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与注释体例说明
注释要求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5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报告撰写中的引证和注释的正确应用

报告撰写中的引证和注释的正确应用引证和注释是报告撰写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们充分展示了撰写者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深度。
然而,很多人在引证和注释方面存在着困惑和误解。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引证的类型、合理引用和注释的目的等方面,详细论述报告撰写中引证和注释的正确应用。
一、引证的基本概念与准备工作引证是报告中的引用他人观点、研究成果或数据的过程。
在引证之前,撰写者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了解所撰写的主题领域,对相关研究进行广泛的阅读。
其次,在报告中标注引证所使用的引文格式,比如MLA、APA、Chicago等。
最后,确保引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篡改他人观点。
二、引证的类型及其适用范围引证分为直引和间引两种类型。
直引是对原文的直接引用,适用于研究者地正确表达和更精确的表述。
间引是对原文的转述,适用于研究者地自我陈述和概括他人观点。
在报告撰写中,我们既可以使用直引又可以使用间引,灵活运用,取决于具体的情况。
三、合理引用他人观点的重要性报告撰写中,合理引用他人观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显示了作者对领域内相关研究的了解。
通过引用大量的权威观点,作者能够证明自己对该主题的深入研究,并且以此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可靠性。
其次,它促进了学者之间的学术对话。
通过引用他人观点,作者可以展示自己与其他学者的讨论,丰富学术界的思想交流,并为该主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思路。
四、注释的目的及其种类注释是对报告中的特定内容进行解释和补充的过程。
它有多种不同类型:解释性注释、参考文献注释、内容注释等。
解释性注释用于对报告中的一些专业术语或难理解的概念进行解释,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报告内容。
参考文献注释则提供了引文的具体来源,方便读者查找原始文献。
内容注释则对报告中的某些内容进行进一步的解释和补充。
五、引证和注释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在报告撰写中,使用引证和注释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首先,要注意引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引用别人错漏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注释范例

《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本刊文内引文标注、注释及文后参考文献体例

本刊文内引文标注、注释及文后参考文献体例为尊重他人的著作权,规范本刊体例,请作者在撰写文章时按照以下格式对文内引文进行标注,所引文献详细信息另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一、引文标注文内引文所据文献,应在引文后加圆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例如:(Newmark,1988:26-33)或(罗列、穆雷,2019:98);合作者为三人及以上的,只标注第一作者,如:(郭宏安等,1997:354)。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请用分号隔开,如:(郭建中,1999:8-9;李红满,2019:79;刘全福,2019:17;2019:61)。
二、注释本刊统一采用尾注形式。
需对文中特定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说明的,请在正文相应位置用上角标加上注释号jkl…… 注释内容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如需说明出处,请采用“引文标注”的格式并将相关文献列入“参考文献”,切勿混淆注释与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顺序列出,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并依次排序。
文内未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不列在参考文献中。
文献类型标志如下:专著[M],论文集[C],专著或文集中析出的文章[A],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其他类型文献[Z]。
示例如下:1. 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外国人名姓在前,名在后).题名(外文书名用斜体)[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1]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2nd 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9.2. 论文集、编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外文书名用斜体)[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1]方梦之.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A].见杨自检、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2] Susam-Saraj eva, Sebnem. A “Multilingual” and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 In Theo Hermans (ed).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C].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19.3. 期刊、报纸中的析出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期刊或报纸题名(外文出版物用斜体),年(期).例:[1]朱湘军.从权力与话语看翻译之强势[J].外国语,2019(6).[2]梁羿.关于鲁迅书法评价的认识[N].书法导报,2019-3-26.[3]Venuti, Lawrence. Translating Derrida on Translation: Relevance and Disciplinary Resistance [J]. The Yale Journal of Criticism, 2019(2).4.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纯网络文献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可省略).[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法律适用》引用体例及注意事项

《法律适用》 引用体例及注意事项一、应引用已发表文献。
引用未发表文献需征得相关权利人同意,并注明未发表或未出版。
我国台湾地区 的著作,凡未正式出版而自版的,注明“自版发行”。
二、引用注释为页下脚注,引注符号使用阿拉伯数字带六角括号,例如,“〔1〕”。
对全句的引用,引注符号置于句号、问号等标点之 后;对句子部分内容的引用,引注符号置于该部分之后; 对句中字词的直接引用,引注符号应当紧接引号,置于 其他标点之前。
三、同一文献在文中多次出现(包括书籍、期刊、网络文章、学位论文等),第一次必须引用完整信息, 再次引用可略写。
例如,〔1〕应松年、马怀德主编:《当 代中国行政法的源流:王名扬教授九十华诞贺寿文集》,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页;再次引用时, 页码相同可略写为:同前注〔1〕;页码不相同可略写为: 同前注〔1〕,第225页。
前后紧邻的两个引注,文献相同且没有其他文献干 扰的,可写“同上注”。
四、非引用原文,注释前加“参见”;弓丨用资料非 来自原始作者,注明“转引自”。
五、引用书籍、刊物、报纸、文章篇名、学位论文等用书名号。
(示例如下)书籍:张新宝:《侵权责任法》(第4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73页。
多作者文章合成之文集:阎凤翔、马剑勇:《浅议司法的形式化》,载万鄂湘主编:《现代司法理念与审 判方式改革——全国法院第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期刊:季卫东:《法律程序的意义:对中国法制建设的另一种思考》,载《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 1期。
报纸:何海波:《判决书上网》,载《法制日报》2000年5月21日,第2版。
网络文章:汪波:《哈尔滨市政法机关正对“宝马案”认真调查复查》,载 http ://www .people .com .cn /GB /shehui /1062/2289764.h tm l ,2016 年 12 月 18 日访问。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1.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 年,第 43 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 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25 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 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325页。
法律论文引证注释

法律论文引证注释1.引证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规则:(1)引证以必要为限;(2)引证法律文件、判例及司法文件以权威机构的出版物为准;(3) 除按本规范引证已发表的作品外,引证未发表作品应取得相关权利人的许可;(4)引证必须符合被引作品的本意,不得曲解原意;(5)正文引证不得超过150字(案例除外),变换字体为楷体五号排版;(6)引证应有显著标志,并以注释方式完整、准确地显示出被引证作品的有关信息;(7)引证作品的标题(包括副标题)应当完整,勿用简称;法律文件、书籍、刊物、报纸,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案例必须注明案件来源。
2.注释体例(1)注释位置采用脚注,整篇论文连续计码;(2)书籍或成册作品的注释格式:作者,标题,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定期出版物注释格式:标题,出版物名称,出版时间,卷期号,页码;(3)作者(包括著者、编者、译者、机构作者)为一人以上时,应全部完整地列出;(4)众所周知的作品,如《列宁选集》、《圣经》、《论语》等,以及法律文件,不注出作者;(5)编辑者、整理者而非著作者的作品,在作品标题后括弧注出“x编”、“x整理”;(6)不同作者的合成作品,先注出特定的作者和作品名称,再注出该合成作品相关信息;(7)正文多次引用同一作品的注释,第一次引证时,注释信息的内容必须完整。
除此之外,紧接第一次之后的注释,用“同上,页x”;在其他注释间隔之后的注释,用“前注x,x页”;(8)转引作品的注释,先注明原始作品相关信息,加“转引”字样后注明所依据的作品;(9)引用图表,直接在图表下注出来源,不用脚注;(10)引用访谈、演讲或报告、信札等作品,应尽可能注明其形成的时间和地点;(11)电影、电视和广播作品,应在作品名称后括弧注明出品的机构和时间;(12)互联网或数据库作品,应注明网址或数据库作者和时间;(13)学位论文应注明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和论文获得答辩通过的时间;(14)外文作品的引证,从该文种的学术引证惯例;本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学术论文引证注释规范

史学论文引文注释规范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载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证与注释体例
(一)引证应当遵循以下基本规则:
1.引证以必要为限;
2.引证法律文件、判例及司法文件以权威机构的出版物为准;
3.除按本规范引证已发表的作品外,引证未发表作品应取得相关权利人的许可;
4.引证必须符合被引作品的本意;不得曲解原意;
5.正文引证超过100字时,缩进引文行列并变换字体排版;
6.引证应有显著标志,并以注释方式完整、准确地显示出被引证作品的有关信息;
7.引证作品的标题(包括副标题)应当完整,勿用简称。
法律文件、书籍、刊物、报纸,用书名号;文章篇名用引号。
(二)注释体例
1.注释位置采用脚注,整篇论文连续计码;
2.书籍或成册作品的注释格式:作者,标题,出版者,出版时间,版次,页码;定期出版物注释格式:标题,出版物名称,出版时间,卷期号,页码;
3.作者(包括著者、编者、译者、机构作者)为一人以上时,应全部完整地列出;
4.众所周知的作品,如《列宁选集》等,以及法律文件,不注出作者;
5.编辑者、整理者而非著作者的作品,在作品标题后括弧注出“x编”、“x整理”;
6.不同作者的合成作品,先注出特定的作者和作品名称,再注出该合成作品
相关信息;
7.正文多次引用同一作品的注释,第一次引证时,注释信息的内容必须完整。
除此之外,紧接第一次之后的注释,用“同上,页x”;在其他注释间隔之后的注释,用“前注x,页x”;
8.转引作品的注释,先注明原始作品相关信息,加“转引”字样后注明所依据的作品;
9.引用图表,直接在图表下注出来源,不用脚注;
10.引用访谈、演讲或报告、信札等作品,应尽可能注明其形成的时间和地点;
11.电影、电视和广播作品,应在作品名称后括弧注明出品的机构和时间;
12.互联网或数据库作品,应注明网址或数据库作者和时间;
13.学位论文应注明学位授予单位名称和论文获得答辩通过的时间;
14.外文作品的引证,从该文种的学术引证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