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简介

合集下载

梁遇春

梁遇春

梁遇春语言风格浅析在“五四”名家众多的散文中.以“快谈、纵谈、放谈”(1)而有别于他者,自成一家,被视为一个“文体家”而存在,载入中国现代散文的演进史。

在现代散文的百花园里,是一株丰姿卓越、色彩绚丽的“奇花”。

作者的生命如同彗星一样短暂,而他的作品却如青松一样常绿,这就是梁遇春。

他的散文五音繁会、七色斑斓,有着狂放不羁的想象,有着激情与意气的流泄。

梁的散文里有一种意出尘外、行气如虹、神奇怪诞的“冒险”氛围,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却形成了他自己的怪诞恣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

记不得哪位评论家曾说过:“真正的作家是需要为创造语言而冒险的”。

梁遇春就是这样的一位散文家。

本文试图就其他散文语言的“快谈、纵谈、放谈”的“冒险”特色略作分析。

一、梁遇春“快谈”语言风格的具体表现现在,知道梁遇春的人肯定不会多,就连中文系毕业的,读过梁遇春文章的大约也没几个。

1932年,26岁的梁遇春因病逝世。

他在这个世界只活了26年,却为人们留下了20多种外国文学译著和《春醪集》、《泪与笔》两本小品文集。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他是个不可多得散文作家。

读梁遇春的小品文,常常觉得奇怪,不明白在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怎么会出现像梁遇春那样的标新立异、充满奇思异想的作家。

在梁遇春生活的那个年代,作家写文章一般都注重思想、立意,文内总藏着一种说教的心理。

即使是梁实秋,林语堂这样的号称张扬“性灵”的文字的作家,他们的雅致,幽默,有时也不免略显刻意,雕琢的痕迹,而年轻的梁遇春,文章不但真实率意,且幽默轻松,天生具备一种活泼恣肆的华丽,生机勃勃而不乏节制,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趣味”。

读他的散文,最突出的印象就是思想的离奇。

他常常信口开河,有悖情理地说出一些不合常情的思想。

人们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珍惜晨光,早起努力是天经地义的古训,梁遇春偏偏把睡懒觉当成一门艺术来追求,他津津乐道“迟起的好处”和“迟起的艺术”;人们热衷于讨论“人生观”,梁遇春反其道而行之,讨论“人死观”;常规视悲哀为苦难,唯恐避之不及,梁遇春却认为“悲哀是最可爱的东西”,真正可怕的是“失掉了悲哀”的悲哀;一般人都认为笑比哭好,梁遇春认为“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得出泪比笑好的反常结论。

高考资料世上已无梁遇春

高考资料世上已无梁遇春

只为您每天多读一点读书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一壶清茶,个把时辰,几本好书,清醒的幸福渗透在书页翻动的风里,沁入昏睡的心灵,于是整个世界便明亮了。

世上已无梁遇春一1922年7月1日—15日,十七岁的梁遇春在福建省立第一中学毕业后,赴上海西门外江苏省教育会报考北京大学英文学系预科。

报考時缴试验费现洋二元,最近四寸半身照片一张,填写详细履历,并呈验中学校高等或专门学校文凭。

7月17日—22日,他在上海报考北京大学后,根据报名先后,到指定医院进行体检,并通过体检。

从7月24日开始,他在上海的江苏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参加北京大学招生考试。

初试考国文:解释文义,作文及句读(句读用教育部颁行标点符号);外国语:(英文、法文、德文或俄文)文法、翻译;数学:算数、代数、平面几何。

复试考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物理化学、博物。

上海投考者初试、复试连续举行,每科目试验(考试)时间以二小时为限。

考试之结果,北京登《北京大学日刊》,上海登《申报》、《时事新报》及《民国日报》宣布。

根据《北京大学史料·民国十一年入学试验阅卷及监场人员名单》记录,入学试验阅卷及监场人员为胡适、黄国聪、关应麟、费家禄、杨荫庆、郭汝熙。

当年初试的国文、外语、数学的考卷试题如下:国文1.下列之文,试加以标点符号自入莱芜谷夹路连山百余里水隍多行石涧中出药草饶松柏林藿绵蒙崖壁相望或倾岑阻径或回岩绝谷清风鸣条山壑俱响凌高降深兼惴栗之惧危蹊断径过悬度之难未出谷十余里有别谷在孤山谷有清泉泉上数丈有石穴二口容人行入穴丈余高九尺许广四五丈言是昔人居山之处薪爨烟墨犹存谷中林木致密行人鲜有能至矣饶危蹊悬度许以上四词,试解其意义2.作文试述五四运动以来青年所得之教训外语1.英文翻译汉语A man must indeed know many things which are useless to a child. Must a child learn all that the man must know? Teach a child what is useful to him as a child.(Rousseau)Analyse the above sentences.2.翻译英文(1)考试是一种竞争,就同赛跑一样。

人教版-语文-高二-北京《吻火》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北京《吻火》教学设计
4、深入探讨:
①“他却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臭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的内涵
参考答案:把人生比作是“火”,“火”不仅象征了人世的明亮、温暖、热烈、轰轰烈烈的一面,还有烧灼、破坏、毁灭的一面。徐志摩“投身于火,“肯亲自吻着这团生龙活虎般的烈火”,结果是生活中哪怕遇到“腐臭”,烈火也会化它为神奇,人生就会“开满了春花”。徐志摩是肯“吻”人生之火的人,这里赞美的显然已经超出了徐志摩,而是包括一切达到如此人生境界的人。
3、整体阅读
①文中怎样回想“志摩”先生的?
参考答案:通过精选两个最能体现诗人个性气质的“特写镜头”,即其“惊奇”的眼神和“吻火”的动作,传神地勾勒出徐志摩的个性灵魂和精神风貌,表现了作者对诗人亲吻人生火焰的人生态度和人格追求的高度赞美。
②“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动作有什么联系?
参考答案:文章前两节主要写诗人的眼睛,后两节主要写“吻火”的动作。对诗人徐志摩而言,“惊奇”的眼睛和“吻火”的行为是互为表里的,对人生的“惊奇”是“吻火”的动力,“吻火”的行动是“惊奇”最彻底的表现。没有“惊奇”的眼睛,就没有“吻火”的惊人之举。文章前后两部分在“人生态度”的层面上实现了有机“对接”。
“Of all tales 'tis the saddest——and more sad. Because it makes us smile.”(在所有故事中它是最可悲——而且还要可悲,因为它让我们微笑。)
这两句是我愁闷无聊时所喜欢反复吟诵的,因为真能传出“笑”的悲剧情调。
泪却是肯定人生的表示。因为生活是可留恋的,过去的春天的日子,所以才有伤逝的清泪。若使生活本身就不值得我们的一顾,我们那里会有惋惜的情怀呢?当一个中年妇女死了丈夫时候,她嚎啕地大哭,她想到她儿子这么早失去了父亲,没有人知道,免不了伤心流泪,可是她隐隐地对于这个儿子有无穷的慈爱同希望。她的儿子又死了,她或者会一声不做地料理丧事,或者发疯狂笑起来。因为她已厌倦人生,她微弱的心已经麻木死了。我每回看到人们的流泪,不管是失恋的刺痛,或者丧亲的悲哀,我总觉人生真的值得一活的。眼泪真是人生的甘露。当我是小孩时候,常常觉得心里有说不出的难过,故意去臆造些伤心事情,想到有味时候,有时会不觉流下泪来,那时就感到说不出的快乐。现在却在寻不到这种无根的泪痕了。哪个有心人不爱看悲剧,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的却不错。我们精神所纠结郁积的悲痛随着台上的凄惨情节发出来,哭泣之后我们又形容不出的快感,好似精神上吸到新鲜空气一样,我们的心灵忽然间呈非常健康的状态。Gogol(俄国作家果戈理)的著作人们都说是笑里有泪,是在正是因为后面有看不到的泪,所以他的小说会那么诙谐百出,对于生活处处有回甘的快乐。中国的诗词说高兴赏心的事总不大惑人,谈愁语恨却是易工,也是由于那些怨词悲调是泪的结晶,有时会逗我们洒些同情的泪。所以王国的李后主,感伤的李义山始终是我么爱读的作家。天下最爱哭的人莫过于怀春的少女同情海中翻身的青年,可是他们的生活是最有力,色彩最浓,最不虚过的生活。人到老了,生活力渐渐消磨尽了,泪泉也干了,剩下的只是无可无不可那种行将就木的心境和好像慈祥实在是生的疲劳所产生的微笑——我所怕地微小。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

梁遇春生平及作品简介梁遇春(1906~1932),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师从叶公超等名师。

其散文风格另辟蹊径,兼有中西方文化特色。

在26年人生中撰写多篇著作,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

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民国散文家,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主要作品: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梁遇春的“流浪汉”散文梁遇春的散文中,《谈“流浪汉”》算是较长的一篇,也是人们比较偏爱的一篇。

梁遇春翻译研究

梁遇春翻译研究

梁遇春翻译研究【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五四”运动虽然已经落潮,但文学革命的影响仍在持续。

中国文学各种文类都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散文也不例外。

在有选择地继承本国传统的同时,中国现代散文还从外国散文那里汲取了新鲜的养料。

翻译则是其获得这种外援的主要途径。

在“文学为人生”这一时代需求的召唤下,散文抒发个人性灵的特性开始受到重视,而源自法国、发达于英国的外国小品散文(essay)则正好以此见长。

于是,有关外国小品文的理论与作品译介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

而梁遇春则是在英国小品文译介方面出力最多的重要译家。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梁遇春是以散文家的身份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实际上在短暂的一生中,梁氏翻译作品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创作作品,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梁遇春是由翻译走上创作道路的。

对梁遇春而言,翻译活动不仅贯穿了他整个文学生涯的始终,而且还影响了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翻译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作为散文家的地位。

凡此等等,都说明以梁遇春的翻译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重要意义。

但作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译介英国小品文的主力译将,梁遇春的翻译活动和翻译作品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线。

即使偶有提及,也每每只是寥寥数笔,语焉不详。

而关于其翻译的专门研究则迟至本世纪初才有出现,且仅见于几篇论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很不够。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在合理吸收利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梁遇春翻译研究”作为论题,对梁遇春的译事译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期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

本论文由正文和附录组成。

正文共分六章,依次论及梁遇春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背景、译事概貌、对翻译活动的认识、翻译作品语言特色以及翻译对创作的影响。

第一章为绪论。

在简要介绍梁遇春生平经历的基础上,对有关梁遇春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梳理,尤其是对关于梁遇春翻译的现有研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和评析,指出了其价值和不足所在,为正文部分的论述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第二章对梁遇春从事翻译活动的背景条件进行了描述和考察。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化意蕴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化意蕴

梁遇春灵智散文小品的文化意蕴孙淑平【内容提要】梁遇春是“五四”时期独具特色的一位作家,他毕业于北大英文系,对于西方文化很熟悉。

而且有理解得透彻,他的散文小品在针对现实人生问题而纵意挥洒性情时,总能轻巧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典故”引入行文中,这些“典故”经他的创造性阐释,十分贴切和深刻地表达了人情事理,也自然、灵活地抒写了他独具情韵和品味的心智、灵性。

本文试图从其散文的文化意蕴研究等方面对梁遇春的灵智散文进行分析,对梁遇春灵智散文的形成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字】梁遇春散文意蕴内涵灵智智慧性灵影响梁遇春1926年开始进行散文创作,他的创作,数量虽不可观,但因其风格独特,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

虽然早逝,但获得的评价极高。

废名曾说过:“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

”在上个世纪20、30十年代他被郁达夫称之为“中国的爱利亚。

”(今译“伊利亚”,即英国19世纪初著名散文大师兰姆笔名)。

叶公超指出他的艺术有这样一个特色,“随手拈来,有睿智的美,在知识海洋中遨游”。

本文试图从梁遇春散文的文化意蕴研究等方面对其灵智散文进行分析,对梁遇春灵智散文的形成及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梁遇春的文化底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文化的影响冯至曾说:“从他散文里的旁征博引就可以看出,他还是从书本里得到的更多。

”梁遇春毕业于北大英文系,他对于西方文化很熟悉,而且理解得透彻。

他的散文小品在针对现实人生问题而纵意挥洒性情时,总能轻巧地将中西方文化的“典故”引入行文中,这些“典故”经他的创造性阐释,十分贴切和深刻地表达了人情事理,也自然、灵活地抒写了他独具情韵和品味的心智、灵性。

梁遇春的中国传统文学功底相当扎实,他那种纵笔驰骋、兼容并包的文风颇有晚明小品风味。

有学者评价说:“梁遇春散文的词藻时常是华丽的,同时运用骈文所讲究的对仗的句式。

不过,他的小品文用对仗有时句法不整齐,带有欧化味。

除此之外,他还大量引用陶渊明、陆游、姜白石、欧阳修、苏轼、辛弃疾等人的诗词,有的用在文章的开头,如《破晓》;有的用在结尾,如《谈“流浪汉”》、《泪与笑》;有的用在文章的中间,如《坟》;有的则用做段落之间作过渡,如《途中》、《她走了》。

吻火ok_精美教案

吻火ok_精美教案

外”。
2.为了遥远的2018年世界杯预选赛,国足要认真努力完成剩下
的比赛;但经历了一场惨痛的失利,国脚们都是一副垂头丧气 ﹒ ﹒﹒ ﹒ 的样子。 ( ) 答案:√。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语境 中强调的是国脚们遭遇挫折而情绪低落,符合语境。
3.看着面前生龙活虎的一帮小姐妹,身为教练的张老师一脸的 ﹒ ﹒﹒ ﹒ 自豪。“现在我们每年至少要参加十七八场公益演出。我们舞 得开心,看的人也开心。” ( )
“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 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 气,有趣味。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 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 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 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 幻出五色的美焰。”
——梁遇春《观火》
作者的写作风格有何特点
本文短小精悍,精选了两个典型的侧 面——“惊奇”(银灰色)的眼睛和“吻火” 的动作,来展示徐志摩的精神境界和人格 魅力。以小见大 ——小处着墨,大处着眼 语言质朴无华,平实自然,没有放任内心 情感自由流淌,这是本文在语言方面的最 大特色。
【析同辨异】
同:两者都有敬而远离的意思。
异: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
的讽刺话。敬若神明:像敬重神那样敬重对方,形容对人十分 尊重。前者强调不愿靠近,后者强调崇拜敬重。
齐读课文,并找出文中能体现诗人个 性气质的两个“特写镜头”
1.2段中描写徐志摩的一双银灰色
的眸子,和他那种惊奇的眼神。
志摩这人很可爱,他有他的主张,有 他的派路,或者也许有他的小毛病,但是他 的态度和说话总是和蔼真率,令人觉得可亲 近,凡是见过志摩几面的人,差不多都受到 这种感化,引起一种好感……这个年头儿, 别的什么都有,只是诚实却早已找不到,便 是爪哇国里恐怕也不会有了罢,志摩却还保 守着他天真烂漫的诚实,可以说是世所希有 的奇人了。

梁遇春《春雨》阅读答案

梁遇春《春雨》阅读答案

梁遇春《春雨》阅读答案1. 作者简介梁遇春,20世纪70年代初的河北省农村作家,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题。

他的作品充满了深情的乡土气息,常常以细腻的文字刻画了农村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态度。

《春雨》是梁遇春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农村少女秧秧的成长过程的描写,展现了农村青年一代的梦想、希望和坚持。

2. 作品概述《春雨》以秧秧的成长为线索,通过描写她的生活经历,展示了农村青年的心理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小说通过对农村生活细节的描写,反映了社会变革对农村青年的影响和农村青年为改善生活而奋斗的精神。

3. 内容分析3.1 青春与梦想小说中的主人公秧秧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农村少女。

她渴望离开农村,去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

在农村的环境中,她看到了贫穷、落后和困境,但她不愿意接受这种生活,她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她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种积极向上、乐观向往的心态让读者感到振奋和感动。

3.2 家庭与责任秧秧在农村是一个家庭的主要支柱,她的父母年事已高,而她的弟弟也还小,因此她有着很大的责任压在肩上。

尽管她渴望离开农村,但她也明白自己必须为家庭负责,不能抛下家人不管。

这种对家庭的责任感和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对于一个农村青年的重要性。

3.3 农村变革与个人命运小说中,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农村变革对农村青年命运的重要影响。

秧秧的父母在大跃进时期失去了土地,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然而,在农村改革开放后,他们又重新获得了土地并逐渐富裕起来。

这种农村变革对农村青年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让他们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3.4 现实与理想小说通过描写秧秧在城市的生活经历,展现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冲突和摩擦。

秧秧在城市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让她感到迷茫和失落,她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和自己能否实现理想。

然而,通过对秧秧坚持下去的描写,小说也传递了坚持和努力的重要性,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

4. 主题与意义《春雨》以农村青年秧秧的成长为主线,通过描写她的生活和内心变化,表达了农村青年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生平梁遇春梁遇春(1906~1932),福建闽侯人,别署驭聪,又名秋心,1906年出生于福州城内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918年秋考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今福州第一中学)。

1922年暑假始,梁遇春先入北京大学预科,1924年进入北京大学英文系学习,于1928年毕业,因成绩优秀,留系里任助教。

后由于政局动荡,北大工作陷入停顿状态,梁即随温源宁教授赴上海暨南大学任教。

1930年又与温源宁同返北大,在北京大学图书馆负责管理北大英文系的图书,兼任助教。

1932年夏因染急性猩红热,猝然去世,年仅27岁。

梁遇春在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并兼写散文,署名梁遇春,别署秋心、驭聪、蔼一等。

他的译著多达二、三十种,多是英国的,也有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的,其中以(英)《小品文选》、《英国诗歌选》影响较大,成为当时中学生喜好的读物。

他的散文则从1926年开始陆续发表在《语丝》、《奔流》、《骆驼草》、《现代文学》及《新月》等刊物上;其中绝大部分后来集成《春醪集》(1930年)和《泪与笑》(1934年)出版。

他的散文总数不过五十篇,但独具一格,在现代散文史上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堪称一家。

好友冯至称他足以媲美中国唐代的李贺,英国的济慈,德国的诺瓦利斯。

尽管梁遇春不是诗人,他的散文却洋溢着浓浓的诗情,成就虽不能与这几位短命的诗人相比,然而短短六年的丰富著述证明他们的才情与勤奋。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著作书目:《春醪集》(散文集)1930,北新;《泪与笑》(散文集);1934,开明;《梁遇春散文选集》1983,百花;《春醪集梁遇春——《春醪集》》1序2讲演3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一)4醉中梦话(一)5“还我头来”及其他6人死观7查里斯`兰姆评传8文学与人生9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二)10文艺杂话11醉中梦话(二)12谈“流浪汉”13“春朝”一刻值千金14“失掉了悲哀”的悲哀《泪梁遇春——《泪与笑》与笑》1泪与笑2天真与经验3途中4论知识贩卖所的伙计5观火6破晓7救火夫8她走了9苦笑10坟11猫狗12这么一回事13无情的多情和《梁遇春散文选集》多情的无情14毋忘草15黑暗16一个“心力克”的微笑17善言18KISSING THE FIRE(吻火)19第二度的青春20又是一年春草绿21春雨22GILES LYTTON STRACHEY,1880-1932编辑本段人物评价梁遇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被忽略的角色,在短短27年的生命里,他只给我们留下了37篇小品文和二三十部译作。

然而,正如他在给徐志摩的悼文中所写的那个吻火者,梁遇春留给后世的,是一个率性而为的蹈火者形象。

他对火有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因为他本人的生命也正如一团跳动的火焰,尽管最终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一点残灰,却仍然奋不顾身的投入到这场烈焰中去,从容起舞。

他在《观火》中说:“我们的生活也该像火焰这样无拘无束,顺着自己的意志狂奔,才会有生气,有趣味。

我们的精神真该如火焰一般地飘忽莫定,只受里面的热力的指挥,冲倒习俗,成见,道德种种的藩篱,一直恣意下去,任情飞舞,才会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

”梁遇春的文正如他的人,即使是观火,也是一种把自己燃烧进去的视角。

他早已知道生命的火焰最终将熄灭,变成一堆灰烬,所以这投入就带上了一丝悲壮的色彩,也早已蕴涵了最为深刻的绝望与无奈。

梁遇春一生的散文创作,正如他在《谈“流浪汉”》里所说的“溶入生命的狂潮里写作”,率真随兴,昙花一现,而今天我们读他的散文,仍然还会为其中闪现的智慧灵动与强烈张力而惊诧、激动。

梁遇春倾心于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深受其影响,被郁达夫称为“中国的爱利亚”(“爱利亚”今译“伊利亚”,是兰姆影响最大的笔名)。

从梁遇春散文的感伤色彩、夹叙夹议以及华美的词藻与丰富的想象,都可以看到兰姆的影子。

编辑本段梁遇春的译路历程翻译是跨越两种文字,两种文化的艺术。

翻译大家傅雷在《论文学翻译书》一文中说: "一个成功的译者除钻研外文外,中文亦不可忽视……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即所谓杂学),势难彻底理解原著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回顾梁遇春短暂的一生,他的确具备一名成功译者的一切素养。

十八岁进北大就读英文系,成为叶公超等一代英语名师的得意门生,广泛涉猎英美文学,沉浸于色彩斑斓的英语文学世界。

毕业后留校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他在专业上的出类拔萃。

他为人敏感,且具有诗人的情怀。

友人刘国平在《泪与笑·序》里如此评价他:"什么东西都可以在他的脑海里来往自由一有逗留,一副对联,半章诗句都会引起他无数的感想和傅会,扯到无穷远去,与他亲密的人领会这错中错,原谅他,佩服他,引起同感非常曲折深邃……。

"在一篇文章里,他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进行对比。

他向往古今中外行过万里路的作家与诗人,因为他们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歌和壮丽的篇章。

然而他自己的人生路却极其平凡,不外乎福州-北平-上海-北平,其中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中作为学生和助教度过的。

因此在他短暂的青春中,他追求探索人生的基础和人生经验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书本,而非生活。

平时他看书极其驳杂,堪称博览群书的典范。

冯至在《谈梁遇春》也提到"他博览群书,受影响较多的,大体看来有下边三个方面:他从英国的散文学习到如何观察人生,从中国的诗,尤其是宋人的诗词学习到如何吟味人生,从俄罗斯的小说学习到如何挖掘人生。

"换言之,他的多读深思弥补了自己生活经验和常识的缺乏。

而他深厚的中文功底则使他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他那两本广为传诵的散文集《泪与笑》与《春醪集》文章醇厚,文字隽永,被称为新文学的六朝文。

在中国现代散文的历史长卷中,《泪与笑》和《春醪集》以其独特的风格曾经大放异彩。

编辑本段梁遇春的翻译风格翻译特点梁遇春短暂的一生是孜孜不倦忙于创作译书的一生。

尽管他没有总结自己的翻译理论,但从他的译作中,我们不难窥见他的翻译原则和他在翻译上的追求。

下文谨以《英国小品文选》为例,对其翻译特点及风格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英国小品文选》是梁遇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译作。

据说那些三四十年代念大学的人在步入老年阶段还会津津乐道于这本著作。

这本书的深广影响或许应该归功于梁遇春采取了适合于那个年代的翻译策略--以读者为中心(readers-oriented)。

这一翻译思想首先体现在这本书采用英汉对照的形式,以便于读者更好地阅读。

这种想读者之所想的做法还体现在其详尽的译注中。

梁遇春试图通过自己的翻译和注解,在原著者和不甚了解英国历史、英国文学史和其他西方文化的读者之间架起梁遇春与人合影一座沟通的桥梁,让读者从这些译注中吸收知识,更好地了解原作。

此外,由于他对十七、十八、十九世纪英国文坛,尤其是小品文非常熟悉,他的注解给人以娓娓述说周围人逸事的感觉,很是亲切。

书中的译注主要包括(1)有关作者的介绍。

兰姆(Charles Lamb)在《一个单身汉对于结了婚的人们的行为的怨言》中写到:"……却是为了一个更结实的理由。

"原文中没有进一步解释,对兰姆不是很了解的读者就会有疑问-什么理由。

梁适时加注:"兰姆为了照顾偶尔发疯的姐姐而终身不娶。

"这么一来,读者就豁然开朗了。

(2)对文中涉及的一些作家作品的介绍。

如在兰姆的《读书杂记》中出现了三十多个历史人物,梁对此一一加注,其译风严谨可见一斑。

(3)对小品文及小品文作家的论述。

这些论述观点之精辟独到,涉及面之广,数量之多,实可结集为"小品文论",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读者理解文章。

梁在《读书杂记》的一个译者注中称:"兰姆是对现在没有热烈的趣味,而无时无刻不沉醉于过去朦胧仙境的人,他最擅长的题材是'忆旧'。

所以他对新闻报纸没有什么爱好。

他说过, 'I cannot make these present times present to me.'深思好古的Hawthorne 也说,'I cannot understand the newspapers on history till it is at least a hundred years old.'凡是带这种癖性的人,写出的小品都情绪婉转缠绵,意味隽永,经得起我们的咀嚼,所以好的小品文作家多半免不了钟情于已过去的陈迹或异代的逸闻,如Montaigne就是一个显明的例子。

"又如在翻译William Hazilitt的《青年之不朽感》里有这么一个译者注: " Hazilitt把'过去'看得比'现在'还重,他是一个恋着肉化血枯的骸骨的人,曾做过一篇绝妙的小品文,论'过去和将来'。

本来回忆是小品文作家的一种好法子,不管什么东西经过时间宝库的储藏,拿出来都觉得带有缥缈蕴籍的气概,格外有趣,那种妙处正如白云罩着半露天外的远山一样。

Charles Lamb最擅长做这种文章。

"这样的评论,随处可见,不甚枚举。

梁遇春这种译注法为读者提供了必要的背景知识,在那个年代是必需的,也是极其合适的。

他生活在"五四运动"前后,中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具有先进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也掀起一场革新运动,大量翻译介绍外国文学和外国文化思潮,小品文也是在这个年代被大量引进和借鉴的。

一般读者对西方作家、作品、作者所处年代以及西方文化等不可能都像知识分子了解得那么深刻,因此在翻译西方作品时加以适当的译注无疑有益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

实践中的翻译理论前文提过,梁遇春没有留下什么翻译理论。

他在自己的译作中是实践着某些翻译理论,其中之一即是同乡严复所提倡的"信","达","雅",他也以这种理论作为判断翻译优劣的标准。

如在艾迪生(Joseph Addison)《论健康之过虑》中,他加注道:"最近牛津大学出版部有一种E.J.Trechmann译的(Montaigne的小品),达雅两条件具备,至于信与否,则原文是十六世纪的法文,我连拿来对照看,都没有这勇气……。

"严复认为,"信"(faithfulness)指忠实,要求译者忠实于原作;"达" (expressiveness)指通达,要求译文语言畅达,能令人读懂;"雅"(elegance)即语言文雅。

这三个标准以"信"为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