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研究-注释体例
中国国际政治研究学者 及其论著影响力分析

●白 云中国国际政治研究学者及其论著影响力分析———基于CSSCI的分析(2001—2005) [内容提要] 本文基于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并分析了我国学者及其论著在国际政治领域的研究规模、研究形式与影响力。
[关键词] 国际政治 论著 评价 CSSCI 文献计量学中图分类号:D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7)4-0104-09引 言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其学术影响的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他们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以及成果被他人重视、认可和引用的情况。
一般说来,学者的成果发表得越多、被他人引用得越多,就越能说明他在学术领域产生的影响。
我们通过CSSCI[1]对学者所发表的论文及其成果被引两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每个学者在其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显示其学术研究的创新度与影响力,反映他们所提出的观点、概念、方法或范式引起学术界关注和重视的程度。
另外,我们还对国际政治领域被引最多的图书进行了分析,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趋势以及该领域的经典著作。
学者研究状况分析对学者发文及其被引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我国在国际政治研究领域的作者规模和作者的 收稿日期:2007106110 作者简介:白云,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 210093。
研究形式,通过统计数据并与其他学科比较,认识研究现状的特点,并尽可能地找出本学科的学者研究特点和存在不足,以改进我们的研究。
11学者发文统计分析通过对国际政治学学者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我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的主要规模。
为了对我国国际政治学者规模有一个大致了解,表1给出了2001—2005年在CSSCI的来源期刊[2]上发文的学者总数。
表1 2001—2005年国际政治学者数量统计类型年代20012002200320022005发文作者总数17081805201523512415发文作者姓名数13191375151117341845被引作者数503761146758834110120从表1我们得知,CSSCI国际政治学领域就发文学者数量(不合并同姓名者)来看,从2001—2005五年间呈逐年上升趋势,新增了707名,五年间的平均增长率为9105%。
注释要求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5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大纲)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二、国际政治学研究对象三、国际政治学研究方法一、国际政治学概念1.什么是国际政治?汉斯·J·摩根索(Hans J Morgenthau):“国际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样,是追逐权力的斗争”。
昆西·赖特:国际政治是“一门艺术,它影响、操纵或控制世界上的一些重要团体。
促进某些团体的目的的实现,反对其他团体的相反目的的实现”。
梁守德:“国际政治,指的是行为体间围绕权利、权力和利益实施外向决策的活动及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全球范围内战争与和平、冲突与合作、强权与民主、人权与主权、剥削与发展、结盟与不结盟、动乱与秩序等现象的关系的统称。
”周敏凯:国际政治“是由主权国家为主体的多种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与相互作用,以及形成的各种联系”。
王逸舟:“国际政治”是相对于“国内政治”而言的,但理解上又有多义:一种是指国家之间的政治,英文里叫“politics among nations”,通常是指代表不同民族的政府之间的政治,如外交、国家贸易、势力均衡、相互宣战等;另一种是指存在于国际社会并且作用于这个特殊社会的各个国家的政治,英文为“international politics”,这种政治的参与者较多,不止有国家、民族、政府,更有众多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如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生态组织、恐怖组织等,它的重点不在国家(政府)层面,而在世界共同体(国际社会)。
我们不妨将前一种称作狭义的国际政治(又叫“国家间政治”),后一种则为广义的国际政治(也可叫“世界政治”)。
2.什么是国际政治学?周敏凯: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主权国家及其他国际行为体,为实现一定政治目的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相互作用与联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独立学科。
教材观点: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1.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 年,第 43 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 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25 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 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325页。
《国际政治研究》稿约及注释体例

《国际政治研究》(季刊)稿约及注释体例说明一、本刊是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的、研究国际问题的综合类学术性刊物,内容涵盖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组织与国际法、世界经济、中国外交、国际战略、国别和地区研究、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比较政治、台港澳研究、口述外交等方面,欢迎投稿。
二、来稿请用A4纸单面隔行打印,字体为5号字,同时提交Word格式的软盘。
一般不收手写稿件,请见谅。
三、论文稿件篇幅(包括注释在内)以六千字到八千字为宜,最长不宜超过一万字,书评稿件篇幅以四千到六千为宜,学术动态等稿件篇幅限制在三千字左右。
来稿请在正文之前附上简短的中文内容提要(一般在200字以内),以及关键词(三至五个)。
四、本刊编辑部有权对来稿作一定的修改或删节。
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投稿时声明。
五、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一律文责自负,严禁一稿多投。
稿件寄出三个月内没有收到本刊用稿通知的,可改投他刊。
未被采用的稿件本刊不负责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
六、来稿请注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工作单位、职务职称、通讯地址、电话及邮政编码,以便联系。
发表时可用笔名。
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样刊两本。
七、来稿请寄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收,电话:010-6275-5560,6275-9984,传真:010-6275-1639,电子邮件:yuankan@。
或直接将论文打印稿及软盘各一份送到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内“院刊编辑室”信箱。
凡以电子邮件方式投寄的稿件,无需再提交软盘,但仍需要提交论文打印稿一份。
八、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不常见的外国人名、地名及机构名称或专业术语时,请在中文译文名称后加圆括号注出原文,其它常见人名、地名无须加注原文,但应为约定俗成的译名。
九、凡涉及引文或引证的观点,请注明出处。
本刊采用脚注形式,注释内容必须包括作者、书名或文章名、编者或译者(如果有的话)、城市及出版社、期刊名、出版日期、期刊的卷期数字、引用的页码等。
陈岳《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圣才】

导论国际政治学及其研究对象和方法0.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重点难点归纳】考点一:国际政治学★★1.国际政治学的概念国际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是揭示国际社会中各种国际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及其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交叉性、边缘性等学科特征。
2.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见表0-1)表0-1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指导地位,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从国际社会的实际出发,去研究它的发展变化。
(2)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坚持唯物辩证法,要注意两点:①正确地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②要正确地运用经济分析的方法。
2.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见表0-2)表0-2 国际政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3.国际政治学的具体研究路径及其特点(1)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见表0-3)表0-3 西方学者提出的具体研究路径(2)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见表0-4)表0-4 中国学者可学习和借鉴的西方研究路径0.2 典型题与考研题详解一、概念题1.相互依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9年研]答:相互依赖是“相互依存理论”的核心概念。
基欧汉和约瑟夫·奈指出,“依赖是指受到外部力量决定或重大影响的一种状态。
相互依赖,按照最简单的界定,意指彼此相互依靠。
在世界政治中,相互依赖所涉及的情形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为特征。
”作为一个分析性用语,它所指的是一个体系中的不同行为体或事件的相互影响。
约瑟夫·奈曾把它描述成一种非常客观的现实,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就像是婚姻一样,对于双方来说,无论会更穷、更富、更好、更坏,都是一种相互依赖。
2.国际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国际政治是指全球性的政治活动,它与国际关系、国家间的互利与合作、各个国家的政治动态有很大的关系。
国际政治研究-注释体例

《国际政治研究》注释体例一、 总则1、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每页依序重新编号。
2、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出。
3、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
4、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
5、本体例经刊行生效,也在本刊相关网页发布,敬请查阅参照。
二、中文文献(一)一般著作1、专著。
其注释各个类项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编著、译著基本一致。
例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1页。
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95页。
2、编著。
应在编者姓名后加“编”或“主编”、“编著”。
例如: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9页。
3、译著。
在著者姓名前可以“[]”标明著者国别;在文献名之后,可标明译者。
例如: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15页。
4、如著者、编者为二人,两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间隔;如为三人以上,可省略为“***(第一责任者姓名)等(编)”。
例如: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3、207页。
刘继南等:《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王振华等主编:《重塑英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二)单篇文章1、文集中的文章其引文注释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章题目(加书名号),文集编者名称,文集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例如:张世鹏:《历史比较中的欧洲“第三条道路”》,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界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北京:当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美国研究注释体例说明

一 、 注 释 的 目 的 1 、 标 明 作 者 在 文 章 中 所 直 接 或 间 接 引 用 的 任 何 其 他 人 的 语 句 出 处 。
2 、 标 明 文 章 中 不 常 见 的 史 实 或 事 实 的 出 处 。
如 系 众 所 周 知 的 事 实 则 不 必 作 注 。
3 、 标 明 文 章 中 借 用 他 人 的 理 论 、 论 断 、 思 想 、 观 点 或 意 见 的 出 处 。
不 标 明 出 处 或 来 源 便 借 用 、 甚 或 大 段 录 用 上 述 内 容 , 不 仅 违 反 学 术 道 德 , 而 且 可 能 触 犯 《 著 作 权 法 》 。
上 述 三 类 注 释 如 系 转 引 自 第 二 手 材 料 , 出 处 应 注 明 为 转 引 的 第 二 手 材 料 , 而 不 能 根 据 第 二 手 材 料 中 的 注 释 , 将 出 处 注 为 原 材 料 ( 第 一 手 材 料 ) , 除 非 作 者 亲 自 查 阅 并 核 对 了 原 材 料 。
4 、 对 文 章 中 的 某 些 观 点 进 行 资 料 性 的 补 充 说 明 , 这 种 补 充 如 写 入 正 文 , 可 能 打 断 正 文 中 行 文 的 流 畅 , 使 文 章 脉 络 不 清 。
5 、 对 文 章 中 的 某 些 观 点 、 不 常 见 的 专 用 名 词 、 术 语 做 必 要 的 解 释 , 这 种 解 释 如 写 入 正 文 , 可 能 打 断 正 文 中 行 文 的 流 畅 , 造 成 读 者 理 解 上 的 困 难 。
二 、 注 释 的 类 型 论 文 注 释 一 般 分 为 页 末 注 ( 脚 注 ) 和 篇 末 注 两 种 。
本 刊 为 方 便 阅 读 , 从 1 9 9 8 年 第 2 期 起 采 用 页 末 注 形 式 。
三 、 注 释 的 格 式 ( 一 ) 中 文 注 释 : 1 、 当 文 章 引 用 或 借 用 的 资 料 所 在 的 著 作 第 一 次 出 现 于 注 释 中 时 , 须 将 该 书 作 者 姓 名 、 书 名 、 出 版 地 、 出 版 者 、 出 版 年 代 及 引 用 资 料 所 在 的 页 码 一 并 注 出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研究》注释体例一、 总则1、本刊采用页下注(脚注),每页依序重新编号。
2、一般情况下,引用外文文献的注释仍从原文,无须另行译出。
3、文章正文后不另开列“参考文献”。
4、所引资料及其注释务求真实、准确、规范。
5、本体例经刊行生效,也在本刊相关网页发布,敬请查阅参照。
二、中文文献(一)一般著作1、专著。
其注释各个类项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献名,卷册序号,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编著、译著基本一致。
例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01页。
司马迁:《史记》第八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595页。
2、编著。
应在编者姓名后加“编”或“主编”、“编著”。
例如: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8-49页。
3、译著。
在著者姓名前可以“[]”标明著者国别;在文献名之后,可标明译者。
例如:霍布斯:《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印书馆1985年版,第132页。
[英]赫德利·布尔:《无政府社会——世界政治秩序研究》,张小明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导言,第15页。
4、如著者、编者为二人,两者姓名之间以顿号间隔;如为三人以上,可省略为“***(第一责任者姓名)等(编)”。
例如:王正毅、张贵岩:《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范式与现实经验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3、207页。
刘继南等:《国际战争中的大众传播》,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120页。
王振华等主编:《重塑英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9页。
(二)单篇文章1、文集中的文章其引文注释的标注次序为:著者,文章题目(加书名号),文集编者名称,文集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例如:张世鹏:《历史比较中的欧洲“第三条道路”》,陈林、林德山主编:《第三条道路:世界之交的西方政治变革》,北京:当代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第278页。
2、报刊文章刘汉俊:《一个民族的征帆——写在郑和下西洋600年之际》,《人民日报》2005年7月11日第10版。
张小明:《革命、修正和补充》,《欧洲》2001年第3期,第16页。
3、会议论文余谋昌:《公正与补偿:环境伦理与环境政治的结合点》,“环境政治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2005年6月17-19日,第9页。
4、学位论文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博士论文,1999年4月,第55页。
(三)其他如引用资料来自政府出版物、通讯消息、未刊手稿、缩微胶卷等,其注释也应尽量标明编著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或者文献性质、收藏地点、收藏编号等。
如无需或不便标明著作者/编辑者,则标明其他类项也可。
例如:《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53页。
《中国与八国财长就全球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对话》,新华社莫斯科2006年2月12日电。
辽宁省档案馆编:《日俄战争档案史料》,档案第86、91号,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141,144页。
三、外文文献(以英文文献为例,其他外文文献可参照执行)(一)著作其引文之注释类项标注为:著者,文献名(斜体),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著作者姓名以名前姓后的顺序书写。
例如:Alexander Wend,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11.如为编著,则编者姓名后加“ed.”(编者为一人)或“eds.”(编者为二人以上)。
例如:Stephen D. Krasner, ed., International Regimes, Ithaca: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83, p.2.S.M. Lipset and S. Rokkan, eds., Party System and Voter Alignments: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s,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67,pp.7-8.如著作者为三人以上,第一责任者之后可省略“et al.”(意即and others)。
例如:Judith L. Goldstein et al., Legalization and world Politics, the MIT Press, 2001, p.156.(二)文章1、文集中的文章。
其注释的各个类项为: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文集编者,文集名称(斜体),出版地、出版机构及版次,页码。
例如:Philip Norton, "The Conservative Party: ‘In Office but not in Power’", in Anthony King et al., New Labour Triumphs: Britain at the Polls, Chatham House Publishers, 1998, pp.75-76.2、刊物上的文章,则标注为: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刊物名称(斜体),刊物出版卷次、期号及年份,页码。
例如:Ole Waver,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oretical Promises Unfulfilled?" 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vol. 27, no.1, 1992, p.98.3、报纸上的文章,标注作者、文章标题(加双引号)、报纸名称(斜体)及具体出版日期即可,如能注明版面则更好。
例如:David E. Sanger, "U.S. and Seoul Try to Ease Rift on Talks with the North", New York Times, June 11, 2005.4、会议论文David Kerr, "Reconstructing Eurasian Security: Norms and Geopolitics in the Security Concepts of Europe, Russia, and China", paper presented to the Conference on "Comparative Regionalism: The Case in Europe and Asia",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April 8-9, 2005.5、学位论文Henry Kissinger, A World Restored: Metternich, Castlereagh and the Problems of Peace 1812-1822, Ph.D. dissert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1954, p.7.(三)其他如引用政府或国际组织出版物、通讯社消息、未刊手稿、缩微胶卷等,其注释也应尽量标明编著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机构和时间、页码,或者文献性质、收藏地点、收藏编号等。
如无需或不便标明著作者/编缉者,则标明其他类项也可。
例如: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Foreign Aid in the National Interest, Washington, D.C., 2002, p.1.NSC162, "Review of Basic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September 30, 1953, in Paul Kesaris, ed., Documents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Microfilm),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Inc., 1980, reel 3.四、重复引用和转引(一)重复引用在同一篇文章中,如重复引用同一文献,则其注释方式如下:1、连续引用。
中文文献,标注为:同上(书),第X页;外文文献,则标注为:Ibid.,p.x。
(Ibid.意即出处同上)例如:同上书,第19页。
Ibid., pp.73-75.2、非连续引用。
不论中外文,皆只需注明著作者、文献名和页码。
例如: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18.(二)转引1、中文文献先将转引文献按上述注释方式释出,以句号结束。
再以“转引自”把载有转引文献的来源文献按相应方式释出。
例如:张维出:《明史欧洲四国传注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73页。
转引自陈氏民:《陈氏民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5页。
Stephen M. Wal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ne World, Many Theories", Foreign Policy, Spring, 1998, pp.43-44. 转引自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298页。
2、外文文献Stanly A. Erickson,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Trend Affecting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he Nonproliferation Review, vol. 8, no.2, 2001, p.43, quoted from Michael Wesley, "It's Time to Scrap the NPT",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59, no. 3, September 2005, p.292.五、互联网资料本刊提倡并鼓励尽量引用纸质文献。
如实有必要,可以使用互联网资料,标注时著作者、文献名称等类项同上述相应体例,同时注明详细的互联网网址和登录的具体时间。
例如:Peter Wilson, "The English School and the Sociology of International Law: Strengths and Limitations", paper presented to the annual British International Studies Association Conference, University of Birmingham, 15-17 December 2003, /polis/englishschool/wilson03.doc,2005-03-27.《国际政治研究》编辑部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