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水果对香蕉的催熟情况探究

合集下载

物理催熟的方法

物理催熟的方法

物理催熟的方法我折腾了好久物理催熟的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最开始对物理催熟有想法,是因为有一次买了好多生的水果,像香蕉啊,芒果啥的,想让它们快点熟,就瞎摸索开来。

我第一个尝试的方法就是把水果放在一个袋子里密封起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这样能让水果自己产生的乙烯聚集起来,乙烯不就是催熟的嘛。

我把几个绿色的香蕉放在一个塑料袋里扎紧,放在角落,满心期待着它们快点变黄。

可是过了好几天,感觉它们只是稍微有点变化,仔细一看,香蕉的屁股那部分有点黑了,我才意识到香蕉产生的水分没法散发出去在袋子里积着,可能不太行了。

所以我就知道这个方法要改进,下次再这样做的时候我就在袋子里放了张厨房用纸,用来吸水份。

后来啊,我又试过把生水果和熟水果放一起催熟。

像那种熟透了的苹果或者是熟透的香蕉放在那些生水果中间。

我感觉这就像是找了个小老师来教那些没长大的水果怎么成熟似的。

不过,这里面也有讲究。

我一开始把一个很大的生芒果和一个小小的熟透的苹果放在一个纸盒子里,过了几天发现没什么大变化。

我就琢磨着是不是这个比例不对,熟的水果散发的乙烯可能不够多。

然后我又放进去几个熟透的苹果,果然这次芒果很快就变软了有点要熟的迹象了。

还有温度这方面,我觉得很容易被忽视。

我觉得温度就像是一个加速器,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催熟的进程。

比如说,同样是用袋子密封法催香蕉,我把一袋在厨房放着的香蕉和一袋放在靠近暖气旁边的香蕉对比。

暖气边的香蕉熟的速度明显快一些,但是温度不能太高啊,太高我也担心会把水果弄坏了,这个合适的温度我还在摸索,大概就是摸起来有些温热那就比较合适。

还有光照,我试过把一些青橘子放在有阳光能稍微照射到的地方,感觉也会比那些放在阴暗角落的熟得快一点。

但是不能直射太久,久了橘子皮就干了,里面还没怎么熟呢,感觉就像是外表在做最后的挣扎,内在还没跟上步伐。

反正物理催熟啊,就是要不断的尝试各种因素的搭配组合,找到最适合的方法。

总的来说,密封的时候注意防潮,不同熟度的水果搭配催熟的时候要把握好比例,温度和光照也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这样物理催熟水果就比较容易成功了。

催熟香蕉实验报告过程(3篇)

催熟香蕉实验报告过程(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催熟方法对香蕉成熟度的影响,分析不同方法对香蕉色泽、口感和营养成分的改善效果,为香蕉的保鲜和销售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香蕉:新鲜、无病虫害、大小一致的香蕉若干。

2. 乙烯利: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催熟。

3. 乙烯气体:天然植物催熟剂,用于催熟。

4. 温度计:用于测量环境温度。

5. 计时器:用于记录实验时间。

6. 纱布:用于包裹香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香蕉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个香蕉,分别编号为A、B、C、D、E。

2. 乙烯利催熟组(A组):将A组香蕉用乙烯利溶液浸泡10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室温下(25℃)催熟。

3. 乙烯气体催熟组(B组):将B组香蕉置于密封容器中,通入乙烯气体(150-300微升/升),密封24小时后取出,置于室温下(25℃)催熟。

4. 自然成熟组(C组):将C组香蕉置于室温下(25℃)自然成熟。

5. 加热催熟组(D组):将D组香蕉放入电热恒温箱中,设定温度为35℃,催熟。

6. 冷藏催熟组(E组):将E组香蕉放入冰箱中,设定温度为5℃,催熟。

7. 观察与记录:每隔一天观察并记录每组香蕉的外观、口感和营养成分的变化。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外观变化(1)A组:香蕉外观逐渐变黄,但色泽较淡,部分香蕉出现黑斑。

(2)B组:香蕉外观逐渐变黄,色泽鲜艳,无黑斑。

(3)C组:香蕉外观逐渐变黄,色泽逐渐加深,无黑斑。

(4)D组:香蕉外观逐渐变黄,色泽较淡,部分香蕉出现黑斑。

(5)E组:香蕉外观无明显变化,色泽较淡,部分香蕉出现黑斑。

2. 口感变化(1)A组:香蕉口感较硬,味道较淡。

(2)B组:香蕉口感适中,味道香甜。

(3)C组:香蕉口感适中,味道香甜。

(4)D组:香蕉口感较硬,味道较淡。

(5)E组:香蕉口感较硬,味道较淡。

3. 营养成分变化(1)A组:营养成分变化不明显。

(2)B组:营养成分变化不明显。

(3)C组:营养成分变化不明显。

自然催熟香蕉实验报告

自然催熟香蕉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自然条件下香蕉的催熟效果,分析不同催熟方法对香蕉成熟度、色泽、口感等方面的影响,为香蕉的储存和销售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材料1. 香蕉:选取新鲜、大小相近的香蕉作为实验材料。

2. 容器:塑料袋、纸箱、大米等。

3. 工具:剪刀、温度计、计时器等。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分组将香蕉分为五组,每组10根,分别为:A组:自然成熟组B组:封袋法催熟组C组:苹果催熟组D组:大米催熟组E组:高温催熟组2. 实验步骤(1)A组:将香蕉放入纸箱,置于室内自然成熟。

(2)B组:将香蕉放入塑料袋,密封袋口,置于室内自然成熟。

(3)C组:将香蕉与3个成熟苹果放入塑料袋,密封袋口,置于室内自然成熟。

(4)D组:将香蕉与大米混合放入塑料袋,密封袋口,置于室内自然成熟。

(5)E组:将香蕉放入塑料袋,置于1820℃的高温环境中,密封袋口,自然成熟。

3. 观察与记录从实验开始,每2天观察一次香蕉的成熟度、色泽、口感等方面,并记录数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成熟度A组香蕉在第10天达到成熟度,B组在第8天,C组在第7天,D组在第9天,E组在第7天。

2. 色泽A组香蕉果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色,B组果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色,C组果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色,D组果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色,E组果皮由青绿色变为黄色。

3. 口感A组香蕉口感偏硬,B组口感偏硬,C组口感偏软,D组口感偏软,E组口感偏软。

五、实验结论1. 自然条件下,香蕉可通过封袋法、苹果催熟法、大米催熟法和高温催熟法进行催熟。

2. 封袋法、苹果催熟法、大米催熟法和高温催熟法均能不同程度地促进香蕉成熟,其中苹果催熟法和高温催熟法效果最佳。

3. 在自然条件下,香蕉的成熟度、色泽和口感受催熟方法的影响较大。

六、实验建议1. 在香蕉储存和销售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催熟方法。

2. 在催熟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以保证香蕉的品质。

3. 建议在催熟过程中适当添加其他成熟水果,如苹果、梨等,以加速香蕉的成熟。

香蕉催熟实验报告

香蕉催熟实验报告

香蕉催熟实验一、实验目的了解果实催熟的原理,掌握果实催熟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大多数果实在采收后可立即食用,但有一些果实在达到采收成熟度后则还不能食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其质地、色泽、风味才可达到食用状态,后熟可采用人工催熟的方法,促进其生理后熟和物质的转变,已达到提早上市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1、植物材料:绿熟香蕉2、试剂:固体乙烯3、仪器:培养箱四、实验步骤1、配置不同浓度的乙烯利溶液。

对照组:乙烯利浓度0mg/kg;处理组1:乙烯利浓度250mg/kg;处理组2:乙烯利浓度500mg/kg;处理组3:乙烯利浓度1000mg/kg。

2、喷施香蕉。

每个处理3个香蕉,4个处理12个香蕉。

将装有不同浓度乙烯利的喷壶喷施香蕉,注意均匀喷施,且喷施到蕉头上,用塑料袋包装后在实验室贮存,并做好标记。

贮藏环境:20℃,湿度90%,每班分成两大组,一组在培养箱,一组在实验室室温,记录温度。

3、观察记录。

每3天观察一次,并拍照记录香蕉外观品质变化,观察4次(第0天,3天,6天,9天)。

4、品尝催熟香蕉。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实验结果2、实验分析实验当天,即第0天,各处理组全绿(处于第①级状态),棱角分明,硬度大,蕉柄坚固不易脱落。

第一次拍照记录时,即处理后第3天,各组已出现肉眼可见的变化差距。

对照组(喷施清水)较之前的变化不大,全绿(处于第①级状态),棱角分明,硬,蕉柄不易脱落;处理1(喷施250mg·kg-1乙烯利)由全绿变为黄多于绿(处于第④级状态),棱角变模糊,开始变软,蕉柄不易脱落;处理2(喷施500mg·kg-1乙烯利)只有果柄和果颈处有少量绿色(处于第⑤级状态),棱角模糊不分明,较处理1更软,蕉柄不易脱落;处理3(喷施1000mg·kg-1乙烯利)为全黄(处于第⑥级状态),棱角开始消失,较处理2更软,蕉柄容易脱落。

第二次拍照记录时,即处理后第6天,各组较第三天时的变化不大。

香蕉催熟环境对比探究

香蕉催熟环境对比探究

香蕉催熟环境对比探究一、研究背景和目的妈妈从市场买回来一大串绿色的香蕉,弟弟想去摘来吃,妈妈赶忙制止了。

平时我们吃的都是黄色的香蕉,为什么这串是绿色的呢?于是我问妈妈,妈妈答说,绿色的香蕉还没成熟,我们需要催熟了才能吃呢。

我问妈妈怎么催熟,妈妈建议我自己去探究。

于是,我就拉上我一个好朋友,去请教科技老师,科技老师便开始指导我们去实验探究多种香蕉催熟方法。

二、实验探究1、实验材料:一串绿色香蕉、保鲜袋若干个、毛巾、成熟苹果3个、成熟香蕉3条、湿温度表2、香蕉催熟的原理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植物,热带地区广泛种植,我们东莞地区也广泛种植。

香蕉要求高温多湿,生长温度为20~35℃,最适宜为24~32℃,最低不宜低于15℃。

香蕉怕低温、忌霜雪。

市面上的香蕉,很多为了运输方便,在未成熟时就采摘下来,销往各地,然后再催熟销售。

乙烯能够催熟果实,乙烯的来源主要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产生乙烯,催熟自身;二是通过外部施以乙烯,例如其他成熟的果实或涂抹化学物质乙烯利等。

3、对照组法催熟香蕉(1)我们将香蕉切成一条一条。

切的时候,果柄那里有很多新鲜乳汁留出。

(2)将绿色香蕉分成七组,每组组别及环境对应如下:组别环境1234567催化物1条成熟香蕉2条成熟香蕉2个成熟苹果1个成熟苹果两条毛巾无无是否密封是是是是是否否果柄是否相连否否否否否否是位置室内室内室内室内室外室内室内温度、湿度26,4426,4426,4426,4432,2826,4426,443、实验过程每天各组别形态图如下:各组别每天硬度记录如下:天数12345678硬度组别硬度变化过程分析:香蕉由生变熟的过程中,皮由硬→稍软→较软→很软,很软后就开始慢慢腐坏。

用成熟香蕉和两个苹果做催化剂,并密封,香蕉皮5天后能变较软;用1个苹果做催化剂,香蕉皮7天后能变较软;密封放置室外、不密封放置室内,香蕉皮8天后还没有变软。

各组别每天颜色记录如下:天数颜色组别123456781很绿偏绿稍黄淡黄较黄很黄很黄很黄2很绿偏绿稍黄淡黄较黄很黄很黄很黄3很绿偏绿稍黄淡黄较黄很黄很黄很黄4很绿偏绿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稍黄淡黄很黄很黄5很绿偏绿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6很绿偏绿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7很绿偏绿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绿中带黄颜色变化过程分析:香蕉由生变熟的过程中,香蕉皮颜色由很绿→偏绿→绿中带黄→稍黄→淡黄→较黄→很黄,当颜色很黄后,开始慢慢腐坏。

乙烯催熟香蕉 原理

乙烯催熟香蕉 原理

乙烯催熟香蕉原理乙烯是一种无色、有味道气体,也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

乙烯在植物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包括幼苗萌发、开花、果实成熟等。

在香蕉的生长发育过程中,乙烯也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利用乙烯对香蕉进行催熟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香蕉是一种热带水果,其果实一般在未成熟时采摘并运输到销售地点。

在这个过程中,香蕉的催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催熟可以加速香蕉的果实变色、软化和增加甜味。

乙烯催熟是一种常用的催熟方法,通过乙烯与香蕉果实中的受体结合,触发一系列生理和生化反应,从而加速果实的成熟过程。

乙烯的催熟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解释:1.吸收乙烯:香蕉果实表面存在一层叫做“蜡质”的保护物质,这层表皮可以减缓乙烯的吸收速度。

因此,在催熟前,通常会将香蕉果实表面清洗干净或使用一些方法去除这层蜡质,以增加乙烯的吸收。

2.解离乙烯受体:香蕉果实中存在一种乙烯受体,它是一种膜蛋白。

乙烯受体与乙烯结合后会发生构象变化,从而触发下游信号传递的反应。

乙烯受体与乙烯的结合通过化学键的形式进行,当乙烯作为气体进入香蕉果实中时,乙烯受体与乙烯的结合会发生。

3.信号传递:乙烯受体与乙烯结合后,会通过蛋白质、激酶等信号传导分子向细胞内传递信号。

这些信号会激活一系列蛋白质酶、激酶和其他调节分子,从而触发果实的生化反应。

这些反应包括果糖和葡萄糖的合成和分解、叶绿素的降解、香气物质的合成、果实软化等。

4.生化反应:乙烯信号传递激活了一系列的生化反应。

例如,乙烯促进了果实内部淀粉的降解,从而使果实变得更甜。

另外,乙烯还可以促进果胶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等水解酶的活性,导致果实的软化。

同时,乙烯也可以促进香蕉果实中一些化合物的合成,增加果实的香味。

乙烯催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香蕉上,也广泛应用于其他水果的处理过程中。

在商业领域中,催熟香蕉常常使用乙烯作为助剂,通过控制乙烯浓度和处理时间来实现不同程度的催熟。

此外,乙烯催熟也可以通过利用乙烯合成途径的抑制剂来实现。

香蕉的催熟方法及效果探究

香蕉的催熟方法及效果探究

表1研究性学习最近妈妈的同事送来一些进口香蕉,可都是全青的,为了早日吃到美味的香蕉,我开始了关于香蕉的催熟研究。

哪种水果对香蕉的成熟度有影响?不同环境对香蕉的成熟度是否有影响?空气的流通对香蕉有影响吗?为解开这些疑惑,我通过3个实验探究哪种方法最容易使香蕉成熟。

一、实验材料青香蕉若干,橘子1个,冬枣1个,苹果1个;塑料袋若干;装满米的米桶1个;标签若干。

二、研究过程实验1:不同水果对香蕉成熟度的影响(1)准备青香蕉5根,橘子1个,苹果1个,冬枣1个,标签4个。

(2)先将香蕉分成5份,每份与一种水果搭配。

第一根香蕉和橘子配,编号为No.1;第二根香蕉和苹果配,编号为No.2;第三根香蕉和冬枣配,编号为No.3;第四根香蕉和第五根香蕉配,编号为No.4。

隔天记录实验现象,如表1: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No.1微微泛黄,多处黑色烂痕。

尾部多处烂痕。

尾部严重腐烂。

头尾腐烂较严重。

No.2多处泛黄,有淡淡的香味。

捏上去有点软。

大部分开始泛黄。

大部分泛黄,出现烂痕。

No.3绿色。

无变化。

无太大变化。

有一点软。

出现一点烂痕。

No.4泛黄,香味较浓。

出现烂痕。

较浓的香味。

多处烂痕。

2476235*************_2.tifn ot exist!香蕉的催熟方法及效果探究文浙江省温州市第十四中学朱妍儒经过七天的观察发现:香蕉和苹果放在一起(No.2)的效果最好。

其他香蕉只是有一点黄,多处烂痕,而No.2却只在香蕉尾部有一处较大烂痕,颜色变化比其他香蕉突出很多。

实验2:不同环境对香蕉成熟度的影响(1)准备青香蕉3根,装满米的米桶一个,标签3个。

(2)先将香蕉分成3份。

第一根香蕉放在米桶里,编号为No.1;第二根香蕉放在阳台上,编号为No.2;第三根香蕉放在室内,编号为No.3。

隔天记录实验现象。

如表2:可以看出,香蕉放在阳台上(No.2)成熟得最快。

其他香蕉几乎多烂痕,而No.2虽然也有烂痕,但颜色与其他两根香蕉有较强的对比,No.2是黄的,其他却是绿的。

香蕉催熟实验

香蕉催熟实验

实验香蕉催熟处理一、目的要求学生熟悉催熟的原理,掌握果实催熟的操作技术。

二、原理大多数果实在采收后可立即食用,但有一些果实在达到采收成熟度后则还不能食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后熟,其质地、色泽、风味才可达到食用状态;还有的果实已进入成熟期,但外观色泽还未转变到固有状态;对于这样一些果实,常采用人工催熟的方法,促进其生理后熟和物质的转变,以达到提早上市的目的。

三、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1.材料:绿熟香蕉,固体乙烯2.试剂(要求把具体浓度表明):NaOH,H2C2O4,BaCI2,酚酞试剂。

等。

仪器:((型号:请记录)保鲜箱GY-1型果实硬度计。

手持式可溶性固形物测定仪。

干燥器、天平、电子称、研钵、滴定管四、实验内容和设计研究不同浓度乙烯利对香蕉的催熟效果。

称取一定重量的香蕉,用喷壶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后,用塑料袋包装后在实验室贮存,实验设计为:1、乙烯利浓度1000mg/Kg(第1组)2、乙烯利浓度1500mg/Kg(第2组)3、乙烯利浓度2000mg/Kg(第3组)4、乙烯利浓度0mg/Kg(第4组)五、实验步骤1、按照不同的实验设计进行处理(每组称取一定重量香蕉,进行组别、时间标记,用于贮藏期间呼吸强度和失重率的测定。

2、测定实验室温度。

3、实验处理前进行相关品质指标的观察和测定,并记录。

①果实硬度的测定:②果皮颜色②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测定③ 果实重量的测定(标记的果实)④ 呼吸强度测定(标记的果实称重后测定):静置法:具体操作参照附文24、 催熟处理:用喷壶喷施不同浓度的乙烯利后,用塑料袋包装后在实验室贮存。

5、 观察和测定毎3天进行一次,共测定3次,并实验记录。

相关品质指标。

① 果实硬度的测定:GY-1型果实硬度计。

② 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的测定:手持式可溶性固形物测定仪。

③ 果实失重率的测定(标记的果实):具体操作参照附文1。

计算公式: %100%⨯-=原初重称重原初重果蔬失重率 ④ 呼吸强度测定(标记的果实称重后测定):静置法:具体操作参照附文2 ⑤ 果实腐烂度的判定:具体操作参照附文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水果对香蕉催熟情况探究
董任科 1 胡博*
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东,广州 510631
摘要:在实际生活中,运输香蕉过程中为防止香蕉过早成熟,将产乙烯量大的水果与之隔离,而在售卖过程中,为了达到让香蕉早点成熟的目的,会将不同水果放在香蕉处一起储存。

乙烯具有催熟香蕉的功能,而苹果、木瓜属于呼吸跃变型果实,稀放较多乙烯,芒果,橙子属于非呼吸跃变型果实,乙烯释放较少。

故苹果,木瓜的催熟效果较橙子和芒果可以更快的催熟香蕉。

关键词:植物生理香蕉乙烯色泽指数水果
前言:研究表明,乙烯广泛存在于植物的各种组织、器官中,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乙烯的产生具有“自促作用”,即乙烯的积累可以刺激更多的乙烯产生[1],故成熟的水果中乙烯含量多,可用于催熟其他未熟水果; 不同水果由于相应的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数目不同,导致在成熟阶段产生的乙烯量不同。

[2]本实验采用芒果,木瓜,苹果,石榴四种水果产生的乙烯对香蕉进行催熟。

而在香蕉催熟后果肉中可溶性糖含量上升,可以此作为本实验测定指标[3],另外香蕉成熟过程中果皮表面会发生变化呈现不同颜色,以其色泽指数也可以作为成熟参考标志。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实验材料 30条香蕉,同质量的苹果、橙子、芒果和木瓜。

1.1.2药品试剂蒽酮浓硫酸试剂:1.0 g蒽酮溶于100 mL浓 H2SO4中,贮藏于棕色瓶中(当日配置),浓硫酸,
1.1.3 实验仪器离心机、水浴锅、分光光度计
1.2 方法步骤
1.2.1标准曲线的制作
取标准葡萄糖溶液将其稀释成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溶液,浓度分别为每mL含糖0、5、10、20、40、60、80μg。

按上述方法分别测得其吸光度,然后绘制A625-糖浓度曲线,或进行直线回归求得直线方程。

计算样品中含糖量%设V为植物样品稀释后的体积(m L) C为提取液的含糖量(μg/ m L)W为植物组织鲜重(g)
则得计算式如下:可溶性糖含量%=( C×V)/(W×106) ×100%
1.2.2 可溶性糖的提取
称取0.1g的新鲜香蕉,于研钵中加80%酒精4ml,仔细研磨成匀浆,倒入离心管内,置于80℃水浴中不断搅拌10min,离心10分钟(5000转/min),收集上清液于50ml的刻度试管中,其残渣加10ml80%酒精重复提1次,合并上清液。

定容至250ml,过滤后取滤液(稀释10倍或20倍后)测定。

1.2.3 色泽指数测定
色泽指度:根据香蕉果皮的转黄率将其色泽分为6个等级,0级—全绿;1级-果蒂转黄;2级-果面小于25%转黄;3级-果面25%~50%转黄;4级-果面50%~75%转黄;5级-全部转黄色泽指数=Σ(级别*该级别果数量)/(最高级别*总果数)
购买苹果、橙子、木瓜、芒果(同质量)、香蕉(30个/两把)。

同一把上的香蕉分为6个一组,一共5组,每组香蕉分别与五种水果放在同一袋子中。

留一组作为对照组单独放。

连续五天,每天观察并且拍照记录。

2 结果与分析
2.1可溶性糖的测定结果
本实验在前三天均进行可溶性糖类的测定,但结果均显示是负值,无法和标准曲线进行对比,故本方法后来取消使用并在后三天采用观察色泽来确定实验。

分析可知,当可溶性糖含量低时,非还原糖含量容易出现负值;而当可溶性糖含量高时,多糖含量容易出现负值[4]。

故本实验猜测是由于实验操作过程中不当,或由于香蕉内在原因,可溶性糖类变化较大,导致测定过程失误,所的数据没有实际性的意义,故不予采用。

2.2 色泽指数的测定
采用色泽指数来确定香蕉成熟程度,1-4图分表代表苹果、橙子、芒果、木瓜与香蕉放在一起产生的效果,最后一组对照组,色泽图如下:
第0天:
【1】【2】【3】
【4】【5】
图1. 第0天色泽图
第一天:
【1】【3】【4】
【5】
图2.第一天色泽图
第二天:
【1】【2】【3】
【4】【5】
图3.第二天色泽图
【1】【2】【3】
【4】
图4.第三天色泽图
第四天:
【1】【2】【3】
【3】
图5.第四天色泽图
第五天:
图6.第五天色泽对比图
分析:由结果图可知,所有香蕉在第五天已经达到完成成熟,其中苹果、木瓜催熟的香蕉成熟的更快,并且在第五天色泽明显更黄,出现黑斑更多,更大;而橙子和芒果则催熟效果更慢。

这个与苹果和木瓜是呼吸跃变型的果实有关,此类果实在成熟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多的乙烯,乙烯可以催熟。

在实际实验中,由于拍照手机不同,图片显示与实际情况有所区别。

还有因为实验员操作原因,导致有些图片数据没有保留或缺失,故上述图片中不能明确中肯的表示实验结果。

3.1乙烯对水果催熟作用明显
乙烯是一种调节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植物激素。

现在也是作为一种水果催熟剂[5],所有的果实在发育期间都会产生微量乙烯,在果实未成熟时乙烯含量很低,在果实进入成熟时会出现乙烯高峰,与此同时果实内部的淀粉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含量上升,有色物质和水溶性果胶含量增加,果实硬度和叶绿素含量增中,果实特有的色香味出现,采用相应的措施才能够延续果实的后熟,延长果实的贮藏寿命。

所以在香蕉运输过程中,会把香蕉和其他水果分开保存,并且抑制乙烯的的产生,而在售卖时,会把不熟的香蕉和苹果等一起保存几天,以达到催熟的效果。

在本次试验中,木瓜在第四天开始腐烂,芒果也出现过于成熟的情况。

这个与乙烯有一定关系,乙烯催熟导致可溶性糖提高,真菌或细菌入侵,滋生成群,导致水果的腐烂。

3.2 呼吸跃变形水果产生乙烯的量更大
果实在发育中都会产生乙烯,而呼吸跃变型水果会经历一段呼吸的变化,先呼吸在一段期间提高,后续又降低,这个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多的乙烯。

比如苹果,在成熟过程中会比橙子芒果产生更多的乙烯,对香蕉的催熟的效果也更明显。

当然,香蕉也会自身产生乙烯,因而会慢慢成熟。

所以为防止香蕉成熟过快,可以避免把香蕉和其他水果混合保存,再者,合理通风,把水果产生的乙烯排出去。

当然,可以采用低温,少氧气的方法,抑制果实呼吸,减缓水果成熟速度,利于水果的运输与保存[6]。

[1] 植物激素及其在果树、花卉和蔬菜方面的应用刘真南京农业大学生命基地
[2] 不同催熟试剂对香蕉品质及生理的影响牛锐,王愈*,郝利平山西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3] 五种水果作物果实成熟过程中乙烯合成及应答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分析慕茜
南京农业大学
[4]宋长铣.糖的测定中值得注意的负值[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03):55-58.
[5]蒋天梅,殷学仁,王平,孙崇德,徐昌杰,李鲜,陈昆松.乙烯调控非跃变型果实成熟衰老研究进展[J].园艺学报,2011,38(02):371-37
[6]王建军,周雅涵,曾凯芳.乙烯催熟对采后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J].食品工业科
技,2012,33(21):361-3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