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登飞来峰的全诗意思

登飞来峰的全诗意思
《登飞来峰》这首诗意思: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第一句中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对前途充满信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1。
登飞来峰注释及译文

登飞来峰注释及译文《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1. 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2.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3. 闻说:听说。
4.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5. 望眼:视线。
6. 缘:因为。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哎呀!我读了这首诗,心里有好多好多的想法呢!就好像我自己站在了那高高的飞来峰上。
你想想看,那千寻塔得多高啊!简直就像一把利剑直插云霄。
我仿佛能听到那塔顶的风声,呼呼作响,好像在跟我说着什么秘密。
“鸡鸣见日升”,这得多神奇呀!早上公鸡一打鸣,就能看到太阳慢慢升起,那画面该有多美!难道你不想亲眼看一看吗?诗里还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就好像我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麻烦。
那些困难就像浮云一样,想要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想要遮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看不到前方的美好和希望。
可是我们能怕吗?当然不能!就像诗人一样,我们要有勇气,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够突破这些困难。
“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我们总是在低处徘徊,总是被一些小小的事情困扰,那怎么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怎么能实现自己大大的梦想呢?我觉得这首诗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它让我知道,不管遇到什么,都要勇敢地向前,努力地攀登,去达到那最高的地方。
这样,那些曾经困扰我们的“浮云”,就再也不能阻挡我们的视线啦!你是不是也跟我有一样的感受呢?。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王安石的《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字词解释: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唐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缘:因为。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作品翻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作品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作品赏析:本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和决心。
前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
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前,而峰上更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飞来峰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
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和译文含赏析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 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登飞来峰》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登飞来峰》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宋代〕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飞来山一作: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鸡鸣时分在这可以看到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挡我远望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站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琊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闻说:听说。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创作背景: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
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后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在写作手法上,起句写飞来峰的地势,有写峰上有千寻之塔,足见其高。
此句极写登临之高险。
承句写目极之辽远。
承句用典,《玄中记》云:“桃都山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
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即鸣,天下鸡皆随之。
”以此验之,则“闻说鸡鸣见日升”七字,不仅言其目极万里,亦且言其声闻遐迩,颇具气势。
虽是铺垫之笔,亦不可等闲视之,实景语中的高唱。
且作者用事,深具匠心。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原文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原文王安石登飞来峰的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翻译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
王安石登飞来峰的赏析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
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
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
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
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
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
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
登飞来峰原文详解及练习题
登飞来峰原文详解及练习题登飞来峰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整个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作为高考语文常考古诗,考生必须要对登飞来峰有深刻记忆。
为此,今儿本栏目本店铺就为考生整理出了登飞来峰原文详解以及登飞来峰练习题,有些这些备考资料考生就可以开始轻松复习啦!原文: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注解:(1)飞来峰:有两说:一说在浙江绍兴城外的林山。
唐宋时其中有座应天塔。
传说此峰是从琅即郡东武县飞来的,故名飞来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
寻,古时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2)闻说:听说。
(3)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4)缘:因为。
登飞来峰练习题及答案1、词语积累:千寻:__________________;缘::__________________;眼::__________________;最高层: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古以八尺为一寻,极言塔高。
因为视线最高处,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泘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__________________,指__________________现在一般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_____。
诗中的“最高层”,字面是指__________________ ,实则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奸佞的小人,当时保守势力。
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千寻塔的最高层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揭示了__________________ 的人生哲理。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保守势力的蔑视,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不畏艰险、不屈服于旧势力的勇往直前的坚定决心,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登飞来峰》原文注释及简析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词释义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
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千寻:极言塔高。
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不畏:不怕。
浮云:暗喻奸佞的小人。
缘:因为。
眼:视线。
塔:铁塔。
最高层:最高处。
又喻自己是皇帝身旁的最高决策层。
鸡鸣见日升:鸡鸣时可以望见太阳升起。
●古诗今译飞来峰顶有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名句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句气势夺人。
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结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轼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常被用着座右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
课前准备
导学过程
评议补充
【知识链接】
王安石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背景:王安石此诗写于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当时他三十岁,由鄞县(宁波)县令改任舒州通判。他向往“见日升”,“身在最高层”,其政治雄心于此已现端倪。这首登高览胜之作在构思上独具特色:诗人没有记叙登山的过程,也没有描绘山中的美景,而是一开始就把自己置于山上千寻塔的最高层,抒写当时心中的感受。
【自主学习】
1、我会朗读这首诗。
2、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寻:千寻:
闻说:畏:
遮:缘:
还有那些不理解的词:
3、我再把这首诗朗读三遍,并写下来。
4、通过朗读这首诗,我知道了这首诗的意思
【合作交流】
1、组内交流: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2、交流首诗,想象这首诗的意境并试着背诵下来。
永新中心小学导学案
“高效课堂发展年”---“交流互进”教学模式探索导学案序号NO:
课题
古诗二首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我能理解《登飞来峰》诗意,想象诗中所描述的情景。
2、我能体会“身在最高层”和“身在此山中”的不同寓意,感悟诗中蕴涵的深刻哲理。
3、我可以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学习重难点
理解《登飞来峰》诗意,体会诗中蕴涵的深刻含义。
3、《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的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
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
(可多写一句)
4、《登飞来峰》的前两句、后两句各侧重的是什么?
5、《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
6、默写古诗《登飞来峰》。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周审
签字:
年月日
备注
月查
签字:
年月日
4、小组长负责监督,组内成员互相诵读诗文,表达出情感。
【展示激励】
1、各小组展示:
2、我能流利地背诵这首诗,并能说出这首诗的意思。
【质疑问难】
【达标检测】
1、《登飞来峰》的作者是时期的大政治家、大诗人、散文大师。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