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引证注释体例

合集下载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说明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说明
多 次 引 用 同 一 著 者 的 同 一 文 献 时 ,在 正 文 中 标 注 首 次 引 用 的 文 献 序 号 ,并 在 序 号 的 “[ ] ”外 著录 引文页码。例 如 :
…… 改 变 社 会 规 范 也 可 能 存 在 类 似 的 “二 阶 闪 徒 困 境 ”问 题 :尽 管 改 变 旧 的 规 范 对 所 有 人 都 好 ,但个人理 性 选 择 使 得 没 有 人 愿 意 率 先 违 反 I A 的规范m。…… 事 实 上 ,古 希 腊 对 轴 心 时 代 思 想 其 正 的 贡 献 不 是 来 自 对 民 主的赞扬,而是来自对民主制度的批评,苏格拉底、柏 拉 图 和 亚 里 士 多 德 3 位贤圣都是民主制度的坚决反对 者[2™ 。……柏拉图在西方世界的影响力是如此之大,以至于有学者评论说,一切后世的思想都是一系列为柏 拉图思想所作的脚注[3]。……据《唐会要》记载,当时拆毁的寺院有4600余 所 ,招 提 、兰 若 等 佛 教 建 筑 4 万余 所 ,没收寺产,并强迫 僧尼还俗达260500人。佛教受到极大的打击1213^ 329。
93
关于注释和参考文献的说明
1. 注释和参考文献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章中的注释说明性文字采用脚注的方式,即所有注释均列在当页脚注处。注释对象在正文中 用上角标①(2)……标 注 ,与脚注的序号相对应,每页单独排序。 文章中引文的参考文献采用尾注的方式,即编制参考文献表集中著录在文后,按 顺 序 编 码 ,参 考文献在正文中用上角标[1][2]……标 注 ,与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序号相对应。 2.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参见《信 息 与 文 献 参 考 文 献 著 录 规 则 》(GB/T 7714—2015)。举 例 如 下 : 专著: [ 1 ] 陈登原.国史旧闻:第 1 卷[M].北京:中华书局,2000:29. 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 1 ] 周易外传:卷 5[M]//王夫之,船山全书:第 6 册.长沙:岳麓书社,2011:1109. 连续出版物: [ 1 ]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临床内科杂志[J ].1984,l (l )-.武 汉 :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1984-. 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 [ 1 ] 袁训 来 ,陈哲,肖云海,等.蓝田生物群:一个认识多细胞生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新窗口 [J ].科学通

《历史研究》注释规范标准[详]

《历史研究》注释规范标准[详]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刊》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1986年,第175页。

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卷)》,:人民,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中文大学,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中央文献,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1999年,第247-266页。

中国社会科学注释范例

中国社会科学注释范例

《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献引用与注释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献引用与注释

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献引用与注释在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时,文献引用和注释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正确使用文献引用和注释可以增强你的研究可信度,并且使读者能够追溯到相关文献,并深入了解你的研究方法和结论。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有效的文献引用与注释。

一、文献引用的格式文献引用一般采用的是著者-年份法,即在正文中的适当位置插入引文,然后在文末列出所引用的文献的详细信息,以便读者能够准确获得相关文献的信息。

正文中的引文一般采用以下形式:(著者姓氏,年份)或者著者(年份)指出...例如:根据Smith(2010)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或者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Smith,2010)。

在文末列出文献引证表,按照以下格式提供详细信息:1. 期刊文章:著者(年份),“文章标题”,期刊名称,卷号(期号),起始页码。

例如:Smith, J. (2010),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 on crop growth",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50(2), 123-135.2. 书籍:著者(年份),“书名”,出版地:出版社名称。

例如:Jones, R. (2005), "Introduction to Chemistry", New York: Wiley & Sons.3. 会议论文:著者(年份),“论文标题”,会议名称,起始页码。

例如:Brown, P. (2018), "Recent advances in nanotechnology",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noscience, 56-60.二、文献注释的形式文献注释是对所引用文献的补充说明或评价。

文献注释可以直接放在引文之后,也可以单独列在引文表的下方。

本刊文内引文标注、注释及文后参考文献体例

本刊文内引文标注、注释及文后参考文献体例

本刊文内引文标注、注释及文后参考文献体例为尊重他人的著作权,规范本刊体例,请作者在撰写文章时按照以下格式对文内引文进行标注,所引文献详细信息另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

一、引文标注文内引文所据文献,应在引文后加圆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出版年和引文页码,例如:(Newmark,1988:26-33)或(罗列、穆雷,2019:98);合作者为三人及以上的,只标注第一作者,如:(郭宏安等,1997:354)。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请用分号隔开,如:(郭建中,1999:8-9;李红满,2019:79;刘全福,2019:17;2019:61)。

二、注释本刊统一采用尾注形式。

需对文中特定内容进一步解释或说明的,请在正文相应位置用上角标加上注释号jkl…… 注释内容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

如需说明出处,请采用“引文标注”的格式并将相关文献列入“参考文献”,切勿混淆注释与参考文献。

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按汉语拼音或英文字母顺序列出,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并依次排序。

文内未直接或间接引用的文献不列在参考文献中。

文献类型标志如下:专著[M],论文集[C],专著或文集中析出的文章[A],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电子公告[EB],其他类型文献[Z]。

示例如下:1. 专著[序号]主要责任者(外国人名姓在前,名在后).题名(外文书名用斜体)[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1]郭宏安、章国锋、王逢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2]Baker,Mona.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2nd 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19.2. 论文集、编著中的析出文献[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外文书名用斜体)[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例:[1]方梦之.加强对比语言学的研究[A].见杨自检、李瑞华.英汉对比研究论文[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2] Susam-Saraj eva, Sebnem. A “Multilingual” and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 In Theo Hermans (ed). Crosscultural Transgressions: Research Model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I, Historical and Ideological Issues[C]. Manchester: St. Jerome Publishing, 2019.3. 期刊、报纸中的析出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期刊或报纸题名(外文出版物用斜体),年(期).例:[1]朱湘军.从权力与话语看翻译之强势[J].外国语,2019(6).[2]梁羿.关于鲁迅书法评价的认识[N].书法导报,2019-3-26.[3]Venuti, Lawrence. Translating Derrida on Translation: Relevance and Disciplinary Resistance [J]. The Yale Journal of Criticism, 2019(2).4. 电子文献[序号]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志/文献载体标志].出版地:出版者,出版日期(纯网络文献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可省略).[引用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志如下:磁带MT,磁盘DK,光盘CD,联机网络OL。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5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1.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 年,第 43 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 175 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25 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 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1.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 年,第 43 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 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25 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 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年,第325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注释的标注
“注释”中对直接或间接引用或参考的文献说明其来源出处,称为“资料性注释”(Reference notes),通常以相对固定的格式反映出来;对正文内容中的术语、概念以及提到的事实、观点和资料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辨析或评论的文字,称为“内容性注释”(Content notes)。无论是资料性注释还是内容性注释,一律置于页下。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的卷册系根据现代印制需要划分的,与原文献卷次不同,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置于页码之前(选项)。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应标注现代出版信息(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也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影印本”等。页码通常为现在的印刷页码,用阿拉伯数字标识。
示例1:
《清史稿》卷四八六《文苑三·吴汝纶传》,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标点本,第44册,第13444页。
示例2:
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九《东莞城隍》,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标点本,第215页。
影印本古籍通常采用缩印的方式,为便于读者查找,也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
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上册,沈阳: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第461页下栏。
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明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2:
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见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第2页。
3.古籍:
古籍既有传统的刻本、抄本,也有具有现代出版形式的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情况比较复杂,可根据古籍形式的不同选择标注方式。
(1)抄本或刻本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名)/版本/页码。其中篇名、部类名为选项。原刻本标注版本信息,页码有两面,标注时应注明,上、下区分。
示例2: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25页。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为同一作者时,可用省去责任者。
示例1: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示例2:
李志刚:《早期传教士在港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基督教与近代中国文化》,台北:宇宙光出版社,1989年,第135-143页。
为方便作者写作,同时考虑到《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的刊文特点,我们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专业期刊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对文献引证中的“注释”体例和基本特点进行了简单概括,决定试行页下注的注释体例,并据以制定了技术规范,仅供作者参考。
一、引文的标示
引文分为直接引文和间接引文。
直接引文系指正文中直接引用相关文献中的词语、句子或段落,引文用引号引起来。篇幅比较长或者需要特别强调的直接引文,不加引号,另起行,以自成段落的形式出现,段落左边整体缩两格(第一行缩四格),并变字体,与正文相区别。
示例:
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三,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九页上。
(2)标点本、整理本、影印本
点校本、整理本、影印本古籍为现代出版形式,引用时可参照现代著作(包括析出文献)的标注方式,其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卷册、页码。
作为文献题名的一部分,卷次、部类名及篇名应与原著保持一致,卷次用汉字数字标识,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
间接引文也称作意引,就是用自己的语言将引证文献的主要内容或观点概括表达出来。
无论是直接引文还是间接引文,正文中的注释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前(对专门词语作注释时,注释号亦紧随其后,大段引文区别字体者,注释号置于标点符号之后)。
每条注释另起一பைடு நூலகம்,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注释前的编号应与正文中引文后的序号一致。通过注释序号将正文中引文与页下注释准确对应联系,完成文献引证的功能。
2.析出文献:析出文献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见)文集责任者(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文集责任者前的“见”在不产生歧异的情况下,可省略。
示例1:
汪子春:《中国养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传播》,见自然科学研究所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年,第382-391页。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文献引证注释体例
学术论文离不开对已有研究成果(包括资料)的借鉴与利用。引用可靠的资料,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对已有的学术成果进行价值评判,或者为读者提供必要的研究资料、信息、线索,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文献引证来完成的。
不同学科对文献引证的要求、习惯不尽相同,目前已形成相对稳定并各具特点的形式。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注释”体例和“著者-出版年”体例是两种常见的文献引证形式。
示例1:
戴裔煊:《〈明史·佛郎机传〉笺正》,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6页。
示例2:
许毅等著:《清代外债史论》,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6年,第95页。
中译本著作,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放在题名之后。
示例:
马士:《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第4、5卷合订本,区宗华译,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429-431页。
书信、档案资料等应标识析出文献的形成时间。
示例1:
蔡元培:《复孙毓修函》,1911年6月3日,见高平叔、王世儒编注:《蔡元培书信集》上册,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99页。
著作、文集的序言、前言有单独的标题,可作为析出文献来标注。
示例1: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国大历史》,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页。
资料性注释中各项目的标注,应以被引证文献的版权页为准。此外可参考相关的书名页(扉页)、封面、封套等;析出文献的标注应以析出文献本身提供的信息为准,也可参考所引文集或期刊等的目次页。原则上各标注项目应与原文献保持一致。
具体标注情况如下。
1.专著:责任者(责任方式)/题名/卷册/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责任方式与题名之间一律用冒号;责任方式为“著”时可酌情省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