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类第2节 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

合集下载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

筛选整合文中重要信息【考点诠释】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的是在阅读中对信息的搜寻、辨别、摘选和对信息进行转换、组合、概括的过程。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所要求的信息;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一、获取信息的三条途径:1.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的文章总是要运用概念的。

文中的基本概念的含意就是文章的重要信息所在。

以考查筛选、提取信息为主要目的自然科学类文章的阅读,几乎没有不考查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的,而且一般是放在第1题。

因此,在阅读中要十分重视对文章基本概念的理解。

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给概念下定义的句子当然是重要的句子。

不过,这里说的重要句子主要是指集中表述作者观点态度、介绍某种情况,或集中反映文章主旨的句子;也指那些结构复杂、信息量大的句子。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写文章总是要运用材料的。

这材料总是明示着或隐含着一定的信息。

把它提取出来,是阅读应该完成的任务之一,自然也是获取信息的有效途径。

二、四种答题方法:1、满足要点法:首先要满足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

不要答非所问,也不要“多多益善”。

其次,要看清该题的分值。

一般说来,超过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语或短语或句子。

再次,有明确字数要求的题目,一定不要超过规定字数。

(标点算字,超字扣分)2、原句移用法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

有一些题目,原文里确有内容可以直接作为问题的答案,我们只需把原句移用过来即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自由欢乐,回归故乡。
• 1、在孤岛的作者寄情于鸟,吐露自己追求 自由欢乐的心声;
• 2、希望像鸟儿一样回到那片“深山广林”, 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愿望。
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 1、文章的题目是“流放出生命的精彩”, 从文中来看,题目中所说的“精彩”包括 哪些内容?
(1)林则徐在流放期间兴修水利,开荒屯 田;
通过这些对比,使“精彩”的内容 更丰富、鲜明地突出了林则徐遭流 放后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 力,从而深化和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描写司马迁塑像 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对司马迁塑像的描写着重突出了他的 眼神和胡须,表现了他的精神风貌,展现 出人们心目中理想化的司马迁的形象。
• (2)由听山中鸟儿“最美的语言”的愉悦, 到听山雀的感慨,到听鹧鸪鸣声引起思乡 之情,由浅入深地展现了作者的感情变化。
• 2、第一问:
• (1)在人世中,人们往往制造了一些本来 可以避免的桎梏束缚了自身;(2)对无拘 无束自由生活的向往。
• 第二问:
• (1)作者厌弃人为的桎梏;(2)曲折地 表达了寄身海角孤岛、遥望故乡的悒郁之 情。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的过 程。
所谓“筛选”,就是按照考题设定的阅读目的对 文章进行分析,准确、快速、有效地辨别并获取命题 所要求的信息。
所谓“整合”,就是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 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 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
• ⑵诗的长江,历史教科书的长江,民族文化的长江, 全都在血脉中汇流.
②因为传统中,长江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 所以当“我”置身长江后,长江所负载的各种意义 (地理的、文学的、民族文化的)都唤起了“我”的 文化认同感。

专题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_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专题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_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伪存真的过程;整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经过大脑加工,形成 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的过程。
作文功底。当然,从读者方面来说,也要擅长将分布于文章各处的信息加 以筛选与整合,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
C 备考指导 此题常见题型为辨误题。
B 能力要求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文章。其对“分析综合〞 的要求第一点为: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这里的“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学问、消息、或所要表达的观 点看法等,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文章的基本概念和最新学问,这是一篇文章的价值所在,也是阅 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2、对重要概念进行阐释的语句和对新学问进行阐述的语句及相关材
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
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 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
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 10―20 倍。假如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
C、假如不进行人工开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
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峻。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 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
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 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难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
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温常压下,“气冰〞 冰〞常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
则分解为甲烷和水。
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
说成必定、将特称说成全称等。
到达 30 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
第2页共5页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信息,这是当代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

从阅读学,尤其是学习性阅读来说,信息是指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消息、情报或代表某种信息的词语、符号、数据或图形。

从考试来说,信息就是阅读材料中的文句及其所表达的内容。

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这“整合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要求之间是交叉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一、获取信息的途径主要有三条途径:2.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例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的事实;人们必须首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是一个信息量极丰富的长句子,阅读时自然不能放过。

在这句话中,“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一重要信息一般是抓得住的,还有没有其他信息呢?“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这一状语中隐含一条重要信息,即高度评价马克思这一伟大发现的价值,也就是说,马克思的这一发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再研究下去还会发现其他重要信息,如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构成及其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等等。

3.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

例2:像《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中是可以陈列满满的一个艺廊的。

我国的古典诗文,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到龚自珍,小说从“四大奇书”,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外国的名著,从荷马史诗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从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到托尔斯泰的《复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矿藏,其历史的深度和文化反思的力度,特别是它们永恒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人反复品味。

现代文阅读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现代文阅读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一步。

从应考的角度来说,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淘汰非相关的信息,挑选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整合信息”是获取信息的第二步,从应考的角度看,就是根据试题的要求,经过“筛选”之后,去粗存精,披沙拣金,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使之符合检测的目的要求。

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

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

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

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

(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

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

(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

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

(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

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
第 1 页共2 页
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

(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

(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现代文阅读怎样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终于写完毕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谢谢!
第 2 页共2 页。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我们的目标:1、通过对阅读题的讲解掌握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方法。

2、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3、思而有得,通过小结培养在每次练习后自我反思总结的习惯。

教学难点:通过巩固练习培养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问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觉得老师要提出什么问题?明确:请同学解释筛选和整合的意思?•筛选是对信息搜寻、辨别及提取的过程,这是达到阅读目的的重要手段。

•整合是指对信息按照题目要求加以组合加工的过程,这是答题的重要手段。

•——筛选与整合是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能力,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得分的关键。

出示近几年的中考题。

例一、2008年中考阅读题:1.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

(4分) 《青青庭院》2.第4段中说,“这颗捕捉到的小行星就会和机器人用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进入它的轨道。

”这“最初所使用的一样的方法”具体指怎样的方法?请作简要回答。

(2分)3.科学家的新构想是利用小行星来摧毁另外的小行星,从而达到保护地球的目的。

从文中筛选关键信息,概括地描述其实施过程。

(5分)《用小行星撞击小行星》例二、2009年中考阅读题:1.文中说“鹿是动物中的唯美主义者”,从全文看,鹿的“唯美”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点简要回答。

(6分)《不能忘却的纪念》2、请根据文意,简述地震产生的过程。

(4分)3、地震造成灾害具有哪些特点?根据第3段文意,分点概括回答。

(3分)4、怎样科学地实施防震救灾?请根据文意和你的认识简要解答。

(5分)《话说地震》例三、2010年中考阅读题:1.第二段说:“这是一棵不同寻常的树。

”这棵树的“不同寻常”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6分)《向一颗树鞠躬》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3分)3.“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4分) 《洁身自好的莲花》历年中考:现代文阅读中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的分值比重展示目标:我们的目标:1、通过对阅读题的讲解掌握筛选整合重要信息的方法。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考点一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自主学习】一、考情分析1.考纲要求“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属于现代文阅读能力层级中“分析综合”能力的重要内容,能力层级为C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按照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考题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筛选出来并加以整理合成。

所谓“信息”,是指作者在文中所阐述或传达的读者未知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所谓“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所谓“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侧重于对文章中重要信息的辨别、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为此,在阅读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文章的重要内容上。

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①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

这是一篇科技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方。

②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材料(资料)。

现代科技文章,不仅提出反映信息的概念,而且还在文章中对这些相关概念和研究结论进行解说、分析与阐释。

③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以及含义较深、比较难懂的句子等。

2.命题方式:这道试题出现一般出现在实用文阅读的第一道题,考题考题形式多为选择题,通常为五选二,要求梳理筛选出相关信息,辨析并判断信息的正误理解。

有的要求从五个选项中选出正确(或错误)的两项,有的选项要选最佳两项,而非正误选择。

值得关注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试题,将适当增加难度,采用主观表述题的形式,突出综合的成分,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提炼概括后才能得出答案。

由选择题向表述题转化。

在表述题中,“筛选与整合”主要是根据一定的内容要求获取相关的信息要点,并再通过语言转换达到信息的重组;在选择题中,主要是通过对芜杂的信息材料的比较甄别,来检验阅读理解的正确与否。

24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师版)

24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教师版)

24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考点解读“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具体包含两方面要求,一是“筛选信息”,二是“整合信息”。

筛选信息是指按照题目的要求对文本进行分析,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快速准确地捕捉到命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

整合信息是指根据答题的要求,对筛选所得的信息做出正确的认知,把握各信息材料之间的关系,并能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准确的答案。

论述类文本(主要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和实用类文本(包括人物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都会考到这一类题目。

这一考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领悟能力、信息筛选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其命题角度主要有:①要求筛选出文章的基本观点、最新知识和基本概念。

②要求筛选出阐述文中重要概念、知识的材料。

常见考查形式: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要求限定字数)。

②揭示题目的含义,或者给文章加标题。

③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解释文中出现的一些概念。

⑤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或按题目要求找出相对应的语句。

⑥对照材料辨别题中信息的正误。

课文解剖例1:叶圣陶《苏州园林》(部编版八上)“思考探究”一: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答案示例:①课文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②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这些都与前边的总括句密切相关。

例2: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部编版八下)“思考探究”一: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答案示例: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作出的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辨别,认真筛选,抓住主要信息,把握本质特征。 (3)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
这方面的信息一般隐含在文章的材料及作者的相关
评说中,做题时一定要准确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联系与思想倾向,并要具备一 定的抽象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2.命题规律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试题的选项多数 是对较大文字区间内容的转述,或对相同、不同信 息的归纳、比对。 对文章结构思路的考查一般不会单独出题,但 把握了文章的结构有利于把握文章中心、理解作者 的观点态度。 命题形式、考查重难点比较稳定,经常以单选 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查的重难点主要是对文中重 要句子的理解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把握等。如 2009年山东卷的第7题要求考生筛选出‚不属于用 ‘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2009 年安徽卷的第3题要求考生选出‚对原文中作者观点 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
《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首领姬昌为 西伯,‚赐弓矢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 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臵的斧钺呢?这也是由 它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臵是斧钺实施砍杀功能的
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
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多德说: ‚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
二、(2009·全国Ⅱ)文章见第1节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 )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 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榖梁传》是解经的书,所
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 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 语》则文字质朴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解析 A、C、D三项分别分布于二、三、四段,B项 中‚尽管很重要‛属无中生有。
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这就是
‚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臵斧钺来表示的 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
“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 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 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Hale Waihona Puke 题。从字形看,‚王‛字是横臵的斧钺的象形。从
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下 一笔的初形不是平直的‚一‛,而是具有弧刃之 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金属斧钺阑。‚王‛ 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
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
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 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发掘出随葬的
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既可诠释为儒家之
‚尽精微而致广大‛,又可体味出道家之‚无为 而无不为‛,还可领悟到佛家之‚一尘不染万虑 不生‛。 回顾国人饮茶历史,饮茶之法有一个演变过
程。最初多用煮茶之法,后来逐渐摸索出煎、点、
泡等3种方法。而茶艺便是依煎、点、泡三法而 成,中国茶道也就先后出现了煎茶道、点茶道、 泡茶道等3种形式。
真题探究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1.解读考点 所谓‚筛选‛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来区 分信息的有无、主次、轻重,去粗取精,去次留 主,通过辨别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 所谓‚整合‛是指把筛选出来的有用的语言材
料按题干要求进行分类,用准确的语言对加工过的
信息进行描述或总结概述。 ‚信息‛是通过阅读、媒体、网络等多种途径得
到的知识、内容、事实、理论、观点或设想等。
‚文中的信息‛主要是指文章中介绍的最新知识以 及对这些知识进行阐释的语言材料、作者的观点等。
具体内容如下:
(1)文章中的基本概念和最新知识。这是一篇 文章的主要价值所在,也是阅读中首先要关注的地 方。 (2)对重要概念、知识进行阐释的语句和相关
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中一定要把握关键,具
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 让释为‚立‛,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 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玉首先把《说文解字》 所收的古文和金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子的‛是
‚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
‚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 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
药物制度‛的理解出现偏差。‚初步建立‛是说 还没有建立。A项应为‚公立医院‛,B项应为
‚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C项应为‚国家
基本药物制度尚未建立‛。 【正确答案】 【增分提示】 D 仔细品味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
辨别题干义项和原句的细微差别,避免理解失误。
训练与总结
考点针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题。
变;(4)无中生有,查无实据。
2.如何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巧抓评价,探寻观点 论述类文本主要是分析阐释作者对某一事物、 事件的看法的,这类题目比筛选文中的信息类题
目的概括性更强,难度相对较高。解答这类试
题,考生最为困惑的是,文中往往没有直接表达 作者观点的语句。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捕捉 到作者的观点态度呢?
可。
茶道之大要有四:曰茶艺、茶礼、茶境、修
道。所谓茶艺是指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 茶的一整套技艺;所谓茶礼是指茶事活动中的礼 仪、法则;所谓茶境是指茶事活动的场所、环 境;而所谓修道,就是通过茶事活动来怡情修性、
悟道体道,以求最终达到精神升华的至美意境。
茶道中所修何道?到底是儒家之道,道家、 道教之道,还是禅宗及佛教之道,会因饮者旨趣 不同而各有偏重。一般而言,应为各家之道的综 合融会,概括起来有养生、怡情、修性、证道四 大层次。而证道是修道的理想目标,是茶道的终
整合文中信息”类选择题所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 比较大,所以,细读文本,把握全文的主旨和结 构 脉 络 就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考生可以边阅读边勾 画,即在阅读过程中对那些揭示主旨、作者最新 见解的语句予以圈点勾画,这样既可以增强对选
项真伪辨析的明朗化程度,以减少选项与原文信
息比照的数量,又可为一些选项的比照提供快捷、 方便的线索。第二,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信息筛选与整合,题干是标准,文本是依据。在 明确题干要求,筛选出真伪比较明朗的选项后,
现场批阅
原文见第1节“现场点拨”栏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两个渠 道,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一渠道。 B.国家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所有技术 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由 于取消药品加成而导致的医院收入减少和亏 损问题。 C.“实施方案”发布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 )
整合与点拨
知识整合 1.如何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 目? 三个步骤,四盏神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试题,是论述类文本
阅读的必考题之一,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这类试题考查的角度呈多维多变的特征,因此其 干扰性、迷惑性较强。考生的作答难点主要在于 这 样 两 个 方 面 : 一 方 面 是 试 题 所 给 出的 四 个 选 项,其信息涉及文章的很多段落甚至全篇,想在
A.国家将逐步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
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
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均等。
D.医疗改革的许多思路,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 过程中实现;“实施方案”落实后,我们也会
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因此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现场答案】 【评分分析】 C C项对文中的‚初步建立国家基本
全文中一一找到信息对应点比较困难;另一方面
是考生在将四个选项与原文信息进行比照、斟酌
时,往往不得要领,结果往往猜而失测,探而不 究,最后只得在似是而非的模糊心态下仓促选择。 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的题目建议 采用“三个步骤,四盏神灯”的方法。“三个步
骤”是,第一,细读勾画,把握要旨。“筛选并
宋时期,蔡襄著《茶录》,徽宗赵佶著《大观茶
论》,形成‚点茶道‛;明朝中期,张源著《茶 录》,许次纾著《茶疏》,又形成‚泡茶道‛。 所以可以说,中国茶道成于唐,继于宋而盛于明。 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中国先后产生了煎茶
以人们采用像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 领。 解析 D项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 有斧钺‛的说法与第三段的表述有异,属无中生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 “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 以读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 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 的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阿伽门农王 的权力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权力 就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 字的结构,以为其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者。 解析 斧钺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 夏、商、周三代。
其实,“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观点态度
的流露。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即作者赞成什
么,反对什么,讴歌颂扬什么,批判讽刺什么, 同情什么,憎恨什么,往往可以从文章中作者遣
词造句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这些观点态度有
时是比较零散的,这就需要考生自己进行筛选、 分析和概括。所以,只要抓住了作者在文中阐述 性、评价性的语句便可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而茶道之形成必然要以
饮茶的普及为前提。唐代以前虽已有饮茶习俗, 但普及程度尚低。东晋时,士大夫之间饮茶之风 渐盛,已有茶艺的雏形,然而远未完善。由晋至 唐,属于中国茶道的萌芽时期。
中唐以后,国人饮茶殆成风俗,国中人士多
‚比屋之饮‛,且迅速向周边地区扩散,甚至已 流于塞外。至肃宗、代宗两朝,陆羽著《茶 经》,奠定了中国茶道的基础,又经皎然、常伯 熊等人推动、增润和完善,形成‚煎茶道‛;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