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ssing the Fire(吻火)》梁遇春共41页
kiss the fire (吻火)资料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中学 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先后到美 国、英国留学。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 与闻一多等成立新月社。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 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 时年35岁。 历任《诗刊》增刊、《新月》月刊等主编。我国现代著 名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短促一生正值中国最黑暗的时 代。但在动荡和变革的岁月中,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理 想的追求与渴望,辛勤笔耕,著作颇丰,影响深远,被 人们誉为“一手奠定中国诗坛的人”。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
6、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 又可以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火”的形象在文中可以象征生活中明亮、 温暖、热烈的事物,也代表生活中毁灭一切 的力量。通常人面对这“火”,往往敬而远 之,隔岸观火。而徐志摩却肯亲吻这团生龙 活虎的烈火,这个动作不仅表现出徐志摩对 光明、热烈的挚爱,也表现出他对灾难、毁 灭的坦然,这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是如此 浪漫、壮烈、新奇,它被作者化做“吻火” 这一形象的比喻,表现出作者对诗人的由衷 赞美。
3、文章为什么以“吻火”为题目? “吻火”象征徐志摩先 生人生的态度,就是诗 人亲“吻”生活之 “火”、投身生活烈焰 的精神境界和人生态度。 无论是对“人世的悲 欢”“自然的美景”还 是“日常的琐事”,诗 人都对其充满“惊奇”, 探索人生的真谛。
4、为什么作者说“回想起志摩先生…… 那双银灰色的眸子”?
课件1:Kissing the Fire(吻火)

文意归纳
作者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镜头”, 即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 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 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滑的,仿佛含有无穷情调 的眼睛。
[品析] 作者用“两片光滑的”“含有无穷情调的”来形容 诗人的眼睛,从而突出了诗人眼睛空灵、含有深情的特点, 写出了诗人的与众不同,为下文写诗人的惊奇做铺垫。
年读者所喜爱。有散文集《春醪集》《泪与笑》等
背景呈现
本文是梁遇春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悼念性散文。在追怀诗人徐志摩的 作品中,梁遇春的《Kissing the Fire(吻火)》是最精粹、最有情趣、 最富于哲理意味的一篇佳作。梁遇春与比他长四岁的徐志摩并无深 交,梁遇春还在读书的时候徐志摩已经是闻名遐迩的大诗人了,但 梁遇春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二九年间为《新月》杂志写的近二十篇作 品,正是徐志摩在上海担任《新月》第一任主编期间的事,说明梁 遇春对徐志摩还是有所了解的。
Kissing the Fire(吻火) 梁遇春
眸子(móu)
读对字音
火焰(yàn)
消逝(shì)
作者卡片
姓名
梁遇春
生卒年
1904-1932
籍贯
福建闽侯
我国著名的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家。其散文风格另
相 料
关
资
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他在短暂的人生中撰写 了多篇著作,被誉为“中国的伊利亚”。有译作二十余 种,其中《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青
2.小处着墨,大处着眼 文章选材角度小,细微之处见大义,让看似平淡、散漫的 “形”,在精巧、严密的“神”的统摄下。文章通过对徐志摩 的“眼睛”的刻画,表现了作者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 否定和对“吻着人生的火”的人生态度的赞美。
《Kissing the Fire(吻火)》梁遇春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 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 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单纯的信仰。 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 ‘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
——胡适《追悼志摩》
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 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 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 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 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这个年头儿, 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便 是爪哇国里恐怕也不会有了罢,志摩却还保 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希有 的奇人了。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 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 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年,徐志 摩与陆小曼(同为 第二次婚姻)结婚。
婚礼上得到徐 志摩的老师梁启超 咒骂般的证婚词。
1931年11月19日, 由南京乘飞机到北 平,飞机因遇大雾 在济南附近触山, 燃起大火,徐志摩 遇难, 终年35岁。
1915年(18岁),由家庭包办,与上 海巨富张润之之女张幼仪(15岁)结婚。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 学,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
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 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创作上 追求回归“单纯的自然,完美的 梦境” 。
徐志摩在旅英期间邂逅了林徽因,被她出众
.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 了徐志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 这惊奇的眼神反映出徐志摩对待生活的
一种心态,对人世的悲欢,对自然的美 景,对未知世界,他都是惊奇着,天天 有兴致。这种生活态度使这位浪漫的诗 人时时刻刻对生活充满热情,探索人生 的美好、新鲜。哪怕是面对悲哀,他也 不垂头丧气,以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
2-3-2《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能力。B.“产生了 对职场生活的厌倦”是对文中“是她职场生活中不曾经历 的”的曲解; C.“表现出作者对城市和农村相反的情感态度” 属无中生有。
【答案】 BC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 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 级。 可从“内容“艺 术”等方面赏析作答。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散文部分 第三单元
一粒沙里见世界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经典晨读
语林趣话 方法警示探究
高考导航
随堂练习
课前预习
课后强化作业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经典晨读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命题立意:本题涉及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 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等能力。 要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分析归纳。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成才之路 ·语文 ·人教版 ·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成才之路】高中语文 散文 第3单元 略读《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课件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南曲》《芳心苦》等。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②见(xiàn):显出,出现。
③解:懂得,明了。
④濛濛:形容柳絮纷纷如细雨。 ⑤游丝:空中飘游的蜘蛛之类小虫所吐之细丝。 ⑥却:正。
【故事】 的淡淡哀愁。
这首词描写一个闺中妇女眼见暮春初夏的景
象,心中泛起时序流逝的轻愁。这种轻愁,是一种似无却有 小路两旁,红花已经稀疏零落,铺满芳草的郊野却绿成
(2)史铁生 史铁生, 1951 年生,北京人。 1958 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 人胡同小学读书。 1967 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 1969 年去 陕西延安插队。 1972 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治疗。 1974 年到
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 1979
肃而执著。为文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点滴感受,以博闻强识为
根基,驰骋才思,恣意放谈;同时注重独立思辨,敢于标新 立异,从人们熟悉的事物中开掘出不同流俗的见地。
文体上颇受英国随笔体散文尤其是兰姆作品的影响,常以娓娓 而谈的形式立论驳谬,思辨阐新,展开议论时兼用记叙、描写、 抒情、对话、想象、联想等艺术手段,且佐以旁征博引、援古 道今,洋洋洒洒而开阖自如,言旨归一。笔致活泼恣肆而不乏 诗意与哲理。唐 评他走的是“一条快谈、纵谈、放谈的路”, 称之为“文体家”, 并赞曰: “文苑里难得有像他那样的才气, 像他那样的聪明绝顶,像他那样的顾盼多姿的风格。”(《晦庵 书话· 两本散文》)而废名评其散文“玲珑多态,繁华足媚,其 芜杂亦相当”(《泪与笑· 序一》),均为中肯之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2《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

2-3-2《Kissing the Fire(吻火)》《合欢树》一、课内双基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尴尬栏楯挹取蜗角虚名B.拗开嫡亲经伦敛声屏气C.烟霭腻烦鸾鸟如哽在喉D.神祗辐度暨今曲突徙薪【答案】A(B.经纶;C.如鲠在喉;D.幅度)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国家质量总局既要注重调查结果的公布,更要____________ 相关部门,要他们把好关,在质量检测本身多做文章。
(2)她的母亲一再提醒她,放学回家时,一旦发现住宅周围有____ _________可疑的人徘徊或停留,应及时报告保安。
(3)干旱即使在汛期也存在,水资源分布不均匀是世界难题,____ _______现在是风干物燥降雨少的枯水季节呢?A.敦促形迹况且B.督促行迹况且C.督促形迹何况D.敦促行迹何况【答案】C(敦促,催促;督促,监督并催促。
行迹,行动的踪迹;形迹,举动和神色。
况且:连词,表示更进一层。
何况:连词,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由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抑制房价的措施,素有金九银十之称的楼市,交易情况不瘟不火....,价格继续僵持,在平淡中迎来了年内最后一个销售的关键期。
B.夏日的庐陵文化生态园,风光旖旎,水光潋滟,岸柳阴阴,秀色可餐....。
C.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这表明,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等将作为重点予以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划呼之欲出....。
D.为了应付高考,教师越教越细,其结果是肢解了课文,长此以往,学生目无全牛....。
【答案】B(A.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不急促,形容恰到好处。
B.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C.呼之欲出,形容人像画得逼真,也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描写十分生动,望文生义。
D.错解为“眼里看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东西”。
)4.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语序,语意最连贯的一组是()爱因斯坦非常重视想象力,他说:“①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上的一切,②因为知识都是有限的,③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④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⑤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kiss the fire (吻火)

梁遇春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徐志摩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新知初探
一、读准字音 虔(qiá n)诚 胯(kuà )上
侥(jiǎo)幸 眸(mó u)子
二、通读全文,理清思路,快速找出 文中写了哪两个特写镜头? ①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的眸子和惊奇的 眼神
问题探究 1、文中怎样回想“志摩”先生的?
2、“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么 联系? 3、文章为什么以“吻火”为题目? 4、为什么作者说“回想起志摩先生„„那双 银灰色的眸子”? 5、透过那“惊奇的眼神”,作者揭示了徐志 摩怎样的个性特征? 6、在徐志摩“吻火”的动作中,我们又可以 窥探到诗人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梁遇春
梁遇春,福建闽侯人。1924年入北京大学 英文系,1928年毕业后任教于北京大学。 大学期间开始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其中《 英国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尤为当时 青年读者所喜爱。并出版散文集《春醪集 》《泪与笑》等。其作品多致力于人生探 索与内心世界的剖析,既对现实的黑暗和 灵魂的堕落充满愤怒,有热忱地追求理想 的境界与健全的人性。
再别康桥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KissingtheFire(吻火)

神秘( mì ) 秘 秘鲁( Bì)
丧气( sànɡ ) 丧 出丧( sānɡ )
胆量(liànɡ) 量 量杯(liánɡ)
腐臭( chòu ) 臭 乳臭( xiù )
二、字形辨认(用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谜( 猜谜 )
遍( 遍地 )
眯( 眯缝 )
煸( 干煸 )
焰(火焰 ) 陷( 沦陷 )
3.本文写了徐志摩“银灰色的眸子”和“吻火”的动作,两者 有什么关系? 参考答案:“银灰色的眸子”,即徐志摩对生活惊奇的眼神。 惊奇是“吻火”的原动力,“吻火”是惊奇的彻底表现。
没有充满惊奇的“银灰色的眸子”,就没有“吻火”的惊 人之举。
4.结合全文,谈谈你对作者把徐志摩坠机身亡的悲惨事件想象 成“对于人世的火焰作最后的一吻”的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以极为奇特的想象,为徐志摩“吻人生之火” 的人生态度作了最佳注脚,把意外失事的悲惨事件想象为徐志 摩诗意人生的最壮丽的升华和最彻底的“圆满”。 5.总结本文的思想内容。 参考答案:文章通过对徐志摩的灵魂世界的刻画,表现了作者 对“隔江观火”的人生态度的否定和对“吻着人生的火”的积 极人生态度的赞美。
4.文艺创作从过去对传统经典﹒敬而﹒远﹒之﹒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僵化 极端,到专门颠覆经典以耸人听闻的极端,有悖于“提高民族 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要求。 ( ) 答案:×。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根据句中的信 息“不敢越雷池半步”可知,过去人们对经典是持敬重、崇拜 的态度,用“敬而远之”不合语境。
2.为了遥远的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国足要认真努力完成剩下 的比赛;但经历了一场惨痛的失利,国脚们都是一副﹒垂头﹒丧﹒气﹒ 的样子。 ( ) 答案:√。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语境 中强调的是国脚们遭遇挫折而情绪低落,符合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