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晖园浅析
毓秀清晖,古韵雅园——清晖园的园林艺术文化探究

毓秀清晖,古韵雅园——清晖园的园林艺术文化探究摘要:园林历史文化特色,很大程度上受到地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园主思想境界等因素的影响。
据此,本文对清晖园的建园历史、园林布局、庭园空间、建筑特征和装饰风格等进行研究探讨以了解其园林艺术文化,希望为新时期的园林建设提供借鉴经验,并使优秀的广东传统园林文化发扬光大。
关键词:清晖园;园林艺术;园林文化;岭南园林1 清晖园的历史背景岭南,是我国南方五岭(大庚岭、骑田岭、都庞岭、萌诸岭和越城岭)之南的概称。
五岭是重要的地理分界,岭北四季温差大,冬季寒冷,夏季酷暑;岭南终年温暖,多山少地,河网纵横,阳光充足,海陆季风明显,具有优良的造园气候条件。
然而,古代岭南曾经被称为“南蛮之地”,后随着秦统一中国,中原正统汉文化融入岭南,岭南地区逐渐改变了文化落后的局面。
广东园林历史悠久,源起“三朝六帝”之宫室园林。
秦统一岭南建郡南海,南越王国及南汉王朝在广州建造宫殿园林。
清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开海贸易之后,广东私家园林开始兴起,到清末民初达到极盛,而以广府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则被誉为广东园林最为集中、最具代表性之地区[1]。
广东园林不拘一格的园林风格和充满趣味的构图方式是中国地方园林一大特色:有空间的实用、经济;组织的便捷、旷朗;装饰的平实、通俗;山石的实在、水泽的写意、花木的自然。
上述关于空间、组织、装饰和山水花木的四个特征贯穿于整个广东园林的发展始末。
其中,广东的宦官园林及行商庭园主要分布在以广府为核心的番禺、南海(佛山)、顺德及东莞等城镇,顺德清晖园、佛山十二石斋、东莞可园、番禺余荫山房被称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
2 清晖园的发展演变2.1 清晖园渊源明朝启元年(1621年),黄士俊作为顺德杏坛镇右滩村的状元,为了维护家族荣誉,在凤山脚下的大良城南门外修建了黄氏花园、天章阁和灵阿之阁,这些建筑和周围的花园后来演变成了清晖园。
在清朝乾隆年间,黄氏家道衰落,庭院荒芜。
清晖园简介和历史

清晖园简介和历史
清晖园坐落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陈村,建于清代,
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它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占地面积4394平方米,建筑面积3412平方米。
清晖园以其精巧
的园林建筑、精湛的园林艺术而闻名遐迩,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
清晖园原名“南园”,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由清代学者陈汝言设计。
因其子陈鹏年
中状元而改名“清晖园”。
全园分东、西两个部分,东为主景区,包括假山、小池、亭阁等;西为园林别墅区。
园内的建筑有亭台
楼阁、小桥栏杆、假山假山、盆景园圃等。
有“小蓬莱”之称的
主楼——玉绣楼是清晖园的中心建筑。
园中的玉绣楼是一座二层
砖木结构的建筑,内有楼梯可以登上二楼平台。
站在平台上举目
眺望,可以看到园中景色。
园内还有一座“映月轩”,是园主人
赏月之地。
—— 1 —1 —。
清晖园浅析

清晖毓秀——岭南名园浅析引文:岭南四大名园之首的清晖园,从原址到建园中兴到现今再度复兴,见证了顺德400年的历史变迁。
作为顺德名片、顺德历史文化的窗口,基于岭南特有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经济文化,清晖园从选址、造园布局、细部处理等多方面都展现着它鲜明的岭南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岭南园林,造园特色,文化内涵正文:1.清晖园概述1.1总述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
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
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
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清晖园的历史演变(1).清晖园渊源清晖园原址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建于公元1621年。
建有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等建筑,到清乾隆年间,黄氏家道中落,上述建筑也日渐荒废。
故园废址为清代进士龙应时购得,黄氏建筑几无存留。
(2).清晖园成型时期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龙应时将物业析产给其儿子龙廷槐、龙廷梓。
左右两部庭院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香园。
再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园卖与一经营蚕种生意的商人,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其又称作广大园。
龙廷槐则获得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旦夕读书其间。
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
复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精心建设,格局定型。
(3).清晖园解放后保护和拓展时期1959年,中共批专款修复。
重修后的清晖园,把左邻的楚香园,右邻的广大园以及附近的介眉堂(龙宅)、竞勤堂(杨宅)等合并一起,至此复合为一。
广东佛山大良清晖园调查报告

序言:说到园林,我们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珍宝,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
皇家园林有著名的北京颐和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也有苏州园林拙政园、狮子园等。
清晖园就是一座大型的私家园林。
一、调查内容清晖园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园林?以清晖园为代表的岭南园林美丽且令人着迷,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他又有着怎样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文化背景呢?我们将对清晖园进行调查,让大家更了解岭南园林和中国园林文化。
二、调查方式1.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以及相关图片进行整理,先对清晖园有一个全面认识;2.准备相机,实地调查,置身实地的感受以清晖园为代表的岭南园林的文化。
三、调查过程深入清晖园每一处建筑仔细调查,再总体对清晖园有一个总结。
四、调查成果1.(网上查阅资料调查)清晖园简介: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区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
园内有大量装饰性和欣赏性的陶瓷、灰塑、木雕、玻璃。
园内妙联佳句俯仰可拾,名人雅士音韵尚存,艺术精品比比皆是,令人流连忘返。
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或称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游清晖园的感受清晖园内环境优美,到处充满着鸟语花香的气息,绿树成荫,真是一个乘凉玩耍的好地方。
园内设施齐全,使人在沉醉美景中又能了解深厚古老的岭南文化。
园内设计严谨,排版布局精密,在游览自然风景的同时插入岭南特色建筑,使人不会看的厌烦。
同时主题突出,表现出岭南园林的特有魅力,是一处美景与文化的交融点。
园内卫生良好,地面比较干净。
可以存在一定问题,园内有许多小湖泊、小河,水质比较浑浊,容易滋生藻类植物以及蚊子等传播病毒的生物,希望有所改进。
3.总结岭南园林的文化背景远儒文化是岭南学者对岭南园林文化最精辟的阐释,如果说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的儒意较浓的话,岭南园林的儒家意味则很淡。
岭南人远离政治中心的忤逆和反叛表现于古典园林建筑梁架的不规范和现代园林文联匾对的不重视,另长期处于南疆的蛮夷之族的传统造就了武家文化,表现于清代园林的碉楼形式和近代园林的“肥胖”立面和简朴粗柱。
佛山市顺德清晖园介绍

按照相关保护规划,宝华巷片区总用地面积达到24956.23平方米。作为一个公益 性项目,政府将结合宝华巷片区的区位条件,与清晖园、华盖路步行街和华盖山 共同展示历史风貌,创造承载传统文化与城市公共生活的空间载体;传承具有大 良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集陈列、展示、体验为一体的公益性文化场 所,
• 文物保护规划
早在1959年3月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在参观顺德清晖园后,给与高度评价并 特地对清晖园的文物保护和园区的重修拨款。
• 园林保护
主要在文物保护和场景复原方面进行。其中清晖园在场景复原方面做了 不少功夫,例如寻找仿古木质家具以及其他灯饰等。
• 研究提升
一是对明、清代历史文化名人作为顺德历史文化研究的 线索,二是涉及 到古建筑、园林方面的研究和提升。
再说清晖园在建筑设计方面,则向我们展现了一股充满中西合 璧的奇妙视觉体验。 顺德清晖园作为岭南园林的集大成者,呈现出独具一格的园林 格律,通过其空间布局和结构细节方面可以看到深受岭南文化 影响的清晖园经世致用的置园特点和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向 我们讲述一段段历史故事。
清晖园
文物保护与 科学发展
该区规划部门工作人员指出,今后会严格控制宝华巷片区内新建、扩建建筑高度, 沿华盖路步行街的骑楼建筑保持现有高度,其余不超过12米。 另外,在此次宝华巷片区改造中也提出注重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历史街巷系 统不得改变原有布局,对其中不协调的建筑立面应加以整治。”该工作人员指 出街巷地面应恢复为石板、灰沙土、大阶砖或青砖等传统材料,禁止使用磨光石 板、地面砖或其他现代材料铺砌。
规划空间组织上有一下特点: 1、 以保留建筑与空间为基本构架,规划新的开放空间系统。 2、 整理开放空间系统,将之分为广场与步行道路、外部庭院与内部庭 院三个层次。 3、 建筑形态的规划力求保留原有的匀质城市肌理。 4、 在空间界面的规划上,充分考虑新旧界面的和谐关系。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清晖园(word文档良心出品)

中国历代名园简介(二):中国十大名园之清晖园9、清晖园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华盖里,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
园取名“清晖”,喻父母之恩德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
“清晖园”为我国南方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全园构筑精巧,布局紧凑。
其布局既能吸取苏州园林艺术精华,又能因地制宜,尽显岭南庭院雅致古朴的风格而著称,园中有园,景外有景,步移景换,并且兼备岭南建筑与江南园林的特色。
环境以清幽自然、秀丽典雅见称,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或称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岭南四大名园,也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已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顺德清晖园鸟瞰建园历史清晖园的历史沿革,尚未找到确实史料。
一般认为是建于晚明中国私家园林的繁荣时期。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顺德杏坛镇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
为光宗耀祖,于明天启元年(1621),在城南门外的凤山脚下大良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
后黄家衰落,庭院荒废,清乾隆年间,当地龙氏碧鉴海支系21世龙应时得中进士,将天章阁、灵阿之阁从时已破落的黄家后人之手购得。
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后来廷槐、廷梓分家,庭院的中间部分归龙廷槐,称为“余园”;左右两侧分归为龙廷梓。
龙廷梓将归他的左、右两部分庭院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芗园”,人们俗称左、右花园。
后来左侧的龙太常花园在园主衰落后,卖给了曾秋樵,其子曾栋在此经营蚕种生意,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又称“广大园”。
乾隆五十三年(1788),龙应时长子龙廷槐考中进士,廷槐字澳堂,初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授监察御史之职,后入值上书房,官至太常卿。
嘉庆五年(1800)龙应时病逝,廷槐获准回乡守孝三年,后见和坤弄权,无心复出。
到嘉庆十年(1805年)龙廷槐将父亲生前购得产业的中部拓建成庄园,侍奉母亲居住。
佛山清晖园简介

佛山清晖园简介
佛山清晖园是一座位于佛山市南海区绿景区的景观小区,以清新的环境景观而闻名。
清晖园占地约19万平方米,有滨海岸线2000多米,园内有18多个开放公园,街小区11个,拥有120多栋别墅,道路贯穿全园。
园内的绿色景观让这里成为了一处宁静的度假胜地。
清晖园的景观设计源自“庭园艺术”,将新颖的拱廊式空间实现了模糊界定,仿佛带来一种自然艺术般的清新。
这里将建筑、自然、艺术完美结合,茶园、公园、博物馆、享受娱乐设施,展示各种新奇的景观,为游客带来优美的室内外环境。
建筑以及景观空间的设计充分体现出它的安全性和安全感。
园内种植了超过15万株植物,在清晖园内设有淡水游泳池、台球室、乒乓球室等休闲娱乐设施,家庭乐园、酒乐园、游乐园等景点,可以满足男女老少游客不同层次的休闲娱乐需求。
除此之外,园内还有新型滑翔机、蒙德里安海洋乐园等创新娱乐项目,每一位游客都可以在这里体验到最美的海洋世界。
对于安全而言,清晖园设有24小时的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监管游客的行为。
此外,园内还设有急救室、安全报警系统、消防安全系统等,有效保障游客安全。
清晖园以至尊的服务及每一个细节,为游客打造出一个集自然风光、清新环境、蓝色清晰海空、休闲娱乐等多元化服务的观光乐园。
【精品】顺德清晖园景点的调查与思考(1)

顺德清晖园景点的调查与思考(1)顺德清晖园景点的调查与思考一、调查目的:为了更好地了解清晖园,感受这岭南的园林明珠的魅力,我特此走访了清晖园。
二、开发现状:1、位置:清晖园位于顺德市大良区清晖路,地处市中心。
2、清晖园的历史背景: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順德县杏坛镇右滩村人黄士俊高中状元。
相传这位黄状元入仕三十年中曾三次辞官歸归故里,中间一次为侍奉病中老父,另两次因看不惯官场倾轧而独善其身。
期间于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在原太艮城(今大良镇)南郊建筑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
这些祠、阁周围都有花园,这便是清晖园最早的踪迹。
清晖园历史悠久,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园内布局特点:清晖园共分三个区域,除了东南角的实用区外,实际上,其余两个景区的各个景点都是互相交错,又互相“借景”,并无截然划分的界线。
我们无论站在何处,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旖旎而完整的图画。
园内,不论是大景区的设置,还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都注意到避免与旁边的景区或建筑物重复,错落有致的休块变化,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明暗、高低、大小等的对比,使园内形成了繁多的观赏空间,美不胜收。
清晖园在布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景物的配声上处处追求对比鲜明的艺术效果。
就拿中部具有清代遗迹的岭南古典园林为例。
它的西北部以水景为主,开敞明朗,建筑也较为疏落。
中部偏北的各式建筑则较为密集,与西南部构成了虚实、明暗的对比。
而北部的几处庭院,又与上述两区构成动与静、开放与幽闭的对比。
西北部的建筑群较低,中部的建筑群较高,又形成了高低对比。
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各个观赏空间各自的特色得以强化,产生出一种步移景换、变化无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清晖园在庭园式布局上更不拘一格,追求灵活多变。
园内建筑在乎面布局上,是以“间”为单位而组合成一个个风格各异的庭院,每间建筑物的正面都朝向院子,并设置门窗。
这种布局手法,使众多的建筑物构成一组一组相对独立的景区,形成“园中有园”,活而不乱,变中有序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晖毓秀——岭南名园浅析清晖毓秀——岭南名园浅析引文:岭南四大名园之首的清晖园,从原址到建园中兴到现今再度复兴,见证了顺德400年的历史变迁。
作为顺德名片、顺德历史文化的窗口,基于岭南特有的地理环境、自然气候和经济文化,清晖园从选址、造园布局、细部处理等多方面都展现着它鲜明的岭南特色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关键词:岭南园林,造园特色,文化内涵正文:1.清晖园概述1.1总述清晖园,位于广东省顺德大良镇清晖路,地处市中心,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现存建筑主要建于清嘉庆年间。
园取名“清晖”,意为和煦普照之日光,喻父母之恩德。
园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
清晖园与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东莞可园并称为广东四大名园,也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2清晖园的历史演变(1).清晖园渊源清晖园原址为明末状元黄士俊府第,建于公元1621年。
建有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等建筑,到清乾隆年间,黄氏家道中落,上述建筑也日渐荒废。
故园废址为清代进士龙应时购得,黄氏建筑几无存留。
(2).清晖园成型时期到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龙应时将物业析产给其儿子龙廷槐、龙廷梓。
左右两部庭院改建成以居室为主的庭园,分别称为龙太常花园和楚香园。
再后来,龙太常花园的继承人家道中落,将园卖与一经营蚕种生意的商人,挂上“广大”的招牌,故其又称作广大园。
龙廷槐则获得黄氏故园的中心部分,侍奉年迈的母亲入住,旦夕读书其间。
并请同榜进士、江苏书法家李兆洛题写“清晖”的园名,意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示筑园奉母是为了报答父母如日光和煦普照之恩。
复经廷槐之子龙元任,孙龙景灿,曾孙龙诸慧,一门数代精心建设,格局定型。
(3).清晖园解放后保护和拓展时期1959年,中共批专款修复。
重修后的清晖园,把左邻的楚香园,右邻的广大园以及附近的介眉堂(龙宅)、竞勤堂(杨宅)等合并一起,至此复合为一。
经解放后的大规模修复扩建,清晖园面积由原来的6,600多平方米扩大到9,795平方米。
进入九十年代,为进一步开发顺德的旅游资源,顺德政府对其进行扩建,使清晖园的游览面积再次扩大至22,000平方米,1996年扩建,1998年扩建成功,此后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
2005年,清晖园建园200周年,政府再次投资900万元进行新园修缮、旧园翻新,迁出其中的餐饮场所,将红蕖书屋改造为“状元堂”2.清晖园造园布局特点分析2.1合理选址清晖园所在的顺德大良镇,宋代以前为海岸,后经冲积成平原,地势低洼,河道纵横。
在大良镇的中部,有山形如凤凰,名为凤山。
明朝末年,顺德建县以来第一位状元黄士俊为光宗耀祖,回家乡兴建祠堂和住宅,他几经考察,选中了当时城南门外凤山脚下一块土地,修建了黄家祠和天章阁、灵阿之阁,并在祠阁周围植木种花。
后来龙氏家族就是在此基础上建造了清晖园。
黄士俊在大良这样的水乡选择有靠山的地方营建祠堂住宅,其选址符合堪舆学建宅要有靠山的原理。
清晖园内的山水环境,不像梁园和余荫山房那样重水轻山、造山只求其意不求其势,而是山水并重,对山景的气势十分重视。
2.2 前低后高的岭南园林布局2.2.1 岭南园林常见布局岭南园林的分布主要在广东,闽南和广西南部等经济富裕如广州、潮汕、泉州和福州等地。
然而由于各地所受文化的差异园林布局也有所不同。
岭南园林布局大致有四种建筑布局形式。
分别是建筑四周布置布局、前园后院布局、书斋侧园布局和前院后园布局。
清晖园是前园后院布局的经典例子。
前园后院是岭南另一种常见的园林布局方式。
园林中的住宅大都设在后院,小区自成一体,宅居和园林相对独立各自成区但没有实墙间隔,而是又分又连,园林区与住宅区的间隔,或用洞门花墙或用廊亭小院或用花木池水。
园林是主人生活的一部分,布局较为疏朗开阔,住宅采用合院形式布局密集但比较灵活和自由。
岭南园林住宅的布局特点之一就是考虑当地的气候要素,在布局中非常注意建筑的朝向、通风条件和防晒、降温等措施。
建筑物大都面向夏季主导风向,园林设在南面,住宅区设在北面,形成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非常有利于通风,这种布局方式很适宜南方的居住条件,取得一个舒爽的生活环境。
2.2.2 布局有理:前低后高为适应岭南湿热气候,清晖园造园采用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独特布局。
前庭为一开阔的长方形水池,后面为较为密集的住宅区。
这种布局非常有利于通风,前面园林像一个开阔的大空间,它使夏季的凉风不断吹向后院住宅。
后院房屋虽然密集,但通过巷道、天井、柱廊、敞厅等方式来组织自然通风,使夏日的海风,无论从平面布局或纵断面的设计布置都能吹到后院的每一角落。
而后院的密集布置将建筑墙体、门窗及天井等常常处于阴影之下,减少了阳光的辐射后院密集布置可以减少阳光的辐射,其次是建筑造型轻巧灵活,开敞通透,大量采用门与窗结合,形成落地窗式的屏门。
2.3非对称布局营造“自然之趣”清晖园旧园区从布局上分成三部分。
南部筑以方池,满铺水面,亭榭边设,明朗空旷,是园中主要的水景观赏区;中部由船厅、惜阴书屋、花纳亭、真砚斋等建筑所组成,南临池水,敞厅疏栏,叠石假山,树荫径畅,为全园的重点所在;北部由竹苑、归寄庐、笔生花馆等建筑小院组成,楼屋鳞毗,巷道幽深,是园中的宅院景区。
除了东南角的实用区外,实际上,其余两个景区的各个景点都是互相交错,又互相借景,并无截然划分的界线。
我们无论站在何处,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幅旖旎而完整的图画。
园内不论是大景区的设置,还是单个建筑物的设计,都注意到避免与旁边的景区或建筑物重复,错落有致的休块变化,疏密相间的节奏韵律,明暗、高低、大小等的对比,使园内形成了繁多的观赏空间,美不胜收。
清晖园在布局上的另一个特点是在景物的配声上处处追求对比鲜明的艺术效果。
就拿中部具有清代遗迹的岭南古典园林为例。
它的西北部以水景为主,开敞明朗,建筑也较为疏落。
中部偏北的各式建筑则较为密集,与西南部构成了虚实、明暗的对比。
而北部的几处庭院,又与上述两区构成动与静、开放与幽闭的对比。
西北部的建筑群较低,中部的建筑群较高,又形成了高低对比。
运用对比的手法,使各个观赏空间各自的特色得以强化,产生出一种步移景换、变化无穷、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
2.4岭南水乡风韵清晖园的水景,曲折有情,具有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
清晖园有各种各样的水景,有大大小小的池塘,有环绕建筑物的清流,有人工瀑布,有喷泉,真可谓满园皆是“有情水”。
古人云:“山管人丁水管财,山主贵,水主富”,清晖园的山水布局,表明园主人不仅追求林泉之乐,还想达到富贵双全的目的。
3.岭南建筑赏析3.1 碧溪草堂碧溪草堂是中部景区的主要建筑物,位于池塘的北侧,是园内现今最古老的建筑,建于清道光丙午年(1846年),是一座水磨青砖临水平房。
草堂前面有两根方形石柱支撑起的宽大门廊,贴水边有固定长椅。
因椅背呈流线形,方便赏湖人曲身款坐,所以长椅有了一个别致的名称:“美人靠。
”草堂正面是一幅精美的木雕,镂空成一弯翠竹,形成圆形门洞,这种圆门在古建筑上叫做“圆光罩”。
它工艺精细,形态逼真。
门扇为屏门,上半部分装木棂,镶玻璃,下半部分镌刻有96个写法不同的寿字,俗称《百寿图》。
为什么《百寿图》只有96个寿字呢?所以这样安排,内中是大有玄机的,我们中国人讲究寿人能满,满招损。
‘九’就是‘久’,‘六,就是‘禄’,‘九十六’也就是‘福禄长久’的意思。
房外墙腰镶嵌了一幅具百多年历史的阴纹砖雕画,画上一丝细竹,摇曳生姿,画题是“轻烟挹露”,题辞是“未出土时先引节,凌云到处也无心”,表达了当时读书人重名节、轻利禄的道德理想。
室内黑梁白瓦,地铺深红阶砖,门外石柱漆成赭色,设色偏于凝重。
但面对的那个方池,却展现碧水云天,豁然开朗。
下面是田田莲叶,碧波游鱼,对岸船厅和惜阴书屋,掩映在浓浓的绿荫之中,左前方有亭翼然,与它相映成趣,右边有更秀丽的澄漪亭,倒影湖中。
3.2船厅船厅位于方池东北角,是全园建筑精华之一。
它并没有船的外形,其实是仿照粤中地区古代“紫洞艇”的船楼部分的式样建造的。
据说当年清晖园主人有一位掌上明珠,主人特意为她建此临水船厅,作为闺房,所以船厅又称“小姐楼”。
船厅分上下两层,麻石基座,底层朝方池和庭院的两面均为镂花透光落地屏门,二层有开敞的回廊,围以疏透的木栏干,回廊靠方池边格外开阔。
这是“船头”。
“船头”左右各有池塘,站于其上,使人有仿如置身河面船头之感。
左前方的池塘边植有一株沙柳树,靠厅而长,象征稳住船只的竹篙。
沙柳树旁有一棵百年紫藤,缠着沙柳攀援而上,象征船缆。
船厅上层几面墙壁均设通排的窗户,棂格构成优美的图案,整体玲珑剔透。
屋檐下有灰塑彩绘图画,温馨细碎,女性气息很浓。
室内以镂空芭焦双面图案的木雕落地罩为间隔,分成“前舱”与“后舱”。
人在厅内,仿佛置身蕉林浓密、竹树蔽天的珠江三角洲乡野,即使是炎热的夏日,也顿生凉意。
在船厅尾部,有一座体量较少的二层楼房,人称“丫环楼”,两楼并不贴邻,而是保留丈许空间,从丫环楼到船厅,要经曲折的空中走廊,走廓以水波形栏干装饰,配合了主体建筑是“船”的意念,构思严谨。
丫环楼、小姐楼背面和惜阴书屋的背面,围成一个“天井”的型的小院,中置湖石、棕竹,一面蓝色陶制漏窗扩大了这个袖珍小院的观赏空间。
4.岭南园林的细部设计与处理4.1 空间的划分与处理清晖园内畅厅梳栏,树荫径畅。
设计细部时用高低不同的砖砌花台和六角形水池来划分空间。
使庭园空间层次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生活氛围。
平庭主要由中部六角形水池以及两边的花台围合而成。
(右图)4.2 造型、装饰与材料的应用园林建筑造型上多为规则式矩形或方形。
装饰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水、花鸟,人物的泥塑、隐雕或绘画等图案为主。
富有岭南地区文化气息,兼具西洋和中国传统美感。
另外,园林中多利用墙壁做壁形山石砌,打破墙面平面和单调,富有生趣。
铺地主要采用条石板和青砖。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砖铺地门窗形式多样结语:承载400年历史的清晖园,在顺德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倍显珍贵。
清晖园是顺德的一张名片,是心灵回归的家园。
它不仅是受保护的文化遗产,更要焕发其无穷的生命力,通过对传统岭南园林造园特色的分析,和传统岭南园林语汇的体验,我们可以认识到现代岭南园林应立足现代生活需求,吸取传统文化精华,在全球趋同环境下,通过地域性的再现,在保护好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现其多姿多彩的一面。
参考文献:[1]何兆恒.岭南名园数清晖[M].广州:旅游出版社,2000,7。
[2]陆琦.岭南造园与审美[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6。
[3]冯历.岭南古典园林建筑布局与空间表现的研究[J].大众科技,2005.5:24-25。
[4]刘庭风.岭南园林—广州园林[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