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课程设计(3)

合集下载

高频课程设计

高频课程设计

调频无线话筒1 概述通信的主要任务就是传输消息,最早的无线通信出现在工业化时期,随着无线电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各种无线电通信设备广泛应用于人们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

1.1无线话筒准用的频段无线电波可以在空间自由传播,不受用途和地域限制,因此造成各种无线电设备的频率交叉重叠。

如果不加以规定和约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相互干扰,影响正常的通信。

为此,世界上无线频率管理部门对无线电频率的使用范围作了统一规定,使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降到最低。

无线话筒使用频率为88MHZ-108MHZ。

1.2各频段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自由空间电磁波的传播衰减包括距离衰减(衰减量与距离的平方成正比)、传播媒体的吸收(空气、人体和墙体等)和金属结构物的反射。

频率越高,传播媒体的吸收越大,金属物体的反射越强(即阻止电磁波传播的能力越强)。

金属物体对电磁波都有反射作用。

阻挡电磁波传播的能力与电磁波的波长和金属物体的大小有关。

电磁波的波长小于金属物体的尺寸时,会被全部反射,传播受阻。

或者说,频率越高,金属物体对电磁波的反射越强。

相反,如果电磁波的波长大于金属物体的尺寸时,部分电磁波会绕过金属障碍物继续传播(电磁波的绕射特性)。

电磁波对金属网格(或金属孔板)有穿透能力。

电磁波的波长小于金属网格孔的直径时,则会被通过。

也就是说,波长越短,通过金属网格的穿透能力越强。

非金属物体(人体、墙壁等)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电磁波的频率越高,非金属物体对它的吸收越大,电磁波的传播衰减也越大。

无线电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框图:信源输入换能器发射机无线信道接收机噪声图1.1 无线电通信系统框图1.3 无线话筒无线话筒是一个简单的发送设备,由输入换能器和发射机构成。

输入换能器将待发送的信息变换为基带信号,如果信息表现为声音,那么换能器便是将声音变换为电信号的话筒。

发射机将基带信号变换成其频带适合在信道中传播的信号,并送入信道。

这种变换称为调制。

用来对载波进行调制的基带信号称为调制信号。

高频课程设计图

高频课程设计图

高频课程设计图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第三章“代数与方程”的核心概念和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理解代数式的概念及其各种运算规则。

2.掌握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及其应用。

3.了解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

4.能够熟练地进行代数式的化简、求值和变形。

5.能够运用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6.能够理解和运用函数的概念,分析函数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三章“代数与方程”的相关知识,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代数式:代数式的概念、各种运算规则。

2.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3.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其应用。

4.函数:函数的基本概念、性质。

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所学知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通过讲解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概念、性质和运算规则,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程和函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4.实验法:学生进行数学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加深对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数学课本》第三章“代数与方程”。

2.参考书:《代数与方程手册》。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教学视频等,以直观展示代数式、方程和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高频课程设计liubing

高频课程设计liubing
压控振荡器MC1648采用外接LC电路形式,随压控信号输出89.6~110.4 MHz之间的频率,实际上是外接LC电路的谐振点(可变电容)随压控信号变化,而滤波范围为69.6~89.6 MHz,采用相同的LC电路形式,如图三(b)所示,用VCO的电压榨制信号,改变滤波LC谐振电路的容值,使其谐振频率点与VCO的输出频率“同步”,即滤波谐振频率总是与VCO的输出频率相差约20 MHz左右,称之为“滑动”LC谐振带通滤波电路,考虑到混频后两个边频最少相距20 MHz,可适当降低谐振电路Q值(并联合适电阻),达到69.6~89.6 MHz覆盖,从而灵活解决了高频带通滤波问题。
沈 阳 大 学
课程设计说明书NO.3
图二高频宽带滤波电路模型
2.3主要性能指标分析
2.3.1DDS相位噪声
DDS实际上是一个数字分频系统,理论上输出相噪应该以分频比N=fCLK/fDDS相对于系统时钟相噪优化-lg N(dB),0<N<1,但实际上,由DDS系统内部数字部分引入了相位抖动,不仅有可能抵消相噪优化的部分,而且还要恶化相噪,最坏情况可达10 dB。DDS相噪的近似关系:
2.3.5跳频时间
跳频时间包含两部分的计算,一部分是DDS跳频时间,另一部分则是环路的频率稳定时间。
DDS核心技术包括相位累加器。正弦表查值,DAC转换及LPF平滑,按芯片AD9850的资料,频率控制寄存器为40 b,采用并行方式需用5个时钟周期(TS)改变频率控制字,FQ_UD信号有效后,间隔tCF输出新的正弦信号。因此DDS跳频时间至少为:
直接数字式频率合成技术(DDS)的频率分辨率高、频率转换速度快,在通信、遥感测量、雷达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DDS/PLL混合频率合成是一项新兴技术。DDS激励PLL倍频的方式能发挥DDS高分辨率的特点。但采用DDS技术制作的频率合成器在使用中还必须解决低相位噪声和抑制杂散等问题,DDS信号中的相噪与杂散一旦落入环路内将会恶化lg N。尤其当采用倍频、变频等方法将频率提高到微波频段后,该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此外还必须面对实现宽频带和降低成本的问题。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

高频电子课程设计

目录一、题目名称 (1)二、内容摘要 (1)三、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1)3.1 设计任务 (1)3.2 主要技术指标 (1)四、比较和选写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 (2)4.1 系统方案 (2)4.2 系统框图 (3)五、画出完整的电路图,并说明电路的工作原理 (3)5.1 调幅发射与接收完整系统的联调的连接图。

(3)5.2 工作原理 (3)六、组装调试的内容(包括分机与整机) (11)6.1 实验过程的连接图。

(11)6.2实验过程的部分波形图。

(12)七、元器件清单 (13)八、收获和体会 (13)一、题目名称调幅发射与接收系统的设计与联调二、内容摘要1. 选择总体方案设计一个调调幅发射与接收系统,在课程学习中我们已经做过类似的实验,所以本次课程设计主要是参考本学期课程试验的第五第六次实验进行设计。

2.设计单元电路;3.选择元器件,列出元器件清单;4.计算参数;5.画出总体电路图初稿;6.审图(全面审查);7. 安装调试三、设计任务及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3.1 设计任务设计一个调调幅发射与接收系统,并且实现该系统的联调。

3.2 主要技术指标(1)调频(FM):76-108MHz,调幅中波(AM):525~1610 kHz(2)调制信号频率范围100~15000Hz,最大偏频75kHz(3)最大不失真输出功率:≥100mV(4)接受机灵敏度:≤1mV(5)镜像抑制性能优于20dB(6)能够正常收听FM、AM中波广播四、比较和选写设计的系统方案,画出系统框图4.1 系统方案(1)如下图发射机的连接图。

(2)如下图接收机机的连接图。

音频输出图13-5 调幅接收连接图该方案为无线接收收发系统,收,发各为一个试验箱,相距两米左右。

该实验在上述发射机与接收机调好的基础上进行,其连接与调整和上述基本相同。

所不同的是,接收机接收的信号是发射机发射的信号。

在发射方:高频信号源作为载波,其频率设置为6.3MHz。

高频课程设计

高频课程设计

⾼频课程设计1 总体设计⽅案与要求1.1 设计任务的⽬的(1)掌握⾼频电⼦电路的基本设计能⼒及基本调试能⼒,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个可实现调频,调幅功能的晶体正弦波振荡器。

(2)提⾼电⼦电路的理论知识及较强的实践能⼒,能够正确使⽤实验仪器进⾏电路的调试与检测。

1.2 设计任务的性能指标根据已知条件,完成通过基于⽯英晶体的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连接与仿真。

该振荡器须符合以下要求:(1)采⽤晶体三极管构成⼀个正弦波振荡器;(2)额定电源电压12.0V ,电流1~3mA;其中本振的输出频率为16.455MHz;振荡器的输出频率为10MHz;(3)振荡器输出信号幅度≥0.5 V (P-P)。

2 设计课题总体⽅案及⼯作原理说明2.1 设计⽅案本次设计⾸先以NPN型晶体管9014/9013和标称频率为10MHz/16.455MHz的⽯英晶体为基础分别设计出16.455MHz本振信号振荡器和10MHz的晶体振荡器,然后根据⽯英晶体振荡器的输出要求设计电路,然后根据电路图的基本形式和设计的要求计算出各元件的参数和性能要求。

根据仿真后的电路原理图进⾏调试,从⽽完成整个正弦波振荡器的设计。

2.2 设计⽅案晶体管的介绍和⼯作原理2.2.1 ⽯英晶体的详细介绍⽯英晶体作为滤波、振荡元件已⼴泛应⽤在⼴播通讯、电⼦测量、航空、航天等⽅⾯。

其发展历史只有短短⼏⼗年,美国是发展⽯英晶体最早的国家,⽽像CORNIGN这样的⽼牌公司也只是在1941年才注册成⽴。

最近⼀、⼆⼗年来,由于PCS、GSM、GPS、PDC、CDMA等诸多移动通讯技术的需求,⽯英晶体振荡器中的⽯英晶体谐振器不再是单⼀元件,它已发展成为组件,⽽且⼏乎全部以集成化、全集成化、全数字化形式展现出来,体积⽐过去缩⼩了数倍乃⾄数⼗倍。

⽯英晶体振荡器是⾼精度和⾼稳定度的振荡器,被⼴泛应⽤于彩电、计算机、遥控器等各类振荡电路中,以及通信系统中⽤于频率发⽣器、为数据处理设备产⽣时钟信号和为特定系统提供基准信号。

高频课程设计

高频课程设计

一、任务书二、报告正文一、课程设计目的1.掌握电子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2.进一步理解各种调制、解调和混频的基本理论和实现方法;3.学会应用LabVIEW软件进行仿真;4.提高依据所学知识及查阅的课外资料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设计内容及要求内容:1.调幅与检波(1)高频DSBFC信号产生与检波(2)DSBSC信号产生与检波2.FM波产生与解调要求:1.调制信号均为5kHz的正弦波,高频DSBFC信号载波频率取500kHz-1600kHz (在该范围内可调),其他载波频率均取100kHz;2. 以上1中的DSBFC和DSBSC检波不可用相同的方法;3. 明确设计任务,合理选择设计方案;4. 利用LabVIEW进行仿真;三、设计原理(一)调制与解调概述调制电路与解调电路是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制是在发射端将调制信号从低频段变换到高频段, 便于天线发送或实现不同信号源、不同系统的频分复用;解调是在接收端将已调波信号从高频段变换到低频段, 恢复原调制信号。

在模拟系统里, 按照载波波形的不同, 可分为脉冲调制和正弦波调制两种调制方式:一、脉冲调制是以高频矩形脉冲为载波, 用低频调制信号分别去控制矩形脉冲的幅度、宽度或位置三个参量, 分别称为脉幅调制(PAM), 脉宽调制(PDM)和脉位调制(PPM)。

二、正弦波调制是以高频正弦波为载波, 用低频调制信号分别去控制正弦波的振幅、频率或相位三个参量, 分别称为调幅(AM)、调频(FM)和调相(PM)。

根据设计要求,本课程设计均采用正弦波调制,具体如下:调幅:使载波的幅度随着调制信号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调制方式。

调频:使载波的瞬时频率随调制信号的大小而变,而幅度保持不变的调制方式。

调相:利用原始信号控制载波信号的相位。

这三种调制方式的实质都是对原始信号进行频谱搬移,将信号的频谱搬移到所需要的较高频带上,从而满足信号传输的需要。

而解调则是相反的过程,即从已调制信号中恢复出原信号。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

高频课程设计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高频课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高频课程设计是一种针对特定需求和目标制定的教学计划,旨在提供高质量的教育体验。

通过本报告,我们将探讨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目标、设计原则以及评估方法。

2. 高频课程设计的定义和目标2.1 定义高频课程设计是指教师或培训师根据特定的学习需求和目标,设计和组织高频的课程内容。

高频课程设计注重提供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相关的教育内容,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目标高频课程设计的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设计易于实施的实践活动和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习效果:通过设计高频的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和成绩。

3. 高频课程设计的原则3.1 目标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的首要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目标为导向。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实现其学习目标。

3.2 实践性高频课程设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设计和组织适合学生的实际操作活动和项目,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

3.3 问题导向性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该通过设计问题情境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激发兴趣高频课程设计应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设计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5 教学评估和反馈高频课程设计应该建立有效的教学评估机制,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调整和改进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4. 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高频课程设计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

4.1 定性评估方法定性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个案分析,从而评估高频课程设计的效果。

常用的定性评估方法包括教学观察、学生访谈、实际操作评估等。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

高频频率及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高频频率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进行运用。

2. 学生能掌握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方法,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数据分布的特点。

3. 学生能运用统计学知识,对高频频率的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推断。

技能目标:1. 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或统计软件进行高频频率的计算和分析。

2. 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频率分布表的制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高频频率的知识,培养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和热情。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

3. 学生通过对高频频率的实际应用,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数学学科,以统计学为基础,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年级,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要引导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对课程目标进行有效评估。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依据课程目标,选定以下教学内容:1. 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 频率的定义与性质- 高频频率的计算公式- 实际问题中的高频频率分析2. 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 频率分布表的概念与作用- 制作频率分布表的步骤与方法- 频率分布表的解读与应用3. 统计数据分析与推断:- 数据分布的特征参数- 高频频率数据的统计分析- 数据推断与预测教学大纲安排如下:第一课时:高频频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引入频率的定义,讲解计算公式,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讲解和练习。

第二课时:频率分布表及其制作,指导学生动手制作频率分布表,分析数据分布特点。

第三课时:统计分析与推断,运用频率分布表进行数据分析,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推断和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名称:高频电子线路设计题目:小功率调频发射机姓名:系别:机电工程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日期:2009-11.30~12.5题目小功率调频发射机设计者:指导教师:1 主要技术指标要求发射功率PA≥500mW负载电阻(天线)RL=50Ω工作中心频率f=5MHz最大频偏总效率2 发射机的组成方框图拟定整机方框图的一般原则是,在满足技术指标要求的前提下,应力求电路简单、性能稳定可靠。

单元电路级数尽可能少,以减少级间的相互感应、干扰和自激。

由于本题要求的发射功率PA 不大,工作中心频率f也不高,因此晶体管的参量影响及电路的分布参数的影响不会很大,整机电路可以设计得简单些,组成框图如图1所示,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是:图1 发射机组成方框图3 单元电路设计3.1 LC调频振荡级(1)LC调频振荡级产生频率为f=5MHz的高频振荡,变容二极管线性调频,最大频偏为,整个发射机的频率稳定度由该级决定。

可假设主振频率f= 5MHz,频率稳定度≤,输出电压V0≥1V,最大频偏。

由于对主振频率f要求不高,但对频率稳定度要求较高,故选用图2所示的LC调频振荡器电路。

图2 LC调频振荡级原理图(2)电路原理分析在LC振荡电路中晶体管T电容三点式振荡器的改进型电路,即克拉波电路,它被接成共基组态,CB 为基极耦合电容,其静态工作点由RB1、RB2、RE及RC决定。

小功率振荡器的静态工作电流ICQ 一般为1—4mA。

ICQ偏大,振荡幅度增加,但波形失真加重,频率稳定性变差。

L1、C1与C2、C3组成并联谐振回路,其中C3两端的电压振荡器的反馈电压VBE ,以满足相位平衡条件。

比值C2/C3=F决定反馈电压的大小。

当AVOF=1时,振荡器满足振幅平衡条件,电路的起振条件为AVOF>1。

为减小晶体管的极间电容对回路振荡频率的影响,C2、C3的取值要大。

如果选C1《C2,C1《C3,则回路的谐振频率f主要由C1决定。

调频电路由变容二极管Cj 及耦合电容Cc组成,R1与R2为变容二极管提供静态时的反向直流偏置电压VQ ,即VQ=[R2/(R1+R2)]Vcc。

电阻R3称为隔离电阻,常取R3》R2,R3》R1,以减小调制信号VΩ对VQ的影响。

C5与高频扼流圈L2给VΩ提供通路,C6起高频滤波作用。

变容二极管Cj 通过Cc部分接入振荡回路,有利于提高主振频率f的稳定性,减小调制失真。

3.2 缓冲隔离级将振荡级与功放级隔离,以减小功放级对振荡级的影响。

因为功放级输出信号较大,当其工作状态发生变化时(如谐振阻抗变化),会影响振荡器的频率稳定度,使波形产生失真或减小振荡器的输出电压。

进行设计时,为减小级间相互影响,通常在中间插入缓冲隔离级。

一般采用如图3所示电路图3 缓冲隔离级电路原理图不论是在低频电路还是高频电路的设计中,缓冲隔离级常采用射极跟随器电路,如上图,调节射极电阻RE2,可以改变射极跟随器输入阻抗。

如果忽略晶体管基极电阻rb'的影响,则射极输出器的输入电阻Ri 为Ri=RB'//βRL',式中,RL'=(RE1+RE2)//RL,RB'=RB1//RB2;输出电阻R 0为 R=(RE1+RE2)//r,式中,r很小,所以可将射极输出器的输出电路等效为一个恒压源。

电压放大倍数AV为,式中,gm—晶体管的跨导,一般情况下gmRL'1。

所以,图中所示射极输出器具有输入阻抗高、输出阻抗低、电压放大倍数近似等于1的特点。

晶体管的静态工作点应位于交流负载线的中点,一般取,ICQ=3~10mA. 对于上图所示电路,取VCEQ =6V,ICQ=4mA,若晶体管的电流放大倍数β=60,则RE1+RE2=VEQ/ICQ=1.5kΩ,取RE=1kΩ, RE2=1kΩ可以估算出,功率激励级的输入阻抗为335Ω,即射随器的负载电阻RL=335Ω,并可计算出射随器的输入电阻Ri ,即 Ri=RB'//βRL'≈3.6kΩ,输入电压Vi为为减小射随器对前级振荡器的影响,耦合电容C1不能太大,一般为数十皮法。

C2为0.022μF左右。

3.3高频功率放大级(1)将前级送来的信号进行功率放大,使负载(天线)上获得满足要求的发射功率。

如果要求整机效率较高,应采用丙类功率放大器,若整机效率要求不高如而对波形失真要求较小时,可以采用甲类功率放大器。

但是设计要求总效率,故选用丙类功率放大器较好,因此选用如图4所示电路图4 高频功率放大级电路原理图(2)电路原理分析由晶体管3DG12组成的宽带功率放大器工作在甲类状态。

其中R1、R2为基极偏置电阻,RE1为直流反馈电阻,以稳定电路的静态工作点。

RF为交流负反馈电阻,可以提高放大器的输入阻抗,稳定增益。

丙类功率放大器的基极偏置电压-VBE 是利用发射极电流的直流分量IE0(IE0~=IC0)在射极电阻RE2上产生的压降来提供的,故称为自给偏压电路。

当放大器的输入信号Vi为正弦波时,集电极的输出电流ic 为余弦脉冲波。

利用谐振回路L2C2的选频作用可输出基波谐振电压VC1、电流ic1。

4 参数计算及分析4.1 LC调频振荡器(1)计算振荡回路元件参数值振荡器的静态工作点取I CQ=2mA,V CEQ=6V,已知晶体管=60。

因 RE +RC=为提高电路的稳定性,RE的值可适当增大,取RE =1kΩ,则RC=2kΩ因 VEQ =ICQ*RE=2V若取流过RB2的电流IB2=10IBQ=10ICQ/=0.33mA则 RB2=VBQ/IB2≈8.2kΩ因即RB1最好用20kΩ电阻与47kΩ电位器的串联组合,以便调整静态工作点。

若取=100pF,由得可适当调整的圈数或的值。

电容、由反馈系数F及电路条件,决定,若取=510pF,由F=,则取=3600pF,取耦合电容。

(2)计算调频电路元件参数值变容二极管的静态反偏压VQ由电阻与分压决定,即已知,若取,则最好用10kΩ电阻与47kΩ电位器的串联组合,以便调整静态偏压VQ隔离电阻R3应远大于、,取R3=150kΩ。

因接入系数,一般接入系数,为减小振荡回路输出的高频电压对变容晶体管的影响,n值应取小,但n值过小又会使频偏达不到指标要求。

可以先取n=0.2,然后再调试。

=75pF,由变容二极管特性曲线得到时,对应Cj则,取标称值20pF低频调制信号的耦合支路电容及电感对V提供通路,一般的频率为几十赫Q至几十千赫兹,故取,(固定电感)。

高频旁路电容应对调制信号呈现高阻,取。

4.2 高频功率放大器(1)参数限定晶体管3DG12的主要参数为P CM=700mW,I CM=300mA,V CE ≤0.6V,h fe≥30,f T≥150MHz晶体管3DA1的主要参数为P CM=1W,I CM=750mA,V CE ≥1.5V,h fe≥10,f T=70MHz,A P≥13dB放大器主要技术指标:输出功率P0≥500m W,工作中心频率f0≈5MHz,效率η>50%,负载R L=50Ω,功率增益A P≥6dB(2)丙类功率放大器● 确定放大器的工作状态为获得较高的效率η及最大输出功率P0。

放大器的工作状态选为临界状态,取,得谐振回路的最佳负载电阻R e为得集电极基波电流振幅为得集电极电流脉冲的最大值I cm及其直流分量I c0,即I= I cm1/ α1()cm=216mAI= I cm0 /α0()=54mAc0得电源供给的直流功率P D为P=V CC I c0=0.65WD得集电极的耗散功率PC'为PC'=P D-P0=0.15W得放大器的转换效率η为η=P/P D=77%若设本级功率增益A P=13dB(20倍),输入功率P i为Pi=P0/A P=25mW得基极余弦脉冲电流的最大值为I bm(设晶体管3DA1的直流β=10)I bm =Icm/β=21.6mA得基极基波电流的振幅I bm1为Ibm1=I b0·α1()=9.5mA得输入电压的振幅V bm为●计算谐振回路及耦合回路的参数丙类功放的输入输出耦合回路均为高频变压器耦合方式,其输入阻抗|Z i|可计算,得:输出变压器线圈匝数比为取N3=2,N1=3。

若取集电极并联谐振回路的电容C=100pF,得回路电感为变压器的匝数N1、N2、N3的计算值只能作为参考值,由于电路高频工作时分布参数的影响,与设计值可能相差较大。

为调整方便,通常采用磁心位置可调节的高频变压器。

●基极偏置电路参数计算基极直流偏置电压V B为射极电阻R E2为R=|V B|/I CO=20ΩE2取高频旁路电容C E2=0.01μF(3)甲类功率放大器●计算电流性能参数由丙类功率放大器的计算结果可得甲类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P O'应等于丙类功放的输入功率P i,输出负载R e'应等于丙类功放的输入阻抗|Z i|,即P O'=P i=25mW,R e'=|Z i|=86Ω。

设甲类功率放大器的电路如图4所示的激励级电路,取变压器效率ηT=0.8,得集电极的输出功率P0为若P0=P O'/ηT≈31mW若取放大器的静态电流I CQ=I cm=7mA,得集电极电压的振幅V cm及最佳负载电阻R e分别为V=2P0/I cm=8.9Vcm因射极直流负反馈电阻R E1为,取标称值360Ω得输出变压器匝数比为若取二次侧匝数N2=2,则一次侧匝数N1=6本级功放采用3DG12晶体管,设β=30,若取功率增益A P=13dB(20倍),则输入功率P i为P=P0/A P=1.55mWi得放大器的输入阻抗R i为R≈r b'+βR3=25Ω+30×R3i若取交流负反馈电阻R3=10Ω,则R i=335Ω得本级输入电压的振幅V im为●计算静态工作点由上述计算结果得到静态时(V i=0)晶体管的射极电位V EQ为V EQ=I CQ R E1=2.5V则V BQ=V EQ+0.7V=3.2V,I BQ=I CQ/β=0.23mA若取基极偏置电路的电流I1=5I BQ,则R2=V BQ/5I BQ=2.8kΩ,取标称值3kΩ。

取高频旁路电容CE1=0.022μF,输入耦合电容C1=0.02μF。

5 总原理图及元器件清单5.1 总原理图图5 小功率调频发射机电路原理图5.2 元件清单元件序号型号或参数数量元件序号型号或参数数量R128K1C4100pF1R28.2K1C533pF1R32K1C620pF1R41K1C7 4.7uF1R5150K1C85100uF1R620K1C90.01uF1R710K1C100.01uF1R88K1C11330pF1R910K1C120.02uF1R1010K1C0.01uF46 安装与调试整机电路的设计计算顺序一般是从末级单元电路开始,向前逐级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