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被引作者名单(汤森路透)-物理方向
汤森路透发布《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

汤森路透发布《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报告《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研究报告:甄选出了近3,000位来自全球的“高被引科学家”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高被引科学家”有107位2015年最热门科研人员排名凸显了科学界的新趋势和19位创新者美国费城,2016年1月14日——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商汤森路透旗下的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发布《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研究报告,通过引文分析揭示各学科领域被同行认为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被引科学家”。
此报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通过评估11年的科研论文引文数据来确定21个ESI学科领域中领先的科研精英,二是发布2015年顶尖科学家或“最热门科研人员”排名。
报告同时揭示了癌症基因组学的蓬勃发展和将太阳能电池转化为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
该报告的数据和分析,是由汤森路透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的文献计量学专家利用全球领先的科研绩效分析平台InCites中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以及学术研究平台——Web of Science中期刊论文发表数量和引文数据制定的独特的科研绩效度量指标和科学发展趋势数据得出。
作为一项受到全球学术界广泛认可的长期研究,《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即“高被引科学家”研究报告)甄选出了近3,000位科研人员,这些科研人员发表的高被引论文(即在同年度同学科领域中引文影响力排在前1%的论文)在相应学科领域数量最多。
为此,分析师对2003-2013年间发表的各研究领域的超过12万篇论文进行了评估。
此次发布的研究报告中,中国大陆的“高被引科学家”共有107位。
与2014年相比,有39位中国大陆科研人员首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录。
2015年最热门科研人员排名凸显了科学界的新趋势和19位创新者,这些科研精英近期至少发表了14篇热点论文。
该榜单是基于Web of Science所收录的2012-2014年间发表的论文于2014年获得的引文数据而确定的。
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偶联反应的合成

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偶联反应的合成项目简介及完成人对项目主要贡献汇总材料一、C-C 偶联反应的合成方法学及其在杂环衍生化中的应用研究1、项目简介本项目针对国际药物合成中所涉及的有机合成方法学问题,围绕C-C键、C-杂原子键的构筑等有机合成方法学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用简单易得的原料为C-O, C-N,C-S,C-C键的构建提供了新合成方法。
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发现点包括:1. 首次实现了过渡金属催化3,4-二氢嘧啶硫酮与炔烃及羧酸亚铜盐的脱硫偶联/酰化/水合串联反应一步实现了C-C和C-N键的有效构建。
发展了Pd催化下磺酸嘧啶酯与苯硼酸、端炔、苯酚及苯胺的C-C、C-O及C-N交叉偶联反应。
2. 发现并扩展了三对溴苯胺自由基正离子六氯锑酸盐(TBPA+.)引发的甘氨酸类衍生物的sp3C-H键的催化氧化反应,以及甘氨酸类化合物与苯乙烯类衍生物的氧化-[4+2]环加成串联反应。
3. 首次实现了酰胺、多聚甲醛与苯乙烯等的三组分反应构建烯丙基胺骨架结构,为烯丙基胺结构的构筑提供了有益的合成方法。
4. 开展了廉价金属盐CuSO4-5H2O/NaAsc催化的Ullmann型C-N偶联反应。
5. 实现了生物质催化转化制备高附加值有机化学品的有效方法。
本项目自2009年1月至2013年7月共发表论文52篇,其中SCI化学二区论文8篇(其中包括Org. Lett. 2篇,Adv. Synth. Catal. 4篇,J. Org. Chem. 2篇),SCI三区论文(包括Org. Biomol. Chem.; Tetrahedron; Tetrahedron Lett.; Eur. J.Org. Chem.; Synlett等)17篇;获得厅局级二、三等奖各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项,申请3项。
其中5篇代表性论文Org. Lett. 2012, 14, 4030–4033;1Org. Lett. 2010, 12, 732-735;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891-900;Adv. Synth. Catal. 2013, 355, 1911–1916;Adv. Synt. Catal. 2012, 354, 2939-2948论文被Chem. Rev., Chem. Soc. Rev., Angew. Chem. Int. Ed.,等国际重要刊物他人正面引用54次,平均每篇5.4次,单篇最高他引27次。
冉绍尔-汤森效应实验

f (θ ) 即为入射平面波和散射 exp(ikr ) , r
球面波的叠加, f (θ ) 为散射振幅。散射截面表示为
σ (θ ) =| f (θ ) |2
理论上可以通过解 Schrödinger 方程在 r → ∞ 时的解求得 f (θ ) ,从而求得 σ (θ ) 。 但这是不现实的。我们假设:弹性碰撞; V ( r ) 具有短程势;定态假设;忽略散 射波之间的干涉效应;无二次散射等,建立在方势阱模型上用“分波法”处 理 。 把非守恒量动量的本征态按照守恒的能量和角动量的本征态展开,把入射波 “分波”为:
徐世锦
上图中 E f 均为 2.00V ,右图同为在 Va =1.0V 处满足 I s + I p = I s* + I p*
由以上两图看出: (前提: Ec 在一个合适大小范围内) 1).当 Va 在 0 ∼ 2V 之间时,随着 Ec 的增大, f 整体增大。 2).在相同的测量方案下,随着 Ec 的增大, Pmin 逐渐增大,但 Emin 减小不明显。 对 Ec 作用的定性解释: 如右图所示,单考虑电源的作用,线路图不短路。把 试验管的接触电位差等等效为 E,则 � Ec = E 时,理想情况,完全刚好补偿。此时 Va 等 于真正的 Va 。 � Ec < E 时,净电压( Ec − E )与 Va 反向, 那么实 际 Va 读数偏大,那么 Emin 也偏大。 � Ec > E 时,净电压与 Va 同向,那么 Va 的读数偏小, Emin 也偏小。 以上定性的结论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时成立。 那么在不考虑实验精度等条件下可 以用 Ec 较小时的情况定性的说明本实验结果 Emin > 0.9 eV 。 由此可以帮助解释 f 的变化:随着 Ec 的增大,净电压逐渐趋向于 Va 的 方 向 。 极端情况下, Ec 的作用等价于一个二级加速电源。因此,对于“抽取”电子的 趋势增大, I p 增大。间接地,影响到 Pmin 。 对于探究 E f 对管子电离电位的影响时的 实验测量方案设计失败。 Ec 值选了 0.34V, 不符合控制变量规则(应设为 0.19V) 。但 是由图中(右图)还是可以得到些提示的: 随着 E f 增大( E f 分别为 2.4V、2.7V), 曲
汤森路透 全球创新报告

REUTERS“法雷奥的理想是将最具创新意义的技术融入到数亿人驾驶的车辆之中。
目录引言 (4)观察与发现....................................................................................................................................................................................5-6航空航天与国防................................. 7-12信息技术..........................................43-48汽车....................................................13-18医疗器械..........................................49-54生物技术...........................................19-24石油和天然气..................................55-60化妆品与健康..................................25-30制药...................................................61-66食品、饮料、烟草..........................31-36半导体.............................................. 67-72家电.................................................. 37-42通讯...................................................73-78颠覆性创新推动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事情都需要群策群力才能完成,创新也不例外。
推荐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

推荐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公示:项目名称: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理论与方法推荐单位:中国科学院主要完成人:吕金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虞文武(东南大学),陈关荣(香港城市大学),陆君安(武汉大学),周进(武汉大学)三、项目简介当今世界是网络的世界,复杂动态网络在各种重大工程系统中发挥了核心关键作用。
中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瓶颈之一是要解决复杂动态网络的构网问题。
2015年,美国国防部将基于社交网络的人类行为计算模型研究列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之一。
这些都说明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已成为具有共性的重大科学问题,迫切需要发展新理论与新方法。
项目组1998年开始关注复杂动态网络这一新领域,是国内外最早系统从事复杂动态网络研究的小组之一。
师生三代人经过18年协同攻关,不仅在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的几个瓶颈问题上取得了关键性突破,而且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主要创新点包括:1)突破传统静态网络同步的根本局限性,首次揭示了一类典型时变复杂动态网络同步的普适性规律,证明了时变复杂网络的同步本质上由该网络的内耦合矩阵和外耦合矩阵的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所决定。
代表性论文1是时变复杂动态网络同步的最早文献之一,被D. Li院士在IEEE TCAS-II上称为“several important milestones”之一。
2)克服由于网络规模大导致的耦合矩阵特征值摄动的本质困难,解决了复杂动态网络牵制控制中的核心关键科学问题,给出了一类典型复杂动态网络的耦合强度、牵制节点数与控制增益之间的定量关系。
3) 突破单节点获取网络全局信息的关键瓶颈,创造性地将分布式演化规律引入复杂动态网络的结构调控上,给出了一类不确定性复杂动态网络自适应同步与参数识别的基本准则,揭示了网络结构识别的内在机理。
4) 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与识别实现了理论与应用的结合,与武汉大学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厘米级服务的构网法则、可靠性和完备性提供了关键理论支撑。
化学核心期刊

化学核心期刊(2013-10-09 11:30:49)1、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主编:唐敖庆(吉林大学)无机化学学科分编委会副主编:徐光宪(北京大学)徐如人(吉林大学)分析化学学科分编委会副主编:俞汝勤(湖南大学)程介克(武汉大学)陈洪渊(南京大学),有机化学学科分编委会副主编:周秀中(南开大学)张礼和(北京医科大学)物理化学学科分编委会副主编:孙家锺(吉林大学)高滋(复旦大学)林祖赓(厦门大学)邵美成(北京大学)高分子学科分编委会副主编:何炳林(南开大学)沈家骢(吉林大学)江明(复旦大学)参考网址:《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并委托吉林大学和南开大学主办的我国化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其前身为《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化学化工版),1964年创刊,1966年停刊,1980年复刊并更名为《高等学校化学学报》,为季刊,1983年改为双月刊,1985年改为月刊至今。
国内刊号CN22-1131/O6,国际刊号ISSN 0251-0790。
16(A4)开本,208页,是中国载文量最大的科技期刊之一。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聘请了70位学术造诣精深的国内外知名化学家组成学术阵容强大的编委会,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1位,占编委会总人数的%。
由国际著名的理论化学家唐敖庆教授任主编,由徐光宪、徐如人、俞汝勤、程介克、陈洪渊、王积涛、周秀中、张礼和、孙家鍾、高滋、林祖赓、邵美成、何炳林、沈家骢、江明等著名学者任副主编。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坚持以新(选题新、发表科研成果创新性强)、快(出版速度快)、高(刊文学术水平高和编辑出版质量高)为办刊特色,以研究论文、研究快报、研究简报和综合评述等栏目集中报道广大化学工作者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化学、材料化学和医药化学等学科领域所开展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所取得的创新性的科研成果,载文学科覆盖面广,科技信息量大,学术水平高,刊登国家“八六三”和“九七三”计划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它省部级以上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的文章达到90%以上,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以及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项目所属的文章占有较大比例。
“养猪院士”印遇龙

“养猪院士”印遇龙作者:黄璐来源:《民主与科学》2019年第05期荣誉、头衔和光环,不是印遇龙感兴趣的话题。
按他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养猪的”——养猪户干的活,他都干过。
“做农业科学要深入实际,要了解生产当中需要什么,仅仅坐在实验室研究细胞、发表文章无用,必须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他在中国农业科研领域奋斗了30多年,拥有中国当代科技精英之一、中科院二级研究员等诸多荣誉;他放弃国外高薪,毅然回到国内投身养殖行业;他带领科研团队打开中国饲料工业和养猪业的领域之门,他就是中科院亚熱带农业生态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动物营养学专家——印遇龙。
30多年来,印遇龙领衔的课题组研究了多项技术,解决了畜禽养殖中滥用瘦肉精、抗生素和高铜高锌重金属等难题。
他带领团队打破了多年来外资企业对我国饲料高端市场的垄断格局……和很多书斋型学者不一样,印遇龙的哲学简单到直白:一辈子学会怎么养一头猪。
他对科学研究的态度也一以贯之:要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一身“倔骨头”印遇龙一直非常朴素,布夹克,棉布裤,运动鞋,春秋冬走到哪儿都是一身冲锋衣——他说这样方便,“经常一到乡下就要到猪栏一线去喂猪”。
荣誉、头衔和光环,不是他感兴趣的话题。
按他的话说,他就是一个“养猪的”——养猪户干的活,他都干过。
他是真实了一辈子的人,他怕虚的、假的。
不图名、不逐利,不在乎旁人眼光、不屑接受恭维,他坚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保持平静喜悦。
在形容老师印遇龙时,学生会用曾红遍网络的穿布鞋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作比。
“两人特像,生活一样极为朴素、不拘小节、看淡名利。
但他心肠又特软,别人找他帮忙十分热心。
”印遇龙对学术的较真和他为人一样,直来直去,这么多年他一直这样。
他经常睡在办公室,因为这样可以“想到事情直接做”。
他的倔在于不苟同世俗规则,不将就。
他每天保持着跑步的习惯,早上或晚上必定坚持一小时。
中午从不午休,一旦犯困他就去跑步,以此来对付疲惫。
这种强大的毅力使他一天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无休的好奇心。
理论物理导师简介

理论物理导师简介1. 冯兆庆,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超重核反应机制和其结构、多核子转移反应、中高能重离子碰撞、对称能、强子(反质子、质子、介子等)引起的核反应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学术论文48篇,被SCI引用1000余次,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120次。
研究成果先后在《自然×中国》,中国科学院主页作为亮点工作报道。
曾获中国科学院院长奖,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近代物理研究所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德国Helmholtz-DAAD奖学金,德国DAAD-K.C.Wong奖。
电子邮箱:fengzhq@。
2. 文德华,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核天体物理及引力理论研究。
至今已在重要国际学术刊物(如Phys. Rev. Lett., Phys. Rev. C, Phys. Rev. D等)发表SCI收录论文50余篇。
目前主持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子星结构及其振动模式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物态方程下的中子星及引力辐射”。
电子邮箱:wendehua@。
3. 杨小宝,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结构的理论计算研究,在物理类重要杂志Phys. Rev. B、Appl. Phys. Lett.等发表SCI 论文50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 的35 篇, 论文被等同行引用近800 余次。
本科生课程《计算物理》于2015年获第一批华南理工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课程(MOOC)立项,并于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面向国内开设。
现主持和完成国家基金、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项,2013年入选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2014年获得广东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2015年入选广东省培养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电子邮箱:scxbyang@。
4. 张向东,教授,硕士生导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me Category A Paul Alivisatos Physics Alex Zettl Physics Alexander A Balandin Physics Allan H MacDonald Physics Amir Yacoby Physics Andre K Geim Physics Andrea C Ferrari Physics Antonio H Castro Neto Physics Arthur C Gossard Physics Arun Majumdar Physics B Andrei Bernevig Physics Cees Dekker Physics Charles L Kane Physics Charles M Lieber Physics Claire F Berger Physics Costas M Soukoulis Physics Daniel C Ralph Physics David D Awschalom Physics David R Smith Physics Deborah S Jin Physics Demetrios N Christodoulides Physics Fedor Jelezko Physics Ferenc Krausz Physics Francisco Guinea Physics Fu-Guo Deng Physics Gang Chen Physics Genfu Chen Physics Georg Kresse Physics Gustavo E Scuseria Physics H Jeff Kimble Physics Harry A Atwater Physics Hongjie Dai Physics Ian R Fisher Physics Immanuel Bloch Physics J Ignacio Cirac Physics James C Hone Physics James G Analytis Physics Jannik C Meyer Physics Jian-Lin Luo Physics Jing Kong Physics Jiun-Haw Chu Physics Joerg Wrachtrup Physics John Robertson Physics John A Rogers Physics John B Pendry Physics Jun B Ye Physics Kostya S Novoselov Physics Leo P Kouwenhoven Physics Leonid A Ponomarenko Physics Liangbing Hu Physics M Zahid Hasan Physics Maciej Lewenstein Physics Martin Wegener PhysicsMartin W Zwierlein Physics Michael Graetzel Physics Michael F Crommie Physics Michal Lipson Physics Mikhail D Lukin Physics Mikhail I Katsnelson Physics Mildred S Dresselhaus Physics Nai Phuan Ong Physics Nan-Lin Wang Physics Naomi J Halas Physics Naoto Nagaosa Physics Ni Ni Physics Nicola A Spaldin Physics Nuno MR Peres Physics Paul C Canfield Physics Paul L McEuen Physics Peidong Yang Physics Peter Zoller Physics Peter Nordlander Physics Phaedon Avouris Physics Philip Kim Physics Pulickel M Ajayan Physics Qian Niu Physics Rahul R Nair Physics Rainer Blatt Physics Richard H Friend Physics Robert C Myers Physics Robert J Cava Physics Robert J Schoelkopf Physics Rodney S Ruoff Physics Rudolf Grimm Physics Sang-Wook Cheong Physics Sankar Das Sarma Physics Sergei D Odintsov Physics Sergey L Bud'ko Physics Sergey V Morozov Physics Shanhui Fan Physics Shin'ichi Nojiri Physics Shou-Cheng Zhang Physics Stephen R Forrest Physics Steven G Louie Physics Steven M Girvin Physics Tilman Esslinger Physics Tobias J Kippenberg Physics Tony F Heinz Physics Vladimir I Fal'ko Physics Walt A de Heer Physics Xi Dai Physics Xiang D Zhang Physics Xiao-Liang Qi Physics Yew San Hor Physics Yi Cui Physics Yoshinori Tokura Physics Younan Xia PhysicsZhi-Xun Shen Physics Zhong Fang Physics Zhong Lin Wang PhysicsPrimary AffiliationUniv Calif Berkeley, USAUniv Calif Berkeley, USAUniv Calif Riverside, USAUniv Texas Austin, USAHarvard Univ, USAUniv Manchester, UKUniv Cambridge, UKNatl Univ Singapore, SingaporeUniv Calif Santa Barbara, USAStanford Univ, USAPrinceton Univ, USADelft Univ Technol, NetherlandsUniv Penn, USAHarvard Univ, USAGeorgia Inst Technol, USAIowa State Univ, USACornell Univ, USAUniv Chicago, USADuke Univ, USAUniv Colorado System, USAUniv Cent Florida, USAUniv Ulm, Germany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IMDEA Nanoscience Inst, Spain Univ Manchester, UK Beijing Normal Univ, ChinaMIT, USAChinese Acad Sci, ChinaUniv Vienna, AustriaRice Univ, USACaltech, USACaltech, USAStanford Univ, USAStanford Univ, USAUniv Munich, GermanyMax Planck Society, GermanyColumbia Univ, USAUniv Calif Berkeley, USAUniv Vienna, AustriaChinese Acad Sci, ChinaMIT, USAStanford Univ, USAUniv Stuttgart, GermanyUniv Cambridge, UKUniv Illinois System, USAImperial Coll London, UKUniv Colorado System, USAUniv Manchester, UKDelft Univ Technol, NetherlandsUniv Lancaster, UKUniv Sys Maryland, USAPrinceton Univ, USAICFO Inst Ciencies Foton, SpainKarlsruhe Inst Technol, GermanyMIT, USASwiss Fed Inst Technol Zurich, Switzerland Univ Calif Berkeley, USACornell Univ, USAHarvard Univ, USARadboud Univ Nijmegen, NetherlandsMIT, USAPrinceton Univ, USAPeking Univ, ChinaRice Univ, USARIKEN, JapanUniv Calif Los Angeles, USASwiss Fed Inst Technol Zurich, Switzerland Univ Minho, PortugalIowa State Univ, USACornell Univ, USAUniv Calif Berkeley, USAAustrian Acad Sci, AustriaRice Univ, USAIBM, USAHarvard Univ, USARice Univ, USAUniv Texas Austin, USAUniv Manchester, UKAustrian Acad Sci, AustriaUniv Cambridge, UKPerimeter Inst Theoret Phys, Canada Princeton Univ, USAYale Univ, USAUlsan Natl Inst Sci Tech, South KoreaUniv Innsbruck, AustriaRutgers State Univ, USAUniv Sys Maryland, USAICREA, SpainAmes Natl Lab, USA Iowa State Univ, USA Russian Acad Sci, RussiaStanford Univ, USANagoya Univ, JapanStanford Univ, USAUniv Michigan, USAUniv Calif Berkeley, USAYale Univ, USASwiss Fed Inst Technol Zurich, Switzerland Swiss Fed Inst Technol Lausanne, Switzerland Stanford Univ, USAUniv Manchester, UKGeorgia Inst Technol, USAChinese Acad Sci, ChinaUniv Calif Berkeley, USAStanford Univ, USAMissouri Univ Sci & Technol, USAStanford Univ, USARIKEN, Japan Univ Tokyo, JapanGeorgia Inst Technol, USAStanford Univ, USA Chinese Acad Sci, China Georgia Inst Technol, USASecondary AffiliationLawrence Berkeley Natl Lab, USACNRS, FranceAmes Natl Lab, USA; IESL Forth, GreeceUniv Munich, Germanyhester, UKCtr Computat Mat Sci, Austria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Max Planck Inst Quantum Opt, GermanyNIST, USAICREA, SpainSungkyunkwan Univ, South KoreaUniv Innsbruck, AustriaUniv Innsbruck, AustriaICREA and ICE(IEEC), Spain; Tomsk State Univ Control Syst & Radioelectron, Russia Hong Kong Univ Sci & Technol, ChinaStanford Lin Accel Ctr, USA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King Abdulaziz Univ, Saudi Arab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