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顺德人文品格在岭南建筑中的反映(郭健斌)

合集下载

顺德古建筑(顺德历史)

顺德古建筑(顺德历史)

建筑艺术珍宝 祠堂作为一族最重要的建筑,集中了 一族人最大的人力财力,是历史上民间的建 筑艺术和各种工艺艺术的精华标本,常常无 意间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 祠堂内外各设施如木雕、石雕、陶塑、砖雕、 灰塑等装饰工艺精美,古朴传神 。
单纯的民间活动场所 到今天,祠堂的封建色彩已逐渐褪去,越来越成 为单纯的民间活动场所。至今遇上红白喜事,还喜欢 选择在祠堂摆酒。更有不少棋曲同好,经常聚集在祠 堂开展活动。
贞女桥,建于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当年国子监助教吴 南金之女吴妙静结婚当日,新郎来迎亲,过龙江河不幸遇溺身亡。 我们龙江镇也有一座很著名的古桥, 新娘闻讯痛哭不已表示终身不嫁,并以嫁资在文夫溺水处建桥, 方便过往行人。这是贞女桥名称的由来。沧海桑田,古桥残迹, 大家知道吗? 记载着这个凄美的故事。
第六篇 交相辉映的建筑
龙江中学 苏静雯
古园林
看一看,猜一猜: 这是哪里?你去过吗?
讲一讲: 哪位同学去过清晖园?请他作我们的导游,介绍一 下清晖园。
清晖园——中国十大名园、广东四大 名园之一,现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清晖园原为明朝万历丁末状元黄士俊 的府邸。乾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 其后,复经龙家一门数代精心营建,格局 始臻定型。上世纪九十代,顺德市委市政 府对清晖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 力扩复旧制,使园内布局日益完善。20 02年,为保护清晖园内的古建筑以延续 地方文脉,省市有关部门对清晖园现存古 建筑展开大规模的修复,使清晖园这个百 年名园重现古名园的风采。
清晖园的特色——灰塑
清晖园的特色 ——彩色玻璃窗
你认为清晖园的建筑有什么特色?
岭南园林的杰出代表: 1、品种齐全的建筑形式(亭、榭、厅、轩、馆、楼、阁、廊、舫 等)。 2、鲜明的岭南水乡特色。全国仅得一例“小姐楼(船厅)”,是对 珠江河上特有的“紫洞艇”摹拟。 3、多姿多彩的窗。全国罕见的大规模应用清代的珍贵套色雕刻玻璃 于园林装饰。现时,清晖园很多建筑都大量使用这种玻璃,其中, 园内保存一套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 已被初步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4、题材丰富的灰塑壁画。以浮雕式壁画为主,技艺新颖、题材丰 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5、工艺精湛的木雕工艺。雕刻技法既 简练粗放,又精雕细琢,二者相互影托, 使园林堂皇庄重的同时,又不失拙真情趣。

我对岭南文化的看法(精选五篇)

我对岭南文化的看法(精选五篇)

我对岭南文化的看法(精选五篇)第一篇:我对岭南文化的看法独特的岭南建筑文化在我个人对岭南建筑的看法,我觉得岭南建筑之所以能家喻户晓,传了一代又一代,当中肯定有着它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岭南的建筑第一,历史悠久,充满着岁月的冲洗,有很大的历史研究。

第二,岭南建筑注重各方面的建筑方法,充满着它特别的魅力,上了岭南文化这堂课,让我认识了许多属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它使我感到自豪,让我感到自己国家历史文化如此博大精深,对于岭南建筑文化方面虽然自己刚刚接触,但希望在此论文中能使我更理解它所存在的真正魅力与历史见证。

我国的建筑特征,按其本质和属性来说,建筑既要实用、又要美观;既有技术,又有艺术,这就是建筑的本质和特征,即双重性。

从古时候人们已经注意这些方面,这些建筑特征是如何形成的呢?它主要来源于民族、文化、习俗、特性、审美观。

从它的组成来看,则来源生活、气候、地理、地形等自然条件,它们共同形成建筑的特征。

地方的建筑特征则来源于地方的各项构成条件。

从岭南建筑文化上看,岭南建筑能让我了解与探讨岭南文化的悠远历史,它有着它远古神秘的一面,从特征上看,不仅有独特风味,还记载着中国岭南文化成长的足迹!。

建筑特征表现,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可以分为社会特征,文化特征,还可以有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从建筑自身角度来看,还有技术、艺术特征。

从技术方面来看,有平面的、结构构造、材料的特征,还有气候、地理、地貌特征等。

从艺术角度来看,就有外貌、细部、装饰、装修等特征。

综合起来,就是建筑的总特征。

建筑特征表现中,一般说,物质技术容易反映,而精神气质较难表现,最难表达的是它的文化内涵。

在一座建筑中,外表的建筑形象、细部、装饰、色彩等艺术表现和平面功能使用、结构、构造、材料等技术手段,看得见、摸得着,易于表现。

而一座建筑物的文化内涵、性格、气质、它蕴藏在建筑深层,是很难一下子判断。

再说岭南建筑的设计风格,它有着它独特的表现风格,其中就是浅层次表现,在建筑上属于技术范围。

智慧树答案建筑美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建筑美学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建筑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

答案:建筑审美活动2.审美超越的过程是以()为基础。

答案:审美理解3.建筑造型审美的核心是建筑造型的()。

答案:隐喻与象征4.建筑审美活动的特征有()。

答案:超功利性;主体性;审美快感的综合性5.审美主体的特点有()。

答案:自由;情感活动;感性关照6.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的过程有()。

答案:情感选择;情感建构;情感加工7.建筑适应性包括建筑的()。

答案:社会适应性;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8.建筑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主要表现在()。

答案:审美理想;创作手法;审美规律9.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

答案:对10.建筑审美追求的是物质价值,其出发点是人的实用需要,是一种情感价值活动。

答案:错11.审美价值心理及功能包括审美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等。

答案:错12.建筑审美活动包括造型审美、意境审美、环境审美三个基本维度。

答案:对13.建筑与音乐共通之“韵”表现在“数理”上。

答案:对14.用诗词等文学艺术来丰富、点化、拓展建筑之“意”,最常见的表现是以诗词赋文中的字句为建筑空间题名、题对、题联。

答案:对第二章1.实现了风水经典《阳宅十书》中提出的五位四灵的风水模式,即“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的建筑是()。

答案:棣华居2.岭南建筑的学理有四种界定,持有观点“岭南建筑就是指岭南地区的建筑,在岭南地区范围内的建筑统称为岭南建筑”是哪种界定方式?()答案:地域论3.客家传统民居的三个审美纬度包括()。

答案:造型审美;意境审美;环境审美4.岭南建筑文化地域性格包含()三个层面。

答案:地域技术特征;人文艺术品格;社会时代精神5.岭南的三大汉族民系由()构成。

答案:潮汕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6.岭南的人文艺术品格一般反映在()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答案:细部处理;空间组合;风格造型;建筑布局7.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由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中国馆的设计表达了何镜堂院士建构的“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即现时代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和()。

岭南“三间两廊”传统民居人文关怀设计探析

岭南“三间两廊”传统民居人文关怀设计探析

岭南“三间两廊”传统民居人文关怀设计探析李剑清;缪剑峰【摘要】通过对岭南传统民居“三间两廊”的居住空间布局形式以及空间元素设计进行深入分析,旨在发掘岭南传统居住空间中人文关怀的设计手法.分析结果表明,三间两廊居住空间人文关怀的设计体现在——灵活的空间布局满足居住生理需求,建筑构件的防御性设计满足居住安全需求,交往空间的多层次及复合性设计满足居住交往需求,运用色彩、形体变换以及引入文化要素满足视觉及归属感心理需求.岭南三间两廊居住空间的人文关怀设计为当代住宅设计指明了方向:空间可变性、功能多元化及关注群体亲密关系的构建可为住宅设计注入新的活力.【期刊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36)006【总页数】6页(P66-70,82)【关键词】三间两廊;居住空间设计;居住需求【作者】李剑清;缪剑峰【作者单位】后勤工程学院国防建筑规划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1311;后勤工程学院国防建筑规划与环境工程系,重庆4013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马洛斯在需求层次理论中揭示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

居住空间是人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宜人的居住空间在承担居住者正常的衣食住的功能之余,应具有满足居住者更进一步的行为和心理需求的作用,岭南传统三间两廊居住空间的人文关怀正体现在满足了人的生理、安全、交往以及其他居住心理需求。

不仅在空间设计上满足家庭生活和交往活动的组织,其空间元素的精心设计也极大地提高了居住环境的舒适性和趣味性,增强了居民对居住空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岭南传统民居空间设计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对于当代住宅空间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间两廊是岭南地区最典型的民居形态,具有多种形态样式,本文以其中最基本形制的居住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展开空间设计分析。

一、岭南“三间两廊”的人文关怀内涵1.传统居住模式建筑本身是宗族组织物质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岭南地区,鼓励生育的宗族建设促使了核心家庭的产生,也造就了三间两廊这种与核心家庭相适应的民居形式的普及。

顺德龙江仁园——古典岭南园林建筑之美

顺德龙江仁园——古典岭南园林建筑之美

顺德龙江仁园——古典岭南园林建筑之美顺德龙江仁园充分体现了古典岭南园林建筑的特点,从整体布局到细部设计均做得较为巧妙精致,注重山水建筑的巧妙结合、被动式微气候的处理及人文空间的营造,同时运用了传统的材料,中西合璧,古为今用,处处体现了深厚的文化气息和雅致、清逸的园林神韵,体现岭南古建筑精髓1999年,同族一兄弟把跟他祖屋相邻的一间镬耳屋转卖给著名风水大师蔡伯励先生,蔡先生将其精心修复整理,使它和祖屋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座别具岭南古韵的园林式居所,蔡伯励先生将其命名为“仁园”。

一间接着一间,陆陆续续有10来间镬耳屋归到了蔡先生名下。

仁园总共分为五期工程完成,正大门由最近一期工程通过收购相邻的屋修建而成。

通过蔡先生的不懈努力和追求,顺德建筑设计院的通力服务和精心设计,有了今天获广东省人居奖的仁园。

古香古色的正门一副醒目描金对联“宅次号仁居仁风酣畅,门前环秀水秀气盎然”,正是仁园的生动写照。

门前青砖青瓦,淡雅闲逸;檐下木雕,璀璨灵动。

进门紫红色带玻璃的木制屏风,是仁园主人蔡伯励先生自撰的陋室铭:“仁者天地之大德,从善之泉源,立身行世之根本也……”屏风两边镌刻着一副木雕联:“今夕是何年,试问几许春秋,皓首尤欢陋室记,此中有真趣,且看扶桑花木,旁人错认清晖园。

”屏风左面是一个石砌门洞,穿过门洞眼前骤然开豁,回廊水榭千回百转,红色廊柱和彩色玻璃装点的门窗错落有致,颇有岭南园林神韵;假山真水,碧池锦鳞,更得自然雅趣。

穿梭于曲折的回廊,流连于各个建筑的精巧和屋内名人雅士的书法画作,真让人有不辨东西南北之惑,整个仁园的设计深得移步换景、柳暗花明的园林布局之精髓。

园内无处不藏南北风格之巧,融东西文化之妙,古典时尚相辉映,更让仁园尽得五彩斑斓之趣。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

浅谈岭南古建筑文化传承与创新设计1. 引言1.1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岭南古建筑具有独特的韵味和魅力,展现出一种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气息。

这些建筑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吸引着无数人驻足观赏。

其建筑形式多样,包括庙宇、园林、宅院等,每一处都透露着浓厚的岭南风情。

在这些古建筑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在于其精细的雕刻和瑰丽的装饰,每一处细节都充满着匠心和艺术感。

从屋檐上的飞檐翘角到门窗的木雕图案,都展现出匠人们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建筑不仅令人赏心悦目,更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岭南古建筑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其与自然的融合,建筑在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周围环境的景观,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状态。

屋内的庭院、假山、水池等元素与建筑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幽静雅致的画面。

岭南古建筑之所以具有独特魅力,不仅在于其精致的工艺和优美的设计,更在于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这些建筑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历史遗产的宝贵财富。

【内容结束】。

1.2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在当代社会,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融合。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逐渐被边缘化,岭南古建筑也面临着流失和破坏的危机。

正是在这种碰撞的过程中,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传统文化元素正逐渐被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岭南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表达和价值观的传递。

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带来了许多思考和探讨。

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如何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进行创新设计,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

通过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碰撞,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原生、原地、原味”———顺德华盖里片区升级改造项目设计思路

“原生、原地、原味”———顺德华盖里片区升级改造项目设计思路

“原生、原地、原味”———顺德华盖里片区升级改造项目设计思路发布时间:2021-06-29T08:31:41.586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20年26期作者:余保东[导读] 避免城市历史脉络的断裂,更新活化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华盖里片区升级改造项目设计”实践,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项目,如何在保护保留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原则前提下,寻找“更新活化”与“遗产保护”间的平衡点。

余保东广东顺建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528300摘要:避免城市历史脉络的断裂,更新活化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华盖里片区升级改造项目设计”实践,探索历史文化街区的升级改造项目,如何在保护保留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原则前提下,寻找“更新活化”与“遗产保护”间的平衡点。

关键词:原生;原地;原味;微改造引言:本设计立足上位规划指引,着重研究华盖里片区及周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以及空间脉络、场地肌理、风俗、建筑、街巷等历史遗存诸要素,在切实保护该片区历史风貌前提下,确立“原生、原地、原味、微改造”的设计理念,旨在将该片区打造成为具有顺德特色的,集“文化旅游、美食打卡、创意产业、民俗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凤城新天地”。

一、项目概况华盖里片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中区,系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文化厅第二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2009年公布)---“大良旧城历史文化街区”核心的片区。

项目地块东临宝华路、西至华盖路商业步行街、南起华盖里直街、北接蓝田路,总面积28027平方米。

华盖里片区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临华盖里片区西侧的华盖路商业步行街(始建于清代,旧称“笔街”),1998年改造为旅游文化步行街。

清晖园毗邻华盖里片区东侧,为明代的古典园林建筑群,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宝华巷(路)建于清代,目前是大良老城“八闸”历史遗存较为完整的一条街巷。

根据上位规划,本项目涉及房屋74栋,已纳入“历史建筑保护范围”建筑20栋,其中“龙氏祖屋”等4栋岭南古典民居“建议推荐历史建筑线索”,16栋“建议推荐为传统风貌建筑线索”。

特色的岭南建筑景观

特色的岭南建筑景观

岭南建筑:地域特色的景观奇葩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方的珠江流域,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在这个独特的环境中,岭南建筑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当地的一大景观特色。

一、独特的建筑风格岭南建筑的独特风格源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

这里的建筑往往依山傍水,错落有致,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岭南建筑多采用木结构,轻巧灵活,以适应南方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

屋顶通常采用陡坡或是金字形的屋顶,这样可以加速排水,减少房屋因长期潮湿而产生的问题。

在建筑材料上,岭南建筑大量使用竹、木、瓦等天然材料,绿色环保,符合现代人的绿色生活理念。

二、装饰细节丰富岭南建筑的装饰细节也是其一大特色。

木雕、石雕、陶塑、灰塑等岭南传统工艺在建筑装饰中广泛应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些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也反映了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在祠堂、庙宇等建筑中,常可以看到精美的石雕和陶塑,而在民居中,木雕则更为常见。

这些雕刻和塑像大多寓意吉祥,如花、鸟、鱼、龙、凤等图案,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融入自然岭南建筑的另一个重要特色是融入自然。

这里的建筑师们擅长利用地形、利用空间,让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

他们通过精心设计,让建筑物的体量、高度、位置都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例如,在山地地区,建筑往往顺着山势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在河畔地区,建筑则常常临水而建,与水景相映成趣。

这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设计理念,既体现了岭南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四、人文内涵丰富岭南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这里的祠堂、庙宇、民居等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重要载体。

在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当地的历史变迁、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文化元素。

这些元素通过建筑的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承,成为了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岭南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装饰细节、融入自然的设计理念以及丰富的人文内涵,成为了地域特色的景观奇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顺德人文品格在岭南建筑中的反映佛山市顺德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郭健斌摘要:建筑设计不仅研究事物的形体,颜色和材料,它能将人们的感觉加以实现,同时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

人们对建筑的感觉将形成不同的、多姿多彩的建筑风格。

为此建筑设计的本质不单单在于为人们提供合适的使用空间,保护其私密性,或更多地表现在历史痕迹的存在与反映当时社会阶级的审美情趣。

其外在的表现包括体量、布局、形态、细部、室内装饰都再折射特定时期的社会周边文化。

因此,顺德的人文品格必定能在顺德的本土建筑中发现。

两者存在隐性的必然联系。

本文通过对顺德本土建筑的营造方法与表现手法,总结归纳顺德人文品格所特有的建筑语言,是本文富于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岭南建筑、顺德特色、人文品格、建筑模式语言1.前言岭南一词始见于唐贞观年间所置十大行政区“道”之中的“岭南道”。

它位于五岭之南,北靠大庾、骑田、越城,南接南海,地域包括广东、广西、海南全部,以及越南北部和滇闽少许地区。

在唐代岭南被认为是“魑魅为邻”的“瘴疬之地”。

岭南独特的地域条件是地区文化产生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山海阻隔使岭南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位。

岭南与中原交通联系困难,增加了自身的封闭性,利于形成岭南独特的生活习俗和语言,保持其文化形态。

但另一方面,临海的位置又使岭南假借海洋走上与世界交往的道路,增加开放性。

特别是近现代,岭南屡开风气之先,从多方面接受外来文化,形成了岭南文化多元共生的局面。

地处岭南腹地的顺德就是在这种地理环境的造就下不断革新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人文品格和建筑模式。

因此顺德精神的存在与发展,对岭南大地来说,是极具代表性和创造性的,是构成岭南文化体系中不可划缺的一部分。

对于顺德人的人文品格,我们可以从一篇顺德访谈的文章《可怕的顺德人》中了解到顺德人的可怕之处。

相信阅读过这篇文章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相信他们对这句饱含敬畏之情的标题中可以读出顺德人特有的性格和做事方式确实令人钦佩。

顺德所拥有的“开拓性、务实性、适应性、兼容性、时代性”是众所周知的特征。

这种特质自然地渗透在顺德本土建筑中,通过对顺德本土建筑各种模式的辨析,理解顺德本土建筑中所蕴含的各种信息。

我们便能重塑顺德本土建筑中所蕴含的人文品格。

2.“顺德的开拓性”的人文品格在本土建筑中的表现。

顺德人的开拓性在于敢于天下为先。

从桑基鱼塘到近代工业的形成,无不处处领先于时代风潮。

而在顺德的本土建筑中,能具体体现这一鲜明特色的莫过于为人所熟悉的顺德顺峰山牌坊。

因为它有别于一般形制的规范,既继承了传统又有新的突破,因此能充分展现新观念、新技术的巨大能量。

顺峰山牌坊是人工建造的顺峰山公园入口,其形式为三跨式巨型中式牌坊,整座牌坊宽88米,总高度38米,基座厚3米,主跨35米,整座楼牌重1.4万吨,牌坊正反两面拱门之间有16条用大理石雕琢而成的龙柱,单条重量就达25吨,全部在门楼顶上用螺丝栓紧倒挂,营造出凌空而下巧夺天工的气势。

其规模之大,造型之雄伟,图案之华丽,石艺之精湛均为国内外所罕见,因此享有中华第一牌坊的美誉(图1)。

作为中华第一坊,的名字还曾经被广州日报报道过,其标题是《广东顺德中华第一牌坊高过法国凯旋门》。

当然两者之间有着不同的历史含义,但我们顺德的牌坊在气势上丝毫不弱于凯旋门,单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我们顺德人的敢于天下为先的性格。

图1(顺峰山牌坊实景图片)部分由顺德建筑设计院提供顺峰山牌坊的建设不但从自身的建筑形态上突破创新。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上,其为整体城市格局所构成的“山水特色”面貌,也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众所周知,城市的节点与轴线关系能重构空间社会与经济关系,是一种强势的引导力量,这种力量的作用能为特定的目标产生特定的空间。

顺峰山牌坊的建造,其背后更多意义在于为市民生活提供活动的空间和提升整体城市形象。

因此牌坊建设实际也是实施顺德整体规划对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地区城乡空间的总体布局、结构形态和社会公共服务系统,提供城乡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架构。

通过这座牌坊的地标式与节点式的放射影响,形成“青山、碧水、蓝天”的规划目标。

这座建筑显示着顺德人那种敢以天下为先的性格和高瞻远瞩的眼界视线。

这种开创新时代不断向前的精神,正是顺德人最引以为豪的开拓性格所致。

3.“顺德的务实性”的人文品格在本土建筑中的表现。

顺德人文性格中的“务实性”表现在于能看清生活的本源。

而与顺德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顺德人对花鸟虫鱼的热爱。

因此最能体现顺德人生活本质的地方就是顺德的园林。

提起顺德的园林,当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广东四大名园之一的清晖园。

清晖园原本属于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

后来由龙氏家族购得,经龙氏数代龙应时、龙廷槐、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五代人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格局完整而又富有特色的岭南园林(图2)。

清晖园的造园是源于生活而逐渐演变而来。

根据文献记载。

龙应时有一文章《种蔬》中说:屋外园一区,宜菰蔌春和。

另外,他还有“辟地栽花药,寄兴良不浅……抱翁曾几时,新菘已可剪。

”由上文可知,从龙应时起的清晖园前身其实是一片菜地,种植蔬果药物。

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有别于其他文人园林。

顺德清晖园的前身仅为力作菜盈框的菜地而非一开始就造山辟湖以供游玩的园林。

这是一种特别务实的思想体系。

由于顺德地处岭南腹地,是一个高温多雨、潮湿多台风的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以及山岭水道纵横、濒临沧海的地方。

这些特定的气候环境条件以及自然条件对先辈们造园带来了很多需要务实处理的问题。

其中如何能克服岭南气候对人体的影响和提供生活必要的时蔬是最能体现顺德造园的务实性。

仔细观察顺德的清晖园的植物可以发现,药用性的如金银花能解毒净水、菊花能清热下火、鸡蛋花能去湿健脾、木棉花能清热润肺等。

食用性的如芒果树、琵琶树、杨桃树、番石榴等。

这种通过造园而改善自己生活的务实设置向世人展示顺德务实的人文品格。

同时亦反映出顺德人对自然园林独到的了解与认识,营造园林并非单纯的游玩赏花,更高的应该是提升精神与生活质素的层面。

图2清晖园实景图片4.“顺德的适应性”的人文品格在本土建筑中的表现。

因地制宜就是人类服从和理解自然的必然产物。

顺德所处的地理环境以水道中横交错为主,由于山地丘陵多 ,岭南的城镇和村落通常靠山面水。

城镇格局多不规则,街道多顺应河流和山丘道路走向,曲直相映。

故顺德素有岭南水乡之称。

如何结合和适应水乡之地理和气候特征,已经是本土城市规划与建筑的必修课题。

顺德本土建筑中,大部分都根据以结合岭南水乡为特色的佛山市顺德一中高中部更是有机结合水乡特色的佼佼者。

其校舍以国家示范性高中为标准,通过深入剖析当代中学教学建筑对教学环境、空间特点及设备布置的要求,把握场地及周边乃至所处地域的气候、环境、文化特点,致力于体现百年老校的文化内涵与当代校园时代风貌的结合,细致解决功能与技术问题,创造了功能完善、使用科学、技术成熟、造价合理,并富有浓郁岭南水乡特色又具有时代精神的新校园。

校园巧妙地将岭南水乡的风貌与完善的功能布局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地利用了周边的河涌形成合理的水系,并利用环校河、溪流、人工湖等手法自然地划分各种功能分区,并以挖湖、堆山、筑岸、跨桥、亲水平台、植树造园等手法,构成了典雅有序,清爽怡人,富有岭南水乡特色和书院气派的整体环境(图3)。

图3佛山市顺德一中高中部实景图片自然地将岭南风格融入当代校园建筑,整体风格平实理性地与功能使用相结合,并运用架空层,开敞廊、遮阳百页、平缓坡顶、水平挑台等手法将建筑与防晒防雨的气候要求相适应,与庭园水体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与古朴典雅的老校格调相呼应。

建筑群理性有序而主次分明,轮廓丰富又生动和谐,外观大方优雅而色调清爽,建筑从个体细部到群体形象均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

当建筑能做到适应岭南地区的地域特征,因势利导,就可以成就一个地道的岭南建筑。

佛山市顺德一中高中部不单纯是一学校建筑,它反映我们顺德人对自然和社会所处的开放态度。

5.“顺德兼容性”的人文品格在本土建筑中的表现。

兼容性是岭南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反映出来最明显的特性之一。

顺德人对待中国文化、西方文化都能处之批判吸收,一切皆为我用的态度。

这就是多元文化带来的效果。

兼容性最主要的原则是拥有独有的价值和审美观,继而从外部吸收和演化出新的事物;也就是移植或嫁接他人先进文化或技术的同时,保留自己的优良文化传统。

在顺德新城区有一座标志性建筑,它代表着顺德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标志同时也是顺德人的兼容性最好的诠析。

它就是“顺德行政中心大楼”。

大楼的设计蕴含着主笔建筑师梁昆浩的多年设计生涯所积累的建筑构想。

“立意是灵魂,构思求新颖”,是梁昆浩院长的设计原则。

按照他的想法这栋大楼的构想应该是”一个崛起的巨人。

他体格强健,身材伟岸,拔地而起;如一声春雷。

似一阵春风,带一阵春雨,有带领顺德人民奋勇向前,阔步迈向现代化的宏伟气概”。

新大楼的总体设计博采众长,别出心裁,始终围绕立意,进行积极地,科学的、大胆的探索。

最后这座建筑的身影浮出,用梁昆浩总建筑师的话语说;“这是一位白马王子,一栋中西文化融合的现代化新型仿古建筑,一栋具有浓郁开放特色、水乡特色的大型建筑。

”这座建筑的骨子里蕴藏着中国古建筑艺术“天圆地方”的精髓;血肉里融汇当代西方建筑的新观念、新技术、新材料,这是一种集大成于一身的建筑,大胆地吸收西方柱式结构的雄浑有力,矗立起五百八十条大小不一的石柱,同时创造性地在西方柱式的风格中融入中国元素——与佛山的陶瓷工艺大师合作,用岭南特有的石湾陶瓷烧制代表中国传统风格的斗拱作为柱头花装饰于石柱顶部(图4)。

这种注重中西结合和突破创新,表现出岭南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不断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材料和思潮,不断给现代岭南建筑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顺德行政中心大楼的这种“兼容性”的思维模式,能最大限度地吸收优秀文化和发展自己独特的文化。

这是顺德人文性格中最为之令人佩服的。

图4顺德区行政大楼实景图片6.“顺德时代性”文品格在本土建筑中的表现。

时代性,这是长期以来岭南地区处在接触外国文化的带来的综合反映。

只有不断地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始终处于生产力的领先位置。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新的技术、材料、工艺和思想,在不断地革新替换。

顺德人有意识地开阔眼界,主动接受和发掘新的时代产物以便更好地发展自身。

同时而作为改革先锋的顺德,一直被社会和政府赋予厚望而不断前进。

因此面对传统建筑,顺德人也带着新时代的历史意义不断推陈出新。

其中新落成的顺德岭南风情美食街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一改以往顺德美食星罗棋布的格局,带着创新的规划指导所建设的顺德岭南风情美食街将带出顺德凤城美食的新时代。

(图5)图5顺德岭南风情美食街鸟瞰效果图顺德岭南风情美食街定位为展示顺德餐饮文化、岭南民俗风貌的复合型休闲娱商业综合体,设计确保该项目在商业经营上具有全天候的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