,引入新课课题讲授新课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1、展示古代两河流域的地图,让学生结合课本和地图找出“两河”是哪两条河以及它的位置?提醒学生两河流域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2、古代两河流域开始建立小国的时间以及该地区初步统一的时间3、历史小课堂①楔形文字: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做笔,把文字刻在泥坯上,然后把泥坯烘干,成为泥板。
这种刻在泥板上的文字因它的形状成尖劈形,所以被称为“楔形文字”。
由于它被广泛使用,人们称它为“古代东方的拉丁语”。
(点拨:让学生区分埃及人用的是象形文字,苏美尔人用的是楔形文字,两种不同的文字)②星期制度:两河流域的人们,通过观察月亮圆缺变化的规律,编制了太阴历。
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每天各有一位星神“值勤”,从星期天到星期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观看,各抒己利用学生生活中见的知识吸引学生兴趣,进而产生探知欲望导入新课。
观察图片培养学生识图的能力学生阅读课。
本,进行概括: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以今天伊拉增加学生的课外克首都巴格达知识为中心的狭长地带六分别是太阳神、月神、火星神、水星神、木星神、金星神、土星神。
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24 小时,每小时分为60 分,每分钟分为60 秒。
我们现在使用的七天一星期的制度和计时法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二、古巴比伦王国过渡:虽然两河流域在公元前 2400 年有初步统一,但也有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那么最终是谁真正统一了两河流域?(汉谟拉比)1、统一的时间2、国王3、国家性质4、国家的制度师:汉谟拉比国王除了建立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还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叫做?三、《汉谟拉比法典》1、内容:《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玄武岩石柱上,高 2.25 米,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大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
【内容标准】
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和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了解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了解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交流合作,探究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代东方人民创建文明的艰辛而辉煌的历程。
【教学要点】
重点:四大文明古国及其重要文明成果。
难点:古代文明为何产生在大河流域;对印度种姓制度的认识。
【导入新课】
四大文明古国的基本常识导入。
【新课探究】
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学生阅读教材地图,找出四大文明古国的位置。
(见板书)
二、古埃及——金字塔的国度
1、古埃及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的文明古国(前3100年)。
2、学生阅读课文,从数据方面对金字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讨论:为什么古埃及人要修筑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里边存放着国王的尸体木乃伊(干尸)。
古埃及统治者所以费尽心力建造它们,而且越造越大,有两个原因。
首先是宗教原因。
古埃及人对“死亡”有独到看法,认为世界以南北走向的尼罗河为界,河东是生者世界,河西是死者世界,就像太阳在早晨从富有生机的河东升起,傍晚落到河西黄沙之中一样。
因此,人死了不能随便找个地方就埋,要埋到西岸。
对古埃及人来说,死亡并不是可怕的事,只不过到另一个世界去活罢了。
为此,要保存好尸首,要有专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要准备死者在冥世生活的住所即坟墓,还要在住所内放上食品与奢侈品,供死后消费。
其次是政治原因。
古埃及人无论国王还是平民生前都营造坟墓,只是国王的陵墓要比平民规模大得多。
这不止因国王富有财力,更重要的是死去的国王希望用巨大的陵墓表明他不仅在世时享有无比的威严和压倒一切的专制力量,而且死后也同样享有这一切。
他们的金字塔具有君临一切的威严,使人们永远感到他们的存在,永远向他们顶礼膜拜。
而且,那些活着的国王也希望利用死人的伟大来衬托自己统治的不可动摇。
三、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学生讨论教材上有关《汉谟拉比法典》图片与文字材料,回答联系中的一些问题。
【总结巩固】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历史。
包括埃及、巴比伦等文明古国的相关历史知识。
古代埃及是世界历史上最早进入阶级社会的地区之一、古代埃及国家的出现、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是埃及国王残酷奴役人民的历史见证,也是埃及人民以智慧和力量创造的世界古代一大奇迹。
两河流域南部的早期奴隶制国家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及《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大河流域被认为是上古文明的摇篮。
主要是()
A、生长人类生活需要的物质
B、产生了人类生存的条件
C、孕育了四大上古文明
D、给了人类充足的水资源
2、古埃及的最高统治者称()
A、法老
B、胡夫
C、维尔西
D、汉谟拉比
3、以“金字塔”为象征的文明古国是( )
A、古埃及
B、古中国
C、古巴比伦
D、古印度
4、世界上现存的上古社会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佛经》
B、《圣经》
C、《汉谟拉比法典》 D《古兰经》
二、读图识图
5、识读下面的历史文物
图A (教材P10下图)图B(教材P12)
回答问题:
①图A、B的名称各是什么?
②图A反映了古埃及的什么历史现象?
③图B上的浮雕人物是谁?这幅浮雕有什么象征意义?
④图B下部镌刻的文字内容是什么?该文物的发现有何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一、1、C 2、A 3、A 4、C二、5、①A、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B、《汉谟拉比法典》石柱②古埃及国王修建了巨大的金字塔形陵墓。
它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③太阳神沙马什、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
象征王权神授的至高地位。
④《汉谟拉比法典》;该法典的发现使我们能比较全面地了解古巴比伦时期的社会情况。
《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板书设计】
第2课大河流域的文明古国(一)
一、四大上古文明区(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北非——尼罗河流域——古埃及
西亚——两河流域——古巴比伦
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
东亚——黄河、长江流域——中国
二、古埃及——金字塔的国度
1、古埃及是最早进入奴隶社会(阶级社会)的文明古国(前3100年)。
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
2、古埃及——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是古埃及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
是古埃及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体现
三、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
1、作用: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私有制)
2、地位:已知世界上第一部比部较完备的成文法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