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学
贝类增养殖学

贝类增养殖1、贝类:软体动物,这类动物大多数具有贝壳,称为贝类。
身体柔软不分节,又称为软体动物。
种类多,11.5万种,其中化石种3.5万种。
2、贝类学:研究贝类或软体动物形态、生态、生理、发生和分类方面的科学。
研究范围涉及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发生学和分类学3、贝类增养殖学:是研究贝类增养殖的生物学原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型科学;研究内容有增养殖贝类生物学、苗种生产学、增养殖技术4、贝类的外部形态:1、头部,位于体前端,具吻、口、眼、触角和其他器官;2、足部,运动器官,腹面的一个肌肉质突起;3、内脏团,位于体背面,除腹足类外,其他均对称;4,外套膜,包被软体部分,是由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一部分褶皱向下延伸而成的薄膜,一般由外表皮和其间的结缔组织及少量肌纤维组成;5、贝壳,外套膜细胞分泌形成,主要成分CaCo3(95%),另有少量贝壳素和其他有机物5、足功能:运动和捕食,1.爬行,玉螺、鲍鱼等;2.附着,双壳类(扇贝)足部退化,足丝发达;3.挖穴,柱状,缢蛏、蛤仔等;4.浮游,特化成鳍状,拟皮螺;5.捕食,乌贼;5,。
固着(终生性:牡蛎)成体足退化消失6、贝壳结构:1.角质层(皮层),角质(贝壳素,一种硬蛋白)由生壳突起分泌;2.棱柱层(壳层),柱状方解石,由外套膜缘背面细胞分离;3.珍珠层(壳底),叶状霰石(文石),外套膜外表皮分离7、消化系统:(1)消化道口、口腔(口后球状膨大部,齿舌、颚片、唾液腺)、食道(素囊、食道腺)、胃(胃楯、肝胰脏开口、晶杆)、肠(肠嵴、肠沟)、肛门晶杆:多数植食性种类的胃的一部分形成晶杆囊,内有一胶质棒状结构的晶杆。
作用:①起机械消化作用②溶解出消化酶③帮助消化食物齿舌:软体动物消化系统中的特殊器官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许多排角质齿构成齿舌颚片:位于口腔前部,摄食物之用,一般位于口腔两侧左右对称的2片齿式:软体动物齿舌带上角质齿的数目及排列方式用数字等符号表示称为齿式(2)消化腺唾液腺、食道腺、消化盲囊(包围在胃四周)、肝脏消化盲囊作用:1.最主要的消化腺,吸收养料;2. 消化盲囊细胞还可以把食物吞食后颖细胞内消化作用;3.含大量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3)瓣鳃类唇瓣(一般位于鳃前方,口两侧,大多呈三角形,共两对,左右对称)、口(大多无口腔、颚片、齿舌、消化腺)、食道、胃、肠、肛门消化特点:①消化管壁不具有肌肉层,无蠕动能力,靠纤毛的煽动运送食物。
贝类学第一章:总论111PPT幻灯片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2、贝类的主要特征和分类(A)
• 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 • 2、通常由头、足、躯干部、贝壳、外套
膜五部分组成;
• 3、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齿舌和颚片; • 4、N系统包括N节,N索和围绕停产的N环; • 5、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 6、间接发育的有担轮,面盘幼虫。
•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 本课程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要求 学生能掌握贝类的形态构造、生态、生理、发生和 分类等知识,为学习专业课和今后从事水产养殖相 关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 二、学时
– 理论课:30学时;实验:16学时
• 三、教学内容 • 四、实验与考试 • 五、教材与主要参考文献
2
2 瓣鳃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二)
2
3 腹足纲代表种类的形态解剖
2
4 瓣鳃纲古列齿亚纲、翼形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综合型
5 瓣鳃纲古异齿亚纲、异齿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综合型
6 腹足纲前鳃亚纲代表种类的观察(30种)
2
后鳃亚纲、肺鳃亚纲、多板纲、掘足纲、头足纲代表
贼墨学无止境(中国墨)。 – (五)工艺用途:珍珠装饰品,贝雕工艺。
贝类的经济价值(B)
• (一)有毒和传播疾病。许多贝类食后中
毒是因为其食有毒的双鞭藻。如节香螺、 骨螺、荔枝螺、盘鲍、芋螺口腔内毒腺。 有此淡水、陆生腹足类是人和家畜寄生虫 的中间宿主。如日吸(钉螺)。
• (二)对港湾建筑和交通运输危害。船蛆、
眼睛构造复杂;
• 足部特化8或10条腕及一个
贝类学课件第四章 贝类的分类

鳞侧石鳖目
• 主要特征,贝壳无嵌入片,即使有亦无 分齿,头板小于尾板。
• 鳞侧石鳖科 • 低粒鳞侧石鳖(Leptochiton assimilis) 体
小,长圆形,壳板白色,无嵌入片,尾 板比头环带上有多种棘和簇状鳞,寒温 带生活种,分布于我国黄海低潮区至40 米深。鳃10对,饵料以藻类为主,兼食 微型动物如有孔虫、苔藓虫、海绵等。
1.蚶科 Arcidae
• 贝壳呈卵圆形、球形、长方形或方圆形, 壳表具有粗糙的壳皮或发达的壳毛,并 有或粗或细的放射类。
• 我国约有50多种,南北沿海均有分布。 • 蚶科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大多数可食
用。 • 主要有蚶属:
有舟蚶,榛蚶,布氏蚶等。
毛蚶属 Scapharca
•毛蚶S. kagoshimensis
日本宽板石鳖 Placiphorella japonica
2.隐板石鳖科
• 身体长椭圆形,壳 板埋入体内的部分 较多,头板前端的 嵌入片有3-5个齿, 其它壳片嵌入片每 侧一个齿或无。环 带宽厚,有针,刺 状或成簇的针束。
红条毛肤石鳖 Acanthochiton rubrolineatus
4.棘带石鳖科 日本花棘石鳖
第四章 贝类的分类
第一节 多板纲的分类
• 多板纲是贝类的原始型,完全海产,现生有 600余种,底栖生活,从潮间带到5000米的大 洋深处都有分布。一般生活于较高盐海区,以 足附着在岩石或它物上生活,活动能力较强, 一般个体较小,经济价值不大,有些有药物价 值如红条毛肤石鳖,可用于治疗麻疯病,颈淋 巴结核等。东南沿海有吃大型石鳖的习惯。
5.云斑石鳖科 6.甲石鳖科
右图为: 朝鲜鳞带石鳖 (Lepidozona
贝类学重点

1、贝类主要特征:1、身体柔软,不分节或假分节,通常由头部、足部、躯干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五部分构成。
2、除瓣鳃纲外,口腔内有颚片和齿舌。
3、神经系统包括神经节、神经索和一个围绕食道的神经环。
4、体腔退缩为围心腔。
5、间接发育的具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头足类为直接发育。
2、瓣鳃纲主要特征:1、鳃通常呈瓣状,故称“瓣鳃类”。
2、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
3、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神经系统简单,由脑侧、脏、足3对神经节及其相连的神经索构成。
4、心脏1个心室2个心耳。
5、肾1对,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
6、大多数雌雄异体,少数为雌雄同体。
7、发育期间经过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3、腹足纲的主要特征:1、足部发达,位于身体的腹面,故名“腹足类”。
2、有一个螺形的贝壳,也称“单壳类”或“螺类”。
3、头部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4、部分种类内脏囊因发生时经过旋转而形成左右不对称。
5、神经系统由脑、侧、脏、足4对神经节及其连结的神经组成,结构比较复杂。
6、心脏位于身体背侧,有1个心室,1个或2个心耳。
7、雌雄同体或异体。
8、发育期间经担轮幼虫期和面盘幼虫期。
4、头足纲主要特征:1、头部和足部很发达,足环生于头部前方,故名“头足类”。
2、多数能在海洋中作快速,远距离的游泳。
3、除鹦鹉贝具外壳,其他种类为内壳或退化。
4、神经系统较复杂,神经节集中在头部。
5、头部两侧各有1个构造复杂的眼睛,足部特化由8条或10条腕及一个腹面的漏斗组成。
6、心脏有2个或4个心耳,相当于鳃的总数。
7、口内有鄂片和齿舌,多数种类在内脏的腹侧具墨囊。
8、雌雄异体,体内受精,直接发生,无变态。
5、贝壳的形成:角质层、棱柱层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珍珠层由外套膜全表面分泌。
6、贝壳:贝壳可分为三层,最外一层为角质层或皮层;中间的为棱柱层,又称“壳层”,内层为珍珠层,又称“壳底”。
大连海洋大学精品课程贝类学 第7章 贝类的生长与繁殖

第一节 贝类的繁殖
(一)性别性比和性转换 (1).双壳类 • 双壳类的性别有♀和♀/♂之分,但在不少种类这种 区别无明显的界限,例如船蛆,在幼小时为♂,但 在♂精泡中泡有卵泡,第一次性成熟时,完全起作 用,以后如果环境适宜,母变为♀,同时从♀变为 ♂也存在。 • 性变现象有牡蛎种中更常见,如食用牡蛎,且它们 的性别经常转换,有时一年可转换二次或更多。
当性成熟时
• 并不能代表主要生长已经完成,但在这个时期生 长很慢,产卵期间甚至完全停止生长,产卵期后 再继续生长。双壳类的生长并不能被一个简单的 贝壳长度测量数字完全代替,因许多种类其长度 与宽度的比值不是恒定的,常随年龄而变化,有 些种类在幼小时长度与宽度比值接近,年老时就 有很大的差别。反之,在幼贝时有些种类壳长与 壳高的比例相关很大,到成贝时反而接近。另外, 壳的长度与宽度到了某一时期就很难增长。或几 乎不长,但贝壳的厚度和重量还在继续增长,因 此在测定体长时还必须测定壳厚和壳高以及全体 重量。
• ♀/♂,而且两性异形。 • 有些种类,在体长、体色上均有区别,但 ♀、♂的主要区别在于♂有1支或一对腕茎 化为茎化腕。 • 头足类的♀♂比例有很大差异,通常♀体 ♂体多,如某些枪乌贼仅有15%的雄体, 章鱼约有25%的雄体。
二.性成熟年龄和繁殖季节
• 一般贝类当年不能进行繁殖,但满一年即 具繁殖能力,如栉孔扇贝、海湾扇贝、牡 蛎、蛤仔,马氏珠母贝等双壳贝类。 • 一般腹足类性成熟年龄较大,如鲍3年。 • 贝类的繁殖季节即指某种贝类旺盛产卵, 排精的季节,一般指适合贝类排卵和排精 的季节。 • 不同种贝类繁殖季节不同,且同种贝类生 活的海区不同。是由于水温等条件的影响。
3.生长效率
• 毛生长效率gross growth efficiency/net growth efficiency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察

• 左旋、右旋:贝壳顺时针旋转的称为右旋; 逆时针旋转的称为左旋。大多数腹足类是 右旋的。
• 贝壳左、右旋的确定方法:拿起贝壳,壳 顶朝上,壳口对着观察者,看看壳口是开 在螺轴的右侧,则为右旋;反之,则为左 旋。
精品课件
• 3、贝壳方位的确定 • 将壳口向下,壳顶朝着观察者,则: • (1)壳顶的一端为后端,壳口的一端为前端。 • (2)有壳口的一面为腹面,相反面为背面。 • (3)以背面向上,腹面向下,后端向观察者。则
每排由1个中央齿和一对侧齿组成, 中央齿由中部的3个长尖突和两侧各 1个短尖突组成。每个侧齿均有2个 齿突,外侧较长,内侧较短。 齿舌 形态反映了东风螺肉食的食性 形态结构上极为相似 , 种间差异并不明显
A: 硇洲岛方斑东风螺;B:泰国产方斑东风螺;C:泥东风螺;D:台湾东风螺; E:深沟东风螺;F:锡兰东风螺 (标尺=200 um)
• 【作业与思考】
• 1、自选1种贝壳进行绘图,并标注出各部位名称。 • 2、自选3种贝壳,记录其壳高、壳宽的测量结果。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前鳃亚纲 原始腹足目 以鲍科为例
鲍科特点:贝 壳很小,呈耳 状,螺旋部退 化,螺层少, 体螺层及壳口 粗大。
贝壳大,坚实,椭圆形, 壳面粗糙
贝壳坚厚,呈耳状,生 长纹与放射肋交错使壳 面呈布纹状。
贝类实验 之
外部形态观察
精品课件
实验目的
• 1、掌握瓣鳃纲贝类的定位方法,熟悉贝壳 上各部位名称。
• 2、掌握壳长、壳宽、壳高的测量方法。 • 3、掌握腹足纲贝类的外部形态构造。 • 4、掌握腹足纲贝类左旋和右旋的区分方法
。
精品课件
腹足纲分类
精品课件
1、螺旋部 在贝壳的上部,是动物内脏囊所在之处。 (1)壳顶:位于螺旋部的顶端,是动物最早的胚壳。 (2)螺层:贝壳每旋转一周为一个螺层。螺层表面常具生长线、突起、横肋、
贝类学试卷1

一、填空题(15分,每空1.5分)1、贝类的繁殖方式主要有卵生、卵胎生和幼生三种。
2、双壳纲贝壳壳面结构主要包括铰合部、楯面、壳耳、放射助、小月面、生长线和韧带,内面结构主要包括外套窦、闭壳肌痕和外套痕。
2、双壳类外套膜边缘分为简单型、二孔型、三孔型和四孔型类型。
3、我国牡蛎增养殖的主要种类有太平洋牡蛎、大连湾牡蛎、近江牡蛎和密鳞牡蛎(或褐褶牡蛎)四种。
4、头足类的漏斗是由足部特化而来,主要有水管、漏斗基部、漏斗下掣肌构成。
二、名词解释(30分,每个3分)1、外套膜:是贝类躯干部背侧皮肤的一部分皱褶延伸形成的,由内外两层表皮及其间的结缔组织组成,具有分泌贝壳、呼吸和保护作用。
(必须有)外观像一个袋子,里面装着鳃以及各种内脏器官。
2、颚片:是贝类特有的构造。
颚片通常位于口腔两侧,由外表皮加厚形成,几丁质,边缘锐利,有时具有小齿,用来切断食物。
3、缝合线:螺层之间的界限,有深有浅,螺层数目=缝合线数十1,每一螺层上常生有生长线、突起、纵肋、横肋、棘和各种花纹,有些种类表面还生有壳皮和壳毛。
4、消化盲囊:贝类的肝脏,它是一个大型的几乎对称排列的葡萄状褐色腺体,包围在胃的周围,有时伸入到足内。
在生殖季节,它经常被生殖腺包被。
是主要的消化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蔗糖酶、脂肪酶等,其中的淀粉酶是主要成分。
5、平衡囊:通常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为一个囊状构造,里面具有耳石或耳沙;囊壁是由带纤毛的支持细胞和感觉细胞相互排列构成,并共同分泌液体充满整个囊腔。
当贝类运动时,囊里面的耳沙或耳石接触纤毛并刺激脑神经,从而协调运动。
6、原生壳和次生壳:贝类幼虫期由其壳腺分泌的几丁质半透明的壳称为原生壳,以后称为贝壳的壳顶部分;贝类生长时,由其外套膜生壳突起分泌的石灰质的壳称为次生壳。
7、晶杆:为一几丁质的棒状物,其末端突出于胃腔中,它依靠晶杆囊片的纤毛作一定方向的旋转和挺进,以搅拌食物,此外,依靠胃酸的作用,使晶杆溶解,溶解,溶解液中含有糖原酶,可以消化食物。
贝类学实验之外部形态观

01
1. 观察贝类的整体形态,记录其壳形、大 小、质地等特征。
03
02
步骤
04
2. 观察贝类的壳面,记录壳面纹路、颜色 、生长线等细节特征。
3. 观察贝类的肉体部分,记录其颜色、质 地、附着物等特征。
05
06
4. 测量贝类的壳长、壳高、壳厚等尺寸, 并记录。
实验注意事项
保持实验材料的新鲜度,避免在观察过程中出现 腐烂或变形。
支撑
呼吸
繁殖
贝类外壳可以保护内部 软体部分免受外界伤害。
外壳为贝类提供支撑, 使其能在水底或岩石上
稳定生活。
部分贝类通过外壳进行 呼吸,吸收水中的氧气。
部分贝类将卵产在壳内, 保护幼虫直到孵化。
贝类软体部分的特征
01
02
03
04
足
用于移动和固定,不同种类的 贝类足的形态各异。
内脏
包括消化、循环、排泄等系统 ,负责营养吸收和代谢。
在观察过程中,注意保护显微镜和放大镜,避免 造成损坏。
在记录数据时,确保准确无误,并按照实验要求 进行详细记录。
04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展示
贝类外部形态特征
通过观察和测量,记录了不同贝类的壳形、壳色、壳纹等特征,以 及软体部位的特征,如肉色、触须长度等。
贝类生长情况
观察了贝类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变化,记录了壳长、壳高、体重 等生长参数。
资源利用与开发
贝类学研究有助于合理利用贝类资源,开发新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应用,如食用、 药用、观赏等。
02
贝类外部形态概述
贝类的基本结构
01
02
03
壳
贝类的外部硬壳,保护内 部软体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等。
4.在农业上的应用
• 产量多的小型贝类,可用于作为家禽饲料、
水产养殖饵料或肥料。如寻氏肌蛤、鸭嘴 蛤、篮蛤、黑偏顶蛤等。田螺和河蚬可作 鳖的良好饵料。
5.装饰和观赏价值
• 很多贝类贝壳形状独特、富有光泽、花纹
绣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如夜光蝾螺、 法螺、唐冠螺、鹦鹉螺、宝贝、马蹄螺、 竖琴螺、瓜螺、芋螺、细角螺、骨螺、鲍、 珍珠贝、扇贝等等。
肤的部分体壁延伸而成, 外套 膜由内、外表皮和结 缔组织及
少数肌肉纤维组成。
2.腹足纲的外套膜:是一层很薄的组织,覆盖着 整内脏块,在内脏块和足的交接处周围环绕形成 领状。
3.头足纲的外套膜:外套膜肌肉特别发达,呈筒 状,包被整个内脏器官,仅露出头部,有闭锁器 相连接。
五.贝壳:由外套膜外侧表皮细胞分泌形成
4.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成果:我国具有贝类养殖成功 的丰富经验。贝类室内工厂化育苗、自然海区半 人工采苗、土池半人工育苗生产均取得成功经验。
第一章贝类形态构造
• 第一节贝类外部形态 • 第二节贝类内部构造
B.贝类共同基本特征:
(1)多数种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腹足纲 除外,多数因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身体扭转而左右 不对称)。
2、医用
• 鲍的贝壳“石决明”,可以治疗眼疾;宝贝的贝壳叫
“海巴”,能明目解毒;珍珠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清 热、解毒、平肝潜阳、镇心安神、止咳化痰、明目止痛 和收敛生肌等作用。乌贼的内壳叫“海螵蛸”,可治疗 外伤、癞病、止血、心脏病和胃病等。蜗牛可以治疗疟 疾、坏血病、肋膜炎、哮喘病、头痛等各种疾病。海兔 的卵群是消炎退热的良药。其他如蚶、牡蛎、文蛤青蛤 等贝壳,也是中药材。
A:肠为细长管道,肠上 皮具纤毛,直肠 具肠沟,
消化壁无收缩或松弛的
肌肉层。
B:肛门:直肠末端,排 出 粪便开口。
B:位于幽门盲囊状物, 突出于胃腔,几丁质棒状物。
2. 腹足纲消化系统
(1)口:呈圆形或裂缝形,突出成吻,具穿孔腺,毒腺。 (2)口腔:为膨大口球,有唾液腺开口,还具颚片和齿舌
A.颚片:位于口腔两侧,成对,几丁质,为平滑或鳞 片,具齿。
• 1、食用 • 绝大多数贝类都可食用。如海产的鲍,香螺、红
螺、东风螺、玉螺、泥螺、獭蛤、蚶、牡蛎、贻 贝、扇贝、江珧、文蛤、蛤仔、蛏、砗磲、乌贼、 枪乌贼、章鱼;淡水产的田螺、蚌、蚬、蜗牛等。
• 贝类除鲜食外,还可干制或腌制,也可罐藏,
如淡菜(贻贝干)、干贝(扇贝闭壳肌)、蛏干、 蛤干、乌贼干、枪乌贼干和各种贝类罐头。
贝壳大小的测量标准
A.壳高有壳顶至腹缘的距离。 B.壳长为有前端至后端的距离。 C.壳宽为左右两壳面间最大距离。
腹足纲的贝壳:一枚贝壳,呈螺旋状。
(1)螺旋部和体螺层
(2)壳顶 (3)螺层 (4)螺轴 (5)缝合线 (6)壳口:包括完全壳口和
不完全壳口 (7)内唇和外唇 (8)脐和假脐 (9)前沟和后沟
C.肝脏:位于胃周围,呈叶状,输出管的末端 开在胃腔中。分泌淀粉酶,蛋白酶,营细胞外消 化。防治毒物作用,营吸收作用。
3.头足纲的消化系统
(1)口和口腔 A.口位腕中央,具1圆唇(具乳头突 起),口膜(具脊或小吸盘)。 B.口腔为肌肉质口球,内有一对颚片, 切取食物。口腔底部有齿舌,1中央
齿,成对3个侧齿,齿式:3·1·3。
• 蛤、牡蛎、鲍、海蜗牛、乌贼等提取物有抗病害物
质;硬壳蛤提取的蛤素,能抑制肿瘤生长等。杂色蛤仔 组织提取液,对肉瘤抑制率达30%;对肝癌的抑制率达 40%。珍珠及珍珠层粉可配制16种成药。
• 如六神丸、安宫牛黄丸、行军散、生肌散。
3、工业上的应用
• 贝类的贝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是烧石灰
良好原料,如牡蛎、贻贝和锥螺等。淡水 蚌、大马蹄螺等是制造钮扣的原料。马蹄 螺、塔形马蹄螺的壳粉,可以混入油漆作 为喷漆的调和剂。大型贝类贝壳可用于制 作贝雕工艺品,如珍珠贝壳、砗磲贝壳等。
二、 呼吸系统
A 本鳃 本鳃(ctenidium) 通常指软体动物中由外套腔内面 的上皮伸张而成的鳃。
B 二次性鳃和“肺” 有些贝类本鳃消失,而由皮肤代营呼吸,或在皮 肤表面形成二次鳃。如腹足纲的后鳃类:如蜗牛、 菊花螺等。
二、 呼吸系统
1.瓣鳃纲的呼吸系统
(1)鳃的来源和作用
(2)鳃的类型
A:原始型:羽状本鳃(胡桃蛤科)
1.瓣鳃纲的循环系统
(1)围心腔:位于闭壳肌 前方。
(2)心脏: 1个心室和2 个心 耳,肌肉瓣。
(3)副心脏:位于排水孔 附近外 套膜的内侧,左 右各一个。
(4)血管: 动脉、静脉、 血窦。
(5)血液
2.腹足纲的循环系统
(1)围心腔:位于动物 体背部。
(2)心脏:1心室1心耳 或2心耳。
(3)血管:动脉、静脉、 血窦。
腹足纲贝壳前、后、左、右方位确定:
壳顶为上方、后端 壳口为腹面、前端
腹足纲贝壳长度测量:
壳高:壳顶至基部的距离 壳宽:体螺层左右两侧最大的距离
头足纲的贝壳
(1)外壳(鹦鹉螺,一枚,背腹面旋转,壳内腔具 隔壁)
(2)内外壳(旋壳乌贼,贝壳向腹面作游离状螺旋, 壳内分室呈连续状)
(3)内壳: a 石灰质的内壳(俗称海螵蛸、金乌贼) b 角质的内壳(枪乌贼、耳乌贼)
(2)食道:很长,膨大部分为嗉囊,暂存食 物。
(3)胃:球形或长圆形,胃壁肌肉发达,贲 门和幽门有1个附属螺旋盲囊。贮存 肝
脏分泌物。 (4)肠和肛门:肠较短,肛门部具侧瓣,1
个墨囊。 (5)唾液腺:扁的泡状体,开口于口腔内,
分泌消化酶,有的变为毒腺。 (6)肝脏或肝胰脏:输出管于胃中,胰脏分
泌胰蛋白酶,肝脏和胰 脏都分泌淀粉 酶,在胃 内消化。 (7)副舌腺:由腺质器上皮的摺叠形成的。
B.齿舌:位于口腔底部,带状,角质齿片;中央齿, 侧齿,缘齿。斑玉螺齿式:2·1·1·1·2 即齿
舌 一横列有7枚齿片,1枚中央齿,1对侧齿和2 对缘齿。 皱纹盘鲍齿式:∞·5·1·5·∞。
(3)食道:相当长,壁上有褶皱和纤毛细胞 (4)胃:呈袋状或盲囊状,胃壁具强有力的收缩肌
A.晶杆来自胃内壁一层外皮覆被分化成的棒状物,或 藏在幽门盲囊,或位于肠中。
2.腹足纲: A.匍匐生活种类:呈犁头状, 蹠面宽平。如九孔鲍、玉螺。 a.足腺: b.厣: B.浮游生活种类:足特化成 鳍 状,如海蜗牛。
3.头足纲
A.自由游泳生活种类: 足特化成腕和漏斗。 a.腕
b.生殖腕
c.触腕
(三)内脏囊:位于身体背面, 包括心脏、肾脏、胃肠和
消化腺等内脏器官。
(四)外套膜<见右图> 外套膜为贝类躯干部背侧 皮
一、消化系统 二、呼吸系统 三、循环系统 四、排泄器官 五、生殖器官 六、神经系统 七、感觉器官
一、消化系统
1.瓣鳃纲的消化系统 (1)唇瓣:各一对,共4片,
每侧为外唇瓣和内唇瓣,唇 瓣沟, 具纤毛。
(5)消化盲囊:肝脏。含淀 粉等,吞噬细胞。
(6)肠和肛门
(2)口:2片内外唇瓣组合 形成,简单横裂。 (3)食道:极短,食道壁具 纤毛的上 皮细胞。 (4)胃和晶杆: A:胃为卵形或梨形囊状 物,胃壁无肌肉组织,具胃 楯。
1.瓣鳃纲贝壳:2片 (2)铰合部 (3)铰合齿 (4)韧带
a 外韧带 b 内韧带 (5)壳耳 (6)放射肋 (7)生长线 (8)小月面 (9)楯面 (10)外套痕 (11)外套窦 (12)闭壳肌痕
瓣鳃纲贝壳方位的确定
A.壳顶尖端一般偏向前方。 B.有壳顶至贝壳两侧距离短的一端为前端。 C.有外韧带的一端为后端。 D.有外套窦的一端为后端。 E.有一个闭壳肌痕所在的一侧为后端。
3.头足纲的呼吸系统
(1)头足类只有2枚鳃, 鹦鹉贝 有4枚,鳃呈羽 状。
(2)鳃背侧由肌肉褶与外 套膜相连,鳃丝内有微 血管循环。 但鳃表面无 纤毛。
三、循环系统
开放式循环形式: 心脏、血管和血窦三部分组成。 如瓣鳃类,腹足类。
闭管式循环形式:心脏、动脉,静脉,以及动、 静脉相连络 的微血管。如头足类。
(二)有害方面
1、有毒和传染疾病的贝类 已知有85种对人类有食后中毒或接触中毒。节香螺的唾液和 唾液腺中,含有四胺铬物等毒素。骨螺的鳃下腺中有骨螺紫 毒素。荔枝螺和波纹蛾螺中有千里酰胆碱和丙烯酰胆碱。芋 螺的口腔内部有毒腺和箭头状的齿舌,被它刺伤后,受伤处 溃烂。
2、对港湾建筑和交通运输危害
船蛆、海笋等对木船、木桩和石建筑物为害甚大。贻贝、 牡蛎、不等蛤等,大量附着于船底,影响船航行速度。偏等 蛤堵塞供水管。
(4)假外壳(船蛸,由两只特化背腕分泌的石灰质 壳)
4.典型贝壳的组织结构,可分为三层:
(1)角质层或皮层:(最外一层,含贝壳素,硬蛋白质) 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
(2)棱柱层(壳层):(中间层,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 (3)珍珠层(壳底)(内层,叶状的霰石构成) 外套膜的全表面
分泌
第二节 贝类的内部构造
虫期(头足类除外,为直接发育的)。
二、贝类的外部形态
(一)头部 1.瓣鳃纲:头部完全退化,以唇瓣示头部。
2.腹足纲:头部很发达,有口、眼及1对或2对触角。
3.头足纲:头部特别发达,有口和腕,两侧具1个构 造复杂的头眼。
(二)足部
1.瓣鳃纲: A.固着生活种类:完全退化 消失。如牡蛎。 B.附着生活种类:退化变小, 足丝发达,如马氏珠母贝。 C.埋栖生活种类:呈斧刃状 或龙骨状或柱状。如鸟蛤。
贝类学和贝类养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1.贝类:是指软体动物的总称,因大多数的软体动 物具有壳,故通常称之为“贝类”。 2.贝类学:是指研究贝类的形态、生态、生理、胚胎 发生和分类等各方面的科学。
贝类学研究范围:形态解剖学、生态学、生理学、 胚胎发育学和分类 学等,及各分支学科间关系。 3.贝类养殖学:是指研究经济贝类养殖的生物学原 理和生产技术的一门应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