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注释体例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3)古籍: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
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
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
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古代汉语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 古书的基本体例:有传﹑注﹑笺﹑诂﹑解﹑章句﹑音义﹑正义﹑补注、集注﹑集解﹑集释等。
大致类型有:(1 )传注体:用以解释古书正文,(2 )义疏体:既解释古书正文,又解释前人注文。
(3 )集解(集注﹑集释)体:在同一本古书下洪各家注释。
2 、《十三经注疏》本中,《诗经》注疏包括的四家的注解,即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的《毛诗笺》,唐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又叫《释文》),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又叫《疏》)。
3 、古书注解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几方面:(1 )解释词义(2 )串讲文意(3 )分析句读(4 )提示语法(5 )说明修辞表达方式(6 )诠释典故成语(7 )校勘文字。
4 、古注中的“章句”体,着重于串讲和提示文意。
不仅串讲文句大意,还往往把文章的段落大意归纳出来。
“集注体”的古注有时也这样做。
5 、古注的常用术语:(1 )“曰﹑为﹑谓之”:用来辨析意义相同相类的词语间的细微差别。
用法是“解释语+ ‘曰﹑为﹑谓之’→被解释语”。
如“豕一岁曰豵”,“豵”是被解释语。
(2 )“谓”:以狭义释广义,以具体释抽象,以分名释总名。
偶尔有用“谓”辨析相关相类的词语的意义差别。
如“有谓富也,亡谓贫也”。
(3 )“犹”:被释语在前,解释语在后。
使用这个术语大致有四种性质:用同义(包括近义)词来解释。
如“同犹俱也。
”用远引申义来解释。
如“老犹敬也,幼犹爱也”。
以今语释古语。
“谁为,犹为谁也。
”以常用字释非常用字。
如“直犹但也。
”(4 )“貌,之貌”:都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的样子”。
如“莞尔,小笑貌”。
(5 )“辞(词)也﹑语词也﹑语助也﹑发声”:古注中使用这些术语,大都是用来说明某字是虚词(主要是指语气词)。
如《诗经》:“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毛传:“思,辞也。
”意思指“思”是虚词。
(6 )“之言﹑之为言”:一般都是声训,即用被解释的词的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进行解释,目的在于探求事物的命名之义或同源词,并不是解释这个词在句中的具体表达义。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

古籍文献注释规范(3)古籍: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
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
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用a、b或上、下区分。
示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a。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
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五,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上册,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太平御览》卷六九○《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古代汉语 古书注解PPT

另外,“谓之”又可作“之谓”,意义不变。《礼记·中庸》:“天 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二)谓
标明被释词所指的对象或范围,也可用来串讲文意。 《荀子·劝学》:“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 也。”杨惊注:“大谓有益之人。” 《论语·子罕》:“后生可畏。”何晏注:“后生谓少 年。”
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对 《硕鼠》的主题进行了简要讲解。
(八)说明修辞 说明所注解的内容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例如,《诗·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注解说明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用 到了“兴”的手法。
(九)考证人名地名与考核史实
对人名地名进行考证或对史实进行考核。 例如《淮阴侯列传》:“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
古书注解
目录
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状况 二、古书注解的常见情况 三、古书注解的内容 四、古书注解的相关术语 五、古书注解的体例 六、古书注解的方法——训诂 七、古书注解的利弊与阅读方法
一、古书注解的历史发展情况:
1.注释的萌芽——先秦
(1)注释(多存在于古籍正文中)
《礼记·乐礼》:“《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 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郑玄注:“信当为身,声之误。” 《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朱
熹《集传》:“夭,于骄反。” 前一个为正字,后一个为注音。
(二)指出词语的出处 有时,古书注解的内容指出某些词语的出处。如: 李善注李密《陈情表》中“既无叔伯,终鲜兄弟”曰:
“毛诗曰,终鲜兄弟,维予与女。”,又注“臣之进退, 实为狼狈”曰“孔从子。孔子曰。吾于狼狈见圣人之志。 荀悦汉纪论曰。周勃狼狈失据。”又注“过蒙拔擢,宠命 优渥”曰“毛诗曰。既优既渥。”
古人怎样给古书注释

古人怎样给古书注释我们今天阅读古书,除了使用工具书和掌握固定的语言规律外,还需要依靠古书的注释。
古人对古书的注释叫做古书注释,又叫古注或旧注。
我国从汉代开始就有人专门给古书作注释。
如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郑玄等都是汉代著名的注释家。
古书注释涉及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古书常用的体例、方式和术语做一简要介绍。
掌握这些知识,最起码对查阅《辞海》《辞源》以及《康熙字典》《说文解字》等工具书有好处。
一、古书注释的体例(一)注疏古人(尤其是儒家学派)把他们所推崇的典范著作称为“经”,把阐述、注释经的正文的文字称为“传”(zhuàn)或“注”。
由于最先对经所作的传注大都比较简单,因而注释家在注释古书时又对“传”或“注”加以补充或修订,这就是所谓的“笺”。
唐代开始,有人又对古代“经”的正文和原有的传或笺加以新的注释,这种注释就叫作“疏”,又叫做“正义”或“义疏”。
例如:《诗经》原来只叫《诗》,被列为儒家经典后才叫《诗经》。
汉代毛亨为《诗经》做的注释叫“毛传”(又叫“诗传”);汉代郑玄又在注释《诗经》时为“毛传”做了补充、订正。
郑玄的注释叫“郑笺”(又叫“诗笺”);唐代孔颖达又为《诗经》正文和“毛传”、“郑笺”重新作注,这种注叫“孔疏”(又叫“正义”)。
毛传、郑笺、孔疏本来各自成书的,宋人为了使用方便,把三者合编在一起,称之为《毛诗注疏》。
此外,宋人还把其他十二经的注和疏合编在一起,与《毛诗注疏》共称为《十三经注疏》。
(二)集解(集注、集释)一部古籍,往往注释不止一家。
把各家对一部古籍的注释按一定程序汇聚在一起,还加上汇聚者的注释,这就称为集解·、集注或集释。
二·、古书注释的方式(一)注音(略)(二)注义(1)释词:专就古书正文中的生字难词进行解释。
(2)串讲:把一句、几句或全章的意思连起来讲解。
(3)概括大意:在解释词或句的基础上将全句或全章的大意加以概括,更加明确地表示注视者的观点。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古书的注解及训诂学基础知识(二)

2.注明读音。注明读音也是注解中常见的内容
之一,注音的方法有三种: 读若法 用一个同音而较常见的字来比譬另一个 字的读音。例如: 陛下嫚而侮人。(《汉书· 高帝 纪》)颜师古注:嫚,易也,读与慢同。 直音法 直接用一个字来注明另一个字的读音。 例如: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楚辞· 天问》)洪兴 祖补注:宿,音秀。 反切法。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合 第三个字的读音。一般写作“某某反(翻)”或“某某 切”。例如:今青臣等又面谀以重陛下过。 (《史记· 李斯列传》)司马贞索隐 :重音逐用反。 重者,再也。
4.分析句读。古人行文不使用标点符号,因而
句读往往难定。句读不同,说明对词义句意的理解 不同,其中也必然会有正确与错误的区别,所以分 析句读也成了古书注解的一项内容。 例如: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 邶风· 柏舟》) 毛亨传:非我无酒可以遨游忘忧也。
5.阐述语法。在古书注解中,对语法现象也多 有阐述。它们虽然还不成系统,但对理解文意还 是很有帮助的。 例如: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 矣。(《左传· 昭公十九年》)杜预注:言灵王怒吴 子而执其弟,犹人怒于室家而作色于市人。
1.
(1)通过事实的记叙或论述来解说经义。解释
《春秋》的《左氏傅》《公羊传》《谷梁传》。这 类传又有:“内傅”“外传”“大传”“小传”之 分。阐发经义的叫“内傅”,如《春秋三传》。在 经文之外发挥的叫“外传”,如汉韩婴有《韩诗外 传》。《韩诗外传》和《诗经》的本义无关,只是 引用《诗经》来印证它所讲的故事。另外,《国语》 和《左传》所记载的是同一时代的事,但《国语》 主要是记言的,与《春秋》没有直接关系,所以 《国语》有《春秋外传》之称。“大传”就是大义 的意思,汉代伏生作有《尚书大传》(一说为其弟 子张生、欧阳生所作)。“小传”与“大传”相对 而言,是一种谦词,宋代刘敞作有《七经小传》。 “小传”和“裨传”“稗传”义同。
古书注解的体例

古书注解的体例(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介绍古书注解的定义和重要性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1.训诂体例2.校勘体例3.评论体例4.解题体例三、训诂体例详解1.释义2.引申3.举例四、校勘体例详解1.对校法2.本校法3.他校法五、评论体例详解1.评述作者2.评述内容3.评述影响六、解题体例详解1.题目来源2.题目意义3.题目作用七、结论:总结古书注解的体例及其对现代的意义正文一、引言古书注解,顾名思义,是对古代典籍的解释和说明。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书注解一直扮演着传承文化、解读经典的重要角色。
对古书进行注解,不仅能使后人更好地理解和传承古代文化,还能为现代研究者提供丰富的史料和学术依据。
因此,研究古书注解的体例,对于我们认识古代学术思想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二、古书注解的体例分类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训诂体例、校勘体例、评论体例和解题体例。
1.训诂体例:主要对古书中的词语进行解释,包括释义、引申和举例等。
2.校勘体例:主要对古书的文字进行校对和勘误,包括对校法、本校法和他校法等。
3.评论体例:主要对古书的作者、内容和影响进行评述,包括评述作者、评述内容和评述影响等。
4.解题体例:主要对古书的题目进行解析,包括题目来源、题目意义和题目作用等。
三、训诂体例详解训诂体例是对古书中词语的解释,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释义:对词语的本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
2.引申:对词语的引申义进行解释,帮助读者了解词语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变化。
3.举例:列举古书中词语的具体用法,帮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四、校勘体例详解校勘体例是对古书中文字的校对和勘误,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法:1.对校法:将古书中的文字与同一著作的其他版本进行对照,以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2.本校法:通过对古书中的文字本身进行分析,如字形、字义等,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3.他校法:借助其他著作、史料等对古书中的文字进行校对,以发现并改正文字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籍注释体例
(一)传
传述之意,主要用于解释经书,阐明经义。
例如:《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
(二)注
本意是用水灌注。
水道阻塞,用水灌注才能流通。
引申为对古籍中难懂的字、句加以解释、疏通。
例如:《水经注》、《礼记注》。
(三)笺
只对前人的解释加以订正、引申、补充或发挥。
例如《诗经》有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
笺对毛传简略隐晦之处加以阐明,并提出不同意见,供读者识别。
(四)疏、正义
唐代出现的一种注释名称。
这种注释不仅解释正义,还对前任注释作注释。
例如:《诗经》有唐孔颖达疏。
《左传》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史记》有唐长守节正义。
(五)诠
解释词义、字,《康熙字典》说“诠,谓具说事理也“。
如杨树达的《词诠》是解释文言文的。
(六)义疏
古书的注释体制之一,内容为疏通原书和旧注的文艺,阐述原书思想,火光罗材料,对救助进行考核、补充辩证。
如南朝梁黄侃的《论语义疏》。
(七)义训
指不通过语音和字形的字的分析而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是训诂的基本方法。
具体形式有:
用同义词解释,如《尔雅释言》“逆,迎也”;
用反义词加否定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曰部:“旱,不雨也”;用下定义释词,如《说文解字》口部:“口,人所以食言也”;用古今词语对照来释词,如《论语·子路》郑注:“古者曰名,今世曰定”;
用指出事务的类属来释词,如《说文解字》木部:“杏,果也”;用说明事物性质状貌来释词,如《说文解字》:“芋,大叶实根骇人故为之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