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阻滞与针灸疗法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前景展望

合集下载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DPN临床发病率较高,据统计,DPN的发病率高达60%~90%,DPN通常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以下肢感觉障碍为主,常表现为肢体末端麻木、冰凉或微刺痛,往往不被患者和医师重视。

进一步发展,疼痛可由微刺痛发展到深部刀割样痛或持续性剧痛,甚则夜不得眠,再甚者肢体溃烂发展成糖尿病足,导致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临床治疗目前尚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因此,有效的防治DPN,延缓其病情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DPN属于祖国医学的”痹症”等范畴。

中医药对本病认识较早,能够从整体、多层面、多靶点、多途径等方面进行治疗,显示出一定的优势,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DPN的研究概况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多因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倦内伤导致肝郁气滞,郁而积热,肝火旺盛,胃火亢盛,伤阴化燥而成消渴病。

DPN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多因消渴病程日久,伤津耗气,气阴两虚,血液粘稠,血行不畅,痰瘀痹阻,阳气不达,肢体肌肉筋脉失养等所致。

近年来,众多医家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现总结如下:马建[1]等认为DPN的主要病机为气虚血瘀,因消渴日久,伤阴且耗气,而致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气血不能润养四肢经络,阳气不能布达四末,且久病会损伤肝肾,致其亏虚而不能润养筋骨。

朱智耀等[2]认为DPN符合中医”久病入络”的病理特性,可以归结于”络病”范畴,而肝肾阴虚,络气虚滞,脉络瘀阻,经脉失养为本病病机。

葛红霞[3]认为,DPN为五脏虚弱、功能失常,致脾虚失运,痰浊内生,阴精不化,肾虚失藏,肺失通调,血瘀气滞,痰瘀互结,痹阻脉络而成。

DPN属本虚标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

高彦彬教授在多年的临证经验中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因虚致瘀,虚瘀互结,痹阻经络[4]。

陈惠等[5]根据临床观察,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以脾肾两虚为根本,阳虚寒凝为关键,痰湿瘀热互结为主导。

针罐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针罐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4 典 型 病 例
患者 甲, 女, 5 0 岁, 2 0 1 1 年1 0月 自诉颈部疼 痛右手示 指 、 中 指麻木 2 年 。经推拿 、 中药 热敷 、 骨通 贴 膏等 治疗后 疼 痛稍有 好转 , 但 手指麻 木 无改 善。查体 : C 4 —7棘 突及棘 突 旁压 痛 明 显, 右侧臂丛牵拉 试 验 ( +) , 叩顶 试 验 ( +) , 椎 动 脉扭 曲试验 ( 一) 。颈椎 四位片提示 : 颈椎退 行性变 。经针 刺及放血 疗法治 疗2 次后疼痛 明显缓解 , 手指麻木有所减轻 , 治疗 1 周后疼痛消 失, 手指麻木症状 有所 减轻 , 2 周后手指麻木症 状明显减轻 。 5 颈椎病护理 5 . 1 临床护理 : 增加 患者对 治疗 的认识 和倾 向性 , 使治 疗充分
针 罐联 合 治 疗 糖尿 病周 围神 经 病 变 疗 效 观 察
任 辉
摘 要: 目的 : 观察针罐联合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 变的疗效。方法 : 将7 2 例 患者 随机分成 治疗组和对照组 , 治疗组 采用西 药治疗 加用针刺及背部膀胱经走罐疗 法治疗 ,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 , 均为 3 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症状 、 体征 的改善及神 经传导速度 的变化 。结果 : 治疗组优 于对照组 ( P<0 . 0 5 ) 。结论 : 针 罐联 合治疗糖尿病周 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疗效 , 值得 临床推 广。 关键词 : 糖尿病周 围神 经病 变; 针刺治疗 ; 走罐 疗法
3 疗 效 观 察
3 . 1 疗效 标准 : 参照 《 中医病 证 诊 断疗 效 标准 》 【 2 ] 相关 标 准 。 治愈 : 临床症状 、 体 征消 失 , 功能恢 复正 常 。显效 : 临床 症状 消 失或 明显减轻 , 体征明显好 转 , 功能基本恢 复正常 。有效 : 临床 症状 、 体征减轻 , 但 遗 留部分症 状 、 体征 功能 障碍 。无 效 : 治疗 前后症状 、 体 征无 变化或加重。 3 . 2 结果 : 治愈 3 例, 其中 1 例在第 1 疗程治愈 , 2 例经第 2 疗 程治愈 , 显效 1 2 例, 有效 2 0 例, 有效率 8 8 . 8 9 %。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会表现出明显症状,例如麻木、疼痛等,严重影响到正常生活。

关于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单一中医或者西医方法效果欠佳,所以要采用联合治疗方式,具有较高临床运用价值,下面就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展开讨论。

西医治疗改善新陈代谢。

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第一步是改善新陈代谢,这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体重对血脂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去做,可以有效减轻体重,对于改善治疗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有很大的帮助。

医学研究表明,患者通过有氧运动可以让症状得到有效缓解。

改善微循环。

对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而言,前列腺素制剂可以起到有效作用,让末梢循环的缺血状态得到改善,实现神经细胞修复,常见的药物有前列地尔。

营养神经。

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通过医学研究发现,维生素B12在治疗中效果良好。

对症止痛。

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最明显症状就是疼痛,对正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目前临床用于疼痛治疗的药物比较多,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来选择,体现出较强针对性,确保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部分药物药效有限,而且患者服用后会有副作用,因此不建议长期使用。

手术治疗。

如果患者病情持续恶化,就会导致神经肿胀,外周围神经在解剖狭窄处受到卡压,在这种情况下,神经内压会升高,缺乏情况变得更加严重。

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方式,但是受到技术条件限制,还没有在临床中推广使用,要进行研究突破技术限制,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具有极高应用价值。

中医治疗近年来中医治疗受到人们重视,加强在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对于临床治疗具有正确指导意义。

中药汤剂。

从中医角度来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消渴痹症”范畴,服用汤剂是治疗的有效方法。

医学研究表明,之所以会引发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这和肺、脾、肝、肾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治疗重要参考依据。

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

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

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进展摘要: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dpn)在临床上较常见,致病因素尚不明确。

治疗方法及药物多样化,临床多以西医西药治疗为主,治疗准确且见效快,近些年中医药及中西医合并治疗方法亦取得可喜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西医西药中医中药【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058-01糖尿病并周围神经病变(dpn)在糖尿病并发症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且发病率颇高(90%以上),患者常常出现下肢或足部麻木、疼痛、肌无力等症状,如果延误治疗往往会引起患者坏疽甚至截肢等恶劣后果[1]。

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病因、病机还没有十分明了的报道,ktr治疗上亦没有特效的药物[2]。

临床治疗手段呈现多元化:西医治疗法、中医治疗法、中西医合并治疗法。

本文将近3年dpn的治疗概况进行综述如下。

1 dpn的病因病机1.1 山梨醇代谢异常。

dpn患者常常因为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得不到严格控制,最终导致神经组织内的山梨醇存积,使得肌醇的摄取量以及na+-k+-atp酶活性都明显降低,致使神经传导速度变慢。

1.2 氧化应激。

高糖状态下的糖尿病患者体内活性氧(ros)增加,损坏抗氧系统,促使氧化应激产生并增强,致使神经元蛋白质受到损害,阻碍了信号传导,是dpn的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ge)。

dpn患者在高糖状态下ros增多,促使age增加,age与其受体结合可对细胞产生毒性,并且age聚积于血管壁,血管腔相应变窄,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影响信号传导。

因此,age的聚积也是影响dpn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1.4 其他。

临床研究表明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自由基等都和dpn 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关系。

2 西医治疗法2.1 控制血糖。

血糖控制分多种途径:调整饮食,适量运动,应用降糖药物。

患者血糖不稳定会加剧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使dpn 发病率增加。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疾病可以通过现代医学手段得到治疗。

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

这项技术通过阻止神经系统的传递来实现疼痛的缓解和治疗。

本文将探讨神经阻滞技术和镇痛的应用及发展。

一、神经阻滞技术的原理神经阻滞技术是一种利用药物对神经的突触传递进行阻滞,从而缓解或治疗病痛的方法。

其原理是在神经系统的特定位置注入局部麻醉剂或其他药物,直接作用于神经纤维的终末,阻止神经传导,从而抑制疼痛。

这种方法可以在不需要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现疼痛缓解。

此外,由于阻塞位置的特定性,此方法避免了药物产生的全身副作用,对患者的自主呼吸等功能也不会影响。

二、神经阻滞技术的应用神经阻滞技术在许多临床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手术中,这种技术常被用于麻醉和镇痛。

在急诊和紧急情况下,神经阻滞技术也可作为一种快速和有效的控制疼痛的方法。

此外,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如神经性疼痛,肌肉骨骼疼痛等。

它还可以用于放射性物质和化疗药物等引起的疼痛。

神经阻滞技术还可以改善肌肉痉挛、张力和颜面红斑等症状。

三、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技术将继续得到发展。

新型药物的引入将使得该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更为广泛。

另外,神经阻滞技术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注射操作的复杂性、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同时,数字医疗技术的应用也将为神经阻滞技术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定位注射点,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此外,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也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治疗的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不断提高神经阻滞技术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

四、镇痛的重要性疼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症状,在日常生活和医学诊疗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定数量的疼痛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但对于那些需要进行手术、放疗等治疗的人来说,疼痛往往是无法避免的。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评估和诊断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评估和诊断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评估和诊断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邮编:___________)【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和截肢的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是慢性感觉运动性的对称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和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iabeticautonomicneuropathy,D AN)[1]。

截肢的风险是对糖尿病患者的一个终生威胁,且糖尿病性足部溃疡和截肢的代价高昂[2]。

早期发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于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因为预防性的干涉措施可及时的应用以减少发病率。

1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分类糖尿病神经病变按照受累神经所在部位分为:(1)脊神经病变:包括远端神经病变、近端神经病变和单神经病变。

(2)颅神经病变:包括单颅神经病变和多颅神经病变;(3)自主神经病变。

按照临床表现分为:(1)亚临床型:亚临床型糖尿病神经病变有神经功能异常,感觉或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阈值升高,但无临床神经病变的症状和体征。

(2)临床型:临床糖尿病神经病变是指有神经病变的症状体征和/或临床可检查到的神经功能异常。

临床神经病变为一个或一些特异性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弥漫性或局灶性改变。

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推荐的分类方法,将糖尿病神经病变分为两大类:全身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Generalized symmetric polyneuropathies)和局灶性或多发局灶性神经病变(Focal or multifocal neuropathies)。

1.1全身对称性多发神经病变(1)急性感觉性神经病变少见,主要见于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血糖急剧波动时,而在胰岛素治疗时因血糖变化过大引起的特殊情况称为胰岛素性神经病变。

急性感觉性神经病变的特点是症状严重尤其是夜间明显加剧,但常无阳性的客观检查指标和体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简称DPN)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临床诊断对于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近年来,随着神经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诊断技术和方法也得到了大幅进步。

本文将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临床症状的诊断特点:DPN的临床表现与神经病变程度和类型有关,常见症状有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肌力减退、反射减弱或消失等。

对于糖尿病患者,重点应询问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的出现及其相关因素,辅以神经检查,可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2. 神经生理学检查的应用: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DPN的主要方法之一。

主要有两种常用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技术:神经传导速度(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简称NCV)和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简称EMG)。

NCV主要用于检测神经传导速度、神经兴奋传递的功能情况,而EMG则是评估神经肌肉连接是否正常的重要方法。

这两项检查可通过测量神经兴奋传导速度的改变、神经电位异常等来判断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严重程度。

4.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影像学检查在DPN的诊断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MRI 可以直观地显示神经组织的异常改变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具有无创、高分辨率的优势,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DPN。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诊断逐渐变得更加准确。

临床症状的特点、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皮肤生物物理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是目前常用的诊断方法。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诊断和评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程度和类型,为患者提供及时的干预和治疗。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目前仍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故仍严重危害着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甚至導致残疾。

而中西医结合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血管病变,减轻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本文将对近年来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Abstract]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is one of the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At present there is no specific treatment. It is still seriously endangering the health of diabetic patients, even lead to disability. And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an improve the diabetic angiopathy, alleviate and treat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reated by Integrative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阻滞与针灸疗法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前景展望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阻滞疗法与针灸疗法联合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可行性。

方法交感神经节、硬膜外阻滞每周一次,3次20天为一疗程;同时隔日一次局部神经阻滞,10次一疗程;针灸以隔日针一次的井穴点刺出血荥、输、经、合穴针刺得气留针30分钟,10次一疗程,两种疗法隔日交叉使用,20天为一疗程。

结果两种疗法的联合应用,较各自单独使用,疗程短,治疗效果也将提高。

结论神经阻滞的阻断疼痛神经传导、改善血流状态、抗炎症等作用和针灸的调节机体气血,加快血液流通,改善微循环,改善周围神经血氧供应,促进受损神经血管恢复等治疗作用,利于提高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神经阻滞针灸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是一种感觉性周围神经病变,约占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10%-32%,约占糖尿病病例的4-5%。

疼痛的产生可能与小的感觉性神经纤维的损伤有关。

一些神经调节肽,如P物质、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水平增高也
与疼痛有关。

另外,手足麻木、疼痛也与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有关,致糖蛋白元沉积、血黏度增加、血流瘀滞、抗凝机制异常,致大血管、小血管、微血管等慢性并发症发生。

其病理过程主要是糖代谢障碍和微血管病变,引起周围神经节段性脱髓鞘、滋养血管的中、外膜肥厚,玻璃样变性,从而导致末梢血流障碍,引发肢体远端疼痛、溃疡、坏死,也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有关。

其临床表现为:对称性肢体远端感觉、运动神经受累。

受累部位为肢体远端,呈对称性袜状或手套状分布,多累及下肢的足趾、足、小腿,和上肢远端如双手等,多为慢性发病、女性居多,下肢较上肢严重。

其临床特征为自发性钝痛和感觉异常。

常诉足底或下肢剧烈烧灼样痛或刺痛、刀割样痛、撕裂样痛,时有深部钝痛、痛苦样痛和闪电痛,夜间、寒冷时加重。

可伴有麻木、蚁走感、瘙痒、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感觉缺失等感觉异常;也可伴有痛觉异常过敏,约1/4呈末梢型浅感觉障碍。

深感觉障碍表现亦比较明显,健反射减弱或消失。

病程长者可出现远端肌肉无力、萎缩、肌张力下降、下肢轻瘫;也可有远端肢体皮肤温度下降、苍白、多汗或干燥、指甲变脆;甚至足部并发营养不良性溃疡、坏死。

有明显的共济失调。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属于中医消渴合并“痹症”范畴,是久病消渴、耗伤气阴、或久病入络、气血运行受阻而至脉络不通、出现虚实夹杂之症,肢体失养而见四肢疼痛、感觉障碍等症状[1]。

神经阻滞疗法治疗机制主要为:阻断疼痛的神经传导通道、阻断
疼痛的恶性循环、改善血流状态、抗炎症作用、阻滞交感神经、调节内分泌。

方法主要包括:硬膜外腔、蛛网膜下腔等椎管内神经阻滞;星状神经节、腰交感神经节等交感神经阻滞;面神经、三叉神经等头面部神经阻滞;膈神经、臂丛神经等颈肩、上肢神经阻滞;肋间神经等胸、背、腰、骶神经阻滞;股神经等下肢神经阻滞[2]。

如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上肢单一正中神经受损导致的腕管综合征。

可用星状神经节、臂丛神经阻滞等方法,通过加快血液循环、阻断神经疼痛传导,以消除神经水肿,解除腕管对正中神经的嵌压,以缓解疼痛。

对糖尿病足疼痛伴有麻木、感觉减退等感觉异常,皮温下降、指甲变脆,足部溃疡、坏死等病情。

可用低位硬膜外等下肢神经阻滞,通过阻断疼痛传导和恶性循环、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和抗生物质、扩张下肢血管、加快末梢血运、促进末梢静脉回流、消除下肢水肿,改善患趾缺血、缺氧,改善代谢等达到治疗目的[3]。

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针灸治疗,机理不是直接降低血糖,而是通过调节机体的气血,加快血液流通,改善微循环,从而改善周围神经的供血供氧,促进受损神经血管的恢复。

因此对于手足麻木、疼痛患者,以行气活血、疏经通络为主。

使经脉通而不痛,通而不麻。

可辩证麻木疼痛所属经络,手掌、足底疼痛麻木以手足三阴经五输穴为主,手背、足背以手足三阳经五输穴为主。

以井穴点刺出血荥、输、经、合穴针刺得气留针30分钟。

隔日针一次,10次为一疗程(约20天)[4]。

神经阻滞疗法与针灸疗法联合应用时,腰交感神经节阻滞、硬膜
外阻滞可采用每周治疗一次,3次一疗程(约20天)。

同时星状神经节、臂丛神经、正中神经、、腰丛神经、腰大肌沟、股神经、胫腓神经及局部阻滞等神经阻滞,根据病情选择方法,与针灸联合交叉应用,隔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约20天)。

以上三种治疗方式可同时应用,组成一个时间为20天的疗程。

根据以往上述方法各自应用时均有一定治疗效果判断,神经阻滞疗法与针灸疗法联合应用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案是有应用前景的。

参考文献
[1]张诚,马元旭,等.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7.
[2]中华医学会编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5-39.
[3]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33-534.
[4]陈丹,胡幼平.针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6,22(1):55-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