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一、教案
1. 教学目标
•了解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掌握实测资料处理方法;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2.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观察、提问、实验;
•难点:如何在实验中控制变量。
3. 教学过程
3.1 导入环节(5分钟)
老师出示一个装满水的透明玻璃杯子,问学生杯子中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
3.2 实验环节(25分钟)
1.学生观察、提问:
老师将热水倒入一个比较长的玻璃筒中,然后加入一小块冰块,让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如为什么热水倒入后水位上升了?冰块加入后又下降了?
2.分组进行实验:
将每个小组分成A、B两部分,A向热水中加入小盐,B不加。
进行实验前,学生需认真观察容器底部升水量的读数(取整数),实验过程如下:
•① 用变量控制法进行实验
•② 记录实验数据
•③ 图表表现
3.3 总结环节(10分钟)
1.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总结实验结果;
2.老师对实验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热胀冷缩现象并通过自己的实验来验证和解释这个现象。
由于这是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不同于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在教学设计中要考虑到液体可以任意改变形状,需要通过容器的高度来定量表示容器中液体升高或下降的高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变量控制法来控制实验条件,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
通过这种探究的方法,学生能够有机会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有助于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和潜力。
四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优质课教学设计与反思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冷与热》的第二课时《液体的热胀冷缩》作者及工作单位李美勤合浦县白沙镇文星小学教材分析1. 通过观察水及其他液体受热和遇冷的体积变化情况的研究。
2. 帮助学生构建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概念。
3. 引领学生亲历探究科学、建立科学概念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4. 通过与生活现象的联系,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于研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学情分析在新知学习部分,主要采用问题设疑来激发学习兴趣,再以老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发挥视觉优势,通过观察、实验、思考来学会新知识。
在知识拓展教学环节中,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在玩中带着愉快的心情观察实验现象。
3、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用于创造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观察及描述水的热胀冷缩的现象,学生能探究认识水等多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小组实验时,学生之间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魔术激趣,初步感知水的体积变化二、玩中探究感悟(水受热、受冷的探究)1、学生实验2、汇报,交流三、启发联想、拓展知识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水这种液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性质,其他液体是不是也有这种性质呢?2、分组实验,记录。
3、汇报,交流。
4、小结。
四、联系生活,启发创造五、课外延伸,激发再探究的兴趣。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首先,五年级学生对“热胀冷缩”的现象较熟悉,因此要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讨论思考:用什么实验方法可以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
这个问题有点难,我逐步引导学生:生活中烧开水时,我们几乎感觉不到水的体积变化,是因为没有变化吗?学生们能说出是因为体积变化较小。
这是事实,我们改变不了,那么我们怎样处理一下就能用肉眼看到这个变化呢?学生说放大了就能看到。
怎样放大呢?粗容器和细容器那个容易看到水的积变化,进而引导学生说出: 用传统的烧瓶加带玻璃管的密封橡胶塞做实验。
另外,这个实验效果很好,但一定要密封好,而且用彩色水(水里加点水彩颜料即可)。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一)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一)梁邹小学杨劲松《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下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有两个主要活动。
第一个活动——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上节课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重新设计实验,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个活动——通过前一实验使用的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冷水受热后,体积会增大,但是,利用试管来观察水受热后的体积变化不明显。
因此,我就从前一节课的回顾,开始这节课的内容。
先让学生讨论能不能把这个实验装置改进一下?让我们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水的体积确实变大了。
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材料设计了新的实验方案,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了,总结出结论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水会热胀冷缩,那其他液体呢?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后,展开其他液体如:可乐、牛奶、果汁、醋等的探究就容易了。
因此探究其他液体是否会热胀冷缩的实验时我仍然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科学实验得出结论后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我先让学生知道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原理制成的。
然后出示课件,提出问题(1)把灌满水的茶壶放到炉子上烧,会怎么样?为什么?你有什么办法避免这种现象?(2)看图片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这些瓶子里的液体都不装满?最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小事,其实蕴含着许多的科学奥秘。
实验就像科学课的灵魂一样,是学生最喜爱和热衷的活动。
本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在于,两个实验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体验到了科学实验存在的乐趣。
看着孩子们一个个兴致勃勃的实验,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让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能激发他们最大的兴趣和求知欲。
本节课我觉得不足的地方就是应该给学生多提供一些液体,这样学生对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性质就会理解的更加深刻。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

科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液体的热胀冷缩》教案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介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了解到液体受热胀,受冷缩的特性,加深对液体的认识和理解。
1.教学目标1.了解液体受热胀、受冷缩的原理和特性。
2.学会观察、实验、总结、归纳。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地操作实验。
3.教学准备物品准备:热水、冷水、透明的塑料瓶、玻璃棒、废纸片、铸铁球或其他材料。
器材准备:温度计、容积瓶、天平、预热器等。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向学生介绍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并与学生互动讨论,了解学生对液体的基本认知。
2. 实验讲解教师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实验一:放热水将一些热水倒进塑料瓶中,密封瓶口。
•实验二:放冷水将一些冷水倒进塑料瓶中,密封瓶口。
•实验三:用铸铁球测量容积将铸铁球放进容积瓶中,记录下水平线的位置。
•实验四:展示液体的冷缩现象用玻璃棒小心地将一张废纸片放到瓶内,然后将瓶子放进预热过的水中。
3. 学生实验让学生按照以上步骤操作实验,让他们能够亲手观察到液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4. 分组交流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液体热胀冷缩现象记录下来,并和同组的同学进行交流于讨论,总结出液体的热胀冷缩特点。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液体的热胀和冷缩现象进行归纳总结,并加深知识的印象。
三、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生动易懂地让学生了解了液体热胀和冷缩的原理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交互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了一些不足,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课堂时间安排不足,导致实验时间过长,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下次授课中,我们会更好地安排实验和讲述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教科版

五年级下科学教学反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教科版(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引入部分开门见山,直入主题——讲述今天我们将进一步研究水受热和受冷后体积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然后以视频的形式回顾上节课的实验过程,借助多媒体再现实验现象,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更好地展现了实验现象中的细微变化。
从气球皮的不同状态,分析水受热受冷后的体积变化。
可是利用上节课的实验装置观察水的体积变化,我们发现现象并不明显,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改进原有的实验装置非常有必要,在此基础上进入下一环节,展开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的讨论,学生就非常愿意参与了。
(二)材料引路自主探究这一环节包括两大内容——探究水的热胀冷缩和探究其他液体的热胀冷缩。
其中探究水的热胀冷缩的过程是本课的重难点。
在尝试改进实验装置的过程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材料引路,启发学生的思维;以小组讨论、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改进设计实验装置,思考实验方法,展开科学探究。
这一过程着眼于探究方法的指导,同时注意实验细节的思考,重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认识了水的热胀冷缩后,进入其他液体的研究时就简单多了。
再一次用同样的方法,一丝不苟地观察、记录、交流、发现,在亲身经历中收获科学知识,发展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科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在发现了很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把学生的视线引向对生活的观察。
为什么瓶装饮料出厂时都不灌满呢?在思考中巩固所学,在交流中使学生明白许多科学道理就在我们身边,科学离我们并不远。
(三)前后联系激趣拓展基于本课承前启后的教材地位,怎么样实现前后的知识迁移呢?我在拓展环节特意设计一个“喷泉实验”。
利用学生的装置,把烧瓶里的液体倒掉一半左右,再放入热水中让红水喷出来。
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心里一定会想:怎么刚才我们自己做的时候没喷出来呢?是不是空气膨胀了呢?让学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在课外继续展开新的探究、形成新的思考,拓展了科学学习的时空。
教科小学科学下《2.3、液体的热胀冷缩》word教案(7)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一、课堂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情景。
如果一节课有个好的开始,创造出一个能感染学生的环境来,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科学课中可以创设悬疑的情景或挑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冲突,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的热情。
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师扣人心弦的疑问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一些好的疑问,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思考。
二、需要学生说的和需要老师说的要弄明白。
当大部分学生有能力探究出来或者他们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时,可以让学生说出来。
如《液体的热胀冷缩》问红墨水的作用时,同学们就会想到在提供的这些材料中,红墨水能使水面看得更清楚。
这是他们能力可达,可以让学生说出来。
但如果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他们的能力是不足以把问题探究出来的,那就需要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就不需要再花时间让他们讨论。
三.教师不能只为了追求知识目标。
学生在汇报时,要等学生把他们的发现或结论说完教师再给予归纳或评价,这样才不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探究权。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收集到的事实或观察到的现象,是非常零乱的,或是不准确的,在归纳、分析、整理时,老师要相信学生,不要怕出现学生的观察出的现象与实际不附的情况发生。
如在《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中,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他们都有想把自己的发现和同学分享的欲望,不要因为一两个学生说了他们所观察的现象就不让其他学生说了,学生虽然看到相同的现象,但他们的观察不一定是全面的,表达也是不一样的,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
但最后教师要提出“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几个同学观察到的现象共同点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这样才会启发学生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来发现和认识问题。
小学科学_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进而能够描述热胀冷缩这一概念。
2.通过观察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的现象,归纳出多种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1.通过改进实验装置活动,以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
2.能制作一个简易的观察水的体积变化的装置。
3.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比如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释“瓶装水为什么不装满”的现象,意识到学习科学知识,要运用到日常的生产和生活。
教学重点通过指导学生实验和观察发现水有热胀冷缩的现象,进而能够描述热胀冷缩这一概念。
教学难点设计改进实验装置,使之能提供明显可见的实验现象。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引发问题(由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注重知识能力的衔接,起到承上的作用。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给冷水加热》。
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把装满水并封有气球皮的试管放入热水和冷水中时发生了什么变化?(生说)对,我们观察到把试管放入热水中,试管上的气球皮凸起来了(课件展示上节课图片),我们猜测水的体积变大了。
把试管放入冷水后,气球皮凹下去了,我们猜测水的体积缩小了。
这只是我们根据气球皮的变化进行的猜测,我们并没有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
那到底水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怎样变化?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板书水、受热,受冷、体积?体积?)二、新课(一)观察水的体积变化(在这个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装置、做实验,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更多的方法进行实验,指导学生改进装置、观察实验现象,老师只是起到了引领、指导和梳理的作用。
)1.引出问题教师:我们先来看这个问题“怎样才能明显地看到水的体积变化?”(略停顿)教师:我们能不能设计一种装置,让水的体积变化更明显一些?(停顿)2.设计装置教师:那就请各个小组好好动脑想一想,联系上节课的实验装置、结合我们的生活经验进行设计,并做好记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反思
周思思《液体的热胀冷缩》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的内容,这节课承接了前一节课《给冷水加热》的内容,对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进行研究,同时本课结论的得出又为后面《空气的热胀冷缩》做好铺垫,因此本课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观察水的体积变化,主要是引导学生根据观察时遇到的问题来改进实验装置,以及利用这个实验装置来探究水的热胀冷缩性质。
第二部分——其他液体也热胀冷缩吗?则通过这个装置来研究更多的其他液体,看看它们是不是也热胀冷缩,目的是把学生的探究活动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同时也是对严谨的科学态度的培养。
最后得出“许多液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的科学概念。
学生通过实验,能得到想要的结果。
能够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喜爱。
通过本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不仅获得“许多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的认识,而且要使他们通过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到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和观察方法的重要性。
这节课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矿泉水导入新课,把学生的注意力拉进课堂,把泉矿水瓶都不装满的奇怪现象抛给大家,让大家去思考去解释,学生试图解释,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为接下来的研究打下基础。
找寻答案就必须要进行实验,如何设计这个实验就成了本课的重点,我向同学们出示一些实验材料,小组讨论选取有用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简便而且效果明显的实验。
小组讨论后,我请学生说说他们的设计方案,学生的回答没有预想中的那么积极,我只能一步步引导学生设计新装备,并且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结合可能出现的不利观察的因素,学生们对各种方法进行综合考虑,设计出了观察实验的新装置。
在讨论改进好实验装置后,这时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已经完全被调动了,探究水在受热、受冷时体积的变化也已水到渠成。
水会热胀冷缩,那其他液体呢?在观察水的热胀冷缩后,组织展开其他液体如:食用油、酱油、可乐等的探究就更容易了。
因此探究其他液体是否会热胀冷
缩的实验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知道了许多液体也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最后让学生回过头来解释为什么超市里卖的矿泉水和饮料为什么都没有装满。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奥秘。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学生思考不是很积极,不愿意动脑思考问题,就想等老师给他们结果。
还有学生不敢说,怕说错,缺乏科学的探究精神。
这也需要在以后的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